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手下有哪些大将背叛了他?这些手下为什么要背叛岳飞?
要说岳飞被冤案,岳飞十二军部将,其中有九个不同程度参与了“诬陷”岳飞一事,可悲可叹,到头来和岳飞共赴生死的,仅是十二部将之首张宪。为国为民的岳武穆惨遭大半部下反戈,可谓是南宋人间惨剧。
岳飞,先是汉家英雄,才是南宋英雄,出身普通的岳飞是个传奇,以才华和决绝,扶摇直上,可惜的是,岳飞一生经历的背叛不少,先是元妻刘氏的背叛,再是朝廷和部将的背叛,都说家国家国,可是岳飞为了家也为了国,却丝毫没有获得他们给予的反馈。
南宋建立之初,宋高宗还曾经历金兀术的封锁追杀,最终被岳飞在黄天荡一战中重创金军,宋高宗才得以松一口气,都说韩世忠在“刘苗之变”中救过宋高宗,因此是宋高宗的救命恩人,但岳飞又何曾不是?但在这样的君臣关系下,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岳飞在崛起后频频遭到来自于朝廷的刁难。
岳家军,这支被金人视为死神的军队。
自岳飞在南宋站稳脚跟,岳家军便开始逐渐建立,岳家军拢共十二个军部,而其中的背嵬军实力最强,由岳飞的部将傅选率领,背嵬军曾经在岳飞第四次北伐的“郾城之战”中大败金军最精锐部队,斩杀金兀术的女婿,被视为当年南宋第一强军。
但岳家军虽有个岳字,他们却不是岳飞的私军,首先岳飞一心为国为朝廷,自己并不会培养私军,再者来讲,北宋一百多年对军队的控制,军权和财政大权的剥离,让这些军队实质受忠于朝廷,大将几乎难以完全掌控这些军队,也是因为这个特征,导致岳飞后来被秦桧和张俊诬告,十二个部将不仅几乎没有人出来为岳飞撑腰,还有九人参与了诬告岳飞和在状书上画押。
绍兴十一年,金兀术抓住了南宋君臣的弱点,提出只要杀死岳飞就能两国谈和,实际上,金兀术在不顾撕毁此前的和议都要进攻南宋,本来就从来没将“协议”放在眼里,而在绍兴十一年,金兀术主动给出“台阶”,其实也是为了掩饰金国已经虚弱的事实,而南宋君臣看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是,不是质疑和猜测,而是耻辱地认同。
因为杀掉岳飞,是南宋君臣做梦都想的事情。
岳飞太强势,曾经和张浚在争吵中让宋高宗感到不满,而后因为战功赫赫,让在朝中的秦桧以及同样作为大将的张俊感到不安,秦桧的不安是害怕岳飞带着至高无上的功劳回来,他将没有地位,而张俊则是嫉恨岳飞的才华和意志,让他的光芒被掩饰。
于是金人的要求提出来后,南宋人自己率先“制造”岳飞的“造反罪证”。
绍兴十一年四月,岳飞、张俊、韩世忠皆被枢密院夺走了兵权,除了岳飞和韩世忠不知道以外,一场千古奇冤正在酝酿。
本来在此之前,岳飞第四次北伐被阻断,十年北伐功绩于河南断绝,洒泪当场,这个时候就已经暴露了南宋的文臣武将的矛盾,只是岳飞他们没想到,朝廷会丧心病狂陷害于他,他忠诚的朝廷,对他伸出了金人都未曾刺中过他的那把刀。
秦桧在制造罪证,而与他密谋的,正是张俊。
秦桧因为没有深入了解岳飞军中的动态,编故事也不会编,而张俊却不同,他曾经是岳飞上司,对岳家军内部多少有些了解,张俊出手非常恶毒,先找来了岳飞的部将王俊,王俊是岳飞的十二部将之一,仅次于张宪,但也是王俊自己“举报”,导致岳飞蒙受奇冤。
趁着张宪不在,王俊设计了岳飞和张宪要在襄阳起兵造反的“罪证”,但是仅是王俊一个人还不够足以证明他说的是真的,于是他还需要同僚来作证,先前本来还想“偷偷摸摸”陷害岳飞的王贵没有办法,他被张俊抓住把柄威胁,王贵只能签上了投名状,把王俊的证词给了秦桧,其实这就是一场戏。
作为岳飞的重要部将,王俊和王贵的“证词”让岳飞陷入泥潭,王俊之所以构陷岳飞和张宪,无非是为了权力,因为他的地位根本就是直隶于朝廷,加上朝廷文官的侵蚀,王俊为了前途,毅然出卖岳飞。而王贵则是因为多种因素,实际上有很多宋代作品都有提到,王贵是出于极其无奈的境况下才做了证明,但事实具体如何让人不得而知。
证词一出,韩世忠和岳飞才知道秦桧和宋高宗的“夺权”竟然是为了这样做,众人震惊,但是这个时候,让人毁三观的事情还没完,因为傅选在秦桧公布岳飞罪证后,立即出来表示岳飞的确是有着谋反之意,还将岳飞在北伐途中的停留描述成为了“蓄意抗旨”,用心险恶让人作呕。
恰好岳飞的心腹张宪此时也被捕,岳飞已经注定再也没有翻身的可能,朝廷的背叛,还有部将的背叛,让岳飞无法言喻,但是,令人感到绝望的事情还没有结束,因为还有“六位”证人继续出现,他们都在岳飞的罪证上做了证明,这六人分别是:
岳家军游奕军部将:姚政
踏白军:董先
右军:庞荣
选锋军:李道
左军:李兴、徐庆
这六人的“确认”,让岳飞一事无法再有转机,整个朝廷,几乎都是下定决心要过河拆桥,文人想着杀掉岳飞,以此挫伤朝廷武将的锐气,重新以文抑武,武将想着杀掉岳飞,自己得以出人头地,即便岳飞和张宪坚决不认罪,但他们曾经拼命守护的人都希望他们被处死,岳飞等人无法抵抗。
于是岳飞绝食,表示清白。而在审问岳飞的时候,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让判官何铸为之动容,他上书宋高宗岳飞是被冤枉,实则无罪,但是秦桧点醒了何铸,告诉何铸这是宋高宗的意思,于是诸审查官都沉默了,为了前途,他们都纷纷视而不见,将岳飞此事“逼假为真”。
岳飞还在被囚禁期间,宋金两国已经在欢快的气氛中签订“绍兴和议”,南宋文人十分开心,他们觉得朝廷即将可以回到当年汴京的美好繁华中,而金人更加开心,岳飞被清除,金人等到养精蓄锐可以再次南下,并且如他们所想,南宋朝廷还是那么喜欢内斗,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
绍兴和议让人感到屈辱到尘埃,此前岳飞收回的失地,几乎全部都被南宋统治者重新割让给金国,岳飞等人知道此事捶胸顿足,但是也无法阻止。完成了和议的签订,秦桧等人又把目光放到了彻底“解决”岳飞的身上来,于是张宪、岳飞、岳云先后遇害,他们不是被囚禁致死,而是被杀害。
当然,不是整个朝廷都这么不分是非,在处死岳飞一事中,还是有人坚持正义,主张岳飞被冤枉,但一一都遭到了贬官,正义被压制,南宋最冷的一个冬天,正是绍兴十一年十二月。
岳飞被秦桧先斩后奏之后,韩世忠怒问秦桧,杀害岳飞靠的是什么证据,于是秦桧便说出了那句千年“名言”:莫须有。韩世忠对人性感到悲哀,忿忿地呢喃到,好一句莫须有,事实也证明,所有将领中,也只有韩世忠还敢为岳飞说句话,但也仅此而已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岳飞的手下有哪些大将背叛了他?这些手下为什么要背叛岳飞?
背叛岳飞的部将共有四人,即中军统制王贵、岳家军统制傅选、前军副统制王俊和踏白军统制董先。这四人都是岳飞手下猛将,均在关键时刻因各种原因背叛了主帅。
众所周知,岳飞手下猛将如云,除了上述四位外,还有张宪、岳云、杨再兴、徐庆、姚震、牛皋、吉青等。其中张宪和王贵别誉为岳飞的左膀右臂,随岳飞时间最长。
我们先简要的介绍一下背叛岳飞的这四位大将。
王贵,相州汤阴人(今河南汤阴),是岳飞的结拜大哥。此人一生谨慎细致,是岳家军中的大管家,军中地位仅次于张宪。跟随岳飞大战宜兴、讨伐曹成,收复襄阳、邓州等地,克复郑州、洛阳,大败金兀术。
王贵官至承宣使,在岳飞账下任中军统制。岳家军归隶枢密院后,王贵改任鄂州御前诸军都统制。岳飞遇害后,王贵引病辞职,十一年后因病去世。
傅选,原为江西大使司统制官,绍兴三年调往岳飞部,任岳家军统制。先后与徐庆平定筠州叛兵,与岳飞屡败杨么水军,与王贵、董先在唐州大败金兀术。绍兴十一年,改任鄂州御前背嵬军同统制。
王俊,原为东平府雄威将,在靖康年间属范琼部下,范琼被捕杀后,在平定平定杨么叛乱后,归岳飞统领。此人一直没有获得什么军功,但却官至张宪副手。因此有人怀疑王俊是张俊安排的卧底,最终才善终。
董先,河南洛阳人,是大将牛皋的好友,自伪齐归来投奔岳飞。董先军功没得说,但却好财利酒色,岳飞对此比较厌恶。先后攻京西,克邓州,与王贵战唐州、克金兵,岳飞去世14年后,侍卫步军统制董先卒。
这四人背叛岳飞的过程: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第二次达成议和,此时的岳飞已经赋闲在家多时。金兀术向秦桧修书,言明非要杀死岳飞才能实现两国真正的议和。一年前,岳家军在颍昌大败金军,金兀术因女婿被杀而要报仇。
金兀术的密信让秦桧寝食难安,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只能遵照执行。秦桧开始借机瓦解张俊、韩世忠和岳飞的兵权,使三人赋闲在家。当初秦桧在陷害韩世忠之时,岳飞曾通风报信,秦桧得知后对此痛恨不已。
在秦桧的授意下,张俊开始编造谣言陷害岳飞,秦桧趁机指使其党羽右谏议大夫万俟卨(mò qí xiè)弹劾岳飞,要朝廷罢去岳飞枢密副使的职务。秦桧的其他党羽,如御史中丞何铸、罗汝楫等人纷纷参与弹劾。
宋高宗因母亲回归之事也对岳飞不满,积极配合秦桧进行诬陷。岳飞蒙受不白之冤,决定上章请辞,高宗随即解除了岳飞的枢密副使职务,仅保留少保的官阶。罢官只是秦桧陷害岳飞的第一步,之后王贵登场。
王贵曾在颍昌大战中有怯战的神色,岳飞本要将其斩杀,因众将恳求方才赦免。王贵还因部下纵火,而被打过一百军棍。秦桧本想利用二人的嫌隙进行挑拨,谁知王贵根本不吃那一套,张俊又以王贵家眷为要挟。
无奈之下,王贵为保全家人只能被迫屈从。再说王俊,身为前军副统制,不仅没有什么军功,还擅长坑害无辜。遭到上司张宪的多次打压,因此心有怨气。在秦桧党羽林大肆造谣之际,王俊被秦桧相中。
王俊还串通收买了姚政、傅选和董先三个统制。同年九月,王俊向王贵投呈诬告状,诬陷张宪图谋威逼朝廷将军权交还岳飞。随后王贵违心地将状纸转交秦桧党羽,之后张俊拿着诬告状将前来镇江的张宪逮捕。
在一系列的连环诬告之下,宋高宗下令将岳飞送至大理寺审讯。一个月后,岳飞被逮捕入狱。在这设计缜密的诬陷案中,王贵、傅选、王俊和董先都背叛了岳飞,王俊直接参与了诬告状的草拟,他的罪行最大。
其他三人虽然罪行稍轻,但对岳飞的死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让人不能宽恕的是他们的背叛行为,为后世人所不齿。他们背叛岳飞的原因也很多,有的为了保全自身利益,有的为升官发财,还有报仇的。
综上,背叛岳飞的四个部将分别是王贵、傅选、王俊和董先。陷害岳飞的罪魁祸首是秦桧、王氏(秦桧老婆)、张俊、王俊、万俟卨,他们的跪像也在岳飞墓前受人唾弃。
岳飞的手下有哪些大将背叛了他?这些手下为什么要背叛岳飞?
岳飞太惨了!撤了官职后的最艰难时刻,被曾经的部下落井下石!
曾经的12营主将中,有5位背叛了岳飞,还有另外4位次一级的将领也一起背叛了岳飞。
这些人都是谁,为何要那样做?
1、背景:岳飞失势岳飞的忠,举世皆知。岳飞的勇,震撼金兵。
但是,岳飞在职业生涯犯了几大“错误”,导致有人总是惦记着。
一是,岳飞作为武将,建议“立储”。
过去的皇家是极其讨厌出现这种情况的,一旦出现,妄议者就会受到惩罚。岳飞是忠臣,也是重臣,但给宋高宗提议立储,这事做错了。
人可以直率,但身居高位,有些事不能说,哪怕是出于好心也不能说。
伴君如伴虎,不是戏言!
二、岳飞“违抗”圣旨。
岳飞最后一次北伐时,形势一片大好,岳飞有意直捣黄龙。但此时,宋高宗却不愿意岳飞继续前进。
撤兵的金牌发了一道又一道,足足发了十二道金牌。
这么一个有威信的大将,却敢违抗皇帝的旨意,你说皇帝怕不怕?大宋的江山怎么来的?不就是赵匡胤陈桥兵变来的吗?
如果岳飞也搞一个“黄袍加身”,宋高宗怎么办?他吓死了。
三、岳飞想迎“二圣还朝”。
这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题,二圣一个是宋高宗的哥哥,一个是高宗的父亲,两个前皇帝回来了,宋高宗赵构怎么办?他是因为两位皇帝被俘虏后,临时顶起来的。如果二位先帝回来了,宋高宗不让好像说不过去啊!
就算1135年宋徽宗已经死了,但宋钦宗还在啊!
所以,对于北伐,宋高宗是矛盾的。
但岳飞是个直人,认为二帝被俘是耻辱,救回之后可以洗刷耻辱。
但,这是宋高宗无法容忍的。
我们看以上三条,各个能够岳飞喝一壶的。
于是,1141年4月,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被调离军队,到临安枢密院供职。
三个带兵的将领中,岳飞和韩世忠都是直性子的人,是纯纯的武将,但张俊是个心狠手辣的政治刽子手。
在他看来,韩世忠和岳飞必须搞掉,他才能掌控更多。
但张俊第一次提出和岳飞分解韩世忠的军队时,岳飞拒绝了。当秦桧要暗害韩世忠时,岳飞再次通了信给韩世忠。
就此,张俊和秦桧都认为岳飞才是影响他们掌控朝政的最大阻碍。
1141年农历八月九日,岳飞被夺走所有的权力,只能做个闲职的“万寿观使”。
可以这样说,此时的岳飞无兵无权,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更为要命的是,几乎朝廷里的人都知道,高宗不喜欢岳飞,秦桧也对岳飞很讨厌,张俊在四处给岳飞使绊子。
一句话,1141年8月的岳飞,基本是素人一个了,给曾经的下属们挡不了遮雨伞,还和皇帝、宰相秦桧关系一般,于是,那些为了前程不要脸的魑魅魍魉纷纷出现了。
2、背叛岳飞的将领都有谁?为什么要背叛?秦桧
我们得知道,祸害岳飞的都有谁?
首先就是宋高宗,没有他的默许,没人敢暗害岳飞。这是罪魁祸首。
第二位就是秦桧,这是最卑鄙的那一个,炮制罪名,建议处理办法,都是他办的,秦桧也是“莫须有”罪名的发明者。此人就算被千刀万剐,也难解百姓心头之恨。
第三位就是张俊,这是岳飞的同僚,与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并称南宋“中兴四将”。
此人太坏了,贪财好色,利欲熏心。如果说,宋高宗是岳飞被害的默许者,秦桧就是 计划制定者,而张俊就是一线的操盘手,背叛岳飞的将领,都是张俊一个个拉出来的。
第四位、五位就是万俟卨[mò qí xiè]、罗汝楫,这是岳飞的审判者,明知罪名“莫须有”,却仍然违背良心判处岳飞死刑。
这里就是那些残害岳飞的主谋了。
那背叛岳飞 的将领都是谁呢?
(1)中军统制--王贵。
这是岳飞的左膀右臂之一,地位甚至要高于张宪,是妥妥的第二把手。
张俊根据秦桧的授意,威逼王贵背叛岳飞。
为何找的是王贵?
一是官位够高,岳家军中排名第二位。二是,岳飞在1140年7月,因为王贵作战不利,畏战情绪太强,受到了岳飞责罚。
张俊找王贵,认为王、岳之间有矛盾。
但让张俊失望的是,王贵拒绝对老上级落井下石,拒绝无端指责和背叛。
无奈之下,张俊做出了不要脸的阴狠举动,拿王贵家人相威胁,就此,王贵妥协了。
(2)右军统制---庞荣
庞荣是右军统制,这人曾经是岳飞的同僚扈成下属,扈成死后,庞荣带着人马投奔了岳飞。
不得不说,岳飞对其很重视。在各种战役中,庞荣还是表现得中规中矩。
但岳飞被解除官职后,庞荣没有经受住秦桧的威逼利诱,附和了王俊的状子,并签了字,最后背叛了岳飞。
(3)游弈军统制---姚政
游弈军很厉害,是8000骑兵,在姚政的带领下,这支队伍还是立下过大功劳的。而且,姚政和岳飞、张宪出生入死,屡建战功。
姚政曾经和张宪一起完成了临颍大捷。
就是这么一位将领,终究还是没有抵挡住外在的压力 ,做出了背叛岳飞的事情。
(4)踏白军统制---董先
董先,这是岳飞账下绝对的虎将,是岳家军中勇冠三军的急先锋,此人能和牛皋、杨再兴齐名。
然而,董先此人贪财,《续资治通鉴》中记载,秦桧曾向赵构推荐董先、牛皋,赵构却说:
“二人诚骁勇,然先好货,皋嗜酒,未可驭众。”
啥意思?二人很勇敢,董先太贪财,牛皋爱喝酒,不能统帅大军啊!
看来,董先贪财已经名声在外了。
因为贪财这个毛病,董先终究被秦桧拿下,成了诬告岳飞的将领之一。
(5)选锋军统制---李道
李道以前是宗泽手下的大将,宗泽死后,划归到岳飞这里了。
岳飞在的时候,李道表现还不错,岳飞死后,李道的脊梁终究是软了,在秦桧、张宪的策划下,背叛了岳飞。
岳飞死后,李道确实升职了。但这种升职,他会心安吗?难!
(6)前军副统制---王俊
岳飞墓前跪着五个人,哪五个人?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罗汝楫。据说,有些地方将五个人中的罗汝楫换成了王俊。
可想而知,这王俊多恶劣。
王俊是岳飞悍将张宪手下的副统制王俊。他不是主将,但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反岳人物”。
张俊找到王俊后,让王俊状告岳飞、张宪。
就是王俊的状子,串联起了一群“背叛岳飞的将领”,各路“背叛者”在状子上签了字,就此交给秦桧心腹林大声,林交给了枢密院的张俊。
从此,岳飞再无出头之日。
都是主将,比起王贵等人,张宪真的是条汉子,由此,张宪能流芳百世,王俊、姚政、庞荣等人却遗臭万年。
(7)另外3人
除了以上六人外。
背叛岳飞的将领还有傅选、徐庆,李兴等三人。
总结起来,以上九个人背叛岳飞无非四个原因。
一是岳飞失势了,对他们的前途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要收拾“素人岳飞”的是皇帝+军部大佬张俊+宰相秦桧,如果不要脸地为了前程,背叛岳飞是最好的选择,就算不背叛,离岳飞父子、张宪越远越好。
这就是丑陋的人性。
二是拒绝不了美色财宝。
秦桧、张俊等人拉拢这些人时,美色、财宝都是重要的筹码。
三是利用和岳飞的不睦。
岳飞治军是很严的,一些将领是受过惩罚的,比如王贵等人。利用和岳飞曾经的不和睦做文章,是张俊、秦桧等人的重要伎俩。
四是被胁迫。
如果这些人不配合,那就等着穿小鞋吧!因为,要整死岳飞的几个人掌控了整个南宋。
在各种威逼利诱之下,岳飞麾下9位将领背叛了。
一位忠心为国,为了国家统一流血流汗的大将军,在若干人的背叛下,在莫须有的罪名加持下, 最后英勇就义,这是苍天无眼,更是人性有缺!
但历史,终究给了岳飞以公正,只是,这公正来得有些迟!
岳飞的手下有哪些大将背叛了他?这些手下为什么要背叛岳飞?
公元1141年,宋金淮西之战结束后,赵构就把韩世忠、张俊、岳飞召集到中央政府开庆功会。因为一切进行的毫无预兆,所以三位大帅并没有想到这是削夺兵权的开始。
等到三大帅到达中央政府后,赵构马上告诉他们,庆功会之后,你们就不用再回自己军区上班。总而言之,我现在提拔你们当枢密使,以后你们就在中央政府办公。
接下来,张俊最先识时务,当即就主动将军队交出来接受中央政府改编。与此同时,赵构又让张俊、岳飞二人一块到淮东改编韩世忠的军队。因为,韩世忠现在不在军队里面,而进行改编韩家军的人,又是张俊、岳飞这样的军界牛人,所以韩家军自然只能接受被改编。
这个时候,吴玠又恰好病逝,于是赵构直接派了一个高级文职官员过去,就很快将吴家军改编完毕。这样一来,岳飞的处境就有些尴尬,因为现在就只剩下他的岳家军没有得到全面改编。 在这种背景下,言官开始出面。
于是,各种不利于岳飞的攻击,开始出现在赵构的案前;更主要的是,还有副本出现在岳飞的案前。当然,赵构这样做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希望岳飞能够认清楚状况,主动辞职。而且,以大宋帝国的惯例去看,皇帝这样处置某个人,只要他比较识相,通常是可以全身而退的。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此时的赵构,对岳飞还并没有多大的恶意,而且岳飞也按惯例提出辞职请求,赵构很快给予准许。如果事情到此,岳飞自然也会像韩世忠等人那样,过着体面的退休生活。
但问题是,岳飞随后的行为就有点认不清形了。因为岳飞在光荣退休后,竟然没有在帝国都城呆着,反而跑到了庐山隐居。对于这个行为,岳飞即便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也仍然改变不了事情的严重性。因为,庐山距离临安太远,而距离岳飞从前的军区太近。
如果说,此时有人告诉赵构,就说岳家军正在进行阴谋活动,试图让岳飞回到岳家军,你说,赵构会是什么反应呢?在这种背景下,岳家军中的一位高级将领王俊就跑出来揭发,说是岳家军的三号人物张宪,打算用武力迫使中央政府让岳飞重新回到岳家军。
这位王俊当时官至岳家军前军副统制,也是张宪的副手,他出来揭发张宪,很难说他究竟是受人(秦桧)指示而故意栽赃,还是张宪本身真有这样的打算,而王俊为撇开关系,只好站出来揭发。但不管怎么说,王俊作为岳家军的高级军官,他的这种行为,本身就代表他并不愿跟着岳飞走到底。
在这种背景下,这封检举信,很快就放在岳家军的二号人物王贵面前。王贵是岳家军中的排名,一直在张宪的前面。只是王贵在关键时候出卖了岳飞,所以人们容易漠视王贵在岳家军中的地位。但毫无疑问,王贵一直都是岳家军中毫无争议的二号人物。
当时,王贵看着眼前这封检举信,自然面临一个抉择,那就是他如何处理这件事?因为,这种事一个处理不好,王贵自己也可能会被连累进去。因为,现在有人揭发说,岳家军阴谋让岳飞重新回到岳家军。岳家军的二号人物王贵竟然把这件事给压下去,王贵这是想干什么?如果这件事只要传出去,王贵也是标准的死罪。
于是,王贵就把这封揭发信,直接交给了枢密使张俊,并且把张宪抓了起来。现在的问题是,岳家军二号人物王贵,接到这个检举信后,为什么会直接上交,并且拘捕张宪呢?
按当时官方的说法,自然是王贵忠于皇帝,所以看到岳家军有人阴谋叛乱,自然是选择了大义灭亲。而按后世的说法,却显然是王贵被秦桧胁迫和收买。至于真实原因究竟是怎样,千百年后,我们已经很难再理清楚。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王贵的行为,是促使岳飞被拘捕的直接原因。并且,王贵的这个行为非常可怕,因为王贵是岳家军的二号人物,他这样做,本身就表面岳家军并不会坚决支持岳飞。这样一来,赵构处死岳飞,自然也不会再有所顾忌,于是莫须有的罪名堂而皇之被弄了出来。
岳飞的手下有哪些大将背叛了他?这些手下为什么要背叛岳飞?
现在很多人说岳飞之死是因为岳飞过于刚直以致不知变通、政治敏感度低、情商低,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和同僚关系不好,因为他老是囔囔着“迎还二圣”所以赵构一心想要除掉他云云!还有人说他养私家军犯了皇帝大忌,当然得死!以致还有人说他的大将都背叛他,可见岳飞有该死的地方!
现代人就喜欢用现在的制度约束去想象古时状况,总以为现在的军队有纪律约束,和民事民政系统界限分明,古代就应该也是这样,如果不是,那么这些大将就是军阀这些军队就是私家军,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军队是军阀部队还是中央统御,要看制度架构和执行情况,要看钱粮甲仗、重要职位人事任免权在谁手里,并不是看军纪如何以及军头之间会不会乱斗,如果拿最后两条看的话,那么从上古时期直到民国,中国的军队基本都是军阀都是私家军!
其实岳飞基本上是当时所有大将中的“三好学生”,不但朝廷的诏令都不折不扣的立即执行,而且也不骚扰地方,也不和屯驻地的地方官乱掐架,也不和其他大将打架,也不虚报战功,也不替自己的亲信和亲属乱要官职封赏,率军征战时朝廷给予的便宜行事的权力,军事行动结束后也主动缴还,甚至还上报朝廷说我的属官名额多了,请考虑裁减一下!
说到“迎还二圣”的口号,当金人有了扶立“丙元午子”也就是钦宗之子、动摇赵构统治合法性的图谋后,岳飞不但从此在公开场合和奏章中,绝口不提“迎还二圣”,而且对钦宗的称呼也改成了“天眷”。可见他对政治敏感度并非传言的那么不堪。
历史上的岳飞是文武双全,战功卓越,军事才华突出,为人刚正,私德近乎完美,有着中国传统中所理想的君子人格,但绝非刚直耿介不知变通的迂腐之人,只不过他的军事才华和年龄优势已经严重威胁着金国的生存,以致当时金国实际掌权人兀术点名要清除他,也因为他的君主赵构是个古今中外都少见的奇葩,放着大好的局面不要只求偏安江南还要得到金国册封,而秦桧在其中的作用和动机,金人还在议和的秘密条款中要求赵构不许撤销秦桧的相位,也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秦桧为了陷害岳飞,买通了岳飞手下的将领,让他们栽赃陷害岳飞,他们分别是王贵、王俊、傅选、姚政、庞荣。
王贵是岳飞的汤阴小同乡,与张宪都是“岳家军”的副帅,是岳家军的主要战将之一,王贵在岳飞冤案的作用,就是在王俊诬告后,违心的没有阻挠和压下王俊的告首状,而是递交上去,从而帮助秦桧、张俊陷害张宪,继而牵连岳云,迫害岳飞。张俊为了陷害岳飞,先让张宪副手王俊写了诬告信,但王俊级别不够,张俊便想到岳飞的左右手王贵,张俊先是跟王贵提到他之前被岳飞处罚的两次经历,想以此引起王贵对岳飞的怨恨,但王贵的态度很明确,他丝毫不怨恨那两次处罚。然后张俊甩出了王贵的隐私,以此相胁,有说是张俊以美色引诱王贵,王贵上钩后被张俊抓了把柄,也有说王贵家人犯了重罪,王贵包庇他们,若是被揭发,必定连累王贵丢官甚至获罪,是以王贵被迫接受了王俊的诬告状,递交给了镇江枢密行府,是王贵的再一次不勇敢,导致了岳飞被害!
王俊是岳家军中的副统制,是张宪的副手,是一个最惯于反复变诈、喜欢出卖同僚的人,外号“王雕儿”,先是靠告讦补了本营的副都头,在后来的表现可以看出能力很一般,在讨杨么无功后,宋廷将他派到岳飞营下,当了前军副统制,象他这种能力一般的还能当上副统制,很有可能就是秦桧等人有意识的安插在岳飞身边,就是王俊第一个跳出来诬告张宪谋反,张俊将张宪逮捕后对他严刑逼供,要他诬陷岳飞父子,张宪坚决不从,张俊无奈,最后只好编造口供,呈给秦桧,秦桧最后也只能以“莫须有”将岳飞害死,张宪和岳云一起被害!王俊的目的很明显,就是通过诬告来升迁!
傅选原是江西制置大使司统制官,绍兴三年所部拨归岳飞,任岳家军统制,随岳飞平定杨幺与北伐,亦有善战名声。
姚政是岳飞同乡,在建炎三年,驻守宜兴的刘经试图吞并岳飞人马,刘经的部下王万将此事悄悄告诉岳飞,岳飞即令姚政驰归宜兴,将刘经斩首,可见姚政曾经也是深得岳飞信任的部下。
庞荣,原为扈成军中统制官,扈成死于与戚方的火并后,庞荣辗转代领人马投奔岳飞,后来亦成为京湖宣抚司重要统制官。
在张俊对一些岳家军将领威逼利诱的时候,傅选、姚政、庞荣因附会王俊告首状各有迁转,正是这些人在忠诚与背叛上选择了后者,靠着出卖从前的战友和主帅来升官发财!
那段历史真的很考验三观,越好的人死的越惨,越坏的人越得意!现在还有人不遗余力的抹黑岳飞!是不是很可悲?
岳飞的手下有哪些大将背叛了他?这些手下为什么要背叛岳飞?
岳飞被捕后,岳家军的十二位将领中,有九人先后参与了诬告岳飞。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岳飞被关押进大理寺狱中,与此同时,秦桧等人在紧锣密鼓地计划着如何给岳飞定罪。
罪名是现成的,无外乎拥兵自重、意图谋反等,但要坐实岳飞的罪名,就成了让秦桧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
为此,秦桧通过各种手段,或威逼利诱,或分而化之,从岳家军中找到了九个“愿意”做伪证的人,而这几个人原本都是和岳飞出生入死的兄弟。
这九人分别是:前军统制王俊、中军统制王贵、游奕军统制姚岳、右军统制庞荣、背嵬军统制傅选、踏白军统制董先、防御使徐庆、左军统制李兴、选锋军统制李道。
正是这九人的联合揭发举证,指认岳飞意图谋反等罪,不仅让身在大狱之中的岳飞百口莫辩,也让秦桧最终得逞,成功的将岳飞定罪,并在宋高宗赵构的授意下,在狱中赐死岳飞,一代民族英雄最终蒙冤而死,可悲可叹。
那么,这九人为什么要背叛主帅岳飞呢?
绍兴十一年年初,由于岳家军前期的接连胜利,让金国在攻灭南宋这件事上,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因此,金国高层就有了想与南宋议和的想法。
对于议和,南宋政府这边自然是举双手双脚赞成,宋高宗赵构是早都不想打了,极力想维持现状的他,巴不得停止一切战事。
不止是宋高宗有这种想法,朝中包括秦桧等众多文臣也是如此,安于现状是他们共同的目标,而阻挡这个目标实现的人,统统都是需要铲除的绊脚石。
因此,在听到金国想议和这个风声后,南宋朝廷就开始了打压手握重兵的武将。
韩世忠、岳飞,这两位极力主张抗金的大将,成为了当时的众矢之的,经过一番运作,二人被调离部队,回到临安任职。
与此同时,金国大将完颜兀术派人向南宋明确表达了议和的意愿,对此,宋高宗乐不可支,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但金国提出来的一个条件,让宋高宗有些犯难。
完颜兀术在信中特意提到,议和没问题,但是有个前提,就是必须杀掉岳飞,以解他心头之恨,如果不行,那议和就没得谈。
“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金佗稡编》
完颜兀术为何非要执意杀掉岳飞呢?这还得从三年前,他和岳飞之间的一场战争说起。
绍兴九年七月,完颜兀术亲率十万步兵和三万骑兵攻打颖昌,就在数日前,完颜兀术本想偷袭镇守在此的岳家军,但不想遭遇猛将杨再兴,双方血战后,完颜兀术大败,损失了两千多人。
回去之后,完颜兀术越想越气,对于这场失败十分的不甘心,因此,在整顿兵马后,于当月十四日亲率大军攻打颖昌,誓要找回前几天丢了的场子。
而岳家军这边,自然是严阵以待,岳飞的长子岳云亲自带领八百背嵬骑兵正面冲刺,其他的岳家军将士,皆十分英勇,在这场战斗中,岳家军奋勇向前,杀得是“人为血人,马为血马”,但“无一人肯回顾”,硬生生的击败了完颜兀术。
也是因为此战,让完颜兀术极为忌恨岳飞,不仅仅是因为被击败,还因为在此战中,完颜兀术的女婿夏金吾于乱军中战死。
失败的耻辱,再加上为女婿死于岳家军之手,因此,完颜兀术在议和的条件里,就加上了必须除掉岳飞这一条。
当然,这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层的,是完颜兀术知道岳飞是抗金的中坚力量,只要他一死,那么南宋早晚会被自己灭掉,这才是他一心想杀掉岳飞的主要原因。
而完颜兀术的条件被传到南宋时,宋高宗赵构与秦桧经过商议,君主二人达成共识,就是想议和,就一定得杀岳飞。
至此,针对岳飞的各种阴谋诡计,开始“粉墨登场”了。
俗话说师出要有名,即便铁了心要陷害岳飞,那自然就要找一些能置他于死地的罪名。
秦桧先是指使党羽万俟卨、罗汝楫二人,对岳飞进行弹劾,指责岳飞在朝廷要求他援军淮西时,“逗留不进”、并主张“弃守山阳(楚州)”,以此为由,上书要求宋高宗罢免岳飞的官职。
当然,这些所谓的罪名,全都是罗织而成,根本没有一件是证据确凿的,但宋高宗在接到奏折后,心神领会,当即同意罢除岳飞的枢密副使一职,改任“万寿观使”这样的闲差。
也就是说,此时的岳飞,完全成为了一个闲人,所谓的“万寿观使”,只不过是个名誉称号,但即使如此,对他的迫害依旧没有停止。
紧接着,在秦桧的授意下,原“中兴四将”之一的张俊,指控岳飞会同部将张宪谋反,并借需要调查审问为由,将岳飞投入大理寺的狱中。
到了狱中之后,秦桧等人陷害岳飞的步骤就加快了,毕竟“大主顾”还等着呢,与此同时,秦桧又将原本正直的主审官何铸,换成了自己的党羽万俟卨,开始对岳飞进行严刑逼供。
而罪名和证词,是提前已经准备好的,为了这一份证词,秦桧可是没少花心思。
为了彻底坐实岳飞的“罪行”,秦桧找来了岳家军中的九名大将,通过威逼利诱,让他们指证岳飞,而这九人,都是岳家军的核心人物。
那么,这九人是如何就范的呢?其中最厚颜无耻的,就是前军统制王俊。
王俊在投奔岳家军之前,原本只是东平府的一个小卒,平日里就是靠着揭发别人的错误,以此邀功领赏为生,但由于他能说会道,短短几年,居然混到了都头的 位置。
后来,参加岳家军之后,跟随岳飞的爱将张宪东征西讨,但由于他时常偷奸耍滑,打仗时不卖力,因此没少被张宪责骂,也因此一直没有得到升迁的机会。
时间长了,王俊就对张宪颇有怨言,连带着对岳家军也没什么好感。
岳飞被捕后,秦桧派人找上了王俊,指示他诬告岳飞,并许他高官厚禄,而王俊正盼着这种“好事”,因此,顺其自然的,就加入了秦桧的阵营,在诬告岳飞这件事上不遗余力。
他先是诬告张宪谋反,并借此事牵连上岳飞,至于状词,秦桧早就派人写好了,王俊所做的,就是在上面签字而已。
王俊的诬告,算是第一步,秦桧通过这个动作,成功的将岳飞的爱将张宪打入大牢,这就意味着,岳飞失去了他的左膀右臂。
除了王俊之外,还有另一个向秦桧主动“投诚”的大将,这个人就是游奕军统制姚岳。
姚政出身贫寒,在靖康之变中,因战乱逃离家乡,之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认识了岳飞,岳飞想到自己的母亲姓姚,父亲姓岳,因此就认为姚岳和他十分有缘,就留他在军中效力。
最初,姚岳是一名参谋,他本身是进士出身,在谋略上略有小成,因此,对岳飞帮助不小,也因为如此,岳飞对他十分尊重,将他不断升迁,最终成为游奕军统制。
但在岳飞被捕之后,姚岳并没有选择报答岳飞的知遇之恩,而是沉默不语,并在王俊的诬告证词上签字画押,对岳飞的所谓罪行,表示默认。
岳飞被害之后,姚岳的真面目彻底露了出来,他主动向秦桧递上“投名状”,言之凿凿地说自己要岳飞划清界限,并上书宋高宗,将全国各地中,带有“岳”字的地名全部改掉。
结果,宋高宗还同意了这个荒唐的决定,并全国下诏,依此而行,一时间,“岳”字成为了禁忌。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人,就是中军统制王贵。
王贵也算是岳飞的爱将之一,岳家军的几场重要战役,都有他的参与,并且也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了岳家军的中流砥柱。
而秦桧之所以找上他,是因为他比较熟悉军中的事务,但最初的时候,秦桧向王贵第一次表达出要构陷岳飞的时候,王贵是义正言辞的拒绝了。
但秦桧显然不愿意放弃,他找来王贵的家人,以此来威胁王贵就范,最终,无奈的王贵同意与秦桧配合,在证词上,签字画押。
而在岳飞被害后,王贵深感内疚,便因此辞官,赋闲在家,直至因病而死。
这三人的就范原因,代表了九人中的大多数,要么是因为本身就是那种落井下石之人,比如王俊,要么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比如姚岳,再或者就是类似于王贵那样,因惧怕秦桧报复,只得被迫同意,为陷害岳飞做“伪证”。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正是在他们联合在证词上的签字画押,才导致了岳飞最终被害,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他们也因为此举,担上了千古骂名。
小结:
岳飞被关进大狱后,他手下的十二军部大将,其中有九人不同程度的参与了诬陷岳飞一事,之所以参与,原因无外乎秦桧的威逼利诱,或是许以高官厚禄,或是以家人性命相威胁,总之,为了达到目的,秦桧等人是无所不用其极,最终让这些曾经与岳飞同生共死的兄弟反戈,成为了岳飞之死的帮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