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4月23日午夜,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35军由下关经挹江门进入南京,将红旗插上“总统府”,宣告南京解放。毛泽东在北平香山的双清别墅听闻这个消息后,欣然写下了一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大家耳熟能详,先将内容抄录如下: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唐朝诗人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写的是魏明帝时期,魏国皇帝曹叡将汉武帝所造奉露盘仙人从长安迁徙到自己的宫殿前,在宦官拆下露盘,将仙人装上车的时候,仙人“潸然泪下”的故事。李贺的原诗是这样的: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整首诗的主旨都是围绕着世事无常、兴亡不定、人生渺茫展开,不管是皇帝还是仙人,在时间面前都只能是一副茫然无助的形象。李贺用了八句诗一韵到底来描写仙人被搬离的情景,却在末四句突然换韵,就像一段舒缓的哀伤音乐后面突然接上急骤的情感宣泄,通过节奏的变化来营造出一种窒息感,而这种窒息感又不仅仅是节奏变化带来的,它也是哀伤的情感释放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宣泄。因为神仙皇帝都免不了沧海桑田的命运,更遑论我们这些单薄的世人了。所以李贺的情感抓的非常准,这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也是彻底抓住了时间的精髓奥妙——“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搜狗百科对这句诗的解释是:
“天倘若有情意,也会因悲伤而衰老。该句被后人衍生为成语,常用以形容强烈的伤感情绪,也指自然法则的无情。”
这个解释还不是很完美,因为天亦老的原因未必就一定是悲伤,也有可能是欢乐,是愤怒,是哀痛,是无助,它不会是一种单调的情感。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人才会感觉到疲惫、无助、痛苦,才会慢慢地老去。这里的老不是自然意义上的老去,而是一种哲学上的消亡。李贺在这里就不再往下抒发情感了,而是改用天地辽阔的景象来强化这种苍凉意象——因为抒情到了这里,意象必然就是苍凉了。不过“天若有情天亦老”确实还可以接着往下说,比如宋朝人石延年就对了一句“月如无恨月长圆”。这个对句虽然工整,但并不完美,因为它还是被困在“天若有情”的意象之中。所以,真正领会到李贺的精髓,并将之升华的,还就属毛泽东的这句“人间正道是沧桑”了。
所谓“沧桑”,是“沧海桑田”的缩写,也就是世事变幻无常的意思。在毛泽东(李贺)眼中,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成不变的——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最终也只能做一只孤魂野鬼去看看自己昔日的宫殿,承接露水的仙人最终也只能像玩偶一样被东搬西挪,不可一世的蒋家王朝在人民的欢呼声中轰然倒塌,一切的胜利都是暂时的,一切的失败也都不会是永远的。我们就算将革命进行到底,就算消灭了所有的反动派,但是敌人还是有可能会卷土重来,还是有可能会从我们内部产生。如果我们只盯着蒋介石这个敌人,那么我们的眼光就太狭小了。在时间面前,蒋介石算什么?都不过是过眼烟云,都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人世间的生活,必定是艰难困苦的,人的苦难造就了人的伟大,我们不怕眼泪鼻涕,哭过之后,站起来,再次坚定地走在正道上,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这才是“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真正要义呀!
古代的很多神话、宗教书籍都会讲到一个词:“修成正果”。
这个“修”,用的实在是恰到好处。
那么,什么叫“正果”呢?我们说,就是“真实的结果、真实的归宿”。这种“正果”,是立正心,行正道的副产品,它是你最后的结果,是你最后的归宿。这种结果和归宿,并不完全是物质上的,因为物质的东西,总还是外在性的。
有句话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耕耘一分,就收获一分。很多人抱怨,自己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嫁衣裳总是外在的、不真实的,你内在的收获、结果,是真实的。
因此我们说,一步步踏实走出来的,认真修出来的东西,别人一点也拿不走,而这恰恰是你最宝贵的财富。
这种“正果”,一旦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你就会发现,自己和身边的事物、关系都发生了改变,而你也会成为大家眼里那个最靓的仔。
欢迎朋友们加我关注、评论、点赞,我也一定会认真阅读评论点赞您的文章!谢谢您的阅读!!!
为什么“人间正道是沧桑”?
“钟山风雨”、“百万雄师”、“虎踞龙盘”以及“天翻地覆”,这些都是大风雨、大场面、大天地,而尽收诗人眼底心中,非“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岂有此“第一等真诗”!
问题提及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出自毛主席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说说此诗的创作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突破国民党的“长江防线”,23日午夜就攻占了国民党政权的首都“南京”。
24日,毛泽东一起床,就看到了《人民日报》号外。他在屋外的凉亭藤椅上把报纸读完,回屋,向刘伯承、邓小平发去贺电,并写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此诗气势恢宏,歌颂人民解放军取得的胜利,而诗意幽邃,引用了很多历史典故,融入了更多的历史慨叹,请容许我做简单分析。
首联,“钟山风雨”,写了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衰败,百万雄师过大江,将解放军渡江战役一句做了概括。对比色彩浓烈,而无论沉浮,气势都不可逆转。
颔联,虎踞龙盘,出于诸葛亮“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李白《永王东巡歌》:“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慨尔慷”,曹操的《短歌行》,“慨当以慷。”
颈联,里面提及的霸王当然是西楚霸王项羽,不学项羽,不为所谓“和平”的虚名,不给敌人卷土重来的机会。我们一般知道“穷寇莫追”,而毛主席写的“追穷寇”,这个与所谓兵法不同,但毛主席就是伟大的军事家,这一方面彰显了毛主席的个性,另一方面也是创建新时代的革命形势要求,必须全歼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旧军队。
尾联,“天亦老”,说说自己之前一直理解的,可能部分朋友也是就字面意思了解,可能不明白为什么说上天也变老呢?其实真正意思是天怒也。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倒行逆施,天怒人怨,人神共愤!
问题提及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意思是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沧桑,即是成语的沧海桑田,海洋变成了种桑树的田地,种桑树的田地变成了海洋,意指自然或社会巨大的变化,这里比喻的是革命的道路艰难曲折,主要从政权更迭理解。
被压迫的中国人民,自然要彻底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完成翻天覆地的革命事业。
为什么“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共产党解放全国,苍海桑田,人间正道!
为什么“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毛主席诗词,七律,"人民解放占领南京"中的一句。
人间正道是沧桑,不但这句说的是变化,整篇诗词说的都是变化,而且是天翻地履的变化,改朝换代的变化!
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所指的是历史进程。不是在指让人走正道,别走邪道,那个正道。
是,正在。沧桑,沧海变桑田,还是指变化。
为什么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军对南京的占领,则意味着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蒋家王朝面临着灭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赞][玫瑰][赞][玫瑰][赞][玫瑰][赞][玫瑰]
为什么“人间正道是沧桑”?
重阳雨灬阴雨遮朝阳,心存向东方。枯叶扶地展,待風扫不见。二o二二年十月三日
为什么“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间正道应理解为人们正在纷纷评说这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正道非反道相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