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在历史上是真的吗?
“三顾茅庐”是我国历史上口口相传明君贤臣间良性互动的经典故事,史书、小说、戏曲、诗词中都能觅到踪迹,可以说已经深深植耕于中华文明深处。
但这样一个故事真实性如何,在历史上却还有一翻争论。
历史上有关三顾茅庐的主流记载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用了足足两个章回的篇幅(第三十七、第三十八回),将刘备如何礼贤下士、,三次到南阳隆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全过程,进行了非常精彩生动的叙述,使得“三顾茅庐”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诵。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演义,不是正史,有关“三顾茅庐”的正史出处主要有:
1、诸葛亮的《出师表》
《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出师表》记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2、陈寿的《三国志》
《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记载: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3、陈寿编的《诸葛亮集》序表
《进诸葛亮集表》记载:"时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4、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七中记载: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其中《出师表》是诸葛亮准备第一次北讨伐时,呈给后主刘禅的的奏章,收录于《三国志》和《诸葛亮集》中,这正是“三顾茅庐“最原始的出处。司马光《资治通鉴》引用了上述观点。
二、历史上“三顾茅庐“另一个版本然而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在《三国志》注里引用了《魏略》和《九州春秋》里有关“三顾茅庐“的记载,却是另一个版本:
魏略曰: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裴松之在注里将以上记述,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的有关记述进放在一起行对比。
如果按《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应该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这和我们通常的认知差别就有点大了,估计多少会让我们这些崇拜诸葛亮的三国迷们有些坐不住了。
不是说好了的,是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请诸葛亮出山的吧?
三、”三顾茅庐“真实经过有关考证《出师表》没证据说是伪作,《三国志》是正史,《魏略》和《九州春秋》也是正史,正史和正史打架,这就让我们后人不知道该去帮谁了。
但如果综合有关记载,仔细分析,合理推断应该是有些线索可考的。
首先,《三国演义》的记述原于《三国志》,只不过对整个”三顾茅庐“的过程写得太艺术化,太过夸张,这也是作者为了突显诸葛亮的才学过人,智慧超凡,刘备的宽厚仁德,求贤若渴,塑造一对明君贤相的佳话。所以我们只作文学作品欣赏便可。
其次,在《出师表》里明白地写到:”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如果不是真实发生的事,诸葛亮不会也不敢这么写。因为在古代君臣之间等级森严,作为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应该是件非常严肃慎重的事,特别是诸葛亮这个一个注意自己声名的人,
所以既然诸葛亮这么写了,而且作为生活在那个年代,以严谨修史著称的陈寿,也在《三国志》和《诸葛亮集》里进行了同样的描写,“三顾茅庐“应该是不容怀疑的真实事件。
那么,既然《魏略》和《九州春秋》也归于正史系列,那又怎么年看待呢?
《史通·古今正史》谓“魏时京兆鱼豢私撰《魏略》,事止明帝”。《魏略》是曹魏郎中鱼豢私自撰写的,晋代魏后,鱼豢就没有出仕了,可见鱼豢是忠于曹魏而耻为晋臣的。
这政治立场在他编的《魏略》里也非常明显,比如《三国志》记载的“操自领冀州牧”、“曹操自为丞”、“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而在《魏略》里则变成了“天子以公领冀州牧”、“汉罢三公官,置丞相,以公为丞相”、“天子使郗虑策命公为魏公,加九锡”。
所以《魏略》的政治是偏向曹魏的,刘备的蜀汉与曹魏是敌对关系,抑刘扬曹加所难免,
另外《魏略》提到孔明是“北行见备”,按照实际上樊城与隆中的地理方位。应该是“东行”才对,故事记述刘备亲口承认自己和刘表都不如曹操,也是在变相抬曹操,贬刘备。
基于《魏略》的政治立场,“诸葛亮自荐说”只能听一半信一半。
所以裴松之得亮点了他的观点:
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意思是说,按《三国志》的记载,不是诸葛亮先见的刘备,这个已经很明确了,把《魏略》这个记载也列出来,仅供参考,并非是要否定“三顾茅庐”说。
最后掌心亮明自己的观点:诸葛亮先是被刘备手下请到府上座谈,诸葛亮借机主动与刘备搭话,小露一手,才引起刘备的注意,后刘备经过考察摸底,知道诸葛亮是大才,才放下皇叔的架子,“三顾茅庐“,亲自去请诸葛亮出山的。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三顾茅庐在历史上是真的吗?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给我们讲述了太多的经典故事和历史史料。里面英雄豪杰辈出,为了共同的梦想,大家齐心协力,肝胆相照,正应了那句古话--时势造英雄。
其中有一处经典之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做自己的军事,完成自己的霸业。刘备贵为皇叔,只闻诸葛亮其人,未见其真实才能,怎么做到亲自去请三次呢?
在官渡大战之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无路之下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卧龙岗有一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刘备和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三人各自武功本领均在万人之上,单打独斗绝对不成问题。但是说到带兵打仗,以谋略应对当时的复杂局面,刘备感到很无助。身边缺少一个谋士来给自己出谋划策。
后刘备拜访司马徽,并和司马徽讨论世事。司马徽对刘备说:"一般的读书人和见识浅陋的人怎么能认清天下大势呢?只有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人,才称得上是俊杰。"刘备问谁才可以称得上俊杰,司马徽回答说卧龙先生有安邦治国之才,得其可得天下。
第一次,刘备带关张二人去请诸葛亮,可惜当时通讯不发达,既没有电话也没微信,所以到了卧龙岗未见到人。
第二次,刘备听人说诸葛亮正好游玩回来,带着关张二人冒雪前去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这次诸葛亮在家为什么没有答应刘备呢。因为史料记载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自傲的人,他认为自己的才能非常的高,如果一见面轻易答应难以显示自己的重要地位。其实真实原因应该是诸葛亮想考验一下刘备,人人都说刘皇叔为人真诚,以仁德待人。诸葛亮也想了解一下自己未来的主子是个什么脾气性格。果不其然,刘备是个开明之人,能与之共图大事。
第三次,双方都已有了了解,诸葛亮了解了刘备一方的实力和处世之道,刘备也听闻了诸葛亮对当今天下各派实力的判断和对策。对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策非常赞同。两人一拍即合。这次成功出山助刘备成就一方霸业,自己也功成名就。得到了后人极大的称赞。
也会是说,实际刘备去了三次,但真正请诸葛亮是两次,因为第一次没见到人,没有进行深入的交流。后面两次会面直接对后面三国时代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三顾茅庐在历史上是真的吗?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这也直接证明了诸葛亮的确年少出名。其实诸葛亮能有如此名气,还是因为司马徽的推荐给诸葛亮加了很多分,如果没有司马徽的加持可能诸葛亮就没人知道了。不过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当时诸葛亮并没有做出什么功绩,甚至连战场都还没有上过,为什么刘备就如此信任他呢?诸葛亮出仕只有26岁,而刘备已经40多岁了,在非常讲究长辈有序的古代,刘备放下身段去请诸葛亮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一件事,那三顾茅庐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总感觉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说法并不是那么靠得住脚,因为刘备有一万个理由可以不这么做,而只有一个理由会这么做,就是赌诸葛亮的确是位旷世奇才。那刘备最后真的赌对了么?如果从正史的角度来看,只能说刘备不亏,但诸葛亮的确也没为蜀汉打过多少胜仗。而且根据记载,刘备一行人投奔刘表后一共在荆州待了六年,为什么刘备要等到最后一年才去拜访诸葛亮呢?如果诸葛亮真在当地非常有名,那刘备肯定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号,第一年就找上门去了,所以这也是三顾茅庐的大bug之一。
不过有人解释,刘备三顾茅庐是分了好几年才完成,并不是隔几天就去诸葛亮家找他一次。毕竟刘备等人也是挺忙的,虽说在荆州但也没能闲者,所以第一次去拜访诸葛亮,他不在家就等了几年才去的第二次,当然这种解释感觉也说的过去。而且隔了这么多年刘备都没有忘记诸葛亮,可能让诸葛亮更是加倍感动了。其实刘备当时非常需要召集更多人才加入自己,他知道投靠刘表也只是暂时的,如果曹操南下刘表也无力抵抗,所以最终也只能靠自己。
那三顾茅庐还有哪些疑问呢?就是在古书《九州春秋》中记载,刘备其实从来都没有三顾茅庐过,真相是诸葛亮主动找上刘备要求能够加入其团队。如果这才是真相的话,那诸葛亮神一般的人生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对于诸葛亮来说从出仕到死一直都是绝对的主角。所以人都要以诸葛亮为核心做事,起码在演义当中诸葛亮算是绝对的核心人物了。但是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己写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又该怎么解释呢?难道出师表也不是诸葛亮亲手写的么?
感觉这个问题也是无解了,至于你想选择哪个版本的答案相信其实也都可以,毕竟这段历史离我们实在太过久远,很多真相已经被埋没了。不过诸葛亮亲自登门找上刘备也算是合情合理,看得出来诸葛亮还是有抱负的人,不甘于平庸一辈子,所以他需要为自己争取机会,而刘备就是当时诸葛亮最好的选择。所以诸葛亮刚加入刘备时也并没有被重用,这样看来也没什么违和感。
三顾茅庐在历史上是真的吗?
《出师表》是真的,那么三顾茅庐也就是真的,因为《出师表》中明确写到“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若无此事,诸葛亮也不会写下这句话。
三顾茅庐在历史上是真的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历史上刘备和诸葛亮确实发生了历史性的会晤,也诞生了《隆中对》这一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构想。不过是刘备先去见的诸葛亮,还是诸葛亮去见的刘备,历史记载中还存在诸多疑点,我个人更趋向于诸葛亮先见的刘备,分析如下: 一、正史观点相抵啎。 三顾茅庐一词载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乃是演义化的故事,在此不作为探究的依据。《三国志》中记道“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顾此书观点为备见亮。可是在史书《魏略》中记载“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后者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亦云“则非亮先诣备,明矣” 二、诸葛亮是否够皇叔三顾的分量 诸葛亮出山时不过26岁,而刘备此时已经46岁,虽然还未雄霸一方,但也是身经百战,也可以说见过不少的谋士。要让刘备对一个毫无建树,空有理论的书生礼贤下士还有点难度。《魏略》中记载“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这就是说刘备开始并没有把诸葛亮当做什么有本事的人,因为年少,也就等闲待之,从侧面应证了诸葛亮的处境和价值,还没有能力够刘皇叔三顾茅庐。 三、无法解释的时间问题 刘备从离开袁绍,投奔刘表后,在荆州待了六年左右,如果诸葛亮声名远播,或者刘备求贤若渴,为什么六年时间都没有见面?如果说刘备确实多次寻找诸葛亮,也不至于找了六年才找到吧,本身诸葛亮当时就被徐庶推荐过了,在当地名仕圈里也算是网红一枚,再怎么解释,也说不通为什么刘备迟迟没有去见诸葛亮,唯一可以参考的因素就是刘备一开始就没把他放在心上,甚是没有去见过诸葛亮 以上就是我个人认为三顾茅庐不一定为真的原因,当然不论如何,诸葛亮的和隆中对的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在此也只是权做交流,那么大家对史上的“三顾茅庐”又持什么看法呢?请大家踊跃评论吧
三顾茅庐在历史上是真的吗?
刘备为了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的夙愿,不惧山高路远,不辞鞍马劳顿,四处打探、寻访贤才,已到了求贤若渴的地步。
高士诸葛亮有鬼神莫测之机,早已是名声在外,“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的传闻尽人皆知,那条“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卧龙”就是指胸藏大略、传说能撒豆成兵的诸葛亮。这位震古烁今的全能型军政天才却一直隐匿不出,躲在在南阳(也有襄阳一说)的大山深处优游林泉,过着自给自足、优哉游哉的隐居生活。
诸葛亮正是急于摆脱目前困境、欲成就一番大事业、但又苦于麾下人才匮乏的刘备急欲网罗的对象,一听说有此世外高人,刘备马上带着关、张二将迫不及待地到南阳深山老林中四处打听并携厚礼登门拜访,先后去了三次,这才请得这位如神一般的男子出山襄助自己。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脍炙人口,称得上是三国故事中最为经典的篇章,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刘备身为领导,能够放低身段礼贤下士,体现了他博大宽广的政治家胸襟和极度重视人才、甘愿屈尊就卑结交下士的务实工作作风,同时也反衬出诸葛亮能力出众却淡泊名利的崇高思想境界。
遗憾的是,如此令国人耳熟能详的传奇故事在历史上或许并没有发生过,抑或是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天才般的凭空杜撰,这才以讹传讹,成为国人信之不疑并津津乐道的一段三国佳话。
对三国史有所触及的人大都认为,《三国演义》以《三国志》为蓝本,用更为直白通俗的演义体笔法写就的一部历史传奇小说,它在主脉上严格遵循历史,在细节上则用小说惯用的渲染手法虚构并添加了许多略显夸张的故事情节。刘备“三顾茅庐”求贤的故事就是罗贯中在史实基础上虚构的内容,也可视作其源于历史、高于历史进行再创造的虚拟手法,可让平实的历史故事变得更富传奇色彩,更加生动感人,同时也可让置身其中的历史人物变得更加血肉丰满。
为了加强小说的可读性,这种手法却也无可厚非。很多学者认为,《三国演义》里描述的情景七分为实,三分是虚,此说似可称公允。
罗贯中精研三国史,堪称古今第一权威,手中又有一枝生花妙笔,其才华确实让人叹服。
要弄清楚刘备究竟有没有“三顾茅庐”请回诸葛亮,就必须去史书中搜寻攸关此事的种种蛛丝马迹。而记述三国历史的权威史料,则非那部由三国末期蜀人陈寿所编纂的《三国志》莫属。
《三国志》里确有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记载,而且也是不辞劳苦、不厌其烦的去了三次,才如愿恭迎隐士出山。古人纂文往往言简意赅,陈寿也是如此,他对于这段历史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此话大概意思是刘备先后去拜访了三次,这才一睹男神诸葛亮的风采。
如此看来,刘备“三顾茅庐”确有其事,缘何还说这故事是子虚乌有的杜撰呢?依据是:由魏国郎中鱼豢所著的私撰三国史《魏略》中,则对刘备“三顾茅庐”说予以坚决否定。
《魏略》虽然是由蜀汉之死敌曹魏人所编篡,但因无需考虑避尊者讳,立场中立,观点不偏不倚,反而更真实可信。鱼豢在《魏略》中不惜篇幅,对刘备拜见诸葛亮的细节进行了翔实细致的描述。与惜字如金的《三国志》相比,《魏略》提供给后世史家更多、更为详尽的第一手资料,抑或是对《三国志》未尽之意的一种补充。
据《魏略》说:彼时的刘备率军驻扎樊城,而盘踞中原的曹操一直有率军南下攻击刘备的企图。诸葛亮虽然身未出山,且与刘备素不相识,但他对刘备面临的险恶处境却看得很清楚。
诸葛亮认为,假若曹操挥师南下,第一个攻击对象必是实力不济的刘备,于是他主动赴樊城拜见刘备,对他晓以利害,并献上应对之计。刘备见诸葛亮年纪轻轻,也没太拿他当回事,只是和他东拉西扯,说些不着边际的天下大势与名人八卦。聊了一会儿,众人散去,只剩诸葛亮一人尴尬的呆坐一旁。刘备虽号称中山靖王直系后裔,但他自幼家贫,以织席贩履为生,无意间练就了一手编织的绝活,恰好他手头有一根友人相赠的牦牛尾,于是顺手拿起牛尾巴来聚精会神的编将起来,准备织就一件精美手工饰品。刘备专心致志的对付那根牛尾巴,简直视闷坐一旁的诸葛亮如空气一般。诸葛亮沉不住气了,他对刘备说:“一直听说将军您有远大志向,今天一见却不过尔尔,你不过是一介只善编编牛尾巴的凡夫俗子罢了”。刘备一听,便知诸葛亮不是一般人,一般人哪敢如此嘲讽自己?他扔掉牛尾,不怒反喜,拉着诸葛亮的手连连道歉,还说自己不过是借编织牛尾巴来打发时间、分散注意力,解除心中的烦忧而已。诸葛亮见刘备已经入巷,于是话入正题,对他说:“将军,您觉得刘表比得上曹操吗”?刘备答:“比不上,差远了”。诸葛亮再问:“您自比曹操如何”?刘备答:“我连刘表都没法比,谈何跟曹操比”。诸葛亮接着说,果真如此的话,假如曹操南下攻击你,你手下那几千人马如何与曹操的数十万大军对敌?刘备说,我正为此事犯愁,想不出法子,只好借编织解闷,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诸葛亮启发他道:樊城是刘表的势力范围,属荆州管辖,荆州有户籍的人虽然不多,但流民很多,而流民是没有户籍之人,你可以请示刘表,让他给流亡荆州的北方难民颁发户籍并鼓励他们开荒种地,这样既可增加赋税,又有了充足的兵源,是一举双赢的好事啊。刘备依计而行,果然实力大增,其军队也因财政收入增长而日益壮大,荆州刺史刘表也得了不少实惠,可谓皆大欢喜( 以上为白话译文 与原文略有不同)。
刘备通过此事见识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从此对他刮目相看,并奉为上宾,地位竟然在关、张之上。
还有一些史料对刘备与诸葛亮的初次见面情形的描述与《魏略》如出一辙。那么,《三国志》中对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的记载是否是讹传呢?到底哪种说法更符合历史真相呢?
其实,刘备“三顾茅庐”之说似也非空穴来风,最早提起此事的居然就是诸葛亮本人。诸葛亮在他那篇著名的雄文《出师表》中留下了这样的字眼:“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此话大意是:你爹(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不惜降低自己尊贵的身份,三次到寒舍来探访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势的看法与意见,因此我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意出山为他奔走效命。
如此看来,严肃史家陈寿、文学家罗贯中“三顾茅庐”之说也不是凭空杜撰的,也是有出处的,其依据或许就出自故事主人翁诸葛亮自纂的《出师表》。
《出师表》是后来成为蜀相的诸葛亮准备誓师北伐前写给后主刘禅的一份表章,有“讨贼檄文”的意思,也具有向曹魏宣战以及战前进行全国总动员的性质,所以内容虚实相间,几乎囊括了建立蜀汉前后的所有大事小情,其中亦有诸葛亮自我吹嘘、沽名钓誉,借机自抬身价的成分在内。
彼时的西蜀,当年追随先帝东征西讨的老臣已大多星散凋零,还活着的老人除赵云、稍年轻些的魏延等寥寥几人外,多数都进了“录鬼簿”。诸葛亮当仁不让地成了独撑蜀国危局的中流砥柱,说白了就是刘备身后的西蜀政坛已经形成了诸葛亮专权的政治局面。
为树立自己的高大形象,他在上奏的表章中借机拔高自己,将自己描绘成当年先帝三次上门苦求才肯出山助力的、蜀国的开国元勋与不可或缺的柱石之臣,也不是不可能之事。为彰显北伐曹魏的正义性与必要性,同时证明此役在自己的英明领导下必会取得辉煌胜利,或有躲避刘禅猜忌自己的考量,他也只得撒下这“善意的谎言”。而且退一万步来说,即便他吹得天花乱坠,将自己比作上应天星的智慧化身,可保西蜀基业常青的旷代伟相,也不用担心有知情人跳出来揭穿他。
据说当年刘备是听了徐庶的推荐这才顶风冒雪三次光临他那破茅屋,并谦恭地向他请教建功立业的方法,然后诚心实意地请他出山帮忙。那时的刘备虽未成气候,但好歹比诸葛亮年长几岁,早也拉起了一票人马,被视作刘汉王朝根正苗红的人主,一听徐庶举荐贤才,就如此屁颠屁颠地三番五次去诸葛亮的破草堂吃闭门羹,也太草率且不符合当时等级森严的、极度讲究尊卑有序的封建礼法了吧?
对此也有另一种说法: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了蜀汉第一权臣。臣强主弱的态势让后主刘禅心存忌惮,为避免皇上猜忌,诸葛亮主动请缨率师北伐。或许诸葛亮想借北伐之机远离蜀都,远离权力斗争中心,也有外出避祸、拥兵自重的考量在内。为师出有名,他献上《出师表》一折,既有战前动员的意思,亦有向后主表明心迹的苦衷在内。他有意在表章中透露出自己和先帝的特殊友情,说当初自己是被先帝“三顾茅庐”相请的精诚所感动,这才出山帮助先帝打拼事业,最终在群雄争霸的刀光剑影中杀出一条血路,助他“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诸葛亮的话中深意是,凭我和你爹的关系,一定会像当初殚精竭虑襄助他一样尽心扶持你的,这点你无须担心。诸葛亮借刘备抬高自己,恐怕不完全是为了炫耀其能,还有借此打消刘禅疑虑的更深层原因。
从中国人特有的人情世故上看,刘备身为一代枭雄,又比诸葛亮年长许多,地位也远在其上,即便诸葛亮贤名远播,刘备也会端着架子,等他找自己“毛遂自荐”,是不可能如此降尊纡贵,一而再、再二三去诸葛亮的草堂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在绵延两千余年、浓厚的“三钢”、“五常”、尊卑有序的传统文化的浸淫下,类似于“周公吐哺”,思贤若渴的领导并不多见,反而是下级极力靠近、巴结上级领导,祈求领导赏识攫拔自己是世间常态。
说白了就是诸葛亮谙熟“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道理,是他把握住了机会,主动选择了刘备,而不是刘备选择了他。
人分两类,一类人天生具有领导才能与魅力、胆识加魄力,这类人振臂一呼,往往应者云集,最终凭号召力就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另一类人虽然才调绝伦,却只能倚人成事,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具备领袖群雄的资质与能力,诸葛亮显然是第二种类型的人。诸葛亮审时度势,在最恰当的时机做出了最明智的抉择。他选择加入实力弱小的刘备集团,对于处于事业瓶颈期的刘备来说,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如此一来,对刘备而言,他的重要性与稀缺性不言自明,在刘备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诸葛亮自告奋勇,并借机上位,他的精明与算计可见一斑。
因此,事情的真相应该就如《魏略》等史料所记载的那样,是诸葛亮主动找到刘备来了个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主动进山寻访诸葛亮,且不辞跋涉之苦,经三次上门恭请才终于如愿以偿的。
二十余年后,占据西川的刘备故去,诸葛亮为了让自己的形象更加完美无暇,不遗余力的包装、美化自己。在《出师表》中,他有意隐匿了自己当年主动赴樊城投靠刘备的实情,将一种在当时稀松平常的主、宾间的雇佣关系,吹嘘成是刘备哭着喊着非要请自己出山辅佐的人情关系,他如此煞费苦心地挟刘自重,无非是为了给自己的专权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或许这只是诸葛亮的权谋诈术使然,抑或他也有难言之苦衷,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消除后主的猜疑,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诸葛亮的高大伟岸、一身正气之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关于刘备“三顾茅庐”一事的真伪早已无人在意并一探究竟了。
而早已厌倦无休止战争以及饱受专权压制、等级森严之苦的普通民众,内心对于和平安宁无比向往,也乐见这个尔虞我诈的世界上确有一位发自内心尊重人才的领导,和一位身具高风亮节、为国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且极富人格魅力、毫无道德瑕疵的伟大丞相存在,于是就轻易地相信了诸葛亮自编自演、自弹自唱且涉嫌欺世盗名的“诳语”。刘备“三顾茅庐”的传说,经诸葛亮、陈寿、罗贯中的接力涂抹,再经芸芸众生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已淬炼成三国故事中最广为人知,也是最为经典的传奇故事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