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说“万恶淫为首”?
古人讲的“万恶淫为首”,很多人其实理解错了。
我们很多人在看到这句话时,立刻想到一副对联“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横批“妈宝男”。
妈宝男不喜欢自己老婆,只喜欢自己老妈,每当老婆和老妈闹婆媳矛盾,始终都是站在老妈一边,甚至听老妈的话,数落老婆的种种不是,甚至打骂老婆,直到离婚。
在中国历史上那些根深蒂固的“妈宝男”中,最为优秀的是两个人,一个是苏轼一个是焦仲卿。
苏轼是写诗的人,苏轼一生最爱的人是表妹唐婉,他还写过一首诗送给唐婉。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然而,当母亲让他休妻时,他毫不犹豫休妻了。随手苏轼和唐婉各自组成家庭,多年后的一次相会,让唐婉再次害了相思病,不久后就死了。
苏轼休妻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唐婉没有生育,表兄妹结婚不生育很正常,纳妾不就得了。第二个理由最奇葩,苏轼和母亲一致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唐婉是著名诗人,很明显不符合这个要求。
苏轼孝道舍弃淫道,获得了道学家的一致认可。而焦仲卿做了同样的事,造成了千古绝唱的《孔雀东南飞》。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孔雀东南飞》这首汉乐府诗,诗中焦仲卿妻子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是难得的贤妻。
可是恶婆婆一直刁难,因为恶婆婆看上了另一个美女秦罗敷,她说:“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然而,焦仲卿不是一个真正的妈宝男,他决心和刘兰芝一起殉情,一个自挂东南枝,一个举身赴清池。诗中这样写: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所以,当恶婆婆再敢“以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进行道德绑架时,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故事足以吓死他们。
同样,小媳妇也不要太嘚瑟了,总是问出“我和你妈掉水里,你先救谁?”老公有可能会说“你学刘兰芝举身赴清池,是要我自挂东南枝吗”?
生生死死的爱情,凄惨归凄惨,但美丽,完全谈不上。
其实,在真实的宋朝以前的历史中,“万恶淫为首”,并不涉及男女之事。即使在现代汉语中,“淫”字,也有五种解释:
1、过多,过甚,过分,过滥,副词,表示程度,如淫辞、淫雨、淫威。2、渐浸,浸渍,动词,引申意,沉醉于某种行为,如浸淫。3、迷惑,迷乱,动词,指使人迷惑、改变,如富贵不能淫。4、放纵,沉溺,动词,如淫湎、淫逸。5、色欲、两性关系,如奸淫、淫娃、淫荡、淫乱、淫秽、手淫、意淫淫的五种解释中,只有第五种是涉及两性关系的,在大多数场合,“淫”字是过分、贪婪的意思。
从“万恶淫为首”的词源来说,“淫”也不是男女之事。
“万恶淫为首“,出自明朝《增广贤文》,本意是“万般罪恶中,贪婪最邪恶。”这一点,和基督教中的“七宗罪”异曲同工,七宗罪指的是“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色欲和暴食。”
事实上,中国的古圣先贤并不反对男女之事,反而十分提倡。以孔子和孟子为例:
孔子在《礼记》中说:“饮食(吃喝)男女(色欲),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中说:“食色(色欲)性也。”不仅如此,中国古代性教育还十分发达,超过现代人的想象。
唐朝时,唐太宗把第十八个女儿嫁给了名将薛万彻。薛万彻在战场上威风八面气吞万里如虎,可是房事上面却不行。女儿给李世民诉苦,李世民无奈,只好给薛万彻传授性知识,最终挽救了这一对苦命的夫妻。
古人那里有很多好东西,如果总是想歪了,那可是什么也学不到啊!
古人为什么说“万恶淫为首”?
首先,在古文中的“淫”字,有广义的解释:淫者,过也,就是过度了。比如说我们原定开半小时的话,结果讲了两个半小时,把人家累死了,在古文中就可以写道:“淫也”;又如雨下得太多了,就是“淫雨”。“万恶淫为首”意思是贪婪过度是罪恶的根源。现代“淫”字都看成狭义的,仅指性行为才叫淫。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性的问题,一个生活的问题。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只要生命存在,就一定有这个大欲。
性的本身不是罪恶,性本身的冲动是天然的,理智虽控制性不要冲动,结果生命有这个动力冲动了。不过性的行为如果不作理智的处理,这个行为就构成了罪恶。中国人素来对于性、情及爱的处理,有一个原则的,就是所谓“发乎情,止乎礼。”现在观念来说,就是心理的、生理的感情冲动,要在行为上止于礼。只要合理,就不会成为罪恶,所以孔子说关睢乐而不淫。
中国古人有两句话综合起来的一副对联说: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其中“论迹不论心”就是看他的行为有什么不端,比如一个人对某人燃起冲动,但仅仅是某个瞬间想过一下,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其不为“恶”,毕竟我们无法得知一个人每时每刻在想什么,人心海底针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