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对贪官的刑罚如此严厉,贪官问题为什么还是屡禁不止?
朱重八这个皇帝自示堪高,过高估量了自己确定的规章制度和工资待遇,圣贤有云好制度坏人干好事,坏制度好人办坏事。其出发点民为本的本意是好的,但工资收入不足以养家糊口安身立命,就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曾规定凡官员贪污受贿达6O两者会被千刀万剐,他说剥了天下百姓,朕在替天下百姓剥你的皮,其女婿驸马爷欧阳伦成了第一个刀下之👻,任凭公主万般求情,亦绝杀不让。还送驸马皮于公主令人窒息。凭心而论朱元璋规划的国家制度体系是完善的,其六部体系今天仍在延用,为何如此苛政猛于虎,仍有万千贪官污史以身示法,值得借鉴?本人以为朱元璋随有一定的政治宏量,但决非一个懂国际民生经济为本的经济霸主。他规定朱姓皇亲国戚子子孙孙为百姓而奉养,此乃亡国之策怎会长久。也娇生惯养了群大明王朝吃喝玩乐的蠢子愚孙,再有他轻示工商贸易也是大忌,不兴农商制造业何只收税养官收银,南宋那么弱但以其经济发达水品和官员工资待遇是史上最高的,这个胡涂皇帝仅可笑的规定了天下富人巨商,不可以穿锦衣玉食,和豪宅万田。更粉未倒置的令老百姓农民穿华丽的衣服怎么会这样,真是甜掉了大牙。以六部九聊和州县接待为例,公来送往吃吃喝喝再所难免,官员们不可能拿自己的工资奉禄去请吃请喝?所以低工资干天下最难事,生再太祖朝真是苦B生不如死亦。所以到其孙朱充文执政时官员们也就有了变通之法,多以巧夺暗霸百姓田产租税为主,来维持自己的清贫生活。忧以万历以后更加肆无忌惮,天下百姓多无田产,以租种土豪官家田地为生,以大明王朝的一两银子约合今天600元币值。一亩田地如无灾可收约八两银子,但土豪列绅们确明拿暗抢要收11两银子,加上不合理的王族供养制度大明王朝也不会顺利的前行下去。更何况其工资还不能按时发放,财政节拮入不敷出,官员们不去贪污腐败陏何以养家活口,如果朱元璋当年知高薪养廉的话大明王朝也许养活四百年也未可知。
朱元璋对贪官的刑罚如此严厉,贪官问题为什么还是屡禁不止?
朱元璋痛恨贪官,严惩贪污腐败。但是天高皇帝远,下面的情况,上面也不可能全部掌握。
所以仍然有大贪官的存在,古代对官员的监督主要还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官员是对朝廷负责。老百姓,仅仅是被管理的对象。
皇帝再厉害,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官员进行有效的监督。法律再严厉,也不可能包罗万象,最终还是要由人来执行法律。
朱元璋严惩贪污腐败,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针对真正的贪官污吏。
事实上,洪武初年,贪污腐败已经比较严重。如果不严肃处理,可能引发新的农民起义,在这个阶段。朱元璋通过严刑峻法来严惩贪官。
据说官员只要贪污60两银子,就会被判处死刑。这个阶段的反腐败措施,还是比较严厉的。所以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并没有在全国形成良好的行政风范。思想工作没有做到位,法律的作用是有限的。
严刑峻法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很多官员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没过几年,以前的官场陋习又开始重现官场。
- 所以,朱元璋在第二个阶段发动了下层群众。
据说底层农民可以检举贪官的。事实上,民众也确实检举揭发了很多贪官污吏。这个阶段的反腐败措施是非常有效的。
因为有底层老百姓的支持。所以第二阶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全国形成了比较好的官场风气。
可以说洪武年间。还是存在风清正气的时候。而且有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社会风气还非常的好。实话实说,还是有效果的。
- 朱元璋治贪的第三阶段就比较复杂一点,至于说明朝后期还是有大贪官的话。这些贪官污吏聚集财富的方式,可能已经不是简单的“贪污受贿”。
朱元璋为了防止功臣集团的叛乱行为。采取了比较严厉的措施。
这一阶段的反腐,是与剪除谋反集团相结合的。所以表面上,仍然存在贪污现象。
但是这种贪污现象其实跟民间的贪污受贿是有区别的。大家想一想,其实很多明朝的高级官员在战争的进程中,通过收缴敌人的“金银财宝”,也是可以发大财的。
所以到朱元璋晚年,确实还存在大贪官,但是这些大贪官,已经不是普通的“贪污受贿”,他们的金银财宝,主要不是来源于地方行政管理的权力寻租,而是很多历史旧账,比如靠战争掠夺等等劣迹被检举出来的贪污行为。
这种类型的贪污现象,是不能否认朱元璋时代的“清正廉洁”的官场风气的。
所以,总的来说,朱元璋式的“治贪”还是非常有效的,不能简单的认为,封建时代就没有严惩贪官的好办法,就没有严惩贪官的成功案例。
实话实说,朱元璋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严惩贪官的成功案例、典型案例。
我是@龚柳辉 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大家评论、点赞、分享!
朱元璋对贪官的刑罚如此严厉,贪官问题为什么还是屡禁不止?
朱元璋出身草根,年少时,他曾眼睁睁的看着官吏贪污赈灾粮、父母因此被活活饿死的场景。有了这样的童年阴影,在建立大明之后,朱元璋挖空心思的设计制度与刑法,可是,大明的贪官依然前仆后继,丝毫不减。这是因为,朱元璋的对手根本不是贪官,他直到死都没有明白他的对手是谁。
洪武二年,朱元璋还没坐稳天下,他就动情的向众人宣告:我以前当老百姓的时候,经常看到贪官酷吏对民众苦难的冷漠,实在是恨透了这帮人,以后,我要严明立法,凡是欺压百姓的贪官,决不轻饶。
朱元璋说到做到,明朝的律法对于贪污受贿的惩罚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严厉。先是明确死刑标准:"贪污六十两以上银子者,立杀!",然后开通绿色通道:"老百姓发现贪官污吏,可以直接捉拿送到京城问罪,胆敢阻拦者,可处死刑,还会株连九族"。还有各类酷刑伺候:凌迟、剥皮、廷杖,斩首,这可不是吓唬人的,享用这些酷刑的官吏并不在少数。
要知道,明初的六十两银子的购买力折合现在约人民币一万七左右,这个死刑标准确实非常严厉了。可是,即便是惩罚力度如此之大,明朝的贪官数量也不见减少。
根据统计,从大明开国到洪武十九年,因为贪污受贿而死的官吏有上万人,大小官吏很少有活到退休的,相当一部分任上就被杀了,官吏反而成了高危职业。当官危险性这么大,能辞职吗?不能,朱元璋根本不愿意放人,摁在职位上必须干活,都辞职了谁去处理政务呢?
贪腐屡禁不止,官吏频繁被杀,而科举补充的官员人数又是有限的,这就导致有些地方官吏奇缺,触犯贪污罪的戴罪官员也被拉去处理政务,当然,也没说可以戴罪立功,处理完政务,改杖的杖,该徙的徙。
要说,一个两个、一片两片的贪污尚且不可避免,可是,面对这样不分地域、不分职位的大规模贪污,这样杀了一批又出现一批的贪官,朱元璋始终没有反思,为什么贪污屡禁不止。气急败坏的他只能一次又一次降低处罚门槛、扩大株连规模。
朱元璋杀了那么多人,一点问题都没解决,他是真的不明白,在治贪这件事上,朱元璋的对手压根就不是贪官。
要找出幕后的"大佬",先要从问题的表象说起。
明朝官员的俸禄够花吗?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都是怀着济世报国的理想踏入官场的,但是,干活也得把饭吃饱吧。开国之初,朱元璋在精心推算之后确定了各级官员的俸禄水平。
最高的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正二品,六十一石;正七品,七石五斗;正九品,五石五斗等等。
好一点的知县是六品,差一点的是七品,七品知县的月俸也就是人民币2000多块钱,最高的正一品月俸有两万五千块钱左右。要是正常生活,这个工资标准也算是合理,可问题是,官员拿了这个钱并不是全部进了自己口袋。
以知县为例,衙门里师爷、团练、签押、司仓、管监等一干人,全部得自己招人,自己养活,除非是知县一人包干全部,那就只能乖乖花钱了。实事求是的讲,即便知县想省下这笔钱,他也没有精力亲力亲为。
全家老小的吃穿用度、孩子上学、自己买书、维系社交、衙门办公的笔墨纸砚、各类员工的工资全部就指望月俸这2000块钱,并不现实。
这作为俸禄的米还得要是足斤足两的发放,万一朝廷把一部分折算成布匹或器物来发放,那么,官吏拿到手的可能还要更低。
所以,顾炎武曾经评论明朝贪污风气:"今日贪取之风,所以胶固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一言以蔽之,官吏的俸禄不够花。
明初的读书人,辛辛苦苦读了十几年圣贤书,学而优则仕,经历了层层考试终于有了做官的资格,以为可以赚钱养活自己,结果发现当官不仅不能赚钱,反而让生活陷入拮据,还不允许改行。定力强的也就"君子固穷"了,但凡思想有点动摇的,自然就会想办法贪。
话又说回来,就算是官僚俸禄优厚的朝代,照样有人贪污,"人心不足蛇吞象"、"欲壑难填"这也都是常有的事。
俸禄低,为了生活官员回去贪污,俸禄高,欲望膨胀,依然还要贪。
可问题是,朱元璋定下了律法对于贪官如此残酷,明知道会斩首、流放、连坐,还是贪污,莫非这些明朝的官员都傻了,一个个爱钱不要命。
他们当然没傻,错的人是朱元璋,他自以为自己要对付的是朝堂上站着的这些毕恭毕敬的官僚,实际上,他面对的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的庞然大物——大明制度。
明代官僚的低薪制度只是百因之一。
朱元璋是个不愿放权的人,他一直都想对掌管监察大权的御史台进行改革,胡惟庸一案爆发后,改革被迅速推进,御史台前后经历三次改革,直到洪武十七年才以督察院的形式确定下来。
在这期间,御史台因为频繁变动,所以发挥的监察作用极为有限。最尴尬的是,御史台不仅不能制止贪污的发生,反而成为争权夺利的工具。
明初实行郡县制,基层管理非常薄弱,绝大多数百姓打交道的不是六部尚书而是县官,由于俸禄微薄,地方官往往与当地豪强串通一气,联手共同剥削民众,虽然朱元璋定下的农业税不算高,但是,基层税收制度漏洞大,地方官想要吃拿卡要很容易,一个折色火耗,一个淋尖踢斛,就足够贪得盆满钵满。
官僚制度、监察制度、税收制度表面上看起来设计的完美无缺,然而底层的运作逻辑却与上位者的蓝图完全不同,严酷的惩罚手段即便在一定程度上能约束官僚的贪污行为,但是贪官杀得完,人能够全杀了吗?
只要大明制度不变,官僚的庇护所就没有倒塌,朱元璋所引以为傲的制度正是他始终未能打败的对手。
胡惟庸案与蓝玉案中,被杀官员何止万人,开国功几乎被屠戮殆尽。朱元璋狠下心,把该杀的都杀了,有罪的、无辜的、贪污的、清廉的,他自以为将一个清明的朝廷交给了爱孙朱允炆。
可是,他没有预料到的是,靖难之役爆发后,朝中一个可用的将领都没了,朱允炆下落不明,而大明的制度在其后二百余年间里,制造了一个又一个闻所未闻的诡异结果。
朱元璋对贪官的刑罚如此严厉,贪官问题为什么还是屡禁不止?
俗话说“物极必反”,明朝的贪官就是这样形成的,明朝的官员有两个极端,一是明朝官员的俸禄是最低的,低到世人无法想象,二是明朝惩治贪官是最严厉的,最狠的时候只要贪污一两银子就给剁了。
朱元璋是从底层爬起来的,看惯了官吏的贪污腐败,欺压百姓,所以建立大明后,对贪官制定极其严厉的刑罚,只要发现贪污,最轻的都是发配充军,贪污在60两以上的,直接就给剁了,还有各种惨无人道的死法,比如抽肠、抽筋、剥皮实草,到后来甚至出现,只要贪污一两银子就照杀不误的事例。
明朝最大贪官,严嵩。尽管这样,明朝的官员贪污屡禁不止,越来越多,朱元璋晚年都苦恼,为什么天下的贪官这么多,像割韭菜一样,早上刚杀完晚上又冒出来了,除开人性的腐化原因外,更直观的原因是,老朱家对官吏实在太刻薄,明朝的官吏,俸禄史上最低,单靠工资的话,根本无法让家人吃饱穿暖,又想马儿跑,又不想给马儿吃草的局面,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图为明代叶县县衙。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官员实行“节撙国用”的政策,所以俸禄本就很低,期改变了几次,到了洪武二十年,正式确定了官员俸禄的数额,只给禄米,正一品是月87石,从一品74石,正二品61石,从二品48石,正三品35石,从三品26石,正四品24石,从四品21石,正五品16石,从五品14石,正六品10石,从六品8石,正七品7.5石,从七品7石,正八品6.5石,从八品6石,正九品5.5石,从九品5石。
明朝最出名的清官,海瑞,他的女儿就是被饿死的。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一个七品知县每月支米7石,如果全部用来吃,勉强够3口之家口粮,但还有穿的、用的,知县个人的开支,根本无法开支,一般携家带口有老人小孩的,家里人丁肯定超过5口,那就只能饿着肚子了,所以《明史》有说“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廿二史札记》也说“明官俸最薄”。朱棣以后,俸禄还不全发禄米,扣除一部分折成纸钞、布俸等东西,称为折色,打个比方,七品知县折色后,月俸仅有米1石,银2.3两,钞30贯,那就更养不活了。
君臣关系最恶劣的,当属明朝。朱元璋定的这个标准,在明初,官员勉强能维持,要命的是这个俸禄是200年不变的国策,社会在发展,经济在恢复,消费水平也在提高,而官员的俸禄一直没变化,这就使得官员更加拮据,特别是中下等官员,打个比方,广西道御史刘准,月俸米仅1.5石,妻女先后饿死,自己欠下30石米的外债无力偿还;成化年间的状元罗伦,在福建任职市舶副使,因官俸微薄,只能街边卖字画为生;当年的大学士张瑛数次向皇帝打报告,请求增加七品以下官员俸禄,被无情驳回,所以你说,明朝的官员为什么要贪呢?
朱元璋对贪官的刑罚如此严厉,贪官问题为什么还是屡禁不止?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了大明王朝之后,制定了残酷的反贪刑法,掀起了规模宏大而又无比残酷的反腐肃贪行动,前后杀掉贪官污吏多达15万余人,其反贪决心之大、肃贪力度之强,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就是如此严酷的肃贪行动,大明贪官依然屡禁不止,贪污之风依然横行,贪污手段依然层出不穷,完全没有开国应有的风清气正景象。究其原因,固然有官员们不自觉的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朱元璋的工资制度出了问题,具体来说,就是由于他的低薪制度所导致的。
明朝的工资标准明朝官员的俸禄标准是这样的:
正一品和从一品,分别为年俸米1044石、888石;
正二品和从二品,分别为年俸米732石、576石;
正三品和从三品,分别为年俸米430石、321石;
正四品和从四品,分别为年俸米288石、252石;
正五品和从五品,分别为年俸米192石、168石;
正六品和从六品,分别为年俸米120石、96石;
正七品和从七品,分别为年俸米90石、84石;
正八品和从八品,分别为年俸米78石、72石;
正九品和从九品,分别为年俸米66石、60石。
根据《明史·食货二》记载:
“於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
也就是说,在明朝,一两白银可以买到两石大米,那么正一品官员一年大概俸禄是522两白银,从九品30两白银,而在明朝一石约等于现在的95kg,按照现在米价大概5元/kg计算,我们就可以大概得出明朝官员们的工资水平,那就是最高的正一品:1044石*95kg/石*5元/kg=495900元,最低的从九品:60石*95kg/石*5元/kg=28500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明代官员的年工资水平大概就在3万元至50万元之间(我们姑且取整数)。
明代官员工资真的低吗?那么,明代官员们年收入大概3万元至50万元的水平,算低吗?答案是肯定的!具体原因如下:
1.一个人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古代不像现代一样,只要成年了,一大家子人都出去工作,在古代,官家妇女是不会出去工作的,她们大都在家闲着,最多就做做女红和家务,也就是说,一名官员的收入通常就是一家人的收入,一大家子人就指这那点收入过日子。可古代又是一个一夫多妻的社会,官员们一般都有讨小妾的习惯,少则一两个,多则七八个、十几个、几十个的都有,很少有一夫一妻的,而这样一来,孩子必然也会相对较多,因此,官员的收入一平均到每个家人头上肯定就很低。
2.官员日常开销很多。一名官员的收入除了要维持家人的生活之外,平时日常要开销的地方还很多。首先,即便是再小的官,家里也还要养几个干杂活的仆人丫鬟,这就得给人家发工资;其次,逢年过节,同僚之间要迎来送往,为了官位前程,还要给上级送点礼,打点打点,又是一笔大的开支;还有,衙门内还有一大帮干活的人,这部分人的工资国家是不拨的,必须要靠他自己的俸禄来养活,这也是一大笔开支;最后,我国历来就有做官入仕、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传统,做官一世,并不单单是为了干活的,他们偶尔还得娱乐娱乐,享受一下,一年下来,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以上这些,还算是生活作风相对较好的了,要是个别官员生活作风不好,整日沉湎于莺歌燕舞、声色犬马的,那开支就更大了!
3.朝廷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其实,即便是满打满算的话,明朝各级官员的工资都是很低的,可就是这样,朝廷还依然不能按时足额发放,每个月官员们去领俸禄时,往往只能领到一部分,剩下部分则被折算成其它生活用品,等价发给他们。可虽说是等价,但官员们都是不乐意的,因为朝廷发放的东西并不一定是他们所需要的,吃又不能吃,只能白白的浪费掉,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官员们的生活水平。
低薪造成了贪污之风横行从以上大明官员的收入水平与开支的对比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大明的官员,如果真的只依靠俸禄过日子的话,那是相当艰难的,仅仅只够他们糊口而已。可千里做官只为钱,大明官员们寒窗苦读十几、几十载,除了要施展政治抱负之外,他们也想享受享受,也想让自己和家人过点好日子,因此,大部分(除极少数)官员为了维持相对体面、富足的生活,往往费尽心思,贪污受贿、捞取外快,以贴补家用,由此也产生了比如“淋尖踢斛”等诸多稀奇古怪的贪污手法,这才是导致明朝贪污之风横行的根本原因所在。
结语综上所述:明朝固然国富民强,但却贪污之风横行、贪官污吏和贪污现象层出不穷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一方面有官员们自身约束不够的主观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明朝过于低薪的工资制度所导致的,3至50万元的收入,对明朝各级官员来说,是很难维持正常生活的,因此,如果不从制度上来解决,单靠雷厉风行肃贪的话,完全是治标不治本的行为,是很难从根本上消除贪官污吏的,这才是朱元璋肃贪效果不显著、贪官污吏和贪污现象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所在!
朱元璋对贪官的刑罚如此严厉,贪官问题为什么还是屡禁不止?
明朝洪武皇帝对贪腐深恶痛绝,贪污500两纹银杀无赦。贪官层出不穷是当官发财就是文人的教化理论作怪!官员抱有幻想,觉得不会被皇上发现,又加上官官相护小贪养大贪形成贪污腐化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