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二战时出售大量石油用于日军推进大陆,为什么教科书没写?
确实是这样的,美国在对日宣战之前,一直都是日本最大的“后台”。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像矿产石油这样的战略级资源,基本上都需要进口。所以,日本想要发动战争,这些资源是一定需要得到保障的,否则根本造不出所需的武器装备,也无法支撑庞大的战争消耗。
而美国恰好就是日本当时最大的资源进口地,对此我不妨给大家列一些数据。
193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正式开启了侵略扩张的步伐,国家逐渐向战争状态转变,军队不断扩张,所以日本对于战略原料的需求开始猛增。战前日本陆军数量仅30余万,而到了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日军数量已经破百万。
然而,扩军不仅仅是人数的增长,背后还有着大量武器装备的需求,大到飞机坦克小到步枪子弹,这些都需要足够的资源。
日军之所以能够实现如此大规模的扩军,除了早年的积累、东北等地的资源掠夺以外,主要就是依靠美国的贸易支持。据统计,从1931年年底到1937年年中,日本所需的金属类矿产资源大部分来自美国,其中包括有90%的废钢铁,90%的铜和45%的铅。此外,超过六成的石油也进口自美国。
更值得一提的是,卢沟桥事变之后,美国对于日本的资源出口并没有停止,依然是日本战略原料的最大依赖者,截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战略原料至少有三分之二来自美国。
当然,美国对于日本的支持不仅仅是资源,还有武器装备、机器设备这样直接或者间接的实力加成。比如,日本军事工业所必须的机床,超过7成进口自美国,而从这些设备上,造出了军舰飞机所需要的零件,间接的成为了帮凶。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就是日本最大的帮凶,从“九一八”到卢沟桥,背后都有着美国人的罪恶。
然而,这仅仅是站在我们的立场和情感而言,可以指责,但无法定罪。因为美国只是在做生意,他们只管用原料和设备去换取金钱,至于卖给谁,后面会发生什么,他们不会管。
这就好比一个人那把菜刀把别人砍了,警察抓的肯定是持刀行凶的这个人,而不是打刀的铁匠,也不会是卖刀的商贩。
如果这样也算错的话,事实上咱们也做过和美国类似的事情。只不过美国是在和日本做生意,咱们则是和德国人做生意。上世纪三十年代,乃是中国和德国的蜜月期,中国得到了大量的德国军事支持,从军队建设,到工业生产。然而,这些援助并不是无偿的,那是咱们用大量的桐油和矿石换来的。换句话讲,这其实就是一种交易。
德国利用这样的交易,得到了大量的战略原料,为后来的军队建设打下了基础。
从这个角度来看,德国后来横扫欧洲,背后也有着咱们的影子,那咱们算不算帮凶?所以,这个道理是说不通的。
二战时期,美国不仅和日本做生意,也和苏联做生意,也和中国做生意。你可以说他们是唯利是图的无良商人,但却无法说他们的战争的责任人。
尤其是在二战全面爆发后,美国是站在了盟军一边,是咱们的盟友,那么就更不应该指责了。
抗日战争前期,美国之所以还在和日本做生意,那是因为二战还未全面爆发。中国和日本对于美国来讲,都是生意伙伴,其打得越狠,他赚得越多。至于谁胜谁负。和他没有关系。人家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和责任来制裁日本、援助中国,美国本来长期就奉行中立政策。
但是,随着欧洲战场上德国将英国逼入绝境,美国开始改变立场,选择了支持英国,站在了德国的对立面。而日本与德国互为盟友,自然而然也就站到了美国的对立面。从这时候开始,美国开始逐渐中断与日本的贸易往来,并且开始援助中国。
但是此时美国并没有参战,他依然保持明面上的中立。换句话讲,此时的美国就算是继续给给日本出口物资,那都是合法的。不过,此时美国的态度其实已经很明显了,参战只是时间问题。
果不其然,在美国的制裁和封锁之下,日本难以为继,走投无路之下,才选择铤而走险,偷袭珍珠港,对美国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美国参战之后,对于整个二战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强大的工业实力以及人口素质,为盟军带来了巨大的后勤支持和军力补充。
美国的《租借法案》,给盟国带去了总计价值超过50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帮助盟国部队提升了战斗力。
而美军的参战更是给德日等国带去了直接的军事压力,尤其是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联合舰队以及大量的日本陆军精锐被美军给歼灭。就算是日本最后的无条件投降,很大程度上也源于美国的两颗原子弹。
不夸张的讲,在二战中美国对于盟军胜利,起到了一个中流砥柱的作用。所以,无论是从盟友身份还是战争贡献,咱们都不应该去指责,自然也就不会放在普通的历史教科书里了。否则这课还真不好讲了。
美国在二战时出售大量石油用于日军推进大陆,为什么教科书没写?
美国为日本提供85%的石油,支持侵华战争,为何教科书不提?
在我们传统的历史教科书中,有句话没有说出来,但是实际上却被大多数人认同,那就是——要不是美国,中国抗战不会获得胜利。
当然,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句话,要不是苏联出兵东北,中国抗战不可能胜利。
这两种说法,很明显都很极端。
如果非要比较一下的话,苏联和美国哪个国家在抗日过程中帮助更大?恐怕这个问题未必比共产党和国民党谁对抗战功劳大更简单。
1931年到1941年,中国抗战前十年,苏联是坚决支持中国抗战的。毕竟,中国抗日越坚决,日本北上攻击苏联的可能性就越小。
1941年到1945年,中国抗战后面四年,美国对中国抗战支持更大。毕竟,如果没有中国抵抗日本,美国的太平洋乃至印度洋都要落入日本手中。
实际上,美国和苏联支持中国抗日,都是为何给自己挡子弹,这是公认的。可是论时间点,好像美国是帮助中国胜利的,而苏联则是在最后关头出兵东北抢夺胜利果实的。
以往我们强调抗战后四年中美友谊,却忘了前面十年的中苏友谊和日美合作,很明显是片面的。
数据表明,日本用于侵华的53%以上的物资都来自于美国,其中日本从美国进口了85%的石油。据美国政府统计,1937年日本进口的战略物资中,有54.4%来自美国。有92.9%的铜、91.2%的汽车及零、60.5%的油料、59.7%的废钢铁、48.5%的各种机械和发动机、41.6%的铸铁是从美国进口的。
当然,美国带路党们会说,美国人并不是有意支持日本侵略,只是在商言商而已。
可是,如果按照这个理论,美国还真没办法以“支持恐怖主义”为由攻击伊拉克和阿富汗。
即便是到了最后关头,美国也没有停止支持日本侵华战争。
仅1940年8月,就有30多万吨的生铁、废铁等物资输往日本,几乎与1940年上半年对日出口总量相当。
1941年7月22日,日军开始进占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美国才于7月25日宣布冻结所有日本在美资产,并施行全面的石油、废钢铁禁运。可是,实际上1941年前面7个月美国对日战略物资出口总额,比1940年全年增加了3倍!
这些物资,后来都制造成炮弹,达到了珍珠港上。
难怪很多人认为珍珠港事件本来就是美国联邦政府的阴谋。
说完这个,我们来解决一下之前提到的一个问题“为何美国支持日本侵略的事实在教科书上不被提及?”
仔细分析,原因无非三点:
1,中国40多年对外开放,基本点是对美友好。
1979年中美建交开始,中美关系开始了几十年的蜜月期,不管东欧剧变还是苏联解体,都没有改变这个趋势。北约轰炸南联盟和南海坠机算是小波折,可是后来很快被反恐联盟取代。现实中中美友好,历史上自然需要依据,文化上自然需要互相认可。
2,我国的民族认同并不需要立足于仇恨某个国家。
中国的民族认同,早在2000年前就已经完成。抗日战争,更是已经把中华民族拧成了一股绳。不同于其他国家,我们并不需要一个假想敌,以外部压力促进国内团结。所以,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最大限度叙述了中美友好、中日友好、中俄友好等事实。
3,初级阶段的国情,让我们珍视和平发展的宝贵机会。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对外的基本政策除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还有一个基本倾向是韬光养晦、融入经济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美国及其小伙伴的世界秩序,我们加入并且配合美国建构的国际秩序,体现在历史教科书上,自然也是中美友好。
即便是将来中美关系困难重重,我们的教科书也不会刻意强调中美对抗,美国支持日本侵华的事实,恐怕很难进入中学教科书。
毕竟,我们是爱好和平的国家,我们有很多方法,让世界各国加入我们构建的新秩序。
美国在二战时出售大量石油用于日军推进大陆,为什么教科书没写?
这是我对大陆历史教科书最不满的地方之一。抗战14年的前10年,美国明明就是日本的帮凶。南京大屠杀的凶器就是美国卖给日本的铁造的。但是历史教科书只美国在后四年和中国一起揍日本,却只字不提如果没有美国实质上对日本侵华行动的支持,日本从一开始就无力发动侵华战争。如果美国在1931年就像在1941年那样对日本停止石油和铁的出口,那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就没有然后了,后面不会有卢沟桥事变,不会有南京大屠杀。
美国在二战时出售大量石油用于日军推进大陆,为什么教科书没写?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Ⅰd.warll简称“二战“二战”于1939年9月1日全面爆发、1945年9月2日结束、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多亿人卷入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的世界大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7日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当世界的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过程中、美国人保持“中立”态度、“坐山观虎斗、继续向日本甚至于德国出口战略物质、军火、继续埋头发战争财。
(1931年美国援建的日本炼油厂)
公开的历史记载:
1932年~1939年日本需要的70%废钢铁、20%机械设备、军用设备、汽车、75%的石油产品、90%铜从美国进口。
从1937年到1939年美国对日本输出总金额保持在每年2亿美元以上。
1938年美国向日本提供了1.25亿美元贷款。
1941年10月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野心膨胀开始向东南亚扩涨、企图建立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主地位、严重的损害了美国和英国在该地区的利益、美国人不得不做出反应,随后开始限制和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和石油战略资源、并且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资产、日本完全依赖进口的战略物质受到严重打击。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对美国发动了突然袭击、日本海军向美国本土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发起攻击……
“袭击珍珠港”把美国发战争财的美梦打破、日本人把美国拖进了二战的泥潭……太平洋战争爆发。
美国人为了自身安全和利益逐渐改变“中立”立场、1942年1月中、苏、英、美等等26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共同宣言》,美国人才正式全面参与到反法西斯战争的行列。
美国在二战时出售大量石油用于日军推进大陆,为什么教科书没写?
对于历史教科书,我最不满的是一部祥和的历史,把一切苦难和灾难避免了,用融合解释民族之间的残酷斗争,并且美其名曰:维护团结。
知道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的苦难!使学生丧失危机意识!
美国在二战时出售大量石油用于日军推进大陆,为什么教科书没写?
因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教科书作为教书育人的工具,终归不可能完整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
记得袁某飞曾说过,大陆的历史课本整体可信度低于5%,这很明显是博人眼球的妄语,但话又说回来,这种妄语之所以能够流行起来并得到很多人的认同,从客观上也说明我们的历史课本确实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在静夜史的学生时代,就曾不断感慨历史课本的内容太过零碎,而且时空跨度大,给人一种八竿子打不着以及驴唇不对马嘴的感觉,再加上历史老师逢问题必是“高考不考”的做派,这使得我们想要从历史课本中学习历史的空间异常狭小,同时历史课程的学习更是举步维艰。
在静夜史看来,之所以出现如此尴尬的情况,根本原因在于历史课程的设置本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因为应对考试以及传递价值观等需要,很多历史必然会被进行删减甚至演绎,所以我们看到的历史必然和事实大相径庭。
以二战为例,尽管我们的历史书一再强调二战是反法西斯联盟最终打败法西斯的正义战争,但从战争的性质和发展轨迹来看,二战和一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起因都是帝国主义阵营内部资源的分配不均,目的都是为了资源的再分配,虽然苏联和我们等非帝国主义国家也参与其中,但战争的你死我活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战争的正义与否仍然逃不过“成王败寇”的窠臼,强行将美国等国家赋予正义的标签是非常偏颇的。
二战虽然不是美国的立国之战,却帮助美国一跃成为超级大国,而美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恐怖的战绩,和出色的“运作”密不可分。某种程度上说,二战就是美国一手策划的。
这听起来耸人听闻,但却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因为虽然美国有着“南北无强国,东西两大洋”的地理优势,能够独霸西半球并复制英国的大陆政策,对整个亚欧大陆推行“离岸平衡手”策略。在美国作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强国,这也有着非常明显的缺陷,那就是距离亚欧大陆这个世界政治舞台的距离太过遥远,如果美国无法将影响力推进到欧洲和亚太地区,那么美国的霸主之梦也就只能是个梦。所以在一战后期的1917年,美国最终加入协约国阵营,直接推动了协约国的胜利和一战的结束。
不过一战后的美国由于实力的差强人意并未如愿杀入欧洲,英法等传统列强依然霸占着欧洲乃至国际秩序的主导权。虽然美国通过远东九国会议找回了些许面子,但距离争霸全球的目标依然相去甚远,所以美国的努力始终没有停止。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全球经济危机,对所有国家而言都是历史的转折点,因为共产主义阵营制度而独善其身的苏联,加大了对资本主义阵营人员技术以及资本的引进,这使得苏联的国力加速膨胀,在短短20年时间便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而美国在压制了国内法西斯主义的苗头后,开始加大对德日法西斯势力的支持,以摩根财团为首的华尔街大鳄,开始疯狂资助希特勒上位,甚至向当时的德国总统兴登堡施压,这是德国法西斯势力能够崛起并成功控制德国的重要因素。
对于美国而言,法西斯德国的崛起,向东可阻碍苏联的共产主义革命输出,向西可牵制英法等传统帝国主义势力,是美国介入欧洲局势的最佳抓手。
而在亚洲方向,随着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的激烈角逐,美日两国笑到了最后,但因为日本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加上美国将重心放在欧洲以及防止苏联共产主义革命输出的价值观需要,所以美国对日本在远东地区的疯狂扩张始终持相对“中立”的态度,这种态度也叫“绥靖”主义政策,其典型表现就是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四省后,国联对日本野蛮行径不疼不痒的谴责。
对于当时的美国而言,只要日本不要太出格,比如满足于占据东北,或者北上和苏联争夺蒙古和西伯利亚,那么美国和其他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乐意看到日本的上蹿下跳,毕竟苏联这个意识形态的天敌始终是首要问题。
但日本激进的少壮派不满足于蚕食主义路线,反而不断鼓吹鲸吞手段,妄图一口吃个大胖子,于是日本在1937年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
由于日本的侵略直接威胁了苏联在蒙古及西伯利亚的利益,所以为牵制日本,苏联对我国的抗战帮助甚大,除了武器弹药的援助,还派遣了航空队志愿来华参战。而此时的美国则对日本实施绥靖主义政策,表面上对日本的侵略行径视而不见,实则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大后方。
毕竟当时的日本地狭人稠,资源稀少,如果没有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援,日本不足以支撑起长久的战争,以战养战也不行。
但当日本越来越出格,尤其是和苏联相互承认各自在蒙古和东北的权益后,再加上日本高层陆军派和海军派势力的彼消此长,日本开始将主要精力向南转移,美国和日本的关系也越来越恶化。
1940年6月法国投降后,日本趁机入侵东南亚掠夺法国殖民地,随后美国对日“断供”,“走投无路”的日本最终选择铤而走险,于1941年发动珍珠港空袭,挑起了太平洋战争,促使美国“不得不”加入战局,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领袖,为二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想想1941年8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联合签署的《大西洋宪章》中对德国的战后安排,我们大致也能看出美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体“把控”。应该说,不仅美国援助日本的历史事实不能出现在教科书里,美国对整个二战的策划都不能出现,因为这样不仅颠覆三观,而且太不“正义”。
今天的很多人,总喜欢因美国的小恩小惠而感恩戴德、长跪不起,殊不知这只是美国称霸之路上的一点儿必要的小付出。通过对二战全貌的理解,静夜史最大的感受就是:
弱国无外交,实力是决定历史的关键,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想要活下来并捍卫自己的权益,我们必须让自己强大起来,否则就只能接受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悲惨命运。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