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岗军首领李密,能领导秦琼、程咬金等名将,为何灭不了隋朝?
李密作为瓦岗军后期的首领,因为杀了一个人,导致后来的功败垂成,大好局面就此葬送。
那么,李密到底杀了谁?让瓦岗军的实力大受损失呢?
我们从头聊聊。
1、李密加入瓦岗寨李密生于582年,出身不错,是个富贵人家,父亲是个隋朝官吏,官位还不算太低,这就给李密的成长造就了很大的空间,书,可以随便读,什么四书五经,什么历史文化,能可劲地读。
这家伙,确实是个读书的料,曾经有一句典故“牛角挂书”,说的就是李密。
不过,李密最喜欢读的还是兵书,边读,边进行推演,写写画画。这有点像西汉初期的韩信。
长期的精读兵书,造就了李密在军事上的突出能力。
一切说明,你的心在哪方面使力,哪方面就会有成长。
除了熟读兵书,李密也交了个好朋友,此人名字叫杨玄感。这是一个妥妥的官二代、富二代,而且文武双全。
杨玄感的父亲就是隋朝著名的人物杨素。
杨素之死虽然是病逝,但隋炀帝杨广并没有努力派人去救治也是原因之一,到最后,杨素不吃药,然后死抗疾病,最后身死道消。
对于父亲的死,杨玄感对隋朝是有怨恨的。
公元613年,隋炀帝二次出征高句丽时,杨玄感直接造反了,和他一起造反的还有好朋友李密。
造反是个技术活,一看技术操作如何,二看运气如何。显然,杨玄感操作能力不强,运气也不怎么地,于是,很快被人给平了,杨玄感身亡了。
那么,李密如何了呢?
好基友杨玄感兵败后,李密先是被抓,后来逃了。
从这开始,李密拉开了新的生活,一种低调到泥土里的生活,他流浪远方,到处装“孙子”,尽量避开官府的人,还改了一个名,叫刘智远。每天读读书,教人学学文化。如果这样下去,就没有后来辉煌的李密了。
公元616年,李密已经34岁了,已过半生,人生前途毫无着落,该去向何处?此时,他可疑的身份遭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准备捉他。
李密不得不采取行动,提前再次跑路,这一跑跑进了瓦岗寨。
可是,因为曾经是杨玄感的人,并不被信任,甚至有人建议杀了李密,犹豫中的翟让,就此放李密入了牢狱。
这可怎么办?
出现一个英雄,名字叫王伯当,在其帮助下,翟让放李密出了狱,就此成为瓦岗寨正式的一员。
2、李密功劳逐渐增大,开始膨胀了比起李密,翟让武功更高,使得一手好枪法。但是,可惜的是,书读的少了。
虽然自己书读的少,但对读书人出身的李密,翟让还是很重视。
恰好,李密读的不是死书,而是常常研究兵书,于是,就此有了用武之地。
李密在瓦岗寨启用后,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如何解决供应问题。
当时的情况是,瓦岗寨的军马越来越多,粮草的供应成了一大问题,怎么解决呢?
攻击荥阳城。
荥阳,这个城市东临中原的平原地带,西临虎牢关,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翟让在李密的建议下,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隋朝荥阳城的各个县和镇,进行“募集资源”的工作,说好听了叫募集,说难听了就是干翻一个小政府,取得一些粮食和资源。
对于瓦岗军的崛起,隋朝开始完全注意了,并派出了张须陀。
张须陀是谁?这是隋朝名将,打仗很有一套。
听说张须陀来了,翟让吓得够呛,在他看来,对上张须陀只有失败的份,远离才是最佳策略。
此时,李密提出了不同意见:干他!张须陀有勇无谋,骄傲且狠毒,不得人心。正面硬抗,然后出奇兵就解决问题了。
翟让听李密说的有理,开始安排人准备大战。翟让领了一支部队,和张须陀开战,且战且退,李密的伏兵从背后掩杀过来,张须陀大败,并被斩首。
斩杀完张须陀,在李密的建议下,金银财宝进行了再分配,让所有参与战争的士兵和将官们有钱挣,这极大刺激了将士们。
同时,攻克克兴洛仓,散粮济贫,赢得万千百姓好感。
后来,瓦岗军在李密的策划下,先后攻克了回洛、黎阳仓,围困住了洛阳。
在李密的运作下,每到一处都是开仓放粮,这样的举动,让更多百姓认可了瓦岗军。
很明显,李密对瓦岗军的作用很大。如此情况下,他自己也略有膨胀了。
随着瓦岗军的日益壮大,瓦岗军有了夺得天下的雄心壮志,李密列出了隋炀帝十三条大罪,瓦岗军就此把掀翻隋朝当成重要的使命了。
正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翟让和李密注定无法走远。
3、瓦岗军的分裂翟让是个莽夫,一度想把位子让给李密。
但是,这位置岂能说让就让的?毕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效忠于翟让的,这就是翟让的亲信群体,这些人不同意翟让交权,因为担心他们利益受损。
于是,瓦岗军内部就出现了两派,一为效忠于翟让的群体,二为支持李密的人,就此,内部的对立形成了,“窝里斗”开始此起彼伏。
最后,李密痛下杀手,在617年11月,将老领导翟让送去了阎王殿,一起被送走的还有翟让的一些亲信。
翟让的死,对瓦岗军影响不小,特别是大家的心态出了问题,对前途毫无信心。
而下了黑手的李密志得意满,开始了新的征程,他想创造一个奇迹。不过,奇迹没产生,危险在靠近。
618年4月,隋炀帝被宇文化及弑杀,宇文化及扶持起了傀儡皇帝杨浩。
618年6月,李密和宇文化及干上了。
很可惜,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因为内乱,实力下降不少,对上隋朝名将宇文化及,最后惨胜。
此时,另一个隋朝(王世充等人扶持起来的另一个傀儡皇帝杨侗)的权臣王世充睁着鹰一样的眼睛,仔细观察着,并趁李密疲弱之际,发起了攻击。
结果容易预料,李密大败。秦琼、程咬金等人纷纷被捉,成了王世充的人。
此时,李密面临第三次重大选择,是归拢旧部,和王世充死磕到底,还是另泽明主?
李密的目标很清晰,既然造反不易,那就抱个大腿。
李密抱的大腿就是长安城的李渊。
在李密的影响下,很多瓦岗名将,比如程咬金、秦叔宝等人,在后来,大多加入了李渊的团队。
不过,可惜的是,李密在619年安排去安抚旧部时,竟然造反了,此时距离投靠唐高祖李渊,仅仅过了一年。
这次造反很不顺,李密被唐朝的一个将军盛彥师埋伏击杀,年37岁,可惜了!
综合来说,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没有灭了隋朝,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窝里斗”,导致损耗过大,团队整体实力大受损失。
于是,对上宇文化及后惨胜,面对王世充的大军攻击,惨败,只得逃命投靠李渊了。
瓦岗军首领李密,能领导秦琼、程咬金等名将,为何灭不了隋朝?
李密祖籍辽东,出生在咸阳,是隋朝的官二代,往上数几辈,不是北朝的封疆大吏就是朝廷的中央要员。所以,李密很小就接受了系统的教育,眼界和见识非常人可比。他从小就养成了豁达的个性,从不吝惜钱财,结交社会贤达才俊。这时,隋朝正是鼎盛,可是李密却看出了隋炀帝暴政,天下将乱的征兆。于是,在31岁那年,放着好好的莆国公不做,跟随杨玄感造反。结果,隋朝家大业大,隋炀帝罢征辽东,回师一击,杨玄感兵败身死,李密潜逃江湖三年,流离失所,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613年,河南人翟让犯法,为了不被政府捉去,就嘯聚了数百人马,占据了瓦岗山,立起了反隋的旗帜。这其实是个土匪性质的武装,并没有什么改天换地的伟大志向,只是隋炀帝一直关注着征高句丽的战争,看着瓦岗军行事做派也不是能成事的那种,因此瓦岗军就在隋朝末年的七十二路反王中,不大不小地存在了3年。直到616年,李密上山。
李密能上山落草,确实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李密这样的出身和阅历,如果真要造反,完全找一个公务员野心家,这才符合他们的气质。翟让的瓦岗寨是一帮不入流的农民武装,李密这样的国公爷怎么能和他们一样呢?但是不管怎样,李密还是上山了。翟让这样一群泥腿子,自然非常看重李密了。李密凭借着他对隋朝政府的了解,很快就在瓦岗寨中站稳了脚跟。江湖上很多人一听说李密在瓦岗落草,纷纷来到瓦岗寨,甘愿去做李密手下的一名小卒。这等阵势,翟让他们哪里看到过?
李密很快就不满足瓦岗寨的一片小小天地了,此时他已经自立一军,成为瓦岗第二号人物,他想带领瓦岗寨的众兄弟下山,夺取隋朝的兴洛仓等战略要地,然后据关守河,以中原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物资,与天下群雄逐鹿。翟让被李密的宏伟目标惊住了,他说自己没什么志向,就让李密自己折腾。于是李密从主动归附他的人中挑选了8000人作为内军,分成四队,由四个骠骑将军带领,称为四骠骑,后来我们熟知的程咬金和秦叔宝就是四骠骑中的两个将军。
有了这8000人,李密攻打隋朝洛阳附近的粮仓和战略要地时得心应手。隋炀帝派来的很多将军都被李密击败,李密又派遣军队将隋朝的粮仓打下来,开仓济贫。于是,很快瓦岗军的势力就遍布了河南,李密的势力如日中天。翟让看到李密的能耐太大了,实力太强,觉得这个寨主的位子做的不稳当,就让给了李密。李密就做了魏国公,封翟让做了司徒。李密发布了檄文,历属隋炀帝十大罪,明确提出了要推翻隋朝的战略目标。
此时,距离李密上山不过2年,李密快速膨胀的军事实力,缺少足够的基本盘来支撑。翟让旧部只是渔民和农民组成的民间武装,难堪大用,而且其忠诚度一直值得怀疑。翟让的旧部,经常劝说翟让把皇帝位抢过来自己做。李密的密探都将这些信息报告给了李密,因此李密与翟让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为了快速建立自己的嫡系部队,李密收下了大量的隋朝官员,并且待遇很优厚,排名都在瓦岗旧部之前。翟让的旧部心里很不平衡,认为李密这是在安插自己的势力,排斥异己。翟让因此与李密理论,双方骂战,大战一触即发。
李密为了统一指挥,决心除掉翟让,因此就借讲和的机会,在酒宴上杀了翟让,还把翟让的死党杀了200多人。本来名将徐茂功也在被杀之列,被众将求免,被派到河北发展,远离了政治中心。
李密独掌大权后,他没有趁着天下大乱,关中无主,趁机占领关中,而是认为河南富庶,进可以窥探天下,退亦可保有中原,不失为曹孟德。
于是,他派遣大军进攻洛阳,与王世充大战三个月,击败了王世充。可是洛阳城还没被攻下来,就传来了隋炀帝在江都被弑杀,宇文化及带着十多万禁卫军西归长安的信息。由于萧铣已经在荆州称帝,禁卫军西归只能通过河南陆路,要通过李密的地盘。李密不愿意让道,他担心宇文化及有诈,趁机夺占中原。于是,李密摆开了架势,严防死堵。
宇文化及不得通过,只能向李密开战。李密为了避免王世充从背后袭击,就接受了被王世充拥立的洛阳皇泰主的招安,成了朝廷正规军讨伐宇文化及。在中原地界上,与宇文化及的禁卫军打了半年多,终于将宇文化及击败。
宇文化及所带领的军队都是扈从皇帝的禁卫军,战斗力非比寻常,李密这一手,虽然击败了宇文化及,可是自身实力也是损失过半。当他来到洛阳,向皇泰主请功时,又被王世充偷袭。李密再次与王世充交战数月,终于不支,退走关中,降了刚刚占据关中才四个月的李渊。
李渊认为李密是个人才,让他做了光錄卿,还把表妹嫁给了他。如此厚待,李密依然不满意,不愿意屈居人下。李渊一次让李密去河北招降旧部,后来又反悔,派人让他回来。李密恐惧不已,认为李渊发觉了,要杀他,因此决定叛唐,再次召集旧部。众人苦劝未听,后来被唐军击败身死。
李密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固的根据地。河南之地虽好,可是个四战之地,曹操当年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河南占稳当。如果不是袁绍作死,让曹操能够据有河北,作为河南的战略腹地,曹操也成不了王霸之业。李密其实有机会先李渊而据有关中,先立于不败之地,可是他却小家子气,太在意看重已经获得的河南之地,从而与王世充和宇文化及在河南斗的你死我活,反而给李渊轻取长安提供了条件。
李密从616年上山落草,到618年降唐,前后不过2年时间,李密作为一个外来户,没有刘邦或者朱元璋那样的老乡元从团队,使得他缺少基本的管理人才,不得不借助于原有的势力基础,这使得李密的统治很不稳固,在被王世充击败后,李密的整个河南统治区都被王世充夺去了,可见李密统治的脆弱。
所以,李密若想统一天下,只有两条路可走,其一西据关中,其二东占江东,凭借山川地利之险,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招纳贤才,建立干部队伍,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是刘邦和朱元璋验证过的路径,李密抢占河南的举动,看似占了先机,其实是把自己放在了众矢之的。李密最好的结局不过是曹操,可是曹操有自己家的宗族势力,被称为宗亲八虎将,李密有啥呢?所以,李密就像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创业者,却选择了创业红海区。即便是他千变万化,辗转腾挪,最终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
瓦岗军首领李密,能领导秦琼、程咬金等名将,为何灭不了隋朝?
隋唐时期有一支队伍非常的出名,这就是瓦岗寨,当时他们的势力是非常强大的,无论是兵马人数,还是带兵将领都是非常突出的,但是这么一支强大的队伍没过多久竟然就土崩瓦解了,也让人很意外。
其实这一切都是和李密分不开的,李密在取得瓦岗寨的领导权之后,当时瓦岗坐拥几十万士兵,而且周围很多的小山寨也都前来投靠,拿下了粮仓,无论是兵力还是粮食都是十分充足的。当时王世充还没有来到洛阳,一切都还是刚刚开始。
这时候就有人对李密建议,关中地区,有高山有大河,都是天险,可以帮助我们阻挡敌人的进攻,当时刘邦就是在那个地方建立了大汉朝,所以我们现在应该留下人们镇守粮仓,防止洛阳有人攻击,然后建议李密带着队伍去攻打长安,只要拿下了长安,之后再打回洛阳,我们就可以平定天下,但是如果错失了这个机会,再想要一统天下就难了。
李密表示某事说的这些他都知道,但是却没办法实行,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权利被谋夺,李密说瓦岗的人都是肴山以西的人,这些人是不会跟着我们一起去长安的,毕竟中国的老思想就是故土难离,而且本身就是绿林好汉集结在一起的,如果我离开这里,肯定会有人在瓦岗再自立为王,重新称霸,所以我带兵去了长安,这边反而还会失守。当然还有一方面就是李密对于自己非常的自信,认为自己的军力强悍,而且个人指挥能力超群,即使不打长安,先打洛阳,也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所以最后李密还是去和洛阳死磕了,这时候,王世充也来到了洛阳,两方队伍在洛阳附近打了将近一年的仗,一共打了六十多场,双方互有胜负,但是,最后谁也没有机会获得胜利,而且对于士兵来说也是极大的损耗。
两个人在洛阳这里耗着,李渊却利用这段时间,开始攻打长安,因为李密牵制了王世充的势力,李渊打长安就像玩一样,半年的时间就从起兵到拿下了长安,非常的顺利,长安其实本来是李密的,最后因为自己的一个决定错失了,最后更是因为后方不稳,最后瓦岗竟然彻底失败了。
瓦岗军首领李密,能领导秦琼、程咬金等名将,为何灭不了隋朝?
声名一时的李密,可谓在隋末出尽了风头。虽然他为自己造就了一副好名声,但是终究还是在历史中留下了败笔。
其一、不能解决内部矛盾李密的起家是瓦岗寨,这是他用计谋骗来的。李密虽然当上了瓦岗寨的头头,但是翟让手下依旧是有很多不服的。他没有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或者是没能力解决。
到最后他把翟让杀了后,瓦岗军内部问题终于无法调和。不得已他只能继续杀人,但是此时人心已经早非往日了。一则杀了不少人,瓦岗军的实力受损,二则一只人心惶惶的军队,想要打胜仗,简直是痴人说梦。
果然,后来单雄信又背叛了他。
其二、刚愎自用杨玄感曾经建言三策,但是李密偏偏选了最下策,攻打洛阳。如果听取建议,即使采取中策,夺取长安,他说不定还有一统的可能。要知道此时他可比李渊占尽先机,但是他放弃了。
所以人要能听取别人的意见,那是多了不起!
其三、腹背受敌攻打洛阳本为下策,洛阳城被隋炀帝经营几十年,岂是朝夕之间就能攻克的。况且有王世充那个大军阀在,后来的一件事更显得他不明智了。
他接受朝廷的封赏去讨伐前来的宇文化及,那不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吗?果然在王世充专权后,腾出手来开始针对他。此时的李密在经过大大小小的战役后,实力大打折扣,怎经得住王世充的攻击。
他本想谢罪自杀,但还是被部下拦住,最后投降了李渊。最后又因为叛唐,身首异处,实在可悲。
李密终究是书生意气,他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怪他自己的性格使然。所谓一步错、步步错。在攻打洛阳失败之后,他就知道自己的命运早就注定了。
更多精彩历史,尽在愚人之娱。期待您的关注哦!
瓦岗军首领李密,能领导秦琼、程咬金等名将,为何灭不了隋朝?
作为一个领袖最重要的是有战略眼光,其次是要懂得延揽人才,换句话说就是智商情商都要在线。
李密在战略方面可以说是鼠目寸光,瓦岗军在夺取洛口仓后,就不想动了,以为守着这个大粮仓天下的人都会望风披靡了,所以李世民称他是守米贼。
瓦岗军夺取洛口仓后,正确战略是迅速聚集起闻风而来的饥民,西取长安,以关中地区为根本之地,东向与各路豪杰逐鹿中原,进可攻退可守,这是最佳战略选择。
可惜李密并不是有此眼光的人。
至于延揽人才,李密初期的确收揽不少英雄人物,可惜最后杀了翟让,伤了徐世绩,让手下的谋臣武将心生疑虑各怀去心。君臣彼此猜忌离心离德,如何能够争霸天下?
最后李密叛逃李唐的时候,只有一个王伯当跟他到死。
噫吁戏,李密有负王伯当,王伯当不负李密!
瓦岗军首领李密,能领导秦琼、程咬金等名将,为何灭不了隋朝?
我个人认为,李密有才,但他的才,还不足以一统天下,但神童名气的光环天下知。只举三个例子,以说明其能力的不足:一、不注意内部团结的重要性以及自身的安全,也可以说,在这方面他的能力比较差。二、与王世充硬拼,不懂全局把握,不知道当时天下,还有⺀黄雀″在后,王世充只是其中一股势力而矣,不是战胜了王世充,就可雄霸天下,登基做皇帝,况且,鹿死谁手还是未知数。三、李唐王象已定,投了李唐,就该好好夹着尾巴做人做事,做个好臣子,李密不这样想,还是想得天下,做皇帝,不省时度势,反唐是找死。李密天下大局观不足,尤其是他的天下政治格局观还是比较差的。对外的军事能力是可以的,但在重要军事行动上,又犯致命错误,说明军事能力也不足,对内又搞不定。总之,李密只能做一方帅才,或重要谋士,不可为天下主,不放弃为天下主,只有亡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