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我们在看古装电视剧时,常能听到“常山赵子龙”、“燕人张翼德”等称呼,其中“子龙”、“翼德”都是人物的“字”。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更是每个人物出场时都会在其旁边标上姓名和字。那么,这个“字”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古人起名要有“字”呢?
其实,“字”最早在商朝便出现了,到了周朝,“字”这一制度开始盛行,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字。根据《礼记·檀弓》的说法,男子在加冠后便正式步入社会,需要和许多人打交道,互相之间如果只呼其名,显得不够尊重,于是迎来二十岁的男子,就要在本名外另取一个“字”。在与人交往时,互相称对方的字以示尊重。
而男子自己的名字,则只能长辈或者自己来叫。当长辈对晚辈称名字时,表示亲昵;当自己称名字时,则表示谦逊。步入社会,采用更多的是自己的字,于是我们可以见到在讲述古代或者近代的影视剧中,交谈双方互称对方的字,显得即尊重又文雅。
至于字的内容,则大多是表示德行或解释自己的本名,因为它是用来“表德”,所以又被称为“表字”。亦或者是,字含有和本名相关的意义。著有著名的《颜氏家训》的北齐文学家颜之推认为,人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而字则是表现自己的德行和愿望,用字来约束自己,从而起到督促的作用。
其实,字刚刚诞生时,并没有特别严格和约定俗成的制度,于是民间的字既有后世广泛的两个字,也有仅一个字的。比如著名的屈原,他本名屈平,原是他的字。还有西楚霸王项羽,羽其实是他的字,项籍才是他的本名。后人为了表示尊重,便称呼他们的字,渐渐的,许多人甚至不知道他们的本名了。
一言的字并不多,大部分的字因为肩负着解释说明姓名,表达德行这样的“重任”,所以常常有两言。而两言的字则有着许多不同的规律。比如家中有兄弟数人,那么其字的首位往往是用“伯仲叔季”来表示长幼。
举例来说,三国时期雄踞东南的孙吴,其奠基人孙坚生下四子,分别是孙策、孙权、孙翊和孙匡,而他们的表字则分别是伯符、仲谋、叔弼和季佐,正是按照“伯仲叔季”来取字。同时的荆州还有以马良、马谡为代表的马氏兄弟五人。五人的话,就超过了“伯仲叔季”的四位,于是马良排名老二,字为季常,马谡排名老五,字为幼常。
另外的著名三国人物中,还有诸如曹操,字孟德,“孟仲季”是古人将季节分成三段时采用的排序方式,可见曹操是家中长子;姜维,字伯约,则表示他是家中的老大;陆逊,字伯言,所以他也是家中的长子,诸如此类。
除了按照兄弟排名,就是和名字相呼应的字了。同样以三国为例,张飞,字翼德,飞和翼相关;赵云,字子龙,古语云:“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二者还是相关的。曹操的字则即表示排名,又和名相呼应,《荀子》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操”在名中,“德”在字中,可见曹操的名和字在取时都花了不少心思。
古代取字的种类还有很多种,规则大体上比较自由。不过不管是依据什么,大体都围绕着表达德行、监督自己,呼应本名,并提供给对方称呼以示互相尊重这样的诞生本意,今天很多文人还热衷于给自己取字,笔者看来,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很有雅趣。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名字是一个人重要的称呼,中国人的名字大多数是两个字和三个字居多,当然也有四个字的名字,但居于少数。《三国演义》是中国很有影响力的一本小说,相信大多数都读过它,就算没有读过,肯定也知道里边的人物,诸葛亮,刘备,曹操,关羽等等。读书的时候就有一个疑惑,那就是从来没有人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都是称呼他们的字,比如,诸葛亮,字孔明、刘备,字玄德、曹操,字孟德、关羽,字云长……而且看电视剧的时候,三国中每个人数出场的时候都会出现人物的名字和他的“字”。很多人好奇,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古代的人都要起个“字”呢?为什么不能直接用他的名字呢。而且,一个人又有名字,又有字,这样叫起来多麻烦啊,古代的人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万物存在自然有它自己的道理,既然存在了,就一定有用。还有姓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姓氏的来源就得追溯到三皇五帝的时候了(距现在大约有5000年),那个时候是母系社会,女性地位极为尊贵,孩子只知其母不明其父。而姓名的“姓”这个字,是由“女”和“生”组成的。从字面上来看,我们可以推测,当时年代的孩子是大概跟随母亲的姓。夏商西周的时候人们也都有姓,只不过这个姓根据村落或者是部族的名称来定的。而氏则是后来人们有了官位或者爵位后加上去的。
姓氏的来源比较久远,那么名字来源就更加的久远得追溯到远古时期。远古时期是原始社会,以群居为主。生活内容比较单一,靠狩猎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同时还要自卫,跟其他的动物战斗来保护自己。当时的社会太原始了,几乎跟动物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所以不需要姓名来区分。但是随着人们的发展和进步,必须要有一个标志,把一群人和另一群人区分开来。所以就有了姓,那么姓就成了一个群体的一个标志。在群体之中人们怎么去分开呢?所以就出现了名,在群体内部,大家用“名”来区分你我。但是如果不跟自己内部的人去沟通,而去跟另一个群体的人去交流的时候,单单用“名”很容易混淆,不容易明确自己的身份,所以“姓”和“名”就结合起来有了姓名,这也是一个人属于自己的称谓和标识。
其实姓名也有广义的姓名和狭义的姓名之分,有小名儿啊,别名啊,绰号等等。都是对一个人的称谓,其实差别都是很大的。放在现代,我们的小名都是小时候家长给起的,叫起来比较亲切,绰号大多数都是朋友给起的,大多具有一种玩笑的意味。广义的姓名不仅仅包括人的姓氏和名字,还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的团体名称,那么狭义的姓名就仅仅是指人们的姓氏和名字。在现在社会,名字是合起来用的。而在古代的时候,名和字是分开的。
古代的名被叫做本名,据说是孩子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的,(当然一出生也可以取名字)根据《礼记·内则》记载,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后,方由父亲正式为之命(名)。那么为什么要三个月后才起名字呢?因为古代的时候,医疗水平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很多小孩儿在不满三个月的时候就已经死去。所以古代的人们,当孩子满了三个月以后,确定他能够生存,才给他起名字。
而且这个名,是孩子小的时候,他的长辈称呼的,通常这个“名”被叫做“小名”或者是“乳名”。在先秦时期的时候,人们取名没有好听与不好听之说,也就是没有雅俗之分。比如说:齐桓公名叫小白,晋成公名叫黑臀。这样的名字看似真的很随意,但是可能其实之中可是含有某种特征,或者说某种特定的意义,那么其中具体有什么意义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古代的人除了“名”之外还有一个“字”。“字”在商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到了周朝的时候便开始逐渐盛行。根据《礼记·檀公》的记载,男子在加冠之后,就是成年人了,就可以正式步入社会了,那么进入社会后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如果用“名”来相互称谓,就显得不够尊重对方,所以在名之外人们又起了一个“字”。在交往的时候,便互相称呼对方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自己的本名,是自己的父母或者是辈分比较大的人,可以用本名来称呼自己。长辈称呼晚辈名字的时候,表示的是比较亲昵,当自己对别人说自己名字的时候,那么就显得自己比较谦逊。在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时候,人们都用字来互相称呼对方。
那么古代的人取字的时候有什么讲究吗?是不是随便起的呢?当然不是,古代人取名或者是取字的时候,是比较注重它的内涵的,希望用名或者是字来表达自己的德行和愿望。而“字”跟“名”的意思可以相同,比如屈平,字原,二者意思相同。诸葛亮,字孔明,都是光亮的意思。
“字”和“名”的意思也可以相近,不相同。比如说,郑樵,字渔仲。这两者之间看似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又相辅相成。
“字”和“名”的意思也可以是相反的,比如说朱熹,字元晦。熹字代表白天,晦字代表黑夜,两者完全相对。
还有“字”和“名”相互引申补充的,二者相互补充。比如白居易,字乐天。讲的大概是居住的安静祥和,才能乐天命吧。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姓名”和“名字”意思是一样的,在平常我们更加习惯使用“名字”这个词。但是在正式文件中都是使用“姓名”这个词,例如你的户口本,因为我们今天只有“姓”和“名”,没有“字”了
(身份证上都是使用“姓名”这个词,“名字”只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字”也称“表字”,是在本名以外所起的一个与本命相关的名字。古人男子是20岁成年,女子是15岁成年。在成年之后,朋友同学和平辈之人不便直呼其名。所以要再取一个和本名相关的名字,称之为“字”,取“字”的标准是以表其德,后来也称“表字”。
“表字”起源于商朝,到了周代时开始兴盛,因为周代的礼法制度更加完善,人们对于名字也更加在乎,直呼其名是对他人的一种冒犯。
一般情况下,名字只用于正式场合或者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时使用,也可以用于自己谦称。但在平辈之间,或者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时是不能直呼对方姓名的,否则是非常的不敬。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表字”就开始流行起来。古人在成年之后都会起一个表字,表字一般都和本名有着联系,而表字就是方便同辈朋友、同学和晚辈及下属称呼用的。
我们见到的大多数表字都是两个字,但是在最初的时候,“表字”的字数是不确定的,有一个字的“表字”,也有两个字的“表字”。例如项羽的表字就是“羽”,他的本名叫项籍,字羽,只有一个字,后世习惯称之为项羽。
楚国大诗人屈原,他的本名叫屈平,表字是“原”,也是只有一个字。
还有秦末的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吴广二人,陈胜字“涉”,吴广字“叔”,都是只有一个字。(项羽剧照)
先秦时期还特别喜欢用“伯、仲、叔、季”来取表字,这代表兄弟之间的排行,例如孔子是家中的第二个儿子,于是孔子的表字叫“仲尼”。
到了汉朝,表字就基本上都是两个字了,而且名字和表字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了。
例如:
诸葛亮,字孔明
曹操,字孟德
周瑜,字公瑾
赵云,字子龙
关羽,字云长
张飞,字翼德
孙权,字仲谋
三国中这些人物的表字基本上都是名字的延伸,例如赵云,赵子龙,“云”和“子龙”就是相互关联的,《周易》云:“云从龙,风从虎”。张飞,张翼德,“飞”和“翼”也是相关的,翼是翅膀的意思,有了翅膀才能飞。而孙权,孙仲谋,“权”和“谋”也是相呼应的。(长山赵子龙,三国时期人物的“名”和“字”都非常好区分,因为自王莽之后,整个东汉都流行取单字名,而表字则是两个字)
当然,也有些表字的意思和本名是相反的,例如
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韩愈,字退之,“愈”有更加的意思,与“退”的意思恰恰相反。
总之,表字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姓名文化,从诞生之日起,表字的历史延绵了近3000年,就连古代大家世族的女性都拥有表字。有许多人的表字甚至比他的名字都知名,例如上文所说的项羽、屈原,还有近代的蒋介石。其实“介石”是表字,“中正”才是蒋介石的名,但今天我们都习惯称其为蒋介石。
到建国后,由于表字会导致公民称呼越来越复杂,不利于社会生活,于是表字渐渐地就不再使用了。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名字是一个人的称呼需要,基本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名字。我们国人的名字一般为三个字、两个字,少数为四个字,古人也不例外,我们现代人的名和名字是同一个意思,但古人的名字中的名和字却是分开的,是什么意思呢?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曹操、刘备等人,但是别人称呼他们的时候并不是叫诸葛亮、曹操、刘备,如诸葛亮一般称呼为孔明,曹操则为孟德,刘备为玄德,这里的名便是诸葛亮、曹操、刘备;字则是孔明、孟德、玄德。既然已经有了名,为什么还要字呢,此外,还有一个别号,一个人,有名、有字、有号,叫起来不是很麻烦吗,古人是吃饱没事干给自己添麻烦?正所谓万物存在皆有理,既然存在了,必然有它的意义。
图1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名”又叫“本名”,在夏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一般出生三个月后即取名,是个人特称。“字”又称“表字”,因为“字”往往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有关联的,与“名”相表里,故又称“表字”。据考证“字”起源于商朝,商朝创立者商汤,名天乙,字汤。
前面说到名和字是相表里的,它们之间的意义不仅是可以相同的、相辅的,还可以是相反的,例如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字平子,屈原,名平,字原,宋代诗人陆游,字务观,这里的衡和平、平和原、观和游的意思是相同的;意思相辅的则更多了,例如“鸿”、“鸾”是两种吉祥的飞鸟,古人就会取名带“鸿”字,取字为“鸾”,东汉文学家梁鸿,字伯鸾,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与“居易”是相辅的;宋代作家晁补则更有意思,他字无咎,意思就是只有“补”才能没有过错,即“无咎”。但也有一些取字与名相反的,最熟悉的是朱熹,字元晦,元代画家赵孟頫字子昂,其中的熹与晦、頫与昂意思都是相反的。
图2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
古人取字多根据古典,冠礼是古人成年的标志,取字和冠礼同时进行,冠礼是在20岁,取字之后便可以结婚生子了,也就标志着可以走向社会了。古人讲究尊卑有别,等级观念森严,长辈、平辈之间的叫法自然不同,而取字恰恰也是为了区别尊卑,古人的名,常用于自称,字主要方便他人对自己的称呼,平辈或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如果直接叫别人的名,则是对别人的一种冒犯和不尊重,“指名道姓”、“直呼其名”是贬义词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对长辈则称名,以表示自己的尊敬与谦恭,另外老师称呼学生、领导对下级,亦可称其名,这样显得更亲切,但一般称呼其字,如果直呼其名恐怕是带有不满情绪了。据《疏》记载:“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很好地解释了字与名的用法。不仅男子长大后需要取字,女子同样也需要,女子在未出嫁之前叫“未字”,到十五岁时到达出嫁年龄,需举行笄礼,并取字供朋友叫唤。
图3 古代的礼节
古人认为灵魂很重要,而名是代表人的灵魂的,古人认为死后需要避讳的,以免侵犯灵魂,故而死后要避免名,封建观念根深蒂固,于是由死后避讳发展到生前避讳,取一个与名相表里的字,古人的避讳规则中有一条是避名不避字,人们称呼多用姓与字联用,如曹孟德、周公谨、赵子龙、屈原等,这正是避讳的结果。
古人讲究等级观念,时常用名与字来表示家族中的人员长幼,特别是在先秦时期尤为盛行,孔子名孔丘字仲尼,这里的“仲”就是第二的意思,此外,还有伯、叔、季,伯是兄,叔、季是弟,在名或姓之前加上这此类词即可表年长老幼。秦汉以后,为表达同辈的关系或亲兄弟的关系,逐渐在名或字中用上一个相同的字或偏旁,如平叛安史之乱的名将颜杲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颜春卿都含有“卿”字,和他们同辈的堂兄弟大书法家颜真卿也用 “卿”字,又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等,我国很多农村一个村子的人中每一代人的名字都有一个字是相同,大概与此有关。
图4 《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
除了名、字,古人还有“号”。“号”又称别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是对人的一种尊称,起源于周朝,《周礼》道,“号,谓尊其名, 更为美称焉。”但号可不是人人都必须起的,号多为文人居士为自己所起,起号相对起名、起字少了很多行辈、宗法、字义的限制,因而可以更好地反映起号者本人的感情,有表达自己愤世嫉俗、与世无争的高尚情操的,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周敦颐的濂川先生;有表达蔑视权贵、报效祖国的,如陆游的放翁;有表达住所的美名的,如一李白的青莲居士、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等。相比名与字,号更能表达作者的个人思想,有着较深的寓意。
虽然字和号已不适应时代要求,但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文:飞扬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名字在现代社会,是一个完整的称谓。但在中国古代社会,名和字则是代表两个不同的含义。那古代名字中的“字”代表什么呢,就让小尘为大家分享。
中国古代中“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而古人取名后仍要取字又是为什么呢?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取字表示进入成年《礼记·曲礼》中记载:
“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
因此古代男子到了20岁,由父亲在宗庙主持冠礼,把头发束起来,在头顶盘成髻,这表示可以娶媳妇了,有资格参军与参加祭祀了。然后由身份高的老人根据男孩的名取字。有了字的男人,才算是成年男子汉。女孩子到15岁举行笄礼,取字。所谓笄就是在头发上插簪子,这表示女孩可以找婆家了。过去说的“待字”就是待嫁,“未字”就是未嫁,“字人”就是出嫁的人。
取字是为尊重他人《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礼记·檀弓》:“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
古人认为,名卑字尊。成年之后,朋友等人如果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有名不能叫,那怎么办?这时字就有了用处,人们以字相称就可以避免称名。
此外尊长者对晚下者可以称名,但晚下者对尊长者、平辈之间不能称名。只有表示轻蔑时,才可以真呼其名。近代教育家张謇15岁的儿子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就在信封上以字署名,张謇在给儿子的回信中,就此事说“此事关乎礼教,不可不知。”可见,未成年是不能称字的,在长辈面前自称字也是不礼貌的。
取字是为了避讳在古代封建社会,皇权的威严是不容侵犯的,皇上的名字在民间更是不能被直接提及或者被人沿用。因此古人如果名字犯讳的话,就避用其名而称其字。如房玄龄等人编撰《晋书》时,为了避唐高祖李渊讳,就避名称字,所以公孙渊就称公孙文懿,刘渊就称刘元海,褚渊就称褚彦回。
古人取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因此名与字在意义上有着紧密的联系联系。正如《白虎通》中所说:“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名字之间一般有同义、相关、相对等关系,还有名字共同用典故、析名为字、名加修饰词语产生的字。名与字的关系大致有下面这些:
名与字互相解说。例如杜甫字子美,甫与美都是美好的意思;孟郊字东野,郊与野是同义词;张衡字平子,平、衡意思是一样的;诸葛亮字孔明,明就是亮,亮就是明;周瑜字公瑾,瑜、瑾都是美玉;孙权字仲谋,权、谋是同义词;鲁肃字子敬,肃与敬同义;朱元璋字国瑞,瑞与璋原义都是玉器;孔尚任字聘之,聘、任是同义词。
名与字相联表达意义例如孔丘字仲尼,丘是小山,尼是这座山的名;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斗笠;赵云字子龙、陆云字士龙,全是由云联系到了云中的龙。元戏曲作家马致远字千里,骏马与千里相连;辛弃疾字幼安,无疾与安相连;唐诗人李贺字长吉,贺与吉相连;岳飞字鹏举,飞与鹏相连;扬州八怪之一的仇英字实父,英是花朵,实是果实,果实相连;明文学家谭元春字友夏,春与夏相连;张岱字宗子,泰山又称岱宗,岱与宗相连。
名与字意义相对、相反例如朱熹字元晦,熹是明亮的日光,而晦则是昏暗;赵孟頫字子昂,頫是低头,昂是仰头;唐代诗人王绩字无功,绩是功绩,字却是无功;元代画家曹知白字又玄,白玄是相对的颜色;现代戏剧家洪深字浅哉,深与浅弄到了一起。
名与字共同取自诗文典故。例如曹操字孟德,取自《荀子》“夫是之谓德操”;唐诗人陆龟蒙字鲁望,取自《孟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东山就是蒙山,主峰叫龟蒙顶;《琵琶记》的作者元末戏曲家高明字则诚,取自《礼记》“诚则明矣”;被称为茶神的陆羽字鸿渐,取自《易经》“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徐谓初字文清,取自成语“泾浊渭清”,后改字文长;钱谦字受益,取自《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
我是小尘,欢迎条友点评和关注哟😄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同见面。
古代是单字表意,名是名,字是字,名是长辈起的,字是自己起的。
正所谓“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笈而字”,无论男女,只要成年后都可以为自己取字。
比如男的,屈原,名平,字原。苏轼,名轼,字子瞻,刘备,名备,字玄德。
比如女的,王墙,字昭君,吕稚,字娥姁,秦良玉,字贞素。
字有对名补充的意思,字和志同音,字也有明志的意思,就是立志今后成为什么样的人。
比如子瞻是对轼的一种补充,源于左传里的“登轼而望之”,玄德是刘备想做一名内外一致有崇高道德的人。
古人称呼别人时一般称字,直呼其名是不礼貌,成年以后的人在社会交往中也都以字示人,一般人也不知其人为何名,如果要羞辱或谩骂一个人,最好先获取这个人的名,就像我们现在得知一个人的外号一样。
谢谢阅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