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斗中,坦克被反坦克导弹击中,里面的人还能不能活着出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768条回答。

这些问题其实都非常大,很难简单回答。

大家要知道,反坦克导弹基本都是聚能破甲弹。

什么是聚能破甲弹?简而言之就是击中坦克装甲后,炮弹发生爆炸,产生一股高温高速的金属射流,从而击穿坦克的装甲。

这同穿甲弹和碎甲弹的原理都是完全不同的,主要来自于著名的门罗效应。

著名的RPG火箭筒,就是采用聚能破甲榴弹。

这种榴弹基本是专业反坦克用的。

大家记得电影《黑鹰坠落》吗?黑人民兵对准美军士兵发射大量RPG火箭弹,甚至就击中身边一两米,也不能造成炸死炸伤。因为这不是杀伤步兵的榴弹,同手榴弹是完全不同的。但RPG对于悍马车还是很厉害的,击毁击伤了好几辆。

不过,RPG这种轻型火箭弹筒,对于中型坦克的杀伤力有限,适合对付轻型坦克。

在中越战争中,解放军发现驾驶59式坦克即便遭到越军RPG火箭弹打击,只要沉着冷静,果断还击,即便被连续击中多发也只是受伤而已。

59式中型坦克共参战80辆,负伤25辆,彻底报废5辆。实战中,越军发现RPG火箭筒对正面装甲厚度100毫米的59式效果不佳,往往采用85毫米反坦克炮(加农炮)来对付。

相比起来,装甲薄弱的62式轻型坦克和63式水陆坦克损失巨大。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共出动了420辆62式轻型坦克,62式轻型坦克的战损次数高达500多次,几乎每一辆62式轻型坦克都有一定的战损,彻底报废40多辆62式。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关键就在于RPG穿甲的能力。

原则上,它可以射穿260毫米均质装甲,但实际上射穿59式装甲后,威力就很小了。

聚能破甲弹射穿装甲厚,主要靠高温金属射流在坦克内飞溅,杀伤破口直线上的坦克成员,破坏车载设备。而最重要的是,一旦击中弹药和油箱,高温足以将其引爆,发现坦克兵最恐惧的车内爆炸。

一旦出现这种爆炸,就是车毁人亡,一个别想活。而当时解放军士兵也很聪明,在坦克炮塔上挂载了乱七八糟各种杂物,甚至大米,最大程度减弱火箭弹的高温金属射流。

所以,击穿坦克装甲以后,射流的威力就有限了,不容易引爆弹药和油箱。除非坦克兵很背,恰好在高温金属射流正面,不然也不会伤亡,坦克仍然还能使用。

而反坦克导弹大大强于普通火箭筒!

RPG火箭弹只有7公斤,而我国红箭12反坦克导弹重达10多公斤,静破甲深度达1100毫米。

被红箭12导弹射中,高温金属射流会轻松射穿坦克装甲,继续向前喷射。如果前方有弹药或者油箱,肯定就会爆炸了。

所以,导弹射入的角度很重要。

苏联坦克是大规模战争的消耗品,设计之初就不考虑这方面问题。

所以苏制坦克的成员,是坐在弹药上的,同时炮弹直接存在炮塔里。

那么一旦反坦克导弹射入车内,无论哪个角度射入,引爆炮弹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坦克成员很难幸存。

西方坦克较多考虑到这方面问题,做了很多规避措施(太多了,不说了),降低了引爆炮弹的可能。

大家注意,只是降低,并不是彻底杜绝,这是不可能办到的。

其实被现代化反坦克导弹击中,尤其是攻顶导弹击中,任何坦克都是非常危险的。

可以这么说,反坦克导弹是坦克的克星。

但苏制坦克车毁人亡可能性要大得多,西方坦克相对较低,一般还能有几个坦克兵逃出来抢救一下。

至于苏联坦克兵,连火葬费都省了,可以直接入盒!

在战斗中,坦克被反坦克导弹击中,里面的人还能不能活着出来?

活着出来的可能性不大了,全员牺牲是大概率事件。

大家认为防护性最好的坦克是M1系列的坦克吧?那么咱们就先看看M1被导弹击中后是什么效果的:

这种现象叫做坦克殉爆。

各种反坦克武器杀伤坦克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引起坦克殉爆。否则,大家可以想想一台高3米多长度6米多重达50多吨的钢铁巨兽难道真在乎被击穿出一个直径120mm的窟窿吗?尤其是一些聚能穿甲弹,实际上也只能在坦克装甲上打出一个小拇指粗细的洞,那就更不疼不痒的了。

在被反坦克导弹击中后能不能活命的问题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坦克的内部并不是一个封闭间隔的空间,各个划分出的乘员舱实际上只是位置区域的不同而已。

而且这其间还包括了一定的车内弹药储备。当一枚穿甲弹打穿坦克装甲后,融化的金属和爆炸燃气就会立刻充满坦克内部空间。这时坦克内部的油料和弹药就会被完全引燃。产生命中后的二次爆炸。

仔细看上面的动图就可以看到坦克殉爆之前,炮管喷出大量烟雾,紧接着火焰喷出。在这种情况下,坦克内的瞬间温度可以达到3200度以上。并且坦克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巨大的压力和高温在殉爆开始之初是根本无法宣泄出去的。成员在里面是先被超压压一轮然后被高温烧一轮。完全没有逃生的概率。

看到这里有的人会说梅卡瓦防护性和生存性好。那么咱们再说说梅卡瓦。前置发动机发动机档穿甲弹的说法很悬乎。说是犹太人的聪明吧其实就有点过分了。当坦克发动机被击毁的时候,坦克就是立在地上的一个靶子。更何况——发动机的材料并不是装甲,抗弹性能实际上一般。

这是一辆梅卡瓦被击中正面的照片。看起来炮塔什么的没掉,那么成员是不是安全呢?也死光了!

坦克内部也是毫无悬念的该烧毁的烧毁,该爆炸的爆炸。至于成员的图片W君这里还有,从坦克里吊出来的时候已经只能看到焦炭状的物体了,和人形相差甚远。

到这里可以说题主的问题有点问错了,应该问《坦克被反坦克导弹击中后,成员的尸体能否完整的拿出来?》

在战斗中,坦克被反坦克导弹击中,里面的人还能不能活着出来?

兔哥回答;反坦克武器打击坦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瘫痪坦克,让坦克无法使用,反坦克武器并不是能打穿就行,而是要有杀伤力,要么坦克报废,要么人员报销,这是反坦克武器的基本原则。反坦克导弹击中坦克能否造成乘员的伤亡,这要看反坦克导弹打在坦克的什么位置,这里我们不讲反坦克导弹的威力如何,以能够击穿坦克这个预设条件来说事,免得话太多。下面我们就分析分析,也只能是探讨一下,因为没有人会把这种数据对外公布,这个涉及到坦克的性能,是保密的,武器装备就是这样,你研究几十年搞出一款坦克,它用一枚反坦克导弹就能趟出深浅来。

坦克乘员的位置在哪里?要想知道反坦克导弹能否杀伤乘员就首先需要知道坦克的乘员在哪里,反坦克不是一击即溃的软柿子,而是拥有厚重装甲的移动堡垒,有很多的坦克还外挂爆炸式反应装甲,目的就是做到抗揍。现代坦克有三部分组成,前部有驾驶员一人,有独立的仓门,中部是炮塔,有两人组(自动装弹机),也有三人组(人工装弹),后部是动力仓,和炮塔用钢板隔开。了解了乘员的位置我们就可以做分析了。

反坦克武器的杀伤坦克方法;目前用来反坦克的弹药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破甲弹,破甲弹是弹头装药,采用锥形装药,也叫空心装药,在锥形炸药外面有一是金属锥形罩,通常是铜等金属,爆炸时炸药向锥心集拢产生数千度的高温压迫金属罩,形成高压金属射流击穿坦克,破甲弹也叫聚能装药破甲弹,破甲弹的打击方法实际上是炸药爆炸后产生高温金属射流击穿装甲,进入装甲内部后使坦克内形成高温高压射流膨胀体,破坏坦克设备,杀伤人员。这也是反坦克导弹主要的杀伤手段。二是穿甲弹,穿甲弹弹头没有装药,是用高硬度的合金制造,例如,钨合金,贫铀穿甲弹。第三种是碎甲弹,这个有点斜,它是采用类似塑胶炸药,贴在装甲上爆炸,把坦克内的装甲崩碎产生高速破片杀伤乘员。后两种反坦克导弹基本不采用,主要是破甲弹。

被反坦克导弹击中乘员能否存活;如果反坦克导弹击中发动机位置,乘员不会有生命危险,这主要是破甲弹虽然能击穿坦克,但爆炸后的金属射流衰减快,开始达到25马赫,进入坦克内部后迅速扩散,衰竭,坦克发动机仓和炮塔有一块钢板,并且内部油箱也在这个位置,能够吸收高压射流的能量,发动机的散热窗也能减弱爆炸能量。如果击中炮塔,里面的乘员不会有生还者,炮塔内会充满高温高压气体,哪怕击穿一点点的缝隙,每秒8000~9000米的高压射流也会杀死所有的人员,就是高温高压也会要人命。驾驶员就看坦克的结构了,有的坦克驾驶员和炮塔乘员是隔离的,驾驶仓很小,因此能逃过一劫,如果是有开口的,就麻烦了。如果击中驾驶员位置,炮塔内就能躲过去。不过被导弹击中即便是不击穿,巨大的爆炸也会让乘员受到伤害,不死也会振个半死。

以上是兔哥个人的观点,欢迎关注兔哥,欢迎探讨指正!图片来源网络。

在战斗中,坦克被反坦克导弹击中,里面的人还能不能活着出来?

被反坦克导弹击中后,有一部分坦克手能活着出来,一部分不能。

能不能活着出来,有三个关键因素:

一要看击中的是什么坦克,或者说坦克防护能力过不过关,对乘员的保护设计如何。

二要看什么类型的反坦克导弹、即它的威力如何?

三要看击中了坦克的什么部位。

之所以这样回答,因为实战中的例子非常矛盾。

例子一:

1979年2月19日中午,担任攻打越南高平的42军先锋坦克团3营7连向高平推进,在高平外围博山,遇到越军反坦克伏击圈,705车被越军苏制反坦克导弹击中,炮塔被殉爆的炮弹掀开,车组成员全部牺牲。

自卫反击战中,我军使用的坦克为62和63型轻型坦克,全重只有20多吨。

众所周知,62式轻型坦克和63式两栖坦克均是所谓铁皮棺材,防御能力低下,大口径机枪和炮弹破片就能将其击穿。

例子二:

中东战争和两伊战争中,T72被击中后殉爆率为99%,别说反坦克导弹,即使美制M48巴顿中型坦克也能从正面将其击穿。

因此T72有一个外号——殉爆之王

例子三:

2018年土耳其军队对库尔德武装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中,豹2坦克被库尔德武装的俄制AT-14“短号”反坦克导弹从侧面击中,结果面目全非,炮塔也被炸飞,轮廓也看不出来。

例子四:

据黎巴嫩真主党宣称,2006年黎巴嫩战争中,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坦克猎杀小组仅仅是8月上旬,就摧毁了18辆以军坦克,有60辆以军坦克被反坦克导弹击中。

以色列军方发言人则说,交战中,18辆坦克损毁严重,只有6辆坦克被摧毁,其余被击中的坦克仍能保持战斗力。

在2006年的黎巴嫩战争中,以色列国防军使用的坦克为四种型号的梅卡瓦主战坦克,包括Mk4型、Mk2D型、标准Mk2型和Mk3型"鹰"式坦克。

以军方还说:一辆梅卡瓦4坦克同时受到了2枚型号不明的反坦克导弹的攻击,而所有4名坦克乘员竟然奇迹般地毫发无损的逃出了坦克 。

如果说以黎各说各话,不能相信的话,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子五:

2016年03月初,解放军第14集团军某旅组织军事训练考核,旅长安顺对记者说,一次演习,该集团军某旅一名优秀射手对一辆退役坦克进行火力打击,三发全部击中但并没有摧毁。

首发命中,反坦克导弹被弹开。

第2枚导弹因没打中要害,目标毫发无损、依然继续前进。

第3枚导弹打中履带,坦克这才趴窝。

以上五个例子,如果仅仅看前三个,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各种反坦克武器杀伤坦克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引起坦克殉爆,能否击毁坦克,关键在于是否引发殉爆。

试想,一台高3米多长度10米多重达50多吨的钢铁巨人被击穿出一个直径120mm的窟窿根本不是事,跟挠痒痒也差不多。坦克的命门就是车内的弹药储备和燃料箱。

当一枚穿甲弹击穿坦克装甲后,产生的2000度左右的高温可以将金属融化,而且爆炸产生的高温气体瞬间充满坦克的角角落落。

这时坦克内部的油料和弹药毫无疑问会被完全引燃,发生二次爆炸的达到百分之九十左右。

我们别忘了,坦克是一个高度封闭的空间,爆炸之后会产生巨大的压力以及高温,根本无法排泄出去,就像一个没有排气阀的高压锅。

在此情况下,里面的成员面临上千度的高温,哪怕只是有几秒钟,会成什么样子我们可想而知。

发生二次爆炸后,几十公分厚的装甲都被炸成碎片,何况里面的成员?

但是如果你仅仅看的是第一和第二例,很可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早期的坦克防护性不好,射击不科学,经不起打击,被击中后坦克内的乘员无法生还。

这个说法对不对?非常正确。

62型坦克诞生于六十年代,它是薄皮核桃经不起打击;T72诞生于六十年代末期,确实落伍了。

62型我们就不说了,单说T72。

T-72坦克从1967年开始研制,1973年装备苏军,用现在的目光来看,它的设计很失败,确实有让人诟病的地方。

比如T-72弹药基数40发,圆盘备弹机只有22发,剩下的那18发分布在炮塔内壁,车体四周,位置分散且暴露,极容易被引燃,弹爆炸产生的巨大能量会立刻将炮塔掀掉,飞刀十几米外,里面的乘员要么粉身碎骨,要么被震死。

而且T72没有抑爆装置,油箱和弹药距离太近,击中后殉爆概率很高。

无论是在中东战争、两伊战争,还是黎巴嫩战争还是叙利亚战争中,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T72殉爆的画面。

因此,T72有个外号殉爆之王。

但是更新一代的坦克就不怕反坦克导弹了吗?未必。

第三个例子中的豹2A4型坦克,可是联邦德国在80年代研制的,属于第三代主战坦克,全重达到了55吨。

豹2A4型坦克的防护能力也杠杠的,车体和炮塔采用间隙式复合装甲,配有集体式三防装置。

但是,它还是照样被摧毁。但是如果我们由此认为先进坦克也会被摧毁,坦克被反坦克导弹击中后,乘员九死一生的结论,那以色列梅卡瓦主战坦克的出色表现又该如何说?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2006年的黎以冲突,看看梅卡瓦主战坦克表现如何。

50辆以军坦克在持续34天的以黎战争中,一共有400辆梅卡瓦主战坦克参战,其中50辆受损,30名士兵和军官阵亡,100多名士兵和军官受伤,其中包括两名营长。

梅卡瓦的乘员是4人,50辆坦克全部乘员为200人,死亡30名,不到全体乘员的六分之一。

即使加上受伤的100人,还有三分之一人员安然无恙。

“活着出来”的人,多达170名,占到了65%。

据以色列国防部官员说,以色列坦克遇到的对手非常强大。

“它们面对着数千枚反坦克导弹,其中大多数反坦克导弹具有很好的穿透能力。真主党的武装人员很熟悉以色列坦克和它们的性能,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向坦克的哪些部位开火”.

然而在这次黎以冲突中,有55%的以色列坦克被击中之后并没有被击穿。

那么,梅卡瓦坦克防护能力为什么这么强大?这要归功于设计师。

坦克的发动机最容易被击中起火,而梅卡瓦坦克发动机是前置的,它的燃料是不容易燃爆的柴油,而且还是在装甲的夹层中。

坦克的车体前上装甲、炮塔顶部和四周部位以及战斗舱顶部、后部和两侧总容易受到攻击,设计师设计的时候,对这些部位采取重点保护,均采用间隙和(或)间隔装甲结构。

坦克的弹药容易被引爆,机枪弹也存放在间隙装甲夹层中,以防殉爆 ;火炮弹药则存放在可耐高温的特制容器内,容器还特别放置在不易受攻击的炮塔座圈以下的车体中后部。

梅卡瓦MK4设计更完美,每发备弹都装储在一个单独有保护功能的容器内。

如此一来,什么二次效应,什么殉爆,风险都很低。

战争中人是第一位的,梅卡瓦设计的时候注重保护乘员,把蓄电池、三防装置、液压动力元件、悬挂装置以及发动机和传动装置布置在乘员舱的周围,以增强对乘员的保护 。

发动机怎么办,不是有“专家”说发动机是坦克命门吗?

太好办了,设计师把体积硕大的发动机,设计成一块厚重的装甲板;当坦克正面主装甲板被对方发射的穿甲弹或者反坦克导弹击穿后,发动机就可以发挥作用,把巨大的动能吸收,起到保护乘员免受二次伤害的作用。

实践证明,这个设计是成功的。

早在1982年的黎巴嫩战场上,梅卡瓦MK1坦克在自己的“处女秀”中,优异的防护效果得到充分展示。

战损的坦克中只有7辆坦克彻底报废无法修复;受伤的坦克手中只有9人阵亡,剩下五十多人受伤,且无一人是烧伤。

与苏系坦克一旦被击穿,常常被炸得“身首异处”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但是,以色列坦克的设计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有利就有弊,顾此难免失彼。

比如发动机前置,动力单元前置,导致坦克重心靠前,显得头重脚轻,坦克翻越壕沟的能力大受影响。

还有动力单元前置导致坦克主动轮也必须前置,这样的话传动效率降低,爬坡能力变差;还有二来一旦动力单元(哪怕主动轮)被击中,整个坦克就彻底瘫痪了,对乘员安全影响很大。

而且由于设计问题,梅卡瓦的装甲比较薄,可以被标枪、陶氏,以及苏制at-3等各种反坦克导弹击穿,但是里面的乘员“活着出来”的几率很高。

总而言之,坦克的款式设计非常重要,如以色列的坦克设计,虽然可以极大的保证乘员的安全,但却是以牺牲战斗力为代价的,梅卡瓦坦克并不是一款战斗力很强的坦克,只能用于低烈度的战争冲突中,这也是武器设计中的一体两面。

在战斗中,坦克被反坦克导弹击中,里面的人还能不能活着出来?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怎么说呢?现在的坦克处境是相当的尴尬,针对坦克的武器不仅五花八门,还越来越多。

而且这些武器发射的方式那是多种多样,发起攻击的角度更是防不胜防。坦克能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不断地加强自己的防护能力,提高装甲的防护性。

说实在的,很多东西的发展总会有一个极限的,装甲的防护性其实也是一样,总有一天坦克的装甲防护会走到一个死胡同。

不仅如此,面对多种多样的反坦克武器,坦克在提升防护力的同时,造价也就越来越高了。

而目前的反坦克武器的成本,反而向着廉价的方向发展,不说别的反坦克弹药的成本是越来越低。

所以反坦克武器,可以用数量去碾压坦克的防护力,而坦克不可能将所有的部位都造的和前装甲那样的结实。

当然了,高端的反坦克武器也有,比如大名鼎鼎的标枪反坦克导弹,单价高达三十万美元,据说可以做到,打了不管,一击必中,一中必毁的程度。

那么以目前的反坦克武器的能力,如果真把坦克击毁了,里边的乘员大概率是走不出来了。

接下来我们就从坦克和反坦克武器的发展过程,来解释一下题主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说得全面一些吗?

坦克和反坦克武器

最早的坦克是为了应对一战的战壕和铁丝网出现的,因为当时防守的一方,一旦把战壕挖出来,工事建立起来,铁丝网往阵地前边一摆,进攻方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才能占领对方的阵地。

那么坦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当时的坦克就讲究一个机动性,为冲锋的步兵撕开一个突破口。

所以当时的履带都做得特别的大,有的履带甚至是比坦克的顶部还要高,就是为了碾压战壕和铁丝网做准备的。

以至于对坦克装甲的要求也不高,只要能顶住普通的枪弹就行。

这些装甲使用的材料你都想不到,就是制造锅炉使用的高碳钢板,厚度普遍在十毫米左右,当然也有做到极致的,但也只有二十二毫米而已,这款装甲最厚实的就是法国在1917年生产的雷诺FT17坦克。

据说英国的大游民第一次投入战场的时候,是在索姆河战场上,当时把德国人给吓坏了,这铁块不怕任何的枪械,很多德国人丢弃了阵地全跑了,一下子就让英国人将阵线推进了五公里。

就这战果要是放在以往的战斗中,英国人必须死伤几万人,已经消耗几千吨炮弹才成。

那么在整个一战过程中,也只有德国人受到了坦克的威胁,所以在当时,要说反坦克武器,也就是德国人做得最好,堪称一枝独秀。

那么德国人突破击毁坦克的技术,也是在无疑中获得两辆英国人的坦克之后,才有的能力。

得到这两辆坦克之后,德国人惊奇地发现,所谓的坦克,其实使用的是制造锅炉的高碳钢,随之而来的,德国人就制作出了7.92毫米的K型子弹,他们不仅给步兵配发五发这样的子弹,还给机枪手装备了一整条K型子弹的弹链。

K型子弹,在一百米的距离上,可以击穿十二毫米的制造锅炉使用的高碳钢。

后来英国人发现自己的坦克被破防了,于是英国人升级了坦克,这就是大游民2,其实就是加装了更厚实的钢板而已。

与之对应的,德国人干脆就制造出了口径更大的反坦克枪,这款枪是毛瑟公司研发的,口径十三毫米,初速度是七百八十五米每秒,可以在一百米的距离上,破开二十二毫米的锅炉高碳钢。

当然了用枪破坦克防御,这仅仅是为了方便前线作战的士兵,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坦克。

其实当时还有另一种方法解决坦克,那就是火炮。当时火炮打坦克都不要太轻松了,不论是专门研制的穿甲弹,还是普通的高爆弹,一通火炮过去,坦克只要挨着就完了,

在火炮的攻击下,别说人了,坦克也变成了渣渣。

所以自打坦克出生之后,针对坦克的路子就开辟出了两条,一条是依靠步兵使用便携式武器攻击坦克,另一条就是依靠火炮的威力狙击坦克。

当然,后来又出现了地雷和飞机。

一战后

那么一战结束之后,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因为没有实际的需求,反坦克武器基本上都维持在一战末期的水准,就没有什么大的发展。

这也直接导致了,坦克的发展走向了轻量化,机动性的发展路子,所以坦克的防护力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这就是矛和盾的基本原理,当矛不够锋利的时候,盾只要合适就好了,没有威胁,安逸的存在就好了。

那么这个事情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就又发生了变化。

毕竟风起云涌,总有一个苗头。一开始发展的是反坦克武器,各个国家都对反坦克武器,加大了资金方面的投入。

毕竟坦克在一战中给世界各国的印象太过深刻了,那么这个时期主要是以反坦克炮为主,一种是二十毫米口径的,另一种是三十七毫米口径的,使用的弹药大多都是尖头穿甲弹。

最终引起反坦克武器发生重大变化的是,1936年发生的西班牙内战,毕竟武器这东西必须接受实战的考验,在实战中人们才能彻底的认识到武器的性能和它的重要性。

但当时不管怎么发展,坦克就是向着更厚实的装甲来发展,而反坦克武器就是穿甲弹而已。

那么在这个时期,人们在反坦克的技术上,找到一个前置技术。

这个前置技术就是以门罗效应为基础发展出来的,那么什么是门罗效应呢?用官方的话解释就是,用一个锥形装药,形成聚能爆破效应。

听着是是而非,简单地说,如果弄一个实心柱状炸药放在一块钢板上引爆,那么得到的结果就是钢板会出现一个小小的凹坑。

当如果换成一个有着锥形空腔的药柱,而且是开口朝下放置在钢棒板上引爆,那么在钢板上会出现一个大洞。

因为这个现象,是一个叫门罗的美国人在1888年发现的,所以叫门罗效应。

这个现象在1930年的时候,被一个叫伍德的美国人重新挖掘出来,他改进了这个实验,在锥形空腔里,又给套上了一个和空腔大小一样的金属罩子给塞到里边。

伍德引爆了这个稍加改动的药柱,发现破甲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那么这个技术的出现,就让新型的破甲弹应用而生。

比如将破甲弹的基础部分,制作成空心装药战斗部结构。这个结构其实就是一个圆柱形的药柱,在药柱的顶端开一个圆锥形的空腔,然后在空腔里筛上一个正好能把圆锥形给覆盖了的金属药罩子。

这种改进之后的破甲弹,在引爆之后,空腔后方的药柱首先爆炸,而爆炸可以产生速度在一秒八千米的冲击波。

那么这个冲击波就会直接冲击金属罩子,向着钢板按压下去。这个按下去的力度相当大,最大的地方可以达到几十万甚至是上百万个大气压强。

需要注意的一点,这个冲击冲过来的时候,锥形的特殊结构,会让冲击汇聚在锥形金属罩子的顶端。

所以冲击波冲击金属罩子的力度会更大,那么在这种压力下,金属罩子虽然是固体的,但他却变成了类似于液体的状态。

冲击波再次冲击的时候,这些类似液体的金属,就会变成金属碎屑,最快的金属碎屑速度可以达到每秒八千米以上,最慢的也有两千米一秒的速度。

那么这些金属碎屑在这种速度差异下,就会形成一股线条形状的金属流,开始攻击坦克的钢板。

而这个金属流形成的过程,就被叫做聚能过程。

聚能过程形成之后,就要利用这股金属流破开钢板,或者破开坦克的装甲了。

需要提到的一点,当金属流在碰到钢板的同时,钢板也会变成一种类似液体的东西,向四周围扩散,从而形成一个喇叭状的窟窿。

如果这股金属流足够的强大,在动能没有被耗光之前,就破开了装甲,金属流就会裹挟着破开装甲时产生的各种碎屑,涌入到坦克车内部。

结果就不用说了,毕竟坦克里的空间就那么大,一定会对坦克里的乘员造成损伤的。

所以破甲弹的作用,一个是破甲,另一个就是以杀伤坦克乘员为目的的攻击弹药。

那么破甲弹的威力,决定在哪一个部位呢?

主要是金属流,所以破甲弹的威力最主要的来源就是那个内置在锥形空腔里的金属罩子。

这个罩子使用的金属密度越大,延展性越好,穿甲弹的威力就越大。

那么什么样的金属是最好的材料呢?说出来估计很多人不会相信,最好的金属其实就是黄金。

当然了,因为黄金的价格就摆在那里,所以没有哪个国家会奢侈到使用黄金来给穿甲弹做一个金属罩子,一般情况下都是铜。

说道这里,很多人会怀疑这个铜,因为这个世界上比铜的密度大的金属有的是。

但问题是,这些金属根本就形不成金属流的。

那么随着反坦克武器的破甲能力越来越高,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坦克的装甲也是越来越厚了。

比如在二战之初,坦克的车首装甲,大概在十毫米到四十毫米的范围内。

可到了二战末期,中型坦克的车首装甲就已经飙升到了四十五到一百毫米,重型坦克的车首装甲更是达到了一百到二百二十毫米。

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车首装甲是一百零二毫米,虎王重型坦克,更是达到了一百五十毫米。

鼠式坦克就更加厉害了,装甲达到了二百毫米,体重也达到了惊人的一百八十八吨。

这哪里是鼠式啊,简直就是恐龙级别的存在了。

而且这个时期的钢材不是什么普通的钢板,而是添加了各种合金元素的装甲钢,可比一战使用的锅炉钢的防护力要好上好几个级别。

与之相对的,二战反坦克三大件就出现了,反坦克炮,坦克和坦克歼击车等等。

那么作为便携式反坦克武器,装备给步兵的就有很多了。

比如反坦克手榴弹。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苏联制造的RPG—43反坦克手榴弹,这种反坦克手榴弹使用的原理就是聚能破甲原理,整个反坦克手榴弹光装药就有六百一十克,而它的整体重量才是一千二百克。

不过这种武器现在很少见了,因为现在的装甲太厚了,反坦克手榴弹的威力对付一些装甲薄的车辆还行,装甲稍微上去就构不成威胁了。

最后就是著名的反坦克火箭筒,最开始的是美国人制造的巴祖卡火箭筒,第一次使用的时候是在1942年十一月的北非登陆战中,这款新型武器确实给德国人制造了不少的麻烦。

后来德国人在美国巴祖卡的驱使下,开始研发起了自己的单兵反坦克武器,这就是二战时期非常著名的铁拳系列。

但是不管是巴祖卡,还是铁拳,使用的都是聚能破甲原理。

以及后来苏联依据铁拳发明出来的RPG,所有的这些便携式反坦克火箭筒,使用的都是聚能破甲原理。

其实说穿了,当时大多数给步兵使用的便携式反坦克武器,都是依靠聚能破甲原理来破开坦克的防御。

也就是说这些武器,最终针对的目标都是坦克里边的乘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瘫痪整个坦克。

时间走到现在,所谓的反坦克导弹也走的是这种思路。

比如标枪反坦克导弹,一套系统下来是二十二点七公斤,弹头是双弹头,在接触到装甲的时候,双弹头同时爆炸,一个弹头开路,另一个弹头钻进坦克里搞破坏。

所以非常的明显,反坦克导弹破甲的最终目的都是针对坦克内部的。

也就是说坦克的装甲如果扛不住反坦克导弹的穿透,那么坦克内的乘员大概率是走不出来了。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在战斗中,坦克被反坦克导弹击中,里面的人还能不能活着出来?

这是美军“陶–2B”型反坦克导弹“攻顶”苏制T–72坦克的效果。这是另外一台摄像机拍摄到的画面,导弹爆炸后将T–72内部的模拟弹药引爆,一举将T–72的炮塔掀飞,身首异处。这张动图很多军迷都看过,这么剧烈的爆炸在现实的战场上T–72坦克的所有乘组都会被炸死。

早年间的反坦克导弹通常都使用破片式战斗部,使用纯铜作为预制破片,当导弹击中坦克的一刹那,炸药将预制破片形成很窄的一条金属流,以10000米/秒的速度打在坦克的装甲上,起到高压水枪喷射到烂泥上那样的效果,并且高速高温的金属射流进入到坦克内部之后有可能将坦克的炮弹引爆,将坦克内的乘员消灭。

1970年代的反坦克导弹基本上都采用这样的攻击方式,动图里的反坦克导弹就是采用直接撞击的方式。坦克里的弹药被高速高温金属射流引爆,起火燃烧,在这之前坦克乘组的个别人还能逃出去。这种剧烈的爆炸的情况下,乘组已经没有可能逃生了。

1980年代初的“陶–2A反坦克导弹,已经安装了对付反应装甲的硬质撞击杆。

为了对抗反坦克导弹的“金属射流”,坦克研制方面出现了车体复合式装甲和外挂式反应装甲,复合式装甲由多层钢板中间夹以玻璃钢纤维、氧化铝陶瓷层和其他硬度不一的材料,其结构像🥪三明治,不论是对穿甲战斗部或者破甲战斗部,不同硬度的材料都会吸收/分散/削弱它们的能量,使其不能击穿坦克最内层装甲,这样也就不能将坦克击毁和杀伤坦克乘员。有鉴于坦克的防护措施有了很大的提高,反坦克导弹研制方面不但研制出“硬杆式”反坦克导弹还研制出“双战斗部装药”型,“硬杆”就是首先硬碰硬的形式击穿几层坦克外装甲,延时0.00×秒后战斗部起爆,同样形成金属射流击穿最后几层装甲,将坦克摧毁。浑身披挂的T–64BV坦克,这型坦克参加过两次“车臣战争”,防护能力一般,至少有40辆左右被击毁。

而“双战斗部”则是导弹前部的小战斗部先击毁(引爆)坦克外面爆炸式反应装甲或者金属陶瓷装甲,然后主战斗部在极短时间内起爆将坦克主装甲击穿... 。

进入到1990年代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坦克装甲防护能力又有了较大的提高,不但车体装甲防护水平又提高了一个档次,外挂的陶瓷装甲和爆炸式反应装甲也有不少进步,反坦克导弹需要具备800毫米穿透能力才能击毁坦克。但是受导弹弹体的限制,战斗部装药不能再多了,否则会影响到射程!为了进一步提高反坦克导弹的的打击能力,进入到1990年代中期之后,先进的反坦克导弹使用了“顶部攻击”的技术手段去打击坦克。

这张图片就是开头击毁T–72坦克的“陶–2B”导弹的剖视图,绿框内那两个“碗状物体”就是战斗部,仍然采用是“空心装药破片式”破甲战斗部。坦克炮塔最顶部的装甲与车体和炮塔正面装甲相比都很薄,因为太厚了重量大会引起重心不稳,而且舱门开启困难,更主要是,炮塔顶部要安装各种光学器材,若是太厚了,这些光学器材的基座安装也会很困难...所以,坦克炮塔最顶部的装甲一般都不会超过40毫米,也正是由于这个位置的装甲不厚,给了反坦克导弹的打击提供了最薄弱位置!

我军红箭–10反坦克导弹攻击的全过程,右侧是它的红外成像引导头拍摄的跟踪画面,通过光纤传输到发射车内的控制/操纵台,左侧是它顶部攻击靶车的图像,现在最先进的反坦克导弹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智能化程度,已经不是“硬碰硬式”的打击,而是寻找坦克最薄弱的地方攻击,这样既不增加反坦克导弹的体积,又能将敌人坦克消灭掉,更主要的是导弹的体积/重量不增加的情况下,携带量有所上升,机动性也有提高。

至于说消灭坦克乘组也是必然的,因为坦克是多人操纵的装备,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磨合才能具备战斗力,而生产线制造一辆坦克只需几天的时间,但没有人驾驶和操纵,它就是一堆静止的钢铁!所以,消灭整个车组就是削弱敌方的战斗力,这要比击毁一辆坦克价值高的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