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叔宝,唐朝开国将领之一,他为何会排进凌烟阁?
隋唐英雄秦琼的声名显赫,可谓是家喻户晓,在人们心目中是神一般的存在,被敬为门神,春节时家家张贴,礼敬供奉,祈求宅安。而且在历史上,秦琼也确实是一位为大唐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数一数二的好汉名将,然而,在凌烟阁的24功臣排名中,他却倒数第一,不禁有些让人费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分析一下排序依据的标准,应该有三个方面考量:一是功劳大小,二是职位高低,三是在李世民心中的份量轻重。
功劳的大小是也是要分阶段来衡量的,一是从起兵到入关阶段;二是征战统一定江山阶段;三是玄武门之变前后阶段,这个阶段很重要,因为是李世民上位的关键性阶段;四是李世民登基后国家治理阶段。秦琼开始是隋将张须陀的部下,后来辗转李密,又投奔王世充,最后才进秦王府成了李世民的得力干将,这样看来第一阶段秦琼几乎没什功劳。在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消灭割据势统一天下的阶段,秦琼的功劳虽然不如李孝恭、李靖、侯君集等人,但也是非常突出的。玄武门之变前后,秦琼不像尉迟敬德等人那样受到齐王一派排挤,一直鼓动秦王先下手为强,玄武门之变被安排在重要位置,特别是尉迟敬德亲手杀死正在用弓弦勒死李世民的李元吉,救下李世民,并用对手人头喝退敌兵,而且亲自入宫替李世民要来兵权,剿灭残敌。而秦琼只是救援部队长孙顺德的助手,虽然也有一定的功劳,但这毕竟与一线的将士不可比拟,这样的安排也是李世民的好意,因为李渊称帝不久,秦琼因多次征战受伤导致的一身病痛便冒出来。也正是因为旧伤原因,贞观年间,秦琼大多时间都抱病在家休养,凌霄阁画像之前已经去世,因此在治理国家、稳定朝纲方面,秦琼的功劳也与凌霄阁的其他人无法相比的。
职位高低也分实职和虚职。《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九年七月,“以秦府护军秦叔宝为左卫大将军,又以程知节为右武卫大将军,尉迟敬德为右武候大将军。”,尉迟敬德实封1300户,秦琼和程咬金都是700户,可以看出,虽然李世民在职位上给了三人同等对待,但区别还是很大的。再看看他们三人进上凌霄阁时的职务“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徐州都督、胡国公秦琼”,虽然虚职都是公,但实职的差距就很名显了,而且秦琼因长期养病,就连徐州都督也是挂名的。
在李世民心中的份量。也可以说跟李世民的关系和感情,应该说秦琼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不一般,感情也深厚,但一是没法和跟他一起起兵反隋的文臣武将相比;二是秦琼是武将,和那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的政治家无法相比;三是毕竟秦琼多年抱病在家,和李世民很少见面,和一直跟在李世民身边的人相比,在感情关系上多少也会有影响,毕竟日久才情深。
综上来看,秦琼纵然功劳非凡,但在凌霄阁画像中处于最后一个,李世民的考量是有道理的。
秦叔宝,唐朝开国将领之一,他为何会排进凌烟阁?
一、秦叔宝功绩高于尉迟敬德和程知节吗?
可以肯定地说,从史书中记载中,我们看不到秦叔宝的功绩比尉迟敬德和程知节高。
我们从武德九年(626)玄武门之变前三人的职务可以看出端倪。
玄武门之变前,三人的职务基本是通过武德年间的军功获得的,因此,通过对比三人的职务,就可以看出三人的功绩到底如何:
尉迟敬德:归唐后授予秦王府右一府统军,后因功升为秦王府左二副护军,至迟在武德七年(624)时升为秦王府护军(《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七年(七月)庚辰,突厥寇陇州;遣护军尉迟敬德击之。
程知节:归唐后授予秦王府左三统军,约武德七年(624)因功授予秦王府右二护军(《程知节墓志》:寻奉教留住,除右二府护军)。
秦叔宝:归唐后授予秦王府右三统军,武德九年(626)玄武门之变前因功授予秦王府护军(《资治通鉴》:武德九年(626)七月,秦府护军秦叔宝为左(武)卫大将军)。
也就是说,尉迟敬德、程知节和秦叔宝三人,归唐时官职是在同一水平,都是秦王府统军,玄武门之变前,三人官职仍然在同一水平上,都是秦王府护军。
这就充分说明,这三人在武德年间的战功基本上不分伯仲。如果真的细究起来,程知节和秦叔宝是武德二年(619)闰二月归唐,而尉迟敬德则是武德三年(620)四月归唐,比前面二位晚一年,因此,尉迟敬德归唐后的战功应该是略大于程知节和秦叔宝。
当然,有人可能要拿三人的爵位来说事儿,根据史书记载,在武德年间,程知节和秦叔宝都被授予国公爵位,程知节是宿国公,秦叔宝是翼国公,但尉迟敬德没有记载具体爵位。但是请大家注意,没有记载不代表尉迟敬德没有爵位,从尉迟敬德在武德年间的职务来看,他不可能没有爵位,只不过史书记载脱漏而已。
二、秦叔宝为何在凌烟阁功臣中排名最后
这就涉及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规则,其实很简单,最基本的规则就是根据他们在贞观十七年(643)二月画像凌烟阁时的官职品级和班次来排序。
尉迟敬德在贞观年间大部分时间担任州都督,先后担任过襄州、鄜州、夏州都督,正三品,但是,因在贞观十七年(643)年初主动申请退休,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散官,从一品。
程知节担任左领军大将军,正三品。
秦叔宝于贞观十二年(638)去世,赠徐州都督,正三品。
那么,这三人该怎么排序呢?
先根据官职品级排,从一品的尉迟敬德,排在正三品的程知节和秦叔宝前面。
再根据官职班次排,正三品中,十二卫大将军排在州都督前面(详见《旧唐书》职官志援引的《贞观令》的记载),因此,程知节排在秦叔宝的前面。
综上,三人的排序应该为:尉迟敬德、程知节、秦叔宝。就这么简单。
多说一句,以上规则不仅仅适用于这三位,它适用于全体二十四功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着排一下,绝对严丝合缝。
以上回答由详侃历史原创,欢迎大家讨论。
秦叔宝,唐朝开国将领之一,他为何会排进凌烟阁?
秦琼在唐初期有不少的战功,也很受李世民的重用,与程咬金,尉迟恭,翟长孙是李世民手下的四大将。曾拜左武卫大将军,正二品,是李世明时期武将中的核心人物。
有人说秦琼之所以列到最后一名,是因为他没有参加玄武门事件,其实不是的,玄武门事件时,李世民派秦琼在城外镇守十万大军,以防不测。当时秦琼是这支军队的最高领导,是掌握全局的。后来,率军入城稳定局势。
李世民继位后,秦琼因为伤病,就没有再参加过征战了,不久因病去世,李世民厚葬他,而且特令在他墓上立石人,石马。这是一般的武将没有的待遇。秦琼去世五年后,李世民开始奖励功臣,设凌云阁功臣。由于这期间也有很多的战事,所以秦琼排在了最后一位。但是,并不代表秦琼的功劳小!
秦叔宝,唐朝开国将领之一,他为何会排进凌烟阁?
因为演义小说和影视剧的原因,秦叔宝在民间有很高的知名度,再加上过年大家张贴门神的习俗,更是让他几乎家喻户晓。于是就有人会对秦叔宝仅仅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倒数第一的位置感到疑惑。
背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让著名画家阎立本在皇宫凌烟阁内描绘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以表彰其功。画像完成后李世民经常到凌烟阁怀旧,这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由来。
那么为什么在民间有这么大名气的秦叔宝确只能排在最后一位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秦叔宝在贞观十七年排定座次时,官职最小。因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不是按照功劳大小来排名的,而是确定下名单后,根据当时的官职大小来排序的。比如第一位的长孙无忌当时位列司徒,三公中第二位。因此当之无愧的排名第一。又比如第二到第五的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都是司空,三公中的第三位,但是李孝恭、杜如晦、魏征在贞观十七年都已经去世,所以活着的房玄龄本来功劳和名气绝不亚于他们,但秉着逝者为尊的原则,只能屈居第五了。再回来看秦叔宝,他虽然也早在贞观十三年(公元638年)就已经去世。但他生前的最高职务只是左武卫大将军,只是正三品的职务,的确和其他人无法相比,因此只能排在最后一名。
那么为什么在打天下时,立下汗马功劳的秦叔宝似乎官职不是很高呢?
秦叔宝只是一名悍勇的武将,并不是统兵决胜的帅才。演义小说里文武双全的秦叔宝几乎是完美的化身,但实质上他与尉迟敬德、程知节一样都是悍勇型的武将,并不是统兵作战的帅才(初唐时期的军界大拿是李靖、李世绩等人)。李世民在征战天下时有一支精锐无比的玄甲队,就是由秦叔宝、尉迟敬德和程知节等人率领,作为李世民在战场上最有力的打击武器来使用。另外在《旧唐书秦琼列传》中,专门大篇幅的记载了秦叔宝的悍勇,李世民每逢和敌军交战,如果对方有武将敢于在阵前炫耀武力,李世民必定指派秦叔宝与之单挑,每次秦叔宝都能在两军阵前枪挑对方大将,简直就是专治各种不服。此等悍勇的描写,在历朝正史中是及其罕见的。
秦叔宝在贞观朝几乎都在养病,没有过多的仕途和沙场表现。或许在统一战争中多次单挑大将,又多次率领玄甲队拼死冲锋,秦叔宝的确多次受伤。这也导致他在贞观朝其实没有多少表现。同样在《旧唐书秦琼列传》中也记载了他的病情。
其后每多疾病,因谓人曰:“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也正因为他的长期生病,一直与他交情深厚,且官职和功劳相当的程知节才慢慢通过贞观朝的表现才在官职上超越秦叔宝,并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十九。
关于秦叔宝因为玄武门之变受到冷落的争议其实一直以来关于秦叔宝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因此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靠后,在贞观朝不受重用和冷落的观点都很流行。的确在玄武门事变中表现突出的人都在贞观朝受到重要,并且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都排位靠前。这本无可厚非,毕竟打天下可以狭隘的说是为了大唐打的,打下来可能是李建成当皇帝,但是玄武门之变那是的的确确提着脑袋为李世民争夺皇位。李世民对这些人高看一眼也很正常。但是秦叔宝到底有没有参与玄武门事变呢?
个人观点秦叔宝应该是参与了。首先旧唐书是明确有记载的,但是新唐书却表述模糊,因此有人就以此为由认为秦叔宝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
这里我们要看看新旧唐书的特点对比。通常认为旧唐书点是资料详实,因为他有很多唐朝的政府记录为依据,再加上编撰的人没有过多加工。而新唐书则是简洁流畅,文采更佳,编撰者的文学水平高(大文豪欧阳修主持编撰)所以进行了一定的文字加工(我这里的意思不是说改变史实,而是单纯的文字优化)。
搞清楚这个特点对比,我们再来看新唐书中的原文是什么?
及平隐、巢,功拜左武卫大将军,实封七百户。就简单的一句话,但是仍然有一个字“功”。如果秦叔宝没有参与,新唐书就没有必要用这个字甚至不需要这句话。
再着,我们看和秦叔宝类似的程知节,他在新唐书中在玄武门之变后的描述也仅仅只有一句话。
但是有人发现程知节在玄武门事变前还有李建成试图调离程知节的记载,而且也记载了程知节在面对这次调动的态度,以此证明程知节参与更深,态度更坚决。但我个人倒更愿意认为其实秦叔宝已经开始生病,在李建成看来,这员虎将的威胁性降低了,同时李世民在谋划玄武门事变时,也可能考虑了这个因素,没有让秦叔宝深度参与。
最后,我们再看玄武门事变后的封赏,尉迟敬德等人的确在玄武门事变中立功较大,所以所受封赏也较多,但是我们看尉迟敬德受封的职务并不比秦叔宝高,只是赏赐和封户较高(一千三百户)。而明确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程知节,职务也和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一样是正三品,但是封赏和秦叔宝也一样是七百户。考虑到尉迟敬德是在玄武门之变论功第一,这样的安排其实也证明在玄武门之变刚刚结束时,秦叔宝和另外两位没有什么差别。
综上,个人认为秦叔宝应该是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只是参与程度的确较低,估计和程知节一样。但是他本人在统一战争中受伤颇多,因此身体长期有病,所以贞观朝没有过多的表现。再加之他本人能力可能有点偏科,武力技能点的多了一些,因此李世民也没有安排他文职或让他参与到治国理政的工作上来。这些因素汇集到一起,使得他死前也仅仅是正三品的官职,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最低,按当时排序规则也只能无奈垫底了。
秦叔宝,唐朝开国将领之一,他为何会排进凌烟阁?
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在戏剧中是唐初最出风头的人物,有关他的剧目最多,“秦叔宝为朋友两肋插刀”,更是作为江湖义气的典范。《贾家楼》(《响马传》)一刷瓦岗英雄结拜和反登卅的事,则集中的描写了秦琼为朋友的义气而不怕牺牲的精神。可是这件事根本沒有历史记载,而且与秦琼的出身经历都不一致。秦琼不是捕快出身,他在隋未曾在隋大将来护儿手下当军官。早在他上瓦岗之前,他的母亲就死了,当然也沒有什么借给他母亲上寿聚会结拜的事。而且他上瓦岗是经过了曲折的道路,瓦岗等义军发动起义时,他当时是隋大将张须陁的部下,他跟随张须陁去打过卢明月起义军,后来又去打瓦岗。就在张须陁被瓦岗军打败时,他也还沒有上瓦岗,又去投了隋将裴仁基。后来裴仁基投降了李宻,他这才上了瓦岗。
秦琼上瓦岗之后,李宻很重视他,李宻当时设置了八千近卫军,称为“内军”,选最勇猛的大将四人担任骠骑,分别统领,李宻曾扬言这八千人足能当百万兵用,当时秦琼和程咬金都被任命为“内军”骠骑。李宻失败后,秦琼投降了王世充。后来看到王世充不会有什还成就,才与程咬金、牛进达(戏剧中叫尤俊达)等一道投了李渊。李渊将他们拨在李世民帐下。李世民早就听说秦琼骁勇,加意厚待他,任命为马军总管。在美良川战役时,他功劳最大。戏剧中写在美良川交战中,因为打三鞭还两人锏,从此他和敬德结下私仇,以致当后来秦琼病危时,他还不愿把元帅印让给敬德。,这根本与历史不符。其实尉迟敬德地位一直比秦琼高,比他重要,在唐褒奖功臣的凌烟阁客串,武将的次序是尉迟敬德、李靖、李勣、秦叔宝。
秦琼确实是一名勇将,他所使用的枪(不是锏)比一般的大得多,朝廷每次盛大集会,都要將这条枪在殿廷展出让人观赏。他骑的马叫忽雷驳(不叫黄骡马),能够一跃越过小溪和山涧。他曾有一次单枪独马,杀入敌人营中,剌敌于万众之中。他说过自己一生参加了二百多次战斗,前后流血累计有几石之多。
他也曾为李世民打败王世充,参与了玄武门事变,之后,被任命为左卫大将军。他还没来得及参加李世民时更多的军事斗争,便较早的去世了。这是秦叔宝在凌烟阁排名在最后的主要原因。
秦叔宝,唐朝开国将领之一,他为何会排进凌烟阁?
因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是根据贞观十七年的官职高低决定的,秦琼在唐朝开国战争中只是将才而非独自统军的帅才,李世民登基后长期出于伤病状态没有继续建功立业,最后于贞观十二年去世,所以官职低。另外,说秦琼没参加玄武门之变的都是只看网文不看史书的,秦琼百分百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所以这不是理由。
先来驳斥一下所谓“秦琼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的传言。这个根本毫无逻辑。首先《旧唐书•太宗本纪》明确记载了“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如果秦琼没参与,为什么要写他?另外,在《旧唐书•长孙顺德传》更是写了“武德九年,(长孙顺德)与秦叔宝等讨建成余党于玄武门。”所以说,秦琼在玄武门之变的主要任务就是扫清太子李建成余党,而且还是带领众人的,怎么就没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秦王府人人上阵,连长孙皇后都亲自犒劳将士助威,秦琼的身份是秦王府右三统军,说明白点就是李世民的家将,还想不参与?那不叫保持中立,那叫吃里扒外,会被斩首祭旗的。有人误以为玄武门之变仅仅发生在玄武门,其实它是一个全面的政变,包括宫门、宫外、宫内三部分,秦琼就在宫外打李建成的余党,还有诸如玄武门五大首功之一的侯君集,史书对他做了什么只字未提,一般分析就是在宫内控制李渊,由于不太光彩所以史书不写。不是只有长孙无忌、尉迟恭带的那些埋伏在宫门的人才叫参与了玄武门之变。
那为什么排名最后,首先要明白凌烟阁功臣的排名依据,那就是设立二十四功臣时(贞观十七年)的官职排名。比如,排名第一的长孙无忌,官职是司徒,正一品,三公之第二位(三公按太尉、司徒、司空排名),二到五位的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都是三公中排名第三的司徒,其中,李孝恭、杜如晦、魏徵都已死,死者为大,所以排在活着的房玄龄之前。而三个已死的人中,李孝恭是皇亲,所以排三人中第一位。后面第六位、第七位的高士廉、尉迟敬德都是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第八位、第九位的李靖、萧瑀都是正二品特进,从他们开始就是二品官了。就是这种排名方法,以此类推。
然后看秦琼,生前最高官职左武卫大将军,正三品,死后追封徐州都督,也是正三品(大都督从二品,一般都督正三品)。再看哪怕是排名倒数第二的李勣,官职最高为光禄大夫,从二品。所以,秦琼是二十四人中官职品级最低的,自然排在最后。
那秦琼的官职为什么最低?首先,他是将,而非帅,虽然功劳不小,但是不像李靖这样能够独自作为主帅统军,功劳自然不能同日而语。其次,不能做文官处理政务。秦琼是纯武将,没有治国之才,国家太平后,更需要文官治国,如虞世南等人就更容易获得高官,秦琼不行。第三,常年征战留下的伤病,让他在李世民登基后的军事战争中没有参与。史书记载秦琼一直生病,每逢生病就对人说我一生百余战,留下无数伤,怎么能不病呢。一直生病就不能带兵打仗,自然不能建功,也就官职升不上去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