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顶替上大学的都没选择一本及重本的大学呢?
一般关系搞不定一本,搞得定的不用顶替
为什么顶替上大学的都没选择一本及重本的大学呢?
因为不好操作。
能上一本和重点的人,除非他自愿出卖自己的学籍,否则别人很难隐瞒住他被顶替的事实。
因为顶替的前提,是要这个人以为自己没有考上,放弃了继续追查。
但如果是有上一本的实力,即便他发挥差了,也会调剂到二本院校,所以必定会有一个结果,而不可能是什么都没考上。
另外,对于成绩足够好的人来说,一旦发现结果差距太大,一定会很敏感的发现问题,当场追查的话很容易发现猫腻。
为什么顶替上大学的都没选择一本及重本的大学呢?
首先一本和重本的大学,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很高,并不是混混就能顺利毕业的。在校学期期间各种考试,竞赛很多,竞争也很激烈。
而顶替上大学的人成绩都不会太好,他们即使通过顶替他人的名额,进入了重点大学,但本身的素质在那儿,他们会很难跟上别的同学的学习进度。当别人考完了四六级,他们可能还在忙着英语补考。当别人考雅思的时候,他们可能还在为过不了四级拿不到毕业证忧心忡忡。所以,重点大学不那么好混,顶替进去了也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
其次进入一本和重本对于高中或者考生的家乡来说是一件多么光宗耀祖的事情。某某家儿子女儿平时成绩让人担忧,居然高考烧了高香,进入了想也不敢想的重点大学。这件事会一传十十传百地传遍整个乡镇,县城。而顶替上学本身就不是光彩的事情,当然是越隐蔽越好。所以选择一个马马虎虎的大学最安全了。
总而言之,顶替上大学这件事真的后患无穷,害人害己。被顶替的人命运一生被改变,而顶替者一生不敢提及,活在有朝一日被揭穿的阴影下。
为什么顶替上大学的都没选择一本及重本的大学呢?
差距太大跟不上去了就被发现了。重点能考上好学校的学生如果没有考上当时就查成绩,查原因了很容易被发现被茂名顶替了
为什么顶替上大学的都没选择一本及重本的大学呢?
1、冒名顶替者在选择冒名顶替对象时,除了要考虑收益之外,肯定还要考虑风险。如果一件事情收益比较高,但风险也比较大,大部分人还是会慎重选择。
最近,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两起冒名顶替事件的调查结果。
其中,陈春秀和苟晶这两名冒名顶替者,当年的高考成绩确实只能够报考专科院校。
陈春秀是在2004年参加的高考,当年她的高考成绩是546分,高于专科一批次录取分数线27分,而苟晶是在1997年参加的高考,当年他的高考成绩是551分,满分900分,她的高考成绩达到了济宁市中专理科委培的录取分数线,当年中专理科委培分数线是549分。
但除了这两起引起很多网友关注的冒名顶替事件之外,其实还有其他类似的案例。
比如,山东省教育厅之前在对山东省内高校高等学历信息进行清查时,发现中国海洋大学有两人涉嫌冒名顶替入学,济南大学有36人涉嫌冒名顶替入学,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有135人涉嫌冒名顶替入学。
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冒名顶替者,都选择了专科院校,而不选择一本或者重点大学。
2、冒名顶替事件之所以主要发生在一些专科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普通院校的学生被冒名顶替之后,更不容易发觉。不论是在高考扩招之前,还是在高考扩招之后,在大部分地区一般以及重点院校的录取率都比较低。
比如2019年高考时,全国范围内合计有915.4万考生,全国范围内的一本院校平均录取率是13.8%,211院校平均录取率是6.4%,985的院校平均录取率是2%。
也就是说在大部分学校里面,你想考上重点大学,以平时的学习成绩绝对要出类拔萃,在学校里面绝对是“风云人物”,是同学们羡慕的对象,是各个任课老师眼中的“宠儿”。
那些冒名顶替者想要对这些学生“下手”,难度非常大,只要他们稍微有点动作,肯定会弄得人尽皆知,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本人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更何况在十几年前,当时的大学还没有扩招,高考录取率比较低,能够考上重点院校的学生,要么异常的聪明,要么有比较好的家庭环境。
不论是聪明人还是有点能耐的人,这些冒名顶替者绝对不会对他们“下手”。
如果这些冒名顶替者真的有“能量”,他们也不会出此下策,毕竟冒名顶替上大学就意味着你要用他人的信息,用他人的身份关系,这就相当于你把自己暴露在风险中,只要后续被冒名顶替者发觉自己的信息被“冒用”,此时采取任何补救措施也无济于事。
3、除了冒名顶替之外,一些真正有头脑有能力的家长,他们还有其他途径,依靠自己的能量“托孩子上大学”。比较典型的就是高考移民和走“特长生”。高考移民就不多说了,这是最近几年重点打击的对象。
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在自己的省份,只能够考上一本院校或者能考上二本院校,但在一些高考录取率比较高的省份,他们能够轻松地考上211、985院校。
除了高考移民,还有一些家长会通过作弊等手段让孩子走特长生。
比如前不久,引起全美震惊的美国高校招生丑闻。
在这些事件中,一些美国的富人明星,他们主要就是利用行贿或者造假,给孩子提供虚假的比赛成绩证明,篡改孩子的考试成绩,进而获得斯坦福、耶鲁大学等世界知名学校的录取机会。
这种情况在我们的高考史上也曾出现过。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搜索一下,这所学校是北京的某知名985院校。
我是“升学与考试”---分享学习方法,关注教育时事,指导升学规划。期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为什么顶替上大学的都没选择一本及重本的大学呢?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诚然,在众多冒名顶替者中,几乎找不到一本和重本的冒名顶替者,这是为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十几年二十多年前的本科那是特别难考的。一个县,乃至一个市一年也考不了几个本科,就更不要说重点大学的本科了。在二十多年前,能考一个专科就已经非常不错,考一个中专也是可以的,考本科是绝大多部分孩子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能考上本科那是绝对的佼佼者,是很少的少数学生。所以,冒名顶替者,不可能去顶替这些众望关注的佼佼者。
第二、一本、重本大学关注度极高,即便有这样想法的人,也不敢轻易在重本学校动脑筋想办法。重点大学的关注度不仅仅只有学生、家长,更重要的还有教育部门、招生部门、社会各界和招生学校本身。
第三、由于重点大学社会关注度极高,大学自身的要求也高,招生录取一般审核都比较严格,每个环节都把控的很严密,这里面可以说没有什么空子可钻。
第四、冒名顶替者深知自己有几斤几两,即便给他(她)一个重本让他(她)顶替,他(她)也未必有那样的胆量。因为他(她)深知自己的能力根本就撑不起自己的野心。一般学校混进去还可以滥竽充数,但是重本混进去估计完不成学业都会被劝退。
第五、冒名顶替者之所以会瞄准一般学校,主要是因为一般学校社会关注度较低,招生审核各个环节也没有那么严格,学校本身在招生审核上也没有那么严格,容易蒙混过关。另外,选择一般学校和自己的学业成绩也比较接近,不容易引起别人的怀疑。假如一个很渣的学生,突然被一所名牌大学录取,估计不需要别人核查,也会很快露馅。
以上几方面,就是那些冒名顶替者之所以不选择一本和重本学校的原因。
因此上,在核查冒名顶替者时,一般性学校更应该引起关注,特别是15年—25年前的招生情况,这些学校往往可能是重灾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