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样的爵位,皇帝的儿子见到皇帝的兄弟要行礼吗?
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就好像《红楼梦》中,元妃省亲的时候,整个贾府都需要对元妃行礼,包括元春的父母祖父母,这是封建社会的君臣之礼。
然而,也有不同的情况——皇帝的儿子是皇子,皇帝的兄弟是先帝的皇子。莫说是爵位相同,就算皇子们的爵位高于皇叔,皇子也需要对皇叔们行礼,这是人伦纲常。
封建社会等级非常森严,按照地位高低,地位低者需要对地位高者行礼。然而这也是正式场合,以皇帝为例,论君臣,任何人的地位都在皇帝之下;论亲缘,皇帝的长辈们终究都是长辈,私下里还是要守长幼尊卑。汉献帝刘协称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刘备一声皇叔,也是这样的道理。
一般来说,皇帝的兄弟们,如果不是获罪除宗籍、去名玉牒,都会封王赐爵,而且大多都是比较高等的爵位。
然而皇帝的儿子们,一般在皇帝尚且在位的时候都不会轻易封爵,就算赐爵也是比较低的那种,像是亲王、郡王之类的爵位不会轻易册封。所以也就很少有皇子的爵位高于皇叔的情况。就算皇子们与皇叔的爵位相同,那么也是按照长幼尊卑来行礼,毕竟皇叔们都是先帝的儿子,皇子们是当今皇帝的儿子。如何论君臣?不能论的话那就按照尊卑长幼。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储君。如果皇帝的儿子明确被册立为储君的话,那这个皇子就是未来的皇帝,是未来的“君”,这样的地位是任何王爵都无法比拟的。
所以,无论爵位高低与否,侄子向自己的叔叔伯伯行礼从来都是天经地义。
同一样的爵位,皇帝的儿子见到皇帝的兄弟要行礼吗?
按照常礼,皇帝登基之后都会大封群臣,自家的兄弟、儿子都要封赏。不过,兄弟毕竟与自己同辈,儿子再亲也是晚辈,故此,在礼敬尊长的古代,皇弟的地位注定要比皇子高。
举宋史为例:
庚申,以皇弟永兴节度使、兼侍中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皇子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德昭为永兴节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贵州防御使德芳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帝友爱尤笃,不欲德芳异其称呼,并诏王、石、魏氏三公主,皆依旧为皇子皇女焉。开宝九年,宋太宗夺取帝位。为安抚皇族,他将弟弟赵廷美由永兴节度使提拔为齐王。这是当时第一个亲王爵。
宋太祖的长子赵德昭本是山南西道节度使,被宋太宗提拔为永兴节度使,武功郡王。郡王比亲王低一级。
宋太祖的另一个儿子赵德芳也接替大哥爵位,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为了表示自己的特别恩赐,宋太宗下诏,赵德昭、赵德芳也享受皇子待遇,宋太祖其他三个女儿,也依旧称皇女。
当然,如果皇子受敕封成为皇太子,即国之储君,那又不一样了。即便皇叔是王爵,也要以皇太子为尊。
事实上,要想成为皇太子,也就必然会经历赐封郡王、亲王等等过程。像《雍正王朝》中康熙的那些儿子,先没有爵位,后来有了功勋,才被赐封为贝子、贝勒、亲王等不同等级爵位。
同一样的爵位,皇帝的儿子见到皇帝的兄弟要行礼吗?
不要说同一样的爵位,就是贵为皇太孙私下里也要向叔王们行礼的。二十九年,重定诸王见东宫(朱允炆)仪制,朝见后于内殿行家人礼,以诸王皆尊属也。《明史》洪武廿九年(13946)九月,明太祖朱元璋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重新制定了王叔们朝见皇太孙的礼仪,王叔们朝拜庆贺皇太孙后。朱允炆在册封大典后,向王叔们一一行礼拜谢,敬酒言欢。
甚至就连皇帝私下里见了长兄也要行礼的。十月,孝惠与齐王燕饮太后前,孝惠以为齐王兄,置上坐,如家人之礼。《史记.吕太后》这段文献是说,在公元前193年十月,刘邦的长庶子齐王刘肥朝贡弟弟汉惠帝。于公的方面是君臣,齐王在大殿之上恭恭敬敬向汉惠帝行礼。朝拜以后,刘盈就为大哥刘肥接风洗尘,美酒佳肴,美女歌舞。行礼请长兄居上座。当时,吕太后的脸,都气绿了。皇帝就是给脸,你也不能要啊。当时,就命人给齐王酒里下毒。齐王居上位,受宠若惊,就用太后赐酒敬皇帝。当皇帝端起来,准备一饮而尽时,吕后慌忙将汉惠帝手中的酒打落。
由此可见,在公开场合位尊高于辈长,而在私下里辈长高于位尊。当年刘邦称帝后,还做出了君向臣行礼的举动,这个臣就是他的父亲。他父亲再是臣那也是皇帝的父亲,汉太祖以孝治天下,要做天下的表率。然而,这有个悖论父子高于君臣还是君臣高于父子呢?最终,刘邦将父亲尊为太上皇。这样刘太公名誉上比皇帝刘邦更尊贵了。
在公开场合,同样的爵位,自然是辈长受到晚辈的行礼了,而且还不用回礼,甚至是辈长高于位尊。贞观二年即628年,吴王李恪、魏王李泰路遇唐太宗的廿一弟李元晓。兄弟俩恭恭敬敬向行礼,而李元晓慌忙回礼。兄弟再亲没有父子亲嘛!这事就被中书舍人高季辅提意见了。
窃见密王元晓等俱是懿亲,陛下友爱之怀,义高古昔,分以车服,委以藩维,须依礼仪,以副瞻望。比见帝子拜诸叔,诸叔亦即答拜,王爵既同,家人有礼,岂合如此颠倒昭穆?——《贞观政要》卷七高季辅的意思是:王爵相等,小辈向长辈行礼,是不符合昭穆制度的!那么什么是昭穆制度呢?昭穆制度就是家族的长幼亲疏之规,说起来比较复杂。但一言以蔽之就是论资排辈。李世民立即接受了这个意见,规定皇帝的兄弟对皇帝的儿子,在行礼上可以“来而不往”。
太宗乃诏元晓等,不得答吴王恪、魏王泰兄弟拜。——《贞观政要》卷七然而,这里有一个小BUG。尽管《贞观政要》的作者吴兢(670年-749年),生于唐初,从史料上来看更客观、真实。但流传至今的《贞观政要》是明成化九年(1473年)的内府刊本,在不停翻印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这样的那样的错误。比如上面所记的密王元晓就是个BUG。李元晓在贞观二年还没封王,而是三年后的631年3月27日(农历二月十九日,星期三)才封王。这个《旧唐书》有证。
“贞观五年……二月己酉,封皇弟……元晓为密王”
由此,可以证明有王爵的皇帝的儿子也得向没有王爵的皇帝兄弟行礼,而且对方还可以不还礼。辈长大于位尊!同一样的爵位,皇帝的儿子见到皇帝的兄弟要行礼吗?
爵位这个东西,也是封建朝庭所谓“名与器”,为维护纲纪,等级与秩序应该是十分严格的。
如果爵位有高低,那么父母子女之间,以国礼论,位低者必须向位高行礼。譬如《红楼梦》里元春省亲,以国礼见之,贾政也必须向女儿行礼。待换下代表爵位的礼服后,以家礼见时,元春才哭向父母。而府中见了北静王,即便此人年轻,大家也都向他行礼。年轻的北静王尊重贾母,欲亲往见之,也是他的谦逊。
当年参与“辛酉政变”的恭亲王奕訢,慈禧太后想要拉拢他,把他女儿接进宫,并封为固伦公主。奕訢听了颇不高兴,因为这样一来,女儿地位比他高了,正式场合见了,他还得给女儿行礼。
由此可见,爵位的高低,对于父母子女之间,也有着约束。那么,对于题主所说的叔侄之间,也自然有着要求。如果皇帝的兄弟与皇帝的儿子爵位一样,那在正式场合中,即使叔侄辈份有别,相互之间,平礼相见即可。但若有那谦逊些的皇子,向与自己地位一般的皇叔以大礼见之,我估计也没有什么大问题,毕竟国礼之外,还有孝道。就像北静王屈尊见贾母一样。
但若皇子中有是太子的,那除皇帝外,估计都得向他行礼了。不过,这已经是爵位不一样的问题了。
我是“钱多多读文史”,一家之言,欢迎交流,请文明讨论,挣钱不多,更不想受气了。哈哈。
同一样的爵位,皇帝的儿子见到皇帝的兄弟要行礼吗?
需要行礼
在汉家王朝中,皇帝的儿子和皇帝的兄弟在爵位上是一样的,基本上都是亲王,毕竟皇帝的兄弟也曾经是皇帝的儿子,只不过在太子继位后他们就从皇帝的儿子变成皇帝的兄弟了。(这个有点绕)
那么皇子们见到爵位相同的皇叔需要行礼吗?答案是需要行礼,尤其是私下见面,皇子在皇叔面前就是侄儿,侄儿见到叔父哪有不行了的道理。而且不要说是普通的皇子了,就算是皇太子见到叔父也要行家礼。
例如在明朝初年,在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立朱标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为此朱元璋重新制定了皇族礼仪。
《明史》:(洪武)二十九年,重定诸王见东宫(朱允炆)仪制,朝见后于内殿行家人礼,以诸王皆尊属也也就是说朱允炆虽然贵为皇太孙,但是在私下里还是需要向叔叔们行家人礼节,诸位叔王仍旧是朱允炆的长辈。
(《大明风华》里的朱允炆,由于他是以晚辈身份成为皇太孙,因此朱元璋特地为他修改了皇室礼仪,在他当皇太孙期间,在平日见到叔叔们也要行家人礼)
其实不只是皇子见到长辈要行礼,皇帝私下里见到长辈照样要谦恭,例如明英宗在私下见到自己叔辈亲王时就是客客气气的,免下跪行礼,还请到上座。
(《大明风华》中的明英宗)
汉朝初年,汉高祖刘邦立嫡长子刘盈为太子,到刘邦驾崩后,刘盈继位为汉惠帝,成为西汉的第二位皇帝。
刘盈的母亲是刘邦的皇后吕雉,他是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大位的,不过他并不是长子,刘盈前面还有一个大哥刘肥,刘肥的母亲曹氏是刘邦很早以前的一个情人,刘邦在婚前就常与曹氏幽会,然后剩下了刘肥。后来刘备夺取天下,刘肥便贵为庶长子,受封于齐国,是汉初最大的诸侯国。
汉惠帝二年,刘肥进京朝见汉惠帝,汉惠帝于是留刘肥在后宫喝酒。由于是家宴,汉惠帝便以兄弟之礼对待刘肥,将刘肥奉为兄长,请他坐在上座。
(汉惠帝还是非常仁爱的,对自己的哥哥弟弟都不错)
不过惠帝的这个举动引发了吕后的不满,吕后当场便准备弄死刘肥。吕后立即暗中命人端上两杯毒酒摆在刘肥面前,让刘肥为她祝酒。刘肥不知其中阴谋,便端起酒杯准备起身敬酒。然而此时不知内情的汉惠帝也拿起了另一杯毒酒准备与刘肥一同向母亲敬酒。吕后一看事情不妙,急忙打翻了惠帝的酒杯,刘肥则见状生疑,吓得赶紧找了个借口蹿了。
总的来说,皇帝也是人,也有七大姑八大姨,私下里见到长辈和庶兄也是客客气气的,毕竟大家都是一家嘛!
当然这都是私下里的寒暄,在正式场合下皇族仍是按照爵位高低以及与当今皇帝血缘关系的远近排队,大家都要给皇帝磕头,也都需要向太子行君臣礼。至于诸位亲王之间,不论是叔叔还是侄子地位都是一样的,既然爵位一样,还是得晚辈行礼。
同一样的爵位,皇帝的儿子见到皇帝的兄弟要行礼吗?
叔侄爵位相同都是 亲王或郡王在朝堂之上是不用相互行礼的!私下相见晚辈还是要行礼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