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不仅诗词写得好,更是武艺高强,哪首诗是他自己的写照?

【醉里挑灯看灯,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1140一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青年时曾聚众二千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在一次战斗中辛弃疾率少量轻骑,直闯金军中军大帐,斩敌将首级而胜归。后归南宋,历经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安抚使。他立志恢复中原,坚决主张抗战,多次向朝廷提出自已的抗金复国意见;但其主张不仅未被南宋朝廷采纳,反而将他置于闲职,最后词人怀着壮志未酬的遗恨离世。他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著有《稼轩词》,总计六百余首。

附辛弃疾词一首:

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里須長劍。人言此地,夜深長見,斗牛光燄。我覺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憑欄卻怕,風雷怒,魚龍慘。〇 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元龍老矣,不妨高卧,冰壼凉簟。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問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繫斜陽纜?

一一【宋】辛棄疾《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

南剑(今福建南平县)。

辛弃疾不仅诗词写得好,更是武艺高强,哪首诗是他自己的写照?

辛弃疾,山东济南长青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本来在军事领域可施展抱负,但是,由于受当时社会各种原因的束缚,忠心报国与渴望祖国统一的理想终未实现,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他个人的悲叹。辛弃痰一生引以为傲的是赤手领五十骑将叛军头领张安国缚取于五万众中,这一壮举,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这是他一生的骄傲,在日后的诸多诗词中,每每流露出来。

作为一个军事家,而他的成就更多的表现在文学创作上一一指诗词,重点为词。

我是一个当过兵的人,虽未上过战场,但是火热的部队生活,战斗的气息,紧急集合的军号声时时响彻,全然是一种战斗状态。读辛弃疾的词特别是关于战争战斗的作品,能引起自己极大的共鸣。

个人交织的感情与完美的艺术形式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读来更觉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读者犹如身临其境。

其中最能代表辛弃疾一生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悲愤的词,我觉得还是那首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吧:上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䏑,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下阙: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一可怜白发生!

每每读来这首词阙,个人总感觉太象一首慷慨激昂,高歌入云的战歌了,自己又好象回到了战斗气息浓厚的军营,使命在身,时刻准备着。词的头两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也常常被后来的诗人借用点化。

词中的描写虽然是醉中梦里,但谁也不能否定这是战争场面的真实写照。

当然,透过词的中间也不难看出,作者叹息空怀壮志,蹭蹬无成的同时,渴望重上战场,来实现自己忠于国家,为国家的早日统一去建功立业,这一点不多说了。

总之这首词作是摧人奋进的,始终把个人的利益得失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读来受益匪浅,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励志词作。

这是一首壮美的词作,它决不亚于一首激昂慷慨的军歌。透过词中,辛弃疾个人的理想与抱负跃然纸上,一个壮怀激烈,决心报国,渴望国家统一的英雄辛弃疾就在我们眼前。

辛弃疾不仅诗词写得好,更是武艺高强,哪首诗是他自己的写照?

我认为辛弃疾的那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最符合他文能安邦定国,武能上马杀敌的最真实写照。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生。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迫,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败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官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

辛弃疾不仅诗词写得好,更是武艺高强,哪首诗是他自己的写照?

大家好。我是九思堂笔记,传统文化艺术爱好者。

您的问题是:辛弃疾不仅诗词写得好,更是武艺高强,哪首诗是他自己的写照?根据您问题的信息,我认为有一首比较符合。让我们来一起欣赏。

我认为符合辛弃疾“自己写照”的一首词。

辛弃疾青年时期抗金,身先士卒保家卫国,曾带领50多人闯入几万人的敌国军营。这在宋代的爱国文人中是罕见的。

他也因此名重一时,受到南宋朝廷的重视,25岁步入仕途。但满怀抗金雄心壮志的他,没有想到,朝廷不仅不理会他的抗金建议,就连他的官职也与军旅无关,可以说是报国无门,而且三次被贬。豪情、怒火、愤恨之后,剩下的也只有叹息、无奈。后来,干脆自建“别墅”,不愿意出来做官了。虽晚年又有几次被朝廷召用,他当年的凌云壮志已经被消磨的差不多了。

这就是辛弃疾简要的历程,再结合他豪放派引领人以及豪放雄沉的诗词风格。我觉得下面这首词,可以基本成为他的写照。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宋代 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我年轻的时候,曾带领众多士兵,渡过长江准备突袭金兵军营。金兵晚上还在准备箭袋等,我们早晨就射箭发起进攻。

想起往事,我感叹啊,春风再吹拂,我的胡子依然是白的,可惜呀,平定金人的万言书,却只能用来换取东边人家的种树书!

从词中,我们能看到他当年金戈铁马的雄姿,也似乎能听到他为抗击金兵的呼喊和悲愤,也看见他沧桑衰老后的无奈、叹息、遗憾!

正如如他自己写的: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仅供参考,图片来自网络。欢迎关注九思堂笔记头条号。)

辛弃疾不仅诗词写得好,更是武艺高强,哪首诗是他自己的写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 ·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最能表达辛弃疾自己的写照,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何等雄壮!何等无奈!

辛弃疾不仅诗词写得好,更是武艺高强,哪首诗是他自己的写照?

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谵突骑渡江初。燕兵夜捉银胡鞣,汉箭朝飞金仆姑。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