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牛的阳谋有什么?
1950年10月,毛泽东做出出兵朝鲜的决定,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阳谋,没有之一(个人认为是)!原因在于,中国会出兵朝鲜都告诉美国了,差点就用“吼”了!
不同于古代战争,也不同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这些或大或小的战争中,如何开战,如何调度军队,这都是属于是军事机密),但在朝鲜战争,中国军队入朝这件事,真不是什么阴谋,我国在入朝作战以前已经明确告诉美国了,只是,美国没信!
先说说朝鲜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极其战况1950年6月25日,朝鲜和韩国军队再次在“三八线”附近发生冲突(以前也经常发生冲突),只不过这一次直接导致了战争的爆发。开始,朝鲜军队常驱直入,打的韩国军队和美国军队满地找牙,朝鲜军队一度占领了朝鲜90%的国土,92%的人口,以至于韩国只有一个釜山,仍在顽抗!
形势大好!
不料,联合国军五星上将麦克·阿色,突放妙手:1950年9月15日,联合国军成功实施仁川登陆!将朝鲜军队从后面堵住,简单来说就是,背后捅刀子!
战场形势即刻反转!到50年10月份,联合国军逼近“三八线”。
再说说中国为什么要参战主要三个理由
- 1.朝鲜战争爆发第二天(1950年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就开进台湾海峡,阻碍解放军解放台湾。这属于是粗暴干涉中国内政
- 2.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军机直接轰炸我丹东市,造成了边民伤亡
- 3.如果朝鲜战败,金日成势必在中国东北建立流亡政府,这会给美国入侵我国东北,留下口食!要知道中朝之间,有1000多公里的边境线!
有以下几个理由:
- 1.仁川登陆后,中国政府几乎每天都广播说: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我国就会出兵!
- 2.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总理在政协国庆大会上发表强硬讲话:
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我们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 3.10月3日,周恩来召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妮迦,要他转告美国政府:
若美军跨过三八线,侵略朝鲜,我们不会坐视不顾!
由上,大家也能看出来,中国军队出兵朝鲜,并不是什么秘密。可是,这些信息被美国总统杜鲁门以“外交讹诈”的理由忽略了。
所以说,朝鲜战争是阳谋一点都不为过!
那么,为什么说是最牛的呢?简单来说意义重大!
1.朝鲜战争首次以国家形态对外作战!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之有“家”,只有“朝廷”,而没有“国家”。即便是到了民国时期,也是军阀混战,各自为家,朝鲜战争,是中国首次一国家的形态的战争:一个军队,统一的国内动员……
2.朝鲜战争是立国之战此战,打出了中国的国家尊严,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无人敢再小觑。树立了国家自信!
3.朝鲜战争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这个就不细讲了。
总之,朝鲜战争是中华民族,首次独立完成的民族反击战!值得我们所有中国人骄傲!
此后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也是阳谋的典型代表。当然,由于朝鲜战争的胜利,没有哪个国家敢轻视我们了。
让我们,为伟大的祖国点赞!👍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阳谋有什么?
毛泽东做出抗美援朝的决定,就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阳谋,让美国佬甘心往下跳,最终美国佬在朝鲜战场上损兵折将,悔恨不已。朝鲜是中国北方的近邻,这里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中国的高度警惕,何况这里爆发了战争,中国当然不会坐视不理。尽管美国人没有越境攻击中国,但是毛泽东还是决定出兵朝鲜,而且是光明正大地出兵朝鲜。
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国人对中国是否出兵没放在心上,因为他们觉得他们对付的是朝鲜,中国没有出兵的理由。当时美国最牛逼的智库-兰德,在投入大量的人员进行研究之后,写了一份600多页的报告,核心只有一句话:中国会出兵朝鲜。
兰德公司准备以150万美元的价格卖个美国国防部,但国防部嫌贵就没买。等到朝鲜战争快结束时,国防部花280万美元,匆匆买下这份报告。美国人看完,后悔不迭。
毛泽东的智慧,显然超出了美国人的脑容量。中国出兵朝鲜,是美国人万万没想到的。不过美国人也没把中国放在眼里,因为当时中国的国力和美国不是一个档次。面对中国派遣志愿军进入朝鲜,美国人也没放在眼里,他们甚至想着快速结束战争,年底回美国过圣诞节。
然而,伟大的毛泽东,伟大的志愿军,没有给美国人年底回美国过圣诞的机会。在初次领教了志愿军的厉害之后,美国人还是不想从朝鲜抽身,还是想和中国人继续过招,看看谁能笑到最后。美国人发现了这是坑,但他们还是得往里跳。
这场历时近3年的战争,以美国佬的惨败而告终,中国人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时任美韩联军指挥官克拉克在签署停战协议时说:
我是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谈判文件上签字的美军将领。美国参联会主席布莱德利评价朝鲜战争:
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敌人,打了 一场错误的战争。出兵朝鲜就是毛泽东给美国人挖的坑,断美国人一定会往里调。这就是顶级阳谋,结果大家都知道,在朝鲜战场上,美国大兵被中国志愿军一顿胖揍。论阳谋,毛泽东绝对是高手的高手,美国人只有被玩死的份儿。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阳谋有什么?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阳谋人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具体作出的阳谋有三:1.在革命低潮时,毛主席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几年之后,红军已几十万人之多,已成燎原之势;2.抗日战争期间,毛主席已写下了“论持久战”并向全世界发布,中国必胜,但必须要坚持持久战。结果,经过八年抗战,中国胜利了;3.1946年,蒋介石发动内战,美国记者问毛主席时,毛主席说:“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在1947年下半年,毛主席又说:“用五年的时间就可以打败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队,取得全国胜利”,结果,只用了三年时间,消灭了国民党在大陆内的所有军队。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阳谋有什么?
阳谋是和阴谋相对的,就是明白告诉敌人要怎么打败它,最后还能打败敌人的策略。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阳谋就是毛主席写的《论持久战》。
日本侵略者是在1937年发动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当时举国绝望,投降主义盛行,大多数人都觉得我们打不过日本侵略者,日本侵略者也认为自己可以在三个月内拿下中国。
从数据上看,当时的中国和日本相比是完全处于劣势,钢产量低到忽略不计,各地还实际处于分割状态,老百姓也昏昏噩噩,军队的装备和训练也是上不了台面,名义上的领导人还天天叫嚣攘外必先安内,根本就没打算抵抗。面对着这样的基本面,稍微觉得自己有理智的人都会觉得中国很快会灭亡。
果不其然,在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以后,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相继陷落,日本侵略者兵锋所指,国民党皆是溃不成军。看到这样的局面,大家都觉得中国很快会被日本灭亡。
正当全国人民都丧失信心的时候,毛主席在1938年7月公开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雄文明明白白告诉了日本侵略者——你们打不赢中国。
在《论持久战》里,毛主席没有使用空洞的口号,而是用严密的逻辑和详实的分析告诉大家——日本必败,这也是明白告诉日本侵略者你们哪里不行,但是你们就是没法改进,你们必输无疑。做到这种地步,请问历史上还有比这更牛的阳谋吗?
在《论持久战》文中,毛主席首先指出日本侵略者很强,无论是军事实力、经济实力还是政府的组织能力都是亚洲第一,所以大家不要妄想中国能迅速打败日本,但是日本侵略者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失道寡助,而且虽然日本的军事、经济和组织能力都强于中国,但是它的国家小,人口少、资源匮乏,根本经不起战争的长期消耗。
中国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不如日本,但是中国抵抗外来侵略,是正义的一方,可以争取到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援助。而且日本的侵略行为会激起中国人民的抗战之心,激发全民团结。另外中国还是一个人多、兵多、地大物博的国家,可以经受起长期的战争消耗,所以中日之战,中国必胜,但是中国不会速胜日本。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不但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基本面,还预见性得把抗战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敌进我守的防御阶段;敌我相守的相持阶段;敌退我攻的进取阶段,并言明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是最艰苦的阶段。事实证明,毛主席对战争三个阶段的预言完全正确。
最后,为了展现最伟大阳谋的魅力,毛主席连采用什么战术来打击侵略者都向全世界宣布了。抗日战争要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是战略的反攻战。毛主席还指出了我们胜利的法宝是就是扎根于人民。
通篇看完《论持久战》,毛主席把怎么战胜日本侵略者都告诉了全世界,相信日本人也肯定详细研究过,日本侵略者知道了中国人全套的抵抗策略,但是就是拿这套策略没办法,只能按照《论持久战》中描绘的剧本,按阶段进行侵华战争,直到最后败北。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阳谋有什么?
1938年的中国,举国黑暗,亡国灭种的阴云笼罩在每一个中国人头上,人人茫然无措,内心惶惶!而就在这时候,无尽黑暗中倏然亮起了一盏明灯,一下子就点亮了中国的生机,给迷惘的国人清晰地指明了方向。
与此同时,它还明确地告诉日本侵略者——接下来我们明牌了!并且还直接告诉你我们每一步会怎么去打,但即使你完全掌握了我们的战略战术,最后的赢家,也必然会是我们!
这是何等的豪迈与气魄!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最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一次阳谋——毛泽东在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后,于1938年向全世界公开发表的抗日神作《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全文一共五万多字,但在这短短数万字中,就全面而透彻地阐述了日本在战争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劣势,甚至很多问题还是连日本人自己都没想到的。
同时,文章也全面阐述了中国的战争优势,且非常清晰和明确地告诉中国人民,应该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应采用何种作战战术去抵抗侵华日军。
《论持久战》发表出来后,瞬间令所有中国人心中豁然开朗,有了抗战胜利的希望和信心,行动也有了明确的指引和方向,再不复最初的迷惘。
最绝的是,《论持久战》发表之后就迅速翻译了英文版,向全世界公开发表,所以日本人自然也是看到了的,可纵使看到了,明白了中国人的作战方法,可却无法破解,无懈可击。
更绝的是,有些日本军人在反复阅读《论持久战》后被洗脑了,他们越看越觉得有道理,深深觉得日本打不赢这场战争,于是就发生了某些日本军人私放被抓的八路军侦查员,或者某些军人直接加入了反对日本发动战争的反战同盟等事情。
更更绝的是,《论持久战》还帮日本总结了许多连他们自己都没有发现的问题,在他们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以后,便孤注一掷地采取一些极端的应对方法,不料却反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总之,《论持久战》就是这么牛!说它是古往今来第一阳谋绝对毫不为过,堂堂正正,无法抗拒,无从抵挡。
那么,《论持久战》究竟都有些什么内容?这样一个惊世阳谋到底是怎样的登峰造极和无懈可击?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到80多年前,共同走进这个改变中国命运的“史上最牛阳谋”。
当时的中国,东北沦陷,北平沦陷,首都南京沦陷...亡国灭种的阴云密布上空。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9.18事变,中国东北全面沦陷;
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并喊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
卢沟桥事变后,随着日军的全面进攻,北京沦陷、天津沦陷、上海沦陷、首都南京沦陷…华北大部分地区沦陷。
而此时,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刚刚正式形成,全国各界人民一致抗日,抗日热情空前高涨。而面对中日当前的战争形势,有人思考、有人迷惘、有人灰心丧气、有人盲目乐观。
战争到底会如何发展?究竟还要还要打多久?中国到底能不能打赢这场战争?对于这些问题,上到政府高官,下到街头小贩,没有谁心中有个确切答案。
在大家的各种猜测和主观臆断下,国内形成了两种最主流的观点。一种是“亡国论”,认为中国必亡,这种观点被当时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所认同;另一种是“速胜论”,认为中国很快就能取胜,这种观点则是蒋介石亲英美集团所散布的错误论调。
在此情况下,必须要有一盏明灯,让大家对这场战争有个正确认识,让迷惘的、沮丧的、盲目的中国人能够看清方向,并找到抗战的正确方法。
以上,便是《论持久战》的出场背景。
《论持久战》的惊世登场。其实早在1935年,毛泽东就在会议上提出“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在1936年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他也提出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各项方针。
但在那时,持久战的思想只作为一些局部的行动思路。而在后来全国一片迷茫和盲目的情况下,毛泽东觉得,必须要有一套系统的思想理论和具体的方式方法出来,对国人予以启发和指引。
于是,毛泽东便开始了《论持久战》的创作。为了撰写这篇惊世之文,他翻阅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和战争理论著作,精心拟定撰稿提纲。开始撰稿后,又常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实在太累太困时,就让警卫人员打盆水洗洗脸,到院子里转一转,在躺椅上闭目养会儿神,然后接着写作。就这样经过8天9夜的艰苦创作,《论持久战》初稿最终得以完成。
1938年7月,《论持久战》正式发表,一经发表立即在全国引起了重大反响,被国民党军事长官推崇为“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
同时,《论持久战》还被翻译成英文在海外出版,得到国际上高度评价。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等当世各大巨头都纷纷将《论持久战》译文版放在了案头。
《论持久战》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魔力?它是如何改变中国命运的?1、为中国制定了正确的抗战方略。
在文章中,毛泽东全面透彻地分析了日本和中国各自在战争中的优势和劣势。
对日本来说,它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工业化水平,以及政治组织能力在全世界都属一流水平,这是它的战争优势;
但是,日本国土狭小,其土地、人口、资源都比较匮乏,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并且日本发动的这场战争还具有侵略、野蛮、退步、残暴等性质,久而久之必定不容于世界。
所以,对日本最有利的战争方式,一定是速战速决,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打垮中国,并实现统治。
日本
而对于中国来说,国力衰弱,经济基础薄,工业化水平低,军事实力弱,政治组织能力差。
但是,中国地大物博,战略纵深大,人多,并且民众已觉醒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外,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势必会得到世界人民的支持。
所以,中国的正确的抗战方略,一定是持久战,不断消耗对方,将对方拉入战争泥潭,直至投降。
那么,战略只是作为一种理论和指导方针,但在战争具体应该怎么做?怎么去打呢?有人说,道理我都懂,但要怎样才能做到和日本打持久战呢?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点,《论持久战》中给出的对日作战的具体方式方法。
中国
2、给出了对日作战的具体方式方法。
围绕着“持久战”的中心思想,可以得出这样一个作战目标,那就是不断歼灭或者消耗日本的有生力量。
如何达成这个作战目标呢?《论持久战》中给出了三大战术指导: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
日军装备先进,训练有素,要避免跟敌人硬碰硬,中国军队的整体态势是内线作战,作守势。但是在战术和战役上,应该主动出击,而且是速战速决,出敌不意,以最小的代价歼灭和消耗敌人。那具体怎么打呢?
打运动战——不和敌人硬碰硬打阵地战,而是边跑边打,寻求局部优势,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集中力量对付小部分敌人,一点一点消耗敌军有生力量。
打游击战——反客为主,主动进攻。不在城市和敌人硬碰,而是在中国乡村的广阔空间中去开辟战场,打一枪就换一个地方,不断袭扰和消耗敌军,变内线守势为外线攻势。
国民党军事高官白崇禧将《论持久战》中的作战思想总结为“以空间换时间,集小胜为大胜”,这两句话可谓是最精辟的一个总结。
有了战略战术和方法,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发动执行战术的人!
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中国四万万民众是麻木的,甚至有的百姓还去帮助侵略者搬运物资,以致列强一两万人的军队就敢在中国腹地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这是因为民族没有觉醒,百姓受够了统治者的压迫,潜意识里就觉得这个天下是慈禧的,认为战争不过就是清朝统治者与洋人之间的战争。
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这是一场民族革命战争,必须广泛宣传,广泛动员,讲明利害,发动群众投入到抗日事业中来。
同时,文章还告诫各界,军队和人民一定要保持良好关系,尊重士兵和人民,官兵平等,军民平等。让中国绝大多数人认识到,他们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是这个国家的主人,而不是被政府被军队压迫和剥削的人。
3、给国人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抗战信心。
如上文所说,当时中国的社会上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一种观点是“亡国论”,所以许多人沮丧、迷茫,看不清方向。
但《论持久战》出来后,全面透彻地分析了日本国内的情况,分析了中日双方在战争中的优劣势,最终得出一个无懈可击、无法辩驳的结论——日本必败!
不止如此,《论持久战》还明确给出了具体的方式方法,让所有人都能看到那是如何的清晰、可行。在当时全国一片迷茫的氛围中,《论持久战》不吝于是黑暗中亮起的一盏明灯,让所有人看到了方向和希望。
文艺作家林默涵回忆说:“我是在武汉郊区的山上一口气读完的。越看心里越亮堂,越看越高兴,中国不会亡。”
时任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三五九旅旅长的王震回忆说:“我们这些在抗日战场上直接参加战斗的人,在战斗的间隙,土炕油灯,如饥似渴,欣然阅读,倍受鼓舞。完全可以说,一部光辉的《论持久战》,鼓舞和指引我们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那么,日本人看过《论持久战》吗?明白了我们将采取何种战略战术吗?日本人不止看过《论持久战》,并且还把它奉为圭皋反复研究,因为《论持久战》中不止指出了中国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更是全面透彻的分析了日本所面临的问题,甚至有很多问题是他们自己都没想到的。
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曾经报道过一个名叫斋藤邦雄的侵华日军情报人员,他在看过《论持久战》后便爱不释手,竟是越看越有道理,越看越觉得日本侵华是错误的,越看越觉得日本不可能打赢这场战争。
后来,日军抓住一名八路军侦查员在刑讯逼供的时候,斋藤邦雄便偷偷私放了这名侦查员。再到后来,斋藤邦雄干脆直接加入了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反对侵华战争。
是的,这就是《论持久战》的魔力,许多日军高层看到这篇文章后不由得感到沮丧,纵使他们已经非常清晰掌握了我们所要执行的战略战术,但却毫无破解之法!
所以为了拼死一搏,破解这个困局,日本人曾孤注一掷地执行“以战养战”的策略,以图通过战争,通过掠夺来破人口和资源不足的困局,比如,发动太平洋战争。
但是,世上所有的孤注一掷,几乎都不会有良性结果。日本人加速了战争的脚步,便更加速了其国力消耗的速度,于是更加速了其失败的脚步。
这,绝对才是天下间最登峰造极,最堂堂正正,最无懈可击的一个阳谋!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阳谋有什么?
‘千里跃进大别山’就是主席与蒋校长摆在桌面上的一场斗智斗勇,主席明人不做暗事,光明正大的以刘邓大军直插敌人心脏,使敌军处于被动招架、手忙脚乱之中,其战略部署也被全盘打乱,而正是这一军事行动改变了战略形势,拉开了我军由防御转向进攻的序幕。
1947年7月,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与蒋军在鲁西南大地打成一团,刘邓大军克郓城、占定陶、下曹县,连战连捷,歼灭大批敌军,至七月中旬,在羊山集与敌展开激战。
7月22日,主席电告刘邓大军:‘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进攻,以便打运动战。’
‘千里跃进大别山’,把战争引向蒋军统治区的深远后方,这是主席和军委制定的一个伟大的战略行动,进入大别山就可以立足中原,威胁南京,进逼长江,直指武汉。中原逐鹿,鹿死谁手?谁要得到主动权,就必须要控制中原!
但要千里跃进。谈何容易!除了要突破蒋军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脱离后方补给作战、深入敌人心脏地区,还有黄泛区和数条大河的阻拦,都成为要面对的困难。
而当时鲁西南战役刚刚结束,大批伤员和俘虏有待处置,部队还没来得及休整,不要后方依托,十几万大军吃什么?一个个难题摆在了刘伯承、邓小平的面前。
但刘邓大军以大局为重,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于8月7日兵分三路,开始了千里跃进的征程。后来,邓小平不无惋惜的回忆:‘重装备带不走,只能丢掉,所以打淮海战役的时候,中原野战军的炮兵就很少,打仗很吃亏!’
主席当面锣、对面鼓的要把战火烧到敌人心脏地区的策略,如鲠在喉的蒋校长心知肚明,他当然不肯答应,于是调集重兵对刘邓大军围追堵截,誓要将这只后患无穷的部队一举歼灭。
但刘邓大军剑走偏锋,他们急行快进,尽力走在敌军前面,少与敌军纠缠、作战,一心直奔目的地。经过惊心动魄的危险磨难,刘邓大军在8月27日渡过淮河后,终于胜利抵达大别山地区。
8月31日主席电示刘伯承、邓小平:在目前形势下,你们行动方向有三:(一)照原计划,以大别山为中心,寻机歼敌,建立根据地。(二)在江河之间打圈子,逐步歼敌,建立根据地。(三)至必要时机,请考虑南渡长江是否可能,是否有利?
刘双大军根据主席的指示,开始了艰难困苦的征战。至十月下旬,已逐渐完成了战略展开,初步站稳了脚跟。
与此同时,陈赓、谢富治兵团和陈毅、粟裕华东野战军,也遵照主席指示,完成战略部署,在中原地区形成‘品’字形战场阵势,互为犄角,密切协同,一下把蒋军的部署扯得七零八落,中原地区已从蒋军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基地变成了我军实施战略进攻的前线。
刘邓大军经过极其困难的打拼,在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后,胜利完成了任务,实现了主席的战略意图,也由此拉开了我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在世界战争史上,战略进攻都是依托后防,稳扎稳打逐步推进,主席却兵行险招,出人意料要求刘邓大军不要后方,千里跃进,孤军深入到敌深远后方,用兵之奇,古来少有。
而蒋校长明知主席之意,却疲于招架,难以应对,从而使自己的战略布局被完全打乱,致使由主动变为被动,处处受制,从此陷于焦头烂额、攻守两难的不利战局。
主席这一用兵的神来之笔,其实也颇为冒险,好在刘邓大军不负重托,克服极大的困难,胜利完成任务。‘千里跃进大别山’,也成为两个阵营战争局势的转折点,其意义不言而喻。美国军事记者贝尔登惊叹:‘这一军事行动的构想、胆识气魄,特别是创造性的想象力高明、出色,中国军队的军事领导人在这一事件上堪称大师!’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