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玄武门之变李渊要坚持处理李世民,李世民会咋办?
大家好,我是微知,我答一下。
玄武门之变时,如果李渊要坚持处理李世民,李世民有一千个办法,让他处理不成;不仅处理不成,事态的发展与我们今天看到的记载,仍会大同小异。
请大家先回顾一下当时的场面,再看后面的分析:
一、玄武门之变时,李渊表现出高超的政治技巧我们先回顾一下玄武门之变前后的情形。据《资治通鉴·唐纪七》记载: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三,李世民秘密向李渊奏陈李建成与李元吉淫乱后宫嫔妃,同时哭诉一番自己的委屈,说太子和齐王想害死自己。李渊听后很惊讶,让他第二天早一点来上朝,自己要亲自审问(太子和齐王淫乱后宫)的事儿。
六月初四,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人早早入朝,把秦王府的兵力埋伏在玄武门内。
李渊把宰相裴寂、萧瑀、陈叔达等人等人召集到身边,准备一起审查李世民的密奏。
李建成和李元吉进了玄武门。当他们走到临湖殿时,发现情形不对,准备回去。李世民带着尉迟敬德等人突然出现,杀死二人。
这时,李建成手下的大将冯立、薛万彻、谢叔方等人得到消息,率太子府精锐两千人驰援,想杀入玄武门救主。李世民手下的大将张公瑾力气大,封闭了玄武门。玄武门宿卫军(保卫皇宫的警卫部队)将领敬君弘和秦王府的大将吕世衡出战,两人战死在玄武门外。
▲玄武门之变的功臣尉迟敬德画像
玄武门外杀声震天,李渊在皇宫里自然也听见了,知道发生了兵变。当时,李渊正“泛舟海池”——在皇宫的湖里划船——不知道是不是想逃跑。这时,尉迟敬德全副武装,手提长矛出现在他眼前。
李渊非常震惊,问尉迟敬德:“今天作乱的人是谁呀?你到这里来做什么?”
尉迟敬德说:“太子和齐王作乱,秦王起兵诛杀了他们。秦王担心惊动陛下,便派我担任警卫。”
李渊对身边的宰相裴寂等人说:“想不到今天竟会出现这样的事儿,你们看该怎么办呢?”
裴寂没说话。另外两位宰相萧瑀和陈叔达都说:“太子和齐王原本就没有参与举义反隋的谋划,又没有为天下立下功劳。他们嫉妒秦王功勋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划邪恶的阴谋。现在,秦王已经诛杀了他们。秦王的功绩天下皆知,全国人民都诚心归附他。如果陛下立他为太子,把国家政务交托给他,就不会有什么事儿了。”
宰相裴寂是李渊的老朋友,自然忠于李渊。萧瑀和陈叔达则早就与李世民私下勾结在一起了。
面对这样的情形,李渊还能说什么?他只得说:“好!这也正是我平素的心愿啊。”
于是,李渊应尉迟敬德的请求,亲笔写下一份敕令,命令各军一律接受李世民的处置,让宰相宇文士及出去传令,又派黄门侍郎裴矩去李建成的东宫,安抚李建成手下的将士。然后,他派人把李世民叫来。
▲李世民画像
李世民到了父亲面前,李渊安慰他说:“这些日子,我差点就误听谣言啊。”李世民听完,立刻跪下,伏在高祖的胸前,长时间地放声痛哭。
六月初七,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诏书中说:“从今天起,军队和国家的各项事务,无论大小,全部交付太子处置决定,然后再报给朕知。”
看看这爷俩的演技,李渊是多么的“识时务”,恐怕他看到尉迟敬德的时候,就在心里计划好了怎么应对——皇帝当不成了,保住老命的政治技巧还是有的。
二、如果李渊坚持处理李世民,会怎么样?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渊身边至少有三位宰相:裴寂、萧瑀和陈叔达,另一位宰相宇文士及当时应该也在路上了。这四个人中,只有裴寂是忠于李渊的,其他三位都是李世民的人。同时,李世民的部队已经控制了皇宫,李渊的宿卫军也支持李世民。李渊作为皇帝,“落单”了。没了文臣和军队的支持,皇帝除了政治经验以外,和普通人又有什么区别?
设想一下,李渊如果要处理李世民,至少要征求一下宰相们的意见,这样就会出现三比一的态势。如果萧瑀等人苦苦进谏,拿出古圣先贤的教导(古圣先贤当然不会教人杀哥哥、弟弟,但找出一些说辞还是可以的),讲一讲秦王的丰功伟绩,再拿出大唐王朝的前途做筹码,李渊恐怕也得与李世民合作。毕竟他是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帝,李世民是他的亲生儿子。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肯定会放弃处理李世民的念头,立李世民为太子。
如果李渊不听宰相们的进谏怎么办?比如说,老头倔脾气犯了,非要杀了老二,给老大和老四报仇不可?李世民该怎么办?
▲唐高祖李渊画像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处理起来也简单。李渊已经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了,光杆司令一枚,怎么斗得过杀红眼的儿子呢?这时候,可能出现这样的场景:某位宰相站出来,以李渊的名义起草诏书,命令太子和齐王的人马放弃抵抗,立李世民为皇太子。闹不好,此公还会把起草好的诏令给李渊看一眼,然后说,皇上,您看这么写行吗?说罢,盖好玉玺,拿出去传达。
如果真是这样,李渊的晚年生活待遇可能会受影响。比如,他在当太上皇的时候,恐怕生不出那么多孩子来;或者,他会在皇宫的某个院子里,在严密的看管之下,度过凄凉的晚年岁月。
当然,这样的事没有发生,恐怕也很难发生:李渊面对自己这个心狠手辣的儿子,而且是剩下的唯一嫡子,还有必要坚持处理吗?为大唐江山计,也不能处理这个硕果仅存的嫡子,而且是功勋卓著、羽翼丰满的嫡子。
因此,李渊最好的选择是:我封你当太子,你保我好日子;你看好咱家江山,我给你生弟弟妹妹去。
三、李渊坚持处理李世民,李世民会不会连亲爹都杀?不会的,因为没一点必要。原因在于:
第一,李世民杀兄杀弟,犯了人伦大罪;如果连亲爹一块杀,那他的“贞观之治”再好上一百倍,他也是个“弑君弑父”的禽兽,史家也绝不会放过他。李世民肯定清楚这点,他绝对不会像政治白痴一样,杀红了眼什么人都杀。
第二,如果李世民“弑君弑父”,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他的皇位就失去了合法性。他的支持者,至少会失去一半以上,他还怎么治理好这个国家?他狠心辣手犯人伦大罪,才夺到这个皇位,可这样的皇位又有什么意义呢?当一个千夫所指的皇帝,又有什么趣味呢?
因此,李世民在正式登基之前,要千方百计保证李渊的生命安全,这样他的皇位才有合法性。如果李渊在他登基之前突然死了,李世民还是难免遭受“弑父弑君”的嫌疑,皇位合法性仍会受损。
▲李世民登基后,以善于纳谏著称,开创贞观之治。上面是唐太宗纳谏图。
第三,李世民登基后,会不会因为担心李渊夺回皇位,就想除掉李渊?这也没必要。一是他的皇位是“名正言顺”地从李渊手上继承的,他已经是皇帝,谁反对他,谁就是谋反;二是李渊只有四个嫡子,老三早夭,老大和老四被李世民杀掉,嫡子只剩李世民一个了。李渊不会冒着失去大唐江山的风险,去和他人(哪怕是他的庶子)勾结,反对李世民的。所以,李渊最好的选择是安心当个太上皇,安度晚年。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李渊和李世民都是成熟的政治家。我们不要小瞧李渊,他虽然被儿子逼下皇位,但他毕竟是大唐的开国皇帝,在皇位上坐过九年。大唐开国,扫平诸侯,安定政局,有他的一份功劳,他也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所以,当玄武门之变这种突发事件突然出现时,他肯定就思考清楚了应对之策,那就是从大唐江上考虑,把皇位交给李世民,自己去安度晚年。
李世民也是成熟的政治家,在逼宫夺位时表现得“有理、有利、有节”,给老爹留足了面子,顺利地把皇位拿到手,奠定了自己皇位的合法性。
如果玄武门之变李渊要坚持处理李世民,李世民会咋办?
导语:
玄武门之变兄弟阅墙惨剧的发生,其实归根结底本来就是李渊的私心,为了自己的权力和皇帝宝座,李渊试图用帝王权术,平衡皇太子李建成和二皇子秦王李世民的势力。那方势大就打压那一方,绝对不会让一方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结果是造成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结局。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已经失去对兵权的掌控,也就谈不上对李世民的惩罚。反而李渊必然是失去权力成为笼中鸟。而政变成功的李世民彻底掌握军队,夺取了皇帝的权力。对自己的父亲李渊,在天下道德上李世民不可能杀李渊,也就采取了软禁尊为太上皇的方式处理。
一,天命所归,二子皆龙凤。帝王之术: 平衡与制衡。
李渊是幸福的,因为他妻子贤惠,儿子们个个有龙凤之姿。太原李氏天命所归,在反隋一统天下战争中,李渊建立的大唐节节胜利。大儿子李建成河北招英豪,领兵攻灭了高德儒,宋老生,屈突通。二儿子李世民太原使计逼李渊起兵反隋。在其后战争中攻灭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军事才能表现的淋漓尽致。
但是在两个儿子的光辉下,李渊称帝后就很不幸了。因为儿子太厉害了,对他的权力构成了威胁。他只好搞平衡权术,皇太子李建成势弱就打压强势的秦王李世民。秦王李世民势弱就压制皇太子李建成。形成了三方制衡的局面。这样的私心,当然对国家的传承和继任很不利,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就不难理解了。
二,玄武门勇悍,政变后无情与有情,一代枭雄李世民。
李世民在夺嫡事业中,始终是被动和处于下风的。在皇帝父亲李渊的权威和皇太子大哥李建成的双重打压下,李世民如果只是认命,那么结局只能是失败和破家灭门。
但是戎马一生的李世民,从来不缺拼命的果敢和决断。以是在掌握的军事实力和兵权,并不比皇太子李建成强大情况下,李世民实施了擒敌先擒王,果断在玄武门计划了斩首。果然一击而中,李建成和李元吉双双毙命。从而在面对李建成掌握的军事力量反扑下,用李建成的人头瓦解了敌人的士气和军心。彻底政变成功。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果断把李建成满门抄斩,绝了大部分拥护嫡长子文武大臣的幻想,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远见和手段。该狠时绝不手软,是一个成功君主的必备天赋。而政变成功后,为了收卖人心和控制朝政,又可以收敛爪牙不杀李渊,做足了孝子的表率。把演技表演的动人泪下。果然是一代枭雄!
最后总结:
玄武门之变的发生,起因于李渊的私心,发动于李渊的心软,成功在李世民的勇气和拼死一搏的亡命。结局必然是李渊失去权力下台,李建成死于非命的悲惨。李世民赌博大获成功!
如果玄武门之变李渊要坚持处理李世民,李世民会咋办?
玄武门之变,其本质是皇帝李渊与开国第一功臣李世民之间的斗争。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的两枚重要的棋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被李世民消灭,此时,李渊手中已经没有了抗衡李世民的筹码。我们从军队,朝堂,地方三个层面来看:
军队,初唐武德时期,府兵制度还不完备,十二卫掌控的府兵主要就是关中地区的府兵,也就是关中十二军,我以前进行过专门的分析,关中十二军中,半数以上的军将在玄武门之变前就支持李世民,剩下的那几位,也多曾跟随李世民征战,与李世民非常熟悉,因此,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关中十二军整体支持李世民的局面已经形成,军队支持李世民,表明李渊大势已去。
朝堂,武德末年李渊的宰相共有7人,其中,李世民是尚书令和中书令,李元吉是侍中(虚衔,且已被杀),裴寂左仆射,萧瑀右仆射,封德彝中书令,陈叔达侍中,宇文士及检校侍中。其中,宇文士及是李世民的心腹,萧瑀和陈叔达公开支持李世民,封德彝首鼠两端,在玄武门之后也必然支持李世民已经,也就是说,三省长官全部支持李世民,李渊这边的只剩下裴寂,已经无力回天。
地方,武德九年六月时,地方上的超级军政机构,行台,只剩下两个,益州道行台和陕东道大行台,其最高长官行台尚书令都是李世民,实际管理者,益州道行台仆射窦轨和陕东道大行台仆射屈突通,都是李世民的心腹。此外,凉州有安兴贵和安修仁兄弟,是李世民心腹。河北有定州都督双士洛、魏州都督田留安、冀州都督丘师利、赵州刺史郭孝恪等人,都是李世民心腹。山南有荆州都督刘瞻,李世民救过他的命。东南有扬州都督李神符,他是李神通的兄弟,而李神通与李世民关系极为密切。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玄武门之变后,无论是军队,朝堂,还是地方,李世民都已经占有绝对优势,李渊已经不能发挥任何作用了,甚至李渊自己,都已经由李世民心腹尉迟敬德宿卫了。所以,就算李渊不合作,对李世民也没有任何影响,李世民甚至根本不用杀李渊,继续软禁即可,同时以李渊名义对外下达命令就是了。
本回答由详侃历史原创,欢迎关注,共同讨论。
如果玄武门之变李渊要坚持处理李世民,李世民会咋办?
处理个P,尉迟敬德已经提着血淋淋的人头来到李渊的龙舟前,叉手施礼:“陛下,太子和齐王谋反,秦王已经将他们剿灭,现在担心陛下的安全,派末将来保护陛下,请陛下安康,恕末将甲胄在身,不能行大礼!”。
这说明什么?李渊的护卫军已经鸟兽散了,秦王的大将带甲直闯皇宫,李渊除了默认,顺水推舟,借坡下驴,还能怎么样?
如果玄武门之变李渊要坚持处理李世民,李世民会咋办?
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带领文臣武将去向李渊请罪!李渊听到外面动静很大!
李渊:世民,怎么了?建成呢?
李世民:父皇,儿臣死罪!
李渊:说!
李世民:大哥密谋反叛,已被儿臣手下击杀!儿臣特来保护父皇!
李渊:你说什么?建成会叛乱?哼,我看是你要叛乱吧?保护我需要带这么多士兵吗?哈哈,你这个逆子!你这个逆子!
李世民跪在地上一声不吭!
李渊大怒:来人呀,把这个不忠不孝的逆子拿下!
周围没有人动弹!
李渊又喊了几声:来人呀!
仍然无人动弹!
李渊:逆子,你是不是还要弑父篡位?
李世民:儿臣不敢,父皇若真要杀儿臣,儿臣别无他法!弑父儿臣是不敢的,请父皇传位与吾,我必将殚精竭虑,让我大唐的光辉照耀四海!
请父皇拭目以待!!!
李渊叹了口气:我明白了!
很快,李渊下了传位诏书,做了太上皇,亲眼看到了儿子开创了贞观盛世!
如果玄武门之变李渊要坚持处理李世民,李世民会咋办?
看到这个问题就进来问答一下啦!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先回答一下问题,我认为即使玄武门之变李渊坚持要处理李世民,他也讨不了好,退位对与他而言无疑是最佳选择。如果李渊坚持要处理李世民,那么李世民很有可能会提前暗地里下手,让李渊“顺其自然”地过世, 以至无法处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通过时间线来细细分析。
首先,在隋大业十四年(618),李渊建立唐朝之后,便立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当时李世民还没有来得及多想,就投入到了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指挥了四次重大战役,皆获得胜利。
可以说,因为李世民常年带兵出征,他在军中威望是很大的,因此他在军中拥有许多忠于他的臣子,手上兵权很重,拥有如此权势,说他不想做皇帝,肯定是不可能的。
而且他的臣子都希望他能够称帝,这样自己才算是正确的站了队,他们才能够名垂青史,然而如果是李建成称了帝,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可想而知。
其次,我们再看看接下来的杨文干事件。因为李世民手中兵权过大,李建成非常担心李世民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他也招募不少青壮年来增强他的力量,组成长林兵。并且他还和自己弟弟李元吉合作,勾结宫中妃嫔。
事情发展到这里是很顺利的,但是呢,发生了一件让李建成意想不到的事情。
唐武德七年(624),有人向李渊举报杨文干谋反,而杨文干是支持李建成方的。所以李渊就对李建成起了疑心。
李建成向李渊保证自己绝无谋反之心,然而杨文干却真的举兵谋反了。在这时,李渊有了改立李世民为太子的想法,但是李建成的挽回举动,又让李渊开始犹豫了,所以李渊又对李世民食言了。
为什么我要说“又”呢?
那是因为据说早在太原起兵之时,李渊就曾答应李世民,如果事成,将立李世民为太子,可是那时他就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这一次对李世民又食言了。
这是非常伤感情的事。
最后,就是玄武门之变了。李渊其实很想缓和两人的关系,但是两人彼此有利益争夺,关系和解是不可能的。
而李渊为了稳定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便亲自出手罢免了李世民身边的两个重要谋士,又差点杀掉了李世民身边的最得力的将军尉迟敬德。
可以说这种明显的偏向很容易伤害父子之间的感情。
形势对李世民不利起来,李世民一直下定不了决心,直到听到有消息称李建成和李元吉谋划杀害他,他才意识到必须要马上采取行动了。
于是李世民和他的谋臣们便决定在玄武门发动政变。
事情的结果我们大家也知道了。李世民逼宫,李渊识时务的退了位,将皇位传于李世民。
那么,我们想想看,李世民居然能在玄武门动手。玄武门是哪里?
这里可是出入禁城的要道!平时左右驻扎着禁军,防守极为严密。
李世民能够在这里动手,我们可以基本断定,李世民是掌握了禁卫军的,实际上也是如此,禁城的守军将军是李建成的亲信常何,在那时,常何已经被李世民所收买了。
所以我们想想,李世民都能控制这样的地方了,那么这时的李渊已经相当于是一个空架子了,没有足够保护自己的兵力,那么生死只在一线之间。
所以我们理顺一下,我们就能理解李渊为什么会退位了。也能够想象到如果李渊坚持要处理李世民,李世民之后会怎么做了。
总结一下就是:1、李世民掌握着兵权,势力很大,有许多人都支持他称帝,他自己也有做皇帝的野心。
2、由于李渊多次食言以及明显的偏心,这会让李世民心中对李渊颇有怨言,因此如有必要,李世民也许真的会采取行动。
3、李渊没有足够的势力,他没有办法去处理李世民,所以他不必坚持,坚持下去对他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