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穿山甲只吃掉洞里一半的蚂蚁?

穿山甲是名副其实的灭蚁高手,尤其是白蚁(严格来说白蚁不是蚂蚁,它只是与蚂蚁同属蚁总科),据研究,一只成年穿山甲一年就能吃掉约7000万只白蚁,而白蚁的食物主要以木纤维为主,所以穿山甲等于是变相的保护了森林。不过,穿山甲在吃蚁类时,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只吃白蚁巢内的一半白蚁,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白蚁杀手”-穿山甲

穿山甲是鳞甲目穿山甲科下所有哺乳动物的统称,在现存的穿山甲科下一共有三属八种不同的穿山甲,其中地穿山甲属和长尾穿山甲属下的4种动物是非洲独有的,其余的4种则是亚洲独有的物种,而且在我国仅有一种穿山甲分布,它就是中华穿山甲。

虽然8种穿山甲的体型和分布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它们的主要食物清一色的都是白蚁。而且即使像中华穿山甲这种体型较小的存在(平均体重4-5公斤),一天也能吃掉上千只蚁类(主要是白蚁)。

作为一种小型哺乳动物,穿山甲的食性的狭隘性,其实是由它的嘴巴决定的,因为穿山甲不像其他哺乳动物那样有牙齿,所以它们只能用舌头来取食。穿山甲有一条细长的舌头,它们的舌头总长几乎是体长的一半(一只体长不足1米的穿山甲就有40厘米左右长的舌头)。不过,穿山甲的舌头虽长,但却很细,直径通常只有5毫米左右,如此细长的舌头就是为了伸进狭小的蚁巢中取食蚁类。

穿山甲的舌头除了细长外,还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上面布满了湿滑的粘液,这些粘液有一定的腥味,能够吸引蚁巢中的蚂蚁前来觅食,这样就能够直接将这些贪吃的家伙粘在上面;一个是穿山甲的舌头不与舌骨相连,因此它的舌头可以直接蜷缩进胸腔内,换句话说,穿山甲可以直接用舌头把食物送进自己的胃里。

因此,穿山甲灵活且细长的舌头让蚁巢中的蚁类无所遁形,而且直接可以让食物送进肚子里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它的捕食速度。

穿山甲为什么会留一半的蚁类?

穿山甲在进食蚁类后,它们通常会留一半的蚂蚁,这个习性是两个原因共同造成的:

第一,穿山甲是一种独居的穴居动物,它们的前爪非常的适合挖土,当然,穿山甲并不能穿山,因为它的爪子虽然锋利,但是让它挖石头,它还是办不到的,但是泥土在它面前犹如蛋糕,所以穿山甲一天就能挖四五米深。但是,在遇到蚁巢时,穿山甲从来不会将蚁巢挖坏,只是挖出一个更适合自己取食的坑。由于穿山甲是依洞而居,所以它的活动范围也是在自己的洞穴附近,这样取食蚁巢中一半的蚁类,自己就能得到源源不断的食物。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法则。

第二,蚁巢内蚁类的数量。虽然穿山甲是蚁类杀手,但是一只穿山甲一天进食的蚂蚁是有限的,通常一只6斤左右的穿山甲一天平均吃掉350克左右的白蚁,而白蚁比普遍的蚂蚁要重很多,平均重量接近1克,也就是说一只穿山甲一天也就吃掉几百只白蚁。而一个白蚁巢中,至少有上万只白蚁,所以,即使穿山甲想要吃光这些白蚁,胃的容量也是不允许的。

因此,白蚁巢内成员的数量已经超出了穿山甲的胃容量,所以,穿山甲不得不留下一大部分的白蚁。其次,穿山甲在觅食时,从来不会在一个蚁巢吃饱,这也就代表着穿山甲是懂得循环利用这个道理的,毕竟它们的觅食范围相对固定。

穿山甲的现状

提到穿山甲就不得不说一下它们的现状了,作为被人类捕杀最多的哺乳动物,目前8种穿山甲除了南非的两种外,其他至少是濒危,像我们的中华穿山甲甚至已经到了极危,离灭绝只有一步之遥。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人们对穿山甲的错误认知。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早在我国的古代,人们就有用穿山甲鳞片入药的历史,时至今日,还有些人对穿山甲鳞片的功效深信不疑,这确实是一种悲哀。因为根据科学的分析发现,穿山甲的鳞片其实就是一片片硬性角质蛋白构成的,跟我们的脚趾甲成分出奇的一致。也就是说,吃穿山甲的鳞片等同于吃剪下来的指甲,它又有什么神奇的功效呢?这不是愚昧是什么?

说完了鳞片,我们再来说一下肉。一些人总是会在一些特殊的事情上发扬“不浪费”的品格,于是被当成“良药”的鳞片剥去之后,肉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穿山甲的肉质鲜美”在一些人当中开始传播,这导致了原本捕杀穿山甲只为了鳞片,变成了鳞片加肉双“丰收”,据统计,每年因为入药被屠杀的穿山甲就多达9万只,而被人吃掉的穿山甲则有12万只。正是在人的无知和贪婪下,穿山甲才走到了今天的地步。

有人说:穿山甲的濒危与它本身很难被人工饲养有很大的关系。我只想说:这个说法太搞笑了,一种野生动物靠养殖来填补野生个体,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不信你看几百头人工饲养的华南虎到现在野化成功一头了没有?答案是否定的。而且即使穿山甲能够养殖,也有人会认为野生的比养殖的好。并且,穿山甲作为一种在地球上生活了4000多万年的物种,在现代才大面积减少,这就更能说明一切了。

所以,穿山甲减少的根本就是一些人的愚昧和无知。而这种无知,除了让人不会得到想要的结果(所谓的药用功效),还会打破病毒寄主与人类的天然屏障,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总结

“唇亡齿寒”的道理连穿山甲都懂(只吃一个蚁巢的部分蚁类),但是这个道理,许多人到现在都没有懂,殊不知,任何的野生动物都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而人类也身处其中,当野生动物纷纷灭绝,生态崩塌,人类的末日也就不远了。所以,保护野生动物,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为什么穿山甲只吃掉洞里一半的蚂蚁?

2015年7月15日广西有人请吃穿山甲的微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一濒危物种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每救下一只穿山甲相当于保护17平方公里的绿色森林免受白蚁的侵害。性情温顺的穿山甲,被人类吃的数量比大熊猫还要稀少,拯救这一濒危的物种刻不容缓。

穿山甲的舌头只有0.5厘米宽,长达40多厘米,这舌头是为捕食白蚁而生)

白蚁是世界上五大害虫之一,危害多种树木、房屋建筑、水库堤坝,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生产安全和居住环境,白蚁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几十亿元。

穿山甲是白蚁的天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控制白蚁种群和数量,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有很极其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一些不法分子在利益的驱使下偷偷杀害野生的穿山甲,现在国内中华穿山甲数量锐减,已经到濒临灭绝的边缘。

一只成年中华穿山甲一次可以吃掉400克白蚁,一年可以消灭7,00万只白蚁,穿山甲是名副其实的护林小能手。为什么穿山甲在挖开白蚁洞以后只吃掉其中一半的白蚁呢,下面来探讨这个有趣的故事。

1.聪明的穿山甲懂得资源合理利用。

穿山甲活动的范围在5~6公里以内不会走太远,除非在发情期,雄性的穿山甲会长途奔波寻找配偶。

穿山甲在找到新的白蚁巢穴以后,会在附近挖洞居住。这样为了方便进食,但是穿山甲很聪明,这窝白蚁它只吃掉一半的数量,然后就不吃了。

留下一半白蚁,让白蚁继续繁殖,然后穿山甲再去寻找下一窝白蚁。如此往返的于领地内每个白蚁巢穴之间 ,穿山甲的这种做法就像割韭菜。

穿山甲把领地内的白蚁每窝吃一半留一半,每一窝白蚁控制在一定数量,既维持了领地内的自然平衡,也保证了自己的食物供应。穿山甲的这种做法可谓两全其美。

2.穿山甲的食量有限。

成年中华穿山甲体重2~7千克,昼伏夜出,一直成年中华穿山甲每次可以捕食白蚁300~500克,捕食重量和体型大小有关系。

一窝白蚁数量有几百万只,大的白蚁巢穴甚至有上亿只白蚁。穿山甲性格孤僻,昼伏夜出单独行动,穿山甲食量有限,每次只能吃掉几百克白蚁,面对庞大的白蚁群,即使穿山甲想把整窝白蚁吃完,但是胃的容量有限。

穿山甲在地球上存活进化8,000万年,穿山甲是进化非常成功的一个物种,在进化的过程中,穿山甲懂得循环利用,穿山甲从来不会在一窝白蚁旁边把一窝白蚁吃完,吃到一半它会去寻找下一窝白蚁。

总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白蚁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全球已知白蚁品种有3000多种,白蚁虽然个头很小,但是白蚁的破坏力惊人,被认为是危害最大的害虫之一。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白蚁也不能说一无益处,2015~2016年初,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婆罗洲发生了一场极端干旱天气。

造成大片森林沼泽缺水退化干旱,并引发旱季森林大火,这场大火导致婆罗州几百万公顷森林在这场大火中被烧毁。

大火过后,科学家们惊奇的发现,还有一些森林并没有受到干旱的影响,树木还是郁郁葱葱,科学家们走进林间才发现原来这些没有干旱的森林当中白蚁窝数量特别多。

白蚁在地下挖的巢穴四通八达最深的白蚁穴深达地下几十米,白蚁穴平均深度一米多。白蚁在地下挖的巢穴四通八达,雨季雨水顺着白蚁的巢穴渗入地下,而且白蚁天生就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下,有白蚁生活的地方,可以很好的储存地下水。

非洲的原住居民很早就知道白蚁排出的粪便和挖出的土壤比一般土壤更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白蚁挖出的土壤里面含有白蚁的粪便,含有非常的有机肥,有利于森林中草木植被的生长,地面生长茂盛的草木可以有效保护水土流失。

白蚁主要以木质纤维为食,白蚁能通过分解森林地面的落叶和木头杂草等有机物、混合与维护土壤养分,调节土壤透气性和湿度,白蚁种群是已知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策划者,这也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

穿山甲是唯一身体覆盖有甲片的哺乳动物,因为一场新冠病毒把穿山甲推上了风口浪尖,以前在南方一些省份穿山甲数量非常多。

现在我们国家,据听说野外种群数量只有10多只,保护野生穿山甲,维护森林生态平衡,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

结束语:

穿山甲目前可以人工养殖,但是目前还没有突破人工繁殖这个难题,现在国家已经把穿山甲列为二级保护动物,希望国家在这方面能出台政策,保护野生穿山甲种群数量,让这一物种种群数量逐步恢复壮大。

根据现在科学研究穿山甲的鳞片并没有什么药用价值,穿山甲的鳞片,各种物质成分和人的指甲差不多,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应该保护穿山甲这一古老物种兔受灭绝的危险。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维护森林生态平衡,维持食物链可循环,这是全人类都要做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关爱地球,关爱环境从你我做起!

为什么穿山甲只吃掉洞里一半的蚂蚁?

为什么穿山甲只吃掉洞里一半的蚂蚁?

穿山甲目前全球仅有8个种类,主要食物是白蚁,另外也吃一些蚂蚁、蜜蜂以及部分昆虫的幼虫。而白蚁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木质纤维,对于森林的破坏力巨大,所以穿山甲在吃掉白蚁的同时,也其实在间接地保护森林。穿山甲在捕食白蚁的过程中,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不会“连窝端”,而是吃一半留一半,这是怎么回事呢?

穿山甲的习性

不同的穿山甲种类,其分布区域、体型大小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比如大穿山甲、南非穿山甲、树穿山甲、长尾穿山甲分布在非洲,其余四种分布在亚洲,我国只有一种,即中华穿山甲,体型相对较小,只有5公斤。这8种全部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中华穿山甲被我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穿山甲的栖息地,多数集中在草丛、灌木丛等比较潮湿的地带,喜独居,只有在繁殖期内才成双成对地出现。习惯于在白蚁巢穴附近挖洞而居,昼伏夜出。性情比较机警,遇到其它动物骚扰或者遇到危险时,会蜷缩起来,用覆盖全身的鳞甲包裹住身体,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即使是狮子等大型猛兽,很多时候对穿山甲也望而兴叹。

虽然不同种类穿山甲体型大小有差异,但是它们的食物来源却出奇的一致,那就是钟情于白蚁。一只穿山甲,一天可以进食数百甚至上千只白蚁。

穿山甲的进食技巧

穿山甲虽然是肉食动物,但是它的食谱非常单一,绝大多数情况下只吃白蚁,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的嘴巴里没有牙齿,吻部也较小且尖,不能撕咬和咀嚼。

在它的身体里,“藏有”一条非常长的舌头,可以占到总身长的一半,不过这根舌头并不与舌骨相连,可以直接伸进胸腔直达胃部,活动非常自如。此外,穿山甲的舌头上面分泌有带腥味的黏液,而白蚁就喜欢这个味道。

穿山甲的视觉退化很严重,几乎看不清周围的情况,但是,它的嗅觉异常发达,能够在草丛或者灌木丛的土壤中,很轻松地找到蚁穴,然后刨开一个小洞口,把舌头伸进去,不用费劲,等一会上面就会爬满白蚁,然后一收缩,毫不费劲就会直接送入胃里。

为什么只吃掉一半的白蚁?

在进食过程中,穿山甲可以算一个“知足常乐的典范”,只会吃掉一部分的白蚁,这其中的原因,应该是长期进化进程中,为了维护种群的可持续发展,逐渐形成的特殊模式。

一是穿山甲依蚁建洞。在发现白蚁巢穴后,并不急于搞破坏,而是侦探地形和周围环境,在附近先建一个供自己栖息的洞穴,然后在蚁穴上挖一个小口取食白蚁,吃得差不多后就离开,然后再找另外的蚁穴,附近再建一个洞穴,再取食一部分白蚁,如此反复,在一个区域内,只要有较多的白蚁穴,最后不用离开洞穴很远,就总能有充足的食物来源。

二是穿山甲的食量有限。对一只成年穿山甲来说,一天最多能吃进上千只白蚁,而一个蚁穴白蚁的数量,起码有上万甚至数万只,即使穿山甲每天都吃饱,蚁穴内被吃掉的白蚁,与蚁群繁殖新增的数量,基本上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第三,穿山甲不破坏蚁穴结构。白蚁的洞穴结构一般都很复杂,里面纵横交错,里三层外三层,穿山甲在蚁穴上面开的口毕竟很小,它的舌头再长,也覆盖不到蚁穴的全部,而覆盖到的部分就够吃了,没有必要再深挖“全窝端”。

上面三个方面的因素,我想就是穿山甲顶多吃掉蚁穴内一半白蚁的主要原因,这是一种生存成本最低、但却是最可持续的吃法,穿山甲聪明着呢!

穿山甲近十几年来,由于受到人类的疯狂捕杀,其野外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目前都已经成为濒危物种。而人类捕杀它们的原因,竟是以讹传讹的“鳞甲是名贵中药材”、“肉质鲜美”等,殊不知,它们的鳞甲成分和我们的脚趾甲一样,都是硬性角质蛋白。

而且其肉质鲜美,也是一些人宣传的口号,目的就是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食欲,以此来获取丰厚的利益。而在人类疯狂的捕杀下,其数量大量减少,很多森林内的白蚁重新泛滥,大量树木枯萎死亡,生态系统发生严重退化,而且一些细菌病毒以穿山甲为媒介,在人类捕杀与进食过程中,开始在人类中传播,人类岂不是自己找的“悲哀”?

为什么穿山甲只吃掉洞里一半的蚂蚁?

实际上,穿山甲是一种食蚁兽,它们吃白蚁、蚂蚁和蜂蜜,当穿山甲发现蚁巢的时候它们会用强健的前肢将洞穴挖开,然后用自己又长又黏的舌头去舔食蚂蚁。据说,一只穿山甲一天至少要吃上2斤的蚂蚁,一年的话就可以干掉7000多万只。又由于白蚁会啃噬树木,每年都会有很多树木被白蚁糟蹋,所以以白蚁为食的穿山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在保护森林。

很有意思的是,穿山甲的食谱中蚂蚁的种类是相当之多的,据说能够达到20几种,穿山甲似乎还会根据蚂蚁的种类来给自己配营养食谱。此外,穿山甲挖到蚁巢之后,它并不会将整个蚁巢都毁灭掉,它只会吃掉一半的蚂蚁,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穿山甲的肚子只能装一半的蚁巢,还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呢?

穿山甲

穿山甲鳞甲目、穿山甲科的哺乳动物。目前世界上的穿山甲科下一共有三属八种不同的穿山甲,我国境内分布的穿山甲叫做中华穿山甲,是独有的亚洲物种,一度因其药用价值受到人类的偷猎,是我国的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处于极危的状态。

中华穿山甲体型不大,头长在0.5-1米之间,尾长约30厘米。头大,看起来是个圆锥形的,眼睛小小的,形体看起来比较狭长,身体上覆盖着鳞甲,四肢健壮粗短。它们的舌头很长,没有牙齿,所以吃东西的时候直接往肚子里吞。耳朵不太好使,听觉受限。

属于不同种的穿山甲体型差异是非常大的,中华穿山甲算是体型比较小的,一天也要吃掉上千只蚁类。

穿山甲的食谱是相当限制的,这主要就是因为它的嘴巴所导致的,上面也提到,穿山甲的舌头很长,而且舌头的长度能够达到它们体长的一半,一只成年穿山甲的舌头长度可以达到0.5-0.6米的样子。当然,它们的舌头不是又厚又长的,形状上来说是相当细的,通常都只有0.5厘米的样子,这种天然的结构非常适合伸进去蚁巢中吃蚂蚁。

有的人还会很好奇,穿山甲的舌头那么长,它们到底是如何放置自己的舌头的呢?实际上,穿山甲的体内有一个喉袋,在它们不进食的时候,它们的一部分舌头就在这里。

没有牙齿的穿山甲是如何吃蚂蚁的呢?

穿山甲的舌头上带有黏液,会散发出腥味,因此穿山甲是借助这探针状的长舌上的粘液来捕捉猎物的。由于没有牙齿,在捕猎到食物之后穿山甲就直接用舌头把食物送进到自己的胃部当中了,好家伙,这吃东西简直就是一步到位。

但是没有牙齿,食物也没有被嚼烂就送到胃里,能消化吗?穿山甲的胃是非常特殊的,它们的胃腺部中密布着许多呈“S”型的皱襞,用胃里的小砂石将食物磨碎。

穿山甲的舌头构造非常适合捕猎蚂蚁,那为什么穿山甲每次只吃掉一半的蚂蚁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虽然穿山甲一天能吃掉上千只的蚂蚁,但是这个数量和蚂蚁种群数量相比起来,似乎不值一提。一个洞穴中的蚂蚁数量可能有几十万只,对于穿山甲来说,想一次把真个蚁穴给捣了,还是比较困难的。

第二,如果一下子把蚂蚁都吃光了,那么以后吃什么呢?穿山甲在挖蚁巢的时候是非常小心翼翼的,一般就是挖出一个自己觉得合适的坑就点到为止了。由于它们是穴居动物,所以相对来说活动的范围也比较局限,如果找到一个蚁巢把所有的蚂蚁吃了,那以后很可能就要挨饿了。也就是说,只吃一部分的蚂蚁对于穿山甲来说也是提高自己生存几率的重要手段。

穿山甲算得上是现代被迫害得最为严重的动物之一了,而且背了不少的黑锅。再一次提醒朋友们,不要吃野生动物。人类的贪婪真的毁掉了好多动物的温柔。

关注麦克斯韦妖妖灵,但你了解最新最有趣的科学动态。

为什么穿山甲只吃掉洞里一半的蚂蚁?

主要是它的饭量很小。

穿山甲个头很小,又是穴居动物,它的生命活动消耗的能量很少(运动太少),所以饭量很小,吃太多反而容易导致消化不良、散热不良等问题(有甲壳的动物散热效果都很差),一般情况下吃半窝蚂蚁就够了!

为什么穿山甲只吃掉洞里一半的蚂蚁?

做兽留一半,以后好见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