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失4个亿!78亿只蜜蜂都去哪儿了?
养殖二十多年的老蜂农告诉我,韩国这次78亿只蜜蜂集体消失,背后的事情不简单。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在黑龙江山里承包山林,山沟里做养殖业的农户很多,其中就有一家养殖了二十多年蜜蜂的蜂农,前两天聊天说起了韩国78亿只蜜蜂消失他怎么看,他对我说自己也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可大可小,往大了说对于全球都是一场灾难。
韩国蜜蜂“神秘”消失,损失惨重事情的起因也是源于蜂农,入了春以后,韩国南部地区的蜂农打算叫醒沉睡一冬的蜂群,其实正常的情况下,蜂群并不需要人为“唤醒”,它们自己就会在温度上升以后,逐渐从冬眠中苏醒过来,但是南部地区的蜂农发现蜜蜂并没有苏醒,打开蜂箱一看,发现里面的蜜蜂“消失”不见。
这个事可不是小事,对于农作物来说,蜜蜂的作用很大,因此韩国养蜂协会为此专门做了细致的调查,发现韩国2万3697个蜂户中,有17.61%,也就是4173个蜂户遭受到了损失。
23697个蜂户一共饲养227万6593个蜂群,其中17.15%,也就是39万517群蜜蜂“神秘”消失,而根据计算,一只成熟的蜂群大概有2万只蜜蜂,那么也就是78亿只蜜蜂在一个冬天之际,神秘消失。
我说的这个邻居,他自己有80个蜂群,他说一个蜂群大概2万只蜜蜂,自己大概有160万只蜜蜂,他给我算了一笔账,以现有蜂蜜20元一斤,蜂王浆,蜂花粉等利润计算,一群蜜蜂一年的产值就能达到1000元,因此韩国这次蜜蜂“消失”,造成了损失大概是4亿。
蜜蜂神秘“消失”已经不是特例实际上,蜜蜂消失不仅发生在韩国,最近几年这种消失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像美国,日本,印度等国,都有报道蜜蜂消失的情况。
2006年,美国弗洛里达州的养蜂人大卫哈肯伯格,就报道了自己养的2000个蜂群神秘消失,这占他养殖蜜蜂总数的68%,附近其他养蜂人听到了他的消息,嘲笑他不会养蜂,是一个失败的养蜂人,有的蜂农还说就是大卫自己养殖技术问题,不然为什么别人的蜜蜂不消失,偏偏大卫的蜜蜂消失。
结果越来越多的蜂农蜜蜂消失,有些蜂农甚至蜂群一度消失了95%,人们开始不再嘲笑大卫,而是逐渐关注起蜜蜂消失的原因。
到了2008年的时候,美国已经有35个州报道了蜜蜂神秘“消失”的新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包括欧洲的一些国家,也相继出现了蜜蜂“消失”的情况,这就引起了专家的注意,其一是这么多地方的蜜蜂消失,肯定不是饲养问题,其二就是蜜蜂不仅能够产蜂蜜,而且它对于植物以及农作物有授粉的作用,一旦蜜蜂大面积消失,很容易引起减产的情况,如果严重,还会引起粮食短缺。
基于此,专家们开始研究为什么蜜蜂会神秘“消失”,而最终得出了一个新的针对蜜蜂的病症,叫做蜂群崩溃失调症,简称CDD。
CDD有两个非常典型的症状,第一就是蜂群的工蜂会集体消失,蜂群周围不会有蜜蜂死亡的情况出现。第二就是蜂箱内的蜂王,未成年的工蜂以及幼虫,蜂蜜和花粉都在。
也就是说,工蜂离家出走了,但是走之前把蜂蜜都留了下来,怕幼虫和蜂王挨饿,不得不说,工蜂真的是劳动届的楷模,离家出走还做好了准备。
关于工蜂有些人以为工蜂是公的,其实工蜂是母的,蜜蜂中,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的雌性蜜蜂被叫做工蜂。
之所以是这样的情况,是因为雌性的蜜蜂在发育的初期,也就是幼虫的时候,是需要使用蜂王浆的,但是它只能吃几天,之后就会开始食用普通的蜂蜜,而食用普通的蜂蜜会导致其生殖能力停止发育,因此它最后只能变成工蜂,当然了,如果雌性蜜蜂一直吃蜂王浆,它就会变成有生殖能力的蜜蜂,也就是蜂后。
这也是为啥蜂王浆那么贵的关系,毕竟能让蜜蜂生殖能力进化,而且本身就和普通的蜂蜜有所区别。
言归正传,工蜂食用普通的蜂蜜进化为工蜂,刚开始是保育峰,就是照顾年幼的幼虫,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保育峰变成了青年蜂,这个时间也就是十来天,此时的工蜂开始分泌蜂蜡,它开始筑巢,也被叫做筑巢蜂。
筑巢蜂不仅需要筑巢,还需要清理杂物和死蜂。
大约过了三周以后,筑巢蜂不再分泌蜂蜡,他就变成了采蜜蜂,专门采蜜。
之所以介绍工蜂,想要表达的就是工蜂一生很辛苦,但是因为它们的天性如此,不仅要照顾年幼的蜜蜂,还要收拾家里,还有采蜜,工蜂很累,寿命也很短,夏季的话能够活4到6周,冬季的话可以活3到6个月。
它们的寿命很短,但是因为与生俱来的社会性,会让它们无怨无悔的这样做,这也是为什么蜜蜂神秘消失,让专家认为反常的原因所在。
蜜蜂神秘“消失”,背后的原因需要关注其实不仅我邻居蜂农认为蜜蜂消失的原因需要关注,包括很多专家也认为蜜蜂衰竭的背后现象值得人们关注。
第一,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指的是自然界的原因,比如说蜜蜂感染了病毒,寄生虫或者是病原体,如慢性蜜蜂麻痹病,也叫做黑蜂病,它感染3到4天就会出现症状,几天就会死亡。
还有蜜蜂残翅病毒,感染以后的蜜蜂翅膀会消失。
此外还有蜜蜂虹彩病毒,这是一种感染以后蜜蜂分散成小团的疾病,感染两个月以后如果不加以治疗,整群都会消失。
第二,人为原因
人为原因其实很好理解,比如农药化肥,或者是工业污染,又或者是对蜜蜂栖息地的破坏。
比如说农药吧,农药在农业种植中的地位不用多说,但是实际上农药对于蜜蜂的影响很大。有研究人员做过相关的调查,发现被农药影响后的蜜蜂,行为都会受到影响。
其一,会降低繁殖后代的能力,被农药影响的工蜂,煽动翅膀的频率都会降低,而工蜂在夏季,会集体通过煽动翅膀来降低整个蜂巢的温度,频率降低温度升高,对整个蜂群都有影响。
其二,被农药影响的蜜蜂,不会建立“蜡帽”来隔离蜂群,也就是说它们开始不照顾幼虫,这会导致蜂群整体减少。
第三,通讯设施的影响
蜜蜂的大脑可以用最强大脑来形容,虽然蜜蜂的大脑重量只有1㎎,但是却包含100万个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不仅能够让蜜蜂有思维活动和熟悉能力,还能让蜜蜂分辨出方向。
但是随着人类通讯设施的影响,蜜蜂对于磁场的感应能力就会出现偏移。研究发现,蜜蜂的胸部有铁的成分,可以让它感应轻微的磁场变化,一旦有强大的外界磁场干扰,就会影响蜜蜂对于回家路线的规划,最终很容易迷路。
强大磁场的改变有很多,比如说周围加装了新的信号塔,或者强大的雷达波段扫描,都会影响蜜蜂回家。
第四,极端气候
其实最让专家感到威胁的就是极端气候的变化,蜜蜂对于温度非常敏感,工蜂飞翔的温度为15到20℃,成年蜂活动的温度在18到25℃之间。
当气温高于35℃时,蜂子很容易死亡,当气温低于30℃时,蜂子也会死亡。
蜜蜂越冬,最低不能低于零下40摄氏度,而夏季的温度,最高不能超过47℃,不管是高温还是低温,即便蜂群能够度过,也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如今极端气候频发,40℃气温的时候,蜂巢就有可能超过50℃,毕竟很多蜂巢都在地面,而夏季的地面温度本身就比较高,这个时候工蜂不仅拼命震动翅膀引起空气对流,还会外出寻找水源,将水滴在蜂巢的边框上来降温,而温度太高这些措施都没效果,蜜蜂会爬出蜂巢,这是分蜂或者是逃蜂的前兆。
写在最后我国出现蜜蜂消失的情况并不多,邻居蜂农对我说,咱们养殖蜜蜂的蜂农都比较勤快,每天都会观察蜜蜂的情况,气温高了会降温,气温低了会遮盖,同时也注意保护蜜蜂生存的环境。
而国外不同,国外不仅养殖的粗放,还不怎么关系蜜蜂,对环境也加以破坏,有些有些国家装的萨德,强大的磁场更是会改变蜜蜂回家的路。
说到这里蜂农叹了一口气,它说蜜蜂对于农作物产量提高是有明显效果的,很多家里地多的农户,都邀请他们把蜂场搬到自己周围,就是因为授粉好会提高产量,而如今很多人不在意蜜蜂了,很可能会导致于蜜蜂强相关的植物濒临消失。
邻居蜂农说,蜜蜂类昆虫在地球上已经生活超过了1.5亿年,比人类存在的时间要长得多,人类的活动要给昆虫多留一些生机,不然最终的因果,还要作用于人类自己。
损失4个亿!78亿只蜜蜂都去哪儿了?
近日,韩国4000多家蜂农养的约78亿只蜜蜂离奇消失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中国农科院蜜蜂所资源昆虫生物学与饲养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徐书法表示,按照我国一个蜂群(约2万只)蜂蜜产值1000元算,韩国这次损失达到了接近4亿元人民币,可谓是损失惨重。
其实,蜜蜂集体“消失”这并不是首例。从目前的记载看,最早的蜜蜂集体消失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从那以后,欧洲许多国家也陆续出现了多次类似事件。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许多地区蜜蜂集体消失事件开始频发,仅仅是30多年的时间,就导致了美国野生蜜蜂种群几乎消失殆尽。
这引起了美国许多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到了2006年年末,美国科学家将这种现象命名为“蜂群崩溃综合征”(Colony Collapse Disorder,简称CCD)。
关于蜜蜂蜜蜂是世界上最勤劳的动物之一,尤其是工蜂,它们的平均寿命只有45天左右,但是从羽化开始它们每天就开始早出晚归的工作了,一直到生命的尽头,所以才会有“勤劳的蜜蜂”的说法。
工蜂是一个蜂巢中数量最多的蜜蜂,它们在蜂巢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根据年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角色:保育蜂、筑巢蜂以及采蜜蜂,其中保育蜂是刚刚羽化完成的雌蜂,它们负责照顾蜂王产下的卵以及饲养幼虫。(下图为保育蜂,可以看出它的翅膀还比较的短小)
在十几天后,保育蜂的蜡腺开始分泌蜂蜡,此时它们就会由保育蜂变为筑巢蜂,而新羽化的工蜂继续担任保育蜂的角色,再过十天左右,筑巢蜂的蜡腺停止分泌,此时它们就会变为采蜜蜂。
此时是工蜂最累的阶段,因为它们每一次出去就要把蜜囊装满,而装满一个蜜囊蜜蜂需要造访上千朵花,当蜜囊装满后,工蜂会回巢将花蜜放到蜂巢中,再次出去采蜜,如此往复。通常一只蜜蜂一天要采十几次的蜜,但是尽管这样一只蜜蜂一生也就只能酿出0.6克左右的蜂蜜。(除去吃掉的)。
工蜂的采蜜行为其实对自然生态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工蜂一天上造访上万朵花,所以对于开花植物来说,工蜂是天然的传播花粉的媒介。据世界粮农组织的研究发现,世界上有约有95%的野生开花植物以及75%的农作物是依赖于动物授粉的,而在这些授粉的动物中,有着2.5万-3万种不同种类的蜜蜂是最大的功臣。
因此,在整个的生态系统中,蜜蜂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可以为我们提供营养价值较高的蜂蜜,还能帮助我们提高农作物产量,维持植物种群的正常繁殖。
蜜蜂“神奇”的消失通过工蜂的职责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蜂巢的基础就是工蜂,一旦工蜂大批量地出现死亡,整个的蜂群也将面临灭顶之灾,所以,韩国的78亿只蜜蜂消失以及其他国家类似的事件都是由工蜂大量消失引起的。那么,作为一种有着很强导航能力的昆虫,蜜蜂为何会成群地消失呢?目前科学界有四个主流的说法:
第一:农药。农药是昆虫最大的杀手,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农药是不分敌我的,不管是害虫还是益虫,只要沾染上基本上都难逃一死,而如今的农药中,农药的使用是非常常见,而且是比较严重的,因为如今蛙类、鸟类等昆虫天敌的减少影响了自然灭虫,这使得人们不得不用各种农药来灭杀害虫。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如今大多数的农药是对人体危害较小,但对昆虫的灭杀是非常有效的,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新烟碱类农药(Neonicotinoid insectide),比如益达胺(imidacloprid),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广泛使用的。
通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这类农药虽然不会导致蜜蜂直接死亡,但是会影响蜜蜂的记忆,从而导致无法回巢,最终死在野外。而且即使回巢的那些蜜蜂它们采的花蜜中也含有一定量的农药残留,这些农药会影响下一代,从而导致蜜蜂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
第二:温度。蜜蜂是少数可以在冬季以成虫越冬的昆虫,这是因为蜜蜂可以抱团取暖(通过集体挥动翅膀在蜂巢中产生高温,这是它们酿蜜的主要方式,高温会让过多的水分蒸发)。虽然它们可以对抗低温,但是高温就会影响它们的生存。
蜜蜂的耐高低温的极限在13-39℃之间,过高或者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它们生存,而韩国如今与我们一样正值夏天,而今年的高温和降雨韩国同样也在经历,高温会导致蜜蜂死亡,连续的降雨会使得蜜蜂无法采蜜,因此,有专家认为韩国这次蜜蜂集体消失事件可能与气候、温度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病毒的威胁。美国作为一个“蜂群崩溃综合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该国的科学家必然会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科学家们通过对一些发生了蜂群崩溃综合征的蜂巢进行研究,发现了在一些蜜蜂集体死亡的蜂巢中有两种病毒:昆虫虹彩病毒(insect iridescent virus)以及蜜蜂微孢子虫病毒(Nosema ceranae)。
这两种病毒单一任何一个病毒都很难对蜜蜂造成威胁,但是当这两个病毒同时存在时,会导致整个蜂巢的蜜蜂全部死亡。
第四:营养不良。根据科学家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在人工饲养下出现的“蜂群崩溃综合征”中有一个因素几乎是共有的,那就是营养不良。由于在人工饲养下,会以一些玉米糖液等为食物喂养蜜蜂(在冬季或者过度的割蜜时),这会使得蜜蜂无法获得天然的食物,从而导致营养不良。
还有人工饲养下的蜜蜂通常会被当做农作物或者其他经济作用传播花粉的媒介,这使得蜜蜂采集的花蜜单一化,这样也会导致蜜蜂营养不良,最终发生蜜蜂集体死亡的现象。
写在最后蜜蜂作为自然界中主要的花粉传播媒介,是许多植物生存繁殖所依赖的物种,它们野生种群的大量消失必然会对自然生态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且如今的“蜂群崩溃综合征”已经蔓延到了人工饲养下的蜜蜂,这对我们来说不是个好消息。
而关于蜂群崩溃综合征发生的原因目前有多个说法,而在笔者看来,与农药的大规模使用以及我们对树木的砍伐、植被的破坏关系是最大的。
损失4个亿!78亿只蜜蜂都去哪儿了?
爱因斯坦说:“一旦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最多还可以生存四年”蜜蜂一旦消失,人类将会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韩国78亿只蜜蜂集体“离家出走”背后酝酿着怎样的危机?
事件回顾
这件事发生在去年2月份,韩国78亿只蜜蜂集体“离家出走”,从此消失在江湖,让韩国思密达焦急万分,难道这78亿只蜜蜂集体“私奔”了,从此过上隐姓埋名的生活。
其实非也
2021年的1月到2月,万物复苏,大地回春,草长莺飞的季节,此时蜜蜂也该结束“休假”开始新一年的工作,往昔蜜蜂早已成群结队开启一天的工作,韩国蜂民却没等来蜜蜂的倾巢而出。难道蜜蜂“睡”过头了?
当蜂农去唤醒沉睡的蜜蜂的时候,却发现离奇的一幕,结果打开蜂箱一个是全空的,再打开一个还是全空的....
此事不胫而走,其他养殖户观察自己的蜂巢,同样的事情也在上演,最后经过仔细统计,发现,全韩国23000多户蜂农中,有四千户左右蜂农的蜜蜂不翼而飞,占据了17,21%左右。每个蜂群大约为2万只蜜蜂大概有39万个蜂群消失,共计约78亿只蜜蜂集体中“离家出走”
韩国思密达兄弟可是焦急万分,这可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依靠,是什么原因导致蜜蜂失踪了呢?
关于蜜蜂蜜蜂为了自己采蜂事业鞠躬尽瘁,是世界上最为勤劳的动物之一,在它短短40天有效生命里,从羽化开始它们每天就开始早出晚归的工作了,一直到生命的尽头,所以才会有“勤劳的蜜蜂”的说法。
工蜂其实是母蜂,因为雌性的蜜蜂在发育的初期,也就是幼虫的时候,是需要使用蜂王浆的,但是它只能吃几天,之后就会开始食用普通的蜂蜜,导致生殖发育缺陷,最后发育成保育蜂,随着羽化完成,成为了筑巢蜂,开始分泌蜂蜡,它们担起筑巢重担,筑巢蜂的蜡腺停止分泌,此时它们就会变为采蜜蜂。在未来的日子里工蜂夜以继日地工作,直至生命结束。
蜜蜂是一种非常自律的动物,它们分工明确,不同的工作岗位有条不紊的进行,是一种纪律严明的动物,对蜂后绝对的忠诚的生物,如果说工蜂集体“私奔”是不可能的
蜜蜂神秘“消失”已经不是特例案例惊人的相似,在全世界蜜蜂消失的事件屡见不鲜,比如美国、日本,印度、巴西及德国、瑞士、比利时、法国、荷兰、波兰、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也相继出现了类似现象。这些蜜蜂,究竟去了哪里?
2006年,美国弗洛里达州的养蜂人大卫哈肯伯格,就报道了自己养的2000个蜂群神秘消失,这占他养殖蜜蜂总数的68%,附近也没有发现蜜蜂的尸体,案例惊人的相似,难道有什么渊源?
动物学家做出大量的研究发现,蜜蜂消失过后发现两个奇怪的现象,引起科学家的注意
专家们开始研究为什么蜜蜂会神秘“消失”,而最终得出了一个新的针对蜜蜂的病症,叫做蜂群崩溃失调症,简称CDD。
CDD有两个非常典型的症状,第一就是蜂群的工蜂会集体消失,蜂群周围不会有蜜蜂死亡的情况出现。第二就是蜂箱内的蜂王,未成年的工蜂以及幼虫,蜂蜜和花粉都在。
是什么原因导致蜜蜂大规模的失踪了
一、疾病
蜜蜂会不会感染了病毒,像瘟疫一样肆虐,比如慢性蜜蜂麻痹病,也叫做黑蜂病,它感染3到4天就会出现症状,几天就会死亡。
有一种病,叫蜂群崩溃综合征,也叫蜂群衰竭失调。一旦得了这病,工蜂就会失去理智,一直飞行,直到累死,所以附近很少发现蜜蜂的身体。
还有一种这样的病毒, 叫做蜜蜂虹彩病毒,这种疾病种内传染,一旦感染,医治不及时的话,蜂群也会出现“离家出走”现象
工蜂大量走失,没有蜂蜜供应,小工蜂还没长成,属于青黄不接的地步,是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
二、农药
随着我们的粮食产量捷报频传,伴随着化肥、农药大规模的使用,蜜蜂出现在我们的视野的机会越来越少。化肥、农药的化学物质直接影响蜜蜂生活规律。
农药中含有一种成分尼古丁,严重影响蜜蜂的大脑神经,会破坏蜜蜂的导航系统,让蜜蜂找不到回家的路
同时农药还会导致后代被农药影响的蜂群,煽动翅膀的频率会越来越低,直接影响菜蜜量,造成整个蜂群“营养不良”,直接影响后代的繁衍生息。
工蜂大量减少,会直接影响蜂群的后代,后继无人的话,蜂群无法发展壮大。
三,气温影响
韩国2020年的天气反常,阳春三月,百花盛开,本是蜜蜂采蜜的大好季节,可惜天空不作美,长时间阴雨天气,工蜂无法出去工作,长期以往蜂蜜供应不足,造成蜂群营养不良。
到了八九月份气温骤降,直接影响了蜂群冬眠的时间,到了11月份温度回升,让冬眠的蜂群以为春天到来,开始出去采蜜,本就年老体弱的工蜂都累死在采蜂的道路上。
专家给出详细的温度数据,成年工蜂活动温度在18到25度之间,这才适合蜂群的发展,毕竟蜜蜂感知温度能力比较敏感。
一旦温度超过35度,有可能造成蜜蜂的死亡,蜜蜂冬眠时候低于零下30度的时候也会被活活冻死。
所以说蜜蜂是一种对温度极度敏感的动物,极端气温同样会造成蜂群大规模的死亡。
四,通讯设施的影响
随着人类快速的发展,通讯设备也是日新月异,通讯设备发出电波,对磁场有影响,蜜蜂能原路返回,主要是蜜蜂身体中能感应磁场的存在。通讯设备影响了蜜蜂的磁场,导致蜜蜂飞行偏差,作为有“导航”的蜜蜂,在外界磁场干扰下,无法找到回家的路,最后迷路了。
五、生态的破坏
随着蜜蜂的大规模减少,大自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爱因斯坦说的“一旦蜜蜂从地球消失,人类最多还可以生存四年”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随着人类破坏大自然的速度进程加快,乱砍乱打随处可见,导致蜂群采蜜作业环境大大缩减,直接影响了蜂群的生活水平。
每天一个工蜂要采上万朵鲜花,才可以酿出6克的蜂蜜,面对大规模的蜂群,面临着无花可采的局面,即使花种单一,也影响工蜂采蜜的质量,长此以往导致采蜜量质量下降,自给自足都是问题。
如果没有蜜蜂对我们的影响蜜蜂采蜜的同时还传授花粉,促进植物的授粉率,大大提高作物的产量,一旦蜂群数量减少,只有靠人工授粉,这样会直接影响到作物的产量,蜜蜂的缺少带来的不仅仅是直接的经济损失,还影响到韩国思密达兄弟们的生活质量。
蜜蜂是为鲜花植物授粉的主力军。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蜜蜂,意味着世界上将会有4万种植物繁育困难,全球三分之一的农业生产将受到影响,粮食危机也可能加剧
爱因斯坦的话蕴含着更深层的含义,蜜蜂作为大自然物种传宗接代主要中间人,一旦有所闪失,维护自然界物种多样性的得到破坏,如果蜜蜂一旦消失,人类也面临崩溃的边缘。
总结:
蜜蜂大规模“离家出走”,具体什么原因,专家也无从谈起,要想人类长治久安的生存下去,保护大自然是首要条件
地球其实是个大的生态系统,完全维持住这种平衡其实非常的不容易,但人类往往做着破坏的举动,气温的来回变化,谁敢说和人类没有关系?工业污染,尾气大量地排放,山火、盗砍造成的森林的减少,都是气温变化的一个个催进剂。
损失4个亿!78亿只蜜蜂都去哪儿了?
78亿只蜜蜂是中毒身亡,对,你没看错!
蜜蜂的消失不外乎两种情况,第一种,蜂王分蜂,去了新的领地。
蜜蜂有自己的生活习性,还有不同的分工,蜂王体型庞大,雌性,产卵,是群体的统治者,寿命有3年左右。雄蜂负责交配,体型大,食量也大,冬季来临,蜂王会把雄蜂赶走,保证蜂蜜的存量能够度过寒冬。
工蜂是最勤劳的员工,体型小,寿命只有几个月,天天来往花丛中,负责采集花粉,地里的庄稼和花草树木都离不开它,靠它传播花粉,孕育果实,传承基因,曾经有人说如果蜜蜂消失,动植物会随之灭绝,人类只能存活四年。虽然后来被辟谣,但由此也看出蜜蜂对大自然的贡献,是不可缺少的小可爱。
一山不容二虎,蜜蜂也是如此,当新的蜂王出现,就会分蜂,各自带领一群工蜂占山为王,所以蜂农会人工分蜂,选择蜂王,把多余的蜂王斩首,如果错过时机,就会损失惨重。
第二种情况,就是蜜蜂死亡了,2005年,美国曾经出现过大批蜜蜂消失现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后来有学者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证实蜜蜂是被农药毒死的。
蜜蜂中的是隔代毒,不容易被发现,研究表明,蜜蜂长期在打过农药的庄稼中来往,一代代食用了有毒花粉,但蜜蜂不会马上死亡,前七代都正常存活,到了第八代就全部消失了。
笔者认为,此次出现的78亿蜜蜂消失事件,应该属于第二种情况,人类应该建立命运共同体,保护好环境,和谐发展,让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
笔者一己之见,欢迎朋友们一起交流。
损失4个亿!78亿只蜜蜂都去哪儿了?
去年元月份,韩国78亿只蜜蜂集体神秘消失,引起不小的轰动,一时众说纷纭。而同样是每天和蜜蜂打交道的我,却没有感到一点儿惊讶和奇怪。
因为,也是在去年元月份,我山居的30多箱蜜蜂也神秘地消失了,同时消失的还有我邻居村长的、蜂叔的!他们的损失都 在90%以上,没留下几箱蜂了。再后来我了解到,我们整个镇、整个县的蜜蜂都神秘地消失了!
我这里很适合养蜂
我是养蜂的新手,从前年才开始养殖中蜂,原本我还以为是我技术不行,让蜂王给跑了,进而带着所有的蜜蜂都离家出走了。可看到村长和蜂叔这样的资深蜂农,他们的蜜蜂也绝收了的时候,我的心也就坦然了,进而心中滋生了一个大大的疑问,这些蜂都去了哪?即使跑掉了变成了野蜂,那野外也应该看到它们的影子才对啊?为什么我们拼尽全力去引蜂,却一只也引不来呢?要知道,在往年的这个时候,别说跑蜂,在蜂箱上随便薰一薰蜂腊,就会引来七八箱蜂的!
于是,我急忙上网,想查阅一些村长这些传统蜂农们所不了解的知识,这一查不打紧,原来,在去年,不只是我们县,广东很多地方、甚至周围边的广西、湖南,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大批蜜蜂神秘消失的情况!
我把这个情况在头条号上发了一个微头条,果然,很多蜂农朋友也反映了相同的情况。而至于消失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冬天没有喂糖饿了蜜蜂,蜜蜂罢工不干了,有人说是蜂箱生虫子了没有及时消杀虫子,有人说当年南方天旱,蜜蜂赖以生存的花粉太少不足以养活蜜蜂,蜜蜂们集体搬家了,有人说当年作为蜜蜂的大黄蜂泛滥,它们杀死了蜜蜂,还有人说地球磁场发生了变化什么的,就差没说是外星人入侵造成的了。
中蜂的蜜糖
上网也没能找到答案,我继续和村长们聊天。谁知村长和蜂叔这些资深蜂农们却非常平静。村长说:“很正常的现象,这叫‘天杀’,每隔若干年都会出现一次的,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我记得是在12年前。”
“天杀?”我联想起在北方农村生活时曾经遇到的类似的情况来。记得那一年我家种的芝麻莫名其妙地绝收了,虽然那一年的夏天风调雨顺,可是种的芝麻却全部萎蔫了,不只是我们家的,整个村镇,整个县的芝麻都 是这个样子,还有人说全省都是这个情况。我们村子的老人们,也称此为天杀。
还有一年,我家院子里两棵老枣树也突然不结果了,同样的怪事也波及了很大范围。究竟有多大范围呢?我在广州开红枣连锁店的一个朋友说,那一年他断货了,他说国内好多红枣之乡的枣子都绝收了。
这里有良好的蜜源地
我把这些事情讲给村长他们听,村长说道:“是啊,这就叫‘天杀’,动物和植物都会遇到的。”
听了村长的话,我也只能说大自然太神奇了,该不会这是自然界一种自然淘汰、维护平衡的一种手段吧,也许,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主宰着,让万物平衡发展,和谐共存,而不是一家独大,泛滥成灾。
朋友,你说呢?
损失4个亿!78亿只蜜蜂都去哪儿了?
这是发生在韩国的事情,78亿只蜜蜂竟然“离家出走”,走了后再也没有回来!
这些没有“大局观”的蜜蜂,造成了韩国4个亿人民币的直接损失,换成韩元,足足760亿韩元左右。
这些不听话的蜜蜂,到底跑哪去了?思密达兄弟们该怎么办呢?
1、韩国78亿蜜蜂“离奇出走事件”首先声明,这个不是最近发生的事情,而是2021年初发生的事情。
在2021年的1月到2月,随着春天慢慢来了,韩国的蜂农们开始准备新一年的工作,他们开始打开一个个的蜂箱,看看蜜蜂的情况怎么样。
结果,打开一个是全空的,再打开一个还是全空的....
最后经过仔细统计,发现,全韩国2万三千多户蜂农中,有四千户左右蜂农的蜜蜂没有了,占据了17%左右。大概有39万个蜂群不在了,每个蜂群约有2万只蜜蜂,合计起来,这就有了78亿只蜜蜂“离家出走”了。
这可愁坏了这些蜂农,一个个的蜂群是蜜蜂的归宿,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依靠。
真的是欲哭无泪啊!
2、韩国蜜蜂们到底跑哪去了?这些韩国的蜜蜂们到底跑哪去了?
我们把一个个蜜蜂看成一个个的人,来看看他们消失的两个原因。
(1)跟着其它蜂群跑了吗?
是不是这些蜜蜂和其它的蜂群私奔了?
断无可能。
每一个蜂群只有一个蜂后(也可称为蜂王),该群的蜜蜂对蜂后几乎是百分之百的信任。
(2)蜜蜂们是不是病了?
别说,还有这个可能,有一种病,叫蜂群崩溃综合征,也叫蜂群衰竭失调。
得了这病,工蜂就像疯了,钻出蜂箱,一直飞行,直到死去。
于是,蜂后没有大量工蜂伺候了,小工蜂成长不容易了,带回来的营养物质没有了,蜂巢出问题了。
2006年,北美就发生了这个病,导致蜂群数量大大减少。
在美国,2007年减少了32%的蜂窝,2008年减少36%,2009年蜂窝减少29%。
无独有偶,欧洲的比利时、法国、荷兰、波兰、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及西班牙,蜂群崩溃综合征也先后出现过,但影响没那么大。
而在中国东南的那个岛屿上,也在2007年出现了“蜂群崩溃综合征”。
很显然,韩国在2021 年消失的蜂群,也基本上是因为出现了“蜂群崩溃综合征”,除此以外,很难是其它的原因。
3、韩国蜂群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意外呢?其实,人类不是蜜蜂,所以无法完全得知具体明确的原因。
但是,科学可以大胆推测,小心求证。
我们想一想,工蜂的使命是什么?
就是不断采蜜,进而创造价值。那么,何时采蜜,蜜蜂如何判断呢?温度一定是蜜蜂判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个规律的温度变化,可以让蜜蜂按照计划不断采蜜,或者让其进入休眠状态。
但是,如果外界温度的变化,让蜜蜂无法判断清楚规律,很可能做出错误的选择。
我们还是拿韩国的74亿只蜜蜂失踪说道说道。
其实,韩国蜜蜂失踪事件的源头,可能就在2020年的年初。
当时,韩国南部的气候异常,雨水多,而且下得很大,这样一来,蜜蜂就没法正常活动了,也就没法完成更多的采蜜任务了。
蜂蜜是什么?其实是所有蜜蜂,包括工蜂和蜂后的营养剂,采蜜少了,营养就完全跟不上了,这会导致蜜蜂个体能力下降。
蜜蜂的个体能力下降了,有一种虫子就开始张狂了,这个虫子名字叫“蜱虫”。这个小虫,平常是有蜜蜂来收拾的,结果,蜜蜂能力不行了,小虫开始张扬五爪了。
于是,农户的损失开始增大了。
而在2020年的9月--10月,气温突然变冷,这导致过冬的工蜂们受到极大影响,发育得很不健康,这使得蜂群质量受到了极大影响。
但是,韩国2020年的11月--12月,突然出现了异常高温,甚至,樱花、红梅花等春花都盛开了一些。
这就给了工蜂群们一个信号:该出去采蜜了!
然而,老化的工蜂们出去后体力耗尽而死,新的工蜂们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不够,能力欠缺,因此,看起来,工蜂们在十一二月还在忙碌,实际上,已经走上了末路。
工蜂们面对忽冷忽热的天气,成群结队地死去,而韩国蜂农们的灾难慢慢降临。
4、韩国蜜蜂大量消失,会有哪些影响呢?蜜蜂是干什么的?
采蜜,帮助植物完成“授粉”。可以这样说,蜜蜂是个极其重要的媒介大使。
韩国74亿蜜蜂的消失,首当其冲的就是蜂农们的直接损失,那些蜂王浆等统统受到影响,蜂蜜产量也是大受牵连,蜂农们的直接损失高达4亿人民币。
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植物的生长,不得已采取了很多的“人工授粉”。
但是,人工授粉产生的结果,并不如意,生长出来的植物们,比起原先蜜蜂授粉的植物们,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这种情况下,蜜蜂的缺少带来的不仅仅是直接的经济损失,还影响到韩国思密达兄弟们的生活质量。
但是,对于这种灾难,又有什么办法呢?
5、78亿蜜蜂消失后,韩国该如何调整呢?这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题,很多人会回答四个字:躺平就好!
事实上,韩国人不敢躺平,也不能躺平。
韩国可以采取的措施:
第一是注重蜜蜂的研究和繁衍,尽量靠投入度的提高,组织起更多的人力,投入更多的资金,减少带来的影响。
第二是大力引进更多的蜂群,以减弱蜂群减少带来的巨大影响。
看如今的韩国各新闻,再没有爆出大量蜜蜂再次消失的情况,这说明:
事态并没有进一步扩大,或者,扩大的情况已经被韩国人做了“补救措施”。
地球其实是个大的生态系统,完全维持住这种平衡其实非常的不容易,但人类往往做着破坏的举动,气温的来回变化,谁敢说和人类没有关系?工业污染,尾气大量地排放,山火、盗砍造成的森林的减少,都是气温变化的一个个催进剂。
地球需要大家一起来维护,否则,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不得不面临越来越难的状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