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作为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曾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字面意思就是:衡量中国的物力财力,能给就给,只要能讨得各国的欢心。可见其内心惶恐,表示愿满足侵略军的一切要求,但求保清廷平安,保她尊位无损。
那么慈禧太后是在什么背景下说这句话的呢?
慈禧太后之所以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在很大程度上,是感激洋大人的不杀之恩。
八国联军侵华事件的爆发,是由慈禧太后1900年5月对11国宣战所引起的。因此,11国一直将慈禧太后视为罪魁祸首。慈禧太后对此极为恐惧,担心11国拿她开刀,甚至逼迫她将权力交给光绪皇帝。现在,11国所提出的“议和大纲”里,并没有对她进行任何惩罚。这就意味着,慈禧太后的统治是稳定的。她对洋大人感激涕零,当然愿意在钱物方面慷慨大方,要什么给什么了!
慈禧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闲话少说直接上答案。慈禧这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背景是:庚子国变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之后说的。当然说出这句话的本来意思,不是倾其所有的赔偿列强,让列强高兴。实际意思是:让和列强谈判的代表们掂量一下国力,做到心中有数,能够减少点损失。
这句话是我们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让我们深深感到了屈辱以及清朝的腐败无能。我下面就来分析一下,慈禧为什么要在当时说这就话,以及说出这句话体现了慈禧的什么心理状态。
慈禧实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其实说这句话,有不得已的成分在里面,慈禧当时也是没有办法了。
一、庚子事件,清朝惨败
大家都知道由于清朝的腐败无能、弄巧成拙,导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朝一开始就没打算拼尽全力的抵抗,慈禧老佛爷首先跑路了,最后当然是以失败告终。外国列强就要求签订近代以来最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慈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
二、慈禧在什么状态是说的这话
当时慈禧带着光绪等人跑路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以后。慈禧给负责和谈的李鸿章下达了旨意: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这封诏书,从某种程度上面来说是慈禧有点后悔的意思,承认是她自己惹出来的错误,让李鸿章几人掂量着国家的实力,好好签下这份和约。
小结:慈禧这句话的本意,虽然与后来我们理解的意思有点出入,但是慈禧卖国这个事实是不会改变的。
慈禧为什么要说这句话慈禧说出这句话与她当时所处的状态,以及地位是息息相关的。
一、罪魁祸首就是她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就是慈禧直接引起的。慈禧利用义和团的爱国热情,打击洋人、烧毁洋人的教堂,引起了外国列强的不满。慈禧后来还无知的对11国进行宣战,清政府和慈禧一见外国列强动真格的就不行了,其实这个事最大的元凶就是慈禧本人。
二、害怕秋后算账
上面说了庚子国变就是慈禧惹出来的,当时已经有很多大臣、光绪帝包括外国列强都对慈禧很不满了。慈禧这时候发出这个旨意,一方面是自我批评的意思,另外一方面也是想着赶快结束此事。
三、保住皇位才是最关键的
有人说慈禧说这句话,是为了减少点损失。其实我不这么看,慈禧下罪己诏也好、谈判也罢,都是为了保住她的皇位不丢失。只要皇位不丢就万事大吉,至于割地赔款,其实也不影响慈禧本人 的生活水平和地位。
问答总结:这句让我们无比气愤的话是,慈禧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以后,为了保住其皇位说的。这句话的背景和意思虽然和我们平时理解的不太一样,但还是充分说明了慈禧的腐败无能以及卖国的本质。慈禧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期间,慈禧太后惶恐中为感激讨好帝国主义。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901年2月14日),清廷颁谕称:今后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这句话的历史背景与原文八国联军侵华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国北方各省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七月二十日,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第二天,慈禧太后挟光绪帝等向太原、西安方向逃去。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901年2月14日),清廷颁布上谕: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勖、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勖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这一上谕充分表现出义和团运动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屈辱媚外、妥协乞怜的可耻嘴脸,人们斥之为投降卖国,绝非仅是出于民族的义愤,资产阶级革命派陈天华称清政府为“洋人的朝廷”,也绝非仅是出于反清革命的宣传需要。清政府确为无耻的卖国者。
人们对这句话可能有所误解很多人认为这句话大概意思为倾其所有拿出中华全部的财物,讨好外国列强,不计代价。其实这种理解存在一定偏差,于情于理皆说不通,拿出所有的了慈禧太后靠什么统治呢。这里的“量”似有掂量用最少的量的意思。
八国联军处置义和团
每当读及这一段文字之时,无不痛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巨耻奇辱,多以为清廷此语是表示将最大限度地满足列强的各种侵略要求,出卖国家与民族的利益。
章开沅、陈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普及读本》写道:
慈禧看到列强未将其列为祸首,“大喜过望,立即诏告奕勖、李鸿章,不论条约如何苛刻,均可照办,并慷慨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为感激帝国主义对她的赦免,准备进一步出卖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如果说这一表述尚属较为模糊或含蓄,那么,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则是极其明确写道:
“这道上谕说,朝廷的态度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就是说它一定要把‘中华之物力’,有多少就拿出多少来,巴结这些武装占领了首都的‘与国’。”
张革非、王汝丰编著的《中国近代史》也以类似的语言表述了类似的观点:
“1901年2月14日,慈禧又发出上谕,要求奕勖、大学士李鸿章“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就是说,要将中国的一切物质财富,有多少就拿出多少来讨好帝国主义,以博得他们的欢心,换来自己的反动统治。”
“量”或许应当为“量中国物力所及”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日,列强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内部争论与协调后,向清廷传抄议和大纲十二条,并声称不可变改。清政府认为,十二条大纲是各国公使“往复密商其国政府数十日而定议,非此不能转圜,非此不能结局”,因此“十二条不能不照允”。
八国联军进入紫禁城
同时清廷也意识到,清廷只要认可了十二条大纲,即可基本保持住其政权,因此又明确指示议和大臣,“惟其中利害轻重,详细节目,尚需竭力磋磨”。也就是说,此时的清政府意识到其政治上的根本性危机已经渡过,已具有了与列强就某些具体问题进行“磋磨”的可能,因而要求议和大臣,“审度情形,妥筹磋磨,补救一分是一分耳”。
慈禧太后
此处的“妥筹磋磨”,是就整个十二条大纲而言的。议和大纲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中国允照赔偿各国各款。”当时军机处估计到列强在中国对外赔款问题上,将有可能“狮子大开口”,因而致电议和代表称:“赔款各款,势不能轻,惟亦需量中国力所能及,或宽定年限,或推隋量减,应请磋磨。”此处的“应请磋磨”,则专指赔款而言,而“需量中国力所能及”,即为后来“量中华之物力”的最初表述。
十一月初六日,清廷再次以电旨的形式,重申了上述思想。
《辛丑条约》签订
就当时的情形而言,是无所谓中外谈判的,很多议和条款的确是列强国家协商确定后,交由清政府认同执行的,但是,这并不意味或等同于清廷在外交上没做任何的努力。关于中国对外赔款的数目、方式和赔款来源等,确实主要是在列强内部进行争论协调的,但清廷方面也确曾做过某些成效甚微或无成效的外交交涉。清廷所谓“量中华之物力”者,“应请磋磨”者,既是围绕这些问题。
日本摄影师所拍摄的八国联军
上谕后面一段话,应引起人们的注意:“惟各国既定和约,自不致强人所难。著于细订约章时,婉商力辩,持以理而感以情。各大国信义为重,当视我力之所能及,以期其议之必可行。此该全权大臣所当竭忠尽智者也。”
慈禧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即使过了100多年,每当中国人听到这段话就不得不想起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
林则徐虎门销烟随着晚清人口增多,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加上政府吏治腐败,官场大兴贪污行贿之风,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全国不少地方兴起了不同规模的起义。虽然最后都镇压下来,清朝的衰落之势依然不减。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看准了中国这个庞大的潜在市场,为了开拓海外市场,英国资产阶级不断向中国倾销鸦片,再将中国的丝绸,茶叶销往其他国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同时,美国、俄国等国家也眼红了,都纷纷将鸦片输入中国。
鸦片的大量输入,造成了清廷财政收入急剧缩水,大量白银流向国外,清朝的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另一方面,吸食鸦片麻痹国人的意志,“故久食鸦片者,肩耸项缩,颜色枯羸,奄奄若病夫初起”,让中国人变成了“东亚病夫”。
禁烟势在必行。1839年,道光帝为解决鸦片的弊端,派林则徐到贸易中心广州宣布禁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朝战败,签下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与各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步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这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掏空了整个清朝的财富,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使清政府意识到科技兴国,于是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也使原来的阶级矛盾上升到了民族矛盾,“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起义和维新运动应运而生。
洋务运动1861年,慈禧重用洋务派,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洋务运动使得清朝的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增强,到慈禧太后与恭亲王联合执政的同治年间,清朝一度出现了较安定的局面。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由于日本蓄谋已久,清朝仓促应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维新运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一些爱国人士积极需找出路,以梁启超,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向光绪皇帝进言,倡导学习西方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维新运动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开办新式学堂吸纳人才等,对于维新运动,一方面慈禧也想改革强国,又一方面不想光绪脱离自己的掌控。所以最初慈禧表示支持,但她随后把军权,用人权都抓在自己手中。
由于维新派的改革触犯了守旧派的利益,维新派与守旧派双方产生了激烈的斗争,在维新派准备武装夺权,计划“围园杀后”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拘禁光绪皇帝,并处死了谭嗣同等六人,维持了103天的维新运动也以失败告终。
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是民间的一种组织,从最初的阶级矛盾到全民一心抵御外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于危难中守望相助的民族大义。凭着这种精神,义和团发展迅猛,慈禧屡屡镇压都没有成功。于是慈禧一方面利用义和团来对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另一方面派李鸿章与西方列强谈判,企图阻止八国联军的入侵计划。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大肆屠杀中国人,被捕的义和团威武不屈,视死如归,他们疯狂抢掠金银珠宝,杀人纵火,这个时候的慈禧却慌忙出逃,为了苟且,与列强进行谈判,把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下令对义和团“痛加剿除”。最终义和团运动在清军与八国联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为了安抚八国联军,慈禧说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同年与11个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 ,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帝国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语:虽然清朝灭亡是迟早的事,但是慈禧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让中国屈辱地丧失主权,说她是千古罪人都不为过。慈禧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协光绪逃亡西安。命令李鸿章和洋人谈判,说出量中华之物
慈禧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在1900年,慈禧向列强宣战,战败。下“诏书”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字面意思就是:衡量中国的物力财力,能给就给,只要能讨得各国的欢心。可见其内心惶恐,表示愿满足侵略军的一切要求,但求保清廷平安,保她尊位无损。
从此之后,满清政府一路跟列强妥协
成为列强侵略中国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工具——因为此时的清政府只“希望用中国的财力物力去迎合洋人,尽量达到洋人的喜好要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