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开国功臣?
开国皇帝戎马一生,马上得天下,必然有一帮出生入死的兄弟,必然少了不骄兵悍将,大家共同创业,自己当了皇帝,其他人官再大也难与皇帝相比。而且,这些人见证了创业过程,也具备自己创业的能力,所以开国皇帝中除了李世民,其他无不严防功臣坐大。
在提防功臣夺权这件事上可以说所有开国皇帝的心理都是一样的,只是在处理功臣上有很大的不同。
有高度自信,有贵族传统,相信自己能驾驭得了群雄,允许与人共享富贵,极少杀人的。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汉光武刘秀,几乎没有杀过功臣。
也有只夺权不杀人的。最好的代表就是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兄弟们交出权力 ,我给兄弟无穷的富贵,相安无事。
中国历史上真正平民出身的开国皇帝只有两个:一是刘邦,二是朱元璋。
虽然刘邦也杀了韩信等功臣,但此时去古代分封制未远,很多功臣们非常希望能成为封疆裂土的诸侯王,威胁确实不小,所以刘邦杀功臣也有其不得已。同时,刘邦对主动交权的张良、萧何等人并不赶尽杀绝。因为,当时去古未远,社会上普遍尊敬贵族精神,刘邦也心慕贵族,不愿意留下嗜杀之名,所以最早封为诸侯王的几个大功臣,其他人大部分都保留了下来。
朱元璋出身太苦,以前在社会的最低层,饥寒交迫,受尽欺压,有强烈的小农意识、仇富意识和被迫害妄想症,这三种想法在当了皇帝以后仍然挥之不去,觉得所有的功臣都要抢自己来之不易的富贵。胡惟庸、蓝玉也确有不臣之心,此案之后,朱元璋更加坚定了尽杀功臣之心,屠刀之下,几乎无人幸免。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开国功臣?
答;一,为了他的儿孙能坐稳朱家江山。二,这邦槐西老臣也太娇蛮,不听指挥〈篮玉为代表〉。三,他的确是个好皇帝,这样不听他话的人,还有这些人也有贪官以他的女婿欧阳伦为代表。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开国功臣?
从两个侧面看这个问题:首先站在君王地位看,朱元璋是老谋深算的,成功的君王。你想一想,一块肥肉,一个人吃呢,还是大伙分呢。朱元璋选择独吞,对哪些跟他一块打江山的功臣,打江山干活时重用,到功成意满时飞鸟尽,良弓藏,卸磨杀驴,即震摄了群臣,又消除了分权的隐患,还减轻了国库开支,给后辈儿孙留下一个服服贴贴,绝对服从的大臣班底。真可渭是一箭四雕,赚大发了!
站在君王以外人的地位看,(我属于这类人)朱元璋残暴,自私,不是一个好君王,因为一个好君王是天下人的君王,你要对得住天下人,为天下人谋福利,而你连和你一起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人都不容,你还能容下谁呢!这些功臣们也可怜,我真的很同情他们,流血流汗,最后没有多劳多得,还落个身死名裂的下场。
综上所述,朱元璋杀功臣是巩固政权的需要,是他狼子野心需要,是他残暴,自私,狭隘之心灵的暴露!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开国功臣?
毛主席通读《二十四史》,他老人家曾经说过:“布衣身世的功臣,变成新贵以后,野心和贪欲逐步膨胀起来。皇帝的礼遇是有限的,他们的贪欲一旦危及到朱氏王朝根本利益,就会落到凄惨地步。”仅就明代历史而言,毛主席研究的范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明实录》、《明诗综》、《明诗别裁集》、《明人百家小说》。
所以不需要把那些被杀的开国功臣形容的那么冤屈,各个都有取死之道。不过有一点,那些被株连的家属还是很无辜的,在当时那个时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株连不是朱元璋发明的,也不需要把所谓的思想先进性强加给几百年前的古人。
李善长、胡惟庸、蓝玉这些人我不说,我想换个角度说说貌似死的最“冤枉”的付友德。付友德以功封颍国公,封太子太师,骁勇善战,战功无数,他的死确是因为一件小事,很多朋友猜测因为付友德和蓝玉走的很近,所以被杀,其实不用想那么远,看看其他功臣的罪名一个比一个大,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杀的就是一个名正言顺、死有余辜。朱元璋想杀付友德用不着以这类小事找茬。
事情的经过:
朱元璋赴宴,参与者文武大臣,门口守卫没有按照礼制佩戴剑囊,也就是说开刃的宝剑直接拎手里站在门口,皇帝路过也还这样,丝毫未曾避讳,此为大不敬,古代如此,其实现代也一样,子弹上膛保护首长,这是必须的,但是身为警卫的你把枪口对着首长,让首长感到了危险,你试试······这不仅仅是基本的礼貌问题。大家就用下图想象一下······
朱元璋和付友德是几十年的“老兄弟”了,彼此的家人都认识,那个持剑的警卫就是傅让,朱元璋认识,傅让是付友德的儿子,寻常人估计朱元璋根本不会忍,直接就杀了,但是面对傅让,朱元璋隐忍了,只是在酒席宴间与付友德抱怨了几句。
重点来了:
付友德起身后向朱元璋请罪,朱元璋却责备付友德不敬,为什么?当着那么多大臣,那么多功臣良将,朱元璋真的缺乏这么一点点的肚量么?朱元璋真有这么混?认错了给个台阶不就得了?不不不,绝不是。这句话颇具玩味。
道歉也就算了,但自此直到宴会结束,付友德“不尽一蔬”赌气不吃了,这也是大不敬,所以受到了朱元璋的斥责,朱元璋为了打压付友德,就对他说:你提着你儿子的头颅来见我吧。啥意思?让付友德杀亲儿子?不是。朱元璋的意思是让付友德不要负气,极其诚恳的承认错误,你一个当爹的为了儿子就不能服软么?
而付友德还在赌气,直接出去就把儿子杀了······
所以,朱元璋才会说“你怎么忍心?”,表明了朱元璋的真意并不是让付友德杀儿子。
您想吧,你朱元璋让人家杀儿子,人家杀了儿子提头来见,你却说你怎么忍心?完全不通逻辑。
这还没完,付友德还给朱元璋准备了黑锅-----你不就是想杀我们父子么?说着拔剑自刎。那朱元璋还不气疯了,其实相对于冯胜,朱元璋更看重的就是付友德,何苦来哉。
关键词:傅让犯错,付友德请罪,朱元璋责备付友德不敬。
哪来那么大脾气?
和皇帝一起马背上打天下,太过熟络,功劳太多太大了,真的拿皇帝不当回事,不信?那先不提战功卓著的付友德,咱们想想胡惟庸,没有李善长他胡惟庸还不知道在哪儿转筋呢,当个县官就不错了,轮得到他当丞相?他敢架空皇权么?敢!胡惟庸有战功?有政绩?他比不了李善长,也比不了徐达。他都能飘成这样,何况付友德这类居功自傲的人。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开国功臣?
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国原则,大略可以归纳为“五防一封”。五防即:防权臣,防女祸,防外戚、防宦官、防蒙古。一封即分封诸王。
大杀功臣,正式基于“防权臣”。权臣即是功臣,而大多又是武臣。朱元璋既马上得天下,又非读书人,因此看不起知识分子。因而统一天下后,大多信任武将,但朱元璋对功臣猜忌心很强。
洪武五年六月,朱元璋已规定这些功臣九个不许:
其一,不许接受公侯金银、衣物、钱物;
其二,不私役官军;
其三,不许公侯之家强占官民山场、湖泊、茶园、芦荡及金银铜场、铁冶;
其四,不许内外各卫官军于非出征时,于公侯门首侍立听候;
其五,不许功臣之家管庄(田)人等,倚势在乡欺殴人民;
其六,不许功臣之家及亲属人等,倚势凌民,侵夺田产财物;
其七,不许功臣之家私役佃户,隐蔽差徭;
其八,不许公侯之家欺压良善,虚钱实契,侵夺人田地、房屋、牲畜;
其九,不许功臣之家私受人田土,接受投献等。
当朱元璋掀起“胡蓝之狱”以及“空印案”、“郭桓案”等案件,诛杀功臣时,他提出的罪名,则远远超出了九个“不许”了。胡惟庸的罪名,不仅是“通倭”、“通蒙”,恐怕连“奸臣”也是硬凑上的。实际上是相权过重,引起君主的猜忌,君主是不会把权交给异姓人的。他要掀起不停顿的种种案件,把异姓功臣统统杀掉,以保住朱姓江山。经过他十几年的清洗,“列侯以下坐党夷灭者不可胜数”,武将更几乎被杀光了。
朱元璋清除异姓元老的步骤是先杀文臣,次杀武将。及至他的几个大儿子秦王、晋王、燕王均已长成,可以单独承担出征和守边的任务,几名与蒙古作战的大将,才最后一一处死。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开国功臣?
朱元璋屠杀功臣原因如下:
1.大明开国文臣武将辈出,特别是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淮西勋贵集团,文有李善长胡惟庸,武有徐达常遇春冯胜傅友德等。功臣元老手握相权和军权不利于朱元璋对中央的高度集权,尾大剪不断对皇权危险更大,清除打击是必然的结果。
2.太子朱标英年早逝,皇太孙朱允炆成为皇位接班人,朱允炆年幼无知,朱元璋担心朱允炆继位后,这些功勋老臣手握重权佣兵自重无法驾驭群臣更好的效忠大明王朝。
自古以来和平时间文臣武将失去了价值,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历史的必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