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八国联军进京,清政府不跑,全力抗击,能有几成胜算?为什么?
其实,清政府就是因为全力抗击后打不过才跑的。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前夕,京津、直隶地区(也就是战争的主要区域),共有清军十一万三千人。
北京有六万五千人,不过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能打的部队。战斗力第一的是来自甘肃的董福祥部20个营6786人,但该部会同五万义和团围攻只有442名各国使馆卫队坚守的东交民巷使馆区,却怎么也打不下来,可见其在近代战争中也就属于战五渣的水准。至于全由八旗子弟组成的三万多武卫中军和神机营、虎神营,也就比废物点心强一点,剩下的两万八旗、绿营,也就纯粹是废物点心了。
当时大部分清军实际上就是这种形象,怎么看都不像军人
天津实际上才是清军的精华所在。包括直隶提督聂士成所部武卫前军15070人,装备奥地利曼利夏连发枪、德国格鲁森37/57毫米速射炮、克虏伯75毫米野战炮,是清帝国装备最好、训练有素的野战部队。此外还有四川提督宋庆所部武卫左军9806人,天津镇总兵罗荣光所部淮军4750人,总兵李安堂部淮军2318人,总兵何永盛部直隶练军2500人,共计约三万五千人。
清军新旧掺杂,总体上仍然是一支古代军队,只是装备了近代武器而已,但军事制度完全是古代的
剩下万余人分布在山海关、保定、正定、大名、宣化、永宁、热河、古北口等地,兵力分散,可以忽略不计。
这么算下来,其实清政府能打的也就三四万人而已。偌大的帝国,算起来真是怪可怜的。
八国联军最多时兵力达到十二万八千余人,不过因为清军败得太快,实际参战的没有那么多,估计也就三四万人。
八国联军形象,从左至右:英国、美国、俄国、印度、德国、法国、奥匈、意大利、日本
英军战斗部队有两万余人,主要是来自印度,英国人只有二千多,印度人有一万八。此外还有后勤一万三千五百余人和向导一千三百余人,共计三万三千四百多人,火炮十四门。
法军战斗部队一万五千六百余人,本国和殖民地部队各一半,加上非战斗人员共计两万人,火炮六十门。
德军战斗部队两万三千七百多人,火炮六十二门。
俄军战斗部队两万人,加上非战斗人员共计两万三千多人,火炮四十四门。
日军战斗部队两万二千多人,火炮五十八门。
美军战斗部队五千八百多人,火炮三十门。
意军两千多人,火炮四门。
奥军三百人,全部是海军陆战队。
大家看到了吧,即使清军挡住了八国联军第一批的进攻,当八国联军到齐之后,还是一样会一败涂地的。因为清军能打的部队,实在是太少了,而且完全没有再生能力,因为大清不是义务兵役制,根本就没有受过训练、服过兵役的预备役人员可以征召,只能临时招募农民和城市游民,这些人上战场不是送死,就是当逃兵。
实际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也就只有三场大规模的战斗。
第一场是大沽口。清军是罗荣光部三千人,他们主要是海岸炮兵,分布在白河两岸的四个炮台里,要操纵一百七十门各类火炮,主要是打击军舰,对抗步兵进攻的能力很有限。
大沽口之战,联军选择夜间从炮台背后进攻,使炮台难以发挥海防炮群的威力
而在战争爆发之前,八国联军的军舰已经有10艘吃水比较浅的进入白河,处于大沽口炮台的背后死角处,并有英、法、德、俄、日等国陆战队900余人登陆大沽口,也大摇大摆进入了炮台背后。而因为没有开战的命令,炮台守军也只能眼睁睁看着。
所以战斗开始后,炮台立刻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清军英勇抵抗了六个小时,罗荣光等七八百名官兵殉国,残部逃走。联军死58人,伤197人。
第二场是天津。清军最初是聂士成、罗荣光、何永盛各一部共计约一万人,围攻紫竹林租界里的不到两千联军。不过清军久攻不下,联军的援兵越来越多,最后清军达到两万四千多人,义和团达到五万人(但都是渣渣),联军也达到一万七千余人。义和团这种乌合之众对战争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战斗主要是在清军和联军之间进行,而前者在兵力上并没有多少优势。
清军也有一些进口的新式武器
决战只进行了不到两天时间。7月12日夜,联军三千人进攻白河东岸,至13日中午,将马玉昆部武卫左军15营击溃。四千五百人进攻天津南门,于14日击败聂士成余部(聂士成已于7月9日阵亡)和淮军、练军,攻入天津城。联军在将近一个月的战斗中,死伤约900余人,而清军的精锐全部被打垮了,双方的战斗力差距,就是有这么大。
但最终这些武器都沦为联军的战利品
第三场是北京。这时联军总数已经有三万四千人,不过进攻天津的部队要休整,所以只派出新到的部队一万八千多人、八十一门火炮进攻北京。
而这时北京除了原有兵力和天津败兵,又从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来了勤王军,共计约十万人,但除了天津败兵二万人,都没有什么战斗力,另外还有义和团七万人,这就是凑数的。
北仓之战
而事实上战斗也就主要在驻防北仓的天津败兵和联军之间展开,激战进行了四个小时后清军溃散,联军死95人,伤540人。而李秉衡率领的勤王军数万人几乎是一触即溃。
日军展示缴获的清军武器,可见是新旧掺杂,有先进的连发枪,也有粗笨过时的抬枪
到进攻北京城的时候,城内还有七八万清军,不过如前所说,都是缺乏战斗力的八旗绿营,也就是董福祥部强一点,所以虽然他只有几千人,却要防御广渠门、朝阳门、东直门的宽大正面。战斗从8月14日凌晨开始,14时英军占领广渠门,俄军占领东便门,21时日军占领东直门、朝阳门、安定门。
美军进攻北京城的油画
就是在这种城破军溃的情况下,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于15日凌晨出西华门逃往山西,可以说是山穷水尽的时候才逃跑的,并不是能够坚守而不守。在北京之战中,联军死伤四百余人,清军伤亡四千余人,大多溃散。
总的来说,联军只用了三四万人就打垮了十几万清军(其中能战的也就四万来人),仅伤亡2000余人。到了10月份,联军已超过十万人,就更没有打下去的希望了,除了签订城下之盟,清政府没有其他的选择,不是不想打,实在是打不过啊。
如果八国联军进京,清政府不跑,全力抗击,能有几成胜算?为什么?
当时清政府已经用尽全力了吗?实际上并没有。
如果清政府用尽全力去抵抗列强,这个胜算实际上应该能够达到五成左右,并不是没有丝毫胜算。
经历了甲午一败之后,清政府其实已经对军队进行了一次升级。
北洋新军虽然是这次军队升级最为重要的一环,但并不是唯一一环。
聂士成所部、董福祥所部、宋庆所部,实际上都是清政府这次军队升级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
而且在光绪皇帝维新变法失败了之后,慈禧再一次意识到了控制兵权的重要性。
于是,慈禧为了加强对京畿地区军队的控制,让荣禄出手整编当时京畿地区实力最强的几支队伍。
到了1899年,荣禄经过整编形成了由前、后、左、右、中五支部队组成的武卫军。
荣禄亲任武卫中军统帅,聂士成部编成武卫前军,董福祥部编成武卫后军,宋庆部变成武卫左军,袁世凯部则编成武卫右军。
所以,1899年之后清政府最为精锐的军队实际上就是武卫军,负责拱卫京畿安全的也是武卫军。
武卫前军驻守芦台一带,武卫后军驻守蓟州一带,武卫左军驻守山海关内外,武卫右军驻守天津一带,武卫中军则驻守于京城南苑。
如此一来,武卫前、后、左、右四支部队便大致形成了一个“扇形”结构拱卫京畿地区。
除此之外,京畿地区还有不少八旗兵和绿营兵,当然这部分兵力的战斗力实际上有点不忍直视。
清政府当时部署在京畿地区,并且具备战斗力的兵力应该在10万人左右。
可是,列强有多少兵力呢?
列强的兵力投入实际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他们在三个阶段分别投入的兵力也各不相同。
第一个阶段,英、俄、法、美、意、日等六国分别派出海军79、79、75、53、39、24人于1900年5月31日自津赴京。
德国51人和奥匈帝国32人则于6月3日抵京,军官19人。
第二个阶段,他们又临时组成一支援军于6月11日赴京,英、俄、法、美、日、意、奥分别为915、312、158、112、54、40、25人,一共2066人。
第三个阶段,日、俄、英、美、法、奥、意分别为8000、4800、3000、2100、800、50、53人。
这个阶段列强所派出的军队是前两个阶段的数倍之多,而京师沦陷之时德国派出的兵力尚在海上。
这三个阶段的兵力加起来也不过两万余人而已,清军在人数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不过,列强这两万兵力的精锐其实集中在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的兵力多数是列强从殖民地抽调而来。
列强在殖民地临时抽调过来的兵力,也大多数并非列强本国军队,而是在殖民地所组成的军队。
所以,列强在第三个阶段投入的兵力实际上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厉害,说士乌合之众也不为过。
倘若清军能够在列强在第三个阶段投入新的兵力之前,挫败第二个阶段投入的兵力的话,其实大致就能控制局面。
虽然列强占据一定的武器装备优势,可清军却占据了兵力上的绝对优势。
10万人打两千人,若说绝对没有任何胜算,显然不可能。
即便清军在武器装备上处于劣势,但是凭借兵力上的绝对优势,拥有五成胜算并不为过。
毕竟这10万人是当时清军最精锐的部队,而且多数也已经用上了热武器,不可能没有任何胜算。
那么,为什么清政府后来却失败了呢?
这其实就和清政府的态度,或者说就是和慈禧对待列强的态度有关。
慈禧听了载漪的汇报之后,以为列强真要逼迫她归政于光绪,一气之下才决定对列强出手。
可是冷静下来了之后,她又觉得列强逼迫她归政于光绪的可能性不大,于是又对此事采取了暧昧态度。
虽然已经宣战了,可是她并不想打。
在列强大部队进京之前,京城的战斗主要集中在使馆区那一带。
可是,清军却久久打不下只有几百兵力的使馆区,原因何在?
原因就在于慈禧后悔宣战了,所以采取了相对暧昧的态度。
武卫中军分统张怀芝率军围住了使馆区,又让人把大炮对准了使馆区,随时可以开炮。
当时武卫中军的大炮那可是德国制造的克虏伯重炮,杀伤力很强。
张怀芝真要开炮了,拿下这个使馆区其实易如反掌,使馆区根本撑不到援军到来。
然而张怀芝却突然察觉到了不对劲,因为武卫中军统帅荣禄竟然在关键时刻称病告假了!
荣禄是谁?那可是慈禧的宠臣,拿下使馆区的功劳如果没有猫腻,他能不要?
可荣禄偏偏就不要,偏偏就请假躲在家中不出门。
张怀芝察觉到不对劲之后,马上跑到了荣禄家里赖着不走,让荣禄出一张是荣禄下令开炮的命令。
反正开炮赢了,张怀芝在功劳上能拿小头。
输了,那就是荣禄的责任。
荣禄当然不会出这个命令,可又经不住张怀芝软磨硬泡,最后给张怀芝支了个招:“横竖炮声一响,里边是听得见的。”
张怀芝一听就懂了,炮可以开,但是不用对着使馆开,不用造成人员伤亡。
于是,张怀芝就对着使馆区后面的空地开炮。
这就是当时绝大多数清军和列强交手时候的情况,可以说真正认真打的就只有董福祥所部。
如果后来清政府没有硬保的话,董福祥时候的结局不堪设想。
不仅如此,清政府方面还不时地给使馆区送药品、水果和蔬菜之类的物资,甚至还包括弹药。
而且当时指挥清军的王公大臣还在互相争斗不断,互相给对方使绊子。
这样还怎么打?
这样还怎么打得赢?
所以,清政府当时根本就没有用尽全力去打,而是抱着不打不错的想法在应付。
慈禧的态度才是造成清政府最后输给了列强,她本人也不得不仓皇逃出京城的根本原因所在。
如果八国联军进京,清政府不跑,全力抗击,能有几成胜算?为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10万清军已经用尽全力了,结果被1万多八国联军杀得落花流水。
1900年6月16日,天津租界外电报中断。各国海军将领会议,决定占领大沽口炮台。
在这之前,北京的外交使馆区的联络早已中断。
6月11日,英国海军将领西摩尔率领联军二千余人,从大沽出发,经天津进军北京,试图救援被围困的使馆区。
然而,6月12日,铁路断绝,西摩尔联军同清军董福祥、聂士成部在廊坊和杨村之间激战,双方各有伤亡。
西摩尔联军因没有稳定补给和援军,最终决定后撤回到天津。
17日联军主力开始正式攻打大沽口炮台。
留守大沽口清军全军覆没,守将罗荣光中弹死亡,炮台失守。
6月21日,八国联军开始进攻天津,激战到7月14日占领天津。
天津上万清军崩溃,数万义和团更是四散逃走,聂士成身中7弹而死,联军上万只有800多人。
随后,八国联军逐步继续部队,达到1万多人,开始向北京进攻,连续击溃数万清军的阻击。
到了8月14日,八国联军已经攻打到北京城外,随后发动攻击,进攻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
此时八国联军具体为:日军八千人,俄军四千八百人,英军(主要由印度人组成,还包括香港及威海卫华人)三千人,美军二千一百人,法军八百人(主要由越南人组成),奥军五十人,意军五十三人。
双方激战还不到1天,联军仅仅付出400多人伤亡代价,就攻破数万清军驻守的北京。
清军完全崩溃,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仓皇离京,途中慈禧太后指定李鸿章为与列强议和全权代表。
期间,清军虽然拥有大量先进武器,但抵抗并不激烈,颇有洋人一进攻就全线崩溃的局面。
慈禧太后逃跑的时候,北京城其实已经完了,也算坚持到最后时刻。
如果继续坚持作战,哪怕慈禧太后就会被俘虏,恐怕就是叶名琛的下场。
如果八国联军进京,清政府不跑,全力抗击,能有几成胜算?为什么?
唐玄宗杀杨玉环,是因为他逃跑的时候兵不向前行了。
保护唐玄宗逃跑的军队不向前走了,也就是军队不听唐玄宗的命令了。
只不过军队不听从唐玄宗的命令,是因为杨玉环必死。不杀死杨玉环,军队不向前走。
因此唐玄宗把杨玉环杀了,军队就又保护他逃跑了。也就是军队听从唐玄宗的命令了。
周朝灭商朝的时候,商朝的军队碰到了周朝的军队,反戈一击去打商朝了。
皇帝是不上阵杀敌的,军队的将军也不上阵杀敌人。上阵与敌人拼搏的是老百姓的孩子士兵。
因此不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真正同敌人拼杀的都是老百姓的孩子当的兵。
所以大一点的军官,如果在阵地上死了,敌我双方都很震惊。因为大一点的军官都是躲在阵地后面调动军队的人,不直接上阵地去同敌人拼杀的。
不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军官的官级越大越在战场之外。他们的任务是供给打仗的士兵给养,确保拼杀的士兵不缺物资。如果物资和人员减少了,他就上向他上一级汇报,索要人员和物资来增援自己的军队。
阵前的指挥官,古代的时候是呆在弓箭不能射到他的地方,观看敌我双方拼杀的场面。看敌人往哪个方向攻击,看自己人哪方面缺人,调动自己的人员去攻击敌人。这就叫做现场指挥战争。
事实上连排班长都是这样的,只不过他们在阵地中,但是仍然是在最前沿士兵的后边。也是负责那儿,缺人了,往那儿调人。哪儿缺东西了,往那里调物资。确保拼杀的士兵,人手不缺,物资不少。
这就是说战争不是当官的,能赢还是能输,而是士兵们能不能打赢,或者是打输。
士兵在阵前与敌人拼杀,打赢了整个军队就赢了。甚至一个国家就赢了。
士兵在阵前与敌人拼杀,打输了整个军队就输了。甚至一个国家就输了。
因此一个元帅带领几百万人,一个大将带领几十万人,去同敌人打仗。打赢的军队,元帅和将军就随着士兵的进攻,而向敌人阵地前移动,直至打到对方的国度里和首都中。而打入了的军队士兵可能使尽了,元帅和大将,逃回本国。如果对方打到本本国和进到本国的首都里,皇帝和贵族以及元帅大将,就化妆成老百姓,跑到深山老林里去了。
被围住的皇帝贵族以及元帅大将们,有人可能就投降了,有人可能就自杀了。希特勒就是跑不出去了,自杀了。
特别是希特勒,苏联红军打到柏林的时候,士兵都死的差不多了,他就把16岁左右的男孩子都从军当兵去了,让这些16岁左右的孩子,去与苏联红军打仗。这样的士兵当然打不过苏联红军了。所以希特勒也跑不了。没办法他就自杀了。
满清政府很想把八国联军给打跑,可是士兵们打不过八国联军。慈禧没有办法,只能带着儿子和大臣们往四川逃跑。后来听说八国联军不杀慈禧太后,这样慈禧太后才返回北京。从而才与八国联军签下各种不平等的条约,割让土地赔款,外国人欺负中国人,包括欺负当官的也没人敢管。
实际上就是慈禧太后率领大臣和元帅大将投降了。可见他们让老百姓爱国爱国,他自己是卖国。
别信小说和戏剧里面的元帅跟元帅打,大将跟大将打,士兵们站在旁边看热闹。这种战争场面是不存在,并且是相反的。
比方说某个大将,抓住了敌方的一个大将。实际上是他的士兵抓住了这个敌方的大将交给了,这个士兵的大将。报功请赏的时候,就是这个大将,抓住了敌方的大将。杀死对方的大将,也是这样的。
真实的战场是将军们,让士兵守住这个阵地,或者进攻那个阵地。士兵上阵以后打不赢就输了,士兵打赢了就胜利了。
如果元帅和元帅打,大将和大将打,要那么多士兵干什么?特别是动不动几百万,几十万的。
现代战争中最明显突出的就是空军的将军与指挥官,他们都是站在地面或者是站在飞机场的通讯大楼里面,指挥驾驶飞机的空军战士去打仗的。空中作战是空军的飞行员,能不能打败敌人?与指挥官和将军有什么关系呢?牵扯一点关系的话,就是训练飞行员的时候,他们是教会了飞行员驾驶飞机和打敌机,除此之外一点儿作用也没有了。
因为空军的将军和指挥员都在地面上,帮不了作战飞机飞行员一点忙的。
所以不是慈禧太后清朝政府和大臣将军们,不拼命抵抗八国联军。而是他们拼命的抵抗士兵,打不过八国联军。他们不逃跑就会被八国联军杀死了。因此听说八国联军不杀死他们,他们就要返回北京了。
不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杀敌一万,自损八千。不论是死的,还是损的,都是士兵。所以军队动不动几百万,几十万的人数。
孙子兵法讲的很清楚,10倍于敌人的兵力的时候,就可以把敌人包围起来打。6倍于敌人的兵力的时候,就可以跟敌人面对面的打。同敌人,人数相当的时候,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少于敌人的人数的时候,没见到敌人的时候,就该跑了。
将军和指挥官的作用,是同敌人作战时。
如果带领的是100名士兵,那么他就派30个士兵去前线打仗。
这30个士兵去与敌人拼杀,抵挡得住敌人进攻时,就再派30个士兵绕到敌人的后边去打敌人。剩下的40个士兵,就看哪个地方需要增援部队添加人手,让剩下的30个士兵去帮他们。留下的10个士兵保护自己不丢命。
悟空问答看后咱也在上面留上点啥。
如果八国联军进京,清政府不跑,全力抗击,能有几成胜算?为什么?
必败无疑!而且败得非常彻底!因为得不到老百姓支持!试想平时高高在上,只会强权高压的统治者,只会奴役,欺压,凌辱老百姓,以各种莫须有手段明抢暗夺老百姓,纵容奸商恶霸,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流氓地痞欺男霸女,欺行霸市等等祸害百姓,又怎能令到老百姓民心所向呢!?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就啥都不是!
如果八国联军进京,清政府不跑,全力抗击,能有几成胜算?为什么?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由头是清王朝支持的义和团运动侵害了他们的在华利益。在义和团运动进行的如火如荼时,十万义和团战士攻打只有区区几百护卫守护的东交民巷,在打了六十多天后,以失败而告终。从这我们不难看出,清王朝在面对成千上万的八国联军时,如果慈禧不跑路,打赢的胜率几乎没有,也许有的人会认为义和团运动时还取得了廊坊大捷,抗击八国联军时,僧格林沁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时,也取得了胜利。但这些胜利并不能扭转清王朝的败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中国当时的社会形势异常严峻,由于慈禧治国方略的失误,官员腐败严重,民不聊生,民众起义不断,清王朝统治者已跟不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也有力的冲击着清王朝,清王朝已失去了对整个社会的掌控力。
2、清军武器落后,经费不足。由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缺少了与世界的联系,农业自给自足的局面尚未打破,世界强国在进行科技革命时,中国还处于着男耕女织的落后状态,在很多国家都装备先进的步枪、大炮、军舰时,清军还是大刀长矛,虽说经历了洋务运动,清王朝购买了一些枪支和军舰,但由于缺乏经费(实际上也不缺,慈禧用海军的六十万两军费修缮颐和园,真是祸国殃民),没有对这些武器进行更新换代,已经落伍了。当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相碰撞时,结果可想而知。并且,清王朝赖以生存的八旗子弟兵早已腐败不堪,丧失了战斗力。
3、社会民众浑浑噩噩,民族意识尚未觉醒。在清王朝愚民政策和封建思想的控制下,社会普通大众文化素质低,不了解国家和世界大势,每天浑浑噩噩,没有民族概念,从民众围观戊戌六君子被斩首的情形就可以窥见一二。虽说后来出现了孙中山,邹容等革命家宣传革命思想,但在当时收效甚微,他们的努力尚不足以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我们试想一下,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怎么能期待打赢外族的侵略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