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名门的杜甫,晚年为何总是靠朋友接济,他的钱都去哪了?

官三代杜甫,模仿李白出门游历,花了他爹大半辈子的工资;旅游途中,追星李白,求仙问道,基本耗尽家财;高考落榜,仕途不顺,把最后的钱都用来打点权贵了。

杜甫,少年风发,游山玩水;中年落魄,仕途不顺;晚年流浪,病逝舟中。这个与李白执掌语文课本半壁江山的男人,了解他之后,你会明白,什么叫大写的穷。

杜甫是个官三代。

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与李白合称“李杜”,俩人也是非常好的朋友。

杜甫自小聪敏好学,十四五岁,就开始写诗,并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展示了鲜有的老成。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杜甫的天赋也得益于他诗书世家的背景,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曾受武则天的赏识,被召入京师,授著作佐郎。

杜甫的父亲杜闲,在唐玄宗时期,为朝议大夫,兖州司马,官至五品。而杜甫一家,是晋代大文学家,亦是名将杜预的后代,可谓是官宦世家。

杜甫自小长在洛阳,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的熏陶。五岁的时候,在河南郾城看过公孙大娘舞剑,在洛阳听过李龟年唱歌,在北邙山看过吴道子的画,这些都在杜甫的诗中一一体现过。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年少时期的杜甫,过着肆意潇洒的生活,他的所见所闻,也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与李白不同的是,杜甫的社会阶层比较高,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完全没有为自己的未来忧愁过。

十五岁的杜甫,还是少儿心性,日日奔跑玩耍,上树摘果,日子惬意快活。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十九岁时,杜甫不愿再困守于洛阳,于是,他背上行囊,带着盘缠,辞别了姑姑,出了洛阳。

从此之后,花钱似乎成了杜甫的主要目的。

公元731年,杜甫从洛阳出发,一路游到了郇瑕(今山西临猗),后又漫游吴越。为了进入仕途,23岁的杜甫回到了洛阳,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然而不幸落榜

但是,杜甫没有沉浸在高考落榜的失落中,依旧打包好行囊,准备进行第二次远游。当时,杜甫的父亲已经被擢升为兖州司马,杜甫借着探亲的名义,来到兖州,过了几年裘马清狂的快意生活。

期间,杜甫漫游齐赵大地,在登上泰山后,杜甫望着绵延辽阔,气势磅礴的泰山,不禁胸起狂澜,直抒心中抱负,吟诵下《望岳》一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流传千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怕困难,奋勇向前,终有一天,会站在胜利的顶点。

年少时的杜甫,与“诗圣”杜甫的形象,无法完全重合,少年不知愁滋味,意气风发,鲜衣怒马。

从19岁的少年出游,到29岁的看遍山河。十年的远游生活,让杜甫平添了一份成熟,他回到了洛阳,在首阳山下建造了陆浑山庄。

期间,杜甫与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杨氏一见钟情,很快两人就结为夫妻。婚后,两人恩爱异常,过了几年简单而幸福的日子,还生育了二子一女

公元744年,已经33岁的杜甫遇到了被“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虽然未曾见过,但是神交已久,相见恨晚,一同结伴游览了洛阳名胜。

两人同行半年,一起呼鹰捉兔,打猎唤狗,好不快活,临别之际,两人相约,下一次在商丘会面。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而至,来到商丘。在这里,他们遇到了41岁的高适,文坛三杰,风云际会,一起游览了名胜古迹。三人相约在古吹台赋诗,留下了千金买壁的千古佳话。

两人分手后,杜甫去了齐州。当时的北海太守李邕,听闻杜甫在山东,于是星夜兼程,赶去齐州,拜会杜甫。李邕设宴与历下亭上,许多文人墨客皆来作陪。

当年的李邕,已经68岁高龄,早已名满天下,而33岁的杜甫,初出茅庐。得李邕的赏识,对杜甫来说也算是知遇之恩。

李邕不仅赏识杜甫的才华,更是对杜甫的祖父,杜审言赞赏有加,流露出崇拜之情,这让杜甫志得意满,引以为豪。

席间,杜甫吐露出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但是,李邕有感于当时的官场黑暗,奸相李林甫当道,劝说杜甫不如寄情山水,快意生活。

但是,当时的杜甫只想,入仕为官,一展抱负,即便是龙潭虎穴,他也要去闯一闯。然而,他不知道,李邕口中的李林甫会成为他一生的梦魇。

半年后,杜甫与李白又不期而遇,结伴游览了齐鲁大地,还去东蒙山访仙求道。期间,杜甫写下了《赠李白》,而李白则写下《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的诗中,尽显了对于李白的赞扬,每日与李白痛饮狂歌,空度余日,潇洒肆意,这大概是杜甫最快乐的日子了。

这是杜甫的第一阶段,少年意气风发,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人生三大幸事,他得遇其二,可以说,这是杜甫最为轻松惬意的时期。

他的家族,他的父亲,不仅在财力上给予支持,在情感上也给予支持,这是杜甫最大的资本,也是杜甫的后路。

相比于李白,十几年,仕途上的求而不得,对于还年少的杜甫来说,机会唾手可得,他完全有科举的资格,顺利进入仕途,为官作宰。但是,现实与理想,总是背道而驰。

困守长安数十年。

公元745年,在李白的一句“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后,杜甫与李白潇洒分别,至此再未见面。

与李白在山东分别后,35岁的杜甫终于意识到,该是建功立业的时候了,于是去了长安,想要再次通过科举进入仕途。

公元747年,恰逢唐玄宗颁布诏令,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不同于科举考试,这次的“制举”,是皇帝亲自命题,选拔非常人才。

这次的考试,唐玄宗首次将诗赋加入了考试中。自视甚高的杜甫觉得,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应诏,参加了考试。

就在杜甫摩拳擦掌,积极应考的时候,有一个人却忧心忡忡,此人就是李林甫。李林甫位居宰相之职,却无大才,完全靠着谄媚逢迎的手段,坐上了高位。

他深知,此次考试,由皇上亲自过问,如果有考生大加抨击他的恶行,那他的官位与性命就有可能不保。于是,他向唐玄宗建议,先由郡县太守甄选,然后送入京师复审,再由唐玄宗选拔。

唐玄宗听完后,采纳了李林甫的建议,并任命他为主考官,全权负责,结果也不出所料。当年,包括杜甫在内的所有学子,全部名落孙山。

这样的结果让唐玄宗十分气愤,于是问责李林甫,李林甫向唐玄宗谏言道:

“没有一个考生入选,并非坏事,反而要向陛下道喜。这说明了陛下圣明,举国上下,无一入选,只能说明贤才已被朝廷尽揽,野无遗贤。这正是,太平盛世,国君圣明的象征。”

唐玄宗听罢,仰天长笑,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第二次科考落榜,有感于科举入仕的无望,杜甫心灰意冷。但是,他没有放弃,准备走第二条路——举荐。

这是杜甫为了仕途,千金‬散尽‬的动机。

杜甫初到长安,因着祖父与父亲的盛名,加之杜甫自身的才华,结交了许多权贵,如驸马郑潜曜、汝阳王李琎等,杜甫写诗相赠,希望能得到举荐,顺利入仕。

刚开始,权贵们十分欣赏杜甫的才华,常常设宴款待他,所谓“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任”,便是如此。而权贵们的盛情款待,也让杜甫见识到了上层贵族奢靡的生活。于是,在郑驸马的宴会中,杜甫写下“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

当时,刚擢升为尚书左丞的韦济十分欣赏杜甫的才华,杜甫听闻后,向韦济连续进献了两首诗,将自己的困境与抱负一一道来。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但是,欣赏不等于要提携,杜甫的诗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一丝回应。一年又一年地沉寂,让权贵们逐渐失去了耐心,于是放弃了杜甫。

无法成为权贵们的座上宾,杜甫的生活一下子拮据起来,但是为了入仕,杜甫不愿离开长安。为了继续生活下去,杜甫不得不沿街卖药,寄宿于朋友家中

生活于长安的底层,百姓们的艰辛窘迫与达官显贵们的骄奢淫逸形成鲜明对比,不断叩击着杜甫敏感的内心。杜甫意识到,曾经政治清明的盛唐,已渐渐被贪图享乐的腐化之风所取代,政治风气逐渐黑暗。

此时的宰相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越加变本加厉地打压人才,而此次的矛头更是指向了,时年70岁的北海太守李邕。因政治理念不同,李林甫诬陷李邕贿赂,并派遣亲信前往北海,将李邕杀害

李林甫此举震惊朝野,杜甫听闻李邕被杀的消息备受打击。李邕生前的劝谏犹在耳边,而自己立下的誓言也时刻铭记于心,自己究竟该何去何从?

公元751年,是杜甫来到长安的第五个年头。这年,宫里传出了唐玄宗要封禅泰山的消息,昭告天下,希望自己的丰功伟绩能与天地共鉴。

杜甫终于看到了机会!

他挥毫泼墨,写就了三《大礼赋》,进献给了唐玄宗。唐玄宗读罢杜甫的诗歌,只觉字字珠玑,赞赏有加,问道:“如此贤能,为何没有入朝为官。”

于是,命杜甫待命集贤院。杜甫因献上三《大礼赋》名动京师,得知他在集贤院参加笔试,学士们为一饱其文采,将集贤院围得水泄不通。

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烜赫。

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在杜甫的《莫相疑行》中,将这一盛况,描写得淋漓尽致。当时的李白以为自己终于能得皇帝赏识,入仕指日可待。

但是,他低估了李林甫想要打压异己的决心。集贤院笔试后,李林甫向唐玄宗谏言,如果此时重用杜甫,就会有人质疑野无遗贤的结果,有损玄宗的圣明。

唐玄宗为了保住自己的英明,听信了李林甫的谗言,给了杜甫一个“参列选序”的资格,等到有合适的职位,再提拔重用不迟。

这一等,又是五年。

44岁的杜甫终于被唐玄宗再次想起来,给了他一个河西尉的官职。河西尉这个官职,是个九品小官,主要的职务是司法捕盗、审理案件、判决文书、征收赋税等杂事。

按理说,这个职位非常符合杜甫,贴近百姓生活,能为民请命,从基层干起。但是,由于当时大唐的政治已经逐渐黑暗化,这个职位,已经演变成,服从上级命令,催逼黎民百姓的角色。

于是,杜甫写下“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拒绝上任。之后,杜甫被改任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说到底,只是个看管兵器和钥匙的。

长安的十年,曾经“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满腔自信,在杜甫看尽了朝堂的黑暗和人性的冷漠后,被现实击溃,四散分离。但是,为了生计,杜甫还是接受了这个学而无用的卑微官职。

在上任前夕,他准备回乡看望自己的妻儿。一路行至家门前,长安十年的孤独与凄凉不禁涌上心头,还未感伤,家中传来了妇人的惊呼。

原来,是杜甫的小儿子因为没有钱,被活活饿死了。悲愤之余,杜甫怒从胸起,挥笔写下了千古名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声声含泪,字字泣血,道出了杜甫对人间苦难的同情与愤懑。他尚且身有官职,儿子还被饿死,那底层的黎民百姓又当如何?

这是杜甫的第二阶段,困守长安的数十年,让他对现实的理解越加深刻。如果说,生逢盛世,年少时期的杜甫还如李白一般,有着壮志未酬的豪情。

那么,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杜甫的诗已经有了质的转变。他不再关心自己命运的起落,也不再在乎上位者的垂青。他将目光转向了跟他一样,苦苦挣扎的黎民百姓,他看到的是虚华盛世下的艰难困苦。

然而,这警示钟声般的疾呼,又有几人能听到呢?更令杜甫始料未及的是,一个月后,一场叛乱将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大唐,将大唐从盛唐美梦中惊醒,杜甫从此也进入了人生最黑暗的时刻。

安史之乱,被俘于长安。

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起兵攻打大唐,直逼洛阳,史称“安史之乱”。为了躲避战乱,杜甫带着妻儿一路逃到了鄜州(今陕西富县)。

公元756年6月,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出长安,直奔西蜀。在马嵬坡上,唐玄宗的随行将士陈玄礼兵变,斩杀了杨国忠,并逼迫杨玉环自尽,史称“马嵬驿兵变”

不久之后,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称帝,史称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流亡在外的杜甫,得知新皇登基,大唐中兴有望,于是收拾行囊,准备去投靠唐肃宗。

但是,杜甫没有见到唐肃宗,而是一出城,就被叛军俘虏到了长安,同时期被俘虏到长安的还有诗人王维,被严加看管。但是,杜甫因为官职小,没有被限制自由。

陷落长安的这一年中,杜甫看着长安的断壁残垣,百姓流离失所,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眼见山河破碎,百姓们贫困交加,可即便如此,赋税依旧日益加重,民不聊生。可谓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

公元757年2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以及手下合谋杀死。眼见叛军内乱,杜甫趁机悄悄逃出了长安,想要去凤翔,投奔唐肃宗。

这次的出逃,是冒着生命危险的。一路上,杜甫不敢走大路,只敢在小路密林中穿行,这是一次冒着生命的赌博。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这是杜甫在行路时写下的,可见这次的出逃,杜甫是赌上了性命。长途跋涉,经历磨难,杜甫来到了凤翔,见到了唐肃宗。

唐肃宗感念于杜甫的铁骨铮铮,给了杜甫左拾遗的职位。根据《新唐书·百官志二》记载:

门下省有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

虽然是个小官,但是只要能够一展心中理想,杜甫还是欣然接受了。本以为入朝为官,自己只要保持原则,便能深得重用。但是,人在局中,往往身不由己,杜甫很快就卷入了一场政治漩涡中。

当时的宰相房琯,因被人诬告,撤去职位。房琯是杜甫的同僚兼好友,为了营救房琯,杜甫上奏唐肃宗,认为诬陷房琯的人,品行太过恶劣。激烈的措辞引得唐肃宗大怒,将杜甫贬到了华州。

同年9月,郭子仪收复长安,在宰相张镐的劝说下,唐肃宗撤销了对杜甫的惩罚,重新任命为左拾遗。但是此后,唐肃宗对杜甫不再信任,更不会重用他。

杜甫的日子已经过得越发艰难了,此时的他已经身无分文,想要吃酒,只能典当衣服,于是有了“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公元758年6月,因着房琯一案,杜甫还是受到牵连,被贬到华州,任司功参军,这次被贬,让杜甫萌发了对朝廷的失望。

杜甫一步三回头的出了长安,在回华州的路上,杜甫眼见因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百姓流离,饿殍遍野,忧国忧民的杜甫写下了《三吏》《三别》,杜甫也因此达到了诗歌艺术的巅峰。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残酷的现实,让杜甫意识到,他的理想根本不可能实现。而连年的战乱,让底层的百姓苦苦挣扎求生。在亲眼见到官吏残酷镇压和逼迫百姓后,杜甫对朝堂完全失望了。

公元759年,47岁的杜甫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一职,带着妻儿一路颠沛流离,来到了成都。他希望,能够在成都过上一段安稳的日子。

这是杜甫的第三个阶段他渴望建功立业,但是一再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在见过了安史之乱和灾荒带来的连年灾祸时,看着朝廷无所作为,欺压百姓时,杜甫对政治,对大唐彻底的失望了。

他辞去梦寐以求的官位,带着妻儿,企图寻找一处宁静之所,归隐山林,肆意生活,只求得一份心灵上的慰藉。

安于草堂,病逝舟中。

来到成都的杜甫,在好友严武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虽然生活贫困,但是对于杜甫来说,这是难得的宁静日子,吾心安处是故乡

第二年春天,当春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窗沿,发出叮叮咚咚的乐声,与战乱中的北方相比,这一刻显得尤为舒畅,于是,杜甫提笔写下了《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然而,同年八月,秋风怒号,草堂的茅草几乎被北风卷走,大雨滂沱,草堂里几乎没有一处地方是干的。在漆黑的夜幕中,杜甫哀叹着自己永远无法安定的人生,以及像他一样身似浮萍的天下寒士

他疾呼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公元761年,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不得不舍弃草堂,再次带着妻儿奔走逃难。2年后,杜甫的好友严武被任命为尹剑南节度使,他去信杜甫,希望他能回到草堂居住。

杜甫带着妻儿回到成都,仍居于草堂。眼见杜甫的日子越发艰难,严武将杜甫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有了严武的庇护,杜甫的生活总算是有了保障。

但是,寄人篱下的生活,杜甫也渐渐不满于幕僚之间的勾心斗角,于是向严武再次辞职了。失去工作的杜甫,生活一落千丈,无以为继。

一个本该裘马轻狂的文人,此时却要为五斗米折腰,让他苦闷不已。更让他难受的是,他的家人时时挨饿,已顾不得父子纲常。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

不得已之下,年过半百的杜甫,只得向好友高适求助,他写信于高适道:

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即便是借钱,杜甫也不曾失了文人的气节,或许是与高适的友谊深厚,杜甫这次借钱,借的是理直气壮,只问高适,“我都年过半百了,你什么时候来救的急?”

公元765年,严武病逝,没有了朋友的庇护,杜甫离开了成都,于次年到达了夔州。在都督柏茂林的帮助下,杜甫得以在这里住下,为公家代管屯田,自己也租下了一些田地,成为了一个农民。

在夔州的两年时间里,杜甫的创作热情到达了顶峰,创作出四百多首诗歌。

这一年,重阳佳节,杜甫已经患上了非常严重的肺病,登高远望,秋风瑟瑟,无边落木,一派萧条之景。感念于生活的困顿,人生的苦况,杜甫挥笔写就了《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公元770年,59岁‬的杜甫思念故乡,一路沿着湘江漂泊,想要回到洛阳。

此时,杜甫已经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他北望着长安洛阳,感叹着天高地阔,何以为家。他回望湘江,滔滔江水,浩浩汤汤,何处可以容身。

在夕阳的映照下,他饱经风霜的面颊显得格外沧桑沉郁,微微颤抖的双手,理了一下早已霜白的鬓边,吟诵起他的千古绝唱。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

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连年的颠沛流离,贫困疾病,早已将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诗人折磨得奄奄一息,但他始终挂念着祖国,以及那些受苦受难的天下黎民。

这年冬天,诗圣杜甫,带着他未曾实现的理想,病逝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这样的结局,只能道一句:可怜,可悲,可叹!

如此落魄的杜甫,他的钱去哪里了?

杜甫生于官宦世家,爷爷杜审言是武则天的宠臣,但是因神龙革命,与张易之深交而被流放岭南。在古代,流放是一项仅次于死刑的刑罚,杜审言被革去官职,其产业也是被充公的。

即便是后期恢复了修文馆直学士,这也不是肥差,所以杜甫家其实已经没有什么留存下来的祖产了。

到了父亲杜闲时期,杜甫家中可以算是小康阶级的。杜闲官至五品,在唐玄宗时期,不光有俸禄,还有俸米和田地。

按照当时五品官员的俸禄,杜闲一年有200石俸米和9200钱。按照当时的一斗米十五钱的单位换算,杜闲的年薪大概在4万钱左右。而且,杜闲要养活五子一女,其实分到杜甫身上的钱并不多。

所以说,杜甫虽然是官三代,但其实是个不太富裕的官三代,只比平民百姓生活得好一些。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李白相比,杜甫家的经济条件根本不在一个阶层。

从19岁出门游历,到29岁回洛阳结婚生子,再到33岁遇到李白,再次出游,这十四年间,杜甫没有收入,所能依靠的仅仅是父亲的收入,和祖父留下的家产。

李白第一年游历天下,就花费了30万,可想而知,杜甫游历十年需要花费多少钱?

在遇到李白后,杜甫作为李白的小迷弟,追星花钱必不可少。当时的李白被赐金放还,虽然得到了一大笔钱,但是李白生性豪迈,千金一掷。

李白有个蹭吃蹭喝的毛病,以此也可以看出,杜甫与李白虽然结为知己,相较于高适而言,其实李白更像是一个前辈,杜甫卑微追星,要支援李白的地方肯定不会少。

杜甫35岁入长安,求取功名,四处碰壁,与李白一样,他希望靠着举荐能顺利入仕,但是想要结交权贵,必然是要一掷千金,打通门路,广交人脉的。

所以,杜甫最后的钱都用来打点门路了。在长安困守的十年间,杜甫在被权贵舍弃后,他的生活一下子就没有了来源,可见是千金散尽。

这时期的杜甫差点沦为乞丐,为了生存,沿街卖药,寄宿朋友家中,与百姓一起抢折价米。也正是这十年的生活,让杜甫渐渐看清了现实的残酷,从一个理想主义者转变为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一生都不在乎钱财,最后却为钱财所困,孤独漂泊,病逝于一条小船里。

总而言之

杜甫的一生,正如他诗中所写的那样: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少年游历,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游览天下名胜,踏过山川河流,一身才华,半生颠沛。

后人将杜甫称为“诗圣”,何为圣?

孟子有云: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一言以蔽之,德才兼备,谓之圣。

杜甫的圣,在于他嫉恶如仇,对于朝廷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都敢于冷静地揭露和尖锐的批判,也在于他甘愿为受苦受难的人民,敢于牺牲自己。

如果说,谪仙李白,绣口一吐,半个盛唐,那么诗圣杜甫,便是那个敢于吐尽人间疾苦词,忧国忧民的实践者。他拥有仁者之心,在中国诗坛羽化成圣,留下无双风华。

如果说,战乱的大唐,曾需要一束光,照亮那些苦难的人民,那么杜甫就是那个想做光的人。

出身名门的杜甫,晚年为何总是靠朋友接济,他的钱都去哪了?

杜甫的前半生在啃老,中年活得不如狗,晚年相当不如意!

儿子能被饿死,自己四处漂泊;虽说朋友不少,但财富少得可怜,最后,死在长沙去岳阳途中的小船上。悲惨的是,杜甫的妻子杨氏买不起一口像样的棺材。

杜甫不是出身名门吗?

不是后来当了官吗?杜甫的钱到底哪里去了?

1、前半生,杜甫就是一个啃老族

杜甫的前半生,就是混吃等死的角色,四处游玩,不事生产,而且日子过得还不错。

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杜甫的爷爷是著名的官员杜审言,他在武则天手下被重用,和张易之兄弟两关系相当不错。

在705年,发生了著名的神龙政变,就此,唐中宗上位了。不久,武家人、武则天的亲密之人们,日子都不太好过了,被牵连的还有杜审言。

公元708年,杜审言病逝了。很遗憾,临死之前都没有见到小孙子杜甫的出生。

杜甫的爹,名字叫杜闲,先是娶了老婆清河崔氏,并在公元712年生下杜甫。

杜甫他爹,还是比杜甫官运顺利,在717年,就升为了郾城尉(一个县的公安局长),此后,在732年升为奉天令(县令),737年升职为朝议大夫(正五品下)、兖州司马(地区公安局局长)。

虽然,杜甫的亲娘死得早,但这丝毫不妨碍杜甫的啃老。

最为关键的是,杜家有条件让杜甫啃老。

下面,我们看看情况

杜甫在19岁的时候,第一次出门旅游,去的地方是山西临猗。

这小子一浪就上瘾了,20岁的时候,直接跑到南方去了,这一去就是三年左右。杜甫旅游的开支,自然是起老爹买单了。

想象一下,我们在二十出头着急于如何找工作的时候,杜甫却在进行“啃老”的生活,可谓是衣食无忧,偏偏一个公子哥。

23岁的时候,杜甫回来了,因为要考试,参加所谓的“乡贡”,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杜甫不得不重视。736年,杜甫去考进士了,结果名落孙山。

那个鲜衣怒马,在外漂泊的青年,终究为自己“执迷于山水风景,忽略了文化课”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737年,杜贤担任兖州司马(地州公安局局长)。杜甫跑去探望父亲,在兖州过了几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顺便写了几首诗,比如《登兖州城楼》、《望岳》、《画鹰》、《房兵曹虎胡马》等。

其中,最出名的诗句就是《望岳》当中的那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30岁时(741年),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是杜甫娶妻了,找了个副部长家(主管农业和财政)的女子,此女子姓杨,比杜甫小了十多岁,这是真正的老牛吃了嫩草,但在那个年代,无所谓,关键是门当户对,都是官员之后。

二是,就在那一年,杜甫老爹杜闲死了。

这两件事对“浪子杜甫”影响很大,一是有了羁绊,二是“收入”会中断,继续啃老有点难。

2、杜甫的中年,活得不如“狗”

父亲死了,家里的收入中断了,再没有人能源源不断地供他吃喝了。

习惯是不容易改掉的,杜甫就像后世的徐霞客一样,巴不得用脚丈量祖国的大地。

结婚没多久,又出门了,看似在寻找机会,实际上是继续他的“流浪的坏习惯”。

公元744年,杜甫在长安碰到了李白,此时的李白刚刚被唐玄宗扫地出门,因为喝酒误了写诗文。

这是两个伟大的诗人第一次见面,相谈甚欢,相见恨晚!

李白约杜甫去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不久,两人见到了高适,三巨头见了一面。没过瘾的杜甫,继续游荡,去了山东济南。

从杜甫的行为来看,这人不顾家啊,常年在外折腾,拿不回几个钱!可惜了在家带孩子的杨氏。

游荡一番,杜甫回家了。貌似要过一段平淡的生活,实则,杜甫非常不甘心在家呆着。没钱,老丈人家多有照顾,否则,老婆和孩子的日子会过不下去的。

公元745年,杜甫出门到了长安打拼,就此,拉开了屈辱的10年生活。

长安大,居不易,大诗人杜甫在长安啥都不是,他就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人物,吃穿都发愁。

机会来了,公元747年,唐玄宗昭告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杜甫希望自己的人生得到逆转。

但是,因为李林甫使坏,提出“野无遗贤” ,导致,参加考试的所有才子全部落选。

这时,杜甫来长安已经2年多了,他面临一个选择,一是回家,无所事事,过上平淡的生活;另一个选择,继续在长安呆着,不混出名堂,就不回去了。

当时,长安离杜甫蒲城的家,也就一百多公里,坐马车也好,走路也好,三天左右就能走到!

而杜甫愣是没有回去,一直在长安混着!

杜甫要么给别人写写诗赋,换几个钱,要么好友赞助几个钱,过过日子。这是一段悲惨的生活。

一晃几年过去了,在公元751年,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唐玄宗准备进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

趁这个当口,杜甫写了一篇文章《大礼赋》,就此得到了玄宗的赏识。于是,让杜甫呆在集贤院等待工作分配。

杜甫很激动,40岁了,终于可以吃官家饭了。但是,杜甫命不好,又碰到李林甫,他是分配工作的主要干部,因为李林甫对杜甫并不感冒,因此,工作又泡汤了。

熬了几年,到了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终于获得了一个“河西尉”的小官。

这个小官,是陕西合阳县负责庶务的官员,其职能主要是司法捕盗、审理案件、判决文书等杂事,和现在比,就是一个县的公安局局长。

有意思的是,杜甫拒绝了,他不愿意担任河西尉的官职。

朝廷还是够意思,重新给他分了个活,担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就是个看武器库的小官)。

这次杜甫接受了,毕竟,他也得吃饭,老是拒绝朝廷,也不合适。

干了一段时间,杜甫手头有了点钱,于是,想着探亲,毕竟出来的时间实在有点长了。

十一月,杜甫回到了蒲城。

进门一刹那,杜甫听到了哭泣声,然后,看到老婆哭红了双眼。一问,才知道原来小儿子饿死了。

那一刻的杜甫非常伤心,十年未回家,回家后面对的竟然是小儿子的死去,而且是饿死的。

回去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了,居家北迁到了陕西的富县避难。

在唐玄宗时期,杜甫是没有得到机会的。听说,唐玄宗的儿子在宁夏灵武称帝了(唐肃宗),这让杜甫很兴奋,觉得是个机会,就北上去寻找新皇帝。

很不幸,这次被叛军抓了,押送到了长安,在这里他碰到了一个志同道合者:王维。因为官太小,叛军没有重视杜甫,放了出去,于是,杜甫继续在长安混着。

公元757年,郭子仪的大军逼近长安,杜甫认为机会再次来了,从长安城跑出去投奔唐肃宗去了。此时,唐肃宗在陕西宝鸡。

3、杜甫晚年,日子不如意

不得不说,杜甫想法投奔唐肃宗,这棋是走对了。

就在757年,杜甫被任命为左拾遗,这是个八品官,关键是能长期在皇帝跟前。看来,杜甫的春天要来了。

一切说明,杜甫的政治才华弱于文学才华。

当宰相房琯被罢相后(后来被贬到了邠州担任刺史),而杜甫却为为房琯求情。这下把皇帝惹怒了,将杜甫贬职到了华洲。

得不到皇帝的信任了,杜甫的心凉了半截。

759年,杜甫先是到了华州,后到了秦州(天书),干得都不如意,辞了!

最后,杜甫来到了成都,这里有他的朋友严武。

这严武来头不小,先任绵州刺史,后来成了东川的节度使。

在严武的帮助下,杜甫盖了杜甫草堂。在严武的举荐下,杜甫又担任了检校工部员外郎,同时做了严武的参谋。因此,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

这一年是764年,杜甫54岁了。

然而不巧的是,仅仅过了一年,严武去世了,杜甫也就没有人罩着了,就此辞职了。

既然不当官了,杜甫再一次开始了搬家,一路东行,766年到了奉节。

在这里,杜甫帮助公家看管田地(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顺便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还买了四十亩的果园。

这些地,光靠自己是种不了了,于是,雇了几个农工,加上自己的家人,一起劳动。

一个大诗人,官三代,沦落为农夫,这完全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之外。

种了两三年地,杜大诗人不想干了,继续顺流东去,到了公安、江陵,然后南下到了湖南的岳阳、长沙。

本来想去郴州投奔舅父,但投靠不成,路上差点饿死,幸亏有当地县令给了些吃的。

最后,杜甫一家想回到北方,从长沙到岳阳途中,杜甫闭上了眼睛,年59岁。

杜甫在后世受到大量的追捧,其诗因为现实意义,受到人们的欣赏和认可。但在当时,杜甫的拥趸还是有限。

最让杜甫遗憾的是,自己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朝中官员,轮到自己了,没当过几年官,早期只能啃老,后期除了不多的工资外,没有几个钱,常常受到朋友们的资助。

拿3句话来总结杜甫的一生:早年啃老啃得欢,中年混得不如狗,晚年光景有点惨!

出身名门的杜甫,晚年为何总是靠朋友接济,他的钱都去哪了?

杜甫的原生家庭,应该说是相当有钱。

理由一: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是唐朝的宰相,虽然后来被迫下岗,但是在位期间应该捞了不少。

理由二:杜甫的父亲杜闲也做了奉天令、兖州司马等职务,虽然不是啥大官,可手里有点小权就有捞的机会。

理由三:最关键的是,杜甫的母亲崔氏也是个不简单的人物。崔氏出生于唐朝五姓七望之一的清河崔氏,这可了不得,顶呱呱的名门望族。那个时候谁家娶了五姓七望之女,都会觉得非常骄傲。

甚至连王公、宰相们都争相排队去相亲,比如说唐朝宰相薛元超,这辈子最遗憾的一件事,就是没娶到五姓七望家族的女子做媳妇儿。

不才,富贵过人,然平生有三大恨:一是未能进士及第,二是未娶五姓女,三是不能修国史。---薛元超

由此可见,杜甫那可不仅仅是富二代那么简单了,可以说杜甫是有双重保险的官三代、富三代。如此富裕的杜甫,为何到了晚年,却成了一个为了屋上三重茅草,跟村里小孩儿吵架的凄凉老大爷呢?

一、杜甫年轻的时候其实也挺飘的。

我们都知道,李白作为唐朝最潇洒的才子,整天不工作,却还能吃喝玩乐。那么他的钱从哪儿来的呢?其实还不都是朋友们赞助的嘛!

李白人到中年,那点家底都被他败光了,从此就过上了吃百家饭的日子。而杜甫,就是李白众多朋友中的一个。

早年杜甫是李白的小迷弟,对李白别提多崇拜了,所以有幸认识李白以后,二话不说就掏钱请客,带着李白到处游玩。这笔开销可真不小,毕竟李白大吃大喝惯了,普通的酒他可看不上。

除了跟李白出去外,杜甫本人年少的时候,也特别喜欢出去玩。比如说19岁那年他就去山西坐马车自驾游了一趟,20岁那年杜甫又蹦跶到了江苏、浙江一带,在这里一玩就是好几年。

过了几年,杜甫又碰上了李白,于是又请李白大吃大喝了一阵子。甚至在李白的引导下,杜甫还加入了炼丹修仙的行业。这也是个不进账干烧钱的事情。

如此铺张浪费地搞了这么多年,你觉得杜甫他们家分给他的那点钱,还能够花吗?要知道,杜甫是原生家庭有钱,不是他本人有钱。

二、杜甫家里有钱,跟他似乎关系不太大。

杜甫的原生家庭的确有钱,可问题是,这跟杜甫有多大关系呢?杜甫的爷爷杜审言作为宰相,家财万贯那是少不了的。

可是杜审言有4个儿子,杜甫的父亲杜闲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所以就算分家产的时候,杜闲也只能分到四分之一。

而杜闲的官职就比杜审言小得多了,他自己还有5个儿子。等于说,如果要分家产的时候,杜甫其实也只能分到杜闲家产的五分之一,也就是杜审言家产的二十分之一。

这么一来落在杜甫手里的钱,又能有多少呢?而杜甫的母亲崔氏,虽然出身名门,但是她早就去世了,因此关照不到长大以后的杜甫。

杜甫的父亲后来续弦再娶,这家里的钱该由谁来支配,可就说不清楚了。大概率是杜闲娶的继室卢氏在家管钱。

而且杜甫长大以后,杜闲还没死呢!也就是说,轮不到杜甫来继承家产。除了杜闲每年给杜甫一些生活费外,长大成人的杜甫,从原生家庭压根就拿不到多少钱。

年少的时候,还能伸手朝家里要钱,等到30多岁的时候,谁还好意思干这事儿呢?杜甫必须要靠自己打拼才行。那么杜甫打拼得怎么样呢?

三、杜甫在京城做了10多年无业游民。

24岁的杜甫,开始自己独自生活,他跑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落榜。落榜以后的杜甫,并没有继续努力参加科考,而是选择了吃喝玩乐的生活。

这期间杜甫陆续去了山东、河南等地游玩,也认识了不少朋友,可就是没有挣钱的门路。杜甫就是个读书人,也不会打工更不会做生意,自然是没有挣钱的营生了。

一直到了36岁的时候,杜甫才稍微收敛了一点,继续跑到长安参加考试,结果由于李林甫玩了一出“野无遗贤”的闹剧,导致所有人都没考上,杜甫自然也落选了。

这么搞下去不行啊,杜甫便打算开始走后门,他找了不少权贵相助,可惜没有一个能给他好消息的,估计是礼物没送到位。

40岁那年,杜甫终于找到了机会,他写的《大礼赋》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有了做官的资格。可惜又是这个李林甫从中作梗,导致杜甫再次无缘当官。

杜甫就这么晃悠着,已经晃荡了十多年了,这么多年一直在吃老本,还不忘娶媳妇生孩子,这一大家子全靠吃老本过日子,这日子能过得下去吗?

44岁那年,杜甫被朝廷授予了河西尉的官职,好家伙,比芝麻官还要小,杜甫心里很不爽,因此慨然写下了: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朝廷还比较人性化,连忙把杜甫改任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也就是给兵器库看大门的。这可算是把杜甫给伤透了,但是没办法啊,再这么混下去,一家人都要饿死!

44岁的杜甫终于不堪生活的重担,接受了看大门的工作。等到杜甫回家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小儿子在这一年饿死了!杜甫内心十分自责,如果他能拉得下脸面,早点做个小官,也不至于把自己的儿子给饿死了!

总结:前半生困顿,后半生漂泊。

实话实说,年少的杜甫日子过得还是可以的,但是自打24岁以后,杜甫的人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长达20年的时间,杜甫都没能找到一份差事做,完全在家吃老本,连儿子都被饿死了。这日子杜甫过得可谓是浑浑噩噩。

后半生的杜甫,几乎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因为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的工作时有时无,所以薪水就更别提了,常常发不出来。

朝廷自身难保,杜甫又如何独善其身呢?漂泊中的杜甫过上了各种寄人篱下的生活,最终打算返回老家。

结果在湖南的时候,遭遇暴雨,杜甫连续5天都没饭吃!我的天,鬼知道这5天杜甫是怎么度过的,要不是县令送了点东西来,杜甫能当场饿死。

参考资料:《旧唐书》

出身名门的杜甫,晚年为何总是靠朋友接济,他的钱都去哪了?

谢谢朋友,我来试试。

白居易《题李白墓》云——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要说李白薄命沦落,其实杜甫比李白更加薄命和沦落。

现在就把杜甫的人生大体经历来捋一捋,就明白他除了血统的优越,一辈子奔波忙碌,飞黄腾达几乎与他绝缘。

杜甫一生分四期——

一、读书壮游时期(35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35-44)。

三、陷贼与为官时期(45-48)。

四、漂泊西南时期(49-59)。

从上面粗略的人生履历中,不难看出,杜甫为官享受俸禄的时光非常短暂,陷贼与为官时期总共四年,若除去陷贼,仅当了三年的左拾遗。其后的漂泊西南时期,曾做过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的属官——检校工部员外郎,大体两年,40岁的严武暴病而卒,杜甫便开始了最后的漂泊。

可以说,一辈子当了五年官,其他全都属于消费状态。尤其困居长安时期(35-44),为博得一官半职,杜甫当了十年的京瓢儿,用他自己的话说——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官员骑马,平民骑驴。杜甫为求官职,四处求爷告奶,残杯冷炙,辛酸无比,十年后弄个小官——右卫帅府胄曹参军(正八品下)。

这样大致一算,即可明白杜甫的人生是多么沦落,暮年漂泊,寄人篱下,处处受人接济,情感的风霜刀剑磨砺出多少优秀的诗章。——这就是所谓的诗人薄命,若没有那么多的情感磨砺,他就成不了诗圣,达不到难得优秀的境界。正是从这种意义上,韩愈《调张籍》才将他与李白连为一体,高度称赞——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翦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不再赘述,总之一句话——

穷困潦倒注定了杜甫的命运不济,却也成全了诗圣的英名。如果没有那么多痛苦,他也跟我们一样会成为一介俗民。

出身名门的杜甫,晚年为何总是靠朋友接济,他的钱都去哪了?

杜甫,官三代,河南巩义人,他是唐朝比较出名的诗人,曾经被人誉为诗圣。

客观来说,杜甫出身高贵,家境富裕,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他年青时到处游山玩水,长期享受着“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杜家不缺钱不缺地,他们即便不工作,也有比较稳定的收入和进项。在那个时代,这类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有:出租土地;开店经商;继承祖辈的遗产;出门做官,既有工资,又有灰色收入。甚至,还有不少人在放高利贷,赚得高额利息……

不过,他长期脱产,既不上班也不经商,主要靠土地租金和父亲的收入来过日子。出门游玩,花费是不小的,不仅有酒有肉,还要和一些名人进行应酬,都特别烧钱。他虽然颇有才华,但是出身不高,又不精于人情世故,所以一直未能出仕。父亲去世以后,来钱的路子就更少了,他只能坐吃山空,做梦都想做官。但是,他直到四十多岁,才当了个收入微薄的小官。

他的职务不高,又不是肥缺,所以收入不高,也没有灰色收入。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挣死工资的,没有什么本事。长期坐吃山空以后,杜家的祖产和土地都不多了,虽然比老百姓强,却也是比下有余比上不足。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安史之乱突然爆发了。因为战乱,杜甫丢掉了所有的家产,还和家人失去了联系。战乱平息以后,他来到了西南,并和家人团聚了。

此时的杜甫,他已经老了,虽有一些名气,但是他个性倔强,依然不通人情世故。所以,他在西南也一直不如意,官职始终也不高。更为悲催的是,他和当地的节度使不合,因此辞了工作。辞职以后,他没有工资,没有灰色收入,没有田租可收,也无祖产享用。在这个背景下,他住进了多处漏风漏雨的茅草屋。几年以后,他在一个官员的帮助下,终于在奉节定居。

在奉节,他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几十亩果园,还帮官府代管一些公田。他不仅雇人干活,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也因此,他终于过上了稳定且安静的生活。杜家依然不富裕,但是远远强于那些中低层老百姓,只不过远不如那些权贵富豪罢了。按理说,杜甫应该安分下来了。但是,他并不甘心平淡,既想重新出仕,又想回到巩义老家,接着又开始了出行之旅。

此时的他,再次失去了收入来源。他无钱继续北上,为了生存,只能南下投奔一个亲戚。不幸的是,由于战乱,加上洪水肆虐,他未能找到这个亲戚,还几乎陷入了绝境。最终,他病逝于一条小船上,年仅59岁!在那个年代,以杜甫的性格来说,很难有出头的机会,更难有大富大贵的机会。他既不适合从政,也缺乏创造财富的本事。所以,他只能黯然嗟叹一生!

出身名门的杜甫,晚年为何总是靠朋友接济,他的钱都去哪了?

杜甫,官三代,河南巩义人,他是唐朝比较出名的诗人,曾经被人誉为诗圣。

客观来说,杜甫出身高贵,家境富裕,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他年青时到处游山玩水,长期享受着“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杜家不缺钱不缺地,他们即便不工作,也有比较稳定的收入和进项。在那个时代,这类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有:出租土地;开店经商;继承祖辈的遗产;出门做官,既有工资,又有灰色收入。甚至,还有不少人在放高利贷,赚得高额利息……

不过,他长期脱产,既不上班也不经商,主要靠土地租金和父亲的收入来过日子。出门游玩,花费是不小的,不仅有酒有肉,还要和一些名人进行应酬,都特别烧钱。他虽然颇有才华,但是出身不高,又不精于人情世故,所以一直未能出仕。父亲去世以后,来钱的路子就更少了,他只能坐吃山空,做梦都想做官。但是,他直到四十多岁,才当了个收入微薄的小官。

他的职务不高,又不是肥缺,所以收入不高,也没有灰色收入。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挣死工资的,没有什么本事。长期坐吃山空以后,杜家的祖产和土地都不多了,虽然比老百姓强,却也是比下有余比上不足。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安史之乱突然爆发了。因为战乱,杜甫丢掉了所有的家产,还和家人失去了联系。战乱平息以后,他来到了西南,并和家人团聚了。

此时的杜甫,他已经老了,虽有一些名气,但是他个性倔强,依然不通人情世故。所以,他在西南也一直不如意,官职始终也不高。更为悲催的是,他和当地的节度使不合,因此辞了工作。辞职以后,他没有工资,没有灰色收入,没有田租可收,也无祖产享用。在这个背景下,他住进了多处漏风漏雨的茅草屋。几年以后,他在一个官员的帮助下,终于在奉节定居。

在奉节,他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几十亩果园,还帮官府代管一些公田。他不仅雇人干活,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也因此,他终于过上了稳定且安静的生活。杜家依然不富裕,但是远远强于那些中低层老百姓,只不过远不如那些权贵富豪罢了。按理说,杜甫应该安分下来了。但是,他并不甘心平淡,既想重新出仕,又想回到巩义老家,接着又开始了出行之旅。

此时的他,再次失去了收入来源。他无钱继续北上,为了生存,只能南下投奔一个亲戚。不幸的是,由于战乱,加上洪水肆虐,他未能找到这个亲戚,还几乎陷入了绝境。最终,他病逝于一条小船上,年仅59岁!在那个年代,以杜甫的性格来说,很难有出头的机会,更难有大富大贵的机会。他既不适合从政,也缺乏创造后面只能是黯然默默的度过一生。(只有春光不退色,留起清名在人间 。)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