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德国距离胜利近吗?

可以就一场战役或一些细节来进行讨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希特勒在自杀前,对部下说:胜利一度离我们很近,唾手可得。

希特勒并没有瞎说。

当时希特勒入侵苏联,曾经有着非常好的机遇。

在莫斯科会战,德军一直占据上风。

当时德军进攻部队高达170万人,装备13500门火炮,1170辆坦克,615架飞机。

苏军因为一连串的损失,此时只有110万人,7652门火炮,774辆坦克,1000余架飞机。

然而,苏军采用了正确的战略,开始坚决防御。

以10月为例,仅仅数日之内,莫斯科方面组织了25个工人营,12万人的民兵师,169个巷战小组,发动60万人围绕莫斯科城修筑起三道防御工事,其中妇女的数量占了四分之三。 到10月末,仅妇女儿童就构筑了700公里反坦克堑壕,挖掘了300多万立方米的泥土,修筑了3800余个临时和固定火力点。

德军全力进攻,然而伤亡很大,进展缓慢。

此时,老天也帮助了苏联人。

11月开始,莫斯科开始出现暴雪天气,野外积雪厚达1米。

德军没有在严寒条件下作战的经验,一时间部队的进攻速度严重减慢,还出现大量的冻伤冻死。因为严寒的减员,和战斗伤亡差不多。

即便如此,11月德军中央集团军群51个师仍然在全面攻击。

此时苏军实力仍然是较弱的,如果全面防守未必坚持得住。

然而就在德军全面攻击的时候,苏军突然出人预料的发动反击。

德军仓促中招架不住,败退下去。

此次战机失去后,苏军开始源源不断的增援。德军随后又有突破,但实力已经无法吃掉莫斯科的苏军重兵集团。

由此,莫斯科战役失败了。

当然如果德军能够击中更强的军力,或者妥善准备冬季作战的补给和装备,就很有可能获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

苏联如果在莫斯科会战中失败,又会损失一百万以上的军队,更导致莫斯科以西所有地区崩盘。

随后德军只要稳住局势,向南进攻,占领斯大林格勒地区,进而突入高加索,就会彻底切断苏军的石油来源。

那么,丢弃了欧洲部分,没有石油的苏军,恐怕只有签订投降条约一条路了。

此时日本很可能来捡便宜,同时攻打苏联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

那么,最终苏联就会沦落为西伯利亚地方政府。

苏联覆灭以后,德国等于独霸了欧洲。

整个欧洲的实力,当然不惧怕美国,更别说英国!

二战时,德国距离胜利近吗?

二战时,德国人离胜利还是非常近的。当年希特勒在自杀之前,曾经对其部下说过:胜利一度离我们很近,唾手可得。说实话,我认为希特勒没有乱说、瞎说,二战时期的德国确实有机会“一统江湖”的。

二战时候的德国可谓是“异常凶猛”的,几乎在欧洲打遍天下无敌手了。从1936年参加西班牙内战开始,德国人开启了他们的疯狂扩张之路。德国人先后占领了:波兰、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南斯拉夫、北非各国、希腊等等。

其实当年只要彻底干翻一个国家,整个欧洲也就成了德国的囊中之物了——苏联。不过最后德国人兵败莫斯科,最终失去了战场的主动权。后面随着美国人的加入,也就彻底的玩完了。

我们一起来分析两个问题:一是,二战时德国离最后的胜利到底有多近呢?二是,二战中德国人到底失败在哪里呢?

德国人在二战中,其实离胜利真的只有“一步之遥”

目前历史上公认的二战爆发点是:1939年9月1日,德军集中强大的兵力,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这也是二战中德国人最经典的战略——闪电战。波兰人虽然经过了激烈的抵抗,可是最终还是被德国占领,由此拉开了二战宏大的序幕。

1940年开始,德国人把闪电战发挥到了极致,4月9日攻击丹麦和挪威,5月10日迅速完成对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占领。

同时,德军绕过法军重兵设防的马其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法国在二战中表现特别的差,德国人只用了几十天的进攻,法国人就彻底投降了——1940年6月22日,法国宣布投降。

英法军队敦刻尔克大撤退

其实早在1940年5月份,英、法联军就不敌德军,二战史上最著名的败退就发生在此时——敦刻尔克大撤退。

这时候,欧洲大地上只有两个大的国家没有诚服于德国了,一是,英国;二是,苏联。

不过英国人当时已经筋疲力尽的状态了,1940年7~10月,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命令(海狮计划)。随后德军对英国发动猛烈的空袭和潜艇战。

伦敦大轰炸

尽管此时的英国凭借着英吉利海峡的巨大地理优势,没有投降,可是伦敦已经被德国人炸成了一片废墟。英国人此时用一个成语形容叫做:自身难保,只要德国人再加把劲,估计英国也抵抗不了多久了。眼下,整个欧洲只剩下一个国家还可以一战了——苏联。

1941年6月22日,德国人发起了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进攻——《巴巴罗莎》计划。这一天,希特勒出动了550万大军、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从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此战决定了德国人到底能不能雄霸欧洲、能不能彻底取得最后的胜利。不过德国人在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崩溃了……

苏德战争一开始的时候,战场形势几乎是一边倒的状态,苏联人几乎是被德军”吊打“的局面。苏德战争开始的第一天:苏军就损失了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几十万苏军被无情的歼灭了。

苏军几乎在所有的战场上都是全面溃退的:

西北战场,苏联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损失60%的人员和装备,德军很快进抵列宁格勒城下;

西部战线,30个师被歼灭,70个师损失50%以上的人员。

苏联战俘

1941年9月15日,苏军百万大军被德国人彻底包围在基辅地区了。苏军只坚持了十天的战斗就全线溃退,66万余人被歼灭、其中还包含了6万以上的军官。此战被希特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

苏德战争开战的头四个月里,苏联损失兵力在300万人以上,武器装备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一共有:坦 克与自行火炮15601辆,各种火炮70574门,作战飞机7237架被德军彻底摧毁。

此时德国人的目标只有一个:苏联首都莫斯科。

1941年9月30日,德军集中74个师约100万人,还有1700辆坦克,11000门火炮,开始了夺取莫斯科的攻势。苏联卫国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开打了——莫斯科保卫战全面爆发。

一开始的时候德军依然是势头很猛,到11月7日的时候,德国人已经完全占领了莫斯科外围的苏联阵地,几十万苏军又被无情的歼灭了。

此时,德国人的先头部队距离莫斯科只有20公里的距离,可是这二十公里的距离却成为了德国人无法跨越的深渊,最终德国人在莫斯科会战中失败了。

从此以后,希特勒也彻底失去了一统欧洲的可能,最后的胜利也离希特勒越来越远了。

其实这样算来,德国离最后的胜利真的很近、很近,已经近到只有二十公里的距离了。为什么我认为德国人离最后的胜利非常近呢?我来简单的分析一下:

1、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也是苏联的象征。本来苏联此时的士气就不行了,如果德国占领了莫斯科,无疑对苏联是致命的打击。

2、苏联当时的兵员、物资、武器装备消耗极其严重,如果苏联再把莫斯科丢了的话,无疑是雪上加霜。

3、如果苏联彻底被德国击溃的话,那么欧洲大陆上德国已经没有对手了。法国投降了、英国人自身难保,苏联再一击溃,德国也许真的就赢了。

4、大家知道美国的加入给盟国吃了一颗定心丸,没办法美国人的生产能力过于强大了。可是一开始美国执行的是“保守中立”的政策,如果当时德国人能够快速占领莫斯科的话,美国应该还没有参战。

这样美国后来援助苏联的物资也就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了,苏联还能不能反击也就是个未知数了。

总之一句话,德国在二战中真的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说句不好听的话:只有二十公里的距离,前面就是莫斯科。占领了莫斯科可能一切都解决了,不过最终德国人折戟在了莫斯科。

延伸阅读一下:为什么苏联人最终能够守住莫斯科,德国人到底失败在了哪里呢?

其实莫斯科之战在苏德战争中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苏联人守住了莫斯科也就稳住了阵脚了、极大地增强了战胜德国人的信心。

此后的苏德战争中,虽然苏军有时候依然被德军歼灭,可是德国人已经不可能再完全的战胜苏联了。

问题一:为什么苏联人能够守住莫斯科呢?

1、苏联一开始被德国人”吊打“,其实这有深刻的原因的:一是,苏联没有准备好,德国人发动是突然袭击;二是,战争爆发前,苏联人自己把自己折腾得不轻,大部分优秀的军官和将领都被苏联自己无情的消灭了。

等到苏联稳定住阵脚以后,德国打苏联还是有难度的,毕竟苏联的人口比德国多、战略纵深也极其大。

2、德国进攻莫斯科的时候,整个苏联都爆发出了巨大的战斗力,没办法眼看着苏联就要拜拜了。当年的红场阅兵就是典型的例子,不是有句话叫做:苏联虽大但是已无路可退,因为身后就是莫斯科。由此可见,苏联人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决心和斗志。

3、德国人进攻到莫斯科的时候,后勤补给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苏联人当时采取的是“坚壁清野”的战术,说白了就是:把所有能用的、能吃的、能喝的东西全部破坏掉。

德国人一开始用闪电战可以取得快速的胜利,可是面对苏联巨大的战略纵深的时候,也只能“望苏兴叹”了。由于苏联实行了”坚壁清野“战略,德军的后勤补给就是个无解的难题。

4、苏联的“坏天气”是非常出名的,当年的拿破仑就吃了大亏,这次德国人依然如此。打到莫斯科的时候已经是11月份了,苏联漫长而极寒的天气来到了。

德军冬装补给不足,无数的战士死伤、冻伤惨重,并且兵器和装甲战车的防冻措施没有做好,装备自然大量损失。

总之一句话,德国人没有占领莫斯科的主要原因还是:苏联人誓死抵抗、德军的后勤补给和士气出现了严重的不足、苏联的极寒天气也帮了苏军的大忙。

苏军占领柏林

延伸阅读:二战德国人到底失败在了哪里呢?

二战最后的结局是以德国的完全失败而告终的,今天我们“事后诸葛亮”般的分析一下:德国人到底失败在了哪里?

一、德国人的战略存在严重的问题。本来苏德之间是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的,当时如果德国彻底解决了英国以后,再来攻打苏联,也许结局会不一样,毕竟不需要两线作战了。

二、其实在日本空袭珍珠港的那一刻,已经注定了德国的失败。这件事情对德国人最不利的方面主要有两个:

1、一头战争“巨兽”加入了战斗,那就是美国对德日宣战了。宣战以后的美国给苏联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天量级别的物资援助。

美国人一共给苏联援助了:飞机14018架、坦克,装甲车 22800辆、运输车501660辆、铁路车辆: 13041辆、高炮上万门;另外还有钢材 2589766吨、铝: 26110吨、石油: 2622357吨、舰艇672艘等等。

其实美国人援助英国的物资更多、力度更大。这样的大量援助下,苏联和英国完全可以以逸待劳、回血后再战。

2、美国对日宣战以后,苏联彻底的放心了,因为日本不会从远东夹击苏联了,苏联也回撤了上百万防守日本的军队回来专心的对德作战了。

三、还是美国人的事情,二战欧洲战场彻底反转的一次行动:诺曼底登陆就是美国人主导的。当时盟国一共出动了13000架飞机,其中美国人就提供了10000架以上。说白了,德国人的战争潜力在美国人面前不值得一提。

四、德国人过于相信自己的“闪电战”了。闪电战这种作战方式比较适用于战略纵深不大的小国,因为可以快速的解决战斗。可是对于苏联这种战争纵深达到了几千公里的庞大国家来说,德国人的闪电战也就不灵了。说白了还是希特勒犯了“教条主义”的问题。

最后我想说,德国的失败不一定全是战略的问题,根本上还是国力不济造成的。德国的战争潜力和人力资源不足以支撑其称霸世界的梦想。美国的加入其实已经从客观上宣布了二战最后的结局:盟国胜利、德日必将失败。

二战时,德国距离胜利近吗?

二战德国离最终胜利就像隔着英吉利海峡,始终无法跨越!

用后世人的眼光来看这场战争,德国犯了三个致命失误:一小瞧了英国人的抵抗决心,二低估了苏联红军,三高估了自己。咱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小瞧英国

40天灭亡法国,让希特勒自信到以为很快就能让英国退出战争,如果是张伯伦时代,面对铺天盖地的德国空军,英国很可能会跟德国和谈,但是希特勒偏偏遇上了抽着雪茄的丘吉尔。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在丘吉尔的领导下顽强抵抗,不论是大不列颠的空战还是德国的狼群封锁战术都被英国硬抗了过去。这让德国在无法迫使英国投降的情况下,开启了两线作战,失败早已埋下伏笔!

希特勒轰炸英国时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没能解决英国的雷达战;二是没有继续轰炸英国飞机场和指挥中心,转而去轰炸伦敦。

二、低估苏联

1939年底爆发的苏芬战争,苏军的“拙劣表演”,让希特勒认为苏军内部已经腐朽、战斗力低下。

我们只需要踢开门,里面腐烂的结构就会垮掉——阿道夫希特勒

在巴巴罗萨计划发动之前,德军对苏联军事实力进行过评估。德军认为苏联红军有6000架飞机,10000辆坦克;而实际上苏军飞机超过15000架,坦克超过25000辆。德军的评估远远小于苏联的实际军力,在开战之前德军就没弄清楚对手的实力。

1941年6月22日,德军全面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三路大军齐出。作战初期德军势如破竹,一路呈现碾压的态势。开战头半年,苏联红军损失就超过400万人,这种巨额损失搁在谁身上都得完犊子,可是这对苏联来说只伤筋不动骨。苏联有约2亿人口,兵力充沛,有广袤的土地,极大的战略纵深,充足的战略资源,战争潜力非常恐怖。四年卫国战争苏联动员了超过3000万人,仅在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到1942年4月底就动员了超过1500万人。而反观德军,纵观整个苏德战线,德军一线作战部队总数从没有超过350万人(不包括仆从国)。苏联相对德军拥有巨大的兵力优势,可以用人海战术不计成本的消耗德军。

从装备情报上看,德军在战争发动前,居然不知道苏联有T34这样一款神器,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失误。T34能对三号、四号坦克形成巨大优势。在虎式跟豹式未出来以前,德国的坦克正面刚不过苏军的T34,更让德军绝望的是在1942年T34年产量超过1.2万辆。而等到德军紧急赶制的虎Ⅰ坦克参战时,时间已经到了1942年的12月份,德军在战场上的形式已经发生逆转,最关键的虎式坦克月产量仅有25辆,完全跟不上前线的消耗。

可以说希特勒大大的低估了苏联的实力。

三、高估自己

整个二战,德国几乎以一己之力挑战整个欧洲列强,所谓双拳难敌四手,他太膨胀了!

咱们通过数据对比一下,以1940年为例:德国经济总量561亿美金,人口7000万(包括奥地利和捷克),面积55万平方公里,钢产量2100多万吨;苏联经济433美金,人口1.91亿(包括波兰),面积2200多万平方公里,钢产量1800多万吨;美国经济总量1000亿,人口1.3亿,面积930万平方公里,钢产量6000多万吨。整个二战德国生产了4.6万辆坦克,美国生产了8.8万辆坦克,苏联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其中有7万多辆被摧毁。如果德国有7万辆坦克被摧毁,它能生产回来吗!怪就怪德国的空军是一支战术空军,缺乏远程战略轰炸机,没能力对苏联后方的工业造成毁灭性打击,这也说明希特勒并没有认清自身的实力。

二战德军能够纵横欧洲,主要依靠超前的战术理念——闪电战。苏德战争初期,德军运用“闪电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然而随着德军装甲部队的深入,战线逐渐拉长,后勤补给跟不上,前方的装甲部队往往要在原地等待三四天,后方的石油以及步兵师才能跟上来。闪电战没有石油怎么行,装甲部队没有步兵配合怎么玩!显然战线越长,“闪电战”越乏力。很多人说二战德军已经实现机械化,实际上德军达到机械化的仅仅是担任“闪电战”的装甲部队,后方的步兵师还都是“骡马化”。可想而知,这行军的速度。如果遇上苏联的雨季,那漫长的战线就成了德军无法跨越的洪沟,大后方的物资遥不可及。再加上斯大林在西线实行焦土政策,能带走的带走、带不走的通通焚烧,不听从的直接枪毙。德军很难再从占领地获得一丝补给,“闪电战”已经名存实亡。德军最大的战术优势已经终结,进入持久战的德军必输。

所以二战德国离胜利遥不可及,就如那无法跨越的英吉利海峡一样遥远!

我是铁血军史1927,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足欢迎补充!同时欢迎各位战友关注我!

二战时,德国距离胜利近吗?

如果希特勒能取得“台风”计划的成功,那他就赢定了。

“台风”计划是苏德战争开始3个月的时候,希特勒命参谋部制定的一次攻占苏联首都莫斯科的计划。

在这个计划里,希特勒认为只需要集中180万大军,将莫斯科正前方的苏军分割包围一举歼灭,然后大军迅速攻占失去屏障的苏联首都莫斯科。希特勒估计,在入冬之前,德军就可以成功占领莫斯科。他还认为,当莫斯科被占领后,苏联就会崩溃,被迫向德国投降,这样战争就结束了,整个乌拉尔山以东全变成了德国的领土,这里生产的粮食、石油、钢铁还能支持德国接下来的战争。不过,只要苏联投降,欧洲就真没用一个国家能阻止德军前进了。而且,作为当时苏联的政治、工业中心,如果莫斯科被占领,苏联也就失去抵抗的意志和力量了。

(大战前的莫斯科街头)

如果征服苏联,德国很可能兵分三路:一路往东南下印度;一路往西渡过英吉利海峡占领英国;还有一路向南,支援隆美尔,解决掉北非的英军。如此,希特勒将会彻底征服欧洲,并统治半个世界。

所以,“台风”计划成功与否,是希特勒成功的关键,苏联也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苏德战争刚爆发苏军就损失了300万人,德军的攻击速度之快让苏联纵然有庞大的国土也显得不够用。当德军逐渐接近莫斯科的时候,苏联全国是非常恐慌的。而对于斯大林来讲,他也面对着极难的选择。此时莫斯科城中尚有数十万大军,但如果外围苏军被肃清,凭借这些士兵肯定难以抵挡。那么,苏联的高层应不应该撤出莫斯科前往大后方,提前撤离会不会更加引起百姓的恐慌情绪,从而让他们失去与德军作战的勇气?

斯大林经过深思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与士兵们留在莫斯科!

可以说正是这个决定,才让战争的天平向苏联倾斜,也让希特勒距离胜利又远了一步。

斯大林亲自坐镇莫斯科,使城中人们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并且开始有条不紊地准备着这场对苏联来说生死存亡的会战。

下面这张照片拍摄于莫斯科保卫战期间,照片中的人们是被动员起来的莫斯科妇女,她们正在修建工事,此时虽然德军已经逐渐逼近这里,人们的脸上不仅看不到恐惧反而洋溢着笑容,因为她们有必胜的信念,有时候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对手的强悍不足以证明胜利一定属于对方,反而会激起真正强者的斗志。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汉匈战争就是如此,当时匈奴和汉朝都处于极盛时期,两大帝国为了争夺霸主地位爆发了长达百年的战争。最终,强悍的匈奴人被驯服,汉朝从此成为历朝历代推崇的偶像。因为,在击败匈奴人的时候,汉朝的民族自信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而使整个国家朝气蓬勃。就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二十四史唯有汉书可以下酒!

我想,汉朝人在走向战场对抗强敌的时候,脸上应该就是带着这样的自信吧。

(著名的红场大阅兵,士兵们荷枪实弹通过红场随即加入到对德作战)

希特勒在看完“台风”计划后,认为入冬之前就能占领莫斯科,此时已经进入秋天,也就是说,希特勒认为最多3个月就能拿下莫斯科。德军的统帅们虽然没有希特勒这么乐观,但也普遍认为到1941年底占领莫斯科是没问题的,因为他们错估了苏军的兵力。在他们看来,苏军只能集结200个师保卫莫斯科,实际上这次苏联拿出了360个师。

(陆军上将哈尔德是莫斯科战役的德军指挥官,他对前线的苏军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于是,由于德军的轻敌,导致在这次战争中准备不足,结果被打败。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彻底击碎了德军赖以成名的闪电战术,同时给苏联以喘息之机,也让苏联有了战胜德国的信心,所以,虽然此后苏军在战场上又遭到了多次战败,但再也不会恐慌,而是以铁一般的意志与德军较量。

于是,希特勒距离胜利渐行渐远,最终失去了一切!

以上

二战时,德国距离胜利近吗?

二战初期的的德国是十分厉害的,德国凭借自己精良的武器装备,强大的军事力量,士兵们高昂的斗志等因素,在一个多月就让欧洲强国“法国”投降。其实,德国赢得最终胜利只差那么一点点,差就差在和轴心国盟友的交流上。

德国的轴心国盟友之一意大利。意大利墨索里尼经历战争惨败之后想要征服希腊,而这时需要德国的帮助。于是德国参与了并无意义的战斗中。并且由于和意大利的战略不统一,导致德国本可以在1941年的冬季前占领莫斯科的计划没有实现,相反,对苏联的进攻拖延了2个月的时间。日本也是轴心国。而当时日本不顾一切想要偷袭珍珠港,并且根本就没有与德国进行商量,最终把战争潜力巨大的美国也给牵扯了进来,从此彻底改面了盟国与轴心国的实力对比。强硬的日本没有答应美国的条件,也没有选择继续拖延,致使美国立马对德国进行宣战,并且表示全力支持苏联和英国。

其实,当时德国在研制原子弹,但是由于盟国一些事情的干预,导致原子弹没有首先研制出来。如果德国当时研制出了原子弹,那么凭借希特勒的性格,他一定会去使用它,并且使用在英国或者苏联的身上,这样就十分有可能逼迫他们投降,那么二战的结局就会不一样。

战争的胜利不单单是靠军事武器,同样,也需要凭借强大的后勤,而这正是德国的劣势所在。同时,由于它与轴心国的牵扯,致使没能取得二战的最终胜利。

二战时,德国距离胜利近吗?

当时德国就输在苏联的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上,如果那2场灭绝人性的战疫,德军赢了,苏联整个欧洲部分就会彻底崩盘,南部石油能源供应链彻底被切断,苏联没有退路,只能投降(尽管这个战斗民族有极强的意志,但在绝望的时候也没得选择),如果真的出现那一幕,苏联的整个远东地区,将被日本占领,从此苏联再变成俄罗斯,而德国便统治了全部欧洲,在当时,欧洲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地区,那样世界就会变成美国与德国的对抗,你相信那时的美国能扛得住德国?英国还要问?

实际上德国距离胜利就差那2场战役,而且是严寒的冬季帮了苏联的大忙,否则苏联必败,剩下的就是经过修整,南下,和小日本瓜分中国了。最后遭殃的才是印度,到了那种程度,就没有美国什么事了。

但是,那时的德国和日本都是侵略者,一旦失败,必将万劫不复,那就是我们看到的今天。2个都是被阉割的瘸腿大富翁,毫无自尊可言,这也怨不得谁,自作孽不可活,算是报应吧,当然那时德国并没有过分欺负中国,主要是希特勒还没到那个时候,如果到了,他会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