如果官渡之战时袁绍听取田丰的意见,就能一举击败曹操吗?
田丰的策略就是:耗,听田丰的能赢的概率大,但不是一举击败曹操,而是耗垮曹操。
原话是这样说的:
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脩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於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三国志》
田丰说袁绍已经有了四州,对曹操是绝对有优势的。
接下去分三步走:
1、治理好四州百姓,让其安心,收民心。因为袁绍刚击败公孙瓒,四州之地未必都服袁绍。官渡之战失败之后,冀州城邑多叛就是例子。
2、搞好外交,比如与刘表、孙策等人搞好外交,对曹操形成合围之势。
3、派兵去骚扰曹操的地盘,让曹操不能休养生息。
袁绍有地理优势,曹操的地盘狭长。曹操想攻袁绍难,袁绍想攻曹操易。
所以田丰的策略用白话文说就是将自己壮大,将敌人孤立,将敌人疲惫。
如果真是这样,曹操会遇到大的危机,哪怕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没有用。
从军事和民力的角度,曹操的地盘根本无法与袁绍的地盘相比。因为曹操占的是中原,四战之地,早就经历过很多次大决战,百业百姓皆苦也。
相反袁绍在河北就与公孙瓒战斗,次数并不多。
曹操对地盘的掌控程度也弱,比如刘备可以趁机杀掉徐州刺史,重新控制徐州。如果曹操不去火速进攻,或许刘备就在徐州稳了。
曹操内部还有一些与张超等人有染的,虽然已经清洗过一遍,但不可能完全清洗完。
汉献帝带过来的朝廷中的大员对曹操不服气的并不在少数,董承就是最好的例子。
此时很多人都不看好曹操。比如曹操此时征召司马懿,结果司马懿就称帝不出来,曹操也没有办法。他征召阮籍,结果也不出来。
这就是当时的局面。
世家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曹操成不了气侯。大家觉得能成气侯的是袁绍。
所以听田丰的,这样耗下去曹操大概率会失败。
为什么袁绍会这么着急呢?一方面袁绍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另一方面他想带着平定公孙瓒的士气顺势平定曹操,这个想法和曹操平定荆州之后想顺便降服江东的思路如出一辙。
一句话飘了。
人一飘,容易出问题。袁绍官渡之战,曹操赤壁之战皆败于此。
如果官渡之战时袁绍听取田丰的意见,就能一举击败曹操吗?
首先你得弄清楚田丰的建议到底是什么?
袁绍是在公元199年的6月,开始集结十万精兵,准备南下,曹操听到消息后,就开始沿黄河布防,双方处于准备及对峙阶段。
在公元200元的年初,刘备在徐州袭杀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背叛曹操,曹操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亲率大军回征徐州。消息传来,田丰给袁绍提出第一个建议:建议袁绍乘曹操去征徐州,发兵攻击曹操的后方许昌。
袁绍没有听从田丰的建议,给出的理由是儿子生病了,当然以袁绍的能力,儿子生病只是一个借口,袁绍能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征服北方四州,拥兵数十万,成为天下最大的诸候,绝对不是平庸之人。
袁绍为什么不乘曹操南征徐州攻击许昌呢?
这不是个很好的机会吗?许昌是什么地方 ,是曹操的大本营兼汉献帝的临时都城,在袁绍看来,派兵去攻击曹操的重镇,没有太多的机会,曹操一定会严加防备,因此不会有太大的作用。
那田丰的建议是否有道理呢?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田丰的第二个建议。田丰的第二个建议是关于袁绍与曹操对抗的战略建议,是对袁绍提出打败曹操的总体战略方针。
田丰建议:不要急着发动官渡之战,应该坚守为主,袭扰为辅,内部重农业并积极备战,外部联络曹操的敌人共同对抗,派出精锐奇兵以声东击西的方法,攻击曹操,使曹操疲于自救,不出三年,必击败曹操。
从田丰的建议可以看出,田丰与袁绍的争议是战略之争,袁绍主张速战速决,田丰主张坚守为主、袭扰为辅。
既然袁绍想速战速决,因此袁绍觉得乘曹操南下徐州平叛之机去袭击许昌没有意义,反正要决战也能击败曹操,当然这只是袁绍的想法。
田丰的建议是否可行?能拖垮曹操吗?
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田丰的建议完全正确。
从战略上看,曹操处于四战之地,南边的孙策、孙权,西边的马腾、韩遂,东南方的刘表、张绣,周边敌人众多,曹操必须不停的征战,是没法安心发展经济的,而袁绍不同,袁绍已平定北方,征服乌丸,只有南边曹操一个敌人,相对来说,发展环境优于曹操,而且袁绍占据北方四州,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用不了三年,袁绍的实力将会增强数倍,速战速决只对实力较弱的对手有益,对于实力强的对手,拖也能把你拖垮。
田丰的建议并不是坚守不动,而是以奇兵出击,袭扰曹操的,曹操本来就不能安心发展,而一再袭扰,曹操的实力只会越来越弱。
举个例子:比如曹操要和刘表开战,田丰就会说,马上派兵去打曹操的都城,曹操要是不救都城,就有危险,救了都城,刘表又打不了,这样总有牵制,曹操就很难消灭其它势力,一等到曹操要和其它诸候开战,田丰就会说去攻击曹操的后方,你曹操如何防守,田丰的这个建议简直是十拿九稳,如果曹操受不了,来攻击袁绍,那么袁绍就能以逸待劳,总使自已处于优势。
田丰的建议,又避免了拿袁绍的短处去和曹操的长处相比,田丰明白,曹操善用兵,兵虽少,但谋略强,总处于不败之地,这样就主观上避免了袁绍的失败。
包括袁绍的谋士沮授,也是建议以逸待劳,采取持久战。
田丰的建议完全正确,只可惜袁绍不听啊,要不然统一天下的,就是他袁本初啊!
如果官渡之战时袁绍听取田丰的意见,就能一举击败曹操吗?
完全可以,官渡之战是袁绍一生最大的错误,袁绍低估了曹操的实力。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官渡之战爆发前,袁绍与曹操的实力比较。
袁绍与曹操,同为汉末枭雄,两人还曾是亲密无间的战友。汉灵帝时期,设西园八校尉,袁绍与曹操分别任左军校尉和下军校尉。十常侍乱政,袁绍和曹操支持掌权的大将军何进消灭宦官势力,何进大意无备,反为宦官所杀。董卓带领西凉兵入京后,擅自废立以立威,废汉少帝刘辨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袁绍耻与为伍,遂出走青州。
在汉末地方割据势力中,袁绍地盘最大,实力最强。袁绍出身名门,家族号称“四世三公”,十八路诸侯起兵讨董卓的时候,袁绍是盟主。在剿灭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并互相攻伐兼并,逐渐形成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地方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在这些军阀长期的征战中,曹操与袁绍逐渐崛起,成为当时两大具有绝对竞争实力的军事集团。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昌,将献帝牢牢控制在手中,并“挟天子以令诸侯”。此后曹操先后打败徐州的吕布,淮南的袁术,据有徐州、兖州,及司州、豫州部分地方,成为当时北方最强的割据势力之一。
而袁绍实力则更在曹操之上,建安四年(199年),袁绍大败割据辽东的公孙瓒,解除了后方之忧,使其实力达到最盛。据有并州、青州、幽州和冀州,河北之地尽为袁绍所有,袁绍欲逐鹿南方,势必要与曹操引发决战,袁绍据有四州之地,地广人众,对曹操的实力优势非常明显,因此在解决了辽东的公孙瓒之后,便迫不及待的与曹操决一死战。
袁绍虽占尽优势,但曹操绝非等闲之辈,官渡之战完全可以避免,因为曹操自身的处境是非常危险的。相比袁绍,曹操不管是地盘还是兵力,都与袁绍有着不小的差距。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没有几个诸侯会听命于他,官渡之战可以完全不用打,因为曹操自身的处境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曹操虽据有徐州、兖州,但南方的割据势力实在是太多了,所谓四战之地,是周边豪强拥兵自重,对曹操构成极大威胁。除了北方势力强大的袁绍,还有南边的刘表、张绣 不肯降服,江东孙策阳奉阴违野心勃勃,即便是暂时依附曹操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曹操处在一个如此凶险的环境下,面对虎视眈眈的周边诸侯,一旦立足不稳,或者引发各诸侯矛头一致对准自己,则曹操将陷于南北相胁的极为不利的局面。
袁绍以静制动,乘着曹操应付周边列强的机会,养精蓄锐,整军实操,坐待良机,直捣许都乃是当时的上策。袁绍的实力已非其他诸侯所能撼动,欲要南下,何必死磕曹操?
田丰所谏,极有远见。但如果非要尽快削弱曹操的实力,早在曹操攻打徐州的吕布的时候,就应该南北呼应,使曹操首尾不能相顾,曹操一旦分兵,两线作战,则于己更不利。很可惜,在曹操攻打吕布的时候,袁绍选择了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最终吕布被攻灭,河内郡被曹仁占领后,曹操势力扩大到黄河以北,其政权趋于稳固,袁绍选择这个时候与曹操决战,显然是冒险之举。
如果官渡之战时袁绍听取田丰的意见,就能一举击败曹操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可以,事实证明田丰的建议是非常正确的。
当时全国最强有力的军阀,其实就是袁绍和袁术兄弟。
他们借助袁家四世三公的强大力量,起点非常高。
当时汉朝有十三个州,袁绍控制了北方4个州的主要领土。其中核心冀州就有60万人口,加上其余3州(受黄巾荼毒人口较少),总人口肯定是超过百万的。
也就是说,袁绍拥兵超过10万之众。其中冀州作为大本营,受到的黄巾摧残较少,经济实力比较强。
而袁术的地盘也不小,一度是全国仅次于袁绍的大军阀,占领扬州、豫州、司隶和荆州一部。其中,袁术地盘的核心是南阳、汝南,南阳是东汉第一大郡,汝南是第二大郡,是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人口也多,受黄巾波及少。
所以,所有人都说袁术兵精粮足,鼎盛时机也有10万以上兵力。
更夸张的是,袁术粮食最多。他为了笼络吕布一同作战,开口就是给十万斛粮草,够吕布用一二年的。这在当时是超级大的手笔了。
可以说,如果袁绍和袁术兄弟联手,天下就是袁家的。
可惜,兄弟两人不断内讧,最终袁术被打垮。
即便如此,袁绍相对曹操也有相当的优势。
官渡之战前,曹操实力也不弱,占据兖州、豫州、徐州三个州加上南阳,淮南和司隶东部各郡。
可惜,核心的兖州、豫州、徐州、司隶东部各郡都是黄巾起义的重灾区,有常年军阀混战,人口锐减七八成。而南阳,淮南经过袁术的胡乱经营、横征暴敛,曹操接手时也一塌糊涂了,赤地千里。
当时曹操地盘人口应该也有七八十万,可以出兵六七万人,还算不错了。
但是,曹操的地盘以战火导致经济上几乎破产,勉强依靠屯田才能维持基本生存,不能提供持续大战的粮食。曹操只要一出兵,无论打袁术、打吕布还是打张绣都有严重的军粮问题。
就经济上来说,袁绍可以进行持久战,打几年也没问题,曹操则不行。
更重要的是,曹操地盘的战略地位太差。
袁绍占据了北方,击破公孙瓒以后就没有敌人。剩下的只有辽东公孙渊,兵微将寡,割据一方,没什么威胁。而乌桓、鲜卑的少数民族骑兵,当时实力不强,各自为战,也不难对付,对袁绍没有大的危险。
也就是说,袁绍基本可以将全部主力用于南方和曹操作战。
但曹操就不同。他的地盘周边都是敌人,南面是实力强大的刘表和孙策,还有战斗力不弱的张绣,东面又是吕布、刘备,西面还有马腾韩遂集团以及张鲁。
曹操最少也要分兵一半,才能对付这些敌人,不然很可能被他们趁火打劫。
那么,曹操实际可以用来对付袁绍的兵力,大概是4万,而袁绍则可以出兵10万。
更关键的是,袁绍有持久战的条件,完全可以向田丰说的那样不断派兵南下骚扰,袭击,消耗曹操的兵力和粮草,破坏曹操地盘的经济。
如果曹操分兵去攻击其他诸侯,袁绍就可以借机主动主力南下猛攻,就像匈奴人掠夺汉朝一样对付曹操。
这样拖上几年,曹操实力也就消耗很大了。
诚然,曹操的军队战斗力强,但好汉敌不过人多。其实即便是官渡之战,曹操4万多对袁绍10万,也差点打败了。
如果听从田丰的建议,将曹操兵力逐步消耗,只剩下二三万能用,军粮又严重不足,哪里是袁绍的对手。袁绍军队就算战斗力不强,三四倍兵力优势在冷兵器时代还是可以压倒性获胜的。
但是,袁绍却是一个军事战略目光短浅的人,认为曹操实力不如他,只要一击就垮,擅自跑去决战。
其实,曹操虽然只有4万多人可以对付袁绍,但所谓兵在精而不在多。在双方兵力不是非常悬殊下(当然如果兵力相差好几倍就不用打了),曹操发挥战斗力的优势,还是有至少五成机会打赢的。
其实,就算官渡之战打败了,袁绍逃回北方搜罗残部和留守部队,也有五六万人马,地盘经济又好,还是可以和曹操继续争夺天下的。
遗憾的是,袁绍又死了,留下几个草包儿子互相内讧,被曹操轻松搞定了。
如果官渡之战时袁绍听取田丰的意见,就能一举击败曹操吗?
如果认为袁绍能够拖垮曹操,我想这是没有看到“官渡之战”的核心问题所在。曹操能以少胜多,完全是处处击中了袁绍的短板,而这些短板在“拖”的情况下会不攻自破。
官渡之战前的天下形势看似袁绍于北方独大,曹操四面受敌,难以发展。但从双方的内部态势来看,袁绍内部的分化和袁绍本人的关系处理都存在很大隐患,文官集团明争暗斗,郭图、田丰的政见向来不和,袁绍又不加以协调,许攸家族的不老实又总被审配揪着不放,这都是文官集团分裂的因素;几个儿子分而掌兵,这种分裂的隐患如果拖,恐怕会拖到袁氏集团内部的兵变。
反观曹操集团,曹操不仅会用人,更会协调各方关系,比如孔融、杨彪、司马朗等东汉重臣的关系处理上,游刃有余,挑不出毛病,利用其威望招贤纳士,收买人心;而对于名望氏族的人才引进也相当成功,颖川名仕多来归付,可以说曹操集团君臣一心,政治清明。而武将集团虽然由曹氏和夏侯氏掌握兵权,但这都不涉及其后继的问题,所以军事方面的绝对领导权还在于曹操手中。
有史为鉴袁绍错失了几次偷袭曹操后方的机会来看,如果没有官渡之战,袁绍与曹操拖以时日,袁绍只能向东北继续发展,也就是吞并辽东地区。而曹操则不然,陶谦、吕布、张绣、袁术都被其所灭,再看潼关之战、渭南之战,曹操往西发展也算是顺利。倘若袁绍依旧把握不住机会,曹操可以飞速的壮大,假以时日,此消彼长间,且不论袁绍内部有没有分裂,但看曹操的发展势头,强弱或许也已改变。
因此,袁氏集团想要拖垮曹操的这种策略,个人看来不太现实。
如果官渡之战时袁绍听取田丰的意见,就能一举击败曹操吗?
在著名的官渡之战前,袁绍的谋士田丰曾经向他进献了一条计策,那就是不要向曹操发动攻势,而是采取持久战术。在对内休养生息的同时,派遣精锐部队向曹操发动奇袭。这样双方的实力差距拉大后,再对曹操发动攻势。但是袁绍没有采纳这条计策,而是一意孤行地发动了官渡之战,最终遭到了惨败。那么,如果袁绍采纳了田丰的计策,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吗?
一、田丰实际进献是两条互相矛盾的计策。我们看历史记载,就会发现田丰在官渡之战前,并非是向袁绍进献过这一个计策,他向袁绍进献了两条计策,并且两条计策自相矛盾。袁绍对这两条计策都没有采纳,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田丰进献的第一条计策是让袁绍袭击许都。那是在建安五年,曹操率领部下去攻击徐州的刘备。田丰向袁绍献计,要求袁绍派兵袭击曹操的后方。袁绍推说自己的孩子有病,拒绝了田丰的建议。田丰为此还气得用手杖击打地面,说袁绍因为小儿的病症,就失去良好的机会,实在可惜。
田丰进献的第二条计策就是劝阻袁绍发动官渡之战。在袁绍的人马都已经准备停当,准备发动官渡之战的时候,田丰建议对曹操采取持久战术,不派主力与曹操决战。在袁绍拒绝田丰的建议后,田丰进谏得越发恳切。最后袁绍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把田丰关押了起来。
我们如果从时间上来看,田丰向袁绍进献这两条计策就显得十分突兀。曹操亲自率军攻打刘备是建安五年正月的事情,而且曹操是速战速决,当月就解决了战斗。袁绍亲自率军发动官渡之战则是在二月的时候,这中间的时间间隔很短。
从这段历史来看,田丰建议袭击许都的时间是在建安五年正月,阻止袁绍发动官渡之战则是在建安五年二月前。在短短的时间里,田丰连续向袁绍进献两条完全矛盾的计策,这实在不合情理。难怪袁绍会摸不清头脑,不予以采纳了。再加上田丰“刚而犯上”,遭到了袁绍的关押。在官渡之战失败后,袁绍感到无法面对田丰,于是找了个理由将田丰杀掉了。一代著名谋士,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二、袁绍不采纳田丰计策的原因。那么,我们看当时的情况,如果袁绍采纳了田丰的建议,是否能够挽回战争的结局吗?其实,如果客观地来看,并不见得。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袁绍采纳了田丰的停止开战的建议,就肯定不会遭受官渡之战的惨败,但是并不能挽回战争的走向。
田丰向袁绍的建议,让袁绍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来拖垮曹操。这在表面上来看,如果面对普通的对手是可取的。但是,实质上面对曹操这样的对手是无效的。这是因为曹操的能力要远超袁绍,在开创基业的过程中,曹操的速度要远超袁绍。
袁绍和曹操在讨董联军解散的时候,两人诉说自己的战略计划。袁绍是要先统一河北,再挥师南下。而曹操则是占据中原,随机应变。在开创基业时,袁绍依靠着四世三公的社会资源,先占据了冀州为根据地。在随后的战争中,他统一了河北的轻、冀、幽、并四州,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而曹操的创业则艰难得多。他依靠家族的势力,勉强拼凑了一支军队。他依靠这支军队,最终夺取了兖州和徐州等地。虽然他在官渡之战前,占据的地盘和军队数量不如袁绍,但是从他创建基业的速度上来看,要远超袁绍。而且曹操还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使得周围的割据势力大多和自己保持良好的关系。
如果袁绍采纳田丰的建议,虽然能够给自己一定的休养生息的时间,却也会给曹操留下发展势力的时间。在当时,袁绍在统一河北四州后,已经没有了向外发展的空间。要想发展势力,就必须和曹操发生冲突。如果曹操只是一个平庸的君主,他可能会像田丰希望的那样,坐等袁绍恢复势力,等着灭亡。但是,我们从曹操的所作所为来看,他不是那样的庸才,等着束手待毙。
曹操已经消灭了对他威胁最大的刘备、吕布、袁术等势力,他周边的势力没有一个是他的对手。如果袁绍放任曹操发展下去的话,曹操的势力只会越来越强。这样,田丰的所谓等待曹操疲敝的愿望肯定落空。到那个时候,袁绍想要消灭曹操,会更加困难。
而田丰说的袁绍的部下经过长期作战,十分疲惫,需要休整的理由,也难站住脚。既然军队急需休整,田丰为何又要逼着袁绍出兵袭击许都。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再加上袁绍的部下经过长期的战争,那么曹操的部下经历的战争更加长期、残酷,岂不是更需要休整?那么,田丰的建议其实是对曹操更为有利。因此,袁绍在经过权衡后,拒绝了田丰的建议。
三、采取不采取田丰的计策不影响战争的结局。我们从上面的分析能够看到,田丰的建议实际上是对曹操更为有利,因此袁绍才没有采纳田丰的建议。而实际上,我们纵观官渡之战的过程,就会发现,是否采纳田丰的建议,其实对战争的结局没有多大的影响。
如果袁绍采纳了田丰的建议,就会给曹操更多的时间来为战争做准备。他能够积蓄更多的力量,来增加自己胜利的筹码。由于曹操的能力远超袁绍,他的势力发展比袁绍要快得多。袁绍一旦失去发展的动力,他和曹操之间的实力差距会很快缩小。如果等到那个时候,袁绍发动战争失败的概率要比官渡之战高得多。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失败,也并不是因为没有采纳田丰的建议造成的,这一点连田丰都心知肚明。在官渡之战失败后,看押田丰的狱卒对他说,官渡之战失败了,你以后肯定会得到重用的。田丰回答说,如果官渡之战胜利了,袁绍为了显示他的英明,会留我一条命。如果失败了,袁绍面子上感到难堪,肯定会杀我。不久,袁绍就派人到监狱杀害了田丰。
我们从这个记载中,就可以看到,田丰本人也并不认为官渡之战肯定会失败。他向袁绍进谏,只是阐明自己的意见,只是言辞激烈,惹怒了袁绍而已。否则的话,他既然知道官渡之战必然失败,失败后自己肯定会死,那他还在监狱里等什么呢?这只说明田丰也是在等待官渡之战胜利的消息,好让自己得到自由。
其实,袁绍就是不采纳田丰的建议,也不会对战争的结局有什么影响。在田丰向袁绍建议袭击许都的时候,袁绍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发动官渡之战。在这个时候,各个部队正在调动中,想要抽调一支精锐部队袭击许都并不是件立刻能够做到的事情。而且曹操发动攻打徐州的战斗,在许都留下荀彧镇守,不是一支奇袭军队能够迅速攻打下来的。
再加上刘备的徐州实在不堪一击。如果刘备能够在徐州坚守一段时间,仅仅十几天后,袁绍的大军就会出动发动官渡之战,那么田丰的建议就实现了。田丰袭击许都的建议,其立足点是在刘备坚守徐州的基础上的。正是由于刘备在徐州的迅速失败,使得田丰的建议根本不可能达成。所以说,袁绍没有采纳田丰的建议无可厚非。
田丰劝阻袁绍不要发动官渡之战的建议,其中心内容也在战役中被袁绍实现了。田丰的休养生息的建议,实际上是采取消耗战的手段,让曹操在袁绍的优势实力下疲于奔命。这样,在消耗到一定程度时,袁绍军再对曹操给以最后一击。
而在官渡之战中,袁绍也正是采用了消耗作战的办法,让曹操陷入了绝境。袁绍在初期损兵折将后,就采取集中兵力,稳步前进的战术。在官渡地区,他和曹操的主力陷入相持。这样,袁绍实际上在战场上实现了田丰的消耗战建议,而且比田丰建议的效果要更好。
在官渡之战的后期,曹操已经难以为继,他的控制区百姓纷纷逃亡,他的部下暗中和袁绍串通。曹操只得向荀彧写信准备撤退,只是在荀彧的鼓励下才坚持下来。曹操在最后时刻,对给他送粮草的民夫许愿,说很快就打败袁绍,以后就不辛苦大家了。
在等到许攸投降后,曹操火烧乌巢,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在胜利后,在处置那些暗中串通袁绍的部下信件时,曹操还心有余悸地说,自己当时也差点难以幸免,何况他人,让把信件烧掉了事。从这些方面来看,袁绍虽然没有采纳田丰的建议,也差点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因此,十分采纳田丰的建议,并不是决定官渡之战胜败的关键。
结语:田丰在官渡之战前给袁绍献过两条计策,被后人评价说,要是按照这些计策行事,官渡之战的胜负还未可知。其实这两条计策并没有那么神秘,袁绍采纳它们与否,都不会对官渡之战结局产生太大的影响。
田丰建议发动偷袭许都的行动,只是在官渡之战前一个月以内。这个时候采取倜然行动,并不能产生特别的效果。如果刘备在徐州再多坚持几天,依然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而采取休养生息的战略,只能给曹操带来发展的时间,为下一步战争带来更多的困难。袁绍没有采纳田丰的建议,依然险些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