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是康熙的英明决策么?

康熙,少年天子,八岁登基,十六岁在南书房设计擒拿权臣鳌拜。他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开创了清朝盛世局面。平定"三蕃"叛乱是他文治武功中其中的一大闪光点,能够胜利平叛离不开他的运筹帷幄和英明决策。理由如下:

(一)、三蕃对清朝中央政府有效统治的威胁日益凸显,这是康熙要平定三蕃的根本原因。

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他死后由儿子耿继茂继承爵位,耿继茂死后由耿精忠继承爵位),这三位藩王曾为清军入关以及清朝廷统一全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他们势力的扩大,权力的增大,个人的野心也逐渐膨胀。到康熙继位,三蕃的势力已经是清朝廷的祸患,三蕃割据一方,与中央抗衡,其中以吴三桂势力为最强。国家的全部钱粮大半都被三蕃消耗,朝廷对三蕃的支出不堪重负。三蕃还在自己的地盘上设立税卡,私行铸钱,圈占土地等等,另外三蕃之间相互联姻,彼此之间紧密相连,三蕃的势力完全是清朝廷之外的小朝廷,确实已成为清皇朝统治的一大障碍。我们常说一山难容二虎,卧榻之侧岂容鼾睡,作为一位少年老成的康熙帝岂会看不到眼前的威胁?平定三蕃的方案逐渐在康熙脑海里形成了。

(二)、康熙在解决三蕃时是很注意策略的,投石问路,引蛇出洞。

1673年3月,平定三蕃的时机开始出现。尚可喜以自己年老想回辽东老家为由向康熙上书并要求儿子尚之信继承王位,康熙批准尚可喜告老还乡却不准他儿子接替平南王爵位,这一招刺激了吴三桂和耿精忠,他俩也假惺惺地主动提出撤除藩王爵位回到北方老家的请求,当然事实上暗地里却筹划着叛乱的准备工作。康熙在收到他们的奏章后就召群臣商议,绝大多数朝臣认为吴三桂等三蕃势力庞大,如此必会引起大乱,主张不要撤蕃,康熙说道:"三桂等蓄谋已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蕃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接着就答复吴三桂。吴三桂果然起兵造反,由于他在西南一带势力很强大,势如破竹,顺顺利利打到湖南境地,他同时约广东尚之信和福建耿精忠一起造发,历史上称之为"三藩之乱"。

(三)、康熙镇定自若,运筹帷幄,在平定三蕃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华。

三蕃叛乱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朝廷震动,一些大臣为了想让吴三桂等罢兵,竟主张诛杀那些同意撤蕃的大臣作为替罪羊。而康熙深知汉景帝时虽然杀了主张削蕃的晁错,但"七国之乱"依旧,所以他说:"撤蕃出自朕意,他人何罪?"此话可以看出康熙平蕃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另外,康熙也绝对有勇有谋,且看他采取的平叛策略:

(1)先捕杀吴三桂留在北京的长子和孙子,以此断了吴三桂求和的念头和表达自己平叛三蕃的决心;

(2)下令停撤平南、靖南二蕃,以此孤立吴三桂,这是先求稳后再各个击破的战术手段。

(3)调遣八旗精兵驻守湖北荆州,阻止叛军渡江。此举是扼守战略要道。

(4)派兵进入江西,切断吴三桂和耿精忠的联系。此举是让吴三桂断了后援。

(5)稳住西北局势,以精兵击败陕西提督王辅臣,然后又恢复他的官爵。这是恩威并施,敲打王辅臣。

上述五项策略使得吴三桂在军事上陷入彻底孤立。康熙指挥平叛,敌情研究透彻,作战方案细致谨慎。他常常先命前方将领提出意见再命议政大臣们或九卿会议具奏;对一些重大战事,他命前线主帅绘制敌我双方军事形势图进呈,经过反复考证才会决定作战方案,可见他的思路是何其缜密!

经过八年的武力讨伐,终于在1681年,彻底平定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蕃之乱",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完胜久经沙场的三大藩王,足可以看出康熙的雄才伟略,沉着睿智。(图片来自网络)

三藩之乱是康熙的英明决策么?

三藩之乱是因为康熙下令削藩而引起,三藩包括镇守云南和贵州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这三藩都因在清朝入关时立有大功而被封为藩王 。他们在自己的辖区内掌控当地的军队以及赋税,而清政府所派的官员权力根本无法同他们相比,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实力日渐壮大。可以说康熙的削藩政策是清朝必须要做的事,否则拖延日久三藩更加难以控制。

削藩虽然对于清朝来说是势在必行的事,但康熙下令削藩的时机却并不明智。三藩之中以吴三桂为首,吴三桂当时已经六十一岁,已经是年逾花甲,而康熙却只有二十岁,他完全可以等到吴三桂死后在下令削藩,到那时三藩没有了吴三桂这个主心骨相信削藩肯定会顺利很多。

但康熙却在错误的时间做了对的事,就在康熙下令削藩后,吴三桂等三藩立刻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纷纷叛乱,很快吴三桂几乎攻占湖南全省,四川官员也纷纷归顺,陕西、湖北、广东、广西、福建、河南等地官员以及农民也纷纷响应,清朝一时间可谓是岌岌可危。

好在吴三桂年纪已大,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雄心壮志,他在攻占湖南后便停止进军,想着和清朝划江而治。清朝因此得到喘息之机,很快康熙调整战略,对叛军进行剿抚并用的战略,而另外两藩耿、尚两人都选择了投降。吴三桂面对形势的突然转变只得用称帝来激励人心,但可惜他在称帝当年就病死了。吴三桂死后将帝位传给了只有十二岁的孙子吴世璠,吴世璠在群臣的保护下退回了云南,三年后被彻底平定。

结语:三藩的存在不止是清朝统治的巨大威胁,而且因为三藩用度巨大给经济民生也带来了很大负担,因此削藩的政策无疑是对的。但因为康熙的操之过急,使得半壁江山陷于战火长达八年,大大毁坏了南方经济民生,所以康熙因为撤藩导致三藩之乱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三藩之乱是康熙的英明决策么?

三藩之乱不是康熙的英明决策,但好在康熙调度有方,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康熙在除掉权臣鳌拜彻底掌握政权后,逐步开始按照自己的设想对国家进行全面的改革。而三藩问题是摆在眼前的头等大事。康熙下决心要削藩。

自清朝入关起,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前明将领充当马前卒,为清朝统一全国的事业立下汗马功劳。为了奖励吴三桂等人,顺治封3个人为异姓王。

吴三桂等人在封地过着土皇帝的日子,清廷每年给三藩的拨款数额非常大,朝廷的财政难以为继,以至于康熙说出“三藩之用半天下”的话来。

到了康熙时期,三藩的问题更加突出,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越来越深,所以三藩问题是要解决的,但是康熙解决的方法太过激烈,想通过直接削藩来解决。三藩问题主要是解决吴三桂,吴三桂的问题解决好了,耿精忠和尚可喜不足为虑。

吴三桂当时已经快60岁了,他所要求的不过就是世代为王,镇守云南,康熙完全可以假装答应吴三桂,拨给吴三桂的费用可以找个好的理由逐年减少,减轻朝廷的压力。等吴三桂死了,再行削藩阻力就会小很多。

康熙强力削藩导致三藩之乱,不但让老百姓重新陷入战火,国家蒙受巨大损失之外,其实康熙还有亡国的危险,要不是吴三桂犹豫不决,三藩内部勾心斗角,导致在长江边畏缩不前,给了康熙喘息的机会。大清估计要提前亡国了。

所以三藩之乱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康熙削藩的时间点没有把握好,让社会陷入动乱,百姓遭受苦难,这显然不是一个英明的决策。所幸康熙后续指挥有方,三藩错失机会,康熙剿灭三藩达成了目标,然而教训是沉痛的。

欢迎给我点赞,评论,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历史,谢谢。

三藩之乱是康熙的英明决策么?

平三番事实上初期康熙没想到三番会反,准备也不充足。好在康熙雄心壮志,有勇有谋最后胜利了。

三藩之乱是康熙的英明决策么?

康熙帝一生传奇,文功武治,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千古帝王。其智擒鳌拜,真正开始亲政以后, 在宫中庭柱上写下“三藩”“漕运”“河务”,认为这三件事是面临的重中之重的问题,是施政的方向。因此,私认为康熙帝平定三藩是英明的决策,接下来让我们细看原因。 政治方面

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

靖南王耿精忠镇守福建

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

  1. 这三个藩王,是清军入关时,降服后,进攻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清朝廷为了奖励他们,收买人心而分封的。他们原是明朝将领,对清朝并没有完全诚心归顺。

  2. 三藩之地,他们各自为政,自成一体,可以任免官员,而朝廷的政策和法令不能有效的贯彻施行,俨然形成了割据局面,对国家的治理形成了挑战。
  3. 三藩不仅相互串通,从后来的叛乱可以看出,还与台湾的郑经,天地会“明末朱三太子”相互勾结,对国家的安全稳定造成了巨大的隐患。
军事方面

从官方的统计上来看, 当时,吴三桂有三十万多兵马,其部下和亲信有的是提督或总兵,更加大了其势力。另外,耿精忠手下有十五万多兵马,尚可喜手下有十万多兵马。再加上其他的,总共达到了七十万多兵马。这对清朝廷来说,是一个致命的威胁,随时都有可能形成灾难,而且时间越久,三藩越强,危害就越大。撤销三藩,已经迫在了眉睫。

经济方面

三藩不仅可以征收赋税,还进行铸钱。而三藩的军饷还要清政府来提供,仅顺治十七年的军饷就达到了两千九百余万两白银,天下的财富有一半就消耗给了三藩。清朝立国不久,经过战乱,社会还没有恢复稳定,资政本来就紧张,还要养虎为患,这也让康熙不得不考虑撤销三藩了。

经过多次深思熟虑,和多次兵部户部确议,后又经过多次议政王大臣会议,多次九卿科道会同确议,康熙帝综合权衡各方利益和各种形势,力排异议,决心撤藩。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康熙帝批准尚可喜主动撤销三藩,告老还乡。吴三桂,耿精忠被迫也提出撤藩,康熙帝也下发了撤藩诏书。十一月,吴三桂“兴明讨虏”,开始反叛。经过八年的撤藩战乱,平叛取得了胜利。清除了三藩的拥兵自重,尾大不掉,自成一体的割据势力,避免了国家再次分裂。同时,这次胜利使国家多民族统一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为收复台湾,驱逐沙俄,平定准噶尔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撤藩的胜利,使国内逐渐统一,社会逐渐安定,缓解了中央财政,为开创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

康熙帝年轻有为,不仅有治理国家的大局观念和思想高度,还能静心定气,治策有方,使平叛胜利。综合起来,私认为,平定三藩是康熙帝的英明决策。

三藩之乱是康熙的英明决策么?

康熙十二年,康熙皇帝决定撤藩,从而导致吴三桂叛乱,史称“三藩之乱”。历经八年,最终以吴三桂失败而告终,吴三桂不但丢掉了性命,而且从此背上了汉奸的骂名。我认为康熙消藩是“兔死狗烹、卸磨杀驴”的行为。

首先,吴三桂对于大清朝是有功的,这点毋庸置疑。没有吴三桂的“引清兵入关”,大清朝不会这么登上历史舞台,所以对于大清朝的建立,吴三桂居功至伟,所以朝廷封了吴三桂一个“平西王”。历朝历代在建立新的朝代以后,皇帝都会为昔日的功臣封王拜相,所以说对于吴三桂这样一个功臣,封一个“平西王”实属平常。

再者,吴三桂在担任平西王时期,一直对于大清朝是忠心的。在此期间,康熙曾下令收回云、贵地区的治理权,吴三桂给了;康熙两次要求裁减兵力,吴三桂都照做了。这些事情都说明吴三桂没有反叛之心。

最后,叛乱初期,吴三桂打的康熙毫无还手之力,但是吴三桂在势头正盛之时,提出“划江而治”。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没有要一统天下的心,如果吴三桂想反,此时乘胜追击,大清朝段然不是对手。那样历史就要重写了。

所以康熙消藩是历朝历代皇帝的一贯作风~“兔死狗烹”。建立大业之后开始清算昔日手握重兵的功臣,出于皇帝的做法没有错,皇帝为了天下太平,为了稳固江山这样做无可厚非,对于吴三桂只能说时也命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