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是冷门诗人嘛?

答:不是,绝对不是。钓鱼贴也罢,恶搞也罢,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极大的不尊和不爱,对前辈著名诗人的不敬和不道。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号称“小李杜”。才华横溢出众,初学古文,十九岁以文才得到牛党令狐楚的赏识,二十五岁举进士。李商隐是一个关心现实政治的诗人,对晚唐国运和在事业上有远大的抱负。诗人提出仁政任贤的主张,指出政治的理乱“在人不在天”。并对当时的宦官专权的黑暗政治愤慨不满。这从当时他写的诗可见一斑。如二十六岁写的《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又如他的巜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等等。这些都是年青的李商隐一腔热血,从国家安危出发,发出的进步呼声,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随着他在政治上的失望,写关注现实的诗篇减少了,开始写许多咏史的诗,曲折地对政治问题讽刺、抨击。如巜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又比如: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又如他的巜登乐游原》绝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这一片转眼就会消失的夕阳,不仅象征着他个人的沉沦迟暮,也象征着大唐帝国的奄奄一息。

李商隐的作品中,最火的也是最为后人传诵的是爱情诗。最有代表性的两首名作巜无题》:(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复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其二):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其中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和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已成为千古爱情绝句,至今为人传唱叫绝。

所以说,综上所述,李商隐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七律爱情诗,对后代有很大的帮助和影响。不但不冷,而且很热,一直热到现代,并将一直持续热下去。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行在路上于凌晨。

李商隐是冷门诗人嘛?

历史上好多诗人或者文人,有的人可能是没有读过他们的作品,就觉得人家冷门,人家没有知名度,其实是自己见识少而已。

李商隐作为晚唐诗人,当然不是冷门诗人,不但不冷门,而且是一个名人。为何这样说,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的成就。

李商隐(约公元813年-858年),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他生于中唐后,生逢乱世,他的作品揭露和批判当时的藩镇割据和上层统治者组织的腐朽糜烂。比如《有感二首》等。虽然只有四十几岁,但是历经了好几代皇帝。

他和杜牧有小李杜之称。

他的咏史诗多是托古以斥时政,如《贾生》、《隋宫》等。

他的骈文在当时非常出名,但是他还是以无题诗著名。

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风格独特。好多人说他的诗用典太多,所表达的意旨比较隐晦,但是这也是他的一个风格特点。

李商隐部分诗作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是李商隐比较有名的一首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一句诗就引用了庄生梦蝶和杜宇称帝典故。

李商隐引用了庄周梦蝶,表达了人生如梦,往事如烟的之意。

《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在二十五岁时经人推举,中进士。后来陷入牛李党争,在官场异常失意,这首诗把诗人郁闷心境表现了出来。这首诗也一直被人广为传送。

诗里的原野风光美好,只是已经到了黄昏。晚唐早已没有了盛唐时候的繁荣,好似也预见了晚唐社会的危机。

金光灿灿的夕阳余晖,真的是美景,让人陶醉。只是预示着人到了晚年,以前的良辰美景早已经逝去,只留下回忆,就如同夕阳的美好,只是可惜已经接近了黄昏。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是一首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李商隐的诗比较隐晦,他写的情诗,只是表达相思,看不出所想、所思是谁,就是感觉情深意重,也透着无法和自己相爱之人在一起的悲苦。这大概和封建社会的制度也有关。

相见很难,分别更难,用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更加衬托出诗人的思想。只能是相思,流泪,却无法在一起。

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成为千古名句。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的意境很美,虽然只是写了昨夜一起相聚的欢愉,甚至都没有明确的地点,只是用环境来烘托诗人的心意,但是读起来确是回味悠长。

虽然没有彩凤的双翼,但是彼此的心意是相通的。在那美好的夜晚,彼此一起,风光无限美好。但是,今日依然分开,只能是彼此相思。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您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只能说没有期,在这巴山雨夜,只能是把对亲友的怀念寄寓诗中。

什么时候能够坐在一起秉烛长谈,一起诉说想念之情,真的是无法回答。

这首诗语言朴素,但是流畅,也是情真意切。

李商隐骈文的文学价值,以及诗的成就都是很高的,所以不存在冷门只说。

李商隐是冷门诗人嘛?

李商隐不是一个冷门诗人。他的诗虽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那么具有社会意义,但他是唐代对后世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位诗人。据施蛰存教授研究,爱好李商隐诗的人比爱好李、杜、白的诗的人还要多。北宋、明代以及清代都有一大批诗人掀起一个又一个学习李商隐诗的高潮。而且还专学李商隐的无题诗。

较之前人写诗不过是一二处运用典故,而李商隐的诗很多时候是句句用典,而且还是暗用、借用或活用典故。他用典常常是注解明白了,诗意还不易懂。因为典故本身代表的含义,通常不是李商隐想要在诗中所表达的意义。

李商隐的诗不好懂,为什么还这么受欢迎呢?因为在李商隐的诗中极好地体现了唐诗“声、色、意”的特征。

“声”——平仄协和,词性一致,体现音律美感,所以称之为律诗。唐代律诗文字组织具有音乐性,即使不配音乐,也可以像歌曲一样吟唱。

“色”——讲究视觉去感受文字的美。李商隐不管是用单字还是词语,都浓淡、刚柔,非常匀称,看起来犹如一片古锦上斑斓的图案。

“意”——诗的内容思想深刻、情绪感人,富有诗意。李商隐的诗虽然有时不能完全理解其诗意,但它们的声色之美,具有足够的魅力来吸引广大的读者。

请看这些历代以来广为传诵、经久不衰的名句: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

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回中牡丹》)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春日寄怀》)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卷旗。(《重过圣女祠》)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无题》)

李商隐是冷门诗人嘛?

李商隐非但不是冷门诗人,而且是才华横溢、自带体系的一位诗人。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号玉豁生,又号樊南生,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此时的唐朝可谓是日薄西山,江河日下了。而此人的人生历程也颇为短暂(约813年一约858年),也可谓是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他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李”,为朦胧诗鼻祖。

16岁时写的《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得到文坛名将、朝廷元老令狐楚的赏识。20岁和22岁两次进士考试中都名落孙山。24岁在令狐楚的帮助下进士及第。25岁赴京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失利。26岁再次赴吏部试判,被录取,授官秘书省校书郎。几个月后被调离。此时的诗篇抒发“才命两相妨"的感慨。 29岁他又一次参加吏部书判拔萃科考试合格,二进秘书省。32岁,母病逝,守丧。而后牛李党争,一直在两党的争斗中夹缝中求生存, 40出头的他郁郁而终。

(一)李商隐最为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的无题诗,内容复杂,境界扑朔迷离,诗中的意思隐海曲折不好明说,故日无题。这种无题诗一般多为隐约、朦胧,表现含蓄、委婉,让后人难以琢磨和理解。后人虽难以捉摸这种无题诗,但这种深情绵密、典丽精工的诗歌风格却长久以来为人竞相传唱,而妇孺皆知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当算是无题诗中出色的一句,这是李商隐于巴蜀时寄给自己爱妻的信。长安在巴蜀东北,故称寄北。诗写自己独居巴蜀的寂寞和对妻子的思念,绵绵的相思我们能够想象他和自己的妻子平素的生活是多么的恩爱,举案齐眉。

(二)“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首无题诗也是一首纯洁的爱情诗。回想往事,记忆依旧是如此的刻骨铭心。诗人所经历的幸福时光和生活情景暗示了在“星辰"与“风"、“画楼"与“桂堂"中,精致典雅。彩风比翼双飞象征的是美满幸福的爱情,心有灵犀展现心灵的感应和情意的契合,虽然二人各在一方,但心却是息息相通,虽然这是首无题诗,但感情却如此真挚,情意绵长深厚,使得后人爱不释手,用自己的理解赋予了它更多的哲理意味和人生内涵。

(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依旧是那首千古绝唱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只是当时已惘然。"在庄周的梦里,庄子即蝴蝶,蝴蝶即庄子,人与蝴蝶同体,飘飘然进人随心所欲之境。在那样的境界里,人生梦想如蝴蝶一般五彩缤纷。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伤心的杜宇将伤春丧国之心托付给了哀鸣的杜鹃,在寂静的山谷中回荡着凄凉的啼鸣。辽阔的大海上,一轮明月皓月当空,苍茫的深青色的大海上碧波万顷,深邃的海面上,风儿吹不起半点涟漪,让人不清时泪光还是晶莹的泪珠儿。我们似乎能感觉到美人在月光下对月而泣,皎皎动人。美梦如烟,连绵起伏的蓝田,煦暖的阳光普照,玉儿埋藏在山下,升腾起了袅袅的轻烟,可望而不可即,迷茫如烟一样。

这是说理想追求呢,还是回忆曾经的恋情呢?谜底已经无人所知了。冉冉升起于群山秀峰之间,万物生辉,烟霞袅袅升腾,远看似有,近看却无,只觉得此时非常美好,美梦如烟一般,令人无限向往。当时有惆怅之情,今日追忆更加惆怅,因此有不堪再回首之感。

(四)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官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这首《隋宫》七绝讽刺了隋炀帝的奢侈昏淫。诗选取典型题材,揭露炀帝纵欲拒谏,不顾国家安危和人民死活的丑恶本质,暗示隋朝灭亡的难免。开头两句点出南游的一意孤行,绘出独夫民贼的嘴脸。二、四句借制锦帆点化耗尽民力之罪。语简意赅,贬刺颇深。托古讽时的诗中当推这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满腹经纶,怀才济世。但汉文帝宣室召见,夜半倾谈的不是国事而是鬼神之事,询问服药求仙之道。诗中把统治者不能任人唯贤,却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荒诞刻画得淋漓尽致。

(五)在李商隐大量的诗中,有许多的诗是抒发自己的遭遇不如意的,忧郁哀伤的风格居多,如哀惋悲怨的李商隐曾写下一首哀怨之歌《重过圣女祠》。大中九年(855年)九月,朝廷下诏征柳仲郢,为吏部侍郎。李商隐便随同好友柳仲郢去长安。不久之后,他们行到了大散关,李商隐看到了一个耸立在山崖壁上的圣女像,他看见寂寞孤独的圣女像时,忽然感觉自己的身世和圣女像融为了一体。在此诗中,诗人与观中某一由京城流落至此之女冠夙或相识,且对其身世遭遇颇抱同情。此番重过,道观寥落,唯其人依然寂守于此,目睹对方沦落不归之境遇,因而想到自己也似乎如此,借以抒发自己沉沦不幸的身世。

综上所述,在晚唐诗歌创作的各个风格流派中,李诗一派为大宗,而李商隐又不限于这一派的正宗,他的成就和影响超越了固有诗派的范围。这就是李商隐在晚唐诗坛的特殊地位,正由于此,李商隐的诗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成就标志着晚唐诗所能达到的高度。

李商隐是冷门诗人嘛?

李商隐一下子火起来,热门话题里位居前列。不排除题主是制造话题,让大家乐一乐的,这个话题的喜剧性超强,所以大家都乐不开支地加入到此行列里,热烈地讨论着。我也是其中一位,喜坏了。

事情起源

就是这个霹雳布袋戏超话账号引发的这个话题。是不是特搞笑!不知道李商隐老人家要是地下有知,会不会被气的爬起来找她理论一下。

李商隐究竟是谁?

百科一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我曾写过一篇赏析李商隐的《锦瑟》。链接放在下面,有喜欢的朋友可以看一看。https://www.toutiao.com/i6714171738139132429/

李商隐冷门吗?

李商隐,在他生活的唐朝那个时代,就很有名气了,后人把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由此可见他的名气之大。

在现代我们这个时代,李商隐也是很活跃的,他的诗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间,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有些年轻人谈恋爱,总喜欢用李商隐的诗隐喻一下自己的感受情怀。“巴山夜雨涨秋池”迷倒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霹雳居然说李商隐抄了她的诗,这种反向思考,语句惊人,让人哑然。

“东风无力百花残"“蜡炬成灰泪始干”当年香港的许小凤唱的这首歌,总会听过的吧。

原词附上:

无 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趁着这个话题,也重温一下过往,和这位伟大的诗人再来一次会晤,感受他的远古情怀,今天是2020年的520,愿每位情人,今日快乐!

李商隐是冷门诗人嘛?

可不算啊,他是晚唐和白居易齐名的大诗人,作品众多在国外的影响也很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