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康乾盛世,真的是康乾盛世吗?

如果横向比较,长达134年的“康乾盛世”确实是大清的盛世;但是纵向比较,却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

因为对照盛世标准衡量, “康乾盛世”怕是连一条都难以满足。

所谓“盛世”,是指一个国家内政外交均有建树时的状况。即:

  • 内政: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思想活跃,文化昌盛等。

  • 外交:军事强大,贸易繁荣,影响深远等。

这些指标对于汉唐时期的盛世来说,达标率应该在100%。如果比照 “康乾盛世”时期的内政外交状况,当不难发现“康乾盛世”就是一个在“文字狱”下打造的盛世假象。

军事没落无法想象

皇太子时期的嘉庆帝,常随乾隆皇帝阅兵,见军队:“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

乾隆为平定大渡河上游的大小金川2万人的苗族部落,动用兵力达60万,历时31年,耗钱更是高达7000万钱,而且大将云骑尉温福战死。

可能许多人都曾记的《还珠格格3》中,清军征讨缅甸时,额驸福尔康被缅军所俘。这些,虽然只是影视剧中的剧情,但和现实中的清军战力相差无几。

1762年,缅甸木邦土司率2000杂牌军,就敢入侵大清的孟定和耿马,并且烧杀抢掠。因此,乾隆大怒,决定对小小的缅甸给予惩戒。结果,清军四次征讨缅甸,皆以失败而告终。

  1. 1762年冬至1765年10月,新任云贵总督刘藻接到乾隆命令后,立即率领9千绿营对缅甸实施反击,扬言“穷力追擒,捣其巢穴”。战果,损失数百,车里(今西双版纳)反被缅甸军所占据,兵锋直逼内地思茅。乾隆大怒,将刘藻革职,其不久羞愤自尽。

  2. 1766年3月至1767年3月,大学士杨应琚接任云贵总督,向缅甸各土司发檄文,号称“调兵五十万,大炮千樽”,实际率2.2万绿营官兵(云南绿营总兵力4万)向缅甸进军,以威慑缅甸叛军。战果,征战一年之久,战死1899人,病故3708人,而且战场一直处于中国的内地。对此,杨应琚反而谎报战功“歼敌万人”,被乾隆查实后,先后将总兵李时升、朱仑逮和总督杨应琚逮捕进京赐死。

  3. 1767年4月至1768年1月,乾隆特调平定新疆悍将伊犁将军明瑞,率领1.7万(其中满州兵2千)为南路大军,由木邦经锡箔直捣阿瓦;令参赞大臣额尔登额率8千兵(内满洲兵九百余)为北路兵,出铁壁关经新街进取猛密,再南下与明瑞会师阿瓦。战果,道府衔杨重英以下多人被俘,总兵胡大猷、胡邦佐等战死,领队大臣扎位丰阿中枪阵亡,前锋参领观音保以最后一支箭自杀,主将明瑞身受重伤后自缢,仅有总兵哈国兴、常青以下万余官兵突围回到宛项。当时,参赞大臣额尔登额以军弱为由不敢救援。此战,令乾隆惊恐震怒,将额尔登额捉拿进京处以磔刑,云南提督谭三格处斩。

  4. 1768年4月至11月,清军出兵3.1万对缅作战。战果,仅存1.3万,理由大多病死,总兵吴士胜、副将军阿里衮、水师提督叶相德先后病死,清军统帅傅恒染病卧床。最终,双方前线将领在未得到各自最高统治者指令的情况下,自行停战议和。16日,清缅双方正式签订停战议和协议。

此战耗时6年之久,花费911万两白银。最令人叹息的是,当有人提出缅甸之胜在于火器,我们也应该改革武器,但是乾隆却以:“骑射为本”予以拒绝。

如此战力,岂能和汉唐盛世相提并论。无怪乎有人讲,大清养的绿营兵,就是为了镇压国内百姓准备的。

其实,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时,八旗军的战力已经大不如前,最终还是依靠绿营的战力。

1792年,英国的乔治·马戛尔尼访华团来到大清,当使团到达镇江时,清军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军演欢迎仪式。乾隆本来是想展示一下大清的强大军威,结果当马戛尔尼看到清朝军队尽皆装备的是落后的弓、箭、戟、矛、剑等冷兵器时,摇头自语:“中国社会已经被卡住无法前进”、 “它的繁荣已经结束”、“在这里可以轻而易举地登陆”。

科学技术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康乾时期,相对于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低下,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等方面,中国比西方晚了几乎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下半叶,这些西方的先进科学知识才逐渐进入中国。

1792年,马戛尔尼访华期间,就想通过展示最先进的科技来赢得中国的好感,进而达成外交目的。为此,他将天球仪、西洋船模型、西瓜大炮、地球仪、铜炮、各种自行火炮、望远镜等29种科技成果送给乾隆, 还有英国最新研发的蒸汽机、织布机、棉纺机等。为进一步体现自行火炮的威力,他还带来了炮兵卫队,进行新式武器操练表演。

放到后世,这些知识产权用钱都难以买到,而英国为了建交,竟然将这些科技成果送上门来。但是,清廷大臣们反应冷淡,福康安竟然进行拒绝:“这火器操作,谅来没有什么稀奇。”最终,这些礼物变成了普通的“贡品”、“奇巧”收藏,并且断绝了外交要求。

此外,中国本就有制造巨型帆船的水平,可用于出海远洋。但是,康乾时期,当世界各国航海业突飞猛进之时,清廷却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从而,使中国的航海科技停止不前,自然也阻碍了对外的商业贸易。

经济发展滞后

工业经济:康乾时期,人口数量确实数倍于明末,但是铁和布匹这两项指标性的工业产品的总产量依旧未能达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左右,中国工业产量仅为全世界的6%。无论是总产量还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

商业经济:康乾时期,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将工商视为“末业”,规定棉桑等经济作物只能种在“不可以种植五谷之处”。 同时,清廷规定:“招商开厂,断不可行。”“矿厂除严禁之外,无二议也。”由此可见,当时对工商业的压制是多么的厉害。

农业经济:与明末相比,虽然康乾时期的粮食产量得到了明显的增加,但是百姓的贫困却是触目惊心。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有使团成员将一些死猪死鸡丢进海中,但是中国人看见后,便会不要命地跳进海中捞取,即使是残羹剩饭。

当时,马戛尔尼算了一笔帐,英国的普通农户,除掉生活所需,一年还可节余11英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中国的中等农户全年收入不超32两,支出却是35两,等于辛苦一年负债3两。

所以,一旦遭遇灾害,普通人家就剩卖儿卖女一途。为此,徐州籍状元李蟋写下一首《流民叹》:

卖儿博一饱,欲食那得食?最苦是生离,死别亦顷刻。山东礼仪乡,宁死不为贼。青齐九点烟,忽化为鬼国!

但是,康乾盛世的上层社会生活却是极为豪奢,每天吃数顿,每顿数道荤肴。反观普通农民,尽皆吃糠咽菜。因此,马戛尔尼说中国的房子只有两种,一种是大富之家,一种是贫寒人家。而贫寒人家的房子大都是土墙草顶的草舍,基本看不到中等人家的房子。

思想禁锢,文化岂能昌盛

康乾时期,对于危及清朝统治的思想萌牙,便以文字狱的方式进行处置,仅乾隆年间发生的文字狱就多达130件。可以说,完全用血腥手段,强行禁锢人们的思想,彻底扼杀国人积极进取精神,更谈不上深远影响之说。

据《清代文字狱档》记载,1780年7月5日,广西布政使朱椿打算前去桂林城外郊游,当官轿刚出胡同,路边闪出一位老头,颤巍巍跪于道旁,高举文书。朱椿令人接过,见文书封面提有“策书”两字,也就是一份建言献策书。打开一看,端楷正书,建议5条,就不逐一列举了。结果,这个叫吴英的老头竟然被清廷判处凌迟之刑,家人一律发配为奴。

因此,鲁迅、朱鸿等学者怀疑康乾盛世完全就是“文字狱”吹出来的。同时,鲁迅对康乾时期的重要文化成就之一《四库全书》多次发表批判言论,如:大量删减、篡改古书内容等。后来,张宏杰对康乾盛世还专门出版了一本书,称其为《饥饿的盛世》。

综上所述,足以证明“康乾盛世”只是表象下的盛世,也可以说是清廷的盛世,而非真正的中华盛世。

图片来源网络

所谓的康乾盛世,真的是康乾盛世吗?

旁观者清。。英国马嘎尼使节团总管约翰·巴罗看到,中国老百姓的贫困程度让人瞠目结舌,大多数百姓穿的破烂不堪,房舍十分肮脏,有的是泥墙,有的是芦苇、高粱杆搭盖的茅屋,在狭小的空间里,还喂养着牛、猪、鸡和其他家禽。

乾隆皇帝为了招待英国人,曾下令各地进贡大量的鸡鸭鹅等生禽,然而在运送途中,由于碰撞挤压,大量的生禽死亡,英国人不屑于食用,便将大量的死禽扔入海中,每当此时,中国老百姓总是划船而至,兴高采烈的捡起这些死禽,回家腌好食用,英国人常把一些残羹剩饭送给当地老百姓,他们千恩万谢,连英国人喝剩下的茶叶,他们都要乞讨过来,接着冲泡食用。

所谓的康乾盛世,真的是康乾盛世吗?

康乾盛世当然是盛世啊!而且还是我国古代最为辉煌的盛世!如果清朝是汉族建立的,那么康乾盛世早就被一些玻璃心的大汉族主义分子捧上天去了!

所谓的康乾盛世,真的是康乾盛世吗?

康乾盛世不仅是虚假的盛世,更是充满奴性的盛世。康乾盛世的时候在硬方面大搞文字狱,打压对清朝不利统治者的思想。比如南山集案,因为戴名世在书中用了南明年号以及记载多尔衮的破事。他就被凌迟处死,全家十六岁男性被斩首,全家十五岁小孩和女性卖身为奴。此外清朝把程朱理学发挥到了巅峰,所有读书人去清朝做官必须读程朱理学著作,并且仍然还是八股文那种模式,不得自由发挥。培养了一批烛火歌颂大清的奴才。此外清朝还打算从软方面瓦解反抗,在清朝时期施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让百姓短时间内吃饱了肚子,并且清初人口只有几千万发展到嘉庆时期的四亿人口。你觉得这是好事?这只是表面功夫而已,但实际上清朝实行摊丁入亩政策主要还是培养奴才,让那些老百姓吃饱饭以后好感谢大清。再加上清朝人口突破4亿,由于体量决定强大的错觉,当时的老百姓会认为大清是个强大的国家,从而在软的方面瓦解了反抗。百姓不但不想造反,相反还整天感谢贝勒爷。因此,人口多就容易更合法的压迫百姓,让他们认为即使生活水平半饥半饱但是处在一个强大的国家下也就满足了,康乾盛世就是这么来的。

所谓的康乾盛世,真的是康乾盛世吗?

康熙晚年国库没有什么钱了。都靠雍正的苦心积累才有钱。

所谓的康乾盛世,真的是康乾盛世吗?

清朝初年,由于经过数十年的战争,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多遭惨杀,田土尽成丘墟”,各地多是“官虽设而无民可治,地已荒而无力可耕”。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集权统治,缓和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不得不实行一些恢复经济的措施。

1、清军入关后多尔衮采取孙之獬的建议,实行剃发令,由于天下人受到儒家礼教的长期影响,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致使反动分子鼓动群众反抗清军,导致了一系列清军屠杀事件,这是统治需要,如同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样,为了统一思想,避免分裂。男子有剃发令,女子有禁缠足,但是古代一向重男轻女,所以对女子也不怎么关注,所以禁缠足也一直没成,故有“男服,女不服之称”

2、文字狱事件:文字狱古来有之,汉、三国、南北朝、宋、元、明、清都发生过,以明清为最甚,明太祖、明成祖、明武宗、明世宗时期都发生文字狱,以太祖、成祖最严重,成祖反叛起家,为剪除旧党;清世祖、清圣祖、清世宗、清高宗,以世祖、高宗最严重,世祖刚入关,禁锢思想情有可原,而高宗逢迎盛世就不太理解,世宗则是九子夺嫡的赢家,杀戮心比较重。相较于其他王朝,以清朝最严重,今天的学者们仔细比较了“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发现,三朝的文字狱虽有程度不同、方式不同,但本质却是一致——皆是“热衷于皇权专制”的封建专制王朝的产物。考之中国三千年封建历史,并非每朝每代都有残酷的“文字狱”,汉唐封建盛世基本上没有大“文字狱”,宋代虽以苏东坡“乌台诗案”开了“文字狱”先河,不过是贬官三级 ,下放黄州流放琼崖而已;直到明代衰弱的万历皇帝,才创造了“中国第一思想犯”——将只是“不以孔孟之是非为是 非”的李卓吾,以“敢倡乱道”、“妄言欺世”罪名拿下诏狱,逼其自刎。

顺治去世后,年轻的康熙看不惯鳌拜专权,借机铲除,康熙亲政后就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

之后一系列事件又再次打扰了天下的修养生息,顺治封的三藩长期拥兵在外,对中央政权构成极大威胁,还空耗国家税收,最终引来了撤藩事件,历代撤藩必有风险,藩王不服便会引兵作乱,三藩就是如此。

就这样跟三藩斗了几年跟台湾斗了几年,又跟沙俄、准噶尔斗了几年,清朝终于安定下来,康熙可以着手于政务。

康熙五十年,清廷下诏永不加丁税即人口税,只收田租,但有人称此举只是恢复明朝旧制,然而明朝也只是在改革时期才如此,更何况康熙时期还不算改革。康熙还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引进外来农作物,使得清朝人口大大提升。他先后任用靳辅和于成龙治理黄河与大运河。

在六次南巡期间,康熙考察民情习俗,亲自监督河工。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安定社会秩序,他颁行十六条圣谕,要地方人士循循告诫乡民。此外,为消除士大夫的民族意识和言论管控,实施文字狱。

康熙晚期,由于官员薪资过低以及法律过宽,导致吏治败坏,而太子一位反复废立也导致党争的始乱(九子夺嫡事件,中国古代史最后一次党争)。

康熙晚年两大权臣的斗争,索额图和纳兰明珠都是很早就跟随康熙帝的,他们在康熙时期建功立业,同时也树大根深,逐渐被康熙所发觉,最后都遭到了贬逐。

雍正是九子夺嫡的赢家,他是整个康乾盛世的关键人物,康熙晚年因诸子的争斗痛心不已,于是放松了吏治,导致官员腐化严重。雍正即位后针对康熙时期的弊端采取补救措施,他任用以干练、刻覆著称的张廷玉、鄂尔泰、田文镜与李卫等。雍正还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表示自己勤于政事,他在中央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派驻藏大臣接管西藏,蒙古则设置将军府驻军,亲自批改奏折,做到“事必躬亲”,中央达到绝对集权之时再高压控制地方――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其次削弱亲王势力,注重皇子教育,采取秘密立储制度以防止诸皇子争位的局面。雍正所派遣的特务遍即天下以监控地方事务,官员们的一言一行都被他掌握在手里,密折制度在此时期完善,这类似于明朝皇帝利用宦官控制百官防止权臣威胁皇权,然而雍正还屡兴文字狱箝制言论自由;经济上实施摊丁入亩,减轻无地贫民的负担。

为解决地方贪腐问题提倡火耗归公,耗羡费用改由中央政府计算;设置养廉银以提高地方官员的薪水。然而雍正即位的时候获得隆科多的协助,赖年羹尧平定青海乱事以稳固政局,后来因故赐死年羹尧、幽禁隆科多。

公元1735年雍正帝去世,其子弘历继位,即乾隆帝。乾隆时,清朝的文治武功走向极盛。乾隆帝继位后介于康熙帝的仁厚与雍正帝的严苛,他以“宽猛相济”施政。

此间江南与广东等地的丝织与棉织业很发达,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历史高峰,大量远销国外,所以后来中国得名Chian,就是瓷器的意思。

同时,银号在山西出现,大量的商业开始兴盛。乾隆期间清朝疆域最大,达1300万余平方公里,乾隆帝以十全武功自誉,他平定准噶尔与回疆大小和卓之乱,使川黔等地继续改土归流,实际上除了对新疆作战,其他基本上都是惨胜。

西方传教士将中国文化介绍给欧洲人,引发18世纪中国风的热潮。欧洲人追崇中国文化、思想与艺术。

到了乾隆晚期,乾隆帝宠信贪官和珅,官员腐化使政治大坏;文字狱也是愈演愈烈;六次下江南所至铺张过盛,扰民有余,连年的征战致使国库严重损耗;闭关锁国政策使得清朝逐步落后于世界;当时人口暴增与乡村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失去土地,乾隆晚期到嘉庆时陆续爆发民变,清朝国力日渐衰落。

白莲教起义:白莲教在明清二朝都发动过起义,但是都没有成功。

1、明初的唐赛儿起义是明成祖朱棣长年攻伐蒙古导致的民变,这也是明朝永乐盛世的结束标志,也反应了穷兵黩武所带来的危害。

2、明末徐鸿儒起义是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权、迫害忠良、压榨百姓而引发的民变,也是明末农民起义浪潮的序幕。

3、川楚白莲教起义是嘉庆年间爆发的一场大规模起义,史学家把这次起义定义为康乾盛世结束的标志,因为人民开始反抗了,这也是乾隆晚期的挥霍、弊政和天灾催生的宗教起义,也意味着清朝开始没落。

到18世纪末,康雍乾盛世进入尾声,西方出现负面评价。与乾隆帝不欢而散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认为清朝已经衰落,已经不堪一击。

公元1795年乾隆帝因为誓言禅位于子颙琰,即嘉庆帝。公元1799年乾隆帝去世,嘉庆帝得以亲政,真正掌握权力,在乾隆倒下的那一个,他的宠臣和珅也面临灭顶之灾,嘉庆帝为了挽救清王朝的江山,果断地决定除掉和珅,于是刘墉等人在乾隆死后就抄了和珅府邸,但是嘉庆帝仁慈,放过了和珅的余党,和珅的家财尽用于平定白莲教起义,终其一生未能解决弊端,清朝继续走向衰退。

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的领土几经扩张。到乾隆年间平定新疆,整个清帝国版图达到空前扩张,仅次于元朝,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史称“汉、唐以来未之有也”。

总体来说,康雍乾时期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让百姓足以修养生息,加以国家政策鼓励,人口迅速膨胀,但到了末期,人口基数过大,导致需求大,供给不足,加之天灾和政府救济不及时,所以出现了遍地饥荒的惨象,这也是盛世之下的颓势,避免不了。这也同样是在启示今朝,人口多未必好。

康乾盛世的最大受益者――和珅:和珅初为官时,精明强干,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乾隆还将女儿嫁给和珅的儿子,又成皇亲国戚,随着权力的成长,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渐成大势。公元1799年(嘉庆四年),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抄家。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8亿两至11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15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和珅死时年仅49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