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倒霉的名将是谁?

黄埔一期学员中年龄最大的其实是李仙洲,生年为1894年6月,也就是说,当他从山东南下投考黄埔军校时候的1924年,已经年满30周岁虚数31了 。而范汉杰次之,以少将军衔甘当一名军校学生,那也是很有些魄力的,并且军事生涯的开局也非常不错。

两次东征期间,范汉杰累升至营长,1926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时,范汉杰再升第10师第29团上校团长,两年时间就把军衔恢复到上校,并且还是铁军第四军的团长,前途可谓一片大好。北伐期间,范汉杰率部参加了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又参加了围攻武昌城和激战马回岭等战役,很快晋升为副师长,所以就名气、资历和战功来说,堪称北伐名将。

不过要注意,老范在进入黄埔之前,主要是在粵军第1师服役,是李济深、陈枢铭等粤军大佬的旧部,再加上黄埔的身份,所以是横跨中央军和粤军两大系统的名将。范汉杰早年毕业于广东测量学校,属于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因此在黄埔军校期间,又以学员的身份协助作为测量教学助理,所以对其他学员来说,几乎是亦师亦同学的老大哥。

这一点连周公对其印象都颇为深刻,建国以后在接见战犯特赦人员时,还能记起当年比他这个政治部主任年纪还大的高个子学生范汉杰,说多年不见,还能认出来。1927年春,老蒋点名范汉杰出任改编过来的浙东警备师少将师长,成为黄埔学生中的第一个师长,力压“天子第一门生”胡宗南。

转折来自于老蒋第一次下野期间,军界内部混乱,范汉杰不得不投奔老长官李济深,就任第八路军(粤军)总指挥部中将高参,李济深也将其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不久出钱选送老范去日本考察军事,然后再赴德国。不过在远赴欧洲之前,老范确实有点犹豫了,这道理很明显,去欧洲那就不是一年半载的事情,远离军队远离国内战场,极有可能耽误自己的军旅仕途。

据说老范想起来早年间一个为他相面的算命先生的话:“如果有留洋机会,千万不要错过”,因此最终还是去了,结果这一去就是三年多,虽然学了不少东西,但是再回国时已经是1931年底,倒霉的是,他又赶上老蒋因为“九一八事变”第二次下野。无奈之下,范汉杰只能接受李济深的推荐再回粤军供职,被安排到驻上海的第十九路军担任副参谋长兼参谋处长。

其实这个职务真心不高,一个上校最多一个少将衔的位置,而且也不是黄埔嫡系部队,所以老范是很有些郁闷的。第十九路军的正副总指挥蒋光鼐、蔡廷锴都是粵军名将,也都出自粤军第1师,从感情上说跟老范应该没有问题,1932年初日军挑起“一二八事变”,范汉杰跟随部队奋起抵抗,那得算在关内第一批打鬼子的抗日军人。

老蒋复职后不久,淞沪停战协定签署,根据屈辱的停战协议,在上海把日本人揍疼了第十九路军被迫远调福建,范汉杰就这样到了福州。而老蒋的对日妥协政策,加之在南京政府独裁的作风,让粤系将领很是不爽,终于爆发了1933年的“福建事变”。这一年11月30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建福州南校场集会公开宣布反蒋,成立了政府并公布了对内对外政策。

老蒋当然要出兵镇压,于是黄埔一期生范汉杰突然间跟黄埔系军队成为了对手,可谓是霉运连连。第十九路军虽然扩编后号称有5个军10个师的人马,其实不过60000余人,而老蒋调动的“讨逆军”接近30万众,力量是非常悬殊的,初期接战不力后,蔡廷锴将军决定跟蒋系东路军总指挥蒋鼎文谈判,接受改编从而保存抗日实力,在谈判代表的人选上,范汉杰无疑是最合适的。

于是确定范汉杰先到厦门,然后再跟蒋鼎文进行接触,临行前蔡廷锴特别嘱咐老范:“此次去厦门,责任重大,我军几万将士的存亡,系于你一身,你见到蒋鼎文后,务必要向他把我们的条件精神清楚,我们不是怕死,而是要保存实力,一致抗日”!范汉杰当即表态,请老长官放心,他一定不辱使命完成任务。

结果老范却是一去杳无音信了,原来在厦门,特务处副处长郑介民派出的密使黎恕,与范汉杰接上了头,劝说其回归黄埔阵营,并代表老蒋允诺了一大堆好处,范汉杰彷徨之间,最终选择了首鼠两端。他没有主动跟蒋鼎文就十九路军改编的问题进行谈判,也没有公开声明脱离福建政府和第十九路军,但确实利用自己的关系,把第十九路军内部的密电码交给了特务处。

(李济深)

最终福建事变被镇压,第十九路军大部被收编,重新参加了围剿苏区的战事,而蔡廷锴、蒋光鼐等将领则被迫离队出洋。后来,蔡廷锴从一些途径得知,范汉杰曾经跟特务处勾勾搭搭,蒋军之所以了解第十九路军的一切军事行动,恐与范汉杰反水有关,于是大怒,非常难以原谅这个老部下。而范汉杰因在镇压福建事变中有功,不久调任胡宗南的第一军副军长。

抗日战争期间老范还是比较尽心的,所部被称为“太行屏障”,也就是.《人间正道是沧桑》里面范希亮的部分原型。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陆军副总司令、胶东兵团司令等职务,作战尚属努力,也深为老蒋所信任。1947年底,陈诚在东北始终撑不下去了,举荐卫立煌接手东北战局,老蒋携范汉杰到沈阳实地调研,在回去的路上问起老范对卫立煌的评价。

(蔡廷锴)

范汉杰有点嘴欠了,回答的中心意思是就远征军的资历来说,卫立煌主东北比较合适,但是抗战期间卫与八路军过从甚密也不可不防,老蒋当即表示,着范汉杰出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就地监视和制衡卫立煌。老范肠子都悔青了,连续请辞均遭拒绝,只好一万个不情愿地前往东北就职。期间范汉杰利用回南京开会的机会再次请辞,遭到老蒋严厉训斥,1948年8月间硬着头皮回到锦州,两个月后即兵败被俘。

范汉杰被俘后,最初关押在东野后方的佳木斯战俘管理所,全国解放后转押至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本来根据他的表现,1959年第一批特赦时就应该列入名单,但是在征求民主人士意见时,蔡廷锴等将军表示强烈反对,于是范汉杰的名字被勾掉了,这才是霉星高照了。周公了解情况后,后来亲自找到蔡廷锴等人做工作,说明当年第十九路军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全部责怪范汉杰。

在征得蔡廷锴同意后,周公再要求统战部门把范汉杰在“闽变”中的一些不恰当材料撤掉,1960年11月28日,范汉杰终于在第二批被特赦。

史上最倒霉的名将是谁?

黄埔六期毕业生廖耀湘一开始并不受重用,但从南京保卫战中表现突出,就开始逐步晋升,很快就成了黄埔系将领中的新星、名将,先是在远征军中担任新六军军长,之后调往东北,后来又担任第九兵团司令官,但最后却以非常戏剧化的方式兵败辽西走廊,自己也变成了四期师兄林彪的俘虏。

《大决战》浓墨重彩地表现了辽沈战役,但基本上把重心放在了塔山之战和锦州之战上,甚至连打义县这种外围战斗都占了很大篇幅,但是对于整个东北国军唯一的机动兵团,也就是廖耀湘的第九兵团的覆灭过程,却交代得非常含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卫立煌到东北的时候,国军还没有开始编组兵团。但卫立煌很快就和常公就东北的前途问题发生了很大的分歧,所以常公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其主要目的就是架空卫立煌,让卫立煌在东北变成光杆司令,什么都做不成。

常公的第一个操作是增派范汉杰到东北担任剿总副司令,并且担任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主任,将辽西走廊地区的部队交给范汉杰统一指挥,范汉杰把这个地区的部队统一编组为四个军,其中核心的实际上是两个,一个是锦州城内的滇军九十二军,另一个是后来进攻塔山的六十二军。范汉杰为了控制部队,又将锦州的部队编组为第六兵团,并且将滇军九十二军的军长卢俊泉升任兵团司令,军长由盛家兴继任。

这样,辽西部队基本上就摆脱了卫立煌的指挥,而范汉杰是直接听命于常公的。而卫立煌控制不了部队,就在物资上下手。因为此时东北的物资都是从华北先运到沈阳,再由沈阳统一分发。范汉杰提出,物资先经过锦州运到沈阳,再从沈阳运回锦州,往返折腾,浪费时间,不如在经过锦州时直接截留一部分给锦州。

卫立煌本来就掌握不了部队,只能掌握物资了,自然坚决不肯,双方为此闹了矛盾,后来将锦州单独划为一个补给区,可以截留物资,但炮弹等武器装备仍然需要从沈阳运来。范汉杰再三要求沈阳多运输弹药,加强锦州储备,卫立煌推三阻四,就是不肯,说沈阳是东北中心,也需要炮弹。如果锦州先发生战争,再运到锦州不迟。

结果,解放军先进攻锦州,关门打狗。并且,此时锦州到沈阳的铁路线也已经被切断,沈阳的炮弹运不过来,范汉杰连番呼救,卫立煌答应派飞机空运炮弹到锦州。但此时解放军的大炮数量已达上千门,所以打起来之后,很快就用炮火封锁了锦州机场,沈阳来的飞机不敢降落,炮弹就无法继续空运了。所以,在解放军开始进攻锦州之后,仅仅打了四天,锦州城内的炮弹就没了,完全被解放军的炮火覆盖。

常公的另一个操作是,把在沈阳的国军部队中能够用于机动作战的,全部编为一个大的机动作战兵团,由廖耀湘担任司令官,也就是第九兵团。廖耀湘是黄埔六期生,也是常公信任的学生,自然也直接听命于常公。这样一来,等于沈阳的国军部队也基本上脱离了卫立煌的指挥,常公可以越过卫立煌直接进行微操。

但常公没想到的是,编组完成之后,廖耀湘并不愿意按照常公和南京国防部的要求,出兵增援长春,接应长春郑洞国所部突围。确实,这时候林彪一直坚持先打长春,对长春围而不攻,东野几十万大军沿着铁路线两侧摆开,张网以待,这就等于直钩钓鱼。所以,廖耀湘坚决反对增援长春,认为这是自投罗网,死路一条。与其如此,还不如和卫立煌保持一致,龟缩在沈阳不动。

等到解放军开始进攻锦州,常公明面上要求廖耀湘兵团和侯镜如兵团东西对进,和东野在锦州进行战略决战,一决雌雄,但实际上的打算是无论能不能把锦州救下来,起码都可以让廖耀湘兵团离开沈阳,往华北地区靠近。如果锦州被攻破,则顺势退往华北,顺理成章。但廖耀湘仍然坚持认为,攻锦州只是诱饵,林彪师兄的意图还是钓鱼,等着他去上钩,所以拒绝。

常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再三劝说,才终于让廖耀湘同意西进。但从十月二日同意出兵西进,增援锦州,到部队集结起来都已经八日了,磨磨蹭蹭,十日进占彰武和新立屯之后,就止步不前,不敢继续往前走了。本身这一带就是河流纵横的水网地带,不利于廖耀湘兵团的重装备运动,廖耀湘这时候又担心自己掉进沟里,不肯前进,就在这里停下,和常公、卫立煌讨论西进的方案。

廖耀湘认为,辽西水网地带不利于大兵团的重装备运动,所以是死路一条。如果要坚持西进,那么比较安全的办法是先往南走,靠近营口,这个路线上没有解放军大部队阻击,可以比较顺利地到达锦州。如果遇到不利的情况,还可以从营口直接撤退到华北。但锦州已经危在旦夕,常公只能再三要求廖耀湘不顾一切的西进。廖耀湘坚持不肯,提出的条件是,如果东进兵团能突破塔山,他就挥兵西进,结果塔山始终打不下来,就又僵持下来了。

就这样在僵持中磋商到十月十五日,锦州已经被解放军攻破,廖耀湘认为继续西进已经没有意义,东北大势已去,所以认为应该南下营口,准备撤退。但常公异想天开,认为要继续东西对进,在锦州决战。这其实已经只是一句空话,常公的真实意图仍然是以此为借口,让廖耀湘兵团撤退到华北,稳定华北局面,因为他已经感觉到华北傅作义的态度比较暧昧。

廖耀湘不明就里,仍然坚持拒绝,认为如果西进一定是自投罗网,还是要南下营口。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常公子在上海打虎,伤及孔二小姐,常公不得已紧急赶回去处置,留下杜聿明相机处置。杜聿明亲自赶到新立屯,和廖耀湘商量廖兵团的去向,才察觉廖耀湘既不肯西进,也不肯东回沈阳,而是要南下营口。杜聿明为了减少损失,最终同意了这个方案,这已经是十月二十日。

糟糕的是,既然廖耀湘一直坚持要南下营口,那么部队就应该早作准备,打开南下通道,但却一直在黑山大虎山一线驻足不前,没有打开南下通道。这个错误和黄百韬从新安镇撤退时一样,没有预先在运河上架设浮桥,耽误了时间。等到杜聿明同意之后,他才部署打开南下通道,但又犯了错误,“以廖耀湘的指挥道德”,没有派当时兵力和战斗力最强的新六军打先锋,而是让七十一军去进攻黑山,而让新六军充当预备队。

七十一军打了两天,发现情况不对,既然解放军是在死守,那么一定是在等待援军。廖耀湘这才意识到危险,于是改为让新六军进攻。就在七十一军和新六军移交阵地的时候出现了误会,战线没有划分清楚,出现了一个空隙,解放军一个小股部队刚好就从这个空隙里钻过来了,进入了走廊地带,当天夜里就冲到了廖耀湘兵团指挥部附近,打掉了廖耀湘的指挥中枢。

指挥中枢被打掉,廖耀湘兵团下属各军只能各自为战。这时候才发现,从新立屯退回沈阳的道路已经被解放军堵住,南下的前进道路也已经被解放军堵住,无论南下营口,还是原路退回营口,都已经没有希望,只能往南绕路返回沈阳。但这时候廖兵团的五个军已经被截为几段,后面的新一军和新三军已经被拦住,他只能交给新三军军长龙天武指挥,设法突围,返回沈阳,他自己企图带着新六军、七十一军和四十九军从南路返回沈阳。

这时候东野各部不顾建制,猛打猛冲,廖兵团已经完全被打乱,兵团找不到军,军找不到师,师找不到团,完全乱作一团,廖耀湘本人则是在新编22师的保护下,和四十九军先汇合,企图一起返回沈阳,但四十九军军长郑庭笈两次告诉廖耀湘,前面没有发现解放军部队,实际上这时候出路已经完全被堵死了。廖耀湘和部队失散,走到前面发现走不通,又往回走,路上就被俘虏了。

锦州败讯传到沈阳,沈阳城里也是人心惶惶,此时留在沈阳的部队只有五十三军和青年军207师的两个旅,五十三军是杂牌军,长期被中央军歧视,早已厌战,师长王理寰也已经私下和沈阳地下党联系,准备起义。所以,解放军还没到沈阳,沈阳就已经准备起义了。最后反而不是西线围歼廖耀湘兵团的解放军部队,而是解放长春的部队先到了沈阳,进行了接收。

整个这个过程中,最有意思的,其实就是常公和卫立煌、廖耀湘、傅作义、范汉杰等人之间的博弈,尤其是作为东北国军唯一机动兵团的廖耀湘兵团,能以如此戏剧化的方式全军覆没,更是出人意料。但《大决战》的编剧和导演却虎头蛇尾,对塔山之战和锦州之中极力描述,而对廖耀湘兵团的覆没只是轻轻带过,让观众看得一头雾水。

史上最倒霉的名将是谁?

所谓倒霉,是指此人的能力很强,策略也很正确,双方的实力对比也差不多,原本可以取得很好的战绩,却因为不可控的因素干扰,最终落败。

我这里要说的一个例子就是明末的孙传庭。

严格来说,明末的孙传庭、卢象升等人都是文臣,不是纯粹的武将。但明朝的军制不断演变,总兵官越来越成为巡抚、总督的附庸,失去战场上的主导作用,给人的印象就是孙传庭这样的人物直接率军打仗,成了武将。

孙传庭是山西代州人,万历年间进士,崇祯九年出任陕西巡抚,带领官军活捉了闯王高迎祥等人,大挫陕西、河南等地农民军。

孙传庭的第一件倒霉事,三年牢狱之灾:虽然在剿匪上大获成功,把李自成打得逃进山中,但因为孙传庭在具体政策上与大学士杨嗣昌分歧很大,受到了迫害,在牢狱中关了三年。

崇祯十五年正月,崇祯皇帝从狱中放出孙传庭,任命他为兵部右侍郎,率军救援开封。

孙传庭的第二件倒霉事,柿园之役:崇祯十五年二月,陕西总督汪乔年死难,孙传庭接任陕西总督,计斩贺人龙,大力整顿陕西军务。

同年九月,开封被淹之后,孙传庭和高杰、白广恩、牛成虎等人率军东进,在郏城以东与李自成相遇。孙传庭精心设计,把农民军诱入官军的伏击圈。李自成大败,逃向郏县。关键时刻,罗汝才率军赶到,官军大败。

大战期间一直阴雨连绵,官兵缺少军粮,又冷又饿,只能采食柿园里的青柿子充饥,所以此战被称为“柿园之役”。

官军功败垂成,而李自成也遭受在河南最惨重的一次失败,损失精兵八千多人,如果没有罗汝才及时救援,难逃全军覆没。

孙传庭的第三件倒霉事,郯县、潼关之败:

孙传庭退回陕西,重整旗鼓,练兵、筹饷、精心打造火车营,崇祯皇帝任命他为兵部尚书,佩七省督师之印,赐尚方剑。

孙传庭原本想坚守陕西,但崇祯皇帝不断催促他兵出潼关,于是被迫在崇祯十六年八月出关,在襄城、郯县之间与李自成决战。

和一年前一样,孙传庭出关不久就遇到连雨天,道路泥泞,粮草运输困难。缺粮、士卒疲惫、士气低落。但孙传庭坚持进军,官军在大雨当中取得最初的胜利,一天深夜突然崩溃,争相奔逃。李自成乘势追杀,一天奔出四百里。

孙传庭辗转退入潼关,决心凭险据守。但潼关很快失守,孙传庭准备退保渭南,结果死于乱军之中,尸骨无存。

孙传庭是明末乱局中少有的栋梁之材,有能力、有决心、有机会改变大局,可惜运气太差,狭隘的上级、刚愎的皇帝、只求自保的将领、顽强的对手、连绵的雨天等等,一起作用,让他接连遭受挫败,最终要了他的命。

史上最倒霉的名将是谁?

我感觉这位就挺倒霉的:

他是十六国战神慕容恪的子孙,真正的“大燕国”后裔;

被枭雄高欢视为秘密武器,打败“宇宙大将军”侯景......

他就是慕容绍宗。这位集各种光环于一身的传奇名将,结果竟因遇上大风跳进水里淹死。

真正的历史上,并没有慕容复那样的人。十六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各大家族你方唱罢我登场已成常态;当家族建立的所有燕国陆续灭亡后,慕容氏子孙也只能接受现实、为最基本的生存权而奋斗。

以慕容恪的后人们为例,他们就投靠了北魏王朝,常年居住在代地(河北、山西一线),重操就业、投身军旅,而且还混得挺不错。慕容绍宗的祖、父两代都担任了北魏的刺史。由此可见,家族基因确实是可以遗传的。

至于慕容绍宗则更是青出于蓝。他性格坚毅、沉默寡语,性格稳重、胸怀韬略。北魏末年爆发六镇之乱后,慕容绍宗为了躲避战祸,就携家带口前往晋阳、投奔了当时风头正劲的远房亲戚尔朱荣。

对南北朝有所了解的朋友,一定明白尔朱荣这个名字是多么地如雷贯耳,这正是改变了其后历史走向的关键人物。有这样的亲戚,慕容绍宗想要出人头地并非难事。

然而,那时的尔朱氏虽然对慕容绍宗极为尊敬,但双方的理念并不吻合。

公元528年,北魏孝明帝被胡太后毒死,给了尔朱荣挥兵进京的大好借口。在动身前,他曾向慕容绍宗透露,自己准备在进入洛阳后把那些骄侈淫逸的北魏百官全部诛杀。

但慕容绍宗立即表示万万不可,在他看来,胡太后正是由于荒淫无道才搅得天怒人怨;尔朱荣想要成大事,就得跟她反着来,举起忠义的大旗、笼络人心方是上策。

可惜的是,尔朱荣固执己见,于是有了接下来血腥惨烈的河阴之变。这虽然清除了北魏的旧贵族,但也把尔朱荣推向了皇室的对立面,导致他没多过久死于孝庄帝元子攸之手。

随后,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继承了家族事业的衣钵;慕容绍宗则继续为其效力,并因功升为并州刺史。期间,为了对付纥豆陵步藩,尔朱兆准备征调高欢,但慕容绍宗敏锐地指出:高欢“才雄气猛,英略盖世”,绝不会居人之下,尔朱氏万万不可引狼入室。

但尔朱兆同样固执己见,随后果真被反水的高欢打得节节败退。此时尔朱兆才对慕容绍宗感慨:“如果当初听了你的话,何至今日啊!”

随着尔朱兆自缢而死,慕容绍宗只好率领尔朱氏的残余力量投降高欢。作为知根知底的老熟人,高欢对慕容绍宗极为尊重,不仅保留了他所有的官爵,还经常邀请其就一些军国大事出谋划策。

不过,纵观高欢在位期间,慕容绍宗的职务基本上是在各地当刺史,虽然表现得较为出色,但一直没有进入东魏的决策圈。但如果咱们就此认为高欢不欣赏他,那就大错特错了。

公元546年,高欢卧病在床、气息奄奄。他刻意交代儿子高澄:“我死之后,最担心的就是侯景,此人绝非你能驾驭,现有的文武众臣也都不是他的对手。但你别担心,有一个人能制住侯景,那就是慕容绍宗。这些年我刻意没有重用他,就是想留给你、由你把他培养成自己的亲信。”

每次看到这一场景,就让人想起唐太宗李世民弥留之际的安排:他故意毫无缘由地将李世勣贬斥,只是为了方便儿子将来收买人心。

如高欢所料,自己刚死,侯景就在河南地区(黄河以南)悍然反叛。为了对付这位百战骁将,高澄丝毫不敢怠慢,他迅速调兵遣将,并且遵从父亲的遗嘱任命为慕容绍宗为总指挥。

当时的侯景是当之无愧的超一流统帅。因此,当听说高澄派韩轨、高岳等人领兵对付自己时,他哈哈大笑、自认为胜券在握;但随后听说是以往并未被重用的慕容绍宗担任总指挥时,他才赫然变色:“谁教鲜卑小儿派绍宗来的?难道高王还没死吗?”(鲜卑小儿即高澄,高王即高欢)

慕容绍宗率领十万大军南下,首先势如破竹击溃了前来协助侯景的南梁大军、俘获梁军统帅——梁武帝萧衍的侄子萧渊明;随后直逼涡阳,与侯景展开了巅峰对决。

不得不说,侯景确实彪悍,面对东魏占据绝对优势的兵力,加上慕容绍宗、斛律光、段韶(这二人后来成为北齐顶梁柱)等一大批将领共同上阵,他在正面交锋中仍不落下风。

不过,慕容绍宗随机改变战略,他采取消耗战+心理战的模式,历时几个月,终于在公元548年初磨垮了侯景。有意思的是,当侯景带着几百人逃向南梁时,慕容绍宗刻意放了其一马;后来的南边发生的惨剧(侯景之乱)表明:他这极有可能是故意引祸水南下。

解决了高澄的心腹大患,慕容绍宗的前景一片大好。但谁也没想到,仅仅过了一年,他就以一种极为意外的方式谢幕。

战胜侯景的同年夏天,慕容绍宗以南道行台的身份,连同太尉高岳、大都督刘丰生等人率军十万围攻西魏的颍川。但在防守怪物王思政的坐镇下,占据绝对优势的东魏军队围攻了一年,仍旧望城兴叹。

根据刘丰生的建议,东魏在颍川城外修筑堤坝,其后引来洧水灌城。这一招果然有用,城墙逐渐出现多处垮塌;同时,东魏还修了不少高大的舰船,安排了大量神射手往城内猛射。而宇文泰的援军也被大水阻隔、无法前来,颍川城一时间岌岌可危。

但在东魏形势大好之时,却发生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意外。

公元549年4月,慕容绍宗、刘丰生乘船检查堤坝,突然东北方尘土飞扬、狂风骤起,众人只好进船躲避;随后狂风席卷而至,他们的坐船被吹断缆绳、飘向颍川城。城上的西魏军自然不会客气,他们一边用长钩拽住船,一边弓弩乱发。

情急之下,慕容绍宗跳水逃生,但却溺水而死,年仅四十九岁;至于水性更好的刘丰生,虽然成功游到了旁边的土山,但也死于乱箭之下。

虽然接下来攻下了颍川、俘获王思政,但意外地失去了两大将领,这让高澄甚是郁闷;尤其是慕容绍宗的英年早逝,让正值用人之时的东魏上下都为之感伤。随后,高澄命令追赠慕容绍宗为使持节、都督青兖等七州军事、尚书令、太尉、青州刺史,谥号景惠。

脑补一下,假如没有这次意外,也许接下来东魏/北齐的招牌名将就不是段韶、斛律光、高长恭“三巨头”了。

史上最倒霉的名将是谁?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笔者选曾国藩。曾国藩,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湘军的创立者,是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的最大功臣,但是这样的一个人,笔者为什么认为他倒霉呢?且听我细细讲来。

奉命带领淮军镇压捻军

太平天国虽然被镇压了,但其余部和捻军则越来越壮大,清政府不得不派人镇压。此时,曾国藩刚裁撤湘军主力精锐部队(尤其是曾国荃部)。偏偏不巧的是,清王朝看重的依然是当时威望极高的曾国藩,但所统帅的部队却大部分是淮军。这时,倒霉的事情接着发生了——淮军不听他的。没办法,曾国藩最后不得不让自己的学生淮军的创立者李鸿章来代替自己。

处理天津教案

天津教案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当时在天津有人传言传教士拿幼童当药引子,引起国人一片哗然,很多人铤而走险,杀死十多位传教士,法国派兵舰前来扬言开战。对于这一件案子,解决者如果向着中国人,容易得罪法国人导致开战,如果向着外国人,得容易得罪国人,偏偏这种注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让曾国藩给碰到了。结果,曾国藩的处理办法让中国人给骂个狗血淋头。

如果综合曾国藩的发展轨迹来看,此人也有很幸运的地方,比如刚好在家被任命组建团练武装从此发迹,但是人不可能一直都是很幸运的,曾国藩也不例外,裁撤湘军过后的曾国藩人生逐渐开始走向了下坡路,可能他倒霉之处比幸运之处还要多。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史上最倒霉的名将是谁?

大隋名将史万岁,死于替部下讨工钱。算不算倒霉?

史万岁幼年学艺,弓马无敌。宇文邕征讨北齐之时,其父史静战死,为了抚慰功臣,被拜为开府仪同三司,袭爵太平县公。

杨坚专权期间,曾参与征讨反对派尉迟迥的行动,这一次的站队,保证了改朝换代之后,没被淘汰出局,而且还捞了个上大将军的职务。

但人要是倒霉起来,喝凉水都塞牙。尔朱绩谋反,此事牵连到了史万岁。结果职务被一撸到底,发配敦煌当了一名戍卒。

在这里,史万岁遇到了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贵人——敦煌戍主(抱歉,真查不到他的真实姓名了)。

按照常见的脚本,应该是:突厥南下,一帮戍边的将士苦苦挣扎,然后突厥人大肆掳掠一番之后,志满意得地扬长而去。

但放到敦煌戍主这里,剧情就完全变了:仗着自己一身的武艺,经常跑到突厥的地界,“帮”突厥老乡放牧羊群,又怕突厥老乡家里人少,这么多羊吃不完,就直接把羊群带回敦煌据点。

史万岁也是个牛哄哄的人物,你能做到的,凭什么我做不到?然后突厥老乡家就多了两个热心的邻居。

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此时完全展现了牧民的热情好客。看上了羊群,赶走!看上了那匹马,牵走!反正是要什么给什么,谁让咱们是好邻居呢。

在开皇三年(583年)年,杨坚发动了对突厥的总攻。打到最后,双方提出要用斗将的方式来解决争端。靠着这两年积攒的威名,史万岁成为了隋军的代表。

一刀,只用了一刀,便砍下了突厥勇士的头颅。突厥不敢再战,请和而退。史万岁也因此重新获得进入朝堂的机会。

要论起来,史万岁最传奇的战争,要算是参与剿灭原南陈故地的叛乱了:

由于对隋朝限制政策的不满,江南士族开始煽动叛乱。鹜州、越州、苏州几乎同时反叛,一时间烽烟遍布江南。史万岁受杨素的命令,进攻鹜州,所带领的兵马只有区区两千。

这位爷打仗有点意思,行军不强调队列,驻扎不强调营寨,任由士兵随心所欲。按照他的话来说就是“有我在就成了,你们怕个卵。”

一路行军数十天,转战千余里,大小700余战,均获全胜。等到打完仗,才发现自己跑得太快了,竟然连回去报捷,都找不到个认道的人。搞得朝廷还以为他全军覆没了呢。

但就是这么一个人物,也存在致命的缺点:

就拿他讨南蛮来说吧,见到一块据说是诸葛武侯所留的石碑,上书“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史万岁命令士卒直接推到石碑前进。

仗是打胜了,但这副目中无人的态度确实是有些过了。这大概就是能力出众者的通病吧。自然,这种态度会得罪很多人,比如说杨素:

大斤山之战,斩杀突厥骑兵数千人,深入漠北追击数百里而还。这本是天大的功劳,但经过杨素的嘴一转达,就变成了史万岁挑起边衅,斩杀数千牧民——瞬间功劳就变成罪过了。

还好,杨坚不是糊涂人,哪有为了外族惩罚自己人的道理。最后的判决是不奖不罚!

舍生忘死的打仗,为的无非就是荣华富贵,但杨素嘴皮子一碰,功劳彻底就没有了。于是,数百将士在宫门前喊冤(这算不算第一起讨薪事件?)

史万岁为了这帮兄弟们,闯宫见驾。期间和杨坚发生了争执,结果一句"将士有功,却被朝廷所抑制!"的话,彻底激怒了杨坚。

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说我大隋朝是在故意坑害功臣吗?

可能当时杨坚也喝了点酒吧,一怒之下,直接将史万岁杖杀于朝堂之上。

一代战神,就此陨落。死因是替部下讨要应得的奖赏。足以让人扼腕痛惜,这应该是最倒霉的名将了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