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为什么不能在自己盛年的时候把皇位传给储君,非要等到自己行将宴驾才安排?
历史上确实有人这么干过,不过死得惨不忍睹
公元前299年,大概四十岁、正值当打之年的赵武灵王赵雍,为了专心带兵打仗(打胡人、中山国,同时研究打秦国),把赵王的位置传给了十一岁的儿子赵何,而他自己则自称“赵主父”(差不多就是后世的“太上皇”)。
为了让儿子尽快上手,他还尽心尽力的安排了一套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对其进行辅佐。
四年后,专心研究军事的赵主父终于如愿以偿:不仅横行北方、打的草原民族俯首帖耳,而且还灭了心腹大患中山国。
然而就在同一年,他独自一人,被亲生儿子赵何的手下围困在沙丘宫,断水断粮3个多月,饿到掏鸟蛋充饥,最终变成了一具皮包骨的尸体。
有这样的残忍案例在前,哪个帝王还敢在壮年传位给自己的储君?
当然,后世有三个例外:
一是李渊,他传位给李世民的时候身体应该还很壮实,因为他后来还生了不少儿子。但他退位显然是被逼的;
二是李隆基,但他是自己作死,面对安史之乱时束手无策、名声扫地,不得不交权;
三是乾隆,他之所以传位主要是不敢让自己在位时间超过爷爷康熙。但他虽然名为太上皇,实际上大事还是亲自抓,只有不入流的小事务才交给嘉庆帝。
而其他的帝王,直到死后,才会进行自动的权力交接。之所以这样,一是不愿意,二是不敢。
封建专制制度下,帝王这个职位拥有人类所能想象的一切权力,没人会主动放弃古往今来,自从阶级诞生后,男人爱权力、女人爱美丽,这是人类的天性。就从我们身边来说,小到公司的一个部门经理、或者主管,也绝对不会愿意让位给其他人。为啥?职位的区别,不仅仅是头衔好听,关键的是其对应权力和资源分配天差地别。举个例子:在一些正规公司,如果你是业务员,跟谁应酬、花销多少,得向主管报告、征求同意;而人家则就能在一定额度内自行做主,甚至还能夹带点私货。
一个基层领导的小小权力尚且让人如此沉迷,古代的帝王是什么概念?所谓的封建专制制度,是皇帝一个人拥有专制权;其他所有人的荣华富贵、生死存亡都得仰其鼻息。即使是太子,皇帝想废也不是什么难事,甚至杀掉也是小菜一碟;如果他不在意长远后果(或者意识不到)的话,理论上来说,在所处时代生产力能满足的条件下,他真的可以为所欲为;在这样的绝对力量压迫下,封建时代的臣子、百姓无不对帝王俯首帖耳,(即使面对那些能容纳谏言的开明皇帝,臣子也得注意方式)。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从帝位上退下来,假使能以太上皇的身份养老,物质待遇比不上皇帝那是一定的,关键的是你说的话不算数了,这可真的让人难受。
比如: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上位自然要大量启用自己的亲信,以前那些老臣必定会面临洗牌。这些老人此时面临三条路:认命、抱新皇帝大腿、求太上皇说好话。
第一个最现实,第二个有难度但也有可能,第三条那就是找死。但目睹这种情况发生的太上皇,内心会作何感想?曾经掌控一切,如今却无能为力、成为孤家寡人,这感受估计比死好不到哪去。
比如李渊在当太上皇时,他的头号心腹、铁哥们——裴寂就被儿子李世民好一顿收拾,以报当年刘文静被杀之仇。而此时的李渊,一句话都说不出,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酒肉老友被发配、寥落而死。
建帝王的权力绝对排他,不允许在某方面有个凌驾于自己之上的存在在国家管理上,皇帝是当之无愧的头号权力拥有者,但有个例外:血缘方面。
为了稳定统治,中国封建统治讲究“外儒内法”,所以儒家的那一套理论,面子上是必须要过得去的。其中,孝道是历来中国人最为在意的,比如夯实了封建制度的西汉王朝,除了开国的刘邦,后世所有皇帝的谥号中都带有一个“孝”字,比如汉文帝全称是“太宗孝文皇帝”,汉景帝——“孝景皇帝”,汉武帝——“世宗孝武皇帝”,甚至汉献帝——“孝献皇帝”。
这也能理解,所谓三纲五常,除了君为臣纲,还有个父为子纲。如果皇帝老儿你本人不孝顺,哪能指望手下忠臣?
但这就会带来一个尴尬:如果上面还有个精神头十足的太上皇,皇帝是听他的呢?还是不听呢?
因此,为了维护皇权的绝对至高无上,最好的办法就是皇帝上面没老子。如果一个正值壮年皇帝自己愿意退居二线当太上皇,接位的儿子心里会踏实吗?结果就可以自行脑补了,制造意外/装作毫不知情并不是个大困难。
所以,自己当皇帝的人,是不敢在壮年拱手让位的。
再回到赵武灵王这里来。当初他爱屋及乌立了小儿子赵何为王,后来又觉得老大赵章可怜,所以想在北方划一块地给他管理,类似于分立第二个王。
这无异于痴心妄想:现成的赵王赵何首先不答应,他身边的那些大臣更是不会同意——已经在手的权力,谁会愿意分出甚至一成给他人?因此,当赵章在沙丘发动政变后,赵何的人马不仅干脆利落的将其一党全部干掉,甚至顺带把赵主父也给整死,免得以后节外生枝。
而装作一切都不知道的赵何,这下终于可以成为名正言顺的赵国老大了,但心狠并意味着人家是昏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赵惠文王,手下的蔺相如、廉颇、赵奢等,无一不是一代明臣。
古代的皇帝为什么不能在自己盛年的时候把皇位传给储君,非要等到自己行将宴驾才安排?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皇位的传承一般都发生在上一任皇帝即将离世的时候。只有当老皇帝快不行时,新的皇帝才能得以上位。但是当新皇帝年纪太小没有威望难以服众时,天下又会因为野心家对皇位的觊觎而产生动乱。
于是,也许有人会问,那为什么古代的皇帝不可以在自己盛年的时候退位,将皇位交给新一任的接班人呢?这样国家就不会因为皇权的过渡而产生动乱了吧。
其实不然。当老皇帝正值壮年时退位,将会对国家政权产生更严重的动乱,春秋时期赵武灵王便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盛年退位,将王位留给了自己的二儿子赵何,自己称自己为“主父”。本以为可以建立所谓的“二元政治”,但是没想到玩火自焚,赵国的百姓皆归于赵惠文王,赵武灵王只能独自悲伤,最终饿死于沙丘。
所以,皇帝如果在盛年退位,国家一定最少会出现两个政治权力的中心,国家将会产生混乱与分裂,而且老皇帝将有很大的可能丧失权力与性命。
那么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为什么皇帝不在盛年的时候退位呢?
一:权力的诱惑。
皇帝身为天下之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权力是毒药,让人沉醉其中。老皇帝正值盛年,正是处理国家政事的好时机,也是享受乐趣的好时机。
二:对自我性命的考虑。身在皇室之家,需要忍受来自最亲密的人的背叛。如果老皇帝选择退位,难免会遭到新皇帝的猜忌,一个不小心,即使是先皇,也免不了一死。
三:对天下大局的考虑。封建时代,皇位一般由父及子。如果父亲此时正处盛年,他的儿子势必尚小。如果令年幼的儿子上位,国家权力很有可能落入旁人之手。而且年幼的皇帝无力处理政事,无法颁发有效力的政令。
以上,我认为便是皇帝不在盛年退位的原因了。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古代的皇帝为什么不能在自己盛年的时候把皇位传给储君,非要等到自己行将宴驾才安排?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不复杂,主要这几点:
第一,没有人能够放弃做皇帝的欲望。
电影《古惑仔2》里面,性感风骚的黑帮女头目丁瑶,对山鸡说:你的老大(三联邦帮主)雷功,对女人已经没有兴趣。现在让他感兴趣的,只有权力。
雷功当时已经60多岁,对于金钱和女人都没有太多兴趣,却仍然牢牢坐着台湾第一大帮的帮主。
谁都知道,三联帮帮主位子是不好做的,随时随地可能遭遇暗杀。
为什么雷功明明有钱有女人,一辈子也享受不尽,还要冒险做这个帮主干什么?
就是权力的感觉太好了,他欲罢而不能,就像吸毒一样。
道理也是一样。
大家有没有看过电视剧《宰相刘罗锅》?
电视剧中,乾隆和大臣谈笑风生的闲聊中,就决定杀死市一级的官员,流放省一级官员。
这些人在老百姓看来都是很大的官,高不可攀,而乾隆说说笑笑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这就是权力了。
权力其实就是皇帝基本可以为所欲为。
比如汉灵帝,下令身边宫女都必须穿着开裆裤,里面还不能穿任何内衣裤。
在我们看来,这岂不是伤风败俗,就算是皇宫里面没有其他男人,这也不合适啊。
但汉灵帝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性冲动,省去让宫女脱衣服的时间,就这么做。
夸张的是,谁敢说个不字了?
试问,哪个皇帝愿意主动放弃权力。
第二,放弃地位很可能性命不保。
在皇宫内,儿子杀老子,哥哥杀弟弟,也都是寻常事。
权力斗争中是六亲不认的,皇帝交出权力,自己就很危险。
如果皇帝仍然保存一定的影响力和权势,儿子可能认为自己的权力受到干扰。
那么,给老爸下点毒药,然后宣布老爸年老力弱病死了,谁又敢质疑呢?
大家也不想想,隋炀帝他爸隋文帝,一辈子牛逼,到最后被自己的儿子干掉了,连爱妃都被儿子霸占,也算失败到家。
第三,自己放权以后,身边的大臣亲信不好处理。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哪怕不管自己的事情,也不能完全不管自己的下属。
儿子上台以后,一般不会随便用老爸的人,甚至对老爸的人给与清洗。
那么,试问老爸此时是管还是不管?
管了就是得罪儿子,不管对不起多年的下属,还是死了以后传位才好,眼不见心不烦。
古代的皇帝为什么不能在自己盛年的时候把皇位传给储君,非要等到自己行将宴驾才安排?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搁过去皇帝要是敢把皇位传给储君,这相当于把自己个给架空了。就这事的结果,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耗子给猫当门童,瞧他作死的样子。
您也别不服气,事实如此,咱历史上发生这样的事,他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咱老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他照来照去的,让后边的人都明白,这事弄不得。
咱举个例子大家伙听上一听。赵武灵王,这老祖宗雄才大略,搁在历史上那也是嘎嘎的存在,整的胡服骑射,将整个赵国带入了高速发展期,到后来甚至于有着和秦国相抗衡的实力。
当年秦国坑了赵国四十万大军,这才一举奠定了一口吞掉其他六国的实力。
所以赵武灵王是一个很牛叉的存在,结果这老祖宗干了一件让他后悔了好几辈子的事。
正当壮年的时候,把这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赵何,自己套了个赵主父的帽子套上了。
那会还没有太上皇的说法,这是汉高祖刘邦给自己还活着爹造的帽子,赵武灵王时期还没有。
其实赵武灵王的想法很简单,他带着兵在前边冲呀杀呀的给赵国打地盘,但这任务是比较繁重还危险,这一不小心挂了都有可能。
他要是死了,那么赵国就要面对一个没有国主的窘境,老天爷才知道会乱成什么样。
所以赵武灵王弄了这么一出,顺道还给自己这儿子整了一超强劲的班底。
得,这一个朝堂就出现了俩声音,显然不是啥好兆头。
但赵武灵王也没有多想
结果赵武灵王干的还不错,一家伙打上大草原有一个算一个全部打的跪地上了,而且还把国中之国的中山国给灭了。
您别看中山国是个小国,赵国之前的君主也不是没打过主意,都失败了。
所以赵武灵王灭了中山国之后,那是全国上下好好的庆祝了五天。
所有的一切都准备弄妥当之后,赵武灵王感觉到自己累了,不想操心那些个烦心事,所以蹲在沙丘这地,给自己整了个安乐窝,有那么个养老的意思在里头。
在这里咱插一句,沙丘这地真不是啥好地方,前有商纣王帝辛搁这里修建酒池肉林,您知道他的结果吧,把自己个活活烧死了。
赵武灵王之后的秦始皇第五次巡视天下,就是溜达这里死掉的,从而有了沙丘之变。赵高和心心念念想要名垂青史的李斯联合起来,坑死了扶苏,推胡亥上位。李斯做梦都想着自己有着拥立之功,咋也能捞三瓜两枣继续自己的辉煌,结果被人家夷了三族。
这中间就是赵武灵王,所以沙丘对于大BOOS来说压根就是一个噩梦之地,后来这地就被废弃了,没人会在这嘎达给自己修什么行宫的。
当然这个时候的赵武灵王不知道这事,他是不怕死。瞅着商纣王留下来的东西可惜了,吧嗒吧嗒嘴又重新整理一下,自己住进去了。
这好,住进去的同一年,他周围的人就被自己的儿子给赶了出来,就剩下他一个光杆司令,这波人也不杀他,就是围了起来,也不给吃喝。
你想哇,这宫里头能有多少东西,围了足足三个月,赵武灵王又是爬树,又是掏鸟蛋,最后还是被活活的饿死了。
赵武灵王这么一嘎嘣,那赵何接到消息了,这顿哭啊,哭天抹泪的就差把肺给哭崩了,毕竟爹死了吗?
说真格的当年俺看到这里,一脑门的汗珠子,顺道想起了一句老话:“人不要脸,则天下无敌!”
俺周围其实也发生过类似的事,说一个老爷子有三个大小子,那小生活一个塞一个好,结果没有一个儿子愿意养这老爷子。
可当老爷子死的那天,呦吼,这三大小子个顶个的孝顺,花的钱是咔咔的,那丧事办的是咔咔咔的!戏班子唱的咚咚的!似乎有那么股子架势,他们要看看谁能死的过自己老爹这么奢华。
哎!这种人,咋就那么扯呢?
说的有点跑题了,有感而发,大家伙千万别介意。
咱接着说。您瞅瞅,这太上皇好当吗?不好当,整不好就把自己给饿死了。
还有李渊,被自己儿子逼着退位,没事干,天天给自己儿子李世民生弟弟,没事可干吗?做其他的还遭人猜忌。
再有李隆基,这货是自己把自己给作那去了。宠幸杨玉环,顺道看着比杨玉环还大的干儿子安禄山那叫个俊,结果整出个安史之乱,自己也被架了起来,晚年虽然没有饿死也是凄凉。
当然也有好的,你比方说乾隆,这可是个人精,退位的时候,手里还牢牢的掐着权利,碰到嘉庆也不想跟一个半大老头子较劲,毕竟八十多岁的人拉,还能熬多久,三年后祸祸完嘎嘣死了,还让嘉庆给收那破烂一样的烂摊子,好悬没把嘉庆给愁死。
其实交了权利的太上皇,很多得不到好的结果,都是因为权利的原因。
咱普通人家爹和儿子之间还有毛病,儿子要这么干,爹瞅着来气非要那么干,拧巴了俩人还较劲呢?
权利这东西更是这样,这要是拧巴了,可不是三俩巴掌就能解决得了,指不定就要弄出人命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古代的皇帝为什么不能在自己盛年的时候把皇位传给储君,非要等到自己行将宴驾才安排?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见九五之尊有多么吸引人。古往今来,只听说有人为了争皇位,不惜父子反目成仇,兄弟手足相残,甚至是父子兄弟相杀。盛年禅位的皇帝,恐怕是翎毛凤角。
带着这样的疑问,特意去查了一下,没想到数千年来,禅位者居然有20多位。是尧舜之举在我国发扬光大了吗?然而事实却十分打脸。
咱就不提那剪不清理还乱的南北朝了,禅位之事多发生在唐宋两朝。
1)唐朝:代表人物唐玄宗李隆基
唐朝共有六位皇帝禅位,包括唐高祖李渊、圣神皇帝武则天、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唐顺宗李诵、唐昭宗李晔。其中有真心禅位者吗?没有。
玄武门之变后,高祖李渊失势,不得已传位于唐太宗李世民。
神龙革命后,时年82岁的武则天失势,不得已传位于唐中宗李显,10月后离世。
李隆基铲除韦后之乱,将其父睿宗李旦推上帝位。之后李旦又不得不面对着李渊一样的尴尬,虽然嫡长子李成器让出太子之位,然而却引起了太平公主的强烈反对。无论是李隆基被立为太子,还是得到李旦的禅位,太平公主仍不死心,日夜在李旦面前搬弄是非,欲废掉唐玄宗李隆基而后快。713年,先天政变之后,太平公主势力被铲除,睿宗李旦这才正式归政于李隆基,退居百福殿,颐养天年。到这里为止,李旦、李隆基父子似乎重演了李渊、李世民父子的历史。
40多年后的安史之乱,玄宗于马嵬驿忍痛赐死杨贵妃,逃向四川,太子李亨于灵武即位,是为肃宗,尊玄宗为上皇天帝。时年72岁的李隆基此时权力已被架空,只能被迫承认肃宗的即位,6年后去世。
之后的唐顺宗李诵、唐昭宗李晔禅位,皆因侵害了宦官利益,而被逼禅位。
2)宋朝:代表人物宋高宗赵构
相对于唐朝的父子相争,宋朝倒是比较简单。
金兵南下,徽宗赵佶大惊失色,后接受李纲之言,传位太子赵桓,以号召国人抗击金兵。
如果说徽宗赵佶是出于无奈,那么宋高宗赵构却是真心禅位的。在位30多年后,赵构厌倦政事,传位于养子赵眘。皇位虽退,权力却未全放,幸运的是孝宗赵眘孝顺,从赵构禅位到去世的25年里,二人关系始终融洽如初。
之后,孝宗赵眘也厌倦政事,效仿赵构传位于太子赵惇。没想到光宗赵惇并没有继承赵眘的孝顺,自从即位之后,从未去探望孝宗。
此举引起吴太皇太后的反感,逼迫光宗退位,而立光宗之子赵扩,是为宋宁宗。
3)清朝:乾隆皇帝
清朝的皇子们似乎热衷于争夺皇位,要让他们禅让皇位可以说是如天方夜谭。而乾隆皇帝的禅位却似乎为清朝扳回了一点颜面,不过,他是位退权不放。时年85岁的乾隆为了不超过祖父康熙帝61年的在位记录,才特意传位于太子颙琰,传位之后,仍然掌握实权,直到其驾崩。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了大明王朝1566里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要将皇位让于裕王朱载坖, 而事实呢?如海瑞所言,成日沉迷于修道,虽多年不上朝,却又喜一人独掌大权,毫不顾及父子、君臣、夫妇之情。
结语:皇帝为何不愿在其盛年之时传给于储君呢?两帝并存,关系难处。
- 如果太上皇依旧能驾驭全局,那么名义上的禅位也算成功。例如,道貌岸然的乾隆皇帝之禅位,也不过是退位不放权。宋高宗赵构在其禅位后的25年里,能与继位者养子赵眘相处和睦,是因为赵眘足够孝顺。
- 如果太上皇和皇帝各把持部分朝政,那么朝局将动荡不安。如,禅位初期的李旦、李隆基父子。
- 如果太上皇彻底隐退,归政于皇帝,那么禅位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九五之尊,又有几人愿舍?秦始皇至死都未立太子,汉武帝在立储之事也为人诟病,唐太宗杀兄逼父皇禅位,更别指望让身处盛年之时的皇帝禅让皇位了。
古代的皇帝为什么不能在自己盛年的时候把皇位传给储君,非要等到自己行将宴驾才安排?
古代只有一个“皇帝”,而且,还不算皇帝吧,只能算霸主,就是在盛年时,把皇位传给了储君,结果,后果非常严重,导致国家彻底失去争霸天下资格,甚至差点儿亡国。
这个人,就是赵武灵王。
1、赵武灵王提前传位给储君的严重后果。赵武灵王三十几岁,正当盛年,而且是胡服骑射改革的关键时期,就把王位传给了他更喜欢,也觉得更有才能的次子赵何为王。
自己当主父,专心军事打仗。
结果呢,这直接酿成了后来的沙丘之乱,长子赵章不服,乘赵武灵王和赵何到沙丘浏览,分处两地的时候,赵章带人攻打赵何,两方形成赵国内乱。
后,掌赵国兵权的公子成和李兑赶来,击杀了赵章一方,在这期间,赵章逃到赵武灵王处求救,出于父子亲,赵武灵王接纳了他,但还是被公子成杀了。
公子成不敢杀赵武灵王,就把他围在沙丘数月,断了供给,生生把赵武灵王饿死了。
之后,公子成和李兑掌权,赵国上升之势终止,胡服骑射的变革,大部分也被废除了。从此,赵国失去了跟秦国争霸天下的资本,最终,也被秦所灭。
你看,这壮年时,传储君的后果,多严重啊?概因,储君没成长起来,容易被人所乘,造成混乱。
2、人性的问题,这个其实是最重要的。皇帝人家活得好好的,而且还是壮年,正是大展鸿图,开拓一翻大事业的时候,怎么可能,这个时候,就退居二线,交给一个十几二十岁的毛头小子,就坐天下呢。
这个不仅是严重的不负责任,而且,也是对一个国家的重大损失,且严重违背人性。
事实上,一个皇帝也好,国王也罢,建功立业,往往也是在三十多岁到六十岁之间,年轻的时候,轻率,超过六十了,老了,糊涂了。
因此,壮年时期,是最好的干事业的时期,这个时期,怎么可能激流勇退呢?所以,只有皇帝感觉到自己大限快来了,才开始着手安排储君继位的事情,而这个时候的储君,往往已到壮年,可以当事了。
当然,这都是理想的状态啊,这古代历史皇位继承上,各种意外,非常多,就不列举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