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浒传》,晁盖攻打曾头市为什么不带吴用?

首先,我想表明一个观点,即我不赞同对《水浒传》这部作品作过度的解读。解读是必要的,但解读要依据原著。不能把原著没有的东西硬塞给原著。在原著中,晁盖打曾头市不带吴用,是因为他觉得没有必要,小小曾头市,出兵便可荡平。正是这样的心理,才使他吃了败仗,并搭上了自己的性命。有人说宋江总带兵出征,是为了抓军权,以夺晁盖权。须知打仗是危险的事,随时都可能丢掉性命。晁盖之死,就是最好的证明。难道宋江为夺衩‘而不顾自已的性命吗。还有的说,宋江和吴用共同做坏事,要架空晁盖,我看原著并没有这个意思。有人说宋江是梁山的内奸。如果这个论点成立的话,那么,梁山众多英雄好汉豈不都成了白痴。最后吴用,花荣,李逵甘愿追随宋江而死,又怎么解释。宋江搞招安,确实是错误的,但也是历史的必然,并非宋江本质坏。

他认为吴用和宋江是一路人,晁盖对宋江朝思暮想“招安"应该很清楚和不认同,既然话不投机,晁盖自然不会让吴用同行。晁盖已经有了通过这次亲自攻打曾头市改变自己的地位,正在被架空的不利局面的强烈愿望。

一山容不下二虎。晁盖刚愎自用不听林冲的建议,被毒箭所伤。晁盖不但自信还自负,他觉得不带吴用也能取胜。草莽英雄,性情刚直,而且还易怒。听他人说,江湖上只闻宋江大名,欲把偷来的宝马送给宋江,晁盖已是心中不忿。所以,晁盖之死也是性格使然。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关于《水浒传》,晁盖攻打曾头市为什么不带吴用?

先亮观点,王伦死于「利」,晁盖死于「义」,宋江死于「忠」。

这个问题归根到底是「晁盖为什么必须死」的问题。关于为自己正名,吴用离心离德,宋江抢班夺权等真真假假的分析讨论已经比较多了,今天我从故事整体结构和作者创作思路方面试着给出答案。

根据史书及宋末元初龚开所著「宋江三十六人赞」记载,宋江晁盖吴用确有其人,宋江正是这只农民工起义的领导者。「水浒传」以此为背景创作,宋江作为全书第一主人公无可厚非。

那么晁盖能不能和卢俊义一样担任二号人物?答案是否定的。

「宋晁配」与「宋卢配」的根本区别在于,是重叠和互补!晁盖家境优越,强大的江湖威望,恨高的江湖地位,有江湖班底。不然「智取生辰纲」大家就不会让晁盖做「话事人」。这和宋江的人设非常相似。卢俊义是有实力,没势力,和晁盖不可同日而语。

梁山的发展除了好汉的增加带来的硬实力的增强,另外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梁山「精神家园」的不断丰富完善。

具体说,就是从「利」到「义」到「忠」,最终达到梁山大旗所书「替天行道,忠义双全」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传统儒家或者说传统中国文化所追求和提倡的完美人格和理想气质。

「七星聚义」是晁盖的开山之作和精神象征,晁盖是「义」的最佳化身。王伦作为梁山创始人,打家劫舍,小富即安,动辄就要「投名状」,没有理想。正是晁盖把梁山从王伦的「利时代」升级到「义时代」,梁山「聚义厅」第一次名副其实。

书中也大力渲染这一点,回目名就充分体现晁盖的义字。如第十四回「赤发鬼醉卧灵官殿,晁天王聚义东溪村」,第十五回「吴学究说三阮撞筹,公孙胜应七星聚义」,第二十回「梁山泊义士尊晁盖,郓城县月夜走刘唐」等。

刘唐送信赠金,江州劫法场,还道村救宋江都是晁盖知恩图报重义轻利的具体表现。

王伦的「利」是不行的,晁盖的「义」是不够的,宋江的「忠」是梁山精神世界的最后一块拼图。

任何权力的交接和转移都不可能是风平浪静的。新的领导核心和价值观的确立,旧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彻底退出,要么死亡。

作者选择了后者!无足轻重的王伦以一种很不光彩的方式被抹掉了。而晁盖,作者给了他遗憾,也给了他生前最后的光荣和死后最大的荣誉。

王伦死于火并,晁盖死于战场,宋江死于朝廷。重利,聚义,尽忠,最终都通向了死亡。

或许,在作者看来,在那个鸡飞狗跳的年代,世界早就无路可走。带上吴用,夺了曾头市又能如何?

关于《水浒传》,晁盖攻打曾头市为什么不带吴用?

晁盖攻打曾头市,的确是没有带军师吴用。

纵观整个水泊梁山的历史,尤其是在招安之前,吴用没有参加过的征战的确不多,而晁盖自宋江上山之后就几乎没有亲自下山指挥过征战,攻打曾头市其实是宋江上梁山之后晁盖的唯一一次亲自出征。

及时雨宋江上了梁山之后,包办了大大小小的对外的征战,没有给晁盖一次机会。其实晁盖也是很想自己亲自带兵出征,但宋江的一句一句“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就把带兵打仗冲锋陷阵的“功劳和风险”一并揽到自己身上,这也是宋江在水泊梁山的地位不断的巩固的根本原因。

宋江出征,几乎每次都必然带上吴用。他是一个冷静的,心思缜密的人,很少冒险,他认为军师吴用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但是,晁盖攻打曾头市这唯一的一次“御驾亲征”,他居然就没有带上吴用,究竟是为什么?

宋江数次征战,基本上都是安然无恙,得胜回山,博得一片赞誉,为什么晁盖就只下了这一次山,便带来了杀身之祸并且最终命丧黄泉?

其实,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晁盖攻打曾头市亲点了跟随人员,用的是“请”,他没有“请”吴用,但是吴用也没有自告奋勇,没有以辅佐晁盖这个正宗老大为己任,而是选择了沉默。这又是为什么?

当曾头市的狂妄激怒了晁盖,决心亲自带兄弟下山攻打曾头市的时候,宋江也还是以“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进行过劝说,但是显然已经无法阻止晁盖的决心。究竟是什么彻底激怒了晁盖?

这些其实是晁盖攻打曾头市的诸多疑问,而这些疑问的最终指向,就是晁盖和宋江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昔日的生死好兄弟已经有了相当深的隔阂,出现了严重的不信任。

我们看看这个“晁盖攻打曾头市”的过程,通过对过程的细细观察和分析就会得出这些“为什么”的答案。

晁盖攻打曾头市,起因是因为一匹名叫“玉照狮子”的宝马。这匹宝马是一个叫段景住的盗马贼投靠水泊梁山的“觐见礼”,这个觐见礼不是送给水泊梁山的老大晁盖的,而是送给宋江的,在段景住的心里,晁盖的地位是不如宋江。对此,晁盖如果没有想法肯定是不符合逻辑的——江湖上已经不太把他这个水泊梁山的“正宗寨主”放在眼里了。

段景住的这个觐见礼没能送到宋江的手上,这匹“玉照狮子”宝马被曾头市抢走了。

但是,宋江在通过戴宗之口向晁盖汇报这件事的时候,重点已经不是宝马被抢,而是曾头市对水泊梁山的“蔑视”和与与水泊梁山为敌,并以剿灭水泊梁山为己任的“口出狂言”——剿灭晁盖上东京,生擒及时雨,活捉智多星。

这个时候,那匹玉照狮子马就已经变的无足轻重了,如果不灭了这个号称有曾家五虎和武功盖世的史文恭的曾头市,水泊梁山的江湖地位就会“威风不再”。

其实,戴宗的汇报,并非是宋江利用此事激怒晁盖,至少在主观上并非如此,宋江这个人,是不会仅仅为了抢回那匹玉照狮子宝马就和曾头市开战,那样的话显得他宋江的格局太低,他是要找到一个攻打曾头市的“正义的理由”。

干掉与水泊梁山为敌的曾头市就是正义的理由——曾头市的挑衅在前,你不仁就别怪我无义。这是宋江惯用的手段,三打祝家庄就是如此。

但这的确是激怒了晁盖——自己的兄弟开始拿自己不当回事已经很闹心了,这个曾头市也跟着凑热闹,拿我晁盖不当回事,老虎不吃人还真的被当成病猫了?

赌气,愤怒,急于证明自己是晁盖执意要亲自带兵下山攻打曾头市的核心心态,这种心态让晁盖在下山的时候,是带着赌气的成分“选择用人”。

在晁盖所选的二十个将领当中,一个宋江的心腹都没有,林冲,呼延灼是能打的主,刘唐,,阮小二,包括白胜是他的心腹。晁盖连那个白日鼠白胜都带上了,但是他就是没有带上吴用。

拒绝宋江的劝说,拒绝吴用的帮助,甚至是在出征前大风刮倒旗杆的“不祥之兆”的面前执意要下山,晁盖攻打曾头市的赌气成分非常明显。

在这个过程中,吴用的态度倒是比较值得关注,作为水泊梁山的第三把手,在山寨是军师,还是晁盖的最核心的班底成员,辅助寨主晁盖出征打仗出谋划策是他的本职工作,但是,晁盖没有点他的将,也没有看到吴用自己主动请缨或者主动履行自己职责的任何言行。

这就耐人寻味了。如果吴用坚持要随晁盖下山,而晁盖执意不肯,那么晁盖的赌气成分就更加明显,吴用的行为就是算“顺水推舟”,或者吴用的内心当中,这个大哥的生死安危已经不重要了。

其实,在晁盖攻打曾头市之前,已经目睹了宋江和吴用之间的密切配合和默契程度。宋江上梁山之后开始实施“招安”的计划,吴用一直是坚决支持并追随左右,出谋划策。无论是三打祝家庄,攻陷高唐州,赚取“金铃吊挂”,乃至降伏芒砀山等等,都有吴用的核心作用。

但是,到了晁盖出征的时候,吴用却沉默了。这个时候,晁盖和吴用已经在实质上分道扬镳了。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互不信任的局面:晁盖认为没有你吴用我照样可以办事,而吴用的心思也已经不在晁盖身上而和宋江达成了同盟。这种情况下,晁盖不带吴用就是一个信号:晁盖已经有了通过这次亲自挂帅攻打曾头市改变自己的地位正在被逐步架空的不利局面的强烈愿望。

然而,久不经征战的晁盖还就真的成了“病猫”,指望攻打曾头市扭转局面的愿望在他的赌气,愤怒,急于找回面子的心态下,不但没有争回面子,自己的脸上反而挨了一支要命的毒箭。

晁盖遇害在主观上来看,宋江和蓄意谋害的证据不足,主管动机也不充分,但是激怒了晁盖,并且有明显的“隔山观火斗”的迹象。

说到底,观念不同了,分道扬镳是早晚的事情。晁盖致死也不赞同宋江吴用甚至是公孙胜的“招安”路线,所以临死前用“捉得射杀我的,可做山寨主人”的遗嘱也就变得比较好理解了。

关于《水浒传》,晁盖攻打曾头市为什么不带吴用?

完全同意作者关于《水浒》解读的观点。现在确实存在着对包括《水浒》在内的文学作品过度解读的现象,许多朋友脑洞大开、穷思极想、天马行空,把一部部名著解析得五花八门、面目全非。施老夫子们若地下有知,亦定然自愧不如,甘拜下风。

我认为,解读一部文学作品需要遵循的第一要旨,就是尊重作品所要表达的观点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任何偏离上述观点和意图的解读,都是毫无意义的。

譬如《水浒》,施耐庵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啸聚山林、杀富济贫,最后接受招安、为国效力的故事,通过作品宣扬的是“为国家以忠、为兄弟以义”的思想。也就是说,梁山泊打击的是乱臣贼子、贪官污吏,效忠的是大宋皇帝;而“义”又是好汉们得以团结凝聚的核心价值观。晁盖主事时,舍“忠”而取“义”,设聚义厅。说明他是反皇帝的,非此也不会黄泥冈抢皇帝的生辰纲。宋江上任,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说明他是忠于朝廷的,暂居水泊,只是他不得已的一时之选,以后受招安则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从作者所要体现的“忠义”思想来看,晁盖只能是个过客,他的出现只不过是为主人公宋江出场作一个铺垫而已,宋江才是作者着力打造的集忠义于一身的完美形象。

用现代人的观点看宋江这个人物,自然而然会出现诸如“愚忠”、“农民起义叛徒”、“阴谋家”等种种负面评价。但在盛明时期人们的思想却与现在迥然不同。在皇权思想教化下,人们会认为宋江是把一支江湖侠盗改造成了国家的重要力量,是“善莫大焉”的有功之臣。因此,《水浒》书中作者对宋江一言一行、所做所为的设计,目的都是要使这一形象更完美,决不是皮里陽秋、含沙射影让读者去胡猜。作为今天的读者,你可以批判作者的思想境界,可以批判作者的写作水准,但万不可抛开原著去臆断书中未提及的情节或可能出现结局。因为这只是你想的,不是作者想的,当然也不是书中可能出现的。

明确了上述观点,关于《水浒》中晁盖攻打曾头市不带吴用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原因有二:

其一,晁盖该死了。到攻打曾头市这个节点,晁盖在书中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主人公宋江该登场了。以前晁宋二人交往种种,都是烘托宋江讲义气、为兄弟不惜两肋插刀的性格特点,现在目的初步达到,晁盖该退场了。于是史文恭一箭中晁,一代天王就此谢幕。

其二。吴用的形象不容玷污。《水浒》中吴用是位通天彻地、运筹帷幄、算无遗策的“智多星"形象。凡由吴用策划、指挥的大小事件无一败绩。这个记录自始至终从未改变。晁盖攻打曾头市未带吴用,表面上看似乎是晁盖轻敌,认为此役取胜轻而易举,不必动用吴用这尊大神,其实是作者安排晁盖退群,此役必败。如果吴用随行,岂不是折了智多星一世英名?《水浒》这样的桥段还有几处,或是主帅刚愎,吴用力劝不成,遂遭败绩;或是吴用未参与谋划而落败。反正作者用心良苦,成全了吴用的光辉形象。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水浒》中作者对吴用这个人物的喜爱。直到《水浒》收官宋江身死,作者还意犹未尽,特意安排了吴用、花荣、李逵为其殉节。又把吴用的形象作了一次升华。

借题发挥,胡言乱语,请诸友指正。

关于《水浒传》,晁盖攻打曾头市为什么不带吴用?

宋江上梁后,为了壮大自己势,几次亲自出征,带上吴用,吴用也出谋划策,取得胜利。宋江借得天书之机,与吴用一起看,吴用看到宋江势日益壮大,又对自己信任,于是便靠拢了宋江。晁盖当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自己亲自去带兵攻打曾头市,没有带上吴用,想让宋江看看自己本事,同时也给吴用提醒,晁盖可谓用心良苦。

关于《水浒传》,晁盖攻打曾头市为什么不带吴用?

晁盖,外号晁天王。村里保正,广有田产,家多财物,过着有钱有势的员外生活。这样一个人敢冒杀头的风险,劫虏当朝太师的生辰纲。可见其心胸之大,眼界之高,胆气之壮。

曾头市,名为“市”,实乃穷乡僻壤。村长曾老头生了五个不可一世的顽皮儿子,请来名师史文恭和苏定教习武艺,越发骄横跋扈,欺行霸市,横行乡里,渔肉村民。

一日,锦毛犬段景柱带着宝马夜照玉狮子马投奔水泊梁山,途经曾头市,被曾家五虎扣留。段景柱说出投奔梁山的事因。不说犹可,一说更恼了五虎,声言正要剿灭梁山贼人,解官领赏。并编出童歌以示污辱:

“摇动铁铃,神鬼尽皆惊。铁车并铁锁,上下有尖钉。扫荡梁山清水泊,剿除晁盖上东京。生擒及时雨,活捉智多星!曾家生五虎!天下尽闻名!”

为了对付梁山,曾家还作了两项准备,一是与周围的村庄搞坐地联保,相互支援;二是征集六七千人集训。

消息传到梁山,晁天王怒发冲冠:找死!

梁山自火拼王伦以来,发展迅猛,如日中天,兵强马壮船多,战将云集。兵员都是脱产的职业军人。不算国,不算诸侯,也算得上一个实力强大的军事集团。收服众多山头,击败官府数度征剿。

而曾头市的村兵仅是“闲时兵忙时农”的兼职,战将不过五虎加两教师而已。就敢叫板梁山?不知死活的东西!

一个军事集团PK一个村子。

有必要带军师吗?

而留守的梁山,要对付可能前来征剿的官军。正规军对正规军。军师留山守寨最好。

晁天王顺情,顺气,合理,安排得当。至于后来前段失利,天王中箭丧命,主要是偶然的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苍天有意灭炎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