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举人如果没考上进士,能够做什么官?
古代考中了举人就是国家公务员,科级以上干部待遇了,从此农家子弟鲤鱼跃龙门!家人从此得称呼老爷了,私章上得刻上臣某某。考中举人、贡生以上功名,官府会拔款到其家乡祠堂建旗杆纪念,以示朝廷对读书人的鼓励和表彰,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扬! 举人往往只能做县丞、教谕、儒学训导类的八九品小官。但举人有资格参加会试,考取了就是进士。
如果一个新朝代建立,统治阶级急需要用自己的人才,那个时候的举人可以直接当知县等,明万历皇帝,做宅男三十年不上朝,干部只减不加,那年月,举人也能做知县。
举人与进士差距是很大的,进士号称天子名生,大多在国子监深造过,相当于今天在中央党校县处级学习班毕业,根红苗正,仕途光明,内阁尚书大学士,几乎都是进士出身。
但也有少数举人大才子能升迁提拔,像名留青史的海瑞、左中棠等。
古代的举人如果没考上进士,能够做什么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8855条回答。
自古只有饿死的秀才,没有饿死的举人。
这是因为,秀才和举人地位完全不同。
可以说,举人已经是科举考试中胜利者阶层,只是距离做官还有一定距离。
考取秀才其实也不容易。
大家看看《儒林外史》就知道,周进和范进都考了一辈子,从十几岁考到五十多岁才考上了秀才。
像洪秀全这样考到30多岁还没有成为秀才的,真是太常见了。
各朝代秀才录取率不同,但都是很低的,大体每年是百分之四五左右。
自然,你也可以向高考一样去复读考试,第二年继续去考试。但新的一年,会有大量达到科举年轻的小伙子参考,而录取率还是一样,所以你想要考中还是很难。
总体来说,如果考生反复多年参考,录取率大概是百分之十。
也就是十个人长期考试,最终可能有一个人成为秀才。
这个录取率其实很低了,同今天本科录取率差不多。
不过,秀才却没什么好处。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了秀才,丈人胡屠夫大摇大摆的来祝贺,对范进说话毫不客气,说他是“烂老实无用的人”之类。
为啥?
因为秀才确实没什么了不起,只能免除部分赋税和徭役,见了县官可以不下跪,仅此而已。
只有成绩非常突出,被学官认可的秀才,才会成为“廪生”,还可以享受政府的补贴,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
但普通秀才是没有任何国家给的收入,还必须自己谋生。
一般来说,他们都会教书为生,而古代教书赚不到几个钱,仅能勉强糊口而已。
而秀才备考需要大量花费,出去的多,赚到的少,经济上不划算的。
但举人就完全不同了。
举人的录取率更低,大约是百分之三四。似乎和考秀才差不多,但既然能够悬赏秀才,都是水平较高的读书人,所以竞争其实激烈了很多倍。
一旦考取举人,首先可以免除自己和家人的大部分赋税和徭役。
古代的赋税和徭役都是很重的,举人家庭的压力会大大减轻。
尤其是身为地主家庭的举人,这下子享受的实惠就巨大了。
一些小地主为了免税,甚至会将土地、田产过户给举人,而举人会得到很多好处,自己又不需要花一分钱投入。
仅仅这一项收入,也够举人维持生活了。
另外,一些社会底层人会投身举人家为奴服务,以避免徭役。
同时,举人虽然不像进士一样都可以做官,但距离进士其实也就是一步之遥。
况且,即便举人考不上进士,也是可以做官的。
每年一个省中举的举人不过几十人(清初顺治年间,科举大省广东每届乡试只取90余名举人,到了乾隆时期改为72人),平均到每个县不到1个。
有的县城教育比较落后,可能多年没有一个举人。
你现在中举了,又有可能做官,立即就会成为县内的乡绅。
而且,即便是举人做官,虽起点较低,主要是教谕(县教委主任)、县丞(副县长)、主薄(县委秘书长)等低级官职,但发展到好也可以做到知县。
人家说“灭门的知县”,知县就是一方土皇帝,权力很大的了。
甚至可以这么说,举人只要想做官,都是没问题的。
其实,就算是教谕(县教委主任)、县丞(副县长)、主薄(县委秘书长)等级别不高的官,想要捞钱也是非常容易的。
以教谕(县教委主任)为例,童生考中秀才以后,需要他在履历上注册盖章。
而秀才往往在此时都会向教谕行贿,不然自己很有可能当不了秀才。
至于县丞(副县长)、主薄(县委秘书长)也都是实权岗位。
县丞虽只有正八品,比九品芝麻官到一些,却是主管全县的文书档案、仓库、粮马、征税等。这些都是油水众多的岗位,随便捞一捞,银子滚滚而来。
古代的举人如果没考上进士,能够做什么官?
举人没有中进士的很多。以明清为例,全国举人大约十万,而同时期的进士大体不会超过七八千人。
通常情况下,举人若是两三次不中进士,一般都不会再考了。因为他还有很多事情是必须去做的,而不仅仅是做官。
中举就是进了士大夫的基础圈。农村乡镇的大量小农小商携家带口托庇給举人老爷,将自己降为佃户与帮工(当然不是奴隶,而是客卿性质的契约)。为的就是举人有不纳税、不徭役的基本特权。所以,为了回馈家庭,举人得继续收购甚至谋夺农民小地主的财产,以报答家族当年的支持。
其次,举人自有座师、老师、同学、同年这一票资源,可以得到推荐从基层小官做起。也可以給高级官员做幕僚。这两样都是为了结识人脉,熟悉官场,学习行政流程,为将来的发展做出积累。
同时,举人还可以开办私学,从事教育,这也是变相积累人脉与名气。
不过,那些被推荐的基层小官,一般是以九品起仕,比如府县的主薄、巡检、司库、税目这些事务性质的职务。表现突出的,推荐人地位权势高的,才可能得到八品的教喻职务,也就是县教育局局长。
重要的是,这些小官很难晋升,干十多二十年依据功劳当七品知县都很难。运气一般的举人最终也就六品到顶。而即便最差的三甲进士也是从七品起仕,这差距很大的。
极少数人,如左宗棠最后出将入相,那是因为自身能力强,得到很多官员推荐,最主要还是因为战乱获得了军功。
古代的举人如果没考上进士,能够做什么官?
谢谢邀请。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中了进士后,朝廷还会再组织一次考试,成绩一般的会分配成为知县、御史等七品以下官职,这些人升到中央高官的几率较小。成绩优异的进士会则选入翰林院深造,成为庶吉士,这些进士毕业后成绩好的留在翰林院,作为国家的
储备人才
,以后进入内阁成为大学士,或者六部尚书、侍郎的几率比其他人大得多,明朝中后期以后更是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大学士的局面;庶吉士成绩不好的也能分配到六部当主事或其他重要岗位。举人是省一级的科举考试中试者,也是有做官的资格,这些人如果连续三次考不中进士就可以到吏部去报到候选,如果地方有职位空缺吏部就会按照面试结果(其实就是看长相,长得不好的影响朝廷体面)分配你去填缺,但一般举人能够分到的也就是八九品的教谕之类的小官,分到知县的那就是祖坟冒青烟了,而且举人出身能够升官的机会也很少,能做到知府的屈指可数。至于秀才,除了国子监的监生能有很少的机会分配官职外,其他的连做官的资格都没有。当然在建国初期,因为急需人才,举人和秀才能够征召做官的还是比较多的。不过这是特殊情况。古代的举人如果没考上进士,能够做什么官?
科举制度是古代统治者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举人是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
不过科举制度不是古已有之,而是后来才诞生的,经过了很长过程。
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也就是一代当官,代代做官。
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开始不拘一格,从出身低的人中选拔人才,兴起"养士"之风、招揽人才。
到秦代则以完全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
汉代开始,建立了察举制度。
(魏晋时期,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是比较完善的察举制度)
地方官员对德才兼备者进行推举,被举者经考试过关后,由政府量才录用。
这种制度能确保出身底层的人能出人头地,但如果举荐者能力有限,就会埋没人才。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诞生了。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定期考试层层选拔崭露头角,被皇帝选中成为官员为国家服务。
这一制度更科学、更公平,为历代统治者所肯定,一实行就是一千多年,直到清末。
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最低的一级叫院试。
由府、州、县的长官监考,考试通过的称做“秀才”。
在明清两代,乡试每三年才考一次,不像高考那样年年都有机会。
这是省一级的考试,考试成绩及格的就是“举人”。
再高一级的是会试,由礼部主持,考取的叫“贡士”。
最后一关,也就是最高一级的考试是殿试。
殿试又叫廷试,由皇帝老儿亲自主持。
凡能通过殿试的,叫“进士”,成为进士的,就端上了铁饭碗,成为国家干部,由朝廷礼部也就是组织部安排职位。
进士按照考试成绩分为三甲。
第一甲三人,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其他进士,按照考试名次分为二甲、三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按考试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官职。
也就是说,考取进士,至少是个七品知县。
不难看出,通过省级考试的学子叫举人。
成为举人,只是获得了参加全国考试的资格。
对于举人,朝廷一般是不管分配的。
只有你继续努力,在殿试中考取好成绩,才会出人头地。
举人如果在礼部应试没有通过,可以参加下一届殿试。
但是仍须再应乡举,方可参加下科考试。
举人虽然不是官员,但可以作为一种文凭即资历,也是一种身份象征。举人在秀才之上又在进士之下,再继续努力,再上一个台阶,就可以入朝为官,前途无量。
即使不再参加殿试,或者是殿试落榜,从此退出考试,也是地方上的文化精英,一般人也要对其刮目相看,没有人敢瞧不起。
这其实是和“宁欺白头翁,莫欺少年穷”有着一样的道理。
因为举人虽然没有被授予官职,但他是个潜力股,很有可能明天就会飞黄腾达。不参加殿试的举人,影响力也非常大,因此七品知县坐镇一方,却不敢轻易怠慢和得罪举人。
成为举人也是一种荣誉,享受到一些特别待遇。
比如,见到当地各级官员可以不用行礼,官员也不会怪罪你。
再比如,举人能享受减免赋税的特殊待遇。
举人触犯法律,只要不是发现十恶不赦的大罪,可以免于死罪。
所以《儒林外史》的范进在中举之前,所有人包括自己的家人都瞧不起,受尽白眼,成为大家茶余饭后嘲讽的对象。
但是当他中举的消息传来后,所有的人都换了一副嘴脸,对他毕恭毕敬,极力讨好他。
别说是胡屠夫,就连张乡绅也来套近乎巴结,还送上了五十两银子,见范进不收,还说:“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
正像诗中所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在古代没有年龄上的限制,只要不死,可以一直参加考试。
但是考试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才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因为考中秀才已经非常难,要想考中秀才要经过三级考试。
县里考一次,府里考一次,最后到省里提督学政那里再考一次。
这三场严格的考试只有考到一、二等级的合格者,才能获得秀才的称号。
每个府院举行的考试也不是年年进行,每三年才考二次。
每次录取45名,平均每届考生的录取人数大概30名。
一个府下辖若干个县,名额分到每个县也基本只有5个读书人有机会中考中秀才,跟现在全县高考的前五名相当。
换句话说,只有全县考生中的尖子生,即超级学霸才会考中秀才,堪称是百里挑一的人才。
毫不夸张地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由此可以想象,考个秀才有多难。
而且参加考试的学子,只要不是天才,很难一次过关。
再考第二、第三次的时候,大多是已经成家了。
如果是穷苦人家,肩负家庭重担,承受生活压力,根本没有条件再考。
除非你出身富裕的家庭,衣食无忧;才能从容复习考试。
因为要想考试取得好成绩,必须熟读《论语》《孟子》《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这些指定的读物,这些著作共计四十万七千二百多字。
除此之外,及历朝历代的正史典籍也要背的滚瓜烂熟。
让你去背数十本几百万字的书,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想一想就会让人知难而退,看一看那一大堆的书就会崩溃。
考秀才难,中举人难上加难。
明朝276年期间,大约出了10万个举人。
明朝乡试是三年一次,进行了90次考试。
平均下来,全国每次考试产生1000名举人。
如果参照清华、北大每年招生7000人左右来计算,一年下来考中举人的人数为清华、北大人数的1/20。
因此,古代的举人的含金量高过清华、北大的研究生。
据统计,大约60个秀才中才会产生一个举人。
所以中举人难度相当高,范进中举之后才会疯掉。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考了三次都没有通过,只好放弃。
而他的父亲更为悲催,因为李时珍考试的时候有一次是跟父亲同场考试的。
成为举人只要有真才实学,靠不上进士也会有所作为。
明清时期,出身举人的名人不少,明代的大清官海瑞就是举人身份。
清代镇压太平天国,收复新疆、洋务运动的倡导者、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也是举人出身。
而且他这个举人当的还比较勉强。
他花100多两银子买了个秀才资格,才得以参加长沙乡试。
他这样做不是徇私舞弊,因为朝廷允许这样做,这叫“纳资为监生”。
考试过后,当时考官胡鉴给左宗棠的考卷批了个“欠通顺”,等于直接宣告他已名落孙山。
但发榜前,皇帝突然给湖南增加了6个举人名额,恰恰胡鉴又因急病猝然去世,几个考官经过争论才让他过关。
但是左宗棠三次会试均名落孙山,与进士擦肩而过。
因此,左宗棠又羞又愤:老子不考了,回老家当农民去!
如果不是洪秀全搞事,发动了太平天国起义,左宗棠真有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
第三次名落孙山时,左宗棠已经成家为人父了。
1852年(咸丰二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之际,左宗棠在郭嵩焘等人的劝勉下,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卫大清江山的阵营,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人生。
这时候的左宗棠,已经进入不惑之年。
左宗棠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1885年(光绪十一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清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左宗棠一生可谓功成名就、名垂青史。
不过他有个心事一直放不下,为当年落第耿耿于怀。
1874年,以陕甘总督身份平定陕甘叛乱的左宗棠,奏报朝廷说我要请假参加会试。
那时候,左宗棠已经年过花甲。
慈禧太后看了左宗棠的奏章,哭笑不得:你一个堂堂封疆大吏、国之重臣参加会试,不是搞笑吗?
慈禧太后传下谕旨,特赐左宗棠同进士出身,并升为东阁大学士。
一道谕旨,终于圆了左宗棠多年的进士梦。
当然,这种朝廷赏赐的进士,怎么说来得都名不正言不顺,含金量有限。
因此时人就遍了一个段子,把已经去世的曾国藩也扯了进来:
左宗棠去见曾国藩,曾国藩从里屋出来晚了一会。
因为曾国藩不久前迎娶了一个小妾,左宗棠就跟他开了一个玩笑,说了:“替如夫人洗脚。”
曾国藩反应非常快,张口就来:“赐同进士出身。”
左宗棠一听无地自容:好不容易弄了个“同进士”身份,却搞得跟当了只等同于“如夫人”。
古代的举人如果没考上进士,能够做什么官?
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这个,每朝每代,貌似都不一样把!
文官绝大多数由科举出身。最低级的考试合格者称为生员。生员应三年一度的乡武,合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参加在北京的会试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举人得授九品官职;进士得授七品官职。此处尚有鉴生、贡生等名称,也都可以经过一定的途径得到官职。举人参加中央会试,考取进士的究属少数,多数落选,而且多数举人连考几次仍然不能及第(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曾8次会试落选,第9次始考中进士)。为了给这些人以出头之日,即在连续三次以上落榜的举人中进行挑选,授予官职。这一措施称为举人"大挑"。被挑的举人最高授知县,大部分担任地方学校教官。中了进士才有官做,中了举人的话只能做吏(就是不需要中央任命的小官,类似今天的公务员)举人是有功名的人,和劳动人民及秀才有了本质的区别。举人即便作做不了吏,也有一定经济补贴,见了县官可以不跪,参加会试的路费有朝廷担负,家里的直系亲属还可以免杂役,类似于今天的“某某级别待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