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正三品官,属于绝顶级大佬,那么一品和二品呢?
首先说一说唐朝的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分工图)
唐朝的中央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央下设了三个部门,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又分设六部—吏、户、兵、刑、礼、工。其中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政令;门下省则负责审议中书省起草的诏书、政令,以决定是否实行;尚书省为行政官署。简单的说就是中书省决策发布政令的,门下省是负责监督审核的、尚书省就是听旨办事儿的!
宰相唐朝的宰相不像汉朝时那样,就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也就是三省的长官,均可称做宰相!即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都可以称宰相!这几位长官中尚书令为正二品,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三品(后来在唐代宗的时候升为正二品,但我觉得那个时候已经是乱世,还是以唐初为准来说)(宰相狄仁杰影视形象)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省的长官可不是说就3个人啊!尚书令仅有一人,中书令有两人,门下侍中也有两人,因此宰相最少的时候也有5人!为什么要说最少,因为后来宰相越来越多,下面会讲。
而唐代宰相品级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
就因为唐太宗曾经在唐高祖的时候担任过尚书令,因此后来也就没有人再敢担任此职,因此就以尚书令的两位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导尚书省!后来唐太宗又感觉相权过重,于是开始以一些品级低的官通过加衔来参与宰相事务以分相权,这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来唐高宗又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两个在后来都成为了实质上的宰相!在这种情况下,尚书仆射如果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被称为宰相了!因此以后唐朝的宰相都是三品!(这里我们不提安史之乱以后,乱世情况都比较特殊)(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说清楚了这个我们就来看看到底位于宰相之上的都有哪些官位呢?
正一品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
天策上将:这是专门封给功高盖世的秦王李世民的,整个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人!
亲王(爵位)
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
骠骑大将军(武散官)
嗣王、郡王、国公(爵位)
注:所谓散官,是表示官员的等级的称号,没有实际职务,这个和某个官员担任具体职务相对应。
注:所谓开府仪同三司,就是说可以自己开府办公了,用的仪仗和三司相同!三司指的就是“三师”、“三公”。(唐朝开国第一功臣长孙无忌画像)
正二品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只有李世民担任过)
特进(文散官)
辅国大将军(武散官)
开国郡公(爵)
上柱国(勋)
注:勋指的就是勋爵,不同于爵位!是朝廷按照功勋赐予的爵位,有俸禄无实职。(卫国公李靖画像)
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
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十六卫上将军、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督、大都护
光禄大夫(文散官)
镇军大将军(武散官)
开国县公(爵)
柱国(勋)
总的来说,唐朝(安史之乱前)能做到一品、二品的大多数都是开国元勋,后期能做到这个位置的一般都是属于死了追赠的。然后像三公、三师这样的一般都是虚衔,并无实权,要能做到这个官位,也基本是行将就木了!唐朝的正三品官,属于绝顶级大佬,那么一品和二品呢?
唐朝一品、二品官,权力是低于正三品官的。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古代一品、二品官,权力肯定要比三品官大,毕竟品阶在那里摆着,再怎么也不应该比三品官小吧。
这种想法,从理论上来讲确实不错,不过放在唐朝,则并不是这么回事儿。
在唐朝,真正能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并不是我们概念中的一品、二品官,反而是那些品阶略低的三品官员。
像堂堂狄公狄仁杰,他在担任宰相的时候,其品阶也不过是一个正三品而已。
之所以会有这种“品阶低却权力大”的情况出现,还得从唐朝的中央官制以及宰相所行使的权力说起。
唐朝的中央官制,采用的是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雏形,起源于秦朝,后经过西汉、东汉时期的发展,最终在隋朝建立后成型,并在唐朝时趋于成熟,从而被后世的封建王朝一直沿用。
所谓三省,即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所谓六部,则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从行政级别上来讲,三省高于六部,比如在唐朝,六部就是三省之一的尚书省下属部门。
那么,这几个部门的运作机制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地方官吏根据自己需要汇报的工作、信息等内容,分门别类的找到对应的六部之一,如官员升迁任免就找吏部,刑名案件就找刑部,以此类推。
之后,收到地方官吏汇报的部门首脑,也就是各部尚书,把信息汇集整理后,交给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审核完毕后,“上达天听”,也就是奏报皇帝阅览。
也就是说,门下省在这里面,担任的是一个皇帝行政秘书的角色。
像在隋唐时期,门下省的官员还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等事宜,并且,他们还拥有封驳之权,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审核奏报,发现奏报中有问题的,即可做驳回处理。
而在门下省审核无误,并上奏皇帝阅览后,皇帝就需要召集中书省的官员,一起就需要处理的事宜进行商讨,由中书省的官员出谋划策,最终在形成决议的情况下,交给门下省,由门下省盖章签发,并转交尚书省分发六部,进而推动执行。
这就是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原理,要是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这其中的关键人物,不是门下省和尚书省,也不是皇帝,而是中书省。
之所以关键人物会是中书省,是因为皇帝在拿到尚书省递上来的报告之后,需要召集中书省来商讨,并由中书省的官员出谋划策,最终形成决议。
也就是说,中书省的官员,自某种程度上,能够影响皇帝的最终决定。
换而言之,他们就相当于一个国家的“智库”、“智囊团”,而这些出谋划策的人才,就是我们常说的宰相。
宰相这一官职,在古代历来有之,只不过,在不同时期,其名称也有所不同,最早的时候,被称为“相国”,再往后改称“丞相”,也有叫做“尚书”的,明朝时虽说没有宰相,但“首辅”、“阁老”也是宰相的另一种称呼。
不过,随着需要处理的政务越来越多,为了简化办公,李世民把门下省与中书省进行了合并,这两个部门之间的高级人才,得到了一个新的官职称谓,叫做“同中书门下”。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同中书门下”只是官职的前缀,在后面还要加上“从三品”或者是“平章事”这样的具体称谓,合起来念“同中书门下从三品”或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官职的准确称呼。
像名将李靖,就在贞观年间,被唐太宗李世民授予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职。
那么说,既然担任这些官职的人,要么是在中书省工作,要么是在门下省工作,其工作内容,也都是干着宰相的活儿,干嘛不直接叫“宰相”,非要起这么一个复杂的名称呢?
其实说起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古代皇帝们那暗藏的的小私心。
古代封建王朝,最大的特点就是皇权集中,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简单来说,皇帝们心里一个普遍的概念就是这天下都是我家的。
既然天下都是皇帝家的,自然最高的权力也必须被皇帝牢牢掌握,但问题是,在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之后,皇帝们发现自己的精力和能力不足以处理好所有的事情。
这个时候,皇帝就会需要找人征求意见,而被征求意见的人,就是我们前文所说的“智囊团”,也就是所谓的相国、丞相、宰相等人。
而既然找人征求意见,总不能不给对方一点权力吧,但问题在于,假如权力给的太小,这些智囊团就发挥不了最大的用处,而权力过大,又与皇权集中的宗旨相违背。
为什么要设三省六部制,除了明确分工之外,更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把权力分散,不让一个人掌握太大的权力,只有这样,才会让皇帝睡得安稳。
像三省的最高长官,就是分别干着宰相的活,有序分工,从而各司其职。
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要取一个复杂的官职称谓,我们以“同中书门下从三品”这个官职为例,其中,中书、门下是两个部门的名称,而“同”和“从”二字,则是表达“等同于”的意思。
换句话说,所谓的“同中书门下从三品”,其完整的意思表达则是“有在中书、门下两省的办事资格”,也就是有做宰相的资格,但其官阶,顶破天也就是个“等同于”三品官。
品阶低却官职大,是唐朝宰相的一大特色,唐朝的皇帝通过官职名称的改变,既让宰相们干着应干的工作,又限制了他们的品阶,最终的目的,就是避免相权过重而威胁到皇权。
说白了,宰相的最高官阶,至多也是正三品,皇帝是不会让其官阶再往上升的。
前文讲过,狄公狄仁杰也是宰相,不过,他的的官名全称叫做“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个名称,又与“同中书门下从三品”有没有不同呢?简单来说,两者基本一致。
武则天时期,为了体现女皇的与众不同,门下省改称“鸾台”。中书省则变成了“凤阁”,所以,狄仁杰既然是身居宰相之位,自然他的官职具体称谓就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不过,狄仁杰与当时担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人还有些不同,按照武则天时期的规制,“平章事”在当时属于五品官阶,但狄仁杰的“平章事”却是三品,由此可见,女皇对狄公是多么厚爱。
通过唐太宗时期李靖以及武则天时期狄仁杰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知道,唐朝时期的宰相,其最高的官阶也就是三品官,那么,在三品之上的一品、二品,又是些什么官职呢?
这还要说到唐朝的中央官制,根据官制,三品之上,还有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以及从二品。
具体划分的话,这四个品阶的官职分别如下: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
正二品: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
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光禄大夫、镇军大将军;
在这些官阶中,正一品的“天策上将”,整个唐朝只有一个人当过,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同样,正二品的尚书令,李世民在当秦王时也干过,因此,在他之后,没有人再敢被授封整个官阶。
而其他的像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以及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也只有那些在唐朝初期为开国等事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才会被授予,寻常的官员,根本没有这个资格。
而像三少(包括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这些官阶,基本上都是虚职,也就是荣誉职位,都是用来在表彰一些功臣时加封的,看上去很唬人,实际上没什么权利。
至于骠骑大将军、光禄大夫、镇军大将军这样的官阶,说白了就是一些散官,所谓散官,就是没有实际职务,其权力与被授予此官阶的人官职大小成正比关系。
也就是说,在唐朝之所以会出现正三品官就是绝顶级大佬的情况,是由于来自皇帝的限制,不想让相权过重,因此才会制定出了宰相“权力大却品阶低”的制度。
而那些官阶一品和二品的人,大多都是虚职和荣誉性职位而已,若是论权力,还真没有正三品的宰相大。
唐朝的正三品官,属于绝顶级大佬,那么一品和二品呢?
唐朝奇葩的官员品级,会完全超过你对大一统王朝历史的认知。
宰相官大吧,但在唐朝,一些宰相也仅仅是一个三品官,在唐代宗之后,才成为了二品官。赫赫有名的狄仁杰,品级也仅仅是三品。
三品都这么牛了,一品和二品是不是大佬中的大佬?
1、我们先看看,唐朝的一品、从一品官位,都是什么情况(1)正一品
正一品:有太师、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对这个天策上将是不是有点眼熟?
没错,这就是李世民曾经的称号。
当时的李世民是什么情况?就是一个亲王,仅此而已,不过战绩非凡,名扬海内外。
从这个序列当中,用双脚都能考虑到,没人敢和李世民站一排,谁敢?那是皇帝啊!
所以,从李世民往后起,所谓的正一品,几乎没有,也没人敢有和李世民一样的高等级待遇。
综合而言,能到正一品的,只能是亲王。
李世民之后,亲王都不敢站这一排。
所以,正一品,在唐朝大部分时间里,较为罕见。
(2)从一品
(长孙无忌)
从一品里面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这个职位能担任的也是有要求的,要么你是嗣王、郡王,要么你是国公。
如果都不是,那么从一品的官职,你想都不要想。
曾经的长孙无忌当过太子太师,就是从一品的官职。
但是,我们得知道,这一品也好,从一品也好,就是荣誉的象征,并没有实际的更多权力,除非,你是兼着三省的职务,或中书省,或尚书省,或门下省,否则,就是一个称号而已,没有实权。
做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唐朝朝廷是一个企业,这些一品和从一品,就像是一个个董事,有股份,可以对唐朝集团的大事提出建议,但无权进行行政管理。
也就是说,可以享受一些利益,但没有更多实际的权力。
2、我们再看看唐朝的正二品、从二品的情况(1)正二品
正二品都有哪些官职呢?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
尚书令是名义上的最高正式官职,是尚书省的负责人,是正职。
但是这个尚书令,一般人是做不了的,因为李世民曾经担任过这个职位,所以,基本是虚设。
虽然,能担任尚书令的,只要是开国郡公以上的就有资格,但实际上是没人敢担任的。
(2)从二品
(程咬金)
从二品的官职主要有: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十六卫上将军、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侍中等。
看得出来,这个内容比较多一点了,好像是很多人都可以担当。
实际上,做这个职位,必须是开国县公以上,其他人都搞不了。
这些官职中,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甚至,有些大都督、大都护都是虚职,可享受利益,可享受荣誉,但不享受行政权力。
而且,尚书左右仆射就是尚书省的副职,尚书左仆射,一度还是“首相”的代名词。
和他平级的掌握实权的就是十六卫上将军、京兆牧、太原府牧、河南牧。
这三个牧的官职,在当时非常重要,是三个重要地方的行政长官。
有人问了,京兆牧和京兆尹是什么关系呢?
形象地说,就是市长和副市长的关系。放企业里,就是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关系。当然,京兆牧的品级要高。
总结起来,这从二品的官位,早期就是这三块:一是尚书省的实际负责人,二是军队的高官,三是三个重要地方的大员。
这从二品的官位显赫,其实就是国家的军队、行政的最主要管理人才。
程咬金去世后,曾被追封为大都督,成了从二品,这个就是个虚职了。
有人说了,为何狄仁杰生前只能三品,很多宰相也都是三品?
这有两个原因。
一是,从二品是要县公的,没这个爵位,上去是很不容易的。
二是,唐朝的宰相不是一个,而是几个,多的时候,甚至十来个,说白了,就是一个“总理”,还有分管不同工作的“副总理”。“副总理”大多是三品。
虽然,狄仁杰很受重视,权力也大,但狄仁杰是中书省同平章事,按制度是上不了从二品的,除非是尚书仆射。
而尚书左仆射,在唐初就是“首相”,就是从二品。
不过,后来随着变化,唐朝也不全是这样,有时候,中书省的负责人也能成为大权独揽的“首相”。而唐朝后期,宰相数量少了,常常搞轮换制,前面的规则也就变换了很多。
这也就是为什么狄仁杰是三品,而不是从二品或二品。
不过,非常有意思的是,狄仁杰在700年去世。705年神龙政变后,唐中宗复辟了,他追封狄仁杰为“司空”,这可是正一品啊!
非常罕见的正一品,在狄仁杰死后落到头上了,如果他活着,非得吓晕不可,这封的着实有点高啊!国公程咬金,死后不才追封从二品啊!
总而言之,在整个唐朝,三品官是很牛的存在,但在唐初,部分二品官职也是实际的职务,更牛一些,常常就是军、政一把手。
不过,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几乎都是虚职,看起来很拉风,但这些人实际没有更多的行政权利,但在国家大事的决策上,这些品级的官员的建议,是很有力量的,是值得参考的。
元芳,你怎么看?请关注、点赞,评论区留言!
唐朝的正三品官,属于绝顶级大佬,那么一品和二品呢?
应该这么说,在唐朝的官僚体系中,掌握实权的官职最高就是正三品,再往上的一品、二品就都是虚职了,没有实权的,大部分是用来追赠和表彰的。
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就是在中央官中,设立三个最高部门,分别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再往下,设立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简单来说,分工是这样的,中书省负责给皇帝出主意,起草诏书,属于决策部门;门下省负责帮皇帝把关,对中央诏令进行批驳和审定,属于审核部门;尚书省负责给皇帝跑腿,具体实施,属于执行部门。
这其中尚书省的权力是最大的,我们所熟知的六部,其实都归尚书省管。
尚书省的长官叫做“尚书令”,由于位置重要,所以一般不给外人当。隋文帝杨坚时,尚书令时由他的儿子杨广担任,后来做了皇帝;唐朝太祖李渊时,尚书令也是由他儿子李世民担任,后来也做了皇帝。
所以,当李世民当了皇帝以后,就不再设尚书令了,而是由两个副职负责尚书省的工作,叫做“尚书左、右仆射”。“射”字读作“业”音,不可弄错。
中书省的长官叫做“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叫做“侍中”。这两人和“尚书左、右仆射”是所有官员中权力最大、级别最高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宰相。
这其中,“尚书左、右仆射”为从二品,“中书令”和“侍中”为正三品,这已经是实职中最大的官了。
由于“尚书左、右仆射”的权力大、级别高,所以为了避免权力过于集中,李世民在贞观十七年,给中书令和侍中加了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后缀,目的就是提高这两人的地位,使其能与尚书左右仆射平起平坐。
从此之后,“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了参与政事的标准,甚至尚书左右仆射如果没有这个后缀,都不能称之为宰相了。所以,“同中书门下三品”也就成了宰相的代名词。
随着尚书省逐渐被边缘化,到了唐中宗年间,尚书左右仆射已没有宰相之实了,成为官员被罢相后的安慰性官职,彻底名存实亡。
尚书省式微,而中书省则逐渐成了权力的中心,宰相们议事的地方也搬到了中书省,中书令成为地位最高的“首相”。
但好景不长,中书令由于权力过大,皇帝也不放心了,开始削弱中书令的权力。于是,唐高宗李治时期,就让一些四品、甚至五品的官员也参与朝廷议事,这些人被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成为宰相职务,“同中书门下三品”渐渐被搁置了。
这个职务有点绕口,“平”其实是“评”,评判分辨的意思,“平章”就是判断、决策,这也是宰相特有的参政权。所以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和中书省、门下省一起决策政事”。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同三品”亦或是“同平章事”,二者本身并没有具体官职,所以如果要被赋予这两个头衔,被赋予者本身要有本职官职,且要五品以上。
以上就是唐朝宰相的构成,由于人数众多,所以在唐朝有一大特色,就是经常看到七八个甚至十多个宰相一起,在议事堂讨论政事。这些人就是唐朝官僚中的绝对大佬了,但也不过是正三品而已。
那么唐朝有没有一品、二品的官职呢?还是有的,只不过都是虚职。
担任正一品官职的,只有“三公”和“三师”。所谓三公,还是秦始皇时候定下来的“三公九卿”中的三公,当时叫做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后来多次改名,唐朝时叫做司徒、太尉、司空。三公本来是位高权重的职位,但到了后来逐渐被架空,成了荣誉职位。
所谓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负责教导、辅佐、保护皇帝的,也是荣誉职位。
还有一个特例,叫做天策上将,历史上只有李世民担任过此职,是当年李渊为了平衡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地位特设的,在此前后都不曾有过这个职位。
担任从一品的是“太子三师”和文武散官。所谓太子三师,就是降了一级的太子府的三师,即“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中的“开府仪同三司”,散官就是指没有职务的官员,“开府仪同三司”是说你出行的仪仗可以和三司一样,三司就是上文中的三公。
武散官中的“骠骑大将军”,这还是汉武帝设立的职位,不过它从设立之初就是个荣誉称号,并不表示能带领军队,掌握实权。
担任正二品的,要么空置不设,要不还是荣誉职位。尚书令时正二品,但自从李世民之后就不再设立了,一直空置。唐朝后期虽然也曾设立过,但那时尚书省都已经被边缘化了,尚书令自然也没什么实质权力了。
文散官中的“特进”,汉成帝时为老臣张禹特设的职位,到北魏时就已经是荣誉职位了。
武散官中的“辅国大将军”,这个和“骠骑大将军”一样,同样没有实权。
担任从二品的,同样没有实权太子府的“三少”,即“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文散官中的“光禄大夫”,以及武散官中的“镇国大将军。”和前面的意思差不多。
还有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等,不过这些都是地方官,品级虽然高,但和中央官员比起来,其实权还是差了不少,而且还不是常设职位。
综上所述,唐朝的实权官员中,正三品的确就算是顶级大佬了,即便是宰相也不过如此。一品、二品的官职都是虚职,没有实权。但这些职位还是很有用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给宰相们留下了升迁空间。做官做到宰相,已经是位极人臣,如果皇帝要对其进行嘉奖表彰怎么办?既然没法再升官,那就升一个虚职,受嘉奖的大臣不仅表面风光,而且相应的俸禄也增加了,可以笼络人心。
二是可以用来追封。大臣们如果死在任上,追封一个官职,表示他生前为国家立下了功劳,还没来得及升迁就死了,让死者风风光光的上路,对死者家属来说也是一种荣耀和安慰,同样也是为了拉拢人心。
我是林长风,关注我,一起领略历史之美!
唐朝的正三品官,属于绝顶级大佬,那么一品和二品呢?
都知道清朝和珅是正一品官,他是首席大学士,内阁军机大臣。但唐朝的狄仁杰官至宰辅,也就是宰相。按理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我要说他只是个正三品官,和和珅差着等级了,会不会有人和我急?
肯定有人说不懂就别瞎吵吵,宰相才正三品?是不是不设一、二品官阶,三品就已经到头了?这不是空中楼阁吗?如果设一、二品官阶,那比宰相还大的都是何方神圣?
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唐朝时一二品官阶是存在的。但宰相也只能到三品,这是事实。
我们先来看一下唐朝官员品级是如何划分的?唐朝官员品级依正、从、上、下分为九品三十级。包含官爵,文武职官,勋位等品阶。
正一品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唐太宗李世民称帝前的官职,之后不设)。
爵:亲王、公主
从一品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光禄大夫
武散官:镇军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从以上可以看出唐代正一品的官职有三师,也叫做三公。所谓三师的意思就是为皇家服务的老师,谋臣猛将等等,这些职位都服侍于皇家。所以他们往往是没有在政治上实际的权利。
由此看来正一品虽然等级比较高,但是很多都是虚名而已。而在唐代从一品的官职,往往是皇亲贵胄的老师、谋臣等等。我们所熟知的长孙无忌就是正一品的太尉。
正二品则是尚书令和相关的职位。从二品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家熟知的程咬金。不过他是死后才被追封的从二品。而从二品的官职大致是正一品的左右手和大都督,大都护等官职。
唐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在李世民那个时候,三省的长官虽然只是当时的正三品级别,但这些人可以进入朝堂,讨论国家的机密大事,所以当时的三省长官其实执行的就是宰相的职权,他们也是当时实权最大的宰相。
这个制度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使宰相的权力分割开来,分为三个机构互相牵制。分工明确又得团结一致,既有牵制作用又可以互相监察。这样可以避免因为一己私欲而影响整个大局的决策。
在这解释一个概念。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不是一个特定的官职。
所以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中书省的官员称为中书令,尚书省的官员称为尚书令,门下省的官员称为门下侍中,他们都行使宰相的权利。是正三品的官。
一品二品多是虚设的,主要是留给皇亲国戚或者有特殊功勋的人,位高而权不重。再有就是去世后的追封,就是个荣誉称号,听着好听,没啥用处。正常情况下,一品二品官职多是空置的。
唐朝宰相品级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李世民,李世民没登上皇位前曾经担任过尚书令,在古代君为大的情况下自然再没有人敢担任此职。所以尚书令就由两位副长官和左右仆射为班底。
再加上后来唐太宗认为相权过大,就弄一些品级低的官位来参与宰相事务,用于分开宰相权力。唐高宗时期又设立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样一来就打破了三省的格局。
武则天时期的官制基本和唐初差不多,但武则天喜欢折腾,也喜欢改名,所以官员变动空前频繁,也有更多的高级官员被赋予宰相之职,自684年到705年的22年间,武则天总共任命了66个宰相,是李世民时期的三倍多。
而狄仁杰正是武周时期的宰相,那时候宰相的权力已经大大被削弱。唐朝时把宰相的品级设为三品,其实就是为了限制他们的权利,但是一二品多为虚职,所以这也起不到制衡的作用。
唐朝的正三品官,属于绝顶级大佬,那么一品和二品呢?
其实唐朝不是说正三品官就是大佬,而是一般唐朝的实权宰相都是被卡在“三品官”的品阶,我们在唐宋时期经常能看到“同三品”这个词,而“同三品”,就是唐朝的宰相的特征之一。
隋朝文帝杨坚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开始搞出一套类似于“内阁”一样的制度,在完善了三省六部之后,他又开始搞起了“忌权”。这个“忌权”是笔者一家之言,当时三省的长官叫“令”(侍中),比如尚书令、中书令,是为二品官。但是往往这个职位是空的,没有人,真正的部门长官是仆射(左仆射一般是老大)。
而到了李世民时期,这种“一品、二品官鲜有实权”的政治现象就被确立,这种方式令后来唐高宗李治一朝还出现了九个宰相之多,本质都是为了分权。
说起这种制度,就不难发现,这其实和后世的内阁制度很像,当然,唐朝是没有完整的内阁制度的,只能说在分割相权的本质上是等同的。在唐朝,往往一品官、二品官都是花瓶,皇帝不可能真的给实权,而且唐朝的宰相制度有个更有意思的点,就是在于“同”这个字眼上。
一个“同”字压身份:唐朝宰相都平等首先要讲明确一个观点,唐朝的宰相本质上是不需要官职的,他的宰相权力来自于皇帝的任命。其次,只要是唐朝的宰相,不管是二品官当宰相,还是六品官当宰相,大家的政治地位相等,没有谁一定要听谁的,最后决定权在于皇帝。
隋唐时期,这是我国古代人才大爆发的一个重要阶段,最明显的特征是科举的出现及快速发展。
因为经历过南北朝那种贵族垄断的政治困扰,无论是杨坚还是李世民都执着“举士以能”。
唐朝的权力核心还是在于“三省六部”,当时的权力决议在于“政事堂”,这个政事堂也很有意思,它不是固定在某一个省,而是三个省之间来回变换,所以三省的长官都可以说是第二权力最高者,也就是宰相。
中书、尚书称令,门下称侍中。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新唐书》里的记载明确地表明了,因为李世民曾经就当过尚书令,因此在太宗贞观朝,没有人敢担任这个职位。而李世民对于宰相的任命也是很稀奇的,“假以他名”,这个他名就是后来的“参知政事”、“中书门下平章事”。
比如魏徵,他就曾以秘书监的身份干预朝政,是实际上的宰相。
到了唐高宗时期,因为时代的特殊性,太宗朝的能臣长孙无忌到了这一朝辅佐新皇帝李治。但问题是,长孙无忌当时可是正一品太尉的官级,那他要是当了宰相,即便有很多个宰相,但是大家不都得听他的吗?
于是便出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职位怎么理解呢?
其实意思就是,不管你是正一品官任宰相,还是五品官任宰相,你们在政事堂里面坐着商量国家大事的时候,都是一个“三品”的身份,平起平坐,不存在仗势欺人的说法。
自高宗已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
所以这个“同”字,就把宰相们的官职给平均了。其实在唐太宗朝,说唐朝的宰相都是三品这句话并不是严谨的,但在高宗朝,就的确可以这样说了。
后来的同中书门下平章,就是脱胎于这个雏形。不过后来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实又难免变成了一个高集权的职位,和当初的分权思想有所相悖。例如唐高宗朝,同中书门下三品好几个存在的现象都不是什么稀罕事,反而只有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才是怪事。
一品、二品都是花瓶大佬随着我国封建政权的皇权、相权矛盾不断加深。一品官、二品官这种曾经威望与权力同步的属性就逐渐消失。
隋唐,包括两宋,其实都是相权和皇权矛盾最为深重的时候,但是也有相应的制衡之法,那就是把“职事官”、“使官”分开。
职事官就是一品、二品的官职,而使官则意味着不固定,但唐朝后来也固定了,同中书门下平章的前身本质就是使官。使官是拥有权力的,不到很特殊的时候,是不会设立职事官的。之所以贞观朝没人敢当尚书令,其实最核心的原因在于,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正是以尚书令的职务之便掌控长安,最终成功。
所以想干事,在唐朝就首先不能是个“花瓶”。
唐朝的一品官职并不多,除了爵位的王以外,那么就是三公、三师了,这都是正一品,可逐渐变成爵式的身份,例如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很多人都是被追封三公、三师,这个官职反而在另一个世界比较有市场。
而正二品的官职则是尚书省的长官,也就是尚书令。但是这个职位因为敏感,被迫成为了花瓶,从二品才有左右仆射。
而剩下的实权就被堆到了三品这个职位上,所以在实际上,在唐朝要是被封为一品官,几乎等同于被皇帝嫌弃了,这可以用传统的明升暗降来形容,明升暗降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把高级的官职给掏空掉,最后就剩下个壳子。
当年长孙无忌以太尉的身份成为宰相,他是极具威望的,李治看到舅舅都还要非常尊敬。但在后来,李治弄出了一套同中书门下三品去制衡他舅舅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只要走入政事堂,这个太尉就是个摆设的花瓶而已,有俸禄、有仪架,可以说太尉有的他都有,唯独没有的,就是与之对应的实权。
唐朝的花瓶是不少的,但是建设盛唐的,却又是那几个三品官。所以对于历史的记载来讲,三品官才是唐朝的主角,谁要当了二品、一品官,那要先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应该退休了。而观贞观、高宗两朝,很难不让人产生一个疑问?
是不是有名的人都当过宰相?
所以唐朝这种“内阁雏形”,对于我国古代的官制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创造发明。
唐朝官职背后的时代必然每每看唐朝的官职,总有一种原来大佬蹲在三品的喜感。
在贞观朝,看那一批谏臣、文官,几乎能听到的,去查查史料他们都是当时的宰相。武则天以一女身成为皇帝并且开创贞观遗风,其实她就是碰上了这样的时代运气。
武则天自身不必被这些实权官以身份所压制,以至于她迅速地掌控了实权,最终成为女皇帝。
而唐朝的官制,本质上已经对相权发出了严重的不满。理论上来讲,唐朝的宰相只是一种行政上的意义,不是与官职相匹配的实质意义。为什么会这样?归根结底,自秦代以来的封建中央集权对进化和进步有了要求。
始皇帝的官制,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体系的一切基础。但问题是,秦代有赵高、李斯,汉代还有霍光王莽,不论他们作为权臣对国家是好是坏,但对于皇帝来讲,那肯定就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制衡,淡化并且消去宰相这个实权职位,才是隋唐官职改制的核心要求。而为了改掉官制,去掉宰相,皇帝该做的是把权力分成一块块蛋糕,说简单点,就是形成“相权的民主”,避免相权的专制集权。
不过唐代的方式是柔和的,而且不能脱离时代需要真的把相权给完全去掉。所以唐朝的核心权力放在三品,这是时代改制的第一步,宋代又走到了第二步,真正完成相权废除的,还是在隋朝文帝建制的八百多年后,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废除宰相之位。
废除宰相时,再去看待唐朝的权力居于三品的政治现象,就会发现这其实并不是一件滑稽的事情。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