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斯火箭炮究竟什么水准的?

明明就是北约老美的大路货,怎么几套下来,打出了战略武器的感觉,甚至都让我产生核弹变型的错觉?

谢邀。

不得不说,当你吃惯了山珍海味,偶尔看看窝头咸菜也是很有意思的吧?

咱们先说下海马斯是什么,然后大家做下判断。

海马斯(HIMARS)是音译,展开之后是:High Mobility Artillery Rocket System高移动性炮兵火箭系统,很多的资料里面说海马斯是高机动性炮兵火箭系统其实是错误的。它突出的是高移动性,翻译上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美国最典型的火箭炮系统是M270。

这是一款1980年开始生产的多管火箭炮,可以装填12发227毫米的火箭弹对45公里以外的目标进行打击,同时如果舍弃六枚火箭弹的装填可以装入一枚MGM-140导弹对190公里之外的目标进行打击。

M270在2003年正式停产,一共生产了1300辆。但是美国为这款火箭炮系统生产了超过70万枚火箭弹。诡异的事情是,从1996年之后M270就没有美军的订单了,刚刚提到的生产到2003年是为了给满足希腊的订单。

美军其实早就发现了M270的不足。这个东西太重了,不容易部署。本身M270的重量达到了25吨,这辆车仅仅装备了一台500马力的发动机,公路行驶速度不足50公里/时。后期的M270A1虽然重点改变了发动机配置,让发动机马力提高到了600马力,其公路行驶速度也仅仅为64公里/时。M270不紧急腿短而且还跑得慢。

这一点在后来的海湾战争中也得到了证实,看地图:

海湾战争中装备M270的部队,例如第92野战炮兵团、第27野战炮兵团、第1野战炮兵团、第40野战炮兵团完全都是在沙特阿拉伯机场周边对伊拉克边境进行攻击,并没有随着M1坦克深入到伊拉克腹地。

原因就是这货跑得太慢了。而且在运输上也仅仅可以依靠C-17以上的运输机来进行运输

C-130是装不下这辆车的。

服役之初美军就意识到了这点,模块化的思路很好但是可移动性太差,于是在1990年开始就着手装备M142海马斯火箭炮系统了,这是保持了M270一半火力的减配版轮式火箭炮。

重量为16吨,采用轮式车辆装载,公路行驶速度为95公里/时,可以由C-130携带。

最突出的就是它可移动性。可以快速部署快速进入战斗位置。甚至可以做到利用C-130输送到简易机场,在下了飞机之后通过15分钟的简单调整和测试就可以开火打击目标。

但他的所有的武器打击系统和40年前的M270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说下弹药:

美系227mm火箭弹最主要的弹药是M26A1集束人员杀伤弹,射程45公里

在每枚M26火箭弹中填充了644枚M85双用途子弹药。

在火箭弹飞抵目标上空的时候开始抛射,最终在地面上行程密集的弹幕。

对软目标和轻装甲的杀伤力很大。在海湾战争中被称为“钢雨”。

不过这种双用途弹药既要打击装甲目标设计了聚能药柱,又要打击人员设置了预制破片,其实就是两件事情都想做但是没有一件事可以做得好。

所以一切都还是以无脑的火力覆盖为主,真正的杀伤效率并不高。

最近这门炮有很多军援,所以就让大家开始重视起来了。其实呢,这是30多年前的产品,并不能代表火箭炮的最高水准。

高水准的是什么呢?

美国:

海马斯火箭炮究竟什么水准的?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一说到火箭炮,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当年苏联制造的喀秋莎火箭炮。

这件装备,重量轻,一辆卡车拉着就能跑,打完之后,分分钟钟就能撤离战场。

火力还特别的强。

比如在1941年喀秋莎火箭炮作为第一款现代火箭炮来了一次亮相,一个火箭炮连的齐射,就直接摧毁了当时德军驻扎的铁路枢纽,大量的军用列车直接掀翻。

这件装备的缺点就是精度差点,不过这也不算是问题,精度差顶不住一次齐射的数量多,所以最难受的应该是后勤。

那么如今发展的火箭炮,也是百花齐放,发射管一个比一个多,少的有几管,多的都有一百一十四管。

在冷战时期的军事装备讲究个大体沉,所以火箭炮也经历了一段增肥的过程。

不过如今军事思想又有了变化,开始讲究装备的轻型化,所以火箭炮又开始了瘦身。

而海玛斯火箭炮其实就是冷战结束后,装备开始瘦身之后的一个产物。

所以想要了解海玛斯火箭炮,还得从它被研发的背景入手讲解比较合适。

海玛斯火箭炮的出现。

这么说吧,现如今的美国陆军装备的二百二十七毫米的多管火箭炮系统,一共就三个类型,第一个是履带式M270,M270A1和轮式M142海玛斯高机动性火箭炮系统。

而海玛斯火箭炮被一些人简单的认为是,M270的发射装置减半后安装在轻型轮式卡车底盘上一件装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

这主要是因为M270是一款典型的冷战装备,它的特点就是突出了一个重型化。

所以M270作为一款只有十二管的火箭炮,重量居然达到了二十六吨。

就这个重量是没有办法使用战术运输机或者是重型直升机来进行空中运输的。

想要把M270运走,就得动用C—5或者C—17这种战略运输机来空运了。

而冷战结束以后,美国的国际环境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呈现出一种一家独大的局面,美军要应付的都是一些局部战争。

所以装备就必须向着轻型化发展,配合他们的军事思想,达到一个10+30+30的战略构想。

这个战略构想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地说,就是美军要在十天之内,可以部署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在三十天内可以击败和他作战的对手,然后再用三十天的时间对部队进行休整。

当然了休整完毕之后,就可以随时准备和下一个对手作战。

而要符合这个战略构想,就需要让美国陆军变成一支具有机动性,灵活性,可部署性,作战力量还特别强的部队。

不说别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这就得要求部队使用的装备,必须保持威力的同时,重量还得轻,不然就没有办法保证使用战术运输机和重型直升机来运输装备了。

显然M270的重量,在这种新式的战略思想中,就没有了地位。

说一件事就明白了。

早在1991年发生的海湾战争,美军就发现了M270的笨重,就不说他的运输困难了,在通过一些简易桥梁的时候,以M270二十六吨的重量根本就过不去,必须由工兵对桥体进行加固,这才能通过。

M270是干什么的?这是被认定为,可以召之即来的火力支援武器,一个简易桥梁就让M270停住了,这显然是不可以接受的。

所以在海湾战争还没有结束的时候,美军就开始考虑给M270减重了。

于是后来就有了将M270的功能分成了两部分,分别放到了两辆重达五吨的轮式底盘上的想法。

而这种想法,最终实现的就是M142海玛斯火箭炮系统。

过程是这么个过程,所以很多人就理解为海玛斯火箭炮系统其实就是简化版的M270。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因为海玛斯火箭炮在移植M270的过程中,是进行了大范围的重新设计和技术升级的。

所以出来的成品海玛斯火箭炮和M270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两样装备了。

接下来,就看看海玛斯火箭炮的结构和特点。

海玛斯火箭炮主要是用M270火箭炮的一个火力模块,再加上M1083A1五吨的中型战术车辆的底盘,然后经过了或火控系统的升级所打造而成的一件装备。

这件装备还有一个特点,海玛斯火箭炮在开发的过程中,还有一款叫做M270A1火箭炮也在进行研发,所以两款火箭炮实现了通用。

这确实是一大优势,两套火箭炮有一套坏了,还能拆开给另一套对付着用。

那么海玛斯火箭炮在使用了这些东西组装起来之后,为了减重,美军还将原有的弹药携带量减少了一半。

这么一做之后,不仅让海玛斯火箭炮的重量大大的减轻,还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收获。

海玛斯火箭炮如果在公路上行驶,速度快了不少的同时,生产成本还降低了不少,以至于后期的维护保养都省了不少的事情。

不过缺点就是和M270相比较少了一半的火力,毕竟M270是十二管的火箭炮,而海玛斯是六联装的火箭发射箱。

但灵活性却得到了大大的加强,比如同样要运输两个连分别装备了M270和海玛斯的部队,而海玛斯只需要M270 30%的运力就可以完成。

而且海玛斯用战术运输机就可以运输,并且运输机一着落开始计算,十五分钟之后,海玛斯就可以做好战斗准备。

海玛斯发射一发火箭弹需要八秒的时间,而装填的时间,三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了。

关于这一点说一个数据更加的明了。

M270的发射箱从装填位置转换,到最终锁定目标的位置,整个过程需要九十六秒的时间做准备的。

而海玛斯呢?它将这个时间成功地压缩到了十九秒的时间,而发射准备时间更短只有十六秒的时间就可以完成。

所以说海玛斯在这个方面可以说是完胜M270。

刚才说了,海玛斯比M270的火力减少了一半,看起来威力大大折扣,但这得看和谁做比较。

如果海玛斯和榴弹炮比起来,威力还是相当巨大的。

说个数据就明白了。

比如一个装备了九门的海玛斯连队,来一次齐射,它的威力大概是装备了十八门一百五十五毫米口径榴弹炮营的二十七次齐射的威力。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所以海玛斯虽然和M270比起来威力小了点,但和其他兵器比起来,还是杀气腾腾的。

这还不算,根据资料显示,海玛斯还曾经试验过,发射陆基AMRAAM,这可是主动雷达制导中程防空导弹。

所以要是给海玛斯装备上预警设备,再加上一个指挥系统之后,海玛斯就可以转身变成一个防空系统。

当然了这么改动之后,海玛斯的发射架必须换成美国陆军的战术导弹发射箱才成。

后期海玛斯发展到可以发射美国陆军现役以及正在研发的制式火箭弹,制导火箭弹,还可以发射美国陆军使用的所有的战术导弹。

最值得一提的是,海玛斯能够发射P44导弹。

这可就厉害了。

在不增加部队装备和编制的情况下,让部队多了更多的使用功能。

要知道一种平台多种负载,这也是如今发展精确打击部队的一个发展方向,所以海玛斯算是走到了前边了。

关于以上的内容,美军在2003年的时候,就做过一项关于海玛斯机动性评估试验。

在这次试验中,美军第一次用一架C130运输机,装运一台满载弹药的海玛斯火箭炮运到指定区域,当时车上还有三名乘员,到了目标地之后,还进行了六发实弹射击。

具体是这样做的,首先将海玛斯装到飞机上,当时预定时间是二十五分钟,结果用了不到十六分钟就完成了。

然后飞机又在天上飞了一千二百公里之后,到达目的地。

到了目的地之后,开始卸装海玛斯,首先给轮胎充气,之所以上飞机之前要放气,是因为要降低海玛斯的高度方便装运。

然后加装天线等等一系列的操作之后,用了不到十五分钟的时间。

接着又行驶了五公里的距离,然后再进行实弹发射。

在实弹发射的时候,还验证了一点。

虽然海玛斯配有三个乘员,其实在有必要的情况下,一个乘员在火控计算机的帮助下,在十六秒的时间之内,就可以做到对目标的瞄准工作。

以上是关于武器系统,接下来说说其他系统

首先是轮式底盘。

海玛斯相对于M270最大的变化其实就底盘,用五吨级的轮式底盘替换了布雷德利履带式底盘。

当时给海玛斯选用五吨级的底盘,方案有很多的,最初选定的是M1083和MK23,第一个是美国陆军使用的制式战术底盘,第二个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的制式战术底盘。

那么从这两个方案中选一个出来,这可不好选,M1083是斯图尔特.史蒂文森公司生产的FMTV系列中一款。

这个底盘使用的是二百九十二马力的卡特拉皮拉3116 ATAAC型柴油发动机,悬挂系统的行程达到了二百五十四毫米。

那么海玛斯使用的就是这款型号的底盘,当然必要的改进是必须的,毕竟M1083底盘是为FMTV战术车族使用的底盘。

改进之后的M1083,使用了功率更大的柴油发动机,加装了排气制动,装备了交互式电子技术系统。

除此之外还有一台可以提供二百千瓦的大功率发电机,外加一块超大容量的电池。

所以当发动机不工作的时候,这些电能可以让车上的电子设备继续工作,这样能让提高这设备的隐蔽性。

说道这里,不免会产生疑问,难道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的MK23不好吗?

当然不是,其实要说性能的话,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的MK23比M1083要好很多的。

接下来看看MK23底盘的性能。

当时美国海军陆战队之所以选用MK23底盘,是因为美国海军陆战队认为他们的战术车辆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在越野,而不是在公路上机动。

他们需要的是一款越野能力出众的底盘,而不是M1083这样走公路多于越野的底盘。

那么MK23底盘其实是奥什科什卡公司制作的MTVR车族使用的底盘。

MTVR这种中型战车有六个车轮,每个车轮都有独立的悬架,而发动机,排气系统,电子系统都经过了防水处理。

所以MK23底盘在进行越野的过程中,遇到不超过一米五水深的地方,直接就可以开过去了。

除此之外,还有可以保证二十年不出现锈迹的金属处理技术。

资料显示使用MK23底盘的MTVR战略机动性也是相当不错的,为了方便运输,MTVR战术车辆的驾驶室的顶部是可以进行折叠的。

所以在运输的途中是可以降低高度。

说道这里,很明显MK23的底盘更加的优秀,但为什么最终美国人选用了M1083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价格问题,MK23的底盘如此的优秀,价格当然不会太低,一部的价格高达八十五万美元,而M1083底盘的价格仅仅是五十一万美元,差了五分之二的价格。

所以海玛斯最终选择了M1083底盘。

因为价格问题而选用了低档配置,这完全和当时的大环境有关,因为冷战之后,美军开始压缩军费开支了。

所以九十年代别说是给一个火箭炮装底盘的项目了,就算是研发战斗机都在压缩经费,以至于当时美军研发起了很多通用性的装备。

在这里总结一下,海玛斯火箭炮长度是6.94米,宽度2.4米,机动起来的速度可以达到一小时八十九公里,行驶的最大距离可以达到四百八十公里,爬坡的最大坡度是六十度。

所以海玛斯很不错,但再不错的东西,也有缺点的,那么海玛斯的缺点是什么呢?

海玛斯的缺点。

最初的海玛斯软件有很多问题,比如兼容性差,不可靠等等。

比如说,想让软件来个测距,结果它会变成锁定目标。有时候火控面板莫名其妙的就被锁死了,这种情况没辙,就得重新启动,这一启动就需要九分钟的时间。

这些缺点可是要命的选项。

再有就是海玛斯的售价真心的贵,2006年阿拉伯联盟酋长国购买了二十台海玛斯,售价就高达七亿五千二百万美元。

算下来,一台的要价就高达三千七百万美元。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海马斯火箭炮究竟什么水准的?

海马斯火箭炮系统这一次算是在全世界都出名了。以前估计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这款武器系统的,这一次在乌东战场上也认识这玩意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一贯观点:任何武器那都是用来战斗的,不是用来说的、更不是停留在纸上看数据的。如果没有这一次在乌东战场的大放异彩,估计还是不会有人知道——海马斯火箭炮的厉害的。

我们很多人对于多管火箭炮的认识估计还停留在著名的“喀秋莎”上面了。这一款前苏联时期的火箭炮让很多人都无法忘怀、久久不愿意忘记。说句实在话,火箭炮的打击强度和范围确实很强悍。

可是要说起海马斯火箭炮系统就不得不提起美国人前面研发的一款火箭炮了——M270多管火箭炮。这款火箭炮研发于上个世纪70年代,于1983年开始正式装备使用,由美国著名的沃特公司生产。

这款火箭炮研发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对付苏联人号称的“钢甲洪流”。

1981年9月4日,在波罗的海沿岸,苏联人发起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军事演习——81军演。

当时苏联一次性出动了50万大军以及上万辆坦克、装甲车。这次演习让整个欧洲、整个北约都瑟瑟发抖。苏联人当时号称一个星期之内就可以踏平整个欧洲。

那么如何去对付苏联人的钢甲洪流呢?火箭炮就是一个核心的武器了。

M270多管火箭炮战斗全重25.9吨;底盘采用M2“ 布雷德利” 步兵战车的底盘,机动性强大;最大速度:64千米/小时(正常公路)、最大行程:480千米、最大爬坡度:30度。

这款火箭炮的发射装置为12个298毫米口径的玻璃钢定向管。火箭炮本身自备起重再装填设备,单人即可操作,装填时间5分钟/12发。

这款火箭炮配备的火箭弹为: M26式双用途子母火箭弹;At-2反坦克雷火箭弹;M26A1增程火箭弹;制导火箭弹;灵巧战术火箭弹等等。

另外还可以配备陆军战术导弹使用,每辆车可以装2枚,也可以1枚战术导弹和6枚火箭弹混装射程:火箭弹32千米(制导火箭弹可达到70千米);战术导弹射程最大可达到300公里。

火控系统:由火控装置、遥控发射装置、定位定向系统、电子装置、和火控面板组成。

这款M270多管火箭炮一问世就受到了北约国家以及美国盟友们的高度评价,于是乎大家纷纷开始购买。

法国、 德国、 英国和意大利开始和美国共同生产该型火箭炮,这玩意也就成为了北约军队的标配之一了。

除了上述国家,该火箭炮还装备了日本、韩国、泰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荷兰、希腊、 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和以色列等国——目前的总订购量超过了1000辆。

海湾战争中,美国人用M270多管火箭炮给伊拉克军队的坦克、装甲车以及陆军部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按照披露的数据来看:M270火箭炮一次性齐射12枚火箭弹的话,可以对数千平方米的地方进行火力全覆盖打击。

C130装不下

可是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人对这款M270多管火箭炮存在的问题也开始重视起来了。这款武器有两个重大的缺陷:

一是,这款M270多管火箭炮虽然威力强大,可是太重了、重量达到了25吨以上了。太重了之后就会导致运输困难,一般只能靠C-17以上的运输机来进行运输——C130运不了这玩意。

二是,M270多管火箭炮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各种改进,可是机动性还是不能满足美国人的需要。毕竟是履带式的车跑起来速度肯定是有缺陷的,正常公路上面加速效果也不咋地。

往后随着美国军事科技的进步、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于是在1990年开始就着手研制M142海马斯火箭炮系统了。海马斯火箭炮由美国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军火公司之一: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并生产的。

海马斯火箭炮实际上就是在M270火箭炮的基础上改进和升级而来的——保持了M270一半火力的减配版轮式火箭炮。

海马斯火箭炮的重量为11吨左右比M270减少了一大半的重量。另外采用轮式车辆装载,公路行驶速度可以高达95公里/时。由于重量轻了、体积小了,就可以由C-130携带了。

海马斯火箭炮重量极大地减轻,公路行驶速度极大提高,同时还降低了生产、使用与维修保养费用。

往往同样运输一个连,海马斯只需M270不到30%的运力。“海马斯”可用C-130运输机直接空运,并在运输机着陆后的15分钟内即可作好作战准备。该火箭炮的射速为1发/8秒,再装填时间不超过8分钟。

这款火箭炮靠着强大的机动性以及简单、快速的射击性,基本上做到了——来了就打、打了就跑的状态,让对手防不胜防。

海马斯火箭炮所有的武器打击系统和40年前的M270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海马斯的主要攻击武器是:美系227mm火箭弹最主要的弹药是M26A1集束人员杀伤弹,射程45公里。

在每枚M26火箭弹中填充了644枚M85双用途子弹药。在火箭弹飞抵目标上空的时候开始抛射,最终在地面上形成密集的弹幕——对软目标和轻装甲的杀伤力极大。

这款火箭炮发射出的武器系统的打击效果在战场上被称为“钢雨”。

最后我们要清楚地知道一个事实:这款武器最少也是研发于30年前的产品了,另外美国人也不会拿自己最先进的武器去乌东战场的。

这样一想的话,我们对美国人的武器装备又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一个三十年前的东西在乌东对阵俄军都能打出这样的战绩。如果美国人自己拿着最先进的武器上去的话,会不会直接吊打对方呢?

海马斯火箭炮究竟什么水准的?

信不信,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就知道。乌战场已检验它真的厉害,不是键盘可以诋毁的。

相反有些键盘上吹得很厉害的,关键时刻不敢拉出来。

海马斯火箭炮究竟什么水准的?

二流水平。弱鸡对弱鸡而已。主要是如果正面对轰,毛熊随便拿一款远程武器都能让成渣,海马斯主要优势是高机动性和信息定位能力。也就是依靠卫星确定目标,打完就跑。毛熊恰好在信息能力方面弱的一笔。

海马斯是被西方军火商神话起来的,相比较中国的卫士系列和SR5,他就是个弟弟。

海马斯火箭炮究竟什么水准的?

海马斯火箭炮究竟是什么水准?说一句比较中肯的评价:只要是美国出品的,基本上都是精品,放在世界上那就是一等一的水准。再放大一些,在美国军火库中随便拎一件武器出来,那都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这就好比一个亿万富豪,他家里面的一瓶矿泉水,一包面巾纸,乃至一个拖把,一个马桶,都是高端货。

海马斯的纸面上的性能数据其实并不出众,有些看上去还比较落后,一次只能装六发火箭弹,口径只有227毫米,最基本的火箭弹射程只有45公里,增程型的已经达到了70公里,看上去中规中矩,毫无亮点。作为对比,俄罗斯的龙卷风火箭炮,口径300毫米,一次性能发射12枚火箭弹,基本型的火箭弹射程都达到了70公里。

海马斯的各项性能甚至都不如他的前辈m270火箭炮,事实上海马斯就是m270火箭炮的简化版,二者装备的火箭弹一模一样,区别只是一个只能装6发,另一个能装12发。相当于海马斯火力减半,当然重量减了一半多,M270全重有27吨,海马斯只有16吨左右。

海马斯的越野性能也不如M270,海马斯是轮式,看上去就是一辆货车;而M270是履带式,他的底盘就是布雷德利战车的底盘经过改装而来,履带车辆通过性好,论越沟爬坡,走烂路,还得看履带式战车。打仗不可能像平时开车一样专捡好的路面走,那是逢山过山,遇水过河,现如今各国装备的坦克,重型装甲车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履带式车辆。

现如今如果还秉持着“口径即正义,射程即真理”这种武器理念,就很难理解为什么美军放弃火力更猛的m270,转而研发装备各项性能不如m270的海马斯。以美国的科技实力,研发出一款口径达到300mm甚至400mm,射程超过200km的火箭炮并不是什么难事。

而美国并没有这么做,反而反其道而行,要知道美军不仅武器装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他的军事理论跟军事前瞻性也同样处于世界前列。换句话说,美国这么做,肯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美国的武器研发早已摒弃了“口径即正义”的理念,转而研发一些更能适应现代化战争的武器装备,海马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说一段题外话,俄罗斯包括前苏联,最热衷的就是往大威力方面去发展,不管是造飞机还是造潜艇,也是一股脑的往大了去造。都知道世界上最大的核弹就是前苏联研制的沙皇炸弹。爆炸当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5000万吨,而美国试爆的最大当量只有2500万吨。

如果是二选一的话,真正懂军事的会选择美国的这个小一号的核弹,为啥?苏联的沙皇炸弹威力大是大,可是家伙体积也大,长达到了8米,直径2米,重量达到了27吨,这么一庞然大物,别说是战斗机,就是一般的轰炸机或者是洲级导弹也装不下。所以苏联并没有量产,只是制造了两枚试验弹,因为这家伙实战意义并不大。

而美国那款爆炸当量2500万吨氢弹代号叫b41核弹,重量不足5吨,还不到沙皇炸弹的1/5。重量轻,体积小自然是方便携带,所以一般的轰炸机和洲际导弹都能够装载下去,美国这款超级核弹量产了500枚,在美军中服役过,目前该款核弹已经全部退役。从实战意义上来讲,美国的这款河道更具有价值。

美国的武器研发并不是一味的追求大,重,火力猛,这一点跟俄罗斯有很大的不同。俄罗斯的很多武器装备都拔得了第一的名头,如最大的巡洋舰是俄罗斯的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最大的核潜艇,也是俄罗斯的台风级核潜艇,最大的直升机也是俄罗斯的米26,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是俄制的安225。

海马斯这样一款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火箭炮,在乌克兰战场上却大放异彩,风头盖过了此前被吹的神乎其乎的标枪和毒刺。也让俄罗斯军队着实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这海马斯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他的技术水准到底达到了什么程度?下面我就来聊聊个人的一些看法。

首先,就是海马斯打得非常准,准到能够跟短程导弹相媲美,其实火箭弹跟导弹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那个导引头,也可以说是打击精度。火箭弹和导弹从外形上看上去几乎没多少区别,大体上都分为三个部分,战斗部,导引头,助推部分。导弹是用作打击高价值的点目标,自然对他的打击精度要求比较高。

而火箭弹往往充当着打击面目标的角色,对精准度要求并不算高,只要不是太离谱,也就算合格了。为了提高导弹的打击精度,导引头就成了重中之重,一枚导弹最值钱的应该是他的导引头部分,也是技术难度最大的部分。如果火箭弹想要提高命中精度,就不得不在导引头上下功夫,那一枚火箭弹的成本自然也就上去了。

海马斯已经是十几万美元一枚的价格了,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就是上100万元(抵得上一台大奔),这其实已经是一枚导弹的成本价了。事实上,海马斯的精度已经达到了10米以内,这已经是一枚导弹的水准了,只是海马斯还挂着火箭弹的名号而已,说是挂羊头卖狗肉也不为过。

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火箭弹是达不到这个水平的,乌克兰在获得海马斯之后,主要的打击目标也都是一些诸如军火库,指挥部,桥梁,隧道等一些高价值目标。一来海马斯的精度确实已经能够担当大任,事实证明,海马斯也确实是不辱使命。二来美国人给的火箭弹数量毕竟有限,乌克兰军方当然要好钢用在刀刃上。

其次,海马斯机动性灵活,前面也说了,海马斯实际上就是m270的简化版,海马斯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轻,这款m14火箭炮发射车全长6.9米,车高2.8米,使用的是一种卡车底盘,战斗全重约16吨。也就相当于一辆中型货车的重量,重量轻,又是轮式,那跑起来就飞快,时速能达到近100公里,M270最大时速只有64km。

论机动性,海马斯高了不止一个级别,一谈到机动性,很多人想到的是空战,实际上陆战机动性也很重要。海马斯擅长打了就跑,现在俄乌双方都配备有炮位雷达,在短时间内就能捕捉并锁定到对方的火炮位置。这对于炮兵而言是相当致命的,为了提高生存率,炮兵就不得不采取打了就溜的战法。

俄乌战场上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乌克兰军队的海马斯悄悄的开到了某个预定的地点,然后快速的做好发射准备工作。随着几枚火箭弹腾空而起,海马斯又立马做好了撤退的准备工作,随后就是一溜烟的开走了,一整套流程下来干净利落,这样的战术即便对手有炮位雷达,估计也只能是干瞪着眼。

重量轻,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便于运输,美军为了达到全球作战,全球部署的目的,把他的很多武器装备都做了轻量化。海马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美军主力战术运输机是c130,该款运输机的载重量是20吨,如果是m270的话就没办法了,而海马斯则刚刚好。

美军中另外两款大型运输机c17和c5,这两款重型运输机载重量大,一次运个几台m270也不在话下,不过一些小型和简陋的机场就无法起降这种大型运输机,要想抵达战区就必须要转场,在无形中增加了运输成本和工作量,而且战场形势讯息万变,提前几天甚至几小时抵达战场,那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还有,海马斯的模块化作战方式,海马斯火箭弹分为多个弹种,有常规弹头型的,也有子母弹型,最厉害的就是这一款,这款火箭弹内部端有644枚小型的反装甲/人员多用途子弹。一次齐射就能覆盖几个足球场的面积,这就是集束炸弹,往往在短时间内爆炸之后,人员和装甲车根本来不及躲藏。

这种子母大型的弹头对付大面积的人员和装甲车相当有效,一次齐射的威力足足抵得了一个155mm重型榴弹炮营,还有反装甲型,甚至还有一种火箭弹能够布雷。一台海马斯就能够应付多种战场环境,到时只需要装上不同种类的火箭弹就行了。操作起来那是方便快捷,这就是模块化的好处。

这个还是其中一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海马斯配备的火箭弹射程也各不相同,最基本型的射程只有45千米,后来估计美军觉得射程不够用,就开发出了70千米的增程弹,目前已经成了海马斯的主流弹种。据说美军已经开发出了射程150千米的远程火箭弹,那作战效能可就要成几何增加了。

此外,海马斯还能够发射一种短程战术导弹,射程超过了300千米,据说最新改进型已经超过了500千米,乌克兰边境距离莫斯科最近的距离是450千米,如果美国把最新型的这种战术导弹给了乌克兰,那将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乌克兰人可是以牙还牙的主,开战之初俄军可是率先就对乌克兰首都基辅展开了打击。

海马斯还有一项技能可以说是火箭炮中的佼佼者,那就是它的再装填速度,经常看军事题材影视剧的都应该或多或少的看见过这样的场景:火箭炮一轮齐射之后,几名士兵就抬着一枚枚的火箭弹装填进去。这可以说是世界上火箭炮的主要装填方式,不过海马斯并不是一枚枚的装进去。而是打包装填,机械助力,相当于是自动化装填。

装填速度比起俄罗斯的龙卷风火箭炮要快2~3倍,海马斯打了就跑的能力也是出类拔萃。他从行军状态转变为战斗状态需要的时间不超过2分钟,六枚火箭弹发射完不超过30秒。从发射完到撤离所需的时间不到两分钟,关键是海马斯还跑的贼快,十几分钟的时间已经在几十里地之外了,海马斯的生存率还是相当高的。

总之,海马斯的射程谈不上是最远,威力也谈不上最大,但海马斯凭借着自身精度高,多用途,可靠等优点,跻身世界先进火箭炮行列。特别是海马斯在此次俄乌冲突中的表现相当于人注目,风头盖过了此前被热捧的标枪和毒刺。从各方面来讲,海马斯都不失为一款先进的武器装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