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事情是你去南方后才知道的?

本人黑龙江鹤岗人,属于国家最北了,

来的第一站就是上海,下面说说到上海才知道的吃住方面的事情

1.水果方面:

在北方:苹果、梨、香蕉、西瓜、香瓜、山楂、李子、冻梨、冻柿子等

来到上海后我认识了还有芭乐、山竹、杨梅、车厘子、黑布林………省略N多,

也知道了,原来柿子可以新鲜吃……

也知道了,榴莲原来是那味道……

现在北方生活水平高了,而且物流运输方便了,这些水果才陆陆续续有能买到了

2.鸡公煲,菜饭,等快餐,

在老家吃饭基本是面条炒饭,要不就“三五八”(好多年前了,别较真)元溜炒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赘述

1.合租、单间,

老家没有几个人挤一起的单间,除了工地工厂宿舍这种,基本租个房子就几百块,在大魔都基本几百块那是一个“床位”,恩,没错,就是床位………

2.睡天桥,

在老家,睡天桥或者露宿那是真的无家可归,没房没亲朋,到魔都,有钱没钱都有睡得,那也真是睡啊,问他为啥,凉快………省空调电费

个人拙见,欢迎探讨

有哪些事情是你去南方后才知道的?

从东北嫁到武汉才知道,南方人对亲戚的称呼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以至于,嫁到湖好多年,我都分不清老公家里的人物关系。

南北方的界限划分

关于南北方分界线的划分,网上有很多的说法,有人说在东北人眼里,除了东北以外都是南方;而在福建、海南、两广人眼里,两广以北都是北方。

严格说来,秦岭—淮河一线,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

以南为我国南方,以北为我国北方。此线南北,无论是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都有明显的不同。

这是自然的界限,是人文的界限,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的界限。

因为有了这个界限,南北方的文化差异、生活习惯,饮食风格乃至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去南方后才知道对亲戚的称呼如此多样化

在东北外婆统一叫姥姥。

近些年来,网上会有很多关于外婆称呼的争议,因为有些人觉得孩子是外婆带大的,婆家没有出过什么力,叫外婆不公平,好像是外人,所以将外婆叫做奶奶。

这一点来说,在东北人观念里几乎是不会赞同的,因为在东北人眼里,姥姥从来不比奶奶生分,姥姥是一个值得骄傲的称呼和身份。被姥姥带大的孩子也自带骄傲和自豪,姥姥们才不愿意被“奶奶”这个称呼混淆和破坏了姥姥的神圣和伟大呢。

而嫁到武汉后,我才知道,外婆一个称呼,在湖北地区就有各种多样的叫法。

也 真的村长外婆带大的孩子,就让孩子叫外公、外婆为爷爷奶奶。当然爸爸的父母也叫爷爷奶奶。一直疑惑,这样的混淆身份的叫法难道不会让孩子凌乱吗?

当然这是特例,正常情况下:

武汉:称呼外公:家公(家公爹爹)

称呼外婆:家家

宜城:称呼外公:嘎爷

称呼外婆:嘎奶

襄阳:称呼外公:卫爷

称呼外婆:婆婆

除了外公、外婆的叫法不同,还有许多的不同,比如:

爸爸的弟弟:称呼:幺爹,他的妻子称呼:娘娘(liang liang二声和四声)也有的叫小妈。

爸爸的姐妹:称呼:娘娘(liang liang都是一声)。明明发音差不多,却是两个不同身份的人。

曾祖父:老爹爹

曾祖母:老太

结婚的时候我老公的奶奶还在,我们的孩子们都被教着叫她老太,我刚开始还觉得不礼貌,以为就是嫌弃她年纪大了,随口称呼的,就像我们说普通老人叫他们老头、老太太是一个意思呢,后来才明白老太就是曾祖母的尊称了。

另外还有像是姑爹、姑公(姑姑的丈夫)、姨爹(姨的丈夫)等等一些任务称呼都让我有些蒙圈。

说实话,初到武汉对于这些称呼是十分费解又不明所以的,跟同事聊天,说起她家里的家长里短,小妈如何,娘娘如何,我都是要默默地在心里进行“单位换算”,那个劲头跟听外语的感受也差不多了。

总是在蒙圈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在心里哼唱那首儿歌:

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爷爷。

爸爸的妈妈叫什么?爸爸的妈妈叫奶奶。

爸爸的哥哥叫什么?爸爸的哥哥叫伯伯。

爸爸的弟弟叫什么?爸爸的弟弟叫叔叔。

蒙圈完了我还是得继续入乡随俗,努力一次次在心里默默地换算着人物关系。

2、去了南方才知道,饮食健康上南方人讲究的多

身为东北人,我热爱家乡的每一道美食,因为是这些美食滋养了我的身心。但是去了南方以后,心悦诚服的认可了南方人的饮食习惯。

到了南方才知道,有些食物吃了会发、会上火、会引起身体的不健康。

以前在东北生活,只讲究东西好不好吃,爱不爱吃。到了武汉以后才知道,以前从小吃到大的鲤鱼,湖北人根本不屑吃,因为鲤鱼是发物。

那时候不理解,好好的鲤鱼,怎么就不能吃了。发物又是什么意思?吃了还能中毒咋地?

后来,慢慢理解了南方人对吃的讲究,一是因为在湖北湖泊资源实在太丰富了,各种鱼类也鲜美的多。选择性多,鲤鱼真的被嫌弃。二是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明摆着对身体不健康的东西最好敬而远之。

慢慢习惯了婆家人对吃的讲究:不吃隔夜菜,每一顿都荤素搭配几个菜,少吃发物,少吃冷冻食品,不吃生冷食物......

虽然有时候心里也会暗暗觉得南方人真娇气。但是不得不承认,东北人大鱼大肉,重油重盐的饮食习惯真的不利于健康,的确应该应该改善一下。

3、去了南方才知道,南方人很抗拒自来熟

“姐们儿、大兄弟、哥们儿、老弟儿”听这些称呼就知道,别管关系咋样,一句话就能给你拉近距离。东北人大多数人有自来熟体质。

不论多远的路途,哪怕一个人上路。东北人都不会寂寞,因为见面就是朋友。

到了南方以后才发现,很多人对自来熟是有抗拒的,他们习惯保持心理安全距离,抗拒无事献殷勤。大多数人相处都保持着表面的礼貌客气。看起来关系都融洽,但是亲密度却很难拉近。

在武汉,从老到小,大家都保持着彼此礼让,互不干涉的关系。公婆搬到小姑子家帮她带孩子带了7年,与对门邻居每天都抬头不见低头见,却最多是点头之交,连句交流都很少。这种关系让大家都觉得安全舒适。

初到武汉,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才融入到身边的人际关系中。在他们中间,我说话不敢再大大咧咧不经大脑,因为他们会像看傻子一样看我,而我也觉得我的确像是傻子,他们似乎天生自带各种心思和聪明才智,我一根肠子到底的性格,让我有无处遁形的感觉。所以只能选择少说话,因为说多错多。

我的经历真真的是东北的傻狍子遇到了湖北的九头鸟啊!

第一次回东北老家,我塞了满满一箱子的特产,想带回家给父母。可是箱子太重,都拎不上火车。火车上的东北乘务员只要见到了都热情主动的搭把手,拎,抬,搬,就像是接力一样,帮我把箱子送到了我的座位旁。这时一个大哥看到了,直接过来想帮我把行李箱放上行李架,结果一下子没拎起来,差点闪了腰,他说:“唉呀妈呀,老妹儿,你箱子里装的金条吧!”这句熟悉而亲热的话差点让我泪奔。

写在最后:

与湖北人相处久了才发现,虽然湖北人开始难融入,但是一旦成为朋友也一样义气,湖北人对陌生人防范不包容,但是对朋友仍然掏心掏肺。

如今,也曾经游走过几个城市,说实话,我热爱每个城市,因为每个城市都有它的特点和优势。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衡量去判断,接触下来才会发现,无论是哪个城市都有它的吸引人的地方,无论哪个城市的人都有他的可爱之处。

有哪些事情是你去南方后才知道的?

辽宁姑娘嫁了一个四川男人,我的认知里,就是一南一北,第一次去四川,是婚后半年左右,虽然在此之前,在我老公的描述里,对四川有一些了解,但是很少,也不全面,有些事,还是亲身感受之后才算了解。

  • 冬天的南方,屋里屋外是一个温度。

我们婚后一直生活在北京,也是北方,冬天虽没有东北那么冷,但是屋里屋外的温差也是不小的,屋里有暖气,是可有不用穿外套的,可是到了婆婆家就不行了,屋里屋外的温度几乎一样,对于习惯了暖气的我来说,棉服是不能脱的,好在后来我自己置办了电褥子和电暖气。

  • 南方的潮湿和北方的干燥形成鲜明的对比。

老公虽跟我说过,家里没有北方那么干燥,但是他没有描述出那个程度,那不是“没那么干燥”,是“潮湿”,保暖衣用甩干桶甩干之后,挂在外面,两天能干透,那就算是好样的,不过好在我有电暖气~!

  • 婆婆家的蒸鸡蛋糕,是要配着辣料吃的。

在回婆婆家之前,我和老公一起生活的时候也蒸过鸡蛋糕,但是在北方,老公吃的也相对北方一些,回到家乡就不一样了,婆婆炒的辣料很厚重,味道很浓郁,刚开始是有一点不习惯,不过习惯了,也挺好吃的。

  • 南方吃面按分量点餐

在北方去外面吃面的时候,能吃的选个大碗的,饭量小的可以选个小碗,但是在婆婆家那边,老板只问你,要好多?一两?二两?还是三两?这个分量,是按照湿面条的分量来煮的。

  • 晾晒用斗羌

第一次看到这个叫做“斗羌”的东西(具体怎么写,我也不知道,就是差不多是这个音吧),用来晾晒很好,南方空气潮湿,一般要晾晒什么东西,都需要好几天,用这个,相对要好收拾,还干净一些。

  • 花椒是长在树上的。

在没去四川之前,我以为花椒只是一种类似辣椒那样,有秧苗的植物,看到婆婆家的花椒树才知道,原来花椒竟然是长在树上的。

  • 南方竟然还有自我保护意识这么强的树,当地人说这叫“sa 树”,但是具体怎么写,也没碰到个明白人教教我,在北方我真没见过这种树。
  • 过年不包饺子

我不知道南方别的地方是什么样,反正我婆婆家所在的那个湾上,以及婆婆家的亲戚家里,过年都没有包饺子的习俗。这对我一个辽宁来的媳妇,算是个打击呀,但是也没关系,我自己买了擀面杖和案板,买了面粉,我自己包,愿意吃的就跟我一起包,一起吃,不愿意吃的,也有饭有菜。

结果是这十多年婆家人自己也会包饺子吃了,我们融合的很好。

  • 称呼的多样化

我不知道四川别的地方什么样,我婆家那里,孙女喊奶奶,要喊“婆婆”,喊爷爷,要喊“公”,外孙喊姥姥、外婆,要喊“家婆”,喊姥爷、外公,要喊“家公”,儿媳妇说起自己的婆婆,要说“婆婆娘”。

我曾经问公公,听说家里之前有家谱的,还在吗?我能看看吗?公公说,撕了。我当时一愣,这么生猛吗?家谱都撕了?

我跟老公说完,老公也去问他爸爸,公公说,啥子吗?她不是问家婆吗?家婆不是死了好多年了吗。

  • 炖鸡叫炖牲口

公鸡叫鸡公,母鸡叫鸡母,这我都能理解,但是为啥炖鸡叫炖牲口,我就不太理解了,我老公说,他们湾上有的人一直就是那么说的。

小侄女拿着两个鸡蛋给我看,我问她哪来的,她说牲口生的,把我乐够呛,孩子都被我笑懵了,以为我是不相信她,一个劲儿的在那强调,真的是牲口生的蛋,就是牲口生的蛋。

  • 蒸饭不直接用饭锅

我婆婆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会煮饭的人,附近谁家摆席,都是请我婆婆去帮忙煮饭的,婆婆煮的饭,我只有到了四川之后才见识到。

据说在当地叫甑子饭,这个词我也是后来才学会的,刚到那的时候不懂,也不知道叫啥,竟傻傻的管它叫饭桶,好在家里人不计较,不过那个甑子饭好像是比电饭锅直接蒸出来的要好吃些。

  • 赶上谁家摆席,家里人不全去,主家会不高兴。

在北方,我身边的人家,若是谁家摆席,去吃饭的人拖家带口,大小全上阵的,除非是特别直近的关系,否则会被人笑话。

在婆婆家那里,还保留着流水席的风俗,湾上谁家摆席,整个湾上的人都是连吃三天的,若是有谁不去吃席,主家会不高兴,认为你是瞧不起他们家的。

当时我们一家八口人,一天三顿在人家吃,连着吃了人家三天,吃的我都不好意思了,可是没办法,我在家自己煮过一碗面条吃,被主家巡察的时候看到了,把我好顿训,以后就没敢在家“偷吃”了。

总之,南北方的差异还是挺大的,有些差异是我在到四川之前就知道的,但是这些,还真是到了那边之后,亲身感受到,才知道的。

暂时就想到了这些,欢迎有小伙伴儿来留言补充哦~!

有哪些事情是你去南方后才知道的?

我是一个北方人,读书的时候不小心报了南方的学校,刚开始的时候,真的很难过,一天三顿饭都是米饭,菜都是辣的,饭那么硬,一口都不想吃,才知道原来南方,并不是小桥流水人家!关键是夏天真的很热,被称为火炉的南昌更是如此!太热了!南方水稻,真的种在水里的,南方大部分都是山地丘陵,我家都是平原,才知道山沟沟原来是这样的!!!南方人出门都要带伞,我们家只有下雨才打伞,这里的人,出太阳就打伞,遮阳伞,还有他们买

东西,真的是按个买的,多出来的一毛两毛都要给,我们家没有超过五毛,都不要的,难怪比北方人小巧,南方好像没有四季,一年就只有夏天和冬天,除了热就是冷,有个词叫湿气,以前没听过的,我家冷都是干冷,多穿点就好了,这里穿再多还是冷,来南方,又都有点后悔了,感觉北方更适合我,而且南方的方言太难懂了,一定都不像普通话,我们家最少跟普通话差不多,这里的话真的听不懂,早知道我就不来了!!

有哪些事情是你去南方后才知道的?

我老婆广西人,去了南方才知道回南天洗衣服晒一个星期都不会干,粽子是咸的,豆腐脑甜的,广西人喜欢“猜码”,把自家酿的白酒叫作“土茅台”。

口感比酱香型白酒好喝,度数不高,普遍在35度左右,但容易上头。

我老家在山西,属于地地道道的北方人,我老婆广西人,广西女孩身材娇小,乖巧可爱,体贴善良,干活麻利这是我作为广西女婿的第一感受。

虽然喜欢面食,但在广西待久了你会发现,广西的米粉比面食好吃。

南方的夜生活比北方精彩,啤酒小龙虾、烤鱼烤五花,令人垂涎的美食,只有来到南方才能真正体会到。

南方很大,一个广西就已经有很多让我学不完的东西,比如下面这些有趣的“广西文化”。

1、广西真是一个“粉之都”,说出米粉就能知道你是哪个城市。

米粉是广西的一大特色,可以当主食也可以当小吃,口味酸辣甜咸都有。

广西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代表性米粉,要想吃到正宗的地方特色米粉还得去到当地一些不起眼的小店,有的甚至没店没招牌,好吃人多后自然成店。

外地人想找到广西地方性好吃的米粉并不容易,没有本地人带路很难找到真正好吃的米粉店。

比如南宁老友粉和柳州螺蛳粉。

很多人来到南宁吃老友粉说南宁老友粉不过如此;来柳州吃螺蛳粉说螺蛳粉浪得虚名,其实这是苦于没人带路吃不到正宗的粉。

以南宁老友粉来说,正宗的老友粉没有搭配番茄。

煮粉前需要把豆豉、酸笋、辣椒酱、蒜米热油大火爆香,其次放入猪肉猪杂,少许生抽提色提味,接着放入高汤煮沸,最后放入米粉煮5秒出锅。

而现在的大部分老友粉,店家为了省煤气,工序上减少许多。

有的连酸笋豆豉都不炒直接放入汤中连同番茄一起煮熟后出锅,相当于鲜肉煮粉,味道也就不过如此,没有南宁老友粉的独特风味。

所以想吃到广西正宗的米粉,还需本地人带路。

广西可以说是一个“粉之都”,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代表米粉,说出米粉就可以知道你所在的城市。

除了南宁老友粉、柳州螺蛳粉外,广西还有玉林生料粉(牛巴粉)、桂林米粉、北海海鲜粉、武鸣生榨粉、钦州猪脚粉、宾阳酸粉、梧州牛腩粉、融安滤粉、罗城大头粉、全州红油米粉、天等鸡肉粉、吴圩鸭肉粉等等……

2、广西人喜欢猜码,把自家酿的白叫叫做“土茅台”。

猜码在广西算是一种酒桌文化,成年人基本都会猜码,猜码也叫做划拳。

只不过“划拳”二字听上去让人觉得无聊提不起兴趣,后来广西人给这种喝酒的玩法改名为“猜码”,让人听上去就很有灵性。

这种猜着玩的酒桌文化在广西很是受欢迎,广西的一些地方每年还有举行“码王大赛”,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是一种团结。

猜码的玩法也比较有意思,喝酒不能“养鱼”,输酒叫赢酒,猜码不能喊五跟十,如果喊错就很尴尬,甚至要罚酒。

来到广西农村地区,那里的人都不喜欢喝啤酒,觉得啤酒胀肚没意思。

一般村里的中年人都喜欢和白酒,他们把白酒叫做“土茅台”,意思是农家自己酿的正宗米酒。

常喝的“土茅台”度数不是很高,一般在35-40度之间,适合平常酒桌上的细谈慢饮,头道酒度数在五六十度之间,适合拿来泡药酒。

另外,广西人很少用普通话猜码,大多是用白话或壮话。

3、广西粽子很大,粽子是咸的,豆腐花是甜的。

除了凉粽、三角粽外,广西的粽子都比较大,一个粽子两斤以上,绿豆、肥猪肉是广西粽子的标准馅料,味道以咸味为主。

后来为了突出粽子馅料的丰富性,还有的人喜欢往里面加腊肠、板栗仁、红豆。

广西的豆腐花是甜味的,这跟北方的豆腐脑正好相反,甜味豆腐花属于糖水,非常适合夏天吃。

作为一个北方人,在南方待久了也渐渐喜欢上甜味豆腐脑。

很多人问为什么南方的豆腐脑是甜的,或许跟这边的气候有关吧,如果夏天吃咸辣味豆腐脑可能会口渴。

4、南方的回南天并不是什么好天气,刚洗的衣服晒一个星期都不会干。

南方的回南天是一个让人“遭罪”的气候,换洗的衣服很难干,甚至晒一个星期都不会干。

即使回南天过后衣服变干了,也会有一股霉臭味(酸臭味),味道非常难闻,如果是白色衣服还会出现霉点。

即使回南天过后,衣服也要重新洗晒后才能穿。

除了衣服不干外,回南天的的地板也是湿哒哒一片,任凭用干拖把拖都还是很湿,如果走路不小心还很容易滑倒。

所以在南方,很多人都讨厌回南天。

写在最后:

虽然南方的回南天气惹人烦,但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暂,其他时候的气候都很清爽,开车在路上很舒心,一年四季都能看见绿植,美食美景都很多。

南方很大,我只比较了解广西,如果有什么说得不恰当的地方,还望大家指点。

最后,希望大家能点赞、转发支持,谢谢!

有哪些事情是你去南方后才知道的?

我是42岁的北方人,由于工作的关系,在南方已经生活了17个年头,目前定居在广西。虽然南北交流日益增多,但很多事情,只有等你到了南方才能真切地体验到。

喝“凉茶”很常见

在北方的时候,我也偶尔有上火的时候,但顶多一个月一次。到了南方,我隔三差五就上火,而喝“凉茶”也变成了常态。

原因是南方天气比较湿热,很容易上火。随便吃点辣的,就有可能口干舌燥嗓子疼,严重时还会引起感冒。所以,两广一带的人习惯喝点下火的“中药”。

这种下火的中药有两种,一种是凉茶,还是一种是龟苓膏。

凉茶是将罗汉果、雷公根、金银花等各种中草药熬成汤,用来祛火、除湿等。其中最苦的凉茶叫做“王老吉”,喝一口就苦得让你怀疑人生。所以,好心的老板通常都会送几片陈皮甜下口。

另外一种下火的凉茶是龟苓膏,主要用鹰嘴龟的壳板和土茯苓制成,形状和颜色有点像北方的黑凉粉。

这种黑色的龟苓膏没那么苦,加上牛奶、葡萄干等可以制成“烧仙草”,是很多年轻人比较喜欢的下火中药。

面条不是饭,省钱省时才煮面

第一次去老婆家的时候,岳母带着可怜的眼神问我:“北方没有大米,你们怎么吃饭啊?”

我一下子懵了,没饭吃的话,那我是怎么长大的?

我说:“北方有饭吃啊,早上喝稀饭,中午、晚上吃面条。”

老婆在旁边说:“只有米饭才叫饭,面条不是饭!另外,什么是稀饭?”我一脸黑线。

南方人很少吃面条,他们什么时候吃呢?第一种情况是工资花完、青黄不接的时候;第二种是晚上饿了,随手煮个面条。

南方人对面条的认知程度几乎为零

南方人做面条的方法非常简单粗暴,就是把水烧开,然后放面条、放青菜,俗称“清水煮白面”。所以在他们眼里,面条是没钱时才吃的食物。

他们无法想象一条美食街上家家开面馆是什么样子,他们也不知道除了“清水煮白面”,还有烩面、捞面、疙瘩面、盖浇面等近100种做法。

水果是可以沾着辣椒吃的

在广西的街头巷尾,你随处可以看到一种叫做“酸嘢”的美食,就是把各种水果切块腌制。常见的酸嘢有萝卜酸、刀豆酸、茭头酸、杨桃酸、黄瓜酸等等,原材料品种更是多种多样。用广西人的话,就是“万物皆可酸”。

这种酸嘢是广西人饭前开胃、饭后解腻的必备点心,而且他们特别喜欢把这种水果做成的酸嘢拌上辣椒粉来吃。酸辣可口,别有一番风味。

熬夜,是南方人对生活的热爱

北方人普遍睡觉很早。很多人吃了晚饭,看会儿电视、刷会儿手机就睡了,睡觉时间大概是晚上8-10点。

我在沈阳工作的时候,到了晚上10点钟,整条街道几乎没有一家亮灯的,大家早早就进入了梦乡。

而对于南方人来说,凌晨12点只是夜生活的开始。忙碌了一天的南方人,邀上三五好友,烧鱼、撩螺、KTV……,嗨得不亦乐乎。

这里说下广西人对“撩螺”的热衷程度。螺蛳拌上紫苏、指天椒等佐料,爆炒后就是一盘酸辣可口的美食。文雅的人用牙签慢慢挑着吃,而地道的食用方法是用嘴吸,一口一个螺蛳。

南方人的盆,是北方人的碗

我在北方的时候,通常可以吃4个馒头,而到了南方就饭量锐减。

先看北方的碗,大概需要3个大人的巴掌才可以盖的住。在北方时,这种碗装的面条我可以吃一碗。

再看看南方人的碗,还没有巴掌大,这种碗我现在只能吃一碗。

其实最开始到南方时,我可以吃5碗米饭。跟朋友聚会时,人家最多只吃2碗。为此,我没少遭遇南方朋友惊讶的目光。久而久之,我的饭量就减少了。

有种人神共愤的天气叫“回南天”

每年的二三月份,两广一带都会有“回南天”。天天阴雨连绵,空气中的湿度特别大。

这种天气里,家里所有的门窗都必须随时关闭,否则家里就会湿漉漉一片——墙壁上一层水珠,地板上永远拖不干,阳台的衣服越晒越湿……

第一年到广西的时候,我买了很多干燥剂放在家里的角角落落,但没有起到太多作用。

由于空气潮湿,很多人会头晕无力,于是就会去刮痧、拔火罐。

北方有北方的特色,南方有南方的不同。正因为存在各种各样的南北方差异,才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华夏文化。

各位条友,你在南方还发现了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