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被杀时为什么趴在楚悼王尸体上?
吴起临死前抱住楚悼王的尸体,是我见过最成功的复仇,七十多家仇家全部被诛。
吴起的出身极好,家里面穷的就只剩下钱了,然而吴起并不满足,富家翁并不是他的目标,做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才是。
为了实现抱负,吴起辞别母亲走上行程,第一次外出多年,吴起没有获得任何成就,反而消耗了不少钱财,被乡里人嘲笑。
一怒之下的吴起就把这些人都给杀了,随后再次离开家乡,这次他拜了当时的大儒曾参之子曾申为师。
当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在外的吴起没有选择返回家乡,老师曾申认为吴起没有孝心,将他赶出师门,此后吴起弃文从武。
吴起从武后先是来到了鲁国,为了消除鲁穆公的疑虑,吴起亲手杀掉了自己齐国的妻子,吴起也成功为将,大破齐军。
后来由于鲁国内部原因,吴起再次逃亡,这次逃亡的地方是魏国,在魏国吴起也是大展手脚,创建了魏武卒。
吴起建立的魏武卒制让魏国盛极一时,当时吴起带领魏武卒直接占有了秦国的河西地区,一时间吴起名声大噪。
在魏国遭受冷落的吴起选择再次离开,这次吴起选择的地方是楚国,这也是他的最后一站。
可以说吴起在楚国才算是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在楚悼王的支持下,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政治家、改革家。
吴起的变法内容主要有:向百姓公布法律,让百姓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凡是已经传过三代的贵族将取消俸禄,对边远地区的贵族减少供给;
淘汰楚国官场上毫无作用的官员,将节省下来的俸禄用作强兵;
大力制止官员内部的贪污现象,并且排除谗害忠良的风气,让楚国上下都一心为国家效力;
……
在吴起一系列的改革下,楚国的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可以跟当时的霸主魏国一争高下。
不过天不遂人愿,吴起的改革确实很成功,但这切切实实的损害了贵族的利益,但在楚悼王的支持下才相安无事。
在楚悼王去世后,楚国的贵族也终于恢复了本来的样貌,开始趁机攻打吴起。
这次吴起没有顺利逃脱,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吴起跑到了楚悼王的停尸处,紧接着抱住楚悼王的尸体。
见到吴起走投无路,楚国贵族立刻下令乱箭射杀吴起,吴起被乱箭射死,一同被射中的还有楚悼王的尸体。
为什么吴起临死前抱住楚悼王的尸体是我见过最成功的报复呢,因为在当时欺辱国君的尸体算是重罪,参与围剿吴起的七十多家贵族无一避免,全部被灭族,这算不算吴起的最后一步棋?
当然,吴起临死前抱住楚悼王的尸体有没有其他想法呢?
吴起还不想死?
在当时侮辱国君的尸体算是重罪,吴起知道这个法律,贵族们也知道这个法律,所以吴起想赌,赌这些人不敢这样做。
可惜的是吴起赌输了,这些贵族由于吴起的打压已经红眼了,看到如此一个机会自然是不择手段。
如果当时吴起真的逃过一劫,我想他肯定会有办法为自己置办后路,只可惜他低估了这些贵族对他的恨。
表达知遇之恩?
我觉得吴起在楚国才算是最快乐的时光,因为他实现了自己的抱负,而这一切都是楚悼王的支持。
在明知自己必死的情况下,吴起想见见这个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也是有可能的。
你觉得吴起在临死前抱住楚悼王尸体,是想报复多一些,还是怕死或者是感谢知遇之恩多一些?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不错,给文青点个关注鼓励吧~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吴起被杀时为什么趴在楚悼王尸体上?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吴起被称为兵家“亚圣”,与“兵圣”孙武并称为“孙吴”,是战国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
吴起是卫国人,他的伟大老乡还包括商鞅,吕不韦等人。吴起的一生,用两句话概括就是“精通兵法儒,历仕鲁魏楚”。
战国时期的士人群体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拥有强烈的出世愿望和建功立业的理想,吴起也不例外。吴起出生于一个“家累千金”的富有之家,这点和他的老乡吕不韦颇为相似。早年吴起为了求得一官半职,四处挥霍家财而最终未果,导致倾家荡产。
人才可能被埋没,而被埋没的也很难算是真正的顶级人才,吴起到鲁国后迎来了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齐国攻打鲁国,鲁元公想任用吴起为将,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人怀疑他。吴起也很期待这次机会,于是回家杀掉了自己的齐国妻子而成为鲁国主将,最终败齐,这就是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果然是“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吴起在鲁国的成功,自然遭到了旁人的诽谤,最终不得不投奔魏国。吴起在魏国的大红大紫,又引起了魏武侯的猜忌。公元前 387 年,吴起被迫离开魏国,前往楚国并遇到了楚悼王,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吴起变法”并一战封神,也最终陨落于此!
公元前 381 年,楚悼王去世,正在前线统兵与魏国大战并接连获胜的吴起回国奔丧,遭到楚国贵族集团的围杀,吴起被迫逃往楚大王停棺之处并卧伏于王尸之上,最终被害,一代兵家就此陨落。
我们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就是吴起为什么遭到楚国旧贵族集团的仇视和报复?答案其实就在于“吴起变法”!在楚悼王的全力支持下,吴起采取了包括限制贵族集团的权力,爵位和俸禄,迁徙一些贵族到地广人稀之处,充实楚国边疆,裁撤冗官冗员,打击官场不正之风,移风易俗等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国家,却使贵族集团利益受损。此时吴起的大靠山楚悼王去世,贵族集团自然群起报复,以期恢复原有的特权和地位。
(商鞅舌战群臣)
吴起的功绩和结局和他的另一位老乡商鞅如出一辙。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并最终使秦国走向了富国强兵之路,而秦孝公去世,商鞅即遭到秦国贵族集团的仇视和报复,二人都遭受了车裂之刑,也就是所谓的五马分尸。
不同的是,秦国贵族集团除掉了商鞅,却保留了商鞅之法,楚国人杀害了吴起,同时废除了吴起的变法措施,这也是秦楚二国在未来的历史走向不同道路的根本原因之一!
言归正传,吴起被迫奔到楚悼王停棺之处,虽是被迫,却也不是简单的没头苍蝇乱窜,而是另有深意。
按照楚国法律,侮辱王尸者当诛。吴起自知性命难保,卧伏于王尸之上,头脑发热的楚国旧贵族集团在射杀吴起之时,难免误伤王尸,这就违背了楚国的法律,也为这些人埋下了祸根。
事实也是如此,楚悼王死后,楚肃王即位,立即开始清算搜捕这批贵族集团,最终诛杀牵连者达 70 死人!吴起也最终大仇得报!
生前复仇大快人心,死后复仇更是技高一筹。谁说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死人身上?关键是看怎样利用这个死人!身前身后,诸事皆由我不由天,这就是一代兵法大家的权谋和机变!
吴起被杀时为什么趴在楚悼王尸体上?
当吴起趴在了楚悼王的身上时,他也是打算赌一把。赌什么呢?他就赌这帮楚国的旧贵族不敢对楚悼王的尸体动刀子,结果他赌输了。
吴起是万万没想到啊,他的改革已经把这帮旧贵族给搞疯了,明知道楚国有“丽兵于王尸者夷三族”的法令(丽兵就是将武器施加于人的意思),可这帮旧贵族,显然是被欺负惨了啊,宁可被夷三族,也要把吴起给宰了。于是乎楚悼王的尸体就被他们戳了一万个透明窟窿。
好家伙,吴起被杀以后,楚国的新王立马开始清算那些对楚悼王的尸体动手动脚的旧贵族,一口气灭了70多家旧贵族,就差把自己也给灭族了。不得不说,吴起是真够鸡贼的,临死也要拉上70多家楚国贵族陪葬,那么他为啥非要这么干呢?
一、吴起动了楚国贵族们的奶酪。这事儿从何说起呢?吴起从魏国逃到楚国以后,楚悼王对他十分欣赏,让他主持楚国的变法。当年吴起可是魏国的一名武将,怎么跑到楚国来,身份都变了呢?变法不应该是那帮文臣干的事情吗?
其实吴起是个文武双全、出将入相的人才,他在鲁国、魏国,是干着带兵打仗的工作,到了楚国却成了和商鞅有点类似的人。
由于吴起是武将出身,所以下手快准狠,楚国贵族们都懵圈了。整个变法过程中,针对楚国贵族的有这么几条:
- 第一,凡是封君的贵族,传了3代以后就取消相应的爵位。
- 第二,疏远的贵族,朝廷不需要继续发工资,让他们自谋出路。
- 第三,派遣大量贵族到地广人稀的偏远地区,以此充实当地的人口,活跃当地的经济。
- 第四,在楚国实行裁员,淘汰大量没什么作用的官员。
- 第五,削减官员们的工资,把这些钱用在富国强兵上。
好家伙,如果你是楚国的贵族,看了这些变法的条例,你是什么心情?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严重伤害有没有?
爵位面临着被取消的危险,收入受到了严重影响,甚至连自己留在都城享受生活的小小愿望,也可能被剥夺。
那些官吏们,小日子也很不好过,首先工作随时会丢,这些人下岗了能干啥?捡垃圾都嫌他们动作慢。其次就是降低工资,胡吃海喝的日子过惯了,突然之间降低了工资,你说他们能适应吗?
当然了,其实降低工资对部分官吏,一点儿影响都没有。但是该哭的时候还是得哭,要不显得你不委屈、不合群。
由此可见,吴起严重触碰了楚国贵族们的奶酪,他在楚国的小日子肯定不好过。不过他的护身符就是楚悼王,只要楚悼王还在,吴起就不用担心有生命危险。毕竟变法的直接受益者,就是楚悼王。这场变法的实质,就是将中高产的大部分利益,收归楚王所有。
二、复仇还是自保?我认为是自保。楚悼王英年早逝,这对吴起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但是我们刚才说了,吴起的变法,是将中高产的利益,收归楚王所有。
因此,只要新的楚王还想要获得利益,那就必须要继续坚持吴起的变法,这么一来,吴起就不会有生命之忧。
所以说,吴起去给楚悼王治丧的时候,压根没考虑过自己被杀的可能。这里史料中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版本,分别来自《吕氏春秋》和《史记》。
版本一:《吕氏春秋》中的记载。
荆王死,贵人皆来。尸在堂上,贵人相与射吴起。吴起号呼曰:吾示子吾用兵也。拔矢而走,伏尸插矢而疾言曰:群臣乱王!吴起死矣,且荆国之法,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吴起之智可谓捷矣。---《吕氏春秋》
啥意思呢?就是说吴起觉得这帮旧贵族不敢轻易对自己下手,结果他失算了,刚到门口就被人家射了一箭。
不得不说,吴起的脑瓜子就是好使,他立马大喊着告诉这些贵族:让你们看看小爷我是怎么用兵的!吴起说话间就拔出了身上的箭,跑到楚悼王的尸体旁,把这支箭插在了楚悼王身上,同时大喊着:群臣作乱!
结果吴起还是被旧贵族们给射杀了,不过按照楚国的法律,那些旧贵族也被诛灭了三族,因为他们的箭在射中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
版本二:《史记》中的记载。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史记》
吴起跑去给楚悼王治丧,结果就遇上了贵族们作乱的情况。吴起知道跑路是来不及了,因此他果断趴在了楚悼王的尸体上。
吴起觉得,这么一来这些旧贵族就不敢射杀自己了,毕竟不小心射到楚悼王的尸体,这些人是要灭三族的!
没想到这帮旧贵族恨透了吴起,还是对吴起下手了。当然了,结果一样,70多家旧贵族,都被灭了。
两个版本,说明了两种不同的情况。版本一中的吴起,显然是不想活了。为啥?因为他自己把箭插在了楚悼王的身上,就算旧贵族们不动手,吴起也会被新王灭三族。而且一旦旧贵族被钉上了作乱的标签,他们也可能会放手一搏,吴起必死无疑。
版本二里的吴起,则更加睿智,他用楚悼王的尸体做挡箭牌,这么一来旧贵族们可就不敢轻易对吴起下手了。接下来吴起只需要等待新王到来,那么事情就能完美化解了!
因为在吴起心目中,新王肯定也是支持变法,谁会反对一个对自己有利的计划呢?
这两个版本,姑且不论谁真谁假,单纯从两种吴起想要达到的效果来看,显然是第二个版本的吴起更加睿智。
因为谁都想要活着,吴起在第一个版本里,打算彰显自己用兵的手段,结果却把自己给搞死了,显然不值当。第二个版本中,吴起的表现就很优秀了。他利用楚悼王作为护身符,帮助自己拖延时间,这显然是急中生智的表现。
所以我认为,历史上的吴起,应该更可能选择第二种做法。毕竟求生是人的第一本能,炫技什么时候不能炫呢?
总结:鱼死网破,是最无奈的选择。说实话,现代很多人认为吴起太牛了,搭上了70多家贵族的小命,算是给自己报仇了。其实我认为,吴起压根就没考虑报仇的事情。
为啥呢?因为吴起作为一个如此有才能的人,他的愿望,是在楚国将变法进行到底,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是为了个人的恩怨,去报仇雪恨。
如果自己挂了,那一切就都完了,他的理想也就不可能实现了,你说这是吴起想看到的吗?鱼死网破的结果是,吴起被杀,变法彻底失败。而旧贵族也被屠戮了一大片,损失惨重。至于楚王,失去了吴起的辅佐,也就失去了变法所带来的既得利益,由此可见这件事对谁都没有任何好处。
人呐,什么时候都要想办法保住自己的小命。因为只有活着才能有无限可能,活着,像牲口一样活着!如果勾践不这么干,三千越甲又怎能吞并吴国呢?
吴起被杀时为什么趴在楚悼王尸体上?
“就算是死,也要拉人来垫背”,敢豪言壮语的人不少,但有能力付诸实施的没几个,绝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在吹牛皮。
但对吴起而言,这都是小意思:人家通过一个小小的举动,就把杀害自己的人全部拉来垫背,而且还祸及这些人的祖宗三代、全家老小。一人被杀,拉来70多个贵族家族陪葬,这样的神作,古往今来也是独一份。
说到古代威名显赫、著书立言的兵家,我们首先会想到孙武、孙膑。但笔者认为,在历史上,有个人比这二位的综合实力更强大,那就是吴起。
在人才济济的战国时期,如果比较人生的曲折与精彩程度,没人比得上吴起:
他是卫国人,在鲁国一鸣惊人,在魏国扬名立万,在楚国达到新巅峰;
作为兵家代表人物,吴起最早学的却是儒家。起先,他拜在儒学大家曾参之子曾申门下,却因不奔母丧,被视为“不孝”而逐出师门;其后又跟随河西大儒卜子夏学习,与魏文侯、李悝师出同门;
他兵、法、儒三修,用兵出神入化,担纲主力攻下秦国河西之地,创立横行战国前半期的魏武卒,曾用5万新兵大破秦国50万大军;
他性格复杂,为了学习可以不奔母丧,为了成为鲁国将领杀害自己的妻子,李悝评论他:“贪而好色”;但却因“廉平,尽能得士心”,也就是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获得将士们的拥戴,而被一代雄主魏文侯委以重任;
吴起不仅仅是一位将领、军事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不仅可以“将三军,使士卒乐死”,还可以“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更可以“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
当然了,他还可以著书立言,写下了《吴子兵法》,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理念,比如强调政治、军事并重,以政治为先;主张"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注重审敌虚实;要求将领文武全才、刚柔兼备;提倡以教戒治军、注重赏赐有功....
在军事方面有如此造诣的吴起,却拥有成为一名顶级政治家、改革家的雄心。他一度有机会接近魏相一职,却败给了更能处理魏国复杂政治局面的田文;也正由于他的出色才能与雄心,才招致了公叔痤的忌惮,被对方设计陷害,被迫逃离自己奋斗了数十年的魏国。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吴起逃到楚国后,反而获得了自己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职位,也有机会得以把自己改革理想与计划付诸实践。
自春秋时期起,楚国就是横亘在南方的巨无霸,曾饮马黄河、逐鹿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在战国初期,楚国的硬件仍旧笑傲群雄,就像张仪后来描绘的那样:“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六千馀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即使变法后的秦国,也没有这样的纸面实力。
不过,硬件是成为强国的基础,但只是有硬件并不意味着就是强国。三家分晋前后,魏国在魏文侯魏斯的领导下强势崛起,携带者韩、赵俩兄弟横行无忌;而此时的楚国,则仍在传统贵族政治的泥潭中挣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国力萎靡,成了三晋欺负的对象,如《史记》中记载的那样,“悼王二年,三晋来伐楚,至乘丘而还......十一年,三晋伐楚,败我大梁、榆关。楚厚赂秦,与之平。”
也就是说,自从楚悼王继位后,不断遭到魏、赵、韩联手进攻,也不断的丧失土地、倍受屈辱。为了躲过危机,楚悼王甚至不得不收买秦国,在求得对方的帮助下才暂时摆脱了三晋的魔爪。
而楚悼王并非庸君,他做梦也想使楚国强大,只是苦于没有门路。因此,到了公元前387年,当得知吴起前来投靠时,早就听说其威名的楚悼王如同久旱逢甘霖,立即对其委以重任,甚至毫不犹豫的提供了吴起心心念的职位:“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
接下来,吴起就大刀阔斧的开展了一系列变法,将自己多年来的治国思路付诸实践。作为李悝的同僚,以及魏国变法经验的亲历者,吴起的变法措施,不仅汲取了魏国经验的精髓,还契合了当时楚国政坛上下的弊端,极具针对性:
“明法审令”,制定法律、广而告之,使官民等所有人都知晓,这也是所有法家变革的最基本措施;
“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裁减无关紧要的冗官,关系逐渐疏远的贵族,则取消爵位、特殊待遇;
“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淘汰官员、废除贵族省下来的钱,都用在了强化、训练军队等方面,一切目的为了强军。
“破游说之言从横者”,杜绝靠嘴皮子谋取荣华富贵的投机行为,所有富贵的取得,都要靠实实在在的功劳换取。
由上文可见,从吴起的变法措施中,能看到很多后来商鞅变法的影子。实际上,李悝、吴起、商鞅,这三位在魏国官场中成长起来的法家代表人物,其治国思路基本上是大同小异、有所传承的,所不同的,只是根据所在国家实际情况做出了具体细化与改变。
而在变法结果上,这三位出奇的给力:短期内就可以富国强兵。吴起变法实行数年后,楚国立即改头换面:“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曾经被三晋肆意欺负的楚国,如今三面出击,打的各国毫无脾气。
只可惜,对楚国有利的,对某些利益团体而言却是另一回事:“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毕竟从吴起变法措施来看,他对原有贵族利益的削弱不是一星半点,而是活生生的夺人财路,那结果也很明显:如同杀人父母。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作为外来户,吴起的最大靠山没了,而那些被他剥夺了原有利益的贵族们迫不及待的对吴起群起而攻之。面对蜂拥而来、意图将自己生吞活剥的暴徒们,吴起作为孤家寡人,根本没有还手之力,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应对办法。身为一名顶级兵法家、军事家,他稍加冷静思索,立即跑向楚悼王的停尸房。
吴起这是打的什么算盘?
刑罚,向来是统治者的暴力工具。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就设立了专职掌管刑狱的官员;楚国还形成了系统的法律条文:国典。形形色色的法令中,对楚王利益、权威的保护无所不在,甚至连已故楚王的尸体也被视为至高无上、不可亵渎的对象,“加兵于王尸者罪”,敢以兵器伤害楚王尸体的,杀无赦,而且还要诛连三族。
作为法家大师,吴起对上述制度了然于胸。他跑到灵堂后,整个人趴在楚悼王的尸体上;随后赶来的贵族们在激愤之下,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他们手中的刀、剑、箭全部向吴起身上招呼过来,当然也免不了伤害到楚悼王的尸体。
就这样,一代奇才吴起惨死于乱剑箭之下,但这些凶手们却也落入了他设下的圈套。太子即位后,把那些追杀吴起过程中伤害过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此被牵连灭族的勋贵共有七十多家。
死人也能杀人,这样的案例史上并非罕见,但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稍加思索后,就能陷自己的仇人们于万劫不复之地的,除了吴起,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军事奇才,实至名归。
吴起被杀时为什么趴在楚悼王尸体上?
吴起此举一石二鸟,用意深远,既能为自己复仇,也给新继位的楚肃王搭了一把立威的梯子。不过,真实的情况并不是吴起趴在楚悼王的尸体上,而是尸体“趴”在吴起的身上。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做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史记•吴起列传》
“王尸而伏之”的意思是吴起将楚悼王的尸体背在了身上,显然是他在情急之下用楚悼王的尸体当了盾牌。
当然,吴起终被射杀,而楚悼王的尸体也被箭射的千疮百孔。安葬楚悼王后,新继位的楚肃王将参与叛乱的宗室及大臣七十余家灭族,罪名自然是亵渎先王遗体。有句俗语叫作:“临死还要拉个垫背的”,吴起此举可谓是“毒辣”至极。
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军事才能堪比孙武,政治才能不逊商鞅。他本是卫国人,但一生的才能并没有报效母国,而是先后施展于鲁、魏、楚三国。最终,吴起成为楚国相国,兑现了当年诀别母亲时曾立下“不为卿相,不复入卫”的誓言。
但回首往昔,吴起轰轰烈烈的一生并不顺坦,原因就是为人才华横溢、锋芒毕露、处事刻薄寡恩,重名贪利,凡与其相识共事之人,无不为之忌惮、恐惧、妒忌。试想,如果一个人的存在会让周围人都感觉到不舒服,那么这个人定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最终要么被排挤,要么遭诬陷,各种明枪暗箭纷至沓来,成为众矢之的。
吴起的志向从来就是入仕,所以成年后便带着上千家资外出求官。结果千金散尽,一无所获。无奈之下,灰头土脸地回到家乡。而乡亲们得知他的遭遇后,无不戏弄嘲笑。此时,在乡亲们的眼中,吴起活生生一个“败家子”形象。而面对乡亲们的嘲笑,吴起的反击二个字,“绝了”,怒杀三十余人。然后出逃,师从曾子。
而当母亲病故,吴起也没有回家奔丧。因此,老师曾子非常气愤,一怒之下,将“不孝子”吴起逐出师门。随后,吴起又到鲁国学习兵法,并受到鲁国国君的赏识。不久,齐国来攻打鲁国,吴起很想率兵出征,借此机会扬名立万。但是鲁国国君却在拜吴起为将这件事情上迟疑不定,原因是吴起娶了一位齐国老婆。
而吴起想成名都快想疯了,于是立刻回家杀掉妻子,以示对鲁国的忠心。结果,吴起打败齐国,如愿成名,但他杀妻做法让人心寒。于是,很快有人向鲁国国君报料,将吴起那些不光彩的过往统统抖了出来。如此一来,吴起受到冷落,只好另谋高就。
离开鲁国,吴起将下一个实现人生抱负的地方定为魏国,于是踌躇满志往之。魏武侯仰慕吴起军事才能,遂拜其为将,以抗秦国。吴起果然不是泛泛之辈,很快连取秦国五座城池,致使秦国对魏国“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就在吴起在魏国为将时,发生了一个著名的故事,叫作“吮卒病疽”。
原来,吴起非常体恤兵士。一次,一兵卒生疽,吴起直接用嘴为该士卒将疽里的浓吸了出来。按理说,主将亲自为士卒吮疽是一件很值得炫耀的事情,而病卒母亲听说后却大哭不止。众人甚为不解,忙问其故。
士卒母亲说:“之前,吴起也曾为我的丈夫吸疽,因此我丈夫感动的一塌糊涂,作战时如打了鸡血一样,从不后退,结果很快死在敌军手里。如今,吴将军又对他的儿子故技重重施,我是对不知死于何处的儿子而悲痛啊!”由此可见,吴起心思缜密,令人不寒而栗。
尽管吴起在魏国混得很开,但还是遭人排挤。魏国相国田文去世后,魏武侯任命大臣公叔为相。而公叔素来忌惮吴起,寝食难安,于是便设计将吴起挤兑出魏国。无奈之下,吴起又投奔楚国。
楚悼王爱惜吴起之才,于是马上拜其为相。而吴起不负王之厚爱,殚精竭虑主持了一系列的变法图强,致使楚国国力大增,就连不可一世的秦国都敬其三分。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将。——《史记•吴起列传》
但是,楚国虽然因吴起变法而强大,而实际是需要牺牲一部分王公贵族的利益来实现的,因为变法的核心就是祛除寄生于楚国的一大帮吃闲饭的人,然后将这些供养用在征战在外的士卒身上,实现富国强兵。而“闲人”们被大块割肉,自然对吴起恨之入骨。因此,吴起才引来了杀身之祸。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治丧期间,楚国宗室及大臣发动叛乱,诛杀吴起。情急之下,吴起跑入停放楚悼王尸体的地方,于是发生了吴起用悼王尸体做挡箭牌的一幕。如果纵观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此举,明显是吴起做下的一个局。
因为正是因为吴起知道损坏先王遗体是灭族重罪,所以他才将祸水引到诛杀他的那帮宗室大臣身上。而对于明智的楚肃王来说,也正好得到了将那帮飞扬跋扈宗室大臣们一网打尽的借口,以此来巩固吴起变法的成功果实。
如果,发动叛乱的宗室大臣们仅仅斩杀了吴起,那么他们想必也会得到处罚,但轻重程度如同隔靴搔痒。因此,吴起才会利用悼王尸体做文章,将他们引上绝路。而从楚肃王的角度来说,灭族叛乱者不仅仅是为父亲遗体挽回尊严,而且能起到立威的作用。
总之,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棋局,那么吴起绝对是一位博弈高手,因为,他总比别人要多看出好几步。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评论!
吴起被杀时为什么趴在楚悼王尸体上?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不得不说,吴起是个狠人,不仅对别人狠,对自己也恨。对待妻子上,他是个渣男,对待母亲上,他还不孝,人说做大事者,肚子里能撑条船,但他可放不进去的。
虽然他有这么多的缺点,但俺还是很佩服他的,英雄算不上,枭雄一枚吧!
您要问,吴起为嘛会爬在楚王的尸体上,没别的坑的就是那帮子要他命的人。
楚地这嘎达的七十多家贵族,就因为吴起这么一爬,有一个算一个,让新上任的楚王一家伙全给剁了个干干净净明明白白,借别人的手,一家伙就抱了自己的仇。
临死前都能想到这方法的人,岂止是个聪明能解释的了,这也是搁在了春秋战国时期,这要是往后挪上一挪,整个开国皇帝,这都不带差的。
说真格的,俺到是很想瞅瞅,当吴起和白起这二位,要是能撞到一起,他们到底能撞出怎么样的火花,谁能把谁掐死。
战神白起还是枭雄吴起。
那么想要吧嗒吧嗒其中的味道,咱不防瞅瞅吴起都干了点嘛?咋说呢?吴起这人家里边可不缺几个零花钱,按照史书上的说法,那叫家累万金,换到咱现在的说法,那叫肥的流油,咋也是个富二代的家伙。
但他这人,有那么点不安分,蹲家里边混吃等死,这压根就不是他人生追求。
他要名留青史,就算不能,咋也的在史书上留那么一笔才成,不然大丈夫顶天立地算是白活了一遭。
于是吴起到处寻找门路,往仕途上去挤。其实这路子他走的不对,那会的仕途讲究的是官僚贵族,无根无基的老百姓,你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你就算是再有钱,最终也要撞了脑袋的。
结果可想而知,吴起败光了家里的瓶瓶罐罐,一家伙就回到了解放前。
好吧,人性总是在你落难的时候,凸显的那么的明显,周围的人开始讥笑他,诽谤他。
这种讥笑和诽谤,最终压垮了吴起最后一点颜面,无脸之人就谈不上理智了,吴起暴起杀人,三十多个曾经诽谤他的人,都被他剁了。
其实从这里,咱就不难发现,吴起是一个很容易走极端的人,他没有太多的耐心去等待他想要的东西,这也许这就是他之前想要进入仕途,而不得起门路的原因吧,不然也不会弄的家道中落,进而暴起杀人。
吴起是一条道走到黑的人,他走的时候,向母亲发誓:“不当卿相,绝不回家!”
其实之前的路数,吴起也不是没有白走的,至少他知道了至关重要的一点,人不能没有本事,不然再好的路,他也不属于你。
路是需要本事去修的。于是吴起开始拜入当时儒家曾申的门下学习儒术。
可吴起还没有学成,母亲就先一步去世了,那么按照儒家的惯例,父母死了,你就必须回去看上一看,不然这就是不孝,不孝那是儒家学派的大事。
可吴起并没有回去,而是选择了继续学习,也许在吴起的心里,不出人头地,回去干吗?遭受再一次的羞辱吗?
这不就整岔气了吗?吴起被老师轰出了师门,算是断绝了师生情谊。
那么吴起在儒家这行当里头,算是走了断头路了,他也不可能被任何一个儒学大师所接受,于是吴起拿起了兵家道理。
世间道理千千万万,一家走不通,那就换另一家。
不得不说,兵家这一套很符合吴起的个性,这也让他走上了一条符合他人生要求的道路。
学成之后,吴起进入了鲁国的官场。
公元前412年,齐鲁之间爆发了战争。
吴起的才能其实是得到了鲁穆公的认可,他就想用吴起应对这次战争,但因为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而且还是宗室的子女,所以对吴起就有了猜忌。
不得不说,机会总是丢给有准备的人,这个机会吴起准备了多年,却眼瞅着因为一个条件的缺失,就要失之交臂了。
吴起又向当年一样,暴起杀人,将自己的妻子杀死了。
鲁穆公表示很高兴,任命他为大将,一举击败了齐国,从而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但有一点吴起忘掉了,人在做天在看,人的能力越大其实他的责任就越大,在表现自己价值的时候,踩着别人,尤其是踩着别人尸体上位,而且这尸体还是同眠共枕的妻子,这就不对了。
人有些东西可以做,有些东西不能做,不然失去的将会更多。
很显然吴起杀妻的举动,事后鲁穆公回想起来,这就不道德,最终还是引起了鲁穆公的怀疑,免掉了吴起的官职。
最终吴起逃离了鲁国,去了魏国。就在魏国,吴起训练出了战国四大强兵之一的魏武卒,历史也在这一刻记住了有一个姓吴的,单字一个起的人。
“杀!”吴起带领五万没有打过仗的魏武卒,加上三千骑兵,五百战车,狠狠的怼上了拥有五十五万大军的秦穆公。
胜了!
还是那句话,有本事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发光。就如同吴起之前,没有本事还想着到处专营,结果就是倾家荡产还被羞辱,有了本事,你走到哪里,机会总会跟着去了哪里。
但是吴起一条道走到黑的性格,还是让他吃了亏。吴起开始被冷落,有那么个雪藏的意思了。
心灰意冷的吴起,又投奔了楚国。
而魏武卒自打吴起离开之后,这支劲旅也开始走向了衰败。
那么楚悼王热情的接待了他,楚悼王算是吴起的伯乐,他看透了吴起,他的心就那么大,只是想要出名而已。
楚悼王给了吴起最大的支持,至此楚国走上了轰轰烈烈的改革。
其实改革这玩意,说道根子上,就是将之前分配出去的权利收回来,合理化之后,再分配出去,那么在收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撼动旧有的享用权利带来红利的贵族阶层。
无能无用的官员被裁撤,所谓的贵族也不在是贵族,因为三代之后,他们的俸禄就要取消,贪污,藏污纳垢的官场也要清理,这些挤出来的财富和资源,就可以拿来富国强兵。
您想想吧,他这么做撼动了多少权利贵族,他们不恨吴起都不可能。
于是当楚悼王死掉之后,吴起最大的依靠没有了,那些个被压制的贵族找到了宣泄口。
他们要亲手弄死吴起,吴起就跑到了楚悼王尸体上,爬在了上面,杀红了眼的贵族,可不管这个,不管不顾的照射不误。
开心的射箭,怒吼的射箭,愤怒的射箭,杀了这个谋夺他们权利的混蛋。
一支支箭雨,将吴起插成了刺猬,同样让楚悼王也成了刺猬。
吴起死了,贵族们擦干了汗水,甩着酸痛的胳膊开心的笑了,接着他们的笑容凝固了。
楚悼王成了刺猬,每一支箭上边都有各家贵族的记号,按照记号拿人吧!
这些个愤怒的贵族哭了,他们要被夷三族的。
而新上来的楚肃王比较扯淡,上来之后,吴起的变法宣告失败,所有的一切又重新回到了原点。
开心,开心,有趣,有趣,楚国依然是那个老的掉牙的楚国,醉生梦死的找周公喽,他其实仅仅是大了一点而已,不强!
这让俺想到了秦国的商鞅变法,他们同样痛恨商鞅,商鞅被车裂的,但他的变法却被秦王实实在在的留下来了。
战国七雄最后剩下一个秦国,不是没有道理的,开心,开心,有趣,有趣,秦国迎来了脱变。
楚国继续醉生梦死,直到被秦国活活的掐死,然后再踹上一脚,走吧!这嘎达不属于你喽!
吴起也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