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如果没有满清入关,我国连汉地18省也难保?你赞同吗?

以前我总觉得现在的历史学家也就那么回事,直到我看了葛剑雄先生的作品后,我才发现是我浅薄了,由于读的书太少,从而对很多至关重要的历史概念缺乏理解。

葛老曾在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专业攻读研究生,后来还长期担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对历史与地理方面都有较深的理解,今天在读葛老的《普天之下》中,深感老人家的历史+地理的素养之强大,是我辈需要努力学习的。

葛老应该是承认元朝与清朝对中国版图的贡献的,对于一些历史学者将进贡等行为作为统治的依据是不靠谱的,只有长时间的政治控制才算是纳入版图,比如曾有学者一度认为吐蕃在唐朝时期就已经隶属于唐朝,这是不恰当的,尽管松赞干布曾经与唐朝和亲,并且接受了唐朝的册封,但是当时对吐蕃并没有实行占领,一直到元朝时期,才算彻底将吐蕃纳入到版图中。

葛老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对领土的占有力度不一样,以农耕与游牧的分界线来说,农耕民族大多稳定在分界线内,即使占领到游牧区,最后也会退出来,因为限制于土地开发情况,游牧区很少能够开发种植农业,与之相反的情况下,游牧民族却能很好的适应农业生活。

另一方面,农耕民族能够自给自足,完全不依赖于游牧区的产品,因此,通常都是采取修筑长城的方式来抵挡游牧民族,而游牧民族则需要从农耕文明那里获得很多生活用品,一旦农耕民族采取经济封锁政策,游牧民族势必采取攻击态度来掠夺生活必需品。

结果自然是,农耕民族从来无法控制游牧民族,只能将他们迁入内地变成农民,而游牧民族则能够战败农耕民族,取得土地。

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大多是游牧民族控制了北方,而到了元朝时期则是游牧民族彻底控制了全国,清朝则是集大成者,不仅控制了全国,还促进了全国民族大融合。

我们通常所说清朝对领土起到的奠基性作用,最主要的是清朝在北方控制了蒙古,在西北击败准噶尔汗国,加强了与西藏的联系,另外康熙帝在抗击沙俄、收复台湾等方面,都为维护领土完整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当然,实际上清朝入关本身对于中国的统一就有巨大的影响,如果清军不入关,中原的局势发展也不是很乐观。

以1644年李自成打进北京后的情况来看,当时中国局面之复杂,很可能会长期陷入战争动荡之中,李自成自然是占据西北,张献忠入蜀后割据西南,建立大西政权,南明弘光政权占据江南和东南沿海等地盘,除此之外,还包括左良玉、吴三桂等几乎不受朝廷控制的半独立军阀,假如没有清军的话,任何一股势力想要完成统一都极为困难。

李自成自不必说,都打到北京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政治纲领,“迎闯王,不纳粮”这种口号能实行一时,不能实行一世,尤其是在一小部分地主占据大多数土地的情况下,真正受益的群体应该是地主,最后的结局只能是贫富差距更加夸大化,对于李自成等农民军,我还是那句话,善于鼓动人心打破旧的秩序,却没有实力组建一个新的秩序。

张献忠占据四川之地,其实就是奔着割据去的,四川之地,一统天下力不从心,割据一方能延续多少年,外部势力想要染指四川,那真是应了李白那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很多人对南明政权多多少少还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但是南明政权实在是不堪大用,本身就是军阀割据的产物,一方面跟清军对抗还没有结束,那边已经还是窝里斗了,弘光政权失败后,永历政权与绍武政权同时存在,为了争夺正统,互相不服,不但不能共同抗清,反而大动干戈,最终被清军击败,尽管后来被撵到西南的农民军与南明政权采取了合作的姿态,但是依然不敌清军。大家想想看,在有共同的敌人的情况下,双方都不能联手合作,更别提要是没有清军,南明政权都不知道要分割成多少股势力,中国大混战可能由此开启。

清军那么能打,从1644年一直打到1683年才收复台湾,完成大部分的统一,而一直到1759年乾隆击败准噶尔,才算真正完成大一统。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清军不入关,中国陷入长期混战,而西方在完成工业革命后趁虚而入也不是不可能,在抵抗外敌方面,清军的表现还算可圈可点吧!尽管人们固有的印象就是,清廷是卖国政府,丧权辱国,但还是保证了大部分领土。

其实,我倒是认为即使清军不入关,中国也不可能陷入长时间的分裂,也不一定就保证不了所谓的汉地十八省。

正如上文从葛老的文章中截取的观点,中国的分裂从先秦时期到近代以来是越来越少,而统一是越来越多,尤其是元朝之后,基本都是统一的王朝,别说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势力,就是元末时期天下分裂成那个样子,朱元璋还是完成了统一。

随着民族融合,农耕文化的传播,人们越来越会意识到统一的好处,老百姓还是对统一抱有期待的,只有这样,才能有稳定的生活,求稳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特性。

实际上,中国一直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明融合的国度,过度地强调汉地十八省这样的概念其实不好,这也是我为什么没有去解释汉地十八省的概念的原因。

农耕民族常常为了抵御游牧民族而建筑长城一类的东西,但是大家也许会发现,每修一次长城,农耕文明便保守一分,以后绝不会跨出长城一步,而大多数情况下,游牧民族该南下还是南下,说到底,长城困住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敌人,我想过度地强调所谓“汉地十八省”也是一种自我封闭的思想。

为什么有人说:如果没有满清入关,我国连汉地18省也难保?你赞同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下,什么是汉地十八省。

明朝时期,全国一共设置了两京十三个布政使司,后来清政府将湖南和湖北从湖广承宣司分离出来,南直隶分为安微和江苏,陕西分离出甘肃,一共成为了十八个省。而这十八个省则是汉人的生活区。

回到题目,讨论清军入关是万幸还是不幸。

国人对这个问题一直都有很大的争议,虽然清军入关对汉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的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清朝所做出的两个贡献。

一、确定了中国现代的版图

满清政府在鼎盛时期的国土面积超过了1300万平方公里,即便后期割让多处土地,但依旧保持了1000万平方公里土地。

二、实现了真正的名族大融合

清朝政府将各名族的融合达到了新的水平,尤其是边疆等各少数名族,中央对其加强了联系,我们现在的各名族在清朝时已基本形成。

再继续题目,为何没有清朝我们连十八省都保不住

在清军入关之前,中原被分成了三个政权,南明政权、李自成的大顺和张献忠的大西。虽然农民军攻破京城,逼死崇祯帝。但南迁的明朝政府没有了关外的压力且盘踞在江南富裕之地,李自成不会那么容易攻破,按李自成的性格能和明朝分开治理土地,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

张献忠,在四川站住了脚,基本上蜀地全在他的掌控之下,传统的汉地成了三足鼎立之势。而这三股力量都没法打破其他两股势力,此刻的中原大地很快将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

这看似互不伤害的三角关系,只要再过些年就会被洋人打破,因为洋人处理好了欧洲内部的战争,就会在1840年腾出手来攻打中国。

为什么洋人会在这一年侵略中国。

原因无他,洋人在19世纪才完善非洲、印度洋、南亚和东南亚的殖民地,为以后大规模东进提供基地和补给。

但对于英国来说,他们对土地反而没什么野心,也没有那么好的胃口消化中国这么大的土地,所以英国在侵略中国后只要求中国让出点土地作为他们倾销产品的据点。

但不能因为英国没野心,就忽略了俄国。他们不同于英国只是为了销售商品获得利益,俄国是对土地充满了欲望,他们骨子里有着最为劣等的强盗基因。

贪婪的俄国

如果清军不入关,那么关外的满洲、喀尔喀蒙古、准噶尔汗国等这些小国,将被俄国各个击破吞并入俄国国土。以俄国人的贪婪,肯定会染指关内,历史上俄国干下三滥的事不是一件两件,他们对中国造成的损害比英美法等各国可是多的多。

而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他们注重的是商业和中国庞大的市场,对土地他们并不感冒。但如果俄国染指关内,肯定会掠夺土地,到时候英国必定不许俄国独吞中国市场。那时候就不会只有英国和俄国了,还会有法国、西班牙、荷兰、奥地利等欧洲各国。那时中国的地盘必定会被瓜分的一干二净,这对汉人来说将是彻头彻尾的灭族灾难。

所以,清军如果不入关,就没有以后的开疆扩土;就没有今日的我国领土雏形;也没有内地和边疆的整合及各少数名族的融合。

因为大清打下来的地盘足够大,欧洲列强没有那么好的胃口吞并和消化,他们只能以殖民地为据点倾销商品,所以清军入关也算是一件幸事。

以上是红尘纯个人观点,如有不足之处还希望留下你的经常评论,我将改进。

为什么有人说:如果没有满清入关,我国连汉地18省也难保?你赞同吗?

如果可以爆粗口的话,我想对这个问题说一句“扯淡”

先默念三次“现代中国的疆域是经中国历朝历代的共同开拓得来的,是经过我党我军无数先烈的流血牺牲换来的,但唯独不是满清得来的,更不是什么没有满清就没有中国,所谓没有满清连汗地十八省都难保的言论是赤裸裸的分裂言论。”

这种言论我的文章里有专门的分析和解释。

希望网友们不要再听什么所谓的没有清朝我国连汉地十八省也难保了,这种言论就是所谓的清朝带来了东北新疆西藏蒙古台湾等嫁妆的分裂论。

这里简单的再说一下,关于这些话的荒谬之处。

清朝的功绩是收复和维护了中国的领土

的确,从康熙时期开始,对新疆西域用兵,一直到乾隆时期,彻底将其平定,这是事实,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收复,而不是开疆扩土,新疆地区,从汉朝开始,就是中国领土,一直到了唐朝,满清收回了新疆确实是功绩,但你能说没有满清就没有新疆吗?很难说吧?

此外,满清且用笼络手段加强了对蒙古和西藏的统治,这也是功绩,但无论是蒙古还是西藏,在之前的历史中,都曾归属中国。

满清所谓的开疆扩土千万,实际上是继承了明朝的领土,当然吹捧满清的这些人是不承认继承了明朝的领土了的,或者他们会说,明朝灭亡的时候,都没有什么领土了,我大清的土地是自己打下来的,那么,满清灭亡的时候,连紫禁城都是暂借给其小朝廷的,又何谈什么“留给中国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呢?

清朝奠定的是近代中国的疆域

清朝奠定中国疆域的基础是不假,那是世界各国步入近现代以后开始逐渐的产生“国家”“领土”的概念之后,们,满清被西方胁迫着签订了无数卖国条约,顺便对中国的领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界定,这是被动的,不光彩的,是耻辱的。无论是哪个王朝处在那个时代,是都能奠定中国疆域的,满清是恰逢其会罢了。而且现代中国的疆域是源于二战胜利以后的国际势力体制的划分,就这在建国以后,多少分裂主义份子和少数民族酋长拒绝统一,还不是解放军用牺牲打下来的?领土永远都不是一纸条约有效的,而只在我国家军队的大炮和导弹射程之内。

最后,为什么说这样的言论是分裂言论,因为这所谓的没有满清中国就没有领土和满清”领土嫁妆论“的背后,是从的满清领土有功论,转为满清领土贡献论。再仔细一想,就是在说中国的土地都是他们带来的,一旦他们有预谋的进行分裂,那么这些土地也理所当然的是他们的,比如说满洲国,他们完全可以说,满洲国不是分裂中国,满洲国是大清国,所以什么东北,西藏,蒙古,台湾,都是满洲国的国土。

中国的疆域领土归功于历朝的开拓(包含清朝)但绝对不是只归功于清朝

而且这些土地,从中国秦汉时期开始,就已经陆续的被历朝历代开疆扩土归属中华了,如汉扩新疆,唐治蒙古,新疆,东北,元初治西藏,明收台湾,到清朝时期开始对这些土地进行巩固和维护,所以这是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共同功劳,而不单单是满清一个朝代的功劳。

汉地十八省也从来都不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而是满清政府当时为了隔离汉人实施其民族压迫政策的一种手段,以汉地十八省为传统汉人居住区,以此外的区域比如东北为满人的祖宗龙兴之地,那是不允许汉人去的,但事实上,早在战国时期的燕国,都已经在辽东设郡了,明朝时期,东北数百万汉人存在,所谓的汉地十八省也是赤裸裸的分离主义和挑拨民族关系的言论。

所以不要再提什么汉地十八省了,这只是个名词,而不代表什么,国人的脚步从来都没有停止在所谓的汉地十八省内,而且从古开始就是了,不然的话,始皇修建的碣石宫可是在辽东的,莫非我们中国的皇帝在古代的时候都跑到外国修建行宫了?

为什么有人说:如果没有满清入关,我国连汉地18省也难保?你赞同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个名字,什么是所谓的汉地18省?

明朝时期在全国设置了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到了清朝时期将湖南,湖北从湖广承宣布政使司分离出来,南直隶又分为江苏和安徽,陕西分出甘肃,成为十八个省,是汉人的主要聚集区。

说完汉地十八省的概念,我们再回归题目内容说一下清军入关到底是不幸还是万幸?

这个问题非常敏感也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满清入关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很多人看来这种影响是一种倒退,比如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推行民族压迫政策等等,但是任何问题都有两面性,清朝最起码有两大贡献。

首先,清朝确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清朝鼎盛时期的国土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即便是清朝灭亡前期国土面积依然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而且这广袤的领土基本都是实际统治区域,完全控制在中央政权之下。

其次,清朝真正意义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清朝时期,各民族的融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尤其是边疆各个少数民族加强了与中央的联系,我国现有的民族基本上在清朝时期已经形成。

说完了清朝的贡献,我们在来看第二个问题,为何说没有清朝我国连汉地18省也难保?

在清军正式入关之前中原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政权,南明,李自成的大顺以及张献忠的大西。

虽然农民军势大,攻灭京城,逼死了崇祯皇帝,但是南迁的明朝政府失去了关外的威胁又占据江南富庶之地,李自成想要彻底攻灭明朝并不现实,而根据李自成的性格来分析,占据北方地区和明朝划江而治他已经非常满意了。

再看张献忠,在四川已经站稳脚跟,基本上据全蜀之地,传统汉地基本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情况,三股势力中任何一方都没有完全实力攻灭其他两方,中国或许会再度陷入分裂的局面。

为什么有人说:如果没有满清入关,我国连汉地18省也难保?你赞同吗?

清军入关是中原民族的不幸,是满洲人的万幸,但是无论清军入关与否,都不能改变我国疆域不断被巩固的事实,而这个责任碰巧被清朝担起来,但不是只有它可以,因为它不是救世主。

清军幸运入关,为自身从“泛奴隶状态”进入封建社会提供了可能,彻底解决并从此摆脱了满洲人的生存“困境”。

清军入关,从根本上解决了满洲人原有发展受限制的现实“瓶颈”问题,从“野蛮、愚昧、落后”状态向中原文明进化,拓展了本民族的生存空间,同时,改善了民族文化落后状态。

有人说,满洲人在关外创造了所谓的“森林文明”,这种说法非常牵强。而传递这种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历史史观的阎崇年先生,却无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环境恶劣,愚昧野蛮!他们还必须面对另一个事实,“森林法则,弱肉强食”。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入关前的各个时期,满洲人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不仅仅是生活环境的恶劣,苦寒之地,天寒地冻,导致的生产资源极度匮乏,时常饥肠辘辘,甚至茹毛饮血,既要和天斗,又要和野兽搏斗,还要面对因积怨太多、矛盾重重的部落冲突,经常食不果腹,如何发展“森林文明”?

答案只有一种,变成和野兽一样的人,才能在物竞天择的森林中生存下来。所以,这个阶段,他们要摆脱困境,发展生产,首要解决生存问题,而不是文化问题,自然文明程度就很低。

同时,他们选择了一种暴力掠夺的方式攫取生产资源,呈现出来的充其量就是野蛮、愚昧落后的状态,与其说这是某种森林文明,实在很牵强,不如说他们崇尚“暴力文明”貌似更妥当。

所以,当阎崇年抛出这种无限拔高、美化满清的论调的时候,毫无意外地受到了各界批评的声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须知,“野蛮人”和“文明人”是不能随便划等号的,是需要进化的,是需要文化来证明的。

把辽东汉人、入关掠夺的人口都变为奴隶,像牲口一样驱使,这是极其落后的。所以,我们必须承认更不能回避,此时他们尚处于奴隶社会的事实情况!而只有入关,才有了一线生机和改变现状的可能。

入关后,解决了文化状态,制度形态,改善了生活状态,加剧了和中原百姓的对立状态。

然而,入关后,清军挥舞着“大棒”妄想以武力立威。一方面,疯狂镇压各地反抗势力。另一方面,急于“”存正朔,易服色”,于1645年强制中原民族“剃发易服”,这从客观上造成了中原人民的不幸。一个有着两千多年服饰文化的民族从此失去了自己的“华夏衣冠”。这也成为今天乃至后世无法回避、绕不过去的“嘴仗”导火索。

为了从根本上巩固来之不易的“天下”,立国之初,统治者就制定了一系列“防汉制汉”的国策。

包括,禁止集会,超过30人的集会就被视为谋反而招来杀身之祸。

禁止在书籍中出现反清思想,并将其扩大化,消耗了康、雍、乾三朝,共一百多年来搞“文字狱”,造成数万人因文字狱受牵连而丧生。这些措施不但打击了汉人的思想,搞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人人自危。

更让世人思想被彻底压制,付出了肉体毁灭被“诛身”,思想毁灭被“诛心”的代价,换来的却是以“顺从”为特征的奴才思维,造成了国人愚昧落后的现实状态,并最终占据了那个晚清时代。

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不无愤慨地说,“满清杀尽了中国人的礼义廉耻”,深刻而尖锐地表达了对那个时代“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慨。

满清巩固了历代疆域是事实,尤其是“东北、内蒙”被巩固,但不是以“嫁妆”的形式纳入版图。

长期以来,争论最厉害的就是满清的版图贡献。仿佛没有满清,中原王朝就只配有长城以内,长城修到哪里,疆域就在那里。这种以“长城”当国界的说法根深蒂固,错误百出,对满人影响尤其深远。

但是,艾米不能不指出,他们忽略了几个事实。

其一,明朝开创了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先河,摸索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成功经验。元代开创的行省制度,是一个贡献。但他们没有形成民族管理的有效办法,反而激化了矛盾,起义不断,政权只存在了九十多年。

明朝充分吸取了前朝教训,把“三司制度”首次纳入了民族区域管理。尤其是土司制度一直延用到民国时期,不能不说这种民族区域自治的雏形是非常先进的。东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蒙古实行敕封管理办法。

东北的努尔干都司正是这个制度的体现。

其二,蒙古、西藏以及东北和明朝的关系,是国家内部的区域治理模式,压根儿不是藩属国的地位,更不是国与国的关系。打个比方,藩属国是养子,行省区划是亲儿子,民族区域则是表亲属,因为他们属于中原文明之外的化外文明的蛮夷。但是,明朝的古人比我们更有智慧,比我们聪明,他们都是一家人。因为无论藩属国还是民族区域,都是属于明朝,主权唯一!

其三,没有满清,不会只有汉地十八省,反而不会失去“外东北”。

汉地十八省只说明了汉人的“聚居区域”,但不代表国家版图只有汉人区域。这正是网上很多人故意扭曲事实、偷换概念的地方。把汉人聚居区域说成版图,把长城视为疆域边界,都是混淆概念、有害无益的,必须正视明朝版图是“”汉地+民族区域+番属地”构成的历史事实!

明朝不会因为没有满清入关而不能统一,虽然会陷入短时间的内战,但是“分久必合”才是中原发展的历史事实。南明、大西和大顺,三分天下,但终归一统,毋庸置疑。

满清不是救世主,但也做出了贡献。

他们对蒙古、东北的巩固是有效的,比如,对蒙古进行联姻,推行喇嘛教,削弱其人口,让他们满足于诵经,减少了马背民族的反叛可能性。而准格尔的葛尔丹势力,本身就是独立于满清的势力,虽然将其区域纳入版图,对其实施的屠杀是残忍的,是灭绝人性的,必须受到谴责。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满清闭关锁国,限制科技发展,奴化人民,是有责任的!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没有满清,我华夏依然可以“重振雄风,挥师大漠,纵横大洋”,更不会因为没有满清而变成众多“斯坦”,恰恰是因为满清,我们才被不断殖民而变成半殖民地国家,没有辛亥革命,我们离亡国就不远了!

为什么有人说:如果没有满清入关,我国连汉地18省也难保?你赞同吗?

没有清朝,我国汉地18省难保?这是何人提出的言论?纯属胡咧咧。

没有清朝,自然会有其他朝代,难道中国还要靠满清保卫国土?

灭亡明朝的是李自成,不是清军

明末政治腐败,矛盾丛生,导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大起义爆发,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明朝灭亡,这个时候清军还被结结实实挡在山海关外,找不到路,所以无论清军入关与否,明朝已经亡了。

清军靠汉奸入关,渔翁得利

清军能入关纯属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他们更应该感谢吴三桂为代表的汉奸们投降,不然的话,他们一是突破不了山海关,二是即便突破山海关,没有汉人充当带路党和急先锋,光是农民起义军就足够他们喝一壶的。

没有清朝,中国只会更好,不会更差

假设清军当时没有入关,李自成建立的政权得以存续,在明朝遗留官员的辅佐下,可以建立一个汉人政权,他们的成绩不会比清朝差,毕竟汉人政权相比满清,会更稳固更容易被百姓接受。

清朝入关后,采取以下四种措施巩固统治:

1,大肆屠杀,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屠杀汉人上千万。

2,大兴文字狱,焚毁了明朝以前的海量史料,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3,实行愚民政策,推行奴化思想,奴化汉人官员和百姓。

4,彻底闭关锁国,完全关闭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大门。

5,四是重农抑商,扼杀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扩大了我国领土疆域,使得我国版图达到空前,这是它的贡献,然而它的所作所为又完全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让中国全面落后于世界,为日后的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埋下祸患。

可以说,满清为我国所做的贡献完全被它的过错所抵销。

满清统治中国,根本靠的还是汉人的官员士大夫阶层,如果清军不入关,这些官员士大夫效力新政权,表现只会比清朝更好,不会更差。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