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知道姐姐是因为郭沫若而死的消息后,选择自杀了,对此你怎么看?

小徧到处抄袭,人品恶劣!届然又提出这类无耻的问题来挑起一些不良分子诋毁郭沫若,是什么居心?于立群刚认识郭沬若就把姐姐写的思念郭沫若的诗交给了郭沬若,怎么会不知道郭与姐姐的恋情?郭沐若与于立枕的恋情全社会名流都知道,和郭沫若生活几十年的干立群能不知道吗?除非于立群脑子进水了,是重度弱智!于立枕自杀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患了绝症无法医治而心恢意冷,她的诗就可证明她对郭沫若只有思念而沒有埋恕,提问者凭什么把这事强加到郭沫若身上?真是岂有此理!用心恶毒!

历史上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知道姐姐是因为郭沫若而死的消息后,选择自杀了,对此你怎么看?

于立群:郭沫若之妻,生于1916,死于1979,享年63岁。

死去的方式:自杀。

为何自杀:因为看到了姐姐给郭沫若写的信。不过,这只是一个导火索。

从上面的信息里,很多人看见了很多角的关系,又是姐姐,又是妹妹,到底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捋一捋。

一、于立群和郭沫若的那些事

1、于立群的自杀。

1979年2月的某一天,于立群在收拾郭沫若的遗物,发现了一些信。此时,郭沫若已经离开人世8个月了。

信的内容,让于立群震撼,那是她长姐于立忱写给郭沫若的。信中表达种种思念之苦,还说到为郭沫若怀孕且坠胎的事情。

于立群没有想到,自己亲爱的姐姐,竟然和自己爱着同一个人,还付出了那么多。姐姐是在1937年5月自杀的,而自己和郭沫若在1938年开始同居,生了一堆孩子。这对于立群的心理是个极大的刺激。

而那个斯文潇洒,知冷知热的男人,竟然隐藏了如此重大的一个事情,这让于立群感觉被欺骗,可是,男人也已经死了。想问个清清楚楚,也无法达成心愿。

本来,在动乱期间,三儿子郭民英自杀,二儿子郭世英被殴打致死,让于立群的心理就有点招架不住;丈夫死了后,又是一次心理伤害;看到姐姐和郭沫若的通信后,于立群终于招架不住了,自杀了。

2、于立群曾经的美好生活

说起于立群,可以用四个字形容:才貌双全。

生于1916年的于立群,从小过得还是比较幸福,她的母亲就是岑春煊的闺女,岑春煊是谁?曾经的两广总督,相当于省部级的人物。

但是,于立群出生的时候已经是民国了,岑家也好,于家也好,都在渐渐衰落。

于立群姊妹五人,四个姐姐一弟弟,大姐就是于立忱,而于立群排行第三。

虽然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书香门第对于孩子的教育是没有放松的,哪怕是女孩子,也一样上着学。

时间在军阀之间的混战中慢慢向前,于家的日子越发过得难了。母亲带着两个老小去投靠上海的姥爷岑春煊了,而父亲带着三姐妹,变卖古董字画维持生计。

终于,该卖的都卖完了,连孩子们的学费都交不上了,大姐于立忱开始在北平和平门外写字卖春联,因为形象好,而且字确实写得漂亮,竟然能把姐妹们的学费给解决。

后来,于立忱上了北平师范,于立群到了外祖父岑春煊所在的上海。

于立群在14岁时到的上海,同年,考入了上海明月歌舞剧社,后又进上海电影学校,演话剧,拍电影,成了上海小有名气的明星。

遇到郭沫若时,正是在抗战的时候,那是1937的7月,郭沫若回了国,而于立群受姐姐生前委托,递交一封信给郭沫若。看到于立群时,郭沫若仿佛看到了于立忱,好感倍增。此时,于立忱已经过世两个月。

郭沫若的风采,还是吸引了于立群,慢慢地,两个人的心走近了,即使,郭沫若年长了于立群24岁,爱情还是产生了。

从1938年开始,于立群和郭沫若生活到了一起,并在一起生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两人一起就这样生活了40年。一起有过幸福,也在动乱期间吃过苦。因两个儿子的逝去痛苦过,也因为孩子们的长大欣慰过。

1978年6月,郭沫若去世。1979年2月,看到于立忱姐姐给郭沫若的信后,于立群就此自杀了。

于立忱和郭沫若

于立忱在大学很活跃,她喜欢文学,也喜爱表演话剧,因此成了学校的风云人物。随着接触人的增多,于立忱加入了共产党。

很不巧,其身份很快被国民党发现了,然后被捕。经过相关关系保释后,被《大公报》聘用。

1934年,于立忱得了严重的肺病,为了治病,靠了《大公报》的津贴,去了日本。

就在这里,于立忱碰到了郭沫若。郭沫若,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也是一个和自己思想相近的人,很快两人坠入了爱河,不能自拔。

但此时的郭沫若是个有妇之夫,有着一个日本妻子郭安娜,生了四子一女。而与此同时,《大公报》社长张季鸾也在追求于立忱。

郭安娜为郭沫若和于立忱的交往,感到不安,开始各种阻挠,这是一个正室和小三相斗的俗套故事。

大公报社长,看追求无望,便取消了补贴。

于是,于立忱在各种压力下,在1937年初,回了上海。在疾病,郭沫若荒唐的感情,以及大公报社长的纠缠下,在1937年的5月,于立忱终于撑不住了,自杀了。

郭沫若,一生娶过三个妻子,第一任是家里包办的,结婚五天就离家出走,而这一位竟然独守空房直到去世,可怜!第二任是日本妻子,生了四子一女,在郭沫若1937年回国后,关系就此中断,这郭安娜倒是长寿之人,活了101岁,1995年在上海逝世。第三任妻子是于立群,生了四子二女,和郭沫若生活了40年,郭沫若死后的第二年自杀。

而于立忱,这个没娶进家的女子,可能才是郭沫若最爱的,情书保存了41年,直到死都没扔。娶于立群,也是因为看到了于立忱的影子。

历史上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知道姐姐是因为郭沫若而死的消息后,选择自杀了,对此你怎么看?

民国时期有很多出了名的文人,但是这些文人大多数都有着很多段的感情,最有名气的自然就是徐志摩了。除了徐志摩之外,还有一位也是如此,虽然他才情满满,可他却是一个非常没有担当的男人,可以说是特别的风流而且又无情,这个男人则是郭沫若。

我们都有了解过郭沫若,也有看过他写的文章,却不知道竟然有两个女人都为他而死,而这两个女人还是亲生的姐妹关系。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处于一个所有年轻人都想自由恋爱的阶段,可是家里人还是那么的封建,依旧想着去包办婚姻,因此就有一些文人想要突破这样的枷锁,比如说郭沫若。

郭沫若在年轻的时候,父母就给他包办娶了一个老婆,可是郭沫若对这个老婆没有丝毫的感情,于是就选择留洋日本,并且没有和他的这个老婆生下过一儿半女。在他留学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女子,这个女子是日本人,名字叫做佐藤富子,虽然女方家人不愿意二人的结合,但是她宁愿和家人决裂,所以就结了婚。

可没想到,就在日本和中国打仗的时候,郭沫若回到了中国,并且把这个女人给抛弃在了日本。在他回国之后,又爱上了另外一个女人,这个女人的名字叫做于立忱,可是郭沫若并没有想和她结婚的意思。因为一个意外,于立忱怀孕了,然而郭沫若却不想让她生下孩子,就让她打胎。于立忱得知后,没有去流产,就自杀死掉了。

后来,郭沫若去参加了她的葬礼,并碰到了另外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成为了郭沫若在国内的第二个妻子,那么这边是于立群。从名字上来看,我们就能感觉到于立群和于立忱是姐妹关系,于立群不知道自己的姐姐是如何而死,就嫁给了这个男人,并且给他生下了儿子。两个人一直特别幸福的生活着,就这样到了晚年。

后来,郭沫若因为身体原因过早离去,于立群在给他收拾遗物,竟然找到了当年姐姐写下来的那封遗书,看到遗书之后,她没有办法接受自己竟然嫁给了一个这样的男人,而且这个男人还害死了自己的姐姐。所以,也选择了自杀身亡,就这样,郭沫若的感情故事也流传了下去。不过一直到现在,我们才知道,郭沫若竟然是一个如此风流不负责任的男人。

历史上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知道姐姐是因为郭沫若而死的消息后,选择自杀了,对此你怎么看?

这篇文章我早已看过,说实话郭沫若先生的才华,一直是我特别敬慕的,可知道他对感情,对女人那么不负责任,那么滥情,先生的光辉形象在我心目中大打折扣,甚至不愿再看这样的报到。

今天邀请回答的问题,出乎意料的竞是对此的看法。恕我直言,不管郭沫若先生是多有才华,头上有多少光环,他对感情的不忠,不义太影响先生的人格形象。他的第一段婚姻不是他的错,跟一个没有感情的人生活在一起,在我看来是不道德的,选择离开没有错。可后面的三段感情就太令人难以理解了,对一个深爱的人说离开就离开,那应该说不是爱情,只是一时需要。

对于于立群在不知情情况下,跟他生活了十几年,而且跟他生了那么多孩子,她是满心感觉两个人是深爱着的,在于立群心中,她深爱的人不仅才华横溢,更是他敬重的男人,她更希望也相信,她也是先生心里最爱的人。当她知道先生隐瞒的和她姐姐的一段感情,而且姐姐的死竟是因为被这个男人抛弃,那种痛应该是一般人都无法释怀的。

一般的婚姻失败都会有痛苦,但那只是一种不甘吧,慢慢的都会好起来的。可被一个和自己相互深爱的人欺骗,直到爱人去世后才知道,那种痛,在我感觉也只能是用死去解脱了!

历史上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知道姐姐是因为郭沫若而死的消息后,选择自杀了,对此你怎么看?

题主这个说法并不正确,于立群的姐姐于立忱并非因为郭沫若而死,而且郭沫若和于立忱之间的关系于立群也早在41年前就知道,不可能为此事自杀。

郭沫若是在网络上一直被黑的比较厉害的一个人。作为一个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抗战时主动回国,多次走上前线进行抗日宣传的人,诋毁者大概实在没法从大节上攻击郭沫若,所以出现了很多关于他私生活的段子。

于立忱、于立群姐妹就是其中一例。网上传说于立忱怀了郭沫若的孩子,但是后来却被郭沫若抛弃,最后自杀。于立群在郭沫若死后整理遗物才知道此事,于是愤而自杀。不过这只是一个段子而已。

于立群是郭沫若的第三任妻子,巧合的是于立群的姐姐于立忱也和郭沫若认识。于立忱在担任《大公报》驻东京特派记者时和当时也在日本的郭沫若往来密切,并发生了感情。

于立忱后来工作原因在1937年1月返回国内,并在5月自杀。7月,郭沫若因为抗战原因回国。于立忱的妹妹于立群得知郭沫若回国的消息以后,特意赶来找他,将于立忱思念郭沫若所写诗集交给了郭沫若。于立群也是因此和郭沫若相识,并且因为于立忱的原因两人关系迅速升温,并最终成为夫妻。

所以很明显,于立群早就知道郭沫若和于立忱之间的关系。不可能在41年以后才因为郭沫若和于立忱之间的事情自杀。

而且所谓郭沫若对于立忱始乱终弃的说法最早见于台湾的《联合报》,作者谢冰莹。据谢冰莹所说是她在于立忱做人流时见过对方,于立忱向她诉说了被郭沫若抛弃一事。不过这显然是胡编乱造,因为在于立忱自杀的时候,谢冰莹还在日本的早稻田大学读书。谢冰莹是在1937年7月以后才回的国,根本不可能见到两个月前自杀的于立忱。

从上不难看出,这纯粹是台湾当局为了抹黑郭沫若所编造的段子,当不得真。

历史上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知道姐姐是因为郭沫若而死的消息后,选择自杀了,对此你怎么看?

对于于立群于立忱姐妹都选择了自杀,现在来看只能说这是一种巧合,或者命运的一种重叠。

不得不承认,作为文学大家的郭沫若先生,的确有着不同于常人的丰富情感,或者说是我们常人没有敢表现出的情感热情。

他一生为人知的妻子,先后有三位,第一位是父母包办婚姻下的张琼华女士,第二位是一位日本友人安娜女士,第三位便是革命伴侣于立群女士,她也是于立忱女士的妹妹,姐妹俩爱上同一个男人,又是一种巧合。

郭沫若的三位妻子都是女性中的精英,在她们的身上各自都表现出了不同于常人的优秀品格,令人敬佩。

张琼华:我的人生给了寂寞

生活在民国时代的文人墨客们,都有一个头疼的问题要面对。身体是父母给的,而他们的思想早已奔出父母的服务区,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面对婚姻,他们的身体服从了父母,而思想早已飘向远方。这一时代的文人在学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在感情上大都是一本糊涂账。比如黄侃、鲁迅、徐志摩、张恨水、等,还有郭沫若。

张琼华,郭沫若的第一任妻子,父母包办下的结发妻子。她比郭大两岁,长相平平,爱抽水烟,还有一双小脚。

据说郭沫若之所以同意这门婚事,还有一段传闻。话说郭早年对自己的三嫂颇有好感,做媒的叔母说,张琼华人品和三嫂相仿,郭才同意订的婚。

结果,当他看到张琼华时,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拿着口袋买猫儿,交订要白的,拿回家来却是黑的。”(《沫若自传·黑猫》)。

出于对包办婚姻的不满,在自传里他不惜丑化张的长相,什么“露天猩猩鼻孔”之类的,但据见过张的人说,张琼华只是鼻尖稍翘而已。

新婚之夜,郭躲进厢房,拿出一本古书,读到一句“恨而成赋,足见古今恨事之多也”,正好符合他当时的心情。

新婚五天后,郭沫若便愤然离家出走了,之后两人27年没有见过面,孩子更是无从谈起。他先去了成都,而后东渡日本,再而后投身文学与革命。

直到1939年,郭沫若带着于立群衣锦还乡,出于对张的感激之情,他当着众人的面向张鞠躬致谢,并为她题了两首诗,特意在短拔中留下四个字“书付琼华”,他还开玩笑地说 ,如果缺钱了,可以拿它换几个现大洋。

之后,郭再未回到过乐山。新中国成立初期,张琼华搬到了城里居住,由于生活无着落,无奈之下,她向郭沫若求助,要求他每月寄15块生活费。

郭沫若收到信后,每月给她寄15元生活费,后来逐步增加到20元、25元、30元。张琼华每次收到钱后,都会按郭的要求寄封回笺。

在1963年,张琼华曾去过北京,那时她已经73岁了,似乎是为了去见郭沫若的最后一面。在北京她受到了郭沫若一家人的盛情款待,郭也见了她两次,了却了心事,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心满意足地又回到了家乡。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去世了,国务院便出面安排人给她寄生活费。再后来,乐山文物部门来征集郭沫若的文物,她把郭沫若的所有东西都捐赠了,分文未取。

张琼华的一生如鲁迅的发妻朱安一般,独自在郭的乐山老家生活了将近68个春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独守空房,在无望中等待,在等待中消耗着人生,在恪守妇道,嫁鸡随鸡的婚姻桎梏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1980年6月24日,这位勤于政务、恪守妇道、孝敬公婆,以丈夫为中心的普通女人,在孤寂中淡然辞世,享年90高龄。

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旧时代中国底层妇女朴实无华、任劳任怨、勤于奉献的牺牲精神,这也正是千百年来中国普通劳苦大众的生命本色。

安娜:我是中国人

郭沫若的第二位夫人是一位日本姑娘,她原名叫佐藤富子,有着日本贵族的血统,家世显赫。富子是一个善良且富有同情心的人,不然他们也不会走到一起。

郭沫若到医院为过世的朋友取回寄存的X光片,帮助他的人就是富子。她不仅如约将X光片寄给了郭沫若,而且还给他写了一封长信,在信中高度称赞了郭沫若的人品。

在异国他乡,突然得到一位异国少女的帮助,而且还被大加赞赏,郭沫若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异国温暖,他被感动了。

激动之余,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将一封回信写成了热情洋溢的情书。大文豪的笔下满是诗情画意,信中有这样的表达,他写道 :我在医院门口看见您的时候,犹如看到了圣母马利亚,您的脸上放着佛光,眼睛会说话,嘴唇似樱桃,我爱上您了!

可以想象,郭沫若的大胆示爱,让富子既惊恐又惊喜,他的与众不同,敢于爱勇于表达爱的精神,足以让她崇拜。此后,二人开始了鸿雁传书,对于自己的包办婚姻,郭沫若也没有隐瞒,并对富子诉说了自己的痛苦。

富子希望他忘记痛苦,并愿意分担他的痛苦与快乐。两人这种相恋的模式与网恋相近,谈恋爱的过程大都是在信件中完成的,几个月过后,富子搬到冈山,与郭沫若过起了同居生活。

富子的行为遭到了家里人激烈反对,特别是嫁给一个中国人,这让其家族无法接受,她被逐出了家门,到死都没有得到家人的谅解。此后,郭沫若为富子取了一个中国名字:郭安娜,富子开心而又激动地接受了这个新姓名,她说,从此她的灵魂属于中国!

郭沫若与安娜生活了将近20年,育有5个子女,安娜承担着全部家务,而郭沫若为了生计,也拼命地写作译书,通过赚稿费补贴家用。

郭沫若曾出版过一本诗集《女神》,因为这本诗集,他被认为是中国新诗的奠基者之一,这里面的很多诗歌都是郭沫若写给安娜的,也可以说是他们爱情的见证。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郭沫若受到了日本宪兵严密的监视,最终决定回到祖国参加抗日。7月25日凌晨,郭沫若为妻子及5个子女各写了一张留白,之后与友人乘坐“日本皇后号”转道回国。

作为郭沫若的妻子,在郭归国后,她承担了巨大的来自生活和精神上的压力。她不仅要付出艰辛而又高强度的劳动来养育子女,而且还要遭受周遭人的鄙夷,孩子们也因此被歧视。

但即使面对双重压力,她也没耽误对子女的教育,孩子们个个都很有出息,她反而因此赢得了周围人的尊敬和肯定。

1945年8月15日,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胜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了纪念这一天,她特意和孩子们拍了一张合影,并决定带着孩子回到中国丈夫身边。

1948年初,安娜得知郭沫若在香港,她由日本绕道台湾,带着一家人去香港找郭,然而她并没有感受到期盼中重逢的喜悦,相反是一种尴尬。

当时的郭沫若已经和于立群结婚,也育有5个孩子。安娜看着曾经熟悉的爱人,无语凝咽,最终她选择了妥协,再次委屈了自己,成全了郭沫若。

此后她去了台湾和长子生活在一起,1949年在组织安排下定居大连,正式加入了中国国籍,并且将子女也都招回了国内,实现了她把中国看成自己故乡的愿望。

尽管同在国内,二人并未再见面,直到郭沫若去世前一年,也就是1977年,二人见了一次,78年郭沫若病危时,又见了一面。

相见时难别亦难,在安娜的心中,始终是放不下郭沫若的。她没有抱怨过生活给她的不幸,始终以坚定的信念守护着一份感情,在她的世界里,爱情是精神支柱,也是生活的良药,她尽力了,人生没有遗憾。

1994年8月15日,安娜在上海病逝,享年101岁。

上图为于立群

于立群:生死相随的革命爱情

于立忱、于立群是姐妹俩,两姐妹先后爱上了大才子,上演了才子佳人的现实版爱情故事。

于氏姐妹也是名门之后,祖父于式枚是同治年间的”榜眼“,外祖父是两广总督岺春煊。受家庭影响的关系,于氏姐妹也颇有才华。

于立忱少年时代在天津求学,后成为《大公报》的记者,说话慢条思理,善于表达,很有教养。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被派驻到东京,在日本与大文豪郭沫若相恋,成为郭的短期恋人。

上图为于氏姐妹花

尽管当时的郭沫若已经算是有了家室,与安娜生活在了一起,理论上讲,这种行为算是出轨无疑。这段不被祝福的婚外情,最后的结局也很凄惨。

郭沫若在《回到上海--一座荒坟》中写道:”立忱是二月由日本回国,五月自杀了。“,时年25岁。

于立忱自杀的原因,根据湖南籍女作家谢冰莹在《于立忱之死》一文中所讲,她认为郭沫若致其怀孕后却惨遭抛弃,导致于立忱在上海自杀。

谢冰莹的这篇文章最早刊发在1984年台湾的《联合报》上,郭沫若对于立忱始乱终弃的传言也是由此而来。

但是仔细推敲谢冰莹的文章,便会发现诸多破绽。按照谢的文中所写,她是唯一知晓此事的人,是见证于立忱痛诉郭沫若的亲历者,并受于所托要为其伸冤,且一定要将此事转告她的妹妹于立群。

但是这些嘱托在于死后,一直耽搁了47年,在郭沫若、于立群以及于立忱的日本友人竹中繁子等等相继作古之后,她才想起来为于立忱”复仇“。更为可笑的是,她在文中写道,“这是个秘密,不知她的妹妹知不知道”。也就是说,她这个曾经豪言要为朋友伸冤的人,两件事一件也没做。

还有一点疑问,于立忱和妹妹于立群关系很亲密,她在日本先患盲肠炎,后染肺结核,精神抑郁,转回国内后,一直是妹妹于立群在照顾她。如此私密的事情,于立忱没有理由不亲口告诉自己的妹妹,反而要转个大弯找第三者来转达,况且于立忱的自杀倾向早已显露,看《大公报》的发文:

  广西于立忱女士,三年前曾在天津本社任妇女版编辑。工作数月辞职赴日本留学,攻经济学,苦学勤读,有志深造,乃不幸病肺咯血,静养经年,稍有起色,今春以资尽归国。到沪后,咯血复犯,由其妹看护送杭州疗养,肺疾略减,而精神忧郁,悲观前途,萌厌世之念。日前归沪,昨晨忽自缢身死,其妹发觉后,已救治无及。其妹云:在杭时已屡次图谋自杀未遂,此次防范稍疎,竟以不救。女士敏捷能文,热心学业,青年殒生,闻者惜之。(1937年5月23日上海《大公报》)

所以说,于立忱自尽是否与郭沫若相关,这是要打个问号的。

于立群是一位追求进步与自由的知识女性,她比郭沫若小24岁,两人初识于1937年,那时她是一名女演员,她年轻端庄文静的外貌,给郭沫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为重要的是,她是于立忱的妹妹,这一身份让郭沫若感慨良多。

她把姐姐于立忱思念郭沫若的诗作交给了郭,对于故人最好的纪念便是厚待她的家人。正如郭沫若所写:“我有责任保护立群,但愿我能把爱她姐姐的心转移到她的身上!”。

1938年,二人在香港相聚,开始了同居生活。1939年元月,二人在重庆结婚,于立群成为郭沫若的第三任妻子。

于立群不仅是郭的爱妻,更是一位郭沫若在事业上的坚定支持者。在抗战的岁月里,她协助丈夫从事抗战救亡运动,创建出版社,出版书籍;参加组织中国妇女联谊会,亲任理事,被 人称为“抗战夫人”。

解放战争时期,又追随郭沫若在上海、香港两地从事民主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她经常陪同郭沫若去各地各国参观,参加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和外交活动,还曾担任全国妇联执委、人大代表。

她和郭沫若在一起生活了近40年,养育了6个子女,她是陪伴郭沫若走过人生暮年的最后一位妻子。在动荡的年代,他们经历了失子之痛、受辱之苦,特别是儿子的离世,对于立群的打击很大。

1978年6月,郭沫若逝世后,于立群为了纪念丈夫,为他编选了一本诗集《东风第一枝》,对《郭沫若文集》的出版也做了很大贡献。

1979年2月25日,于立群于北京郭宅自缢而亡。如果一定要找原因,或许如郁达夫、吴佩孚一样,永不被人知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