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理解《辛德勒的名单》那位红色小女孩?

《辛德勒的名单》红衣小女孩到底有何寓意?我们不妨来听听导演斯皮尔伯格是怎么说的?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清理克拉科夫犹太隔离区”这场戏原来只有两分多钟,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在遍访大量幸存犹太人之后,根据他们口诉的实况,将这场戏扩充到20分钟!

而红衣女孩儿一个人就占据了2分钟。

影片上映后,至今已近三十年整,但红衣小女孩儿的寓意是什么?各国影迷依然议论纷纷,各自给出了自己的猜测和结论,但是关于角色原型、关于导演意图,基本没有一个猜中的。

一、红衣小女孩儿的原型到底是谁?

影片从1小时08分开始,小女孩儿孤零零的身影出现在街道上,一直到小女孩儿爬上楼梯躲进一间公寓的床下于1小时10分钟处结束,小女孩儿外套褪却红色变成黑白,象征小女孩儿最终脱离了辛德勒的视线。

背景音乐则采用了犹太民族传统儿歌《在炉边》(Oyfn Pripetshik),是一首意第绪语犹太启蒙歌曲,通常由老师在幼儿园班教给他们年幼的学生,由俄罗斯作曲家马克·沃肖斯基(1846-1907年)创作,以色列特拉维夫儿童合唱团出品。

这首歌的歌词中还包含了对犹太人在历史上所经历的许多斗争的抒情提及——“孩子们,等你长大了,你自己就会明白,这些信里有多少泪水,有多少哀叹。”沧凉哀婉的曲调为《辛德勒的名单》这场戏涂抹了一层浓重的忧伤,极富艺术感染力,令人身入其境,久久难忘。

显然,红衣小女孩儿是这部电影的一个戏眼。

影片上映后,观众们纷纷猜测角色的原型,有这样几个来源。

第一:这个红衣服的小女孩儿来自影片原著、澳大利亚作家托马斯·肯尼利的小说《辛德勒的方舟》。在这部小说中,小女孩儿是有家庭的,也有名有姓,她叫吉尼亚·德雷斯纳,是影片中这个戴眼镜的小姑娘塔卡·德雷斯纳的堂妹。

塔卡·德雷斯纳后来幸存下来,在影片结尾处还在辛德勒的墓碑上放下一块石头。

现年95岁的塔卡·德雷斯纳仍健在,而她的小堂妹、红衣服的小女孩儿早已遇难,湮灭于历史的洪流之中。

第二个说法是,红衣服的小女孩儿原型来源自诺贝尔文学获得者埃利·威塞尔(Elie Wiesel 1928年-2016年7月2日)的小说《黑夜》。这部1958年出版的、反映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题材小说,与《安妮日记》并列为犹太人大屠杀的经典作品。

二战时期,罗马尼亚出生的犹太作家埃利·威塞尔和他的母亲以及三个姐妹全部被送进奥斯维辛集中营,最后只有他一个人得以生还。埃利·威塞尔回忆道:“我历经了奥斯维辛的一切,除了焚尸炉。”

据《黑夜》书中交代,他最后一次看到他最小的妹妹齐波拉·威塞尔时,她就是穿着一件红色的外套。

这两个来自小说中的原型,并不能满足当年人们关于红衣服小女孩儿的热议,到后来有一位美国妇女站到媒体前,坦言自己就是片中那个小女孩儿的原型。二战时期的1943年,当时她正跟母亲生活在波兰克拉科夫市,也就是《辛德勒的名单》故事发生地及影片主要取景地。

这位妇人名叫罗玛·利戈卡,她甚至还出版了一本书名曰《回忆录:穿红色大衣的女孩儿》,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而且人们很快发现,罗玛·利戈卡竟然是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表妹?!这使得这书本具备一定的可信度。

但是这些论断都被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否定,片中小女孩的故事线索,是奥黛丽·赫本提供给他的。

二、红衣服小女孩儿最早的故事原型,是由赫本提供给导演的

《辛德勒的名单》环球影业刚刚立项时,请来的编剧是大名鼎鼎的科特·路德特克(Kurt Luedtke)

此君当时刚刚凭借《走出非洲》获得了第五十八届奥斯卡最佳编剧奖。

不过这位可怜的老哥进组之后苦哈哈地写了两年《辛德勒的名单》剧本后,却被制片人无情地炒掉!理由是科特·路德特克无法写出辛德勒从机会主义分子化身人道主义义士令人信服的转变。

这个时间段距离开机还剩半年时间,情急之下,斯皮尔伯格找来了好莱坞老牌导演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帮助完善剧本!

这位老哥曾经执导过《日落大道》、《战地军魂》、《龙凤配》、《七年之痒》、《热情似火》、《控方证人》等等经典名片,创作能力有目共睹。不仅如此,比利·怀尔德本人就是波兰籍犹太人,他的母亲妹妹全部死于集中营。原本是经营连锁快餐店的大富之家,比利却一夜之间穷困潦倒逃出波兰,在欧洲四处流浪。小编私下认为比利·怀尔德才是《辛德勒的名单》背后的无名英雄!

同时斯皮尔伯格也想到了赫本曾经对他讲述的一段往事,他打算将这个桥段写进剧本。

奥黛丽·赫本平生拍过的最后一部电影是1989年的《直到永远》(Always),故事情节非常接近一年之后上映的《人鬼情未了》。都是男主意外身亡之后阴魂不散,依然守护在女友身边。

赫本在片中扮演天使哈普(Hap),角色功能有些类似于《人鬼情未了》中那位乌比·戈德堡扮演的黑人女灵媒奥塔。

年逾六十身患胰腺癌的赫本,之所以宁被担架抬进剧组也要参演,不在于100万片酬,事后她将这100万美元全部捐给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赫本参演这部B级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导演是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在片场休息时,赫本曾向斯皮尔伯格讲述了二战时期她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四十年代初,赫本住在荷兰阿纳姆市的外祖父家中,没错,就是电影《遥远的桥》中事件发生地阿纳姆大桥所在城市。

1910年-1920年间,赫本的外祖父是阿纳姆市市长。但由于外祖父一家都是犹太人,赫本的舅舅被纳粹抓捕,在赫本面前一枪爆头。这一幕成了赫本终生挥之不去的阴影。

那以后,赫本与母亲相依为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活在纳粹的阴影下。某天,赫本亲眼目睹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儿被纳粹士兵推上火车缓缓驶离阿纳姆站,消失于日落下的地平线。

赫本始终惦念着那个女孩儿的命运。所谓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赫本日夜担心自己和妈妈哪天也会面临同样的结局。

1993年3月,当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带着他的团队来到波兰克拉科夫之后,在“清理隔离区”这场长达二十分钟的戏中展开即兴创作,包括红衣服小女孩儿这个向赫本借来的桥段。

只可惜1993年11月30日影片正式公映时,赫本早于十个月前的1月20日与世长辞。

三、关于红衣小女孩儿的寓意,让我们来听听斯皮尔伯格自己怎么说?

近年,斯皮尔伯格在接受一次采访时直言相告——“红衣女孩儿象征大屠杀本身!”

她是那样孤助无依地走在街道上,没有人注意到她,没有人去关爱她,绝大部分的人选择无视。这个女孩儿象征着二战时期犹太人的整体命运,即直接遭到无视。

斯皮尔伯格这样说道:“当时许多参战国首脑对犹太人被清洗的厄运心知肚明,但普遍反应冷淡,丘吉尔哪怕是派出一架轰炸机炸断一座通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桥梁、一根铁轨,哪怕只是短短一根,都会使得一部分犹太人得以苟延残喘。但他没有,他们没有,他们都选择了视而不见!这使得辛德勒这一平民的义举显得如此得难能可贵,足以彪炳史册!”

我想,大概斯皮尔伯格想说的话可以归纳总结为中国一句古语——“勿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

(全文完)

你如何理解《辛德勒的名单》那位红色小女孩?

电影中的红衣小女孩的两次出现促成了辛德勒的两次转变。

电影二战题材的特殊性,导演斯皮尔伯格故意在色彩斑斓的彩色荧幕时代选择了黑白色调,刻意营造一种庄严感、间离感,借以表达对那段历史的敬畏。而在全片的黑白色调中,斯皮尔伯格又匠心独运地使用了一抹红色,安排了一个红衣小女孩。身着红衣的小女孩成为电影中唯一的一抹亮色,象征着在一个非人类、反人类的大屠杀环境中人的本性与光辉,也正是小女孩的出现才真正让辛德勒看到了这个民族的无辜与被动,唤醒了辛德勒的良知和人性。

辛德勒第一次转变:良知开始觉醒

辛德勒与情人在山顶骑马,驻足俯瞰山下的屠杀。枪声震天,满大街的犹太人疯狂逃窜、尖叫,生命显得脆弱而廉价,毫无征兆的枪声随时带走生命。

此时电影第一次出现红衣小女孩,年幼单纯的她一个人漫步在满是杀戮的街头,仿佛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在大街上游走,单纯无畏的她仿佛置身事外。此时响起了纯洁、神圣、空灵的童声合唱《热情在火炉中燃烧》,神圣而美好童声合唱与画面上沉重而悲痛的杀戮画面相互悖反形成强烈反差,声画对立中一种宗教救赎意味油然而生。

辛德勒盯着这个无辜的小女孩脸上第一次出现关心与紧张,开始萌生一种保护欲,意识到自己或许要为这个遭遇厄运的民族做些什么。这是冷血精明的商人辛德勒良知的第一次觉醒。

辛德勒的第二次转变:良知被完全唤醒

辛德勒真正受到触动是在街上走时看到满大街飘的焚尸的灰尘,熊熊烈火残忍地噬舔着尸体,此时辛德勒第二次看见那个曾打动自己的红衣小女孩,她已经变成了运尸车上一具小小的尸体,他心疼、吃惊地张大了嘴。这次看见红衣小女孩带给辛德勒的震撼是致命的,最无辜、最美好的孩童也难逃厄运,他的良知被完全唤醒,意识到自己必须带这个不幸的民族离开这里才能彻底拯救他们。

你如何理解《辛德勒的名单》那位红色小女孩?

我第一次看《辛德勒的名单》的时候,看那红色小女孩游走在大街上,在我眼里,她不是小女孩,而是一个跳动的、鲜活的、弱小的生命。在纳粹的铁蹄下,这个弱小的生命是那么的无助和无奈,让人看了心疼不已。

你如何理解《辛德勒的名单》那位红色小女孩?

小女孩象征“纯洁无辜,天真可爱”。属于每个人不忍下手的底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