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写桃花潭水深千尺之前,得到汪伦什么样的款待?

李白在离别之前,得到了好朋友汪伦的踏歌送行。

古代送别朋友的仪式一般有三:

1.送别酒,2.送别歌送别诗送别舞,3.折柳送别(“柳”代表“留”)

从这首诗的字面看,汪伦送别李白的仪式是踏歌而舞,边唱歌边跳舞,一种相当隆重的送别仪式。

我猜想,汪伦有可能在踏歌之前还举办了酒席宴别李白,然后再是踏歌。

如果没有宴别,踏歌也够盛大得了!

一群以汪伦为首的乐队站在岸边边唱边跳,水上的李白和同行是如此的幸运和感动,河岸边肯定也有不少的看客羡慕着敬仰着。

看这句话“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里的意境是李白的船准备离开岸边,“忽”表示什么?要么是汪伦先跟李白在岸边聊着,等李白船只离岸,突然唱跳起来,要么就是汪伦匆匆赶来,在李白始料未及的情况突然于岸边起舞歌唱。

汪伦应该是有事耽搁,但再忙也没忘好友李白离别之事,于繁忙中抽身而来,一定要送一送好朋友。

见一个人的真情,要么患难之中,要么繁忙之隙。处境顺畅,他人的情意可能只是锦上添花,时间富余,他人的付出可能只是聊发时间。

唯有困窘和紧迫,最能验证一个人在他人心中分量的多少。

汪伦就是于如此匆忙里赶来送别李白,而且要踏歌起舞,足可见汪伦是多么地看重李白,李白才能得到汪伦如此盛重的款待!

一己之见,笑看而已!

李白在写桃花潭水深千尺之前,得到汪伦什么样的款待?

《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写于公元755年。诗中扬溢着李白在得到汪伦热情接待后离别之时的感激之情。

诗中所提到的桃花潭,位于安徽泾县,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景色如画。诗中所提到汪伦,曾任过泾县县令,是一位洒脱之士。据说,汪伦在泾县县令任满后,厌倦官场,寄情山水,举家迁到泾县,在桃花潭边“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盖起一幢青石别墅。

汪伦比李白小21岁。公元755年,33岁的汪伦写信邀请54岁李白到桃花潭做客,信中夸张式描写了泾县桃花潭的美景,“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你看有酒有花,热闹非凡,还不过来游玩。当时李白正处于困窘之中,得到此信后,大喜过望,邀起一干朋友,欣然乘船前往。到桃花潭后,哪有什么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不过是一个万老板开的小酒店,一汪离县城十里的桃花潭水而已。美景虽不及信中所言,但万老板的酒清香,桃花潭的水清澈,李白并没有失望。汪伦在万老板的小酒店“捶炰列珍羞”,热情款待李白,两人一起谈诗论酒,“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沿桃花潭流连多日,观看潭边“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的美景,寻找那种“恨不当此时,相过醉金罍”的感觉,成忘年之交。

李白专门写了《过汪氏别业》一诗以谢汪伦。诗中对汪伦大为赞赏,称“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

在得知李白囊中羞涩后,汪伦又送李白八匹好马、十端绸缎,唐朝时,钱帛兼行,绸缎可代货币,可见是一份厚礼。临别时两人依依不舍,用李白的话就是“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汪伦在桃花潭边设宴为李白饯行,“永夜达五更,吴歈送琼杯”,通宵达旦饮酒。到天明时,微熏的汪伦送李白上船,在岸边拍手舞蹈,唱起《踏歌》一曲。李白大为感动,又现场作诗,以《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在写桃花潭水深千尺之前,得到汪伦什么样的款待?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丈,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赠汪伦》已经很明白地说明了为什么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那就是别开生面的“踏歌”送行。

踏歌:产生于汉,盛行于唐。是一种群舞,舞者成群结队,手拉手,以脚踏地,边歌边舞。刘禹锡的《竹枝词序》记载:

踏歌以联唱《竹枝词》、吹奏短笛、鼓来伴奏。舞时不分男女,围成圆圈,手牵手,边歌边舞,情绪欢乐。

  • 从描述来看,每年春晚的“开场群舞当有其义,大妈广场舞亦有其形。

汪伦,唐开元间任泾县令,诗人。卸任后,由于留恋桃花潭,特将其家移居泾县桃花潭畔。李白曾多次游历泾县桃花潭。好友汪伦总是以美酒佳肴款待。

此行更是以“踏歌”送行,可见感情深厚。从李白闻到踏歌声的反应来看,李白行前并不知晓汪伦整了这么大的场面。这是汪伦特意送给李白的大大的惊喜。李白是感情丰富的人,立马挥就七言绝句《赠汪伦》。

一边是载歌载舞,一边是好诗深情,遂成历史佳话。

李白在写桃花潭水深千尺之前,得到汪伦什么样的款待?

事实上李白并没有得到汪伦多么奢华的款待,李白实际上是被汪伦给“骗了”。很小的时候我就听一位乡村教师讲过其中原委。汪伦此人平素常闻李白大名,李白在李冰阳家做客的时候,汪伦便写信邀请李白,因为李白喜欢桃花,所以他说自己这儿有“十里桃花”,而李白又喜欢喝酒,所以汪伦称自己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看罢信后前往赴约。

但是奇怪的是,李白并没有见到遍野桃花林和旌旗林立的酒店。汪伦于是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因为泾县十里之外有一个桃花潭,也就是后来诗中所提及的“桃花潭水”,而万家酒店是因为此处有一酒店而店主姓万。

李白听后大笑,反而被汪伦的苦心求见所感动。大概李白在这里也受到了汪伦很好的款待,虽然没有玉盘珍馐,但是泾县的春日风光与汪伦的热情却更令他很是难忘。

但是更出人意料的应该是相别,李白舟行之时,忽听得汪伦与村民踏歌相送的声音,于是李白惊喜之余感慨汪伦的一片赤诚连千尺潭水也比不过,这样精心的安排可见汪伦用心良苦。

萍水相逢,此中情味,怕是在如今再难见到了。

后来看袁枚《随园诗话》,其中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

李白在写桃花潭水深千尺之前,得到汪伦什么样的款待?

汪伦是唐朝诗人,李白也是唐朝诗人,只不过相比较起来,李白比汪伦著名很多。打个比方,李白就像当时的一线明星,走到哪儿都是星光熠熠。而汪伦呢,就像个三流小明星,甚至四流,五流,乃至下流。所以呢,汪伦就很佩服李白,很崇拜李白。李白就像是汪伦的大偶像,汪伦就像李白的小粉丝——粉丝懂么,就比如,我头条现在有500多粉……

言归正传。话说汪伦曾任职泾县令,卸职退休后,便隐居于泾县桃花潭边,悠然度日。天宝年间,居于泾县的汪伦,突然听说偶像李白来到了南陵,正在探望其叔父李冰阳。于是灵机一动,心想要是能请偶像来此地一聚,一睹偶像风采,那该是多么幸福?哎呀,想想就激动!

最终,汪伦实在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赶忙给偶像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林。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从字面看呢,这封信是说:偶像,你喜欢游访美景么?我这里有十里桃花林。偶像,你喜欢饮酒么?我这里有上万家酒店!

做为一个粉丝,可以说汪伦是非常合格的。他清楚地知道自家偶像的两大爱好:第一,“一生好入名山游”,也就是说李白喜欢旅游。第二,“自称臣是酒中仙”,也就是说李白是个酒仙,超级喜欢喝酒。作为一个籍籍无名的小粉丝,要想把偶像勾引来,那肯定就得投其所好呀。所以,汪伦信中就说,这里有美景,有美酒。言外之意,你赶快来吧!

李白收到信后,也没咋当回事,不就是一个小粉丝么,懒得理他——那时的李白,可不像现在的我一样,头条粉丝给留个言,我一看到就赶紧回,生怕回得慢了,粉丝以为我“耍大牌”!李白当时根本没把汪伦当回事儿,本来就那么随便地瞟了一眼信,但突然看到信上有壮观的十里桃林,还有上万家酒店,不由得就激动得活蹦乱跳——好地方,我要去!

于是李白就去回访了汪伦,其实他此去并不是冲着汪伦,而是冲着美景和美酒。结果到了泾县,两眼发黑:十里桃林呢?万家酒店呢?咋都看不到?这时候汪伦就赶紧给偶像解释:此地十里外有个水潭叫“桃花潭”。你看前面那个酒店,它的主人姓万,这个酒店呢就叫“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当时心里肯定是涌现出两个字“坑爹”,但他肯定是忍住没发作!既来之则安之,好吧,骨感的现实配不上丰满的理想,那就把理想扔了吧!

虽然说汪伦“骗”了李白,但李白也并没有吃亏。十里桃林虽没有,但汪伦整日带着李白游山访水,好不自在!又整日好酒好菜款待,李白也是吃的痛快,喝的尽兴!李白临走之时,汪伦更是送他上船,亲自为他踏歌送行,并赠他宝马八匹,锦绸十段——要不然李白怎么可能动不动就“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呢?(当然,这可能也只是谣言,请大家理智判断)

李白有感于汪伦的盛情款待,便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也便跟着偶像的诗作,被后来人所熟知。可以说,汪伦是千百年来,做粉丝做的最成功的人!

李白在写桃花潭水深千尺之前,得到汪伦什么样的款待?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就这瞬间,见惯无数大场面的李白,被粉丝汪伦的自然流露的真情所感动,写下送别诗的经典之作,《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和汪伦的关系,有两种说法,一说他们本身就是好友,朋友间串串门,写诗唱和就不奇怪;又有说法,指他们之前不认识,是汪伦为了见偶像李白,把李白诓来。

当时汪伦是安徽泾县的一个土豪,听说李白要路过泾县,就写了一封信给李白,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投其所好,李白见信,欣然而往。到了,汪伦才告诉偶像,

“‘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

李白无奈,也可能既来之,则安之吧,加上当地风景也确实优美,没有万家酒店,但从中还是可以找到美酒,加上主人殷勤待客,也就在当地游玩几天。

高潮来的是送别的时刻!

踏歌,是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现在我们应该很少见到了,除非旅游的时候,看到少数民族朋友载歌载舞,才能见到类似场面。

想象一下,李白在船上准备回去了,汪伦知道,人生从此一别,不知何时能再相见,情不自禁地和身边的朋友手拉着手,两脚踩着节拍,假设他喊的是“一路顺风,明年再来,李白,我们爱你……”

当时是唐玄宗天宝年间,755年,李白也54岁了,走南闯北闯荡江湖几十年,要说这个小县城的桃花开得再漂亮,能有长安的牡丹雍容华贵?酒能比过御酒的琼浆玉液?踏歌声能比过皇宫里“此曲只应天上有”的御乐?但就在那瞬间,诗人发现只有这里的一切,才是如此自然,饱含深情,让他依依不舍。

李白挥笔写下《赠汪伦》,正是,易得无价宝,难得有心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