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临死前,为了保全了自己的后代子孙有什么特别的安排吗?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67岁的吴三桂躺在衡州皇宫(今衡阳)的龙床上,奄奄一息。由于天气太热,加上吴三桂长时间的焦虑,肝火上升,他先是得了中风,接着痢疾,上吐下泻病倒了,太医们用尽办法也回天无力。吴三桂自知命不久矣,赶紧招来心腹大臣,托付后事。十八日深夜,吴三桂驾崩,只当了5个月的皇帝。他走得不甘心,走得不放心。
吴三桂先是背叛明朝投降清朝,60多岁了又对清反叛。当康熙喊着”削亦反不削亦反,早削祸小,晚削祸大”的口号,三藩并撤,吴三桂被逼得不要脸地提出“兴明讨虏”的口号反了。
可眼前,各藩王势力一个个地投降,失败已成定局。吴三桂风风火火了大半辈子把自己造的里外不是人。他知道“大汉奸”、“逆臣贼子”、“蛇鼠两端”的骂名是甩不掉了,更可怕的是因反叛,康熙帝要将他全家老小全灭,能不上火吗?!为了保全自己的后代子孙,吴三桂在临终前做了特别的安排。
一、首先确立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吴三桂戎马一生,他希望当明代沐氏,世守云南,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永享富贵荣华。可他一路走来早已声名狼藉。一败涂地。在他心里只有军队、地盘、权利,想当年为了换来新主子满清的信任,他就在捣垮南明上下狠手,他追杀永历帝,并亲手处决。吴三桂这样做看似想永久熄灭反清复明之火,实际上是在窥探并争取自己称帝的机会,想取而代之。为了拉拢人心,制造舆论,他还舍弃面子跑到朱由榔墓前伏地装作痛哭,边哭边喊: “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一张老脸在地上反复摩擦,说到底,还不是为了自己心中那份称帝的野心。
果然,1678年,他终于在衡阳称帝登基,过了一把当皇帝的瘾,只是遗憾的是天公不作美,吴三桂称帝时天气突变狂风大作,差点将搭建的棚子给吹走喽,这皇帝当得也确实潦草。如今吴三桂就要驾崩了,怎么着也得把吴家江山传承下去。
可是,当时吴三桂并没有合适可靠的子嗣接班去撑起这个烂摊子。
1、他大儿子吴应熊,名为建宁公主驸马,实为清朝的人质,一直被扣在朝廷,早在四年前就被康熙果断绞杀,赔死的还有吴应熊的儿子吴世霖,这在吴家继承人上无疑给了吴三桂致命的一击。
2、次子吴应麒,过继给吴三桂的哥哥了,此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经常妄自尊大惹事端,根本不可重用。
3、吴三桂其余的儿子们都还年幼,不在考虑之列。
4、老吴只有从孙子辈考虑接班人的问题。
孙子吴世琮,吴应麒的儿子,独占广西,正与清军打得激烈。他父亲都被过继了,不做考虑。
吴世璠:吴应熊的庶子,吴应熊嫡长子吴世霖被绞死后,顺理成章他就是吴应熊嫡长子,在吴三桂登基时被立为皇太孙。
于是,吴三桂临死前密令心腹迎接皇孙吴世璠来衡州继位,尽管吴世璠还是个少不更事的孩子。
二、如果大周失败,让吴应麒带着吴家人逃跑吴三桂临死前早就为子孙后代的后路做好打算,他给儿子吴应麒一封密信,让他尽力辅佐吴世璠,万不得已就隐姓埋名,让马宝护卫,带着家人,还有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一起逃跑,无论如何都要保住吴家血脉。
三、吴三桂死后他的后代是否被保住?1、吴世璠一脉
吴三桂死后秘不发丧,一日三餐照旧,手下佯装照常汇报工作,一切日常和他活着时一样。吴三桂的侄、女婿大学士郭壮图与心腹将领马宝、胡国柱(吴三桂女婿)、夏国相,聚集在衡州。
在众人推举下吴三桂的老麾下吴国贵总理军务。胡国柱匆匆去了云南,接吴世璠前来衡州奔丧,郭壮图将自己闺女嫁给吴世璠,不让他离开云南,就是想让他去衡州继位。十二三岁的吴世璠成功登上皇位,改年号洪化,是个傀儡皇帝。
吴世璠在皇位上的时间待的也不长,他在大周与清廷的抗衡中勉强撑了三年,最后在洪化三年(1681年,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八日,昆明城被攻破,60多残部投降。吴世璠自尽身亡,年仅十六岁,其妻郭皇后自缢身亡。
2、吴应麒带的一批
吴世璠继位后,楚王吴应麒随吴世璠退守昆明。吴三桂死后,吴三桂全家就遭到清廷疯狂追杀。吴应麒带着剩余的吴家人一路狂奔逃亡,兵马大元帅马宝做护卫。为了掩人耳目,马宝用了金蝉脱壳计,找了个替身携印至姚安,替身被清政府活刮了。
吴应麒他们历尽艰险最终逃到了云贵交界处的一片森林中,在那里隐姓埋名隐居生活,从此这些人如人间蒸发般杳无音讯。
到了21世纪,马家寨的村民吴永鹏、吴永松声称:他们是吴三桂的第十一世孙,贵州岑巩马家寨吴氏家族就是吴三桂的后裔。吴三桂家族史的第十代秘传人(为了安全,吴氏家族规定,每代只许在族人中选一个人传递家族史。只许口传,不得书之于文字,避免被清廷发现)吴永鹏还说,他手中有吴三桂的遗物,金银、御赐簿、皇伞和大刀,吴氏家族中还流传着许多关于陈圆圆、吴应麒逃难的生动传说,而且马家寨吴氏村民都会说一口纯正的江苏高邮话,吴三桂的祖籍为南直隶高邮。
这个消息一传出来,引起专家们和文史学者奔赴研究,鉴定了这些遗物的真实性。
滕绍箴、李治亭等清史专家根据吴三桂墓碑碑文“受皇恩颐养一次八十五岁吴公号硕甫墓”,考察确定吴三桂墓的真实性。其中“受皇恩颐养”意思是“受皇天之恩眷顾,顾养天年”;“一次”指的是创业之主——大周太祖高皇帝,即“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因为康熙十七年吴三桂之孙吴世璠在云南昆明即位时,追认吴三桂为大周太祖高皇帝;“八十五岁”指的是吴三桂卒年康熙十七年八月十五;“硕甫”是吴三桂的号。
陈圆圆墓碑文 “吴门聂氏”据马家寨人称指的就是陈圆圆,“聂氏”的出现很有深意,陈圆圆也叫“沅沅”,本姓“邢”,幼时丧母,被姨夫抚养,跟了他的姓“陈”。这两个姓为左右双耳刀旁,又巧隐“沅沅”、“圆圆”双名,故此碑文之中才会有双耳“聂”的出现。“位席”二字,则是对皇妃死后的尊称。陈圆圆墓被发现后,游客也纷至沓来。不过昆明也说出现了三处陈圆圆墓,为了经济利益和马家寨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
在“全国首届贵州·岑巩陈圆圆吴三桂史迹研讨会”上,30多名专家学者共同认为吴三桂后裔为马家寨吴姓族人。随着陈圆圆墓、吴三桂墓、吴应麒墓、马宝墓在此地一一被发现后,偏远穷僻的马家寨在全国走红。
据考证,吴家人逃亡到云贵交界处后,又辗转逃到贵州东部的岑巩县隐藏了起来,为防吴三桂遗体被康熙找到分尸侮辱,大将马宝带着吴三桂遗体,秘密运到黔东南,最后找了这个风水宝地将其安葬。马家寨位于今天的贵州省黔东南州首府凯里市岑巩县境内,此地是武陵山、苗岭山余脉交错的深山林地,境内山峦重叠,河溪交错,在清朝很偏僻,是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任凭清军想破脑袋也很难找到。从此吴三桂后代就在此繁衍生息。
吴三桂的儿子吴应麒逃亡后入寺庙当了和尚,改名为“吴启华”,陈圆圆,马宝也都出了家,皆寿终正寝。
吴氏家族的村子为什么叫“马家寨”呢?清政府要对吴氏家族赶尽杀绝,一方面为了安全,另一方面为了纪念大将军马宝的护送之恩,吴家族人就将这个村子称为“马家寨”。
现如今这个地方吴三桂的后人枝繁叶茂,约有230余户1000多人自称都是吴三桂后裔。
结语:吴三桂虽然历经百战勇冠三军,称了帝,但却留下骂名,最终也未给后代子孙带来荣华富贵,还落得家门差点被灭绝、后代逃亡隐姓埋名300多年的结局。
吴三桂临死前,为了保全了自己的后代子孙有什么特别的安排吗?
康熙十七年八月十八,曾手刃南明永历帝,继而起兵反清的吴三桂,在当了仅仅五个月的皇帝后,带着万分的不甘心,于都城衡州(今衡阳)的皇宫里去世,享年67岁。
吴三桂一死,其麾下的势力犹如土崩瓦解一般,迅速被康熙皇帝击溃,到了康熙二十年,吴三桂的大本营昆明城被清军攻破,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随之彻底结束。
这个结果,吴三桂显然并没有想到,那么,他在临终前,是如何安排自己的身后事的呢?而在昆明陷落后,他的后代子孙又是什么结局呢?
把皇位传给孙子,是吴三桂临终前的最后安排继承吴三桂皇位的,是其嫡孙吴世璠。
之所以吴三桂会把皇位传给吴世璠,也是无奈之举,吴三桂儿子确实有不少,据史料记载,他除了有长子吴应熊和次子吴应麟这两个儿子之外,还有“幼子数人”。
但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虽说娶了建宁公主,不过其早在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就被康熙皇帝下令绞死,当时一同被处死的,还有吴应熊的小儿子吴世霖。
而吴三桂的次子吴应麟,则在幼年时,被过继给了吴三桂的兄长,因此,从礼法上来讲,吴应麟是没有继承“大统”资格的。
至于吴三桂的其他幼子,一来是年幼,二来均不是嫡出,因此,皇位也就不会传给他们。
因此,在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三月初一,吴三桂自立为吴周政权的皇帝时,就把长子吴应熊的嫡子吴世璠立为了皇太孙,而到了其临终之际,皇位自然也就由吴世璠继承。
只不过,吴世璠的这个皇位,与他爷爷一样,并没有坐多长时间。
吴三桂称帝之时,吴世璠还是一个弱冠少年,并且长期居住在大本营昆明,因此,对于前线的战事,以及吴周政权中的势力分布,完全是一无所知。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深感自己时日无多时,便派人前往昆明接吴世璠来衡州,但吴世璠人还没有走到衡州,就传来了吴三桂病逝的消息。
原本,按照礼制,吴世璠是应该先到衡州的皇宫奔丧,并在那里登基继位的,但就在吴三桂去世之后,吴周政权的高层,针对接下来的战略方向,发生了激烈的矛盾。
当时,由于吴三桂死的突然,为了防止因为吴三桂的的死,导致军心涣散以及其他意外,衡州的将领当即决定,将吴三桂去世的消息封锁起来,每日照常进奉衣食。
同时,众将领推举大将军吴国贵代理军务,并派吴三桂的女婿胡国柱秘密前往昆明,去接吴世璠来衡州。
但胡国柱到了昆明之后,却遇到了一个人的强烈阻拦。
这个人是吴三桂的心腹,同时也是留守云南,并负责前线大军后勤工作的郭仕图,此人是一个典型的奸诈小人,早在吴三桂活着的时候,他就利用职务之便,大肆中饱私囊,聚敛了很多金银。
而在吴三桂临终前不久,有人秘密告发郭仕图中饱私囊,吴三桂知道后大为恼火,将郭仕图召来质问,谁知道这个郭仕图不仅不承认,还将所有罪责全部推到了其胞弟郭壮勋的身上,最终,郭壮勋被处死,而郭仕图则继续逍遥自在。
并且,郭仕图一直以来就有篡权的心思,为了达到目的,他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以此为机会,计划在吴三桂死后,架空甚至取代吴周政权。
因此,昆明对于郭仕图是他的大本营,全部的身家都在这里,而吴世璠则是他最有利的武器,所以,他说什么也不会让吴世璠前去衡州,不然一旦吴世璠离开昆明,就不会受他控制了。
为此,郭仕图对胡国柱提出,根据当前形势,可以放弃湖南后据守云南,靠着云南的险隘,来做一个“夜郎王国”,表面上他说的确实有理,但实际上他还是为了自己再作打算。
最终,在郭仕图的强烈阻止下,吴世璠并没有去衡州,而是在贵阳府的贡院内继位,登基后,吴世璠改年号为“洪化”,尊其祖父吴三桂为“太祖高皇帝”。
据记载,吴世璠在继位当天,胡国柱奉命筑坛代祭时,突遭“阴风疾起”,以至于所有灯烛皆灭,而当初他爷爷吴三桂在称帝时,则是遭遇狂风大作,总之,这种不好的兆头都预示了这爷俩儿的皇位之路,要无比坎坷。
登基之后,还是少年的吴世璠,其权力基本都被他的岳父郭仕图掌控,并且,由于吴三桂已死,吴氏集团的军心也极为涣散,到了康熙十八年正月,湖南岳州又被清军攻破,在这种情况下,康熙皇帝再接再厉,又攻破了湖南多个城镇。
最终,吴氏集团在全线溃败之下,不得不往云南方向撤去。
到了云南之后,吴氏集团内部又一次发生了残酷的倾轧,吴三桂的侄子吴应期由于不满兵败,就有了废黜吴世璠,拥兵自立的想法,结果,还没等他开始行动,就被“国丈”郭仕图秘密处死。
眼看高层都在自相残杀,中下层更是人心涣散,与此同时,康熙皇帝加快了收复云南的脚步,在康熙二十年,命定远平寇大将军赵良栋、彰泰、赖塔等人率大军进入云南境内,展开对昆明的总攻。
几番抵抗后,吴氏集团的兵士由于不敌清军,不得不退守昆明城内,但因为清军将其围困已久,城中粮草早已断绝,就有部分将士有了投降清军之意,并且,还有人计划劫持吴世璠,拿他来向清军换取军功。
在这种情况下,昆明城几乎是已经被攻破了,区别就在于城门有没有打开,而吴世璠在得知有将领准备将其献给清军的消息后,倍感无奈但又不愿投降的他,于当年十月,自刎死在了皇宫之内。
吴世璠死的时候,年仅十六岁,而他的皇后,也是郭仕图的女儿,同样也自刎而死,据记载,当时皇宫内外,有多达一百余人赴死。
吴世璠一死,昆明城城中大乱,最终,城门被人从内部打开,清军入城,至此,三藩之乱彻底被平定。
除了吴世璠之外,吴三桂的其他子孙又是落了个什么结局呢?事实上,在三藩之乱平定后,除了已经自刎而死的吴世璠,以及昆明城中的将士之外,吴三桂的其他后人就失去了踪迹,这其中,包括吴三桂最宠爱的陈圆圆。
有人说,陈圆圆和吴三桂的几个幼子,在被清军捉拿住后,全部被处死,还有人说,陈圆圆侥幸逃脱后,自此隐姓埋名起来。
总之,关于吴三桂后人下落的说法,可谓是数不胜数,随着时间的流逝,吴三桂后人究竟在哪里也成了一个秘密。
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这个已经尘封了三百余年的秘密却被意外发现。
在贵州省岑巩县马家寨这里,有一个人自称是吴三桂的后人,并且,还说他是吴家的“秘传人”,但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因此也就不了了之。
但到了2010年,随着这里发现了陈圆圆的墓后,才算是揭开了这一段尘封的往事。
事情还得从吴三桂去世时说起,当年,吴三桂死后,其遗体被心腹大将胡国柱等人秘密运送至贵阳,而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之所以在贵阳继位,也是因为如此。
在此之后,为了避免被清廷得知吴三桂埋葬在哪里,胡国柱等人决定将吴三桂秘密安葬,而陈圆圆则与吴三桂的次子吴应麟等人,则在昆明陷落前夕逃走,来到了贵州岑巩县的密林山洞中。
来到这里后,陈圆圆等人先是在深山老林中隐居了数年,之后待到风声稍微平定,就下山搬到了如今的马家寨定居。
在这里,吴家的后人度过了上百年的时间,期间为了避免遭到清军的围剿,他们对自己的身份严格保密,但为了不忘祖宗的根本,就在家族中,建立了一个“秘传人”制度。
所谓“秘传人”,是在每一代男青年中秘选一优秀者,由上一辈传人将祖上历史口授三遍,让其默记心中。担负其事的传人,即被称为“秘传人”。
利用这种方式,吴家将其是吴三桂后人的秘密隐藏了起来,同时,为了严格保密,吴家人连家谱也不准修。
而陈圆圆一直活到了67岁,在康熙二十八年方才去世,根据吴家“秘传人”口中所述,当时吴家人为了感激陈圆圆保全吴氏血脉,尊称她为“老太婆”。
而在史料记载里,当年清军进入昆明后,四处寻找吴三桂之墓,但都一无所获,之后有人告诉清军,说吴三桂埋在昆明城内安福园石桥的水底下,于是,清军在这里挖地三尺,确实找到了一部分遗骨,并送往京城,康熙皇帝也凭此昭告天下,把所谓“逆贼吴三桂骸骨”示众天下。
实际上,这并不是吴三桂真正的遗骨,只不过对于当时的康熙皇帝而言,真假都无所谓了。
那么,专家是如何断定这个马家寨的吴家人,就是吴三桂的后人呢?前文所讲的“秘传人”是原因之一,根据专家的记录,当时马家寨的吴家“秘传人”,他们口中所说的吴三桂与陈圆圆的事迹,与史料完全一致,甚至有些史料中还没有记载。
当然,仅凭一人之言,专家们自然不会就确定这是真的,真正让专家下结论,是当时发现了陈圆圆的墓。
据记载,当时在马家寨发现的墓上,其碑文刻着“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这里面的“聂氏”二字颇有深意,要知道,当地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几乎全部姓吴,很少没有姓“聂”的,尤其还是能被立碑的。
后来经过“秘传人”的解释,以及专家的考证,才揭开了这个谜底。
“聂氏”,非指姓聂,“聂”字的结构,是由“双”与“耳”(即“阝”)构成,按照这个理解,应当解为“邢”与“陈”,暗指陈圆圆。
为什么呢?史料记载,陈圆圆在6岁前,跟随父母生活,其父本姓邢,而在她6岁后,因为父母双亡,便由其姨夫陈某养大,因此,自此之后,她便改姓陈。
另外,“聂”是繁体“聶”的简化字,但这个简化字是在近现代时才出现的,当时包括《康熙字典》里也无此字,因此,就能断定,这是一个有人特意造的字。
之所以造这个字,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就是“双”字的繁体为“雙”,其上半部为两个“隹”,代表“好”,引申出来的意思为“花好月圆”,即“圆圆”,上下文字合起来,就是陈圆圆。
最后两个字“位席”,是因为陈圆圆在生前,被吴三桂封为皇妃,用此“位席”两字,以明其身份与平民不同,相当于对她的尊称。
而在发现陈圆圆的墓不久之后,吴三桂的真正埋葬之地也被专家发现。
当时,最先发现的是吴三桂的“张皇后”墓,但等到专家一番考察之后,却发现这个“张皇后墓”,里面埋得却是吴三桂。
之所以会得出这个结论,首先是这个墓地距离陈圆圆的墓不远,基本上是紧挨着的,其次,墓碑上所刻的文字,最终被专家破解了出来。
这座墓的墓碑上,刻有“受皇恩颐养一次八十五岁吴公号硕甫墓”的字样,其中,“硕甫”为吴三桂生前曾用过的号,只不过这个号极少使用,只有一些身边极为亲近的人才知道,专家们也是翻阅了大量的史料才得知的。
因此,吴公“硕甫”指的就是吴三桂,那么前面的“受皇恩颐养一次八十五岁”该作何解释呢?
根据吴家秘传人所说,这个八十五岁,并不是指吴三桂活到了八十五岁,而是暗指吴三桂死在了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节期间。
而“受皇恩颐养一次”,则是暗指吴三桂是受皇天之恩而被眷顾与颐养,所谓的“一次”,其意思为首次,也就是说吴三桂是开创吴周政权的人,即吴周太祖高皇帝。
这就是专家确定吴三桂墓和陈圆圆墓的原因之一,而当年吴三桂的后人,为了隐姓埋名逃避追杀,同时也为了不忘本,也是煞费苦心,这碑文就是最好的证据。
如今,在贵州省岑巩县马家寨,有230余户1000多人自称都是吴三桂后裔,这里也因为发现了吴三桂和陈圆圆的墓地,成为了一个热门的旅游景点。
吴三桂临死前,为了保全了自己的后代子孙有什么特别的安排吗?
尽管贵州马家寨的吴永鹏、吴永松一再自称他们是吴三桂的第十一世孙,一再说马家寨全是吴姓的村民是吴三桂的后裔。他们的声称,也引来了清史专家的关注,专家通过佐证,认同的他们的观点。可福垊还是存疑,更不要说这是吴三桂的安排了。不过,从逻辑上推理,本该是吴家寨(全村民众都姓吴)的马家寨,印证村民是吴三桂的后人还是无懈可击的。
贵州马家寨吴永鹏强调自己是吴三桂的后裔
大周昭武元年(1678年)八月十八日,“周天子”吴三桂驾崩。不久,皇太孙吴世璠在贵州省贵阳府称帝,尊其祖父吴三桂为太祖高皇帝,追尊其父吴应熊为太宗恭皇帝。
轮起来,吴世璠是没资格继位,他只是吴应熊的庶长子。吴应熊的嫡子排行第二,是建宁公主所生的吴世琳。早在4年前,也就是明朝灭亡后30年,即1674年因为康熙削藩,逼得吴三桂“反清复明”而被杀。
大周洪化三年(1681)十月廿八日,吴三桂开创的大周王朝就夭折了。这里多说一句,两年后,明郑也随之灭亡。与郑克塽降清保平安不同的是,洪化帝吴世璠在清军的围攻下,还是很有烈性的,他被迫自杀,年仅十六岁,其皇后郭氏也随之自杀。
吴三桂是不是和秦始皇一样绝后了吗?难道他在起兵之后,长子、嫡孙被杀就没想着“把根留住”吗?答案是没有绝后,吴三桂的“香火”得以延续。在三百多年后的贵州省黔东南有人证物证还有专家的考证!
岑巩县水尾镇的马家寨
贵州在古代是夜郎之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又属于武陵郡。您知道唐朝边塞诗人岑参吗?您熟悉相声演员冯巩吗?有冯巩就有岑巩,只不过岑巩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县。在岑巩县水尾镇的马家寨,不仅发现了吴三桂和陈圆圆的墓葬,而且还发现了大批吴三桂的后人!
为什么马家寨有吴三桂的后人,不是应该叫吴家寨吗?这一切还要从吴三桂的临终安排说起。
三个八的那年那月那日(1678年八月十八),吴三桂在湖南省衡阳去世,去世前做了如下安排。
第一、回自己的地盘安葬。
第二、万一孙子挡不住康熙,也要给吴家留个根。
吴三桂坐像图
吴三桂这样安排也很容易理解。长子长孙被康熙处死,自己起兵,起初一片大好,后来就尴尬了,进退维谷。为了鼓舞士气,更为了自己的皇帝梦,大概是要学习宇文化及,当一天皇帝也好吧。很快,他在衡阳称帝,可称帝实现了恢复汉家衣冠,但没有收复旧河山。
他称帝五个月,也没打破尴尬的局面,最终郁郁而终,抱着遗憾离世。去世前 考虑长子被杀,孙子太小,自己还扛不住康熙,孙子吴世璠更难创造什么奇迹。他也就像朱元璋一样,为孙子谋出路。
开弓没有回头箭,就是吴世璠最后投降,也难逃一死。吴三桂的思路是尽力抵抗,实在不行就让他们隐姓埋名躲藏。也许您会说,这吴三桂死后三年,大周王朝才灭亡,怎么会是吴三桂安排的呢?应该是他孙子吴世璠安排的吧。
不,吴世璠继位时,太年轻了,还记得我前边说的吴世璠殉国时才十六岁吗?那时康熙都二十八岁了。他十三岁继位,怎么能控制局面,做出合理安排呢?
吴三桂在弥留之际为孙子甚至后人,谋出路。他计划一旦战败,大周灭了之后,他“周天子”的孙子等族人亲随隐居在贵州山林之中,延续吴家香火。
吴三桂的担心在他去世三年后,终于发生了。清军长驱直入,吴世璠又内乱不止,最终吴世璠兵败殉国,他的妻子郭皇后及亲随数百人也纷纷自杀。说起来,这种情况下,吴三桂基本和秦始皇一样绝后了。
清史专家滕绍箴教授在考究吴三桂墓
三百多年后的现在,在贵州的马家寨却生活着一群吴姓人,他们都自称是吴三桂的后人,而且得到了清史专家们的考证认同。他们的推理是这个马家寨有吴三桂和陈圆圆的墓葬,有吴三桂留下的大刀还有族谱。至于马家寨又不是吴家寨,怎么这个村的都姓吴呢?
他们给出的结论是吴三桂临终前的安排,其安排是如果大周王朝失败,那么他们要尽可能地保住吴家的血脉。吴三桂当初把希望托给了家是今天宁夏的马宝。
马宝又名马三宝,我们知道出生于云南的马三保是郑和,郑和是回民,开创了下西洋的壮举。马三宝和马三保不一样,他是汉人,英武彪悍,很像吕布。吕布被称为三姓家奴,马宝改换门庭更多,虽说是四处投靠,但是迫不得已,绝非见利忘义之辈,最后死的还很惨烈。
马宝最初是吴三桂的头号敌人闯王李自成敌人,李自成战败后马宝又“弃暗投明”,成为了南明的一员虎将。他先属李定国部,后又归孙可望部,孙可望投降后,让他挟持永历帝,可马宝深明大义,与李定国击败孙可望的张胜部。
马宝打得过孙可望,可他抵不过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吴三桂攻破云南,永历帝奔逃缅甸,马宝一败涂地,无奈之下薙发降清——吴三桂。吴三桂见马宝,身材魁梧,作战勇猛,打仗有术,就认他为义子。马宝没让吴三桂失望,为吴三桂立下了赫赫战功,吴三桂也就更加器重他了。
吴三桂欲效沐英而不得,无意为金圣叹报了仇,一怒之下杀了朱国治。朱国治是朝廷的巡抚,被吴三桂诛杀后,吴三桂的儿孙很快被杀,吴三桂走向了“反清复明”、“改朝换代”之路。吴三桂为了自己的“千秋大业”,也就更加器重马宝了,他册封马宝为国公,任铁骑总管将军。
吴三桂第一猛将马三宝
马宝北上,攻势凌厉,从云贵到湖广再到江西,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可因为吴三桂暮气的原因,一把好牌逐渐打坏了,很快吴三桂病逝。马宝在吴世璠更受到重用,身份是少傅兼太子太傅、挂大将军印总统,专司阃(kǔn)外(专管朝廷以外的战事),衔为兵马大元帅。大厦将倾,独木难支,马宝虽强但最终也没做成张定边。
不过,同情马宝的人,一厢情愿地认为,在京师被千刀万剐的不是马宝而是马宝的替身。马宝的真身带着一支军队,护送吴三桂的后裔,化身村民隐居在贵州。他们都纷纷改成了马姓,一方面感激马宝,另一方面也是掩人耳目。这才有了吴三桂的后人在贵州的历史,可这种历史在福垊看来就是一个传说。
李定国
对于清朝来说,一支残军流落在贵州,这群不速之客,地方的官民士绅难道就没有发现吗?还有马宝的替身是如何做到,实施凌迟而无一语呢?最为关键的是有二:他们改成马姓就不会引发清朝的注意吗?福垊倒认为,就马宝而言,马姓比吴姓还让清朝担忧呢!另外一点就是,他们不是改姓了马吗?怎么现在的姓会是吴呢?什么时候改?又为什么改呢?还有关于马宝后人隐居的记载中,马宝的后人几乎都没姓马的。原因就是俩字——低调,只有低调才能活得更好。马宝的后人为了掩人耳目还有的改成了谭姓呢!
从逻辑上来看,马家寨的吴姓人是吴三桂的后人能说得过去,但要从历史上的角度来看,马家寨的吴姓人不一定是吴三桂的后人。对于专家我们要尊重,但也不能盲从。最后,福垊得出的结论是,吴三桂有保留吴氏血脉的年头,但认为贵州的马家寨的吴姓是吴三桂的人不免有些武断和草率。对此,您怎么看?
吴三桂临死前,为了保全了自己的后代子孙有什么特别的安排吗?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吴三桂突然得了“中风噎嗝”的病症,太医们给予他最好的治疗,虽说未见大好,却也维持下去,未见恶化。不幸的是,有一天,忽然有条狗窜到他的案几上,安详地端坐着。
吴三桂看着狗,先是吓了一跳,马上意识到狗坐在案几上是不祥之兆,吴三桂这个人非常迷信,经过被狗这么一吓,精神一下子垮了起来,病情急剧恶化,嘴巴不能张开,说不出话来。
不仅如此,吴三桂又添了“痢疾”的病症,泄泻不止,请郎中百般调治,都不见效,吴三桂了解自己的身体,他知道自己不行了,于是授意他的心腹大臣,速命他的孙子吴世璠来衡州,托付后事。
心腹大臣所派的信使从衡州到云南,再从云南带着吴世璠回到衡州,在交通非常不发达的古代,这路途是非常遥远的,吴三桂的病继续恶化,还没等到吴世璠来到,便于八月十八日病逝了,享年六十七岁。
吴三桂死得很凄惨,是在心非所愿、异常愁苦中死去的,或者说,是怀着满腔悔恨离开人世的。至此,他的轰轰烈烈的一生,在凄凄惨惨中结束了,他总结自己的一生,南征北战,在人生名利场上不停地追逐,落得这个结局,他怎能不后悔,可是为时太晚,对他来说,一切都是不可挽回的了。
吴三桂去世,作为他个人的历史已经完结,而他并没有给子孙和臣属们丰厚的遗产,而是一个烂摊子和亟待收拾的残局,还把必不可免的灭族之祸转嫁给了他们。
在吴三桂死前,他已经料想到自己后代的命运,因此为了保全自己的后代子孙,吴三桂曾在临终前做了特别的安排。
吴三桂临死前密令心腹迎接皇孙吴世璠来衡州继位,还没等到吴世璠来到衡州,吴三桂已经病逝,留在衡州的将领密议,为了防止吴三桂之死而导致军心涣散和动摇,下令将衡州城门关闭,禁止出入和发丧,和平时保持一样,暂时稳定了局势。
吴世璠在一群心腹将领的劝说下,并没有去衡州,而是在贵阳称帝,1680年十月,吴世璠再次逃回昆明,逃回昆明以后,吴氏集团已经处于崩溃之中。
公元1681年,清军分三路攻进云南昆明,吴世璠自杀,其皇后郭氏也随之自杀,清军最后平定了叛乱势力,统一了南方,这也许是吴三桂临死前已经预料到的。
众所周知,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乱”以后,对吴氏家族采取了极为残忍的镇压,先是在吴三桂起兵“反叛”后的康熙十三年将作为人质的吴三桂长子吴应熊及长孙吴世霖绞杀,其余的孩子发给官方为奴,在吴三桂兵败以后的康熙二十年将吴应熊的其余剩余六个孩子杀掉。
吴氏政权的覆亡,招致整个家族的毁灭,在官方的记载中,吴氏家族,几乎没有一个善终的,除了吴三桂和他的妻子张氏死于昆明城陷之前,其余无不死于非命。
按照官方文件,清廷的处置已经将吴三桂直系子孙斩尽杀绝,已经没有直系后裔可言,在清朝的官方史书以及学者的著述中,再也找不到吴三桂以及亲属家人的点滴信息。
然而,吴三桂在临死前,为了保全自己的子孙后代,他还有另外一个安排,以此保证吴家血脉可以传承下去。
吴三桂临死前给儿子吴应麒一封密信,让他尽力辅佐吴世璠,万不得已就隐姓埋名,无论如何都要保住吴家血脉,而吴三桂的这个计划,则离不开陈圆圆的配合,随着陈圆圆墓碑的出现,吴家后裔的神秘面目也逐渐浮出水面。
在明末清初吴三桂背明降清、打击李自成大顺军的历史舞台上,陈圆圆曾经是风云一时的人物,当初就是陈圆圆促使吴三桂“冲冠一怒”,弃明投清,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陈圆圆的下落也让很多人关注。
清军入昆明后,并没有陈圆圆的下落,清代野史上说,陈圆圆当了尼姑,也有的说城破时,自缢而死,她到哪里去了,一直是个历史之谜。
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根据报纸记载,在贵州岑巩县水尾乡马家寨发现了陈圆圆墓,这是个惊人的消息,当年多名清史专家到马家寨考察,从所收集到的证据显示,现如今的马家寨所居住的吴氏族人的确为吴三桂后裔。
陈圆圆墓碑上面镌刻:“吴氏聂门之墓”,其墓有碑文曰:“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孝男吴启华媳涂氏立。”“吴门聂氏”指的就是陈圆圆。墓碑上没写真实姓名,大概是为了避讳政治嫌疑才隐姓埋名的。
随着陈圆圆墓碑的出现,吴氏后裔吴应麒一脉所在的马家寨开始被世人熟知,陈圆圆虽然没有参政,但是对政权和时局却是心眼明亮的,根据《马家寨之谜口述材料整理》一书记载,当陈圆圆感到吴世璠的“洪化”小朝廷难成气候的时候,便开始义不容辞地实施逃避计划。
陈圆圆毅然离开昆明,北上湖南,由吴应麒派马宝将军护送陈圆圆及其家眷南下贵州,开始了隐蔽藏身。
岑巩是少数民族特别是苗族和汉族接壤的偏僻山区,据说,陈圆圆为了实施隐蔽计划,先是将大量粮草物资以及金银珠宝贮藏在此,再由驻军护卫于四周,并在当地广建寺庙以此作为掩护。
马宝将军护送陈圆圆以及家眷到达该地以后,为了安全又不断迁徙住地,最终落脚到现在的马家寨,马宝完成任务以后重返前线,主动降清,最终被清廷凌迟处死,但是他至死都没有向清廷吐露真情,保住了吴氏后裔藏身的秘密。
为了让后代不忘祖宗,又不至于暴露真情,吴氏采取了秘传之术,每代只传一到二人,至今已传到第十二代,由于严守族内规矩,竟然一直隐藏三百余年。
当年,陈圆圆为了吴氏家族后裔的安全,采取了一系列自我保护措施,根据吴氏后裔“秘传人”讲,陈圆圆曾经和当地苗族陈姓人家攀亲,认陈姓为本家,以此来掩护自己的身份,并保护吴氏后裔。
陈圆圆还散发钱财对当地的寺庙广为布施,同时广做善事,资助建学校、修道路以及疏通水陆交通,更为重要的是,为了感念保护他们秘密迁居到这个村子的马宝将军,更为了方便隐身,陈圆圆将此地取名字为“马家寨”,并将吴氏后裔隐姓藏身,来躲避清廷的追杀。
为了使后人不忘吴氏祖先,陈圆圆亲自拟定了十八个字的后代统一辈分以繁衍后代,实现了她一心为吴氏留住血脉的夙愿。
根据吴氏后裔“秘传人”讲,马家寨的吴姓人,是吴三桂儿子吴应麒的后裔,那吴应麒是怎么样来到马家寨隐居的呢?根据“秘传人”所说,当时岳州城失守,吴兵失败后,吴应麒到了湖南整顿军队,然后又赶到当时的马家寨来看望已经来这里避难的陈圆圆,说明形势不好,已经处于危险之中,劝说陈圆圆在此好好隐蔽。
在吴应麒护送吴世璠退出贵阳以后,到达云贵交界地带,战败之后,决意不回昆明,在周密的策划下撤退至此隐身,悄悄来到马家寨,和陈圆圆会合,就此安身下来。
吴应麒以其特别的身份,是吴三桂的后代,清廷决不会放过他,为了躲避朝廷的追捕,吴应麒改名为“吴启华”,其子世珺改为仕龙,世珵改名叫仕杰,平安度过余生,根据吴氏后裔等人的口述和解释,吴氏墓地中央位置埋葬的“吴启华”,实际就是吴应麒。
吴氏后裔为了生存,一直隐藏本姓,一直到嘉庆年间,才开始姓吴,随着清王朝的覆亡,吴氏家族逐渐有将自身家世公诸于世的愿望,一直到民国年间才敢于承认是吴三桂的后代。
吴氏后裔所在的马家寨有接近300多户居民,全部自称为吴三桂后裔,并经历多年不因吴三桂名声不佳而改悔,马家寨自成一个封闭的村落,每家的房屋建筑仍然保持着明清式样,每家每户的堂屋,都供奉着祖先牌位,醒目标示出“延龄”堂号,作为吴氏家族的标志。
吴氏后裔之所以将“延龄”作为堂号,一方面是因为吴三桂别号为“延龄将军”,另一方面延龄是江苏省境内的一个地名,属于吴国之地,吴氏第一代祖先就发祥于此地,吴氏族人用“延龄”两个字表示不忘根本,和吴三桂紧密地联系起来。
吴应麒一脉能够隐蔽在贵州岑巩马家寨,得以生存、繁衍,是吴三桂临死前,在清军大兵压境、失败在即的情况下,为保留后裔二实施的所谓的逃避计划的结果。
结语:
吴氏政权的覆亡,招致整个吴氏家族的毁灭,吴氏家族的兴衰,乃是人间一出悲喜剧,吴三桂的一生的确是轰轰烈烈,非同凡响,曾经他为明朝冲锋陷阵,毫无惧色,引清兵入关,南北纵横,飞速地走向人臣的权位的顶峰,成为雄踞西南一隅的平西王,可是他的结局却和他威武壮烈的一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吴三桂一生打了无数胜仗,最终却败在了“划江为国”的美丽梦想中,吴三桂权势欲望和政治上的野心最终毁灭了他自己,也毁灭他的子孙后代,在他死后,落得吴氏满门差点被灭绝、后代隐姓埋名300多年的结局,不免令人唏嘘不已。
吴三桂临死前,为了保全了自己的后代子孙有什么特别的安排吗?
2011年经全国清史专家一致考证后认定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辖的岑巩县马家寨村全村230余户1000多名吴姓村民均是掀起康熙时期三藩之乱的吴三桂后人。
吴三桂从明朝投降清朝,又背叛清朝掀起三藩之乱吴三桂曾是大明王朝负责在关外抵御清朝的总兵,但是当明朝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克京城,明末帝崇祯皇帝煤山自缢之后,吴三桂突然就没了主子,虽然当时吴三桂在山海关手握大明关宁铁骑的精锐部队,但是吴三桂缺粮短饷,局势并不好。
这时候农民起义军闯王李自成主动示好吴三桂,他想招降吴三桂,并许诺给吴三桂只要他投降,立刻送上军粮和军饷解决吴三桂的燃眉之急。李自成的示好让吴三桂开始动摇了,毕竟他和清军在关外打了多年的仗,他也不想投降清朝,于是吴三桂开始决定准备投降李自成。
但是同一时间吴三桂在京城的家人跑到山海关,告诉吴三桂李自成部下大将刘宗敏拷掠其父吴襄,吴三桂的老爹吴襄已经被迫交出了五万两白银,但是距离刘宗敏所要求的二十万两白银还相差甚远,刘宗敏不仅拷掠吴襄,他还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
这些消息气得吴三桂怒发冲冠,于是本来准备投降李自成的吴三桂就秘密与关外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联络,请多尔衮尽快率军入关扫除李自成的浓密军。因此山海关一片石之战吴三桂放清军入关,吴三桂的军队联合清朝八旗军将李自成打的一败涂地,清朝也由此入主中原,成为了大一统王朝。
吴三桂此后竭力效忠清朝,帮助清朝南征北战统一天下,在后来为了获取清朝的信任和认可,吴三桂甚至率军入缅甸抓获南明末帝永历帝朱由榔之后亲手将其绞杀。吴三桂也凭借帮助清朝统一天下的战功被封为清初异姓王之一的平西王。
此后吴三桂驻守云南,他一直希望能得到清朝的许可,让他成为像明朝世代镇守云南的沐王府那样,能让吴氏家族世代镇守云南。
但是清朝肯定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因此在吴三桂出镇云南之后,他与清朝朝廷之间的矛盾也越深。尤其是顺治去世康熙继位初期,朝廷多次削弱吴三桂的权力,而吴三桂一直构陷当地少数民族存有叛乱之心,需要对其用兵为由来对抗朝廷削权。
康熙十二年(1673年),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上书康熙请求告老归隐辽东,康熙当即顺势做出撤藩决定,随后吴三桂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串通消息,二人决定同时上书康熙请求撤藩,以测试康熙对撤藩的态度。
结果康熙批准了吴三桂和耿精忠的撤藩请求,这一下吴三桂和耿精忠就有些狼狈了,而康熙很强势的派出大臣去监管撤藩,于是当时已经61岁的吴三桂决定反叛清朝,当即吴三桂诛杀了康熙派来监管撤藩的云南巡抚朱国治,并且很无耻的打出了“反清复明”的口号。
要知道吴三桂当初为了向清朝表忠心可是积极的诛杀明朝皇室,更是亲手绞杀了永历帝朱由榔,所以当吴三桂打出“反清复明”口号之后,根本没有前明的遗臣愿意支持他,大家都知道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野心而已,根本与恢复明朝江山毫不相关。
虽然吴三桂名不正言不顺,没有足够说服人的名头,但吴三桂的兵马都是身经百战的禁旅,他又联合了福建耿精忠还有广东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三藩共同起事,一时之间确实打的清朝八旗军节节败退。
不过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清朝八旗军的强烈攻势下,耿精忠和尚之信被打的相继投降,虽然吴三桂还在力挺,但也不过是强弩之末,于是吴三桂在这一年三月决定过一把皇帝瘾,他在衡山设坛祭天,正式在衡阳登基称帝,国号大周。
强弩之末称帝的吴三桂很快去世,临死前还是对后人做了一些安排吴三桂在称帝后,册立了长子吴应熊的次子吴世璠为皇太孙,也就是他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为何吴三桂会立孙子当即承认呢?
这还得从吴三桂的子嗣说起,吴三桂幼子有不少,但当时都十分年幼,真正长大成人的只有两个儿子吴应熊和吴应麒。
吴应熊娶了皇太极幼女建宁公主,一直留在北京当额驸,其实名为额驸,实际就是人质罢了,吴三桂起兵之后,康熙立刻捕杀了吴应熊及其长子吴世霖。
吴三桂的次子吴应麒早年被过继给吴三桂的哥哥吴三凤为子,这也算是失去了继承人资格,而且吴应麒刚愎自用,傲慢自大,不少将领都是与吴应麒不和而降清,因此他也不适合当继承人。
而吴三桂其他的儿子都比较年幼,相比之下已经十三岁的吴世璠还算是比较年长,因此吴三桂才册立吴世璠为皇太孙。
吴三桂在称帝五个多月之后就患了中风外加痢疾,吴三桂自知不久于人世,于是就开始着手安排后事,当时的局势对吴三桂并没有太大优势,吴三桂也担心如果最后失败那可就是族灭的危险,保全家族后人是首要考虑的事情。
吴三桂给养子兼心腹大将马宝交代了后事,他叮嘱马宝一定要护从吴氏族人周全,并给镇守岳阳的次子吴应麒写密信,交代他忠心辅佐侄子吴世璠,并一定要保全吴氏家族血脉,尽量保护吴世璠周全。
之后不久吴三桂去世,在吴三桂去世时他的孙子吴世璠还在云南昆明,因此吴三桂去世后军中公推吴三桂心腹大将吴国贵主持事务,吴国贵主张秘不发丧,然后放弃云南向北推进,开辟新的根据地,所以他命人尽快接吴世璠来衡阳继位。
但是吴三桂的女婿留守昆明的郭壮图却反对放弃昆明,想把吴世璠操控在自己手中,于是郭壮图将女儿嫁给吴世璠为皇后,并建议吴世璠到贵州的贵阳迎接吴三桂遗体,并在贵阳登基称帝,不可前往衡阳。
之后吴世璠就在贵阳登基称帝,吴三桂的遗体也暂时安置在贵阳。之后到了康熙十八年(1679年),吴应麒也在岳阳惨败,吴国贵阵亡,湖南基本被朝廷收复,败退之后吴应麒率领马宝等大将退守贵阳,吴世璠则退守昆明。
很快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朝派出的绥远将军蔡毓荣围攻昆明,打败了郭壮图,在败亡之际,郭壮图和吴世璠自尽,其余6700余人投降。
吴世璠自尽也标志着吴三桂建立的大周政权灭亡,昆明被攻克之后,吴应麒和马宝预料到贵阳也守不住了,于是二人护着吴三桂的族人弃贵阳,去黔西南寻找安身之所。
清朝攻灭吴世璠之后,康熙立刻下旨诛灭吴三桂九族,吴三桂在昆明的亲属后人几乎全部被康熙诛杀。
当时吴三桂的孙女色诱攻克昆明的绥远将军蔡毓荣,顺利的成为蔡毓荣小妾,通过蔡毓荣的关系保存了不少吴三桂的后人,后来蔡毓荣私纳吴三桂的孙女为妾的事被朝廷所获知,康熙震怒,当即赐死吴三桂的孙女,并将立有战功的蔡毓荣全家发配黑龙江。
后来康熙继续搜捕被蔡毓荣保护下来的吴三桂后人但都销声匿迹,分散到全国各地,因此这一部分吴三桂后人就此得到幸免。
而吴应麒和马宝则保护着吴三桂的遗体还有爱妾陈圆圆以及吴应麒一系的吴氏后人甩开清朝的追击之后就在黔西南找到了隐居之所,也就是现今岑巩县马家寨。
为了逃避清廷追查,吴应麒和马宝以及陈圆圆都改名换姓出家为僧,吴应麒改名为吴启华,马宝则改姓为谭,陈圆圆改姓为聂。
吴启华也就是吴应麒后来在风声过后还俗,又生了不少孩子,虽然还都是以吴三桂家族世字辈起名,但吴应麒还是害怕被清廷追查,于是改“世”为“仕”,并且严令后世子孙不可入朝为官。马宝改姓谭之后,则叮嘱后人不可与马姓通婚,也严令后世子孙不可入朝为官。
陈圆圆去世后吴氏后人不敢以陈圆圆本名下葬立碑,于是墓碑名上写着“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其实这些都是暗号,因为几百年来马家寨吴姓族人都知道这座墓主人是陈太婆,吴氏后人都是以口相传家族历史,所以不明白的人肯定不会猜到这座墓主人是陈圆圆,直到2011年通过专家考证才确认该墓主人实际为一代红颜陈圆圆。
吴三桂的遗体也在马家寨村附近得到安葬,不过同样也和陈圆圆一般,墓碑名上用了隐晦的文字“受皇恩颐养一次八十五岁吴公号硕甫墓”,根据现今吴氏后人给出的解答墓碑名是受皇恩颐养一次就是指吴三桂称帝一次,八十五岁是指吴三桂死于八月十五,硕甫是吴三桂的私号,只有亲属族人才知道,因此墓碑含义就是吴三桂之墓。除此之外吴应麒和马宝后来去世也都葬在这附近,这也算是为吴三桂陪葬了。
马家寨村的建筑风格几乎都是中原典型建筑风格,与当地聚居的苗族、侗族建筑风格完全不同,且马家寨村整体建筑布局以九宫八卦阵的形式布置,内通外联,安全防范意识很强,外人难以进出,这也都说明了这些吴姓村民基本都是吴三桂的后人。
而马家寨村的命名也有意义,村名叫作马家寨村,但是全村却几乎无人姓马,大多都姓吴,这也是为了躲避清朝追查,也是为了感念马宝保护之恩,因此才以马宝的姓氏马姓命名为马家寨村。
写在最后其实吴三桂降清叛清全都是为了自身利益着想,也挺潇洒的,说干就干,但是当他的家人可就惨了,他老爹吴襄就是因为他联合清军击败了李自成,被恼羞成怒的李自成枭首诛杀,连带在北京的三十八口都被灭门。后来60多岁的吴三桂又叛清,又连累了大批家人被诛杀,这么看来吴三桂挺费亲戚啊,
吴三桂以花甲之年反叛清朝,最后还称了帝,确实是爽了一时,不过他的家族后人为了他的爽有不少人都付出了生命代价,还有像马家寨村这些后人一直隐姓埋名了300多年,而且还背了历史骂名,他这么做究竟值还是不值呢?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吴三桂临死前,为了保全了自己的后代子孙有什么特别的安排吗?
贵州深山有一个寨子叫马家寨,寨中200多户2000多人均姓吴。一个叫做吴永鹏的人,自称是吴三桂第十一代后人。
据吴永鹏说,当年陈圆圆并没有自杀,而是掩人耳目的逃到了贵州隐居下来,将自己与吴三桂的孩子抚养长大。
吴三桂一直是个很受争议的人物,大部分人认为他是耻辱的,但也有人认为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是个顺应历史潮流的英雄。无论怎样,吴三桂最后的下场确实凄惨。
三藩之乱,吴三桂被清军围攻,过程中并不是被打死,而是自己病死的,他死后没有几年,子孙们也没有抵抗得了清军的镇压,三藩之乱被彻底平定。
就这还不算完,古人常说死了就一了百了,但是吴三桂死了也没有得到安生,他和后代的尸体又被刨出来鞭尸示众,当时大家都以为吴三桂指定是断子绝孙了,如若不是前些年冒出来一些“后代”,吴三桂临死前下达的一条密令也不会被曝出来。
这条密令就是关于陈圆圆的,吴三桂被清军围剿的时候,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于是就开始安排后事,他知道自己死后子孙后代也保不住,于是他安排吴应麟保护陈圆圆跑到了贵州,之后吴应麟改名为吴启华,陈圆圆也在这个地方定居下来。
事件被曝光之后,许多专家赶来考察,在吴永鹏的带领下,找到了陈圆圆的墓地,并且找到了被秘密运过来的吴三桂的尸骨。除此之外,吴永鹏还拿出了吴三桂的传家遗物,御赐簿、皇伞和大刀,经专家考察鉴定,这些都是真迹。
据吴永鹏讲述,吴三桂去世前下过命令,后代坚决不能修建族谱,也不能进行记录,传代只能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来进行,每一代的继承人都会找好下一代的继承人并告知其祖上是谁,其余的人一律保密。这样的做法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是罪臣之后,如若身份暴露,难免会有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吴家香火可就真的断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吴三桂确实也有一些才能,至少懂得为后代谋划。也能看出他对于陈圆圆是绝对信任的,不然也不会将希望都寄托在她的身上,他相信陈圆圆能将他们的孩子照顾好,所以才放心的托付给她,陈圆圆也没有辜负信任,隐姓埋名留下了吴三桂的后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