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借光的匡衡后来怎样了?
凿壁借光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故事的主角匡衡简直是励志的代表,那么他后来怎么样了呢?刻苦学习的匡衡在学术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擅长解读《诗经》,当时的人曾经说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这里的匡鼎指的就是匡衡,意思就是说匡衡解说的《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匡衡对《诗经》的了解程度可见一斑。然而,这样厉害的匡衡的入仕之途并不顺利。匡衡几次参加博士弟子课考试都没中,最后才中了一个丙科,并被授予了“平原文学”的官职。匡衡名声在外,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匡衡的才华和他所担任的官职不相匹配,还有很多人向汉宣帝上书希望皇帝能够重用匡衡。汉宣帝一度派人考察匡衡,但最终仍没有重要他。不过匡衡的名气倒是越来越大了。汉宣帝去世之后,汉元帝继位,匡衡逐渐受到了重用。前面说到过匡衡学问做得很好,这也成为了他的政治优势。匡衡经常引经据典,使人诚服。汉元帝永光二年(前43年),常有日食、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在“天人感应”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上天的意志和统治者仅仅地捆绑在一起,自然灾害通常被认为是上天对做错事的统治者的惩罚。于是汉元帝询问群臣是否是自己做错什么事,上天要惩罚自己。这时候匡衡上了《上政治得失疏》,认为灾害的出现并不是皇帝的错,错就错在臣子没有发挥榜样作用带坏了老百姓,社会风气恶化,致使上天发怒。匡衡还进一步提出朝廷应加强对人们的道德教化,官员应该发挥带头作用,提高百姓的品德。汉元帝对匡衡的奏疏十分满意,逐步提升他的官职。建昭三年(前36年),匡衡代相,赐封安东侯。身居高位之后,匡衡曾欲推行新政策,但终无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匡衡选择了明哲保身,曲意逢迎。当时朝廷中有一个名叫石显的宦官,权势熏天,一句话就可以要了重要官员的命。很多人都很惧怕他,匡衡也不例外。石显的种种恶行匡衡一清二楚,但他最终选择了视而不见。这就引起了一部分官员的不满,他们认为匡衡和石显实为一丘之貉。匡衡真和石显同流合污尚有争论,但其放任石显做恶确是事实。汉元帝驾崩后,汉成帝继位,很多人包括匡衡在向新皇帝上疏言明石显罪状,石显最终被打倒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官员弹劾匡衡,指责其为虎作伥。汉成帝一开始并未理会这些奏疏,反而保全匡衡。之后,匡衡的儿子酒后杀人锒铛入狱,匡衡请求皇帝责罚自己,但皇帝也没有把他怎么样。但当匡衡私自侵占土地法违法行为被揭发的时候,他终被罢官并被贬为庶人。当初意气风发发少年最终变成这幅模样,匡衡的人生经历值得每一个人深思。参考资料:马燕然:《汉儒相匡衡研究》观博海:《匡衡从偷光到盗地》
凿壁借光的匡衡后来怎样了?
“学而优则仕”,这是古代封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为此而奋斗的士子如过江之鲫,并涌现出许多勤奋好学的案例,如匡衡凿壁借光。
求学之路匡衡是汉朝东海郡人,年轻时特别爱学习。他家里穷,买不起蜡烛,白天要帮人干农活没时间读书,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却因没有亮光而发愁。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悄悄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孔,让隔壁人家的烛光照进来。匡衡就这样借着微弱的光亮读书。
其实,匡衡不仅是凿壁借光的主角,还有两个词语的渊源也与他有关,《汉书·匡衡传》记载:“盖受命之王务在创业垂统,传之无穷”意思是接受天命的君王,其使命是创建功业,传之子孙后代。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创业”一词。
“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精力”一词,最早也出自于此。精力好从来不是源自天分,而在于后天对时间的有效管理以及自律的生活习惯。匡衡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时间管理办法,在农活与学习上就会顾此失彼,要不被雇主辞退失去生活来源,要做一个泯然众人的农夫。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里的那几本书只能自学,却不能满足匡衡对知识的渴望。于是,匡衡走出家乡,拜当时的博士为师,学习《诗经》。
读万卷书不如高手指路,加上匡衡又很勤奋,他在学问上很快就小有所成。在与人交流时,匡衡对《诗经》总能说出独到的见解,以至当世儒生流传着一句话:“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意思是说,匡衡在讲解《诗经》时,能让人心情舒畅。
入仕之途学问做得好,考试不一定分数高,学问是要日积月累,考试时临场发挥,带点运气成分,匡衡同样遇到这个问题。
汉朝的人才选拔,有点类似现在的高考,依据成绩分成不同批次。按照汉朝的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通过考试就可以获得一个官职,成绩是甲就能成为郎中,成绩是乙就能成为太子舍人,成绩是丙就只能补文学掌故。
匡衡参加汉朝的“高考”,不知是运气不好,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他考了九次才将成绩提升到丙,勉强踩了录取分数线,被朝廷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
那时的匡衡才气纵横,尤其对《诗经》钻研之透彻,已被许多经学家所推崇,连身为太子的汉元帝也对其甚为赞赏。身怀学问,又有士子人脉,还被贵人所赏识,这为匡衡日后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等到贵人汉元帝正式即位后,匡衡也开始平步青云,从基层迅速做到郎中,然后又升为博士、给事中。
有一年,长安发生地震、日食等现象,当时的人无法给出一个合理解释,匡衡就借机上奏,引用《诗经》表明上行下效的道理,并劝皇帝厉行节约,亲贤远佞,然后再百姓中推广教育,弘扬圣人礼法。匡衡的建议得到汉元帝的赞赏,因此又被提拔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在接下来的几年,因汉元帝非常喜欢听匡衡讲解《诗经》,君臣二人的关系越来越近,匡衡也进一步得到皇帝信任,被任命为御史大夫。
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上一层楼,接替丞相之位,还被封为乐安侯,协助皇帝总览全国政务。至此,凿壁借光的匡衡,已经完成华丽的转身,爬到了金字塔的最顶端。
维护儒家匡衡上任不久,就遇到一场政务危及。原来汉元帝的身体一直不好,经常生病,到了建昭年间,病情日益加重。一次元帝梦见祖先谴责他废黜郡国庙和皇室远亲陵寝,内心深感忧虑,认为是祖宗在惩罚他。于是,皇帝找来匡衡,想要恢复郡国庙。
一旦恢复郡国庙,就意味着用儒家理念改造国家制度的进程就会出现倒退。匡衡已经是儒家的代表和受益人,所以他耐心地劝阻汉元帝,还亲自撰文解释废黜郡国庙的合理性。最后,汉元帝同意不再恢复郡国庙,但是恢复了皇帝远亲的陵寝。
公元前33年,汉元帝去世,汉成帝继位。匡衡立刻上奏,要求废黜皇室远亲的陵寝,另外废掉汉景帝庙,增添汉元帝庙,以成儒家“七庙”之制。汉成帝采纳了匡衡的奏议,儒家倡导的制度创新成果也得到了维护。
晚节不保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上任后不久,就开始启用外戚。匡衡没有急流勇退,反而占着“萝卜坑”,在朝廷指点江山。他先扳倒前朝宠臣石显,接着又弹劾抗击匈奴的名将陈汤。
匡衡的行为已经引起朝中同僚的不满,再加上他也有把柄被别人掌握。匡衡被封为安乐侯的时候,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然而他却利用地图的误差,又巧取豪夺了四万多亩。
司隶校尉王骏借机弹劾匡衡“背法制,专地盗土以自益”,结果,匡衡被罢官,免为庶人。
没过几年,匡衡就在家乡去世。
匡衡算得上寒门走出的贵子,通过刻苦学习,从最底层走到了最高层,最后高处不胜寒,又跌落神坛。杜甫曾评价他“匡衡抗疏功名薄”,但在普通人眼里,匡衡“不枉潇洒走一回” 。
凿壁借光的匡衡后来怎样了?
匡衡是西汉经学家,曾官至丞相。他曾以“凿壁借光”的苦读事迹而被人广为皆知。
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根本没钱上学。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虽然穷,但是他很喜欢读书。于是他就到一个大户人家去打工,但不要工钱,只是希望能读他家里的书。白天干活,夜晚读书。
因为家里没钱买灯油,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把墙壁凿了一个洞,这样就把邻居家的光引了过来。在这个微弱的光下,匡衡开始发奋地苦读。
然后呢,是不是他就会成为大学问家,当大官呢?后来的他到底怎样了?
其实事实远远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匡衡的仕途并不是很顺,而且他的结局也很让人大跌眼镜。现在就随有书君一起来看看,那些年他到底都经历了什么?
一、 坎坷的科考之路汉朝时,博士弟子只要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就有资格去参加考试,从而获得相应的官职。
在考试中获得甲科,可以做郎中。获得乙科,可以做太子舍人。而获得丙科,就只能补文学掌故。
按说匡衡那么刻苦的读书,应该在考试的道路上很顺畅的。可是他前前后后考了九次,才取得的丙科,被补为太原郡文学卒使,也就是太原郡的一个文史小官。
但是匡衡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潜心专研《诗经》,也为他日后的仕途打下了基础。
二、 专长成就了他的仕途匡衡由于熟读《诗经》,所以对《诗经》造诣很高。他的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的经学家们所推重,而且也让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奭也对他深有好感。
刘奭即位后,即汉元帝。匡衡被刘奭开始重用,他被升任为郎中、给事中。
没过多久,京城发生了日蚀、地震。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古时候,发生这种情况是很不吉利的,它被认为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不少朝代的“皇帝”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反应,竟认为是自己得罪了上天,要检讨自己的施政得失。
而在这时,匡衡便引用《诗经》中上行下效的道理,劝谏汉元帝减少奢靡之风,多行善意之举。元帝听了颇为受用,于是就加封匡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在后几年里,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而且特别喜欢《诗经》。他经常听匡衡讲《诗》,对匡衡的才学是十分地赞赏,所以再次任匡衡为御史大夫。
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此时成为了代丞相,封安乐侯,辅佐皇帝。在职期间,匡衡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并且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他引经据典,深得元帝的信任。
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了。可是在人生最辉煌中,他却因人性私欲,走了下坡路。
三、 一己之私成了仕途的终点儿时的刻苦读书,虽在科举中一路坎坷,但是因为学识,终达到了人生的顶峰。可是在人生最得意的时候,匡衡却犯了糊涂,终因一件事被免了官。
汉元帝时,匡衡被封为安乐侯,当时他的封地只有三十一万亩。但是他却被私欲蒙住了双眼,开始找机会钻空子。他利用郡图出错这个理由,非法扩占了四万多亩地,并且没有告诉任何人。
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他的所作所为终被人知道。朝中的人以他扩大国界为由告到了汉成帝那里。(公元前33 年,汉元帝病逝,汉成帝即位)于是成帝派人去调查,调查的结果确实如此。
汉成帝大怒,把匡衡贬为了庶民。成为庶民的匡衡回到家乡,也许是因为羞愧,没过几年,也就病死了。
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曾勉励了多少学生学习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但是却不曾想他最终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人生。私欲就是一颗毒瘤,它不断地腐蚀着你,随着它的扩张,早晚它会让你跌落低谷,再也爬不上来。
贪污腐败这个最大的私欲,让从古至今多少人之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所以说读书固然是为了出人头地,但是读书首先是让你明白自己要成为 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具备什么样品格的人。私欲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我们需要抵御的。
当下的我们,一定要正视自己的内心,脚踏实地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凿壁借光的匡衡后来怎样了?
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讲古人刻苦学习的励志故事,其中“凿壁借光”就讲述了西汉文学家、政治家匡衡幼时家贫,买不起蜡烛,无从致光以观,但为了满足自己好学求知的渴望就把墙壁凿穿,借邻居家的光来看书的事。
而大人们多以他小时候的事作勉励,却不怎么提他长大后的事例,那之后的他做了什么?一朝苦学,数年寒窗,这样勤奋的人最终的发展经历,人生结局如何呢?
在《西京杂记》中记录了许多关于他的遗闻轶事。凿壁借光一例后,勤奋的匡衡并未止步于室内,为了阅读更多的书,他去了当地的大富人家做家工,佣作而不求偿。于是“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主人家被他的精神感动,就将家里所有藏书都借给他读。
但经查阅,即使这样饱览诗书,他在学堂的成绩也并不怎么好,前期仕途也十分不顺。
虽然隋唐才开始科举,但汉朝时就已规定考试考六经来定官职。只要通过其中一经考试就能封官得级:成绩为甲科为郎中;乙科为太子舍人;丙科可补为文学掌故。匡衡一共参加了九次考试,最终才勉强挤进丙科,被分配到太原郡做一个小小的下级官员,任文学卒史。
虽官位不高,但经早年的一番积累,腹中已对诗经有了极深的研究。在百姓中间,闻匡衡语诗,闻者皆解颐欢笑;在经学家中间,他的作品也得到传诵赏识。
汉朝有语诗经的社会风气,而他的讲解也就因此博得市场博得名声成为他之后的官位晋升官路顺遂的一大助力石。
当时的太子汉元帝就很喜欢诗经,他就约来匡衡来给他讲诗经。元帝即位后,匡衡也时常引用诗经的话上谏,当时长安城发生地震、日食,匡衡就劝汉元帝少建宫殿,节俭防奢,修仁政,在百姓中弘扬礼信仁和。
对儒家学说十分爱好的汉元帝对他大为赞赏,觉得这样一个聪慧的人在地方上任实在大材小用,便将他步步提拔,成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等。
任匡衡为御史大夫后,西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宰相韦玄成病逝,匡衡也一举成为总揽全国政务的宰相。为官期间,匡衡利用诗经理论来推行政策,在汉朝中期也兴起了推崇经学,独尊儒术的风气。
汉元帝还将他封为安乐侯,享有封地待遇。但丈量土地的时候,他利用地图缺漏多吞掉了国家四万多亩土地,并让下属在这块地上收粮千石。
汉元帝后期,宦官石显得宠,结党营私。汉成帝即位,匡衡弹劾石显,铲除了其党羽,石显被贬,下场凄厉。但当时也有很多官员弹劾匡衡,指责其为虎作伥。后来他的儿子酒后杀人,造成不好影响,汉成帝没有说什么,但他的名声也不断败坏。
后来侵占土地被揭露,皇帝忍无可忍,最终将他贬为庶人。最后结局的他也是躺在家乡的破屋炕头偷光读书,得罪皇帝也没人敢靠近他,潦倒中病逝,走完这一生。
现在评价匡衡,大多带上他贫穷的背景,觉得苦难给了人激励。而笔者认为夸赞他,是精神,而不应该感谢贫穷。苦读用功分析时势最终是能成大学家的,这个成语用得不假。但贫穷是限制了很多条件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境界与思维。他后期的侵占土地,掠夺国家粮食,也是违背了自己的精神初心。不知你们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凿壁借光的匡衡后来怎样了?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山东枣庄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西汉经学家,以解读《诗经》著称。汉元帝时官至丞相。
《西京杂记》记载:匡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但匡衡却努力勤奋,刻苦好学。由于买不起蜡烛,有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看书,见到墙壁上透着一丝亮光。于是,匡衡就用一把小刀,在墙壁上挖了个大墙缝,借着邻居家透过来的亮光每天看书。匡衡由于买不起书,为了多看书,就给别人做雇工换取书读,就这样日积月累,终于成为一代大学问家。当时有不少儒生一起讨论《诗经》,匡衡也赶来了,儒生们知道后就说:“不要谈论《诗经》了,匡衡就要到了,他讲解的《诗经》见解高明、理解透彻、令人愉悦”!
匡衡投考甲科,因观点太过鲜明,不太切合西汉令条要求,被录取为乙科之士。被朝廷补为太常掌故(掌管礼乐制度的从属官),后任平原郡文学史(官名,相当于文学指导老师),不少儒生听说匡衡在平原郡(今山东平原县西南),大家云集平原郡跟他学习。有官员(萧望之等)上书朝廷,为什么不让匡衡任京师文学史呢?汉宣帝不喜欢儒士,仍让匡衡在原地任职。皇太子刘奭(shì,即汉元帝)见到匡衡的对答文章却非常欣赏。
汉黄龙元年腊月(前48年),汉宣帝刘询驾崩。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乐陵侯史高没有什么能耐,只不过是个“滥竽充数”的家伙。凭借是皇亲国戚身份,升任大司马、车骑将军,掌管尚书署事物。前将军萧望之反成了他的副手。萧望之是当时有名的大儒,汉元帝的老师,与汉元帝感情很深。史高与萧望之不睦,矛盾逐渐公开。萧望之推荐不少人在朝中干事,史高推荐的都是一些皇族、贵戚子弟,没有什么才能和担当。长安令杨兴对史高说:“大司马凭借皇亲国戚身份辅佐朝政,位高显贵,按说美誉应该集中在您的身上才对!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为什么会会出现这样情况呢?这是因为您所推荐的都是一些私人门客、乳母子弟和闲杂人员。他们不能协助您干事,反要仰仗您的庇护,需要您的照顾,这怎么能可以呢?大将军您可以不在乎这些,陛下和朝廷不能不在乎啊!您为什么不推荐一些有才学、有名望、能干事的人呢”?“我当然知道这些,但这些人非常难找啊”!杨兴又说:“天下这么多郡县,怎么会没有这些人才呢?比如平原郡文学史匡衡才能智慧很高,经学水平无与伦比,只是朝廷中没有门路,所以才会派到很远的地方,如果大司马能把他招来,必定会带来大批人才的”!史高听从了长安令杨兴的建议,把匡衡推荐给汉元帝,果然没过多久,史高也招来了不少有才能的人。
汉元帝非常赞赏匡衡才学,就任命他为郎中,不久提升他为博士、给事中。有一段时间,发生日蚀和地震,汉元帝认为这些灾变与朝廷得失有关系。匡衡上疏说:“五帝礼法不同、三皇教化各异。只要陛下身体力行,开辟太平之道:怜悯百姓、平定冤狱、善导大众、消除不公、崇尚廉耻、减少侈迷,就能减轻这种灾害引起的祸患。《诗经·周南、召南》所反映的地区,受到圣贤教化的影响很深,那里的百姓行为忠厚、热忱;郑庄公崇尚勇武,郑国百姓敢于徒手与猛虎搏斗;秦穆公崇尚信义,秦国百姓愿意跟随他死去;陈国夫人喜好巫术,陈国百姓祭祀盛行;晋昭公喜好敛财,晋国百姓都比较吝啬;太王(周文王之祖古公亶父的尊号)提倡仁爱,周地百姓以诚信为高尚。由此看来,对于统治天下的人来说,崇尚什么样的道德标准要特别慎重。推行教化是根本,改变风俗是关键,遵循效法是目的啊”!汉元帝看后非常高兴,升匡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博。
汉元帝刘奭即位后,对汉宣帝治国方针大加改变。阿谀奉承、见风使舵之徒争相进言变更旧制,一时间朝廷闹得沸沸扬扬,人心浮动。加之汉元帝宠爱傅昭仪和她的儿子定陶王刘康,胜过了皇后和太子。匡衡看到这种情况,深为太子地位和朝廷担忧。又上疏道:“臣听说治乱、安危的关键,在于能否审视自己的用心。承受天命的君王的责任是传承天道,开创大业,将基业传给后世子孙。接替王位的君主要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先辈的功德。当年,周成王继承王位,追思文王、武王开辟的道路,修身养性,把美好的声誉和荣耀都归功于两位先王,把过错都归于自己,从不敢居功自大。因此上天、鬼神都保佑他”。他提出:“要弘扬先帝(汉宣帝刘询)功德,常思祖业,遵循旧制,杜绝巧伪之徒,重用贤臣,以安定百姓之心;不要因私恩害公义,以免祸乱国家”。得到了汉元帝的赞许。
匡衡多次上疏陈述政见,朝廷每有政议、廷审,匡衡总是汇集百姓和大臣意见看法,陈述大家正确地观点和建议。因有理有据,言之确凿,有对策、有办法、有措施、可实施、能实现。所以很得汉元帝刘奭赏识、信任。不断擢升他的官职,由光禄大夫、太子少博提拔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建昭三年(前36年)七月,匡衡接替韦成玄为丞相,封乐安侯。自此,匡衡由一个家徒四壁的农家子弟,青云直上,完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华丽转变。
韦成玄任相期间,曾拆毁许多庙宇,汉元帝当时身患疾病,梦见先帝前来责备。汉元帝问新任宰相匡衡怎么办?可否恢复这些庙宇?匡衡力主不可。他认为,这些庙宇,不但增加百姓额外负担,还减少从事耕作生产的人员。汉元帝执意不肯,匡衡说:“先帝降罪,罪在匡衡,与他人无关,请求先帝保佑陛下早日康复”。并亲书祭文祷告。但并不见元帝病情好转,竟宁元年(前33年)五月,汉元帝病逝,终年43岁。汉成帝刘骜继位,没想到刘骜竟是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匡衡作为他曾经的老师和现任宰相,不得不上疏劝谏。汉成帝表面采纳了匡衡的意见,背地依然如故。历史著名赵飞燕、赵合德就是汉成帝的后妃。匡衡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算糊弄过去了。应该说这一点与匡衡有一定的关系。
初汉元帝在位时,朝中中书令石显因宠擅权,匡衡、甑潭皆归附石显。元帝驾崩后,石显失势。匡衡、甑潭等竞相检举、列举罪状请求罢免石显。司隶校尉王尊实在看不下去,上书朝廷弹劾匡衡,他说:“既然早知道石显罪责,作为御史大夫为什么不早一点检举?作为丞相为什么不早一点干预、治罪?现在不仅不自责,反而责先帝(汉元帝刘奭)任用佞臣之过,其不是欺君罔上吗”?汉成帝念起师生旧情和现任宰相脸面,没有追究匡衡罪责,让他继续担任丞相。不久匡衡的儿子匡昌因酒醉杀人,又试图越狱,被人发现。匡衡颜面尽失。建始三年(前30年),汉成帝只好让匡衡坐罪免职。次年,有褫夺封爵,贬为庶民。回归故里赋闲。几年后匡衡病卒,不知终年。匡衡墓位于今山东枣庄峄城西南。
唐代杜甫曾评价:“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经心事违”。 后世评价:“匡衡勤奋无比、通古博今,经学绝伦,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是汉代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可惜后来因利欲熏心犯下了致命错误”!后人认为:匡衡因小失大,酿成重大恶果!值得警惕啊!养子不教反连累自己呀!不可不察呀!
凿壁借光的匡衡后来怎样了?
小时候被匡衡“凿壁借光”的励志故事给感动了,后来想想不对,只能说精神可嘉,方法不可取。不信的话,现在凿壁试试,分分钟被暴揍。
那么小时候勤奋刻苦的匡衡长大后怎么样了呢?还不错,官至丞相,但晚节不保。匡衡是东海郡人,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一辈往上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小匡衡却不甘于务农的生活,所以小小年纪的他就一边给富人家做工一边读书识字,白天看书时间不够用,匡衡就晚上看,但家里穷,晚上没有光可用,机缘巧合之下,匡衡得知邻居家里晚上有光,于是他就凿壁把光借过来了。就着微弱的一点光,匡衡读完了一本又一本书。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后来匡衡跟随当时的一个博士学习六经,匡衡完全是一个勤能补拙的典型,聪明不够,刻苦来凑,所以在博士弟子考六经时,数次失利,最终考中丙科,成为平原郡文学小吏。匡衡对《诗经》颇有研究,解读生动有趣,为很多人称道,所以他为官远离京城的这件事让很多人打抱不平,长安县令杨兴就是一位,他向乐陵侯史高举荐学识渊博的匡衡,于是匡衡成为议曹史,然后史高进一步将匡衡推荐给汉元帝,匡衡成为郎中,后为博士,给事中。当时正值京中有日蚀和地震等视为灾难的现象出现,匡衡及时的引用《诗经》来劝谏汉元帝,得汉元帝欢心,成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但后期的匡衡为官有点见风使舵,明哲保身。
汉元帝是汉宣帝刘病已和许平君的长子,重儒学轻法家,当初刘病已给汉元帝留了三个辅政大臣:史高、萧望之、周堪。萧望之是当世大儒,颇得汉元帝的信任,外戚史高渐渐和萧望之失和,对于汉元帝优柔寡断的性格,萧望之担忧外戚和官宦会干政,遂提出不少建议,汉元帝还未采纳,外戚和官宦们却行动了,并联合起来对付萧望之,最终逼死萧望之。官宦石显很快成为汉元帝的心腹。萧望之的教训一直让匡衡记忆犹新,虽然后来他因为汉元帝对儒学的看重成为丞相,受封乐安侯,位极人臣,但他仍旧小心翼翼,对权势滔天的官宦石显能避则避,避不开就支持。
公元前33年,汉元帝去世,汉成帝继位。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汉成帝很快对石显下手,明升暗降,将石显孤立起来,然后匡衡联合御使大夫等弹劾石显,最终石显下台,然而匡衡并未因此立功,反而被王尊捏住把柄,说他一国宰相,之前却没有弹劾过石显,新帝已立,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匡衡自知理亏,请求告老还乡。汉成帝不准,之后匡衡又数次请求告老还乡,均被拒绝,然而不久,匡衡的儿子匡昌酒后杀了人,被抓入狱,而有人竟试图劫狱救匡昌。匡衡请罪表示辞官,汉成帝再次拒绝,只是不久,匡衡自己就出了事。
原来在当初匡衡被封乐安侯时,封地面积应该是三十一万亩,但匡衡利用郡图之误,自行扩大了四万亩。原本没人敢过问这件事,但王尊想扳倒匡衡,就拿出来弹劾匡衡,匡衡被贬为庶人,迁回老家,几年后病死。
少时的匡衡“凿壁借光”,中年的匡衡“专地盗土”。说到底都是不可取的。当然,匡衡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