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政府坚持把甲午战争打下去,结果会怎样?
一种战败,是国家战败;一种战败,是政府战败。
一战中的德国,军队还能打,但国家已经废了。再打下去,德国人民就要饿死。所以,德军虽然还在征战法兰西,但德意志只能认怂投降。
二战中的日本,军队打废,国家打废。再打下去,天皇哪知道美国人有几颗原子弹。所以,与其亡国灭种,还不如赶紧投降。
这是国家战败。国家战败,不投降会咋样?会灭国,就这么简单。
1866年普奥战争,开战之前,欧洲各国普遍认为奥地利必须赢、普鲁士必须死。奥地利帝国,可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底子,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你普鲁士算个什么东西?但是,一交手,奥地利那叫脆败,是真打不过,总共扛了7个礼拜,然后投降了。
1870年普法战争,情节差不多。19世纪初,法国在拿破仑的率领下,打遍整个欧洲。法国陆军必须是欧陆第一强军。当时的拿破仑三世从骨子里瞧不起普鲁士。但是,一交手,法兰西也叫脆败,对普宣战45天后投降。战败赔款比中日甲午战争的赔款还要多。
但是,奥地利帝国和法兰西帝国,是国家战败吗?如果不投降,会被灭国吗?奥地利和法兰西即便再脆再怂,也不会在六七个礼拜内被灭国。
所以,奥地利和法兰西,距离亡国还早着呢。既然国家不会亡,为什么要投降?
再不投降,两国的皇帝大概率被抓了俘虏,两国的政府肯定要倒台清算。而当时的拿破仑三世,基本已经是普鲁士的俘虏了。
这都是政府战败。
国家战败,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亡国灭种加政府倒台。这是最惨的结果。而政府战败呢?
只是执政的政府、现在的这伙统治者不行了,是他们认怂了。却顺带着国家一起认怂了,但国家并没死、还活着。甚至,有的情况下,国家并没战败。如果换个政府、换个皇帝,国家还能继续打。
普鲁士发飙了。它不仅要抓了人家皇帝、打垮人家政府,还要灭了奥地利和法兰西,这个可能吗?
普鲁士没有吞并两大帝国的野心。法兰西帝国不论,只说奥地利,说德语的人口是主体民族。然后问:普鲁士能兼并奥地利吗?
你就是把奥地利送给俾斯麦,他都不要,吃不掉也消化不掉,关键是不想吃。普鲁士从始至终都打算建立一个小德意志,连南部的巴伐利亚、符腾堡、萨克森和汉诺威都不想要。所以,灭国奥地利是没影的事。因此,奥地利战败、法兰西战败,只能是政府战败、皇帝战败,而不是国家战败。
然后,再看中日甲午战争。
先问一个问题:日本能够吞并当时的大清吗?
甲午战前,日本的常备军是63000人、预备兵是23万人。这是极限。但这个兵力规模,别说撒到整个中国,就是撒到朝鲜和中国东北也不够。关键是日本的国力不支持。甲午战争,对于日本,叫越海征战。把这个规模的远征军队派出去,要花多少钱?
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在鼎盛的时候到达过五十万,而且全在本土作战。但是,大清亡国了吗?清朝是无能、八旗是腐败,但不需要他们动手,曾国藩的湘军就给搞定了。
所以,越海征战的日本,无论是兵力规模还是国家实力,都不足以灭国大清。此时的日本,勉强可以类比欧洲的普鲁士。
那日本为啥打仗?
1887年的《清国征讨策案》,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一个详细蓝图。就战争要达成的直接目的来看,这个蓝图给出的答案,只是城下之盟。即:
欲使清国乞降于阵前,以我海军击败彼之海军、攻陷北京、擒拿清帝。
但就长远来看,这个蓝图也是一种分裂中国的狂妄,如:
要将自山海关至西长城以南之直隶、山西两省之地、河南省之黄河北岸、山东全省、江苏省之黄河故道、宝应湖、镇江府太湖、浙江省之杭州府、绍兴府、宁波府东北之地,以及第二项所列之地区划归为本邦版图。
这是日本要拿到的地方。但这就扯大了。因为你日本这是打算要了满清一族的命。清朝即便打到当裤子,也不会答应这种领土要求。所以,不说是狂犬吠日,也只能说是长期目标。而在长期目标中,日本认为大清应该被削成啥样,才合适?
将东三省及内兴安岭山脉以东、长城以北之地分与清朝,令其在满洲独立,在清国本部。
日本人相当了解中国历史,你满洲人才是侵略者,所以大清应该从哪来回哪去。那其他的地盘怎么办?
则迎明末后裔建立王国,割与扬子江以南之地,使之成为我之保护国,以镇抚民心,在扬子江以北、黄河以南,再行立一王国,使之为我所属,在西藏、青海天山南路,立达赖喇嘛,在内蒙古、甘肃省之准噶尔,选拔其酋长或人杰,使其为各部之长,且受我监视。如是分割十八省,在满洲立一国,区划西藏、蒙古,平均其力。
日本人都准备请出明朝后裔了。所以,长期目标,一定是分裂中国。但是,指望甲午中日战争完成这个任务,却不现实。
打仗还是要看军人怎么说。日本军人,主要是参谋本部的少壮派官员,这些人分别写了进攻中国的六个方案。
这六个作战方案,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总的构想是:以联合舰队击败北洋舰队,取得黄海和渤海的制海权,然后占领旅顺和大连湾,深入辽东半岛;占领威海卫,夺取山东半岛;最后经山海关直逼北京。
这六个方案的构想,最为接近甲午战争的发展态势。但真实目的是什么呢?还是直逼北京,换取城下之盟。
为什么不能进一步,攻下北京、抓了皇帝,然后实现《清国征讨策案》的长远目的?
这不可能。
以《中国近代军事史》的资料:日本陆军总共7个师团,计14个旅团,兵力12万人,这应该是动员之后的兵力,加上后备兵力,日本可动员23万人。而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实际出征的兵力在17万到18万人之间。
这就是极限。但能不能再多一点儿?
人还有、兵能招,但枪炮装备以及后勤运输怎么解决?军队要从日本本土运到中国,这个成本太高。日本是这幅德行,那清朝呢?清朝光练勇就可调动35万人。
马关议和的时候,日本甚至调动了东京湾和下关海峡的守备部队去进攻澎湖列岛。当时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赶紧上书大本营说:“大举远征,防卫尽撤”、“第三国(指俄国)虎视眈眈”。
啥意思?你们倾巢而出了,俄国来了,咋办?关键是日俄关系一直不好。
1891年大津行刺案,一个叫津田三藏的愣头青,差点儿刺杀了俄国皇太子。这个皇太子就是尼古拉二世,在1894年当了沙皇。
俄国人在这个时候捅你日本一刀,怎么办?当年你干我家沙皇、今天我揍你家天皇,这不过分吧?
这就是日本人的国际危局。而中国战场上,也不怎么样。
1894年10月,日军轻取九连城重镇,清军望风而逃。日本人在《日清战争实记》是这样记载的:当地居民箪食壶浆迎我王师,携来鸡和猪献给我军。而日本随军记者甚至感慨说:“东西旦夕相望,庶民子来”,古人之言,不欺我也。
日本人的描述竟然是这种脚本:兵临中国如王师驾临,而中国百姓竟箪食瓢饮以迎王师。
如果真是这样,那为什么还有旅顺大屠杀?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有些话,你一定要看是谁说的,以及他为什么这么说。肯定是日本人说的,而且是怎么好听怎么说。为什么日本人会这么说?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候,大清要在条约中自称中国,但日本坚决不同意。日本认为你满清本来就是占据中原的夷狄,现在又被我打成这样,还怎么好意思自称中国。
言外之意是什么?言外之意是我们才是中国、大清是夷狄。正是因为这种古老的意识形态,所以日本人才会把战争中的自己描述成中国百姓要箪食壶浆的王师。
但是,中国人真把日本当成王师驾临吗?
并没有。日本进攻辽东的时候,当地猎户两千余人加入了依克唐阿军,“其中多能战之士,先后斩倭二千余名”。1895年1月,辽阳民团奋勇出击,致使日军不敢轻进。而岫岩州(今岫岩满族自治县)的煤矿工人以及村民,还组建了乡团,自发抗击日军。
这就是民心可用。如果都是这个样子,日本别说什么长期目标了,就是兵临北京也不可能。我们往往依据地图来评估形势,但地图恰恰误导了我们的评估。
野田正彰写的《战争与罪责》,里面有很多侵华日军老兵的战地描述。其中一个日本军医说:日军占领了太原,却只是占领了太原一座城,太原城外全是危机和仇恨,动不动就有日军士兵被弄死。
这才是真实的情况。你的确占领太原了,但太原能成为你的根据地吗?不能,只是负担。所以,占领旅顺的日本也差不多是这种窘境。否则,你根本解释不了日本人为啥要屠城。
既然民心可用,那么,大清为什么要签订马关条约呢?跟日本人打,死磕到底,打不死他们也能累死他们。
问大清为什么投降,也应该问一下奥地利帝国和法兰西帝国为什么要投降。不投降、不赶紧结束外战,本国政府就要倒台、本国皇帝就要下台。
对于国家可以不投降,咱们还能死磕。但对于皇帝,不投降就得死;对于政府,不投降就下台。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既然大清可以投降,那日本一定见好就收,它跟普鲁士的套路必须是一样的。至于灭了大清、把大清赶回满洲甚至肢解中国,这些只能是想想。
帝国最关心什么?政府最关心什么?帝国最关心皇帝是不是自己,政府最关心权力在不在自己手中。
大清可以继续打,但打下去的结果:
一个是日本累死了。这时候,谁能保证沙俄不动手、英国不动手?在日本抢到的殖民地,那也是殖民地。
一个是大清倒台了。忠顺的科场举子,大清的预备干部、中国的地方缙绅,居然搞了公车上书。接下来,凭啥不能换个皇帝、换个朝廷。
大清是帝国,他的思维范式跟法兰西和奥地利,如出一辙。简单说就是:宁愿割地求和,也要忍辱偷生、委曲求全。而且,大清的逻辑,更为不堪。
钱穆认为满清是一个落后的“部族政治”。什么叫“部族政治”?就是为了维护小团体部族的利益,而死死抱住旧制度不放。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足以解释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大清。因为大清不算弱者也没被淘汰,而它却被打败了,成了生存下来的弱者。那应该怎么解释呢?
群体中的自私打败无私。无私的群体打败自私的群体。除此之外都是注解而已。
所以,这就是一种群体中的自私。近代中国,在对外战争中一直吃亏,根子就在这里。
中法战争不败而败,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大清朝就不能跟外边打仗,但凡打仗必须吃亏。李鸿章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而年轻气盛的光绪皇帝却只有尝到战败的苦果后才会认识到。
如果清政府坚持把甲午战争打下去,结果会怎样?
虽然是个假设性的问题,但这个问题非常复杂。
实际上,当慈禧砍了肃顺的头时,说明清王朝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甲午战争”又把清王朝推到灭亡的快速道上;
当张荫恒在新疆被赐死时,说明清王朝已经决定躺平等死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完成了对清王朝最致命的一击。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岛国如果侵略大陆,即使开战初期能取得一些战术上的胜利,但最后一定会失败。比如英国和法国,英国在海上能把法国舰队打得全军覆灭,但陆上战争,最后失败的永远是英国。
日本对亚洲的位置和英国对欧洲的位置何其想象;日本海军在亚洲的地位与英国海军在欧洲的地位何其想象。
区别只是:欧洲大陆是个分裂的、许多小国组成的濒临大西洋的大陆,法国比较大一些而已;亚洲大陆是以中国为主要国家的一个濒临太平洋的大陆。
可惜的是,当时的大清被一个老妇人掌控,而这个老妇人在皇宫内生活了一辈子,有能力,精通帝王之术;少见识,缺世界眼光。
名义上的皇帝很年轻、有冲劲,但做事、用人也是“帝王之术”那一套。曾经强盛的王朝已经腐朽不堪,做不出“和日本死磕到底”的决定。
如果清政府坚持把“甲午战争”打下去,日本会输,但对病入膏肓的王朝来说,不见得是个好事。因为从肃顺被杀开始,它就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一、肃顺被杀,清王朝走上了一条灭亡的道路清朝的皇帝其实都还比较勤政,有的虽然荒唐、好色,但爱新觉罗家族规矩很严,没有出现太离谱的皇帝。
但问题是,清朝为了防止满人被中原融合,特别重视“满汉之防”,无论在用人上、还是在户籍管理上,满人都是备受照顾、最高一级的。
随着王朝统治时间逐渐变长,满人出现了变化。康熙之前的满人大体还是能干、敢打的,康熙六十年的执政,让满人别的怠惰、慵懒,贵族们仗着祖上的功劳、家里的田地,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养成了躺平、荒唐的作风。
实际上,康熙死后,大清已经是徒有其表,汉人人口多,但得不到重用,最多也就是给皇帝当个秘书,比如张廷玉等;满人则掌握军政大权,在皇帝看来,最要紧的权力必须掌握在“自家人”手里。
雍正皇帝察觉到这一点,他在位时间不长,大力“整顿旗务”,要那些无所事事的满人自食其力,不能过寄生虫一样的生活;他还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些都是对的,能极大改变上层阶级荒废无能的情况。
到乾隆时,因为各种原因,雍正的政策逐渐弱化;乾隆也比较强势,他在位六十年,干了很多大事,但他始终对“满汉之分”把得很紧。满人虽然不像康熙时那么嚣张,但比雍正想的样子,终究差了很远。
一直到咸丰年间,这种“满汉分别”愈发严重;而满人后代不思进取、寻欢作乐也愈发严重。这时候,清朝出现了一个很有远见的能人,他就是满洲镶蓝旗人爱新觉罗·肃顺。肃顺是满人,非常能干,深得咸丰帝信任,担任各种要职。
在镇压太平天国时,肃顺见识了满人将领和八旗士兵的无能、羸弱,他坚决使用曾国藩、胡林翼、郭嵩焘等有本事的汉人;
在朝内,他大力打击贪污腐败、渎职失职,整肃官场政风;对外国的侵略,他毫不惧怕,维护国家尊严,把黑龙江将军奕山与沙俄签的《瑷珲条约》扔到一边,决不承认,到现在,这个条约的合法性都没有。
正因为他能干、清醒,咸丰皇帝那样好色、多病,清朝也没有出现大问题;也因为他大力使用汉人、压制无能荒唐的满人,得罪了满人贵族,搞得连恭亲王奕䜣、蒙古王僧格林沁、军机大臣文祥都对他心存不满。
咸丰死后,命他为“顾命八大臣”之一,他反对荒唐的“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结果慈禧发动“辛酉政变”,于1861年10月把肃顺逮捕,不久后斩于京城菜市口。一个年仅四十五岁能干的满人就这么死在宫廷权力争夺之中。
肃顺被杀,那些无能的满人欢欣鼓舞,他们弹冠相庆;慈禧刚刚掌权,要得到满人贵族的支持,又大力使用满人、排斥汉人。
掌握大权的汉人吓得纷纷退居幕后,镇压太平天国最大的功臣曾国藩主动交出兵权。暗地里,他为肃顺流泪:“此冤狱也,自坏长城矣。”
所以,从肃顺在菜市口被斩首时开始,清朝走上了一条注定毁灭的道路。
二、甲午战争,日本、大清都在硬撑甲午战争爆发在1894年,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实际上这是一场越打越大的战争,是因为清朝和日本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而发生的。
日本为了这场战争已经拼尽全力,他们最想速战速决,然后取得实际的好处。
战争打到1895年3月,日本开始偷袭取得的优势已经逐渐变弱,他们仅仅在辽东半岛取得一点占领、在山东半岛占领了威海卫,其他的地方没有任何进展。当然,这两个地方都是关键的地点,能够威胁京津。
伤亡情况也是日军要考虑的,开战以来,日军减员达3万以上,这超出了他们的估计;而清军在各地的反击也日渐凌厉。
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是这样总结的:“国内海陆军备殆已空虚,而去年来继续长期战斗之我军队人员,军需固已告缺乏。”
这么说吧,当时的清朝就是一只病狮子,日本就是一只饿狗;病狮虽然病了,咬死饿狗的力气还是有的。
日本军队人数不足是个隐患,即使临时征召,战斗力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而清朝很神奇地越来越多,那些农民起义停了下来,人民在抵抗外侮方面是和朝廷一致的。
日本还有个心病,他们在朝鲜半岛一点也不稳,他们特别怕清朝抵抗的坚决,引起朝鲜反抗力量的反弹,这样,日本再没有一点力量处理两个地方的战争。他们支持战争的钱都是从英国借的,国家财政十分困难。
清朝也在极力支撑,这是清政府自己政治荒唐搞出来的,他们为了王朝的稳定,自己限制了自己军事能力;
如果真的像太平天国那样,到了王朝覆灭的边缘,他们一定放手一搏,这样,幅员广大的国家会有无穷的战斗力。
宁与外贼,不与家奴。这是封建王朝的逻辑;可以和太平天国拼命,不与要钱要地的日本拼命,这也是他们的逻辑。
兵员来自全国,日本分分钟会陷入麻烦;渤海也不是说进去就进去的,清朝沿岸的炮台也不是摆设。
辽东、山东的抵抗已经成为规模,山东的清军收复了牟平、文登、荣成等地,辽东的清军收复了宽甸、长甸、金厂等地。
战争开始,朝廷主战的文官居多;战争打了一段时间后,以前不希望过早开战的武将都要求坚决打下去。宋庆、聂士成、依克唐阿等前线将领抗击精神非常高涨。
这种形势,清朝朝廷看得到,但慈禧被甲午海战吓坏了,她是做最后决定的人。
三、让城别走、直隶对决,双方都有进一步作战的计划如果清朝坚决打下去,双方都有下一步的计划。日本的计划是“直隶作战计划”,这是当时日本军方头号人物、陆军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山县有朋制定的。
这个计划里,日方想分两步走把清朝干死:第一步完成在天津大沽地区登陆;第二部在京津冀地区和清军总决战,一举打败清国。
这个计划简直就是个“送人头”的计划,先不说日军登陆编队到达天津塘沽地区能不能登陆,即使登陆了,日本多少人都会湮灭在直隶地区。
日军在辽宁庄河花园口登陆,在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他们倾全部海军之力,用了半个多月,才登陆24049人、2740匹战马和一些必要的弹药辎重。
日军想在直隶作战,想保证胜利,最少也得八万人吧?想站稳脚跟,没有五万人是不可能的。那么这压缩得不能再压缩的兵力,日军要多少天、多少船运送呢?
日本当时全国只有七个常备师团、一个临时屯田师团和50多个大队的后备兵力;一个师团1万八千人,50个大队都算“甲级大队”,撑死了也就五万人。
这些兵力全部来到大清,日本国内怎么办?朝鲜怎么办?即使这些兵都来了,清朝在京津地区有常备军10万,还能随时能召集各地军队,日本怎么打?
清朝其实有两个方案:一是投降,割地、赔款、退出朝鲜半岛;二是迁都,“让城别走”,让出北京城到别的地方去,然后和日本死磕。
如果清朝选择第二种方案,将是日本最痛苦的局面,他们没法打下去。
谈判时,日本人的讹诈吓坏了慈禧,她不想离开自己呆了一辈子的故宫;她怕一走就回不来了;她还怕“祖宗的基业”就此断送,这在“家天下”的王朝内部是命根子。
四、“贿强邦以苟幸无事”,这样的王朝哪里有“亮剑”的决心清王朝是没有“亮剑”的决心的。八旗军队战斗力基本为零;淮军在朝鲜被打得丢盔卸甲,将领们不思进取;湘军已经没有了。
这些问题,清王朝内部是知道原因的:太平天国被扑灭以后,为了防止汉人继续掌握兵权,清朝解散湘军,限制淮军。
一直以来,满人对李鸿章掌握大权耿耿于怀,光绪也是一样的,他让自己的老师握住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后勤,以防李鸿章有异心。
即使李鸿章没有任何异心,防备是必须的,在皇帝看来,不能有任何威胁到王朝的可能。
这样做,淮军不寒心吗?北洋水师不说了,陆上作战英勇异常的马志超在朝鲜打得三心二意;对朝鲜情况最了解的袁世凯也心灰意冷,早早回国练兵去了。
而八旗军队把守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几乎没有任何战斗力,日军如入无人之境。
日本人以为他们一定可以打败清朝,以为大清的军队分布在各地,日本可以在局部以多打少。另一方面,他们很看不起清朝。
日本人高桥白山在他的《征清诗史》的前言里写到:英法版图遍于南陲,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将告成功。方此之时,清国尚学宋人故智,贿强邦以苟幸无事,汉民羸弱轻佻,无复一人忧国家者。
日本人看得没错,清朝是这个样子;但他们自己也知道不能打下去,他们一开始都没有打进大清的计划。
是清军疯狂从朝鲜后撤,让日军看到大败大清的可能,才一步步越走越远。日本人在赌:赌清朝不敢放手一搏。结果日本人赌赢了。
清朝不敢放手一搏,站在慈禧和满清贵族的立场上也很简单:打下去,必须依仗汉人大臣,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等;后期还要仰仗“洋务运动”势力动员国家。
这股力量可没有满人,满人贵族们玩鸟、狎妓在行,干这些不行。
日本人要的是各地赔款,汉人和洋务派要的可是政权,那样,满清贵族的特权就没有了。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种想法一直是慈禧和满清贵族维持他们统治和特权的最后手段。
所以,清朝很快就跪下了,割让辽东半岛等土地、赔了2亿多两白银,这是清朝4年财政收入的总和,是日本10年以上的财政收入。
谁说清朝没钱打仗?而日本也用这个钱大力发展军队,买军舰、造大炮,准备下一场战争。
由于清朝跪得太快,让列强猝不及防,他们把小日本恨得要命:你这么大胃口,叫我们下一步怎么搜刮大清。
于是出现了“三国干涉还辽”的滑稽事件,列强从日本人嘴里把辽东半岛扣了下来,没想到却为“日俄战争”埋下伏笔。
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完成了对清王朝最致命的一击清朝这么不经打,惊呆了英国、法国等殖民者,他们不能让日本一个人独吞好处;沙俄更是对东三省虎视眈眈。
1900年5月28日,英、俄、日、法、意、美、德、奥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以“义和团”为借口,发动了对大清的武装侵略战争。
清朝输掉“甲午战争”后,腐败的王朝不但外国人看不起,连本国老百姓也看不起;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老百姓就干看着,有的为了几个工钱,还给强盗们挖工事。
慈禧真的“让城别走”了,一溜烟跑到西安避难。然后就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议和,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列强的条件,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多得让人不好意思。
即使在这时候,清朝也没有放弃对积极要求改革的有志之士的打击,不但杀了“戊戌六君子”,还在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时候,居然没有忘记杀掉远在新疆的能臣“张荫槐”;应该说,这是大清朝最后一个有远见卓识的能臣了。
1901年2月21日,又按照列强要求,处死了载漪、载澜、载勋、英年、赵舒翘、毓贤、启秀、徐承煜、徐桐、刚毅、李秉衡、董福祥等。受牵连的地方官员不计其数。
六、甲午战争,清朝如果坚持下去,日本可能会败,但不一定是好事只想着自己王室特权延续,一点不关心百姓,一点没有斗志,这样的王朝还是早点灭亡的好。虽然在甲午战争中,清王朝如果坚持下去,可能落败的是日本,但那不是好事。
清王朝会得到喘息的机会,国家继续在被殖民的泥潭里挣扎;装模作样的清王朝还不如早早灭亡掉,“不破不立、大破大立”。
如果清政府坚持把甲午战争打下去,结果会怎样?
首先表明我的观点:甲午战争的最后,如果晚清誓死不降、坚持抵抗到底的话,日本人是毫无胜算可言的。试想一下,后来发生的抗日战争,我们是怎么取得胜利的呢?实际上也没啥好办法,真正的办法只有一个:全民抗战,即使正面战场打不过,拖也把日本人给拖死了。世界上所有的战争失败只有两种:一种叫做,国家彻底的战败了;另外一种叫做,国家尚且能战而这个国家的政府却率先投降了。
二战中的德、日两国那就是典型的国家战败了。德、日两国已经把所有的战争潜力都发挥出来了,但是还是不行,再打下去的话就会亡国灭种了。
这就是典型的整个国家被打崩溃了以后,没有办法才最终选择投降了。
同样是二战期间,法国人那就是典型的政府战败了。当时德国打法国的时候,法军伤亡并不大加在一起的伤亡才30万人不到。可是法国人却义无反顾地选择投降了。
这就是典型的:法国这个国家完全可以继续坚持战斗的,可是当时的法国政府却率先投降了。
中日甲午战争那也是典型的——慈禧不想打、也不敢打了。但是对于晚清整个国家来说并没有战败,完全有能力与日本人血战到底的。
甲午战败的结果对于晚清来说可谓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甲午战争以前,尽管晚清打不过英国人、打不过法国人、但是在国际上的地位还是不错的。
甲午战败以前大清朝好歹还算是亚洲第一强国、日本当时在我们面前还是不敢放肆的。很多人肯定会不同意我的说法,大家会说:甲午战败以前,大清朝不也是照样的被打败、被迫割地赔款吗?
我想说,被人打败很正常,关键要看对手是谁了。历史上不可一世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都被无情地打败过。当时的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日不落帝国”,输给当时的英国人其实也不丢人。
话说回来,日本人当时不也是被美国人砸开了大门,签订了屈辱的《美日友好和善条约》吗?说句不该说的话,当时整个亚洲人从心里面都认为:败给欧美列强那是不丢人的。
可是我们在甲午海战中被日本人打败以后,这国际地位从此就一落千丈了。大清朝完全成为了:列强们眼中的“盘中餐、筷中肉”、彻底的任人宰割了。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了,输给欧洲列强在当时那是属于正常情况。可是输给自古以来都是自己小弟的日本,那就彻底的证明了——晚清就是扶不起的阿斗了。正是甲午战败以后,外国列强又重新掀起了瓜分晚清的新的高潮了。
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晚期坚持打下去、誓死不投降的话,日本真的有实力完全占领大清朝吗?甲午战争以前,日本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明治维新运动,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可是日本的整个体量就在那里摆着在,国内的总体战争实力那还是极其有限的。
当时日本勒紧裤腰带,才搞了常备军63000人、预备兵是23万人,这已经是极限了。日本当时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如果再加大征兵力度的话,估计就要饿肚子上战场了。
但这个兵力规模,别说完全占领大清朝了,就是撒到随便一个地方那也是不够的。关键还是日本的国力不支持。
日本天皇当时为了建造海军军舰,甚至把自己的私房钱都拿出来了、日本国民都开始捐款了。这也说明:日本人当时已经属于是竭泽而渔了。
大家都知道,甲午战争导致我们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了。我们来看看,当时日本的海军实力如何呢?
截至1894年7月海战前夕,日本海军拥有军舰69艘,总吨位超过70593吨。其中超过一千吨的无防护军舰10艘,炮舰7艘,鱼雷艇37艘,改装巡洋舰4艘,合计千吨以上主力舰21艘。
以上就是日本军事实力的全部家底了。这点实力难道能够完全占领大清朝吗?
想想也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这算上预备役才30万的兵力;海军的所有舰船才7万吨左右。这点实力是根本不可能占领大清朝的,只要大清朝坚持战斗的话,日本人一定会被打败的。
当年太平天国巅峰的时候,兵力那是在50万人以上的。可是大清朝败了吗?
虽然绿营不行、八旗军也不行,但是大清朝整出了一个曾国藩的湘军,照样摆平了太平天国运动。没办法,太平天国运动要的是慈禧的老命。
可是甲午战争的最终结果却是无情地打脸的,甲午一战大清朝那是彻底的战败了。战后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不光赔了日本白银两亿两,还割了好几块地方给日本。
日本人拿着大清朝赔的钱,送的地,往后又开始不断地发展壮大自己。最终导致了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其实当时日本高层对晚清的战争态度也是无比心虚的,他们非常害怕晚清反悔从而孤注一掷地战斗下去。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李鸿章在马关签约的时候被日本的“愤青”打了一枪,导致李鸿章不能正常地谈判和签约了。这下整个日本高层都炸锅了,他们不但严惩了凶手,还天天派最好的医生给李鸿章治病。日本国内的高层也是登门给李鸿章道歉等等。
日本人之所以要摆出这个姿态,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极其害怕李鸿章借故不签约了,然后回国继续再战。当时日本已经打的是山穷水尽了,万一大清朝真的不签约继续战斗的话,日本估计也就耗不下去了。
我们一起来简单地分析一下:为什么晚清慈禧急于和日本求和呢?甲午海战的结果就没啥好说的了,大清那是战败了。我们来看看:大清朝的军事上损失到底有多大呢?
一是,北洋舰队那是全军覆没了,几乎所有的军舰要么被击沉了、要么被日本人给俘获、要么为了防止日本人俘获自己给炸沉了;
二是,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的是,大清朝的军队人数损失那是极其有限的。据不完全统计,包括海战、陆战加在一起的话,晚清的军队只损失了4万多人而已。反观日本的话,他们自己也有1.2万人命丧战场了。
其实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只要晚清和慈禧坚持战斗的话,日本人别说全面占领大清朝了,自己能不能活着回去都难说。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大清朝的损失根本就不是毁灭性的,那么为啥急着向日本求和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原因一:慈禧并不想坚持战斗到底了
甲午海战整个过程的决策者实际上是光绪帝本人,此时的慈禧已经跑到颐和园去休养了。如果光绪帝坚持战斗到底并且打赢了此战以后,势必就会真正地把大位给坐稳了。
这样一来,慈禧那不就真的面临彻底退休的局面了。这不是慈禧想看到的现象,当时慈禧有很大一部分心理是:借着甲午战败打击光绪帝,从而再次出山主持大局。
原因二:要想坚持战斗的话,势必又要组建新军,这样对慈禧不利
很多人都知道一个事实:太平天国的时候,晚清正是允许地方势力做大才搞定了太平军的。晚清靠着曾国藩的湘军才最终搬回了颓势。
甲午战争的时候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局面,如果大清朝继续坚持战斗的话,势必又要再一次地编练新军。这样一来,地方势力势必会又一次地走向历史的前台。这一次如果碰到的不是曾国藩而是曹操的话,慈禧又该如何自保呢?
其实慈禧不愿意坚持战斗,有一个主要原因还是为了大位的安全性着想的。她不愿意看到:为了抗击日军从而又生出了地方上的强势人物出现。
原因三:甲午战败对慈禧本人没啥损失
很多人不了解慈禧的核心利益在哪里,其实慈禧的核心利益只有一点,那就是:权力的安全性。
甲午战败了又如何、割地赔款又怎么样呢?只要慈禧还是大清朝的“一姐”就行了。反正赔款也不用慈禧赔、割的地也不是慈禧自己家的地。只要慈禧的生活水平不降低、权力还在手,那就一切好说、一切好商量了。
举个例子:庚子事件中慈禧为什么要对十一国誓死宣战呢?其实核心原因不是慈禧看列强不爽、也不是慈禧忍受不了列强侵略我们。
当时的核心原因是:列强们要求慈禧还政给光绪帝,这就完全触碰了慈禧的底线——大位的安全性问题了。
这样一来,慈禧也就毫不犹豫地宣战了。反观甲午战争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触碰到慈禧的核心底线和利益。
原因四:如果晚清坚持打下去的话,首都估计会不保了
当时日本陆军已经逼近京城了,坚持打下去的话京城自然就不保了。这是慈禧无法忍受的事情,这就严重地触犯了慈禧的底线了。
其实外国列强们早就看出了这一点了,很多次战争中他们都是直接攻打京城的,例如:两次鸦片战争、庚子事件等等。
日本人其实也知道:打别的地方、占领别的地方没啥用,只要威胁到了京城、威胁到了慈禧总部的话,那么慈禧一定会选择罢战求和的。
以上就是晚清和慈禧不坚持抗战到底而急于求和的真相和原因了。说白了就是:在慈禧的眼中,战败不可怕、什么都无所谓,只要能保证自己的江山永驻就可以了。
晚清在所有的对外战争中一直吃亏,其实根子就在这里。很多时候是不败而败、是明明可以坚持战斗却选择投降,已经彻底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了。说白了就是:大清朝的本质决定了就不能跟外边打仗,但凡打仗必须吃亏。
最后我想说,甲午战争如果大清朝不投降继续坚持战斗的话,日本人是毫无胜算可言的。可是大清朝、慈禧们的本质决定了:他们是永远不会坚持战斗到底的,因为在他们心中大位和权力的安全性才是第一位的。如果清政府坚持把甲午战争打下去,结果会怎样?
甲午战争,如果光绪等人坚持打下去,其实日本也占不到什么便宜。甲午战争,日军参战军人17万,参战军夫15万,其中军人死亡1.34万,负伤3800多人,军夫死亡7000。日军一共死亡2万人,负伤3800人。
日军老底就是7个师团,连同军夫已经死亡2万人,而清军才损失3.5万人,其实从全国来说,清军还有60万配备洋枪的军队还没有参战。根据日本自己的情报,日本认为清军还有61万战斗部队,这些部队拥有1700门火炮,23万枝洋枪,以及4万枝老式火枪,就在在辽东,清军的6万主力,还保持完整。
在日军攻击田庄台的时候,清军2万对战日军3个师团,日本人当时称:“日军合大兵而战。以田庄台之役为始,清军兵力亦不下六十余营,是田庄台之役实一大战斗也。”经过激战,日军虽然取胜,但是据日方记载,“敌兵殊死奋战,我军亦应战极烈,彼我炮声,如百雷齐发,仿佛天柱将裂,地轴已倾。”
而且由于清军阻击,日军第5师团想包抄合围的计划也破产了。在这甲午战争最后一战当中,清军主力并没有受到严重损失,大部分部队都撤出战斗进入下一个位置。日军只是取得了向锦州,山海关或者奉天进发的资格,就已经让清廷担心日军一举打到北京,而匆匆开始议和。
辽东清军精锐6万主力都在,如果在东北慢慢打,从南方和西北方向增援新部队上来,日本的财力恐怕第一个受不了。清军山东前线的最高长官李秉衡三次上奏折说本财力已尽,希望继续打下去。
日本国内部队已经都到了我国战场,而且那时日本兵役制度刚刚开始不久,根本没有什么预备役可以动用。现在已经是日本军力的最顶峰,再也没有更多部队可以派出来。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也不得不承认:“国内海陆军备殆已空虚,而去年来继续长期战斗之我军队人员,军需固已告缺乏。”无论是战斗损失,还是非战斗损失,日军损失2.4万人才导致清军损失4.5万人。以这个比例打下去,清军再损失几万人也不会怎么样,可是日军再损失2万多人,就要失去战略进攻能力了。
如果清政府坚持把甲午战争打下去,结果会怎样?
1894年9月15日至17日,日军分别在平壤和黄海大东沟向清军发起进攻。
这两场战役。
平壤之战,清军完败,被迫弃守平壤。这导致日军完全战领了朝鲜半岛。而清朝失去朝鲜半岛的代价,就是甲午战争后续的陆上战斗,都发生在了中国境内。
黄海海战,北洋水师遭到日本海军重锤。等到战役结束后,北洋水师奉李鸿章之命,退入威海卫,再也没出来。这导致黄海的制海权自此落入日本海军之手。
而失去制海权的结果,就是日军在黄海水域如入无人之境,想打哪就打哪,想在哪里登陆就可以在哪里登陆。
10月24日,日军在休整一个月后,以三万兵力向清军布防的鸭绿江防线发动攻击。
其实,日军进攻之前,清廷为保老家,从各地抽调了三万精锐布防于鸭绿江一线。
也就是说,此时清军与日军的兵力相当。
但是,由于清军的三万多人,是从各地临时抽调来的,各营之间缺乏默契。
而以清军一贯的尿性,如果日军集中兵力专攻一点,其他方向的清军大概率不会去救援受攻击的友军。
所以,这场鸭绿江保卫战,毫无悬念。
战斗打响后,日军一个突击,直接就捅破了清军的防线。而清军也是不出意外,当防线被日军捅破后,各部争相逃命。让日军轻轻松松就杀入了辽东。
10月26日,也就是日军攻破鸭绿江防线的第二天,大连东北方向的庄河被日军攻陷。
日本海军载着两万多陆军,在庄河的花园口登陆,在辽东半岛的中间位置将辽东清军一刀劈为两部。
之后,日本海陆两军趁势南下,又在旅顺口登陆。围攻驻守金州、旅顺的清军。
前面说了,李鸿章不允许北洋水师出战。而清军的主力此时也被挡在了辽东半岛北部。
因而接下来的旅顺战役,驻守金州、旅顺的一万多清军,便只能在得不到任何援助的情况下,与源源不断而来的日军激战。
半个多个月后,驻金、旅的清军战败。日军在没损失多少人员和物资的情况下,缴获了清军几十万发炮弹,近千万发子弹。
这是什么概念?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陆军总共消耗子弹124万发,炮弹34090发。
也就是说,单单旅顺一役,日军缴获清军的弹药就比他们在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打出去的弹药都多。
而正在此时,日军高层又制定了一个“直隶作战计划”。
山县有朋计划集中几万精锐,直接在天津大沽口登陆,就像当年的英法联军一样,直插清政府的心脏——北京。
不过,由于当时渤海即将进入封冻期,如果一旦海面封冻,突入天津的日军的后勤肯定就无法解决了。所以,山县有朋的这个直隶决战计划也就被首相伊藤博文否决了。
见日军竟然企图掏自己心窝子,清政府立即从南方调兵到北方参战。
1895年1月17日,两江总督刘坤一率三万湘军北上增援。
待增援到位后,清军立即对辽东日军发动全面反击,试图将日军赶出国门。
然而,清军的战斗力实在太烂了。三万生力军加入战场后,仍然不是日军对手。
1895年1月底至2月初,清军先后四次对驻守海城的日军发动反击,结果全部失利。
在这四次反击战中,清军战斗力稀烂和清军指挥水平落后的问题被暴露得一览无遗。
1895年1月20日,就在清政府将目光集中在辽东战场时,日军以两个师团,三万兵力,对胶东半岛发动登陆战。
对于日军的这一企图,清军其实是知道的。
但是,由于清军搜集情报的能力不行。加之北洋水师又不敢出战,清军没有制海权。因此山东的清军便在搞不清楚日军会在哪里登陆的情况下,只能是处处设防。
而处处设防的结果,就是处处不设防。
不管哪个地方的兵力,都不足。日军想在哪里登陆都没问题。
所以,日军的这场登陆战,几乎是没遇到一丁点抵抗,就轻松从山东的荣成登陆了。
1月25日,日军在完成登陆后,立即兵分两路夹击威海卫和北洋水师所在的刘公岛。
此后八天,清军陆战连战连败。
到了2月3日,日军攻占威海卫,并将炮台上的炮口调转,瞄准刘公岛的北洋水师。
自此,北洋水师的灭亡进入倒计时。
2月12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巨大压力之下自杀。
又两天后,北洋水师中的主降将领与日军签署投降协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
2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岛上仅存的济远,广丙,镇中,镇东等10舰,屈辱得被日军俘虏。
最后经过交涉,仅有一艘康济舰,被日军允许放行。这艘军舰在后来民国海军司令萨镇冰的驾驶下,载着丁汝昌等六人的灵柩,极其屈辱得离开了刘公岛。
随着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甲午战争的胶东半岛作战也以清军的完败告终。
搞定了胶东清军后,日军随即调整部署,对辽东清军发动总攻。
2月28日,总攻击开始。
清军六万人在日军攻击下,一战即溃。仅仅十天时间,就被日军赶过了辽河。
值得一提的是,清军在溃败期间,再次发扬其丢盔卸甲传统。丢弃三百多门火炮,七位数的炮弹,八位数的子弹。
战争打到这里,很显然,清政府已经没有打下去的资本了。
于是在慈禧的授意下,3月20日,李鸿章前往日本下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进行谈判。
就在谈判期间,李鸿章挨了日本好战分子的一记冷枪,差点丧命。
李鸿章本想借机与伊藤博文讨价还价。
但是,伊藤博文此时也不是没有后手。
为了逼迫清政府在条约上签字,伊藤博文重启了山县有朋的直隶作战计划。决定集中七十多艘军队和陆军第一军、第二军、近卫师团,共计六万多人,在大沽口登陆,直接攻击北京。
在这种的情况下,经慈禧拍板,李鸿章最终在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上签了字。
自此,甲午战争以清朝的完败结束。
回看甲午战争,无论是海战,还是陆战。清军都败得都很惨。毫无排面,全程被吊打。
不投降,接着打,对于有四亿人口基数的清朝而言,确实有操作的可能性。
毕竟汉人士大夫被八旗压榨了两百多年,早就烦透了,早就想翻身当家了。
就像后来的台湾军民抗日之战。大家积极参与抗日,未必是因为忠于清朝。但肯定有反感被日本人统治的感情因素。
所以,如果不投降,接着打,汉人士绅大概率不会像两百多年前那样,箪食壶浆,再迎奉一个日本人来做自己的统治者。如果日军敢扩大侵略范围,必然要遭到地方实力派的抗击。
但是,对于以八旗为基础的清政府而言,不投降,继续打,是没有可操作性的。
清军打不赢,慈禧和光绪,固然还可以跑。
就像后来的庚子国难一样,慈禧还可以退到西安。
但是,皇帝逃跑的后果很严重。
就像后来的东南互保一样,地方督抚一声招呼不打,直接就能把老太后和皇帝给卖了。
所以,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慈禧此时只能是投子认负,尽快结束战争,然后安抚各地的督抚和豪强实力派,维持住早已经岌岌可危的统治秩序。
至于说如果清朝不投降,继续打的情况会是如何,个人认为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清军在直隶决战中被日军击败,慈禧携光绪逃往内陆;
南方实力派趁机互保,不再听朝廷号令,并积极抗日,保住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
日军由于无法套现,只能是以战养战,能捞一点算一点。而这会进一步导致其在华北占领区的老百姓积极参与抗日行动;
从后来义和团在山东、直隶兴起来看,这是很可能出现的一幕。
但是诸如沙俄之流,此时必然要趁机介入中国战场,蚕食土地。
当然,沙俄和其它西方列强此时也有一定几率对新生的日本下手。
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如果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被拖垮了财政。此时正是西方列强收割日本的好时机。
越往后推演,局势会越混乱。清政府的灭亡当然是必然的。即便不会立即灭亡,其灭亡的时间也会大大加速。
至于中国最终会变成怎么样,这很难说,有可能提前进入军阀割据状态。
如果清政府坚持把甲午战争打下去,结果会怎样?
甲午之战,日军虽然在战场上连战连捷,但国内早已是油尽灯枯。这一年,日本军费开支占据了国家总体开支的70%,1895年,也就是《马关条约》签订的这一年,日本国军费开支亦达到了国家预算的65%。在战争期间,日本国内农民起义早已是司空见惯,社会动荡不安。
自从1886年7月大清北洋水师,因为嫖娼事件,用”定远“、”镇远“等四舰主炮对准长崎市区,逼迫日本人赔偿了五万日元后,日本全国对于海上大舰的追求就陷入了疯狂。为了打造出一支能对抗北洋水师的舰队,可谓是砸锅卖铁。不仅睦仁节衣缩食,连续六年省出三十万日元用来支持海防建设,连睦仁天皇的老娘阿巴桑都捐出了自己的陈年内衣和金银首饰。日本皇家穷酸窘迫的衰样传到大清,引起了大清群臣的阵阵哂笑,慈禧六十大寿,为了让老太太高兴,从颐和园到紫禁城沿路所建戏台、牌楼等景点,耗资就达240万两,相当于镇远和定远两艘铁甲舰之和。大国风范,又岂是倭人所能模仿?
在随后的八年里,日本的军费开支达到了惊人的25%。穷兵黩武的背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惊人的社会问题。虽然日本工业化发展很快,但终归受制于国小民寡,加上西方诸国在旁虎视眈眈,百姓们的生活并没有半点提高。
就纺织业来讲,从1887年到甲午爆发起,日本棉纱产量增加了九倍,产品质量也丝毫不逊色于英国,却苦于没有足够的市场来消化这些产品。日本官员绞尽了脑汁,决定用低价倾销来占领市场。为此,日本纺织协会曾用低于成本价亏本向中国朝鲜投放3万件棉纱,结果中国人和朝鲜人丝毫不给东亚老乡的面子,直到1890年,总共才卖出了31件棉纱。
本来日本人均耕地就少,抢米事件更是日本人的传统活动,因为军费增加,工业品又滞销,到1890年止,日本抢米运动早已风靡全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从1890年到甲午开战前短短四年时间,日本内阁倒台两次,议会解散了三次,实在无计可施的日本政府在快要举国饿死之际,看着自己吃糠咽菜攒下的联合舰队,做出了一个新的决定——去抢劫大清。
对于这场决定东方两国国运的战争,列强们普遍看好中国,即使在北洋海军遭受重创即将全军覆没之际,外国专家们还是坚持:“即使大清丧失制海权,但凭借庞大的体量和超长的纵深,大清终究会凭借资源优势和财力优势碾压日本,最终将日本拖垮。"
不过大清终究不是一般人所能看透的,事件的发展让这些专家们纷纷跌破了眼镜。
任谁也想不到,装备了西方装备,数量高达百万,被西方称为世界第三的大清陆军,在面对一天才吃两顿稀粥的日本陆军时,根本就不堪一击。
勇冠三军的满清”巴图鲁“叶志超将军率领一万五千淮军,在面对日军一万六千士兵时,充分展现了自身的逃跑天赋,七天之内,叶志超一跑牙山、再跑平壤,途径顺安、肃州、安州、义州直至鸭绿江地界,狂奔五百余里,完全把朝鲜半岛交到了猝不及防的日军手中。
10月中旬,日军正式越过鸭绿江,攻击大清本土,除聂士成和马金叙孤军抵抗外,其余军队,又纷纷不战而逃,仅仅三天,满清三万重兵驻守的鸭绿江防线,就被日军两个师团打了个稀烂。
11月7日,大连失陷,没有任何抵抗。18日,远东第一要塞旅顺经过一天激烈抵抗,随之也宣布陷落,全城3万军民被屠戮一空,仅剩36名幸存者。纵观整个辽东战场,只有号称”大清第一悍将“的聂士成举行了有效狙击,他率军在摩天岭和东路日军反复拉锯长达两个月之久,并多次进行反击,收复失地,让这支日军被迫转入了守势。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旅顺陷落,也就意味着日本可以随时随地,在大清任何沿海地区发起攻击,包括离北京近在咫尺的天津大沽口。从1858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到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每逢争端,洋人们像上瘾一样,连续四次从大沽口附近侵华进京。历史教训历历在目,慈禧担心如果日本人再次从大沽口登陆的话,那么1900太后和皇帝”西狩“的事件将再一步重演。
1895年,这是”全国人民喜气洋洋,恭祝老太太万寿无疆“的紧要关头,无论如何,老太太也放不下脸面当着国人之面跑去外头过生日。为免节外生枝,慈禧重新启用了被他边缘化的恭亲王奕䜣主持总理衙门,让其亲自出面请求英美俄法德大使共同调停清日战争,结果被占尽上风的日本连续三次拒绝。
日军的连续胜利,不仅让清政府的太后皇帝们诚惶诚恐,也让日本政府的政治家们开始头疼。因为军事进展太过顺利,军民们欣喜若狂,个个开始谈论起和清政府的议和条件——“割让务必求大,赔款务必求多”,甚至将天皇也撩拨得脸红耳热、心动不已。
只有伊藤博文为首的政府高官才知道自己现在是骑虎难下,因为政府财政早已被掏空。
按照清政府军队一贯以来的战斗力和动员能力,从军事上来说,日军策划的直隶决战获胜方基本上会是日军,像1900年那样打进北京,也不是不可能。但日本毕竟起步太晚,底子太薄,为了这场战争,日本军民当掉了底裤,也不过是在旧式军队的基础上拼凑出了6个师团和一个近卫师团,总共13万人不到。这些兵力,即使攻入了北京,能够控制的范围也极其有限。
战争开始之后,日军虽然军事进展顺利,但兵力早已捉襟见肘,全国总兵力加上预备役在内共凑了24万人,都已经按计划送往了朝鲜和直隶战场。此刻的日本本土,基本上没有任何防御,就连守卫东京和下关海峡的部队,都已经抽调去了澎湖列岛。这24万兵力,也算得上是日本举国当裤子在苦苦支撑供养,早在进攻平壤期间,日本陆军就已经出现了后勤供给困难,连军官都混到一天只有两碗稀粥的地步。
所以日本即使有意扩军,也难以找到养兵练兵之钱。虽然日本几次三番拿捏大清不肯坐下谈判,但内心还是害怕太过咄咄逼人,让慈禧重新西狩。到时候不仅赚不到钱,还要拖得自己血本无归。
另外国际形势,对日本也很是不利。
对于大清在朝鲜的惨败,最痛心疾首的不是在颐和园过生日的老太太,也不是在太和殿里痛哭流涕的主战皇帝,而是远在西伯利亚坐小板凳看戏的俄罗斯人。
早在东亚两国开战之初,俄国人高兴地和过年一样,期望双方“菜鸡互啄,必有一伤”,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战争期间,为了让日本放心全力一搏,还特意公开提出:“俄国对日本南下占据台湾,当无障碍”。结果战事变成了一边倒。
1895年3月,俄国人得知日本人准备逼迫清朝割让辽东半岛之时,顿时慌了手脚,因为俄罗斯对旅顺这个远东唯一不冻港早已垂涎三尺,结果肥肉就要被日本半路叼走。在《马关条约》签订当天,俄国外交大臣密会了德法驻俄公使,三方达成一致,以“友谊”的方式,劝告日本不要永久占领中国领土,如果日本执意不听,就联合出兵,切断日本本土和辽东地区的联系,将朝鲜半岛和辽东的日本军队,全都困死。
4月23日,俄法德很礼貌地拜访了日本外务省,并提出了诚挚的劝告:“为了向日本国皇帝陛下之政府表示诚实之友谊,兹特劝告日本国政府,放弃确实领有辽东半岛一事。”德国人则说得很直白:“日本必须让步,因为对三国开战,根本没任何希望。”这话让负责接待的外务省次官林省差点心脏病发作。
劝告日本当天,俄国就将海参崴宣告为临战区,并将侨居在那里开荒的日本居民进行监视居住,同时从欧洲调动了三万军队前往远东。俄国有舰队驶向台湾和神户,威廉二世也随即派出了一艘装甲舰和一艘巡洋舰,这一切都预示着西方列强并不是在开玩笑,他们不希望日本独吞胜利的果实。最让日本气恼的是,俄国人甚至还唆使清政府延迟对条约的批复。
这一切让伊藤博文担惊受怕,因为按照国际法,虽然李鸿章在条约上已经签字,但文本还必须要光绪签字后才算生效,他很担心清朝知道三国干涉之事后,拒签毁约。于是日本方面在马关签字的第二天,就请中间人美国佬,致电清廷催促光绪签字。好在大清朝廷能写锦绣文章的官员不少,懂得外交和国际形势的一个没有。看到文本后,光绪虽然气得是“绕殿约时许,顿足流涕。”可终究还是在《马关条约》上签下了名字。
在三国压力之下,日本于1895年5月4日,正式宣告:“日本政府根据俄德法三国之友谊公告,决定放弃辽东半岛之占领权”。但向大清要1亿两银子。结果俄国同情心泛滥,认为日本仗势欺人,要价太高,双方讨价还价,最终被大清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了辽东。
作为对俄国仗义出手的回报,次年六月,李鸿章专程访问了俄国,并签订了密约,规定只要日本入侵朝鲜以及辽东,中俄必须举国之兵相助,并允许俄国修一条铁路接通东北,这也是后来著名的中东路。1898年,俄国进驻旅顺,以替大清守地为名,签订了《中俄旅大租借条约》,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不冻港。到嘴的肥肉被抢,日本人从此恨透了俄国人,将这事视为奇耻大辱,从此卧薪尝胆,伺机复仇。十年后,为了争夺满洲,日俄战争正式爆发。
《马关条约》对日本的影响
甲午战争击败了清朝这个庞然大物的胜利,让日本举国上下一片狂欢。23000万两白银折合3亿日元的巨款,更让穷疯了的日本政府陷入了癫狂。外相陆奥宗光激动得手足无措:“合约签订之前,从未敢想过居然会有几亿赔款”!加上利息,大概相当于日本十年的财政收入,从天皇到百姓,个个都觉得自己富裕无比。
尝到了战争甜头的日本人,终于找到了新的致富之路,很快就把这笔钱的大部分继续投进了扩军之路。陆军从7个师团,增加到13个师团,海军则由6万吨,直接增加到了26万吨。疯狂的军力增长之下,也带动了军工制造的增长和军事技术的提升。甲午之战短短十年不到,日本军工投资增长了将近十倍,铸炮造船技术一日千里,很快就追上了世界水平。
从此,日本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一跃成为了谁都不敢小看的亚洲强国,为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大获全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