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本不发动太平洋战争会怎样?

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可以说是必然事件。不走这步棋,实在想不出日本该怎么渡过难关。

1940年5月,日军发动枣宜会战。

一个月后,宜昌失守。

此时的国民政府,定都于重庆。而宜昌之于重庆的重要性,不必多说。

所以宜昌的失守,也被当时很多国人视为是抗战爆发以来,最黑暗的一刻。

不少悲观者认为,日军进占宜昌后,逆流再进一步,就可以直抵重庆。

中国离亡国,不远矣。

然而,正当国内弥漫着悲观主义情绪时。大洋彼岸的很多美国人,却对中国的抗战给与了非常大的肯定。

尤其是美国的《时代周刊》,坚定的认为日本已属于强弩之末之势。中国人将必胜!

为什么当时美国人会笃定中国必胜呢?

一方面,日本发动全面侵华后,虽然从中国掠夺了不少资源。但日军本身的开销也大。

开销与掠夺对比,日本居然是赔本的。

而受侵华战争影响,日本国内经济,堪称一团浆糊。物价上涨,啥都买不到。同时,外汇还濒临耗尽。截止至偷袭珍珠港前,日本中央政府用于购买石油、粮食等战略物资的外汇储备只相当于两万德国马克。(美国驻日大使的说法)

也就是说。抗战期间,中国人活得惨,日本的平民也过得不咋地。两边都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就看谁更能耗!

另一方面,中国虽然弱,但地大人多,战争潜力大。中国政府在损失了大量精锐部队和东部沿海富庶地盘后,竟然还能在大西南坚守阵地不投降。这让美国人很意外。

对于中国人,西方人向来瞧不起。而且在西方的价值观里,打不下去了,不是应该投降吗?

就像法国那样。而中国人竟然如此有抵抗意志力,简直奇迹。(当时苏德战争还没有爆发)

因此很多美国人笃定,中国不会投降。中国政府有与日本打到底的决心。

再一方面,美国人普遍知道,本国政府要对日本出手了。

1941年3月,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将中国列入租借法案借贷国。

美国总统罗斯福答应中国的援助请求。并明确宣布美国将无条件地全面援助英国、中国等国家。

同月,美国国务卿赫尔拒绝了日本要求美国承认日本对中国领土行使权力和停止援助中国的外交建议,并敦促日本从中国撤军。

1941年5月18日,第一批包括300辆汽车在内的价值110万美元的援华物资从纽约起运,前往中国。

虽然这批援华物资,少的可怜。对抗战没有实际意义。但象征意义非常大,那就是美国真的出手援助了。

1941年6月9日,第一批110名飞行员和150名机械师等地勤医务人员组成的美国支援队乘飞机抵达中国。

这是美国第一次派志愿军参战。

这一年的6月16日,陈诚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

当期的时代周刊,全面且客观的介绍了中国的抗战。文章内容对中国的抗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是自九一八以来,近十年,西方第一次全面介绍中国的抗战。

此后的两个月。美国政府先是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接着又以日本拒绝美国提出的敦促其撤出中国的要求为由,宣布对日施行全面石油禁运。

此时,虽然美日之间没有开战。

但美国人心里清楚,日军之所以可以压制中国军队,是因为中国除了人力之外,极度缺乏军用物资。而一个没有美援支撑的中国都能拖住日本,那当美援抵达中国后,日本岂不是兔子尾巴长不了了?

所以,美国人对中国的抗战非常乐观。认为只要给予中国物资,那中国人就将必胜!

美国是这样看待抗战的。那日本人呢?

日本人的感观类似。

日本人也知道,侵略中国,自己赔惨了。如果美国再切断贸易线,过不了半年,部署在中国战场的飞机、坦克、卡车,都要趴窝不可。到了那时候,仗还怎么打?

此时此刻,最稳妥的解决方法,就是与美国进行谈判,在尽量争取利益的前提下,结束侵华战争。

然而,想要让美国让步,谈何容易?

而且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从来就没用内政方法解决过问题。皇国时代的日本,解决内部矛盾的办法,从来都是向外扩张,靠战争转移矛盾。

现在突然宣布停战,满足美国要求,从中国退兵,那几百万军国主义疯子能同意?

在当时的日本。上梁不正下梁歪,军部主导下的军队,从来就不听政府的。

甚至于,军队下级也不听上级的。

命令什么的,从来都是擦屁股纸。

只要最终结果有利于日本,任何命令都可以不服从。哪怕是军队叛乱,只要最终结果有利于日本,也是只奖不罚。

典型例子,就是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说到底,就是一次完完全全的中层军官叛乱性质的事件。

不仅政府不同意,甚至军队高层也不同意。

但九一八成功后,日本政府和日军,却把应该枪毙的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给放了。

不仅放了,还双双加官进爵了。

这个处理方式,影响太恶劣。受此影响,后来的军队晚辈对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等人也是有样学样。

七七事变发生后,石原莞尔本想要阻止战争扩大。在他看来,侵略中国不能急。必须慢慢蚕食。结果石原的下级武藤章只说了一句话,就把石原噎住了:“我们就是在效仿石原学长的做法啊!”

你石原莞尔造反,升少将了,现在我也想升少将,你不让,你特么是几个意思?

1930年代后期,由于军国主义思想的爆发式发展,像石原这样的老牌军国主义分子,竟然都落伍了,被贴上了“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的标签。被日本人嘲笑为胆小鬼。

当时的昭和天皇,也是如此。

他明明是鹰派,主张侵略中国。可在二二六兵变时,他在皇道派军官眼里,竟然是胆小怕事的鸽派。

到了七七事变时,为了争取军心民意,他信了杉山元的鬼话,相信军方能在三个月内解决中国问题。同意了开战请求,这才有了全面侵华战争

可战争的发展却出乎他意料。

打了四年(从九一八算起就是十年),中国政府死扛不投降。

他不想打了,内阁也不想打了,就派人与蒋校长谈判。他的底线是只要蒋校长同意承认东北独立,并放弃华北,日本就停战。

蒋这边的意思,是东北独立这事,你们想也别想,华北就更别想了。他的底线是“日本退回卢沟桥事变之前的势力范围”。

也就是说,蒋的底线,是东北先让日本占着,将来再谈。

对于这个结果,天皇勉强可以接受。因为东北确实是生钱宝地。

但对于这一结果,军方不同意。

下面部队的人嚷嚷:我们一直在赢啊!无非就是进展慢了一点,怎么能撤军呢?说不定我再打赢一场战役,中国政府就投降了。不能前功尽弃啊。

由于军国主义思想疯涨。此时的日本,整个国家的工业、农业、服务业以及人口,都围绕着战争服务。军队必须不断地占领新地盘,采集资源,才能避免全国的经济崩溃。而一旦当侵略前进的脚步停止了,整个日本的经济压力和内矛盾就会越来越大,最终自我崩溃。

天皇知道,内阁知道,军方知道。战争停不下来了,只能继续扩大战争。

对美开战,参考日俄战争,不见得会输。日本有赢面。

如果是平手,日本获得石油、橡胶等资源,转过头就能灭了中国。

只要有中国做大后方,何惧美国?

即便会输,那也是几年后的事。而如果现在就认怂,下面的人,马上就会兵变。

高层,有一个,算一个,怕是都见不着第二天的太阳了。

既然如此,那就开战吧。

偷袭珍珠港,批准了。

如果日本不发动太平洋战争会怎样?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不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人他死的到不会很快,但绝对会死,而且会死的很难看。

有多难看呢?日本人从上到下,会被活活的饿死!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饿死?这说的是那呀?和战争有关系吗?”

咋说呢?其实在长沙会战那会,日本人从上到下已经开始挨饿了。

他们对粮食的渴望,比对石油的渴望还要迫切。

因为在在咱家地盘上的这场战争,无休止的打下去,日本人的经济已经处于不断失血,无法回血的状态了,就他们那点子在明治维新之后的积累,压根就耗不起的好吧!

你以为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仅仅是说说的?开玩笑!

当然这么说有点空,咱拿出点实际东西,您就能够明白了。

关于这一点,您要是翻阅日本人的一些个回忆录啥的,都能够深切的体会到。

小编这里要提的是一本叫做《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咱挑一段,给您嚼咕嚼咕,您听听。

1939年东京和大板一些个城市,粮荒很严重。严重到嘛程度呢?这日本人家里没米了,跑到大街上买米,一次只能买两升以下,多了的话,就俩字——不卖!

对,就这么扣,有钱也不赚,因为东西就少,敞开卖就不够卖啊!

也就是从这个时间点开始,日本人一听说搁中国战场上,那那打了胜仗,那跟打了鸡血一样的兴奋劲全没了。

还游街呢?天天出去找食吃,那有空档时间。

小编在看《活着回来的男人》,是一个日本兵的回忆录,他自己说,听说那家米店有米,这顿跑,等他跑过去要买米,结果店主说什么:“我又不认识你,所以不卖给你!”

好吧,这逻辑关系,是不是听着挺乐呵的。但也可以说明,日本当时的粮食问题,压根就是一个难题。

而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日本人就提到过,粮食问题,直接导致了他们阿部内阁倒台了,后来上去的什么米内内阁,打上去之后,到1940年五月份,讨论最多的就是粮食问题。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这是咋回事呢?”

咋回事?还不是因为,日本人在咱中国的战事在不断的扩大化,开头几十万人上去了,感觉不够用,后来翻了一倍都不止,直接加到了一百多万人。

在往后,日本人就开始一步步的扩大招兵规模。

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他们本土的劳动力出现了缺口。足足二百零七万的劳动力缺口,导致很多土地无人耕种。

按照日本人的说法在1937年到1941年农业土地,少了近二十四万町。

好吧,关于这个町是多少亩,小编知识浅薄,楞是没找出来,只能说这应该是一个很大的面积了。

总之日本本土的粮食产量,就一直在缩减,每年都是在四五百万石的缩减。

而这一点,小编在《活着回来的男人》中得到了印证,根据主人公的回忆,当时的他们已经吃不到本土的米了,想吃饭团,基本上都是国外进口的。

那么进口就能解决问题吗?

拉倒吧!这种进口,被一年一年的压缩了。

说道这里,估计很多小伙伴要说了:“为什么呢?”

很简单,日本人为了应付战争,他主要输入大米,不就是朝鲜,咱家东北和小弯弯吗?

这些地方说道根子上,就是被占领的地区。而被占领的地区,是不可能有一个稳定的产出。

他日本人在占领区获得的东西,那叫榨取好吧!这种榨取是非自愿的,其结果就是产出会被正常情况下要少,而且随着他这种无节制的榨取,那么产出会进一步的降低。

再加上,日本那越来越庞大的军队。这些个东西他是不事生产的,而是坐在哪里都在消耗物资的东西。

日本作为一个拿着武器侵略别国的家伙,他们首先要保证的是,军队的补给,而不是日本本土老百姓的吃食。

毕竟在日本人看来,军队都吃不饱,咋去打仗呢?

但就算是这样,日本人对于陆军的食品补给,在不断的被压缩中。

这种事,咱在各种影视剧里头,都有认识,这里就不提了。

说了这么多,有点空空的,咱列几个数字,您就有个具体的印象了。

说在1938年的时候,从外边输入到日本的大米,还有个二百二十五万吨,到了1939年的时候就剩下一百四十五万吨,这都带拦腰砍的。

到了1940年就更恨了,就剩下四十八万吨了,这已经不是拦腰砍了,而是直接搁大脖子放血了。

都快饿死了,你还说别的。

说道这里,小编突然想起一个事,之前小编回答过一个问题。

题主问,这要是没有原子弹的话,美国和日本要咋样咋样的。

咋说呢?就日本人那德性,就算是没有原子弹,美国人也有法子弄他,只是这法子有点耗时间。

直接把日本那小岛子围起来,饿他半年,还玉碎呢?直接就饿碎了,爬都爬不起来了。

你也别和小编说,日本人会利用岛上的土地种点东西啥的?

你快拉倒吧,美国人的燃烧弹生产搁那,也不是用来看的,弄上一个机群点上一把火,也不太费劲。

所以相对于,日本在战争中急需的石油,其实粮食才是他们最为需要的。

别的不说,咱就说,当日本人在诺门坎战役当中被苏联人打跪了之后,为嘛直接跑到越南搞事情去了,还不就是为了越南土地上的那点子粮食吗?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日本人可以从美国人哪里去购买?”

购买?日本人压根就买不动了。当然这可不是因为美国人的禁运的问题,而是日本人的口袋里头真心没钱了。

根据《使日十年》这本美国驻日大史约瑟夫说法,在1941年下半年的时候,日本人的口袋就剩下两万德国马克了。

惊讶吧!两万!够买啥?

你也别说什么以战养战的废话,他日本人在中国的地盘上,压榨走的东西还少吗?这些东西咋也有个头不是?

您自己个琢磨一下,为嘛最开始的时候,日本人和美国人能够顺利的交易。

只要日本人愿意购买,美国人二话没有,什么废钢铁,什么石油,汽油,什么粮食,这都好说。

如果您有疑问,咱可列出一组数据来瞅瞅。

1937年的时候,美国人就向日本出售了大约五百五十万吨的石油,还有各种机床。至于机床是用来干嘛的?您自己个琢磨。

1939年美国人不用的废钢铁卖给日本已经比1938年的时候,多出了九倍。

同年进口的废钢铁有70%来自于美国,90%的铜来自于美国等等。

当年,日本很多资源都是打美国这里进口来的。

所以但日本人的口袋里压榨不出更多钱的时候,日本人的路也就到头了。

而买给咱呢?扣扣索索的除了大量的药品,基本上的战略物资,都是限制你的。你以为这些个药品是白给的吗?是需要用桐油和关税来换取的。

这好,日本人用从美国买来的汽油,开着他们的飞机,丢下从美国买来的钢铁,丢在中国的大地上,炸中国人。

而我们中国人呢?用从美国人买来的药品,给自己疗伤,接着承受日本人买来的钢铁炮弹。

其实,事情就是这么诡异。到后来日本人啥也买不起了,美国人也就快正式的参战了。

而跟着美国人也开始给咱所谓的援助,这就是所谓的《租借法案》出台了。

咱们终于熬到了美国人出手,这家伙又是欧洲战场,又是太平洋战场的,到处都能看到美国大兵英姿飒爽的身影。

这听着好像,美国人很骄傲似的,没有美国人的参与,好像啥也办不了似的。

但你别忘记了,日本人被咱拖在中国战场上无法脱身,在整个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战场上的士兵始终比太平洋上的要多,有的时候是呈倍数的多。

好了咱总结一下。

日本人在武汉会战结束之后,就已经打不动了,他们已经压上了所有的底子。

也就是在武汉会战之后,日本人发动了对苏联的诺门坎战役,就是为了试探一下,苏联人的虚实。

结果很不好。

最终日本人就动了,南下的歪心思,首先就把越南给解决掉了。

整个东南亚的资源,其实就是在战争初期,美国人用来和日本人交换钱财的一个基地。

粮食,矿石,橡胶,甚至是硫酸都是打东南亚,出产出来,日本人交了钱,再运回去的,就是这么的简单。

只是现在,日本人不用钱说话,而是用刀和枪来说话了而已。

说真格的,没有美国人在后边的支持,日本人早就打不动了。

只是他打到武汉的时候,日本人耗尽了最后一点财力,再也挤不出东西了,这才让美国人收了口袋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如果日本不发动太平洋战争会怎样?

如果日本不发动太平洋战争的话,只会有两种可能:1、给美国人跪下认怂,军队撤出中国,回到“九一八事变”之前。2、掉过头向北,跟德国人东西夹击苏联,这样美国人会解除对日本的经济制裁和海上禁运。

但是日本人会接受这两种可能吗?肯定不会。为什么达文会这么说?

要想把这件事说明白,我们就得将时间线调整到1941年,看看日本是怎么做出“偷袭美军珍珠港”这样的战略决策的。

日本为什么要偷袭美军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

是啊,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美日两国的国力相比较,可谓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咱们且不说两国的经济和文化实力差距明显,单从军事制造能力而言,两国更是相差悬殊。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美国造舰能力是日本的四倍,飞机是其六倍,汽车是其百倍,石油是其七百倍,仅半天就能生产日本半年的用量。“美日钢铁的比例是20:1;石油超过100:1;煤10:1;飞机5:1;海运2:1。

日本为什么要像飞蛾一样扑火,主动去攻击实力远在自己之上的美国?

有的人认为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疯狂,也有人认为是日本武士尚勇精神的体现,还有人认为是山本五十六的个人野心和日本人赌徒本性驱动。

其实,对一个国家而言,如何做出一个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战略决定,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这里涉及的是一个深层次的战略问题,即战略自主性。

所谓战略自主性,就是一个国家具有战略选择的空间和灵活性,可以有多种战略选项以应对不同的情况和形势。而缺少战略自主性,就是没有足够的独立方案甚至是别无选择的情况。

战略自主性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国力、军力的强弱优劣是决定战略自主性是主动与被动的客观条件。

当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雄厚、战略物资充裕、兵力强大、武器精良,在力量使用、手段选择、战法运用等方面就占有优势,能够比较自如地处理情况,通常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日本向远比自己强大的美国发起主动攻击,实际上就是因为各种原因,使其失去了足够的战略选择,不得不铤而走险的结果。

日本是一个岛国,也是一个各种资源都极其缺乏的国家,所以它在完成初步工业化之后,第一时间就选择了扩张。

日本计划的扩张顺序,先是朝鲜半岛,而后就是中国东北。然后,日本打算以中国东北为跳板,占领整个东亚、甚至北亚、南亚、东南亚,以及澳大利亚。

战争是扩张的唯一方式,而维持战争就需要大量的战略能源,而日本在战略能源方面基本上都依赖于海外。

即使是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之后,日本也仅仅解决了煤矿、铁矿、森林木材、粮食等战略物资缺乏的问题。

因为,在1935—1938年间,日本的战略物资对外依赖情况依旧十分严重:石油92%、铜43%、铅92%、锌74%、锡71%、锰68%、铝55%,棉花、羊毛、橡胶等战略物资皆为100%。

绝大多数的重要战略资源的对外依存度都超过70%以上。也就是说,日本连基本的能源储备都不足。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中国东北,以为自己占了天大的便宜。然而,它没想到的是,这一闹腾,却把自己的战略空间弄得更狭窄了。

此话怎讲呢?

你想啊,中国东北离谁最近啊?苏联啊。

日本和沙俄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因为中国东北的利益打了一架,日本虽然打赢了,但也是惨胜。

到了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时,北极熊已经不是那个半工业化都算不上的沙皇俄国了,而是完成工业化,并且具有高度组织性的苏维埃政权。

中国东北同样涉及到了苏联人的利益,而且,在意识形态层面,日本也是高度反共的。所以,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后,与苏联就是新仇加旧恨,水火难容,各自成为了对方头号敌人。

不仅如此,一战后,日本为了彰显国际影响力,就加入了国联。在国联的那一段时间,日本伪装成一个大国和强国的样子,曾经获得不少西方国家的好感。但现在 ,入侵中国这一恶劣行径,已经让日本撕下了和平使者的面纱。这样一来,日本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恶劣。

占领中国东北后,日本失去了国际道义,遭到了国联的口诛笔伐,1933年,日本只能退出国联。而且美、英、法、荷等列强,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都有自己的一摊子买卖,所以,都各自亮起了獠牙,以防日本人继续南下。

因此,占领中国东北后,日本相当于一下子跳进了一个战略包围圈,稍有不慎,就会面临与苏联、中国、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同时为敌的境地。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也面临了一个战略选择问题:北上,还是南下?

北上打苏联的话,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美英法都会喜闻乐见,说不定还会暗中帮忙。而南下的话,苏联这个宿敌会不会在背后捅自己一刀呢?日本人没有把握。

所以,日本高层出现了北进和南下之争。

  • 北上派,意识形态上极端反共,同时认为日俄是世仇,在东北有无法调和的利益冲突。因此,他们认为日本在东亚的统治权,心腹大患是苏联。所以,它们主张北上打苏联。
  • 总体派,这一派认为国联、《九国公约》《华盛顿海军条约》,这些东西不是苏联搞的,而是美英法搞的,即使打垮苏联也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不把美英法打趴下,日本就得永远屈服于美英法的秩序下,永远成为仰人鼻息的二流国家。苏联固然是威胁,但眼下的首要任务是南下奋力一战,把美英法和苏联这些白鬼子赶出亚洲,然后再对付苏联。

虽说这两派在路线上有分歧,但它们都一致认为,日本还无法全面占领中国,它们要说服中国帮助它们代表亚洲,把美英法俄这些白人鬼子赶出亚洲。不仅如此,日本人甚至还一厢情愿地认为,它们的这种做法会得到中国人的支持,毕竟中日两国都是儒教文化圈。

就在日本内部为了北进还是南下而争论得僵持不下的时候,欧洲出事儿了。

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德国随即退出日内瓦裁军协议。

对于英法等主宰国联的欧洲列强来说,远在东方的中日矛盾只是疥癣之疾,欧洲中央的希特勒才是他们的心腹大患。所以,对于日本在中国的所作所为,他们就绥靖了。

美国人呢?此时正在奉行孤立主义政策,而且罗斯福上台后首要任务是解决大萧条带来的经济问题。日本是美国重要的贸易出口国,所以罗斯福不愿意跟日本把关系闹僵,就放了几个口炮,没下文了。不仅如此,罗斯福打完口炮之后,还没忘记在中国背后捅一刀——通过了《白银法案》在中国最困难的时候捅了一刀,高价收购白银,给实施银本位的中国经济带来灾难性的打击。

日本人一看,呦呵,没人管中国啊,马上就对中国更加强硬了起来,进军华北。

蒋介石一看,国际社会是指望不上了,绝望之下,就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议》,以长城为界,中日双方脱离军事接触。

很多人为蒋介石开脱,说他签订《塘沽协议》是无奈之举。

但你仔细想想,蒋的这个操作,其实等于默认日本在东北的存在。从他“攘外必先安内”的态度来看,在蒋的心里,东北是不可牺牲的吗?

这一通操作下来,日本人一看,美英法也不过如此啊!有希特勒在欧洲搅和着,它们也不敢在亚洲拿日本怎么样。

这时候,日本的南下派就占据上风了。而后,北上派企图发动政变败露,被彻底清洗。日本军部就按照总体派的计划制定了“大东亚共荣”的计划。

1936年,日本内阁政府与军部召开会议,共同确定了战略目标:先稳住苏联,再向南洋扩张。也就是说,它们既要对抗苏联,也要打英美,只是在谁先谁后的问题上陆军与海军产生了分歧。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好死不死,中国又出事儿了——1936年12月12日,中国发生了西安事变。

这时候,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就执行不下去了。他再对日消极妥协的话,离下台也就不远了。

所以,蒋介石返回南京后,马上命令北平自治政府不许谈判,又从南京调动大量军队开进华北。

其实,蒋介石也没打算真的抗日,他这么做也就是做做样子,以为这样可以吓退日军,在国人面前挣个面子。

然而,好死不死的,对面的日本那边,新上来个叫近卫文麿的首相。

近卫这家伙虽然出身日本顶级贵族,但脑子却不怎么好使,好大喜功,行事激进。

近卫一上台不到一个月,七七事变就爆发了。近卫异常积极地唱高调,极力煽动气氛,声称“与中国打持久战也再所不惜”。随后,他立即批准了日本军部从本土调三个师团开往华北的部署。

就这样,日本内阁政府在近卫文麿的带领下,被军部忽悠着将日本一步步拖向全面对华战争的泥潭。

蒋介石本来想着,从1931年开始,日本人怎么着也跟他打了六年交道了,会领会他的意图,配合自己在国人面前表演一下强硬。没想到的是,日本人这一次并没按照套路出牌,跟他动真格的了。

就这样,好没有做好跟日本打全面战争准备的国民党军队接连溃败。

即使中国国民政府这么熊,日本全面入侵中国之后,也未能实现预期中的“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反而深陷中国抗战的汪洋大海之中。

中国人的日子更不好过,1938年,是中国抗战最艰难的一年。

然而,就在1938年底,丢了武汉的国民党政府正担心日本人长驱直入进攻湖南时,日本首相近卫文麿近卫突然发表第三次“近卫声明”。

第三次近卫声明一改之前强硬的态度,提出所谓“中日睦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诱胁蒋接受条件。日本突然停止了对中国的战略进攻,开始改变侵华方针,着重从政治上诱降中国。

日本为啥突然改变对华战略了呢?

首先,是因为到1938年底,日军在中国战场的战略进攻已达饱和状态:陆军共有34个师团,除各以1个师团留驻朝鲜和日本本土外,其余32个师团全部投入中国战场,占陆军总兵力的94%。日军伤亡已达44万余人,消耗军费92.3亿日元,中国军民的抵抗,使日本难以脱身。

其次,是有一个好事儿,让日本出现了战略转机。

没错,是希特勒开始寻求与日本结盟了。

此时的日本,身处列强的包围圈,正找不到出路呢。这时候它们一看德国来寻求结盟,穷小子突然被过继给地主家当儿子一样高兴,立马脑补出了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结盟一起去打苏联的构想。

所以,1938年底,日本人改变了对华的战略。

1939年5月至8月,日本挑起了哈勒欣河事件(又称诺门坎事件),对苏联发动试探性的进攻。没想到苏联对此早有防范,重兵把守,坚决回击。日本关东军的“北进”尝试遭到了苏军的迎头痛击。

然而,就在日本人跟苏联动手的时候,欧洲那边又出现变故了——希特勒与斯大林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事实上,狡猾的希特勒没有告诉日本人他真实的战略意图——他没想跟日本一起夹击苏联,只是想让日本在亚洲搞事情,替他拖住美国,他好对法国和英国动手。

希特勒这一通操作下来,日本人惊呆了:“怎么,是你德国抛出橄榄枝,寻求跟我结盟的,我这前脚刚和苏联开打,你后脚就跟他穿上一条裤子了?”

日本的平沼内阁得到苏德结盟的消息后,立即就宣布辞职了,理由是“欧洲发生了难以理解的事情”。

是啊!日本人就这智力,就这战略理解能力,还想和希特勒一起上桌打牌呢?

日本本想着能跟德国一起夹击苏联,以减缓美英对自己的压力。但希特勒却根本就没把日本当朋友,甩开自己和苏联好上了。

诺门坎一役,日本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不仅苏联打不成了,反而还因为和希特勒结盟,把和美英的关系搞得更加糟糕了。

果然,日本和苏联的仗还没打完,美国人的惩罚就来了。

1939年7月26日,美国得到日本与德国结盟的消息,马上就宣布《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废止,6个月后生效。美国宁可不挣日本人的钱,也不能看着你跟德国搞在一起。

这下子日本人可急了,美国这么一搞,日本的战略物资供应就断了,这仗还怎么打?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正式拉开序幕。日本人得到消息后又乐坏了,它马上又从泄了气的状态中恢复,发动长沙会战,对中国强硬起来。

第一次长沙会战打了一个月,中国军人却顽强地顶住了日军的攻击。

日本人就在1940年扶植了汪伪政权,企图通过汪精卫向中国大力宣扬和推行自己的“东亚联盟”理论,以非军事的形式瓦解抗日阵营。

另一方面,在国际上日本又四处联络,极力撮合德、意、日、苏的四国结盟。一方面,是向美国施压,另一方面,如果这同盟真搞起来,四国就能一起联合起来打破一战后的凡尔赛体系,造美英法的反。

还别说,日本人这么一顿忙活,还真差点把这四国同盟搞成了。

1940年,德国、意大利与日本率先正式签署三国同盟条约,确立了轴心国的同盟关系。

而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写信给斯大林,希望苏联也加入进来,建立“四国同盟”,推翻由美英法制定的国际秩序,由四家同盟重新划分世界秩序。

这要是搞成了,日本首相近卫文麿为日本勾勒的宏大蓝图也就实现了。

然而,当时的四国联盟连条件都谈好了,就在四国联盟要签字的时候,又出变故了。

当时,四国同盟谈判协定了,日本瓜分东亚、东南亚,苏联可以向南,往印度洋方向扩张。然而,斯大林却突然提出要土耳其和保加利亚。

希特勒怎么肯同意斯大林这条件呢?他不可能让苏联进出地中海,跑到自己的肚皮底下。

就这么着,四国联盟不仅没谈成,反而坚定了希特勒攻打苏联的决心。当然,希特勒的心思转变,日本人也是看不出。

虽然四国同盟没有谈成,但日本总算看到与苏联缓和关系的机会了。于是,近卫文麿就极力推动与苏联和解,在1941年4月13日,日苏签署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

如此一来,日本北上进攻苏联就更不可能了。

然而,就在日本人如释重负,觉得北方的隐患终于消除了,可以全力南下的时候。欧洲那边又出变故了,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开始调转枪头向东进攻苏联了。

日本高层跟苏联签订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开了香槟还没来得及喝呢,就又被希特勒的一套组合拳给惊得目瞪口呆。

日本人是真心实意地想跟德国攀亲戚,可到头来却发现,希特勒压根儿就没把自己当过朋友。

一年多前,日本还碎催式的主动张罗外交,搞四国联盟,为此不惜彻底得罪英美。一通神操作之后,日本人才发现自己一个朋友都没有了。

这时候,美国对日本更加强硬了,但还没对日本进行最严厉的经济封锁。因为美国也怕日本会狗急跳墙,跟自己动手。

到了1941年中,摆在日本面前的就只有开篇我们提到的那两个选择:1、给美国人跪下认怂,军队撤出中国,回到“九一八事变”之前。2、掉过头向北,跟德国人东西夹击苏联,这样美国人会解除对日本的经济制裁和海上禁运。

然而,日本人却在与美英谈判时提出了这样的条件:

  • 中国的问题,由中日两家慢慢解决,美英不可以再支援中国;
  • 拿下苏联后,美英也不许在东亚、印尼和苏联远东地区修建机场和军事基地;
  • 美英立即恢复与日本的贸易,也就是恢复美国对日本禁运的战略物资。
  • 作为回报,日本25年内从印度支那撤军,保证菲律宾中立地位。

你们看,日本人的口气可还真不小。这在美英谈判人员看来,日本人就是痴人说梦。这时候的战略环境可不是1936年,甚至1938年那个局面了。你日本在国际上孤立无援不说,中国人在战场上也开始反攻了。你日本人拿着一手烂牌,还非得要这么高的筹码,这就没法谈。

美国和中国的底线是日本从中国完全撤军,而日本军部的底线是满洲独立,还要在内蒙和华北驻军。双方拒绝退让,完全谈不拢,最后只能不欢而散。

这是谁给日本人的自信?

这一次是他们自己。因为,日本人不愿意接受那两条生路的选择。

跪下向美英认错,撤出中国?那样的话,日本则彻底沦为三流国家,不得不听任美英的“发号施令”。

北上打苏联?西伯利亚环境恶劣,非常考验日本的补给线,即使是跟德国一起东西夹击,打不打得赢都单说,苏联的石油资源可不在远东地区,就希特勒之前把日本当猴耍的表现,日本人会甘心再让希特勒掐着自己的脖子?

所以,日本人认为,还是南下打美国更实际一些,如果与美国的大战不可避免,早打比晚打强。虽然早打也未必能赢,但晚打只能是失败。如果继续拖延,美国在东南亚的势力将变得更为强大。

在此分析基础之上,山本五十六作出了冒险的决定,他认为,“如果突然袭击珍珠港,将能够把港内的美国舰队打得不能动弹。在美国重建其舰队之前,日本早已占领了东南亚,并把他的所有资源拿到了手”。

不仅如此,山本五十六还期待着如果日本海军以突袭的方式占领夏威夷,捣毁美国太平洋舰队之后,美国或许能够与日本重开和谈。

日本人认为通过突袭的方式,或有一线胜机。虽然是铤而走险,但总比坐以待毙强。至少也可以延缓美国对日本的进攻。

就这么,日本就偷袭了美军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结语

从二战的战略全局来看,日本偷袭美军珍珠港的举动,等于是多面树敌,是极端不利于轴心国的。

希特勒得到消息之后,被日本这个盟友气的暴跳如雷。但是他也是活该,谁让他之前不把日本人当人,两次把日本玩了呢!

偷袭美国的珍珠港,日本虽然赢了一招,但却输了全局之战。

从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无法避免地在错误的道路上一错再错,先是全面入侵中国,后来又主动挑战美国。偷袭珍珠港成功后,日本的袭击继续扩大,目标直捣马来半岛英国在亚洲的最重要基地——新加坡。为了解决能源困境,日本将战线拉得过长,完全乱了方寸。

其实,站在日本的角度,应该说他们偷袭美国珍珠港的冒险逻辑也并非没有一点道理,但这时候的日本已经无力回天。

回首日本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华这14年,日本的战略错误在于不断压缩自己的战略选择空间,导致日本完全丧失了战略自主性,只剩下拼死一搏一条路。

走到太平洋战争,拖美国下水这一步,只能说是日本的宿命。

一步一步地走向绝境,一步一步地把自己逼到绝路上,只能采取飞蛾扑火的鲁莽之举。神风敢死队不可谓不神勇,但战略错,侠勇之举也不过是充当炮灰的命运。

大国的战略博弈是门技术活,日本人在这方面实在没有天赋,以致于二战期间的教训实在是太过惨烈。

如果日本不发动太平洋战争会怎样?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是1941年12月7日,标志性事件是偷袭珍珠港。但在此之前,日本已经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不是因为日本的实力变弱了,而是日本面对的形势变差了。

变差的时间节点是1938年,事件是慕尼黑协定。在慕尼黑协定之后,英法美荷等国集体变脸,以前一直绥靖、之后必须强硬。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后,苏联也是说翻脸就翻脸。

于是,国际社会上,没有一家继续惯着日本。而且,在对日问题上,大家出奇的一致,苏联强势、英美更要强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苏联硬了、英美软了,然后日本南下了。所以,英美就不能软。而英美硬了、苏联软了,然后日本北上了。所以,苏联也不能软。

中国呢?全面侵华,日本彻底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关键是道义尽失。因为日本干了太多不是人的事儿。

1938年以后,日本的外部形势可以归拢为以下五条:

第一,日本打下广州之后,严重威胁了美、英、法、荷在东南亚的殖民地。

切走东北,英美不着急,但苏联着急;攻占南京,英美着急了,但苏联更着急了。所以,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就特别积极。斯大林最担心的情况就是蒋介石政府扛不住了,直接向日本投降。但日本拿下广州之后,英美必须着急了。因为这些国家在东南亚都有殖民地,盆盆罐罐太多。

第二,日本侵华严重挑战了英法美等国主导的战后秩序。

主要是《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等一系列国际条约。希特勒也挑战,但在慕尼黑协定前后,希特勒主要是外交强硬。德国的确是耍流氓了,却没有掀桌子。而日本呢?全面侵华,已经是撕破脸、掀桌子了。你视《非战公约》《九国公约》为何物?因为白种人的优越性,所以英美从骨子里就瞧不上日本,自然不会像惯着希特勒那样惯着日本。

第三,希特勒被暂时摁住了,英美列强有精力关注亚洲问题了。

当时,普遍的意识形态是民族自决。所以,德国吞并苏台德、吞并奥地利,英法美可以忍。因为这两个地方的德语人口是主体。但日本侵华算怎么回事?这只能是侵略,而且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就开始了。在处理完欧洲事务后,具体就是慕尼黑协定,英美一定会回过头来好好照顾日本。

第四,日本侵华已经引起了公愤,因为干了太多不是人的事。

南京大屠杀已经挑战了人伦底线。不仅国际社会上的主权国家不干了,而且主权国家的一般民众也不答应了。日本虽然全面侵华,但美国一直向日本出口废铁、钢材、石油等战略物资。而罗斯福在1934年的白银法案,更是让中国的抗战雪上加霜。但这时候,美国民众不答应了,要求美国政府必须对日强硬。罗斯福可以不在乎中国,却一定在乎选票。所以,对日本贸易禁运提上日程,而美国政府也终于向蒋介石政府提供了2500万美元的贷款。这就是信号,即美国人要卷进战争。

第五,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苏联开始在远东方向部署重兵。

而且,苏联的远东重兵一直处于压倒性优势。日本参谋本部认为进攻苏联必须满足三个前提:一是苏军远东的30个步兵师要减少一半,即剩下15个;二是坦克从2700辆减少到900辆;三是飞机从2800架减少到1000架。但是,这三个前提一直就没有出现。

即便是1941年12月,远东红军的兵力也是碾压级的存在。兵力包括24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4个坦克师、23个航空师、11个步兵旅、7个坦克旅、4个航空旅、15个筑垒地域,军队1343307人、火炮迫击炮8777门、坦克2124辆、作战飞机3193架。而关东军呢?苏德战争爆发后,关东军一度扩张到85万人,9个坦克联队414辆坦克,各种作战飞机1025架。所以,这个仗就没法打。

因此,英法美不可能对日继续绥靖。如果还不硬起来,那日本南下东南亚,这谁受得了?苏联强硬,英美只能更强硬。简单说,1938以后,谁也不能惯着日本。

因此,日本的外交空间也就变小了,就是没牌可打。这时候,日本总共三个选项:一是回归战后秩序,从中国撤兵;二是北上打苏联,保住满洲;三是南下东南亚,跟英美开战。

当时,日本面对的最大压力是ABCD包围圈,即美国、英国、中国和荷兰这四个国家的首字母缩写。所以,日本国内有一种观点认为日本出兵东南亚、发动太平洋战争,是为了自卫。但是,这个观点是在颠倒因果。因为日本要对外战争,所以才会有ABCD包围圈;而不是因为有了ABCD包围圈,所以才有日本对外战争。

接下来,日本会怎么操作?

第二选项,即北上打苏联,几乎无法实施。

一个原因是日本的北上派被清洗了。这伙人在意识形态上极端反共,但是被消灭了。你还怎么玩?

另一个原因是斯大林在战略上一直不糊涂,真正威胁是德国而不是日本,苏联很清楚。所以,在打赢张鼓峰和诺门坎之战后,苏联不打了。

再有一个原因是苏联在远东方向始终重兵集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奇葩就是远东。别的地方已经打得血肉模糊,而远东虽然剑拔弩张、重兵云集,却始终没有打起来。

斯大林在宏观战略上是清醒的,但不会高明到未卜先知。日本是否进攻远东?他不知道,甚至连日本人自己也不知道。一切都在动态博弈中演化发展。但是,远东方向集结重兵,总不会有错。

然后,就剩从中国撤兵这个选项了。

1941年7月22日,东条英机组阁。日本天皇、日本军部终于拿出了最后的底线,向美国能诺:25年内从印度支那和中国其他地区全部撤军,只保留满洲。

这时候,日本怎么学乖了?东条英机是老陆军、军部利益的代表。所以,东条英机组阁,就相当于日本军部彻底说了算。政府都是你们的了,然后你们军队去解读国际社会吧。所以,此时的日本军队就不能继续任性。

日本的底线是什么?就是回到1931年以后的状态,相当于十几年白折腾了。

然后,罗斯福准备卖中国了,提出:日本只要不在东南亚搞事情,那就恢复对日石油出口,期限是三个月。

罗斯福这么干就相当无耻了。但是,丘吉尔不干了。因为日本不是1937年全面侵华才开始挑战的国际秩序,而是从1931年九一八就开始挑战国际秩序了。所以,丘吉尔放出狠话:我大英帝国宁可不要香港和新加坡,也不愿意在这个条件下苟活。

于是,罗斯福犹豫了。

罗斯福一犹豫,日本军部和日本军队就谁也压不住了。因为军方认为美国就是要通过谈判耗光日本的石油储备。于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军部为什么会怎么解读?狂热的民族主义和狂人的战争主义,这是日本军部的立场和出发点。没理由都要找理由打仗,就不要说已经有了理由。

那么,日本有没有不发动太平洋战争的选项?

日本是主动去揍别人,所以主动权一直在日本人手中。

这跟ABCD包围圈一样:你日本要出去打遍世界,所以才会有ABCD;你日本不去打遍世界,自然不会有ABCD。

不发动太平洋战争,而且,还不撤出满洲。那么,日本必须给自己找一个理由。这个理由只能是进攻苏联。这样才能求得美英谅解,因为英美也极端反共。但,苏德战争爆发后,这个理由就不可能成立了。因为罗斯福开始援助斯大林了。

干脆也不要石油了,而且,也不进攻苏联了,然后日本赖在满洲不走呢?

人是讲理的。但还要看讲谁的理。

中国的这个理,就不能答应日本盘踞满洲。但当时的蒋介石政府太怂,估计中国这个理讲不起来。如果能讲,也就不会有伪满洲国什么事。

美国人的理是什么?罗斯福准备卖中国了。所以,美国还在犹豫:你们打仗死人、我只做买卖,这多香。这就是罗斯福的想法。

所以,如果是这个情况,那么日本大概率就要保住伪满洲国。二战中,退出三国轴心;二战后,对苏保持敌视。那日本很可能避免成为战败国。

但是,这只是罗斯福的道理,后来的形势却不允许这个想法发生,甚至都不允许这个结果出现。

租借法案在1941年3月份出台,《大西洋宪章》在1941年8月已经公布,所以美国的路线已经确定,必须要干三国轴心。美国箭在弦上、随时参战。因为租借法案就不是在做买卖,而《大西洋宪章》也相当于宣战。

苏联更不用说了,德国已经动手,而且一上来就往死里干。所以,斯大林这时候只能继续胆战心惊:蒋介石政府可千万别投降,日本千万不要突然进攻远东。

这些人的道理,都讲了。还有一个人的道理没有讲,那就是日本。

日本的总体派,就是要把白人赶出亚洲、彻底颠覆现存国际秩序。所以,日本的主基调才是对外战争。这时候,选择从中国撤兵,几乎不可能。

可以不从中国撤兵,但停止全面侵华呢,也就是退回满洲?这也不行。因为日本军人不答应。如果东条英机阻止不了海军发动太平洋战争,那他怎么可能阻止陆军继续侵华?

对外战争,就是日本二战前和二战中的狂热主基调,根本不是偶然事件所能打断的。

日本还在三国轴心之内、还在坚持战争基调,那美国就要对日动手。即便美国不亲自动手,只要能够继续贸易禁运、能够继续支援苏联和中国,日本也要退出中国和远东。

如果日本不发动太平洋战争会怎样?

现在的日本,一直在研究太平洋战争。这些日本人的研究成果里,最大的成果就是,不应该发动太平洋战争。这是因为日本和美国的国力相差太大,发动太平洋战争是根本打不赢的。但是,这是现在战败投降的日本能够得出的结果。在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候,绝大多数日本人还是有着胜利的信心的。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在当时,它和中国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战争。日本为了维持战争,必须进口大量的战略物资。在这些战略物资中,最重要的物资就是石油和废钢铁。当时日本拼命积攒石油,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日本已经积攒了4300万桶石油。但是,这些石油只够日本进行半年战争的。战后,有的日本人评价说,还不如没有这些石油,这是导致日本亡国的石油。

到了今天,日本人挨了两颗原子弹,被迫宣告投降之后,什么都明白。可是,在当年,日本人可没有这种观念。长年的军事冒险,一次次的赌国运的成功,使得日本举国上下如痴如狂。他们根本就没有失败的概念,他们一心只是在想怎样去实现自己称霸世界的野心。

在当时,日本和中国的战争进入了持久战事情。不出中国有识之士的所料,日本一步步陷进了战争的泥潭,不可自拔。为了尽早从战争中脱身,日本使尽了手段。在这个时期,英美为了把祸水东引,也积极压迫中国与日本媾和。美国为日本提供进行战争的石油、废钢铁等物资,而英国则干脆关闭了中国对外贸易运输的滇缅公路。但是,这个依然没有屈服,咬着牙把战争坚持下去。

日本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国内的资源匮乏的难题,把目光盯在了南洋的石油产地上。这样一来,它就和美国在太平洋的利益产生了冲突。当日本一进入法属印度支那,美国立刻宣布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对日本进行物资限运。

这样,日本只得和美国进行谈判。双方谈判的焦点是,美国要求日本撤军,将形势固定在“七七事变”之前。这是日本军国主义者不能答应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就是为了解决中国战争才进军法属印度支那,到现在要让他们吐出到口的战果,这是不可能的。

这个时候,日本进行了战争策划。日本军国主义者基于几个方面进行了策划。

一是日本的海军和美国太平洋舰队相比占有优势,如果开战,能够保证半年到一年的胜利。

二是德国与苏联的战局顺利,苏联为了欧洲战场作战,必须抽调西伯利亚的军队,这样,北方的威胁随之消失。日本可以将大批军队抽调南下作战。

三是据日本的“天才参谋”的计划,德国很快就可以打败苏联,这样一来,日本只需要打败已经精疲力竭的英国和毫无准备的美国,轴心国就可以独占世界了。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必须要抓住。

四是日本在初期作战胜利后,占领南洋的油田,马上组织石油运输。这样就可以保证日本国内的需要,日本就可以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基于以上的判断,日本政府最后决定发动太平洋战争。

我们今天假设一下,如果日本当时对美国屈服了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首先,在当时,美国是尽量不逼迫日本太甚的。它也不希望招惹日本,引火烧身。因此,美国还是给日本保留了大部分的战果的。美国依然承认日本对朝鲜和我国的台湾、东北的占领。如果日本屈服,这些地方就依然处于它的控制之下。

第二,如果遏制住日本南下的步伐,日本只能将矛头指向苏联。这样,在德国和日本的夹击下,苏联的处境将更加困难。这个问题,还是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美国会因为这个问题继续和日本进行交涉。不过,在莫斯科战役之后,日本会发现德国不是所向无敌的,它可能不会发动对苏联的进攻,会处于观望态度。

第三,在战争无法解决扩张的情况下,日本会在我国的北方进行渗透,进行经济扩张,扶植独立势力。但是,这样的威胁要比战争小得多了。

第四,日本国内有可能发生暴乱。过去军国主义者举行的暴乱可能会此起彼伏。这是日本最高当局最害怕的。

结语: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是中日战争的连锁反应。是中国军民的殊死抵抗,宁死不降的作战,用持久战的方法把日本逼入了绝境。

日本在没有出路的情况下,只有想靠占领南洋石油资源的办法来解救自己。这就使得它和美国在太平洋的利益发生了冲突,遭到了美国的报复。

如果日本屈服于美国的压力,不发动太平洋战争。那么它就只能在中国撤军,恢复到“七七事变”前的状态。这样,日本国内会动荡不安,为了转移矛盾,日本很可能会把矛头指向苏联,这样就又会和英美利益发生冲突。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如果一切顺利,日本屈服于美国的要求,在二战结束的时候,它还会保有朝鲜、中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台湾,哈萨林半个岛,北方四岛,以及太平洋上的托管岛屿。不但控制区域多,而且也不会遭受被占领的命运。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如果日本不发动太平洋战争会怎样?

首先告诉大家:历史是没有假如的,假如地球不存在了,那我们现在说的都是废话了。很多人说,如果日本二战的时候不去招惹美国人的话,我们在短时间内就无法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得不说,这么说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却并不是当时的事实——当时的情况是:日本人不得不去进攻美国,没有办法了,要么选择等死、要么只有放手一搏了。

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带着决心、带着勇气,更多的是带着无奈偷袭了美军的珍珠港基地。

就在日本人偷袭珍珠港的第二天,罗斯福在国会宣布全体美国人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从此以后,一个历史上最强悍的"战争怪兽“美国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此时一切就早已注定了。

当时远在重庆的老蒋、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远在伦敦的丘吉尔,都表现出了同样的态度:兴奋、高兴、简直是无比的快乐。

大家都知道一个事实:美国人参战以后,这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结果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盟军必胜无疑。

往后的太平洋战争中,其实总体上属于波澜不惊的状态。美国人先后在太平洋夺岛战中暴揍了日本人,最后用东京大轰炸以及两颗原子弹告诉了日本人——如果还不无条件投降的话,整个日本都将不复存在。

1945年8月15日,日本终于宣布接受波斯坦公告,无条件的对盟军投降了。

历时三年多的太平洋战争中,日军直接死亡150万人、60%空军,几乎全部的海军被消灭,外加上美国人的东京大轰炸以及两颗原子弹,日本的整个国民经济都打瘫痪了。其实从战后日本拥有几千万难民也可以看出来:日本的损失还是极其严重的。

以上还是日本单方面的损失,如果算是美国人给盟军的50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外加上美国人给我们的人员、武器援助等等。这样一算的话,日本人的损失更大了。

说白了就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是其最后失败的核心原因之一。

我们来研究两个问题:一是,日本到底为什么要发动太平洋战争呢?二是,如果日本不发动太平洋战争会面临什么结局呢?

在当时的情况下,日本人不得不铤而走险,偷袭美军珍珠港基地了

很多人会非常奇怪一个事情:1941年12月7日以前,日本不是在和我们打仗吗?为啥日本人要跑去偷袭几千公里之外的美国珍珠港基地呢?我来简单地分析一下当时的局面。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这么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大家知道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人几乎不费吹灰之力的就拿下了东北地区。

其实日本在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以前,国内主要有两派,也就是两种观点:

其中一派主张:完全可以快速的、全面的占领中国,这一派的代表人数叫做杉山元(陆军大臣);这哥们不遗余力地在天皇面前鼓吹:三个月之内就能完全占领中国。

另一派则认为,占领东北以后就踏实经营东北,先不要急着发动全面战争,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著名的石原莞尔。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一开始确实采取了石原莞尔的观点并没有发动全面战争。日本人当时主要采取的是蚕食法,例如:第一次淞沪战役、策动华北自治等等。

日本国内随着侵华战争胜利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军的抵抗又不是非常的坚决,所以其对侵华战争的胃口也就越来越大了。当时日本国内的主战派杉山元已经身为陆军大臣了。

他极力地向日本天皇担保,三个月内一定能彻底解决中国事变。天皇自己也感觉到胜利指日可待了。

于是乎,1937年7月7日这一天到来了,著名的卢沟桥事变爆发——一场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彻底爆发了。

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人在几乎所有的战场上推进的速度还是很快的。1937年7月29日,北平被占领;30日,天津被日军攻陷;

如果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的话,日本人那是完全有可能从北到南彻底搞定我们的。大家不要忘了,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基本上都是从北往南打的。

可是后来的事情发生了变化,我们随后提出了一个无比正确的抗战方针,那就是:“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大方针。

当时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我们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行动——淞沪会战爆发了。

大家可能不知道一件事情:淞沪会战是我们主动发起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变日军的进攻方向,从而把日本人拖入死局。

淞沪一战,中日双方投入了一百多万的兵力,在上海地区鏖战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虽然最后我们失败了,上海也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

几乎就在上海陷落的当天,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这一招是非常厉害的:

一是,重庆自古以来都是易守难攻之地,古人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二是,完全避免了日本俘获我们总部的危险,只要国民政府还在,这仗就有的打了。

其实在淞沪会战结束以后,已经完全打破了日本人在战前叫嚣的“三个月就可以占领中国”的狂言了。不好意思了,日本说三个月就能完全搞定我们,可是一个淞沪会战就打了三个月时间。

1938年2月,爆发了徐州会战,此战之中,日军伤亡那就非常大了。仅仅一个台儿庄战役就击毙了一万多日本,其中日军精锐第10师团遭到毁灭性打击,精锐第5师团遭到重创。

1938年8月至10月爆发的武汉会战彻底让日本人认清了现实——要想完全占领中国几乎就是不可能了。武汉会战中,日军投入兵力达30万人以上,我军投入了110万兵力。

当时天皇把杉山元找来了,厉声责问道:“当初你说3个月解决中国问题,现在过去2年多了,现在你告诉我要怎么解决?!”

杉山元发出了可怕的两个字——沉默,长时间的沉默。后来又问杉山元:“现在有多少把握能够彻底击败退到重庆的中国。”杉山元的回答是:“很难!”

其实到此时的时候,日本当局们自己都已经觉得:三个月就战胜我们已经毫无可能性了。可是这仗既然打了、既然还没有失败,那么也只有硬着头皮打下去了。

试问一下,我们抗战打到这个程度难不难呢?当然是很难了,把家底子都快打光了。可是作为侵略者的日本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日本当时国内的困难程度其实一点也不亚于我们。

日本由于大量地投入了人力、物力、资金在侵华战争上面,导致国内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到了1940年的时候,日本国内群众讨论最多的就是粮食问题,东京、大阪这样的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的粮荒了。

那么日本高层讨论最多的是什么呢?日本高层讨论最多的就是石油问题了。

很多人会说,美国人不是一直供应着日本的物资吗?确实是这样的,1937年—1939年的时候,美国人还是日本的最大海外贸易伙伴。

可是有一个无解的问题就是:你买东西是要付钱的,可是日本到了1940年的时候,外汇最少的时候只有2万马克了——拿什么去买。

随着我们抗战的坚持以及爆发出来的决心和毅力,越来越受到了西方人的关注了。随后中国的抗战事迹不断地登上美国人的时代周刊的封面,例如:陈诚、老蒋等等。

这是一个重大的风向标,说明美国人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此时大洋彼岸的美国人就开始打起了算盘了。

1940年中期的时候,美国人又给日本人放了一个大招:美国人宣布《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废止,6个月后生效。

很多人会问美国人为什么不继续支持日本了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德、日当时是同盟关系,德国已经在欧洲所向无敌了——当时法国已经投降、英国人正在挨炸。

当时如果继续支持日本的话,会发生两种情况:一是,日本如果完全占领中国以后,必然南下侵占美、英东南亚的殖民地,例如:菲律宾;二是,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英国人在不断地要求美国出手。

其实美、日两国还是经过了很多次的谈判的。美国人一开始给日本开出的条件是:要想继续供货的话,必须尊重一切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说白了就是:美国人让日本撤出已经占领的中国领土。

大家想一想:日本高层根本不可能答应这个条件,当时付出了几十万人的代价、花了无数的资源才占领的地方——退出,开玩笑吧!

可是不答应美国人的条件后果还是很严重的:一是,日本的战争资源面临枯竭了,往后拿什么去打仗;二是,美国人开始反过来支持中国抗战了。最终双方不欢而散了……

1941年3月,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将中国列入租借法案借贷国。

1941年5月18日,第一批包括300辆汽车在内的价值110万美元的援华物资从纽约起运,前往中国;

1941年6月9日,第一批110名飞行员和150名机械师等地勤医务人员组成的美国支援队乘飞机抵达中国。这是美国第一次派志愿军参战。

反观日本的话就比较惨了,粮食没有了、人力大量的消耗、关键是发动战争的石油也面临着枯竭的局面。此时日本国内高层面临着生死抉择,要么就被慢慢地耗死;要么就是采取绝地反击。

最终的结果就是:日本人的疯狂代替了理智,发起了偷袭珍珠港的举动。

说白了就是:日本在当时没得选择了,要么只有承认失败、要么只能和美国人作战——打通运输线、贸易线,南下去抢夺石油和资源了。

我们现在来简单地回答一下:日本当年如果不偷袭珍珠港的话会怎么样呢?

1、不偷袭珍珠港的话,日本会面临无法继续战斗的局面。战争打到后来拼的是消耗,可是日本已经耗不起了。当时日本只要两个选择:要么停战撤军、要么孤注一掷,最终日本选择了后者。

2、如果日本不偷袭珍珠港而选择南下东南亚找石油和资源的话。这样一来,我们的抗战压力就会很大了,毕竟没有美国人的直接参战,日本的数百万军队会和我们直接战斗。

不过最多也就时间久一点、战斗的艰苦一点,最后还是能耗死日本人的。毕竟东南亚属于美英的殖民地,租借法案还会继续,物资这一块还是有保障的。说不定美国人还会率先对日宣战。

3、很多人会说:日本不偷袭珍珠港而选择北上夹击苏联怎么办呢?如果日本在1941年德国人发动苏德战争以后夹击苏联的话,我认为苏联确实有点危险了。不过那时候,如果有美英加大援助,苏联也不一定就会彻底地倒下。

总之一句话,日本不偷袭珍珠港即使全力和我们作战也是赢不了的,当时的实力天平已经发生倾斜了。我们这边有租借法案在手,日本那边是处于被封锁、物资断绝的状态。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码归一码,虽然现在和美国人关系不咋地。但是抗战的时候,不管美国人出于什么目的,对我们还是帮了很大忙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