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考不用全国统一卷?
现在的高考卷基本上是分为:全国卷1、全国卷2、全国卷3,以及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浙江卷、江苏卷,等地区自主命题的考卷。全国卷的总分是750分,地区试卷总分是480分。
这个时候就有人问,为何高考不用统一试卷吗?
只能说这个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事实上古代科举的时候,也是分为南、北卷的。
我们先说古代的时候,为何要分南北试卷?
那时候南方尤其是江浙的学生考的分数比较高,这样的话若是按照分数高低来录取人数,江浙的人录取的就比较多,甚至都是那里的学生入仕的。
长期以往别的地方就有意见了,为何录取的人数都是江浙的,其它地方都没有当官的了,就不要说出一个状元了。
这是不利于国家的团结发展的,这个确实是一个问题呀!
后来为了区域平衡发展,只能从地域上来区分考生了,这样就出现了南北榜。南方有南方的第一名,北方有北方的第一名。
南方录取多少人,北方也录取多少人,这样南北方录取的人就平衡了。考上和考官以及其它的人,也都没有意见了。
到了之后,还有西部地区,也成为了一个单独的考区。
这样南、北、西部地区,都中和了一下。因此,这些地方出现的被录取的考生,也就大致相当了。
现在的高考没有用全国统一试卷,事实上和古代的时候的区分是差不多的。
不过,现在考虑的不同地方,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的:经济发展、地域区分、文化因素。
1、经济发展
往往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孩子受到的教育就会好,他们的师资教育以及相关配套设备是其它地方比不了的。
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方,孩子受到的教育就受到了限制。
也就是说教育上存在不平等性!
就好比一个北京、上海的孩子,和其它省份的一个农村里出来的孩子去考一样的试卷,这样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因此,就有了区别来考试这种方法。
当然了现在除了西部之外,全国其它地方的教育相差不大了,似乎,在很多人看来,现在大部分地区,也是可以用一样的试卷的。
2、地域区分
说一个最典型的,东部和西部的教育,现在相差就是很大的,东部沿海城市比较发达,教育都比较先进。
西部相对来说比较弱后,相对比东部,这里是缺少优秀的教师,他们接受好教育的机会少,甚至接触不到,让这里的孩子和东部的来考同一样的试卷,对他们也是不公平的。
因此往往西部的考卷也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
3、文化因素
江浙、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父母受教育的程度比较高,这里的文化氛围比较浓重,这些地区,也就成为了单独的自主命题的地方。
4、其它原因
这个原因即便是不说,大家也是懂的,再说了这一条也是不能写出来的。
总之,就是以上原因造成了,全国是不能用一张统一的高考试卷的。
为什么高考不用全国统一卷?
“为什么高考不用全国统一试卷”?用了全国统一试卷,录取分数线该不该全国统一?
至所以有些省、市、区不用统一的试卷,为的就是在录取分数线标准制定上暗藏玄机,欲盖弥彰。
如果全国统一试卷,统一录取分数线,就不会出现高考移民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葩景象。每年一些中部生源大省,加上一本院校又少,使得考生累死累活,家长不得已动用各种手段,有的甚至被骗上当,但为了孩子有一个光明的前程都再所不惜。
教育部直属院校应该是全民所有,应该按人口或考生数量进行平均分配。实际如何?大家心里都心知肚明。原因何在,肉食者谋之矣。
所以说,很简单的事偏偏往复杂处去办,难道不发人深省?如果实行全国统一的试卷,全国统一的录取分数线,北京、上海等地的户口就不值钱了,也不值得让京漂海漂们宁愿蜗居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也不愿回原籍工作、生活。目的只有一个,为了下一代能够受到好的教育,就是苦熬积分获得一个正式居民的户口簿。
大城市里云集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些所谓的一本大学也是集全国之力所建立的,也是用全国纳税人的钱所供养的。但因所在地成了某个城市或省区的自留地,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唉,这就是现实,改革没有完成式,只有进行式。全国各行各业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由穷变富,由富到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根本上得到了提高。人们对优质高等教育的企望,教育主管部门也该有所关注,有所改变。(2020/09/12)
为什么高考不用全国统一卷?
高考为什么不用全国统一试卷,为什么各省分数线有区别?
其实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需要回看一下高考命题制度改革的十几年的历史。
自从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当时全中国几乎所有省市高考试卷均采用“全国一张卷”,即完全交由教育部全国统一命题。2000年伊始,我国教育部开始启动了第一轮高考改革,提出了所谓“高考要适应各地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不平衡”的说法,自此历时二十余年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开始破冰。
2002年,教育部开始试点下放高考命题权。同年北京高考实行语数外自主命题,成为此轮教育改革中第一个获取自主命题权的省市。此外,上海早在1985年就已试点自主命题,早已多年独立于统一命题之外。京沪成为当年唯二拥有高考自主命题权的省市。
2004年,教育部在北京试点了两轮自主命题后,决定进一步扩大分省自主命题范围。同年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9省市获得高考自主命题权,高考自主命题制度正式确立。
2004年-2014年这十年间,高考自主命题权进一步下放至各省市,山东、安徽、江西、四川、陕西陆陆续续实行省市自主命题,各省所涉科目范围也进一步扩大。2014年,高考自主命题制度达到极盛,共有16个省市采取自主命题制度,数量已超过统一命题省份,占到全国半壁江山。
按照04-14年这十年的轨迹来看,自主命题省份会在接下来几年进一步增加。但实际上,2014年成为了自主命题制度的分水岭。国务院于14年8月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换言之,从2015年起,教育部将逐步上收各省自主命题权。
2015年,在新的政策风向下,自主命题省份开始减少,江西、辽宁、山东上缴部分或全部自主命题权。全国统一命题省份十多年来第一次有所增加。
2016年,自主命题省份急剧减少,全国只有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5省市仍然采取自主命题。其余省市,全部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形势似乎又回到了14年前。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高考这十几年来的命题改革,那必然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教育部对于高考命题权的掌握经历了一个“集权——放权——在集权”的过程。自主命题制度也在新的教育改革风向下,逐步走向了终点。
这是不是意味着高考未来的方向就是全国统一命题?乃至统一分数线统一录取呢?
答案很简单,必然不是。原因一句话:目前我国教育资源仍极度不平衡。
只要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得不到明显改善,全国一张卷就不可能在任何层面上实现。省市自主命题制度即便范围进一步缩小,但也绝不会消失。拥有超高教育资源的京沪两地,几乎可以确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保留自主命题权。而即便是确定使用全国卷的省市,自主命题的思路也将通过全国分卷的形式继续延续。早在02年教育部下放命题权的同时,全国卷也被细分为全国1卷和2卷,某些年份甚至出现3卷乃至4卷。而全国分卷的思路和自主命题是一脉相承的,即通过不同试卷协调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看看14年与16年全国卷情况对比,即可发现这一点:
即便是在14年全国卷适用范围最小的年份,全国卷仍然分为1卷和2卷,只是1卷的范围较2卷小很多。及至16年,全国2卷范围没有较大变化,而1卷范围却大大扩张,大部分原自主命题省份都使用了全国1卷,还出现了全国3卷。实际上,边陲省份十几年来如一日使用全国2卷,自主命题完全不与之相干;而全国1卷则与自主命题存在互补关系,一个多另一个就少。待自主命题权大部收回后,我们不难发现全国分卷总体一分为二,教育资源较好的中东部一套,较差的西部一套,某些年份再通过3卷甚至4卷协调。
综上,教育部新一轮高考命题改革逻辑并不是想象中的全国一张卷,
而是:全国绝大部分统一命题,西部与中东部一分为二,协调宏观教育发展不均矛盾;
极个别省市自主命题,充当教改桥头堡(并维持教育资源优势)。
现在的高考卷基本上是分为:全国卷1、全国卷2、全国卷3,以及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浙江卷、江苏卷,等地区自主命题的考卷。全国卷的总分是750分,地区试卷总分是480分。
这个时候就有人问,为何高考不用统一试卷吗?
只能说这个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事实上古代科举的时候,也是分为南、北卷的。
我们先说古代的时候,为何要分南北试卷?
那时候南方尤其是江浙的学生考的分数比较高,这样的话若是按照分数高低来录取人数,江浙的人录取的就比较多,甚至都是那里的学生入仕的。
长期以往别的地方就有意见了,为何录取的人数都是江浙的,其它地方都没有当官的了,就不要说出一个状元了。
这是不利于国家的团结发展的,这个确实是一个问题呀!
后来为了区域平衡发展,只能从地域上来区分考生了,这样就出现了南北榜。南方有南方的第一名,北方有北方的第一名。
南方录取多少人,北方也录取多少人,这样南北方录取的人就平衡了。考上和考官以及其它的人,也都没有意见了。
到了之后,还有西部地区,也成为了一个单独的考区。
这样南、北、西部地区,都中和了一下。因此,这些地方出现的被录取的考生,也就大致相当了。
现在的高考没有用全国统一试卷,事实上和古代的时候的区分是差不多的。
不过,现在考虑的不同地方,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的:经济发展、地域区分、文化因素。
1、经济发展
往往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孩子受到的教育就会好,他们的师资教育以及相关配套设备是其它地方比不了的。
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方,孩子受到的教育就受到了限制。
也就是说教育上存在不平等性!
就好比一个北京、上海的孩子,和其它省份的一个农村里出来的孩子去考一样的试卷,这样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因此,就有了区别来考试这种方法。
当然了现在除了西部之外,全国其它地方的教育相差不大了,似乎,在很多人看来,现在大部分地区,也是可以用一样的试卷的。
2、地域区分
说一个最典型的,东部和西部的教育,现在相差就是很大的,东部沿海城市比较发达,教育都比较先进。
西部相对来说比较弱后,相对比东部,这里是缺少优秀的教师,他们接受好教育的机会少,甚至接触不到,让这里的孩子和东部的来考同一样的试卷,对他们也是不公平的。
因此往往西部的考卷也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
3、文化因素
江浙、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父母受教育的程度比较高,这里的文化氛围比较浓重,这些地区,也就成为了单独的自主命题的地方。
4、其它原因
这个原因即便是不说,大家也是懂的,再说了这一条也是不能写出来的。
总之,就是以上原因造成了,全国是不能用一张统一的高考试卷的。
历史已经证明,即使全国统一试卷、统一录取,其结果依然会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囊括大量升学名额,甚至会造成个别省份“颗粒无收”。这种结果更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在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发生了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南北榜案”。那一年的殿试出现了所有录取者皆为南方士子的极端情况。最终导致一名官员被凌迟,多名官员被流放。而录取结果则完全颠倒,全部改成北方士子。至此以后明朝就开始分南北取士。
“洪武三十年丁丑科,试官刘三吾、白信稻,取宋琮等五十一人,中原西北士子无登第者。及入对,以福建陈䢿为状元,应天尹昌隆为榜眼,浙江刘仕谔为探花。下第者以三吾等南人为言。上怒,命儒臣再考落卷中文理长者第之。于是侍读张信、侍讲戴彝、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长史王章、纪善周衡、萧楫及䢿、昌隆、仕谔各阅十卷,或言刘、白嘱信等以陋卷进呈。上阅卷益怒,亲试策问,又取山东韩克忠为状元,王恕为榜眼,山西焦胜为探花,共六十一人,皆北士也。考官信等俱磔杀之,䢿等亦伏法削籍。故世称春夏榜,又谓之南北榜。”《明朝小史》第二卷。
这件事是否是考官偏袒南方士子、徇私舞弊呢?
可能性几乎没有。
且不说明朝的科举制度对舞弊防范甚严,就算真的有舞弊也不可能傻到全部都录取南方人。而曾经质疑过此事的侍读张信在调查后认为所录取的51名南方士子都是真才实学,即使是最后一名也远高于北方士子的第一名。张信为此付出了被凌迟的代价,你说他包庇主考官刘三吾,有可能吗?
事实上,经过元朝的统治后北方的教育环境已经非常恶劣,优秀人才大量南渡。北方在科举中完败给南方是合情合理的。基层出身的朱元璋虽然没多少文化,但未必不清楚这一事实。之所以朱元璋要搞南北榜,甚至不惜滥杀、流放无辜敬业的官员,实则为了笼络北方百姓,稳定北方社会,提高落后地区考生的学习积极性,平衡朝中政治势力。
因此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考试从来不是单纯的教育环节,而是关系到民生国运的政治制度。
中国自古以来各地经济、教育发展水平就参差不齐,在文革后刚恢复高考的时期,各地区的教育差异已经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的经济、教育虽然都有显著进步,但是差距只是缩小,并没有消除。如果简单地采用全国统考统招的方式来录取大学生,可能一时间帝都、魔都的录取率下降一些,山东、江苏等地会大丰收,但是新疆、内蒙、西藏、云贵川等边远地区就可能“颗粒无收”。其实在应试发达省份内部,教育质量和录取率也是旱的旱死涝旳涝死,极不平衡的。一旦出现这种局面远比现在偏向帝都魔都要糟糕。现在对高考大省的考生不公平,但至少保障了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录取人数。也不失为权宜之策。
退一步说,个别省份高考成绩好其实是死拼应试换来的,而经济发达的帝都、魔都早已摒弃了纯应试的教育思路。素质教育地区的考试成绩不如应试教育地区是必然的,但高校显然更欣赏综合能力强的学生。事实上,帝都魔都的考生即使以差距极大的分数入学,但在大学中及以后的成绩,并不比山东、江苏学生差。
如果全国统考统招,那么帝都、魔都、南京等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地区必然全面回归应试教育,届时以这些地区的经济实力,要把应试成绩抓上去是轻而易举的,甚至超过山东、江苏也是很有可能的。不信的话请自行查找近几年中国参加pisa测试的成绩,看看哪个地区常年居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名。
高考改革目前还在进行中,国家在尝试各种路径。以中国的体量和复杂程度,无论怎么做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而且在得到相对成功的经验之前必然会影响到好几代人的命运。但无论怎样,要回归最原始的制度,是不可能也不正确的。
北京的孩子在晨跑,我们山东的孩子在奔跑!青海的孩子晚上按时睡觉,我们山东的孩子在挑灯夜读!宁夏的孩子410分成为工程师,我们山东的孩子成为搬运工!
一、为什么有八成以上的人主张“一张卷、一个线”?
曾经有一份调查显示:有80%的网友赞成高考恢复“全国统一命题试卷”。为什么会有这种呼吁,下面“中国高考难度排行榜”,就能说明问题。有才的网友还写了一个关于“父亲、母亲、儿子和保姆对话”的小故事,很真实的反应了这种不公平的存在!
二、为什么无法实现“一张卷、一个线”?
大家呼吁的考试公平其实是形式上的公平,但是这就是真正的公平吗?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科举制,历史上也出现过“南北榜事件”,也曾经出现过“出身歧视、地域歧视、民族歧视”等问题,最终也由“均额制”发展成南北卷制度“配额制”;类似的招生倾向也在欧美等国普遍存在。
如果真的“全国一张卷、一个线”,就能保证高考的公平吗?这在历史上证明是不可能的,只能引发另一种不公平。无论如何,现阶段北方的考生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性格特点上,和南方都有很大的差别,导致在应试能力上明显差于南方,如果一张卷、一个线,相信很多名校中北方人,就很少了,更不要说是中西部地区了。大家只是看着北京、上海的学生分数低,如果真的面对一样的竞争,你以为真的能够竞争过这些大城市的学生吗?
三、当前,考试公平和地域公平哪一个更合理?
为了追求考试公平就会牺牲地域公平,但是牺牲地域公平也未必是合理的,因为二者都有其合理之处,现在国家之所以采取后者,原因就是后者更合理一些。试想,如果是全国一张卷、一条线的考试公平出现,那么北京大学这样的学校可能全部被湖南、湖北、广东、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的学生“瓜分”,而这部分学生毕业之后,很可能会涌向北上广等大城市,从而导致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增大;而中西部教育资源落后的地区,则会更加贫困,差距会更大,影响社会稳定,所以,相对来说,从国家的大局出发,地域公平和考试公平,更加现实一些!
在中国这一庞大的国土上,由于有各种差异,也就导致了不可能出现绝对的公平,绝对的公平只能是形式上的公平,绝对不会是结果上的公平,所以,“高考不用全国统一卷,分数线一样”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为什么高考不用全国统一卷?
高考不用全国统一试卷有其深层次原因的。
首先是为了适应“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基本规律。高考是大事,也是大势,必然要走合合分分的道路。1977年恢复高考,各省自主命题,是为“分”。1978年改为秋季入学,同时由全国统一命题,是为“合”。后来又放权让部分省市自主命题,出现十几套高考试卷的局面,这又是“分”。不知道什么原因,有的省份命题权又被收回,是为“有分有合,分合自如”。
其二,是创新的需要。教育要改革,改革才有出路。这势必要有试点者,探索者,先行者。高考命题也要改革探索,拿出一两个省做试验,是很正常的事。比如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就是高考改革试点省市。不用全国统一试卷有利于教育改革和创新。
其三,不用全国统一试卷便于各省从自身情况出发从事教育教学和招生工作。比如教材的编写和选用,高考难易程度的把握,录取分数线的确定等。
第四,就目前的发展趋势看,采用全国统一试卷是大趋势。比如明年江苏也将加入采用全国卷的省份,尽管是全国卷X,那也是收回了命题权,朝“合”的方向又前进了一步。
不管是合还是分,有利于教育发展就是好的。只要有利于培养和选拔人才,有利于人才的公平竞争,用不用全国统一试卷就不是个事儿了。
为什么高考不用全国统一卷?
我的那个时候高考就是全国一套试卷。所以全国一套卷是没问题的。为什么现在又不实施呢?
首先要了解高考的作用是什么?它的作用就是把人分级。而录取工作是分各省的。各地的考试拿分的水平又不一样,这样会造成在一个地方的低分可能可以在其他省市上高分的学校。分开来每省出题就好看点,毕竟我们的题不一样。
另外每个省每年的考生数量也不一样。一套试卷的分开考生差距的能力有限,差一分就落开了成千上万人,让录取工作的难度增大。
最后是关于试卷的印刷、运输和保密工作全国实施的难度大,分开难度就变小了。
找专业的志愿填报老师指导,云心教育提供专业一对一服务,志愿填的好,大学没烦恼!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上所提及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为什么高考不用全国统一卷?
以前是全国统一卷,后来不用了。
为什么?
因为北京五百多分能上北大,外地六百分才能上北科大,差距太巨大,有人告状教育不公平。
后来,干脆全国不统一卷,这次就没有人能说什么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