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法很严,嫪毐为何会被封侯?
秦国是一个特别重视爵位的国家。
商鞅变法明确规定,爵位的授予,必须根据军功,或者是与军功相应的功劳。任何人,包括王室成员,没有军功皆不得授予爵位。
秦国的爵位共计二十级,侯爵是最高一级。被授予侯爵的有功之人,除了享受巨大的特权外,还要授予领地,建立属于自己的封国。在秦国的历史上,被授予侯爵的人极少,并且都有记录,且要说明封侯的理由。
关于秦国封侯之难,可以举一个例子。秦始皇统一天下最大的功臣当属老将王翦。但作为常年统军出征的秦国大将,王翦在攻灭赵国、燕国,战功累累的情况下,都没能封侯,直到统帅六十万大军灭掉楚国后,秦王嬴政才授予他侯爵。
跟最大功臣王翦比,嫪毐不过是上不了台面的“大阴人”、赵太后的面首,他究竟何德何能,居然就轻松封了长信侯?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来聊聊嫪毐这个人。
千百年来,一提起嫪毐这个人,大家都觉得此人就是隐藏在深宫中的龌龊丑类,凭借器大俘获了赵太后的绝爱,干了许多找死、见不得人的嚣张恶事。
其实,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真实的嫪毐没有这么扭曲,也没有这么脸谱化。
实际上,战国秦汉时期,守寡的太后、公主蓄养面首,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只要不是大肆宣扬,朝堂上下都是理解的,心照不宣的。秦始皇的高祖母宣太后与西北的义渠王私通,而且还生了两个儿子,在当时,这几乎是公开的秘密,没人因此来诋毁宣太后,丑化义渠王。到了汉代,更是如此,汉昭帝的姐姐养面首,公开称面首为丁外人,汉昭帝甚至还专门下诏,为姐姐行乐提供方便。
所以说,赵太后跟嫪毐的那档子事,在当时并非是见不得人的丑事,真实的嫪毐也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时刻藏在深宫中,生怕叫人发现他是个假太监。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嫪毐常从,赏赐甚厚,事皆决于嫪毐。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余人。”
这就是说,嫪毐平常根本不是隐藏在赵太后的深宫中,他是堂堂正正地住在自己的豪宅府邸中,使唤着数千人奴仆。他也绝非自卑见不得人,而是大开府邸,公开招揽各国游士,很有一些战国四公子的风采。
最关键的,赵太后大事小事都交给嫪毐裁决处理,这说明嫪毐在赵太后那里,并非单纯的消遣玩物,而是赵太后颇为倚重的臂膀。
秦国有一点与后世的朝代有所不同,太后主政,外戚擅权,自宣太后以来,这是传统,不是忌讳。嬴政即位尚未亲政前,大秦的朝政就是由太后把持的,而且不是一位,而是三位,一位是华阳太后(嬴政的养祖母,也可看成是政治祖母,嬴政他爹能上位,依靠的就是华阳太后的支持),一位是夏太后(嬴政的亲祖母),一位是赵太后(嬴政的老娘)。
依照秦国的法律,权力的继承顺序,第一位是儿子,第二位是父母,第三位是妻子,第四位是女儿。由此可见,嬴政尚未亲政前,朝堂上的三位太后,真正主事的是华阳太后(华阳太后代表的是自宣太后以来在朝堂上一向举足轻重的楚系外戚),其次是夏太后(代表是的韩系外戚),最后才是赵太后(代表的是赵系外戚)。
三个女人一台戏,朝堂上更是如此,因此三个太后的权力之争在所难免。
华阳太后所代表的楚系外戚,根深蒂固,自不必说;夏太后所代表的韩系外戚弱一些,围绕在她身边的主要是秦始皇他爹的侧室韩夫人(嬴异从赵国回来后,赵姬和嬴政滞留赵国期间,夏太后给嬴异找的新媳妇)以及韩夫人生的儿子,也就是秦始皇同父异母的弟弟成蟜;而赵太后呢,嫪毐没出现前,她主要依靠的是老情人吕不韦,绝爱嫪毐之后,从某种程度上讲,嫪毐就成了赵系外戚的核心人物。
三个太后之间,谁与谁的矛盾最深,或者说谁最忌讳谁呢?
华阳太后高高在上,没有她鼎力相助,就不会有夏太后和赵太后,所以夏太后和赵太后没有能力也不敢过于明显地针对她;但夏太后和赵太后就不同了,设想一下,如果当初嬴政没能顺利从赵国回来,继承秦国王位的必是夏太后一手带大的亲孙子,也就是秦始皇同父异母的弟弟成蟜;这一点决定了在赵太后和秦王嬴政眼中,夏太后所代表的韩系外戚,尤其是成蟜,始终是个巨大的威胁。
夏太后在世时,赵太后和嬴政不好轻举妄动。
可一旦夏太后过世,平衡立即被打破,情况就不同了。
史书上隐晦地记下了随后发生的事情,就在夏太后死去的那一年,秦始皇同父异母的弟弟成蟜突然就发动了叛乱,诡异的是,史书上没有提及叛乱的理由,只是简单地说成蟜之乱迅速被灭了。
不讲,那就意味着不便讲,不便讲,那就意味着其中必有不可示人的内幕。
稍加推断,不难想象内幕应该是这样的——夏太后一死,意味着韩系外戚势力到了崩溃的边缘,赵太后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一定会趁机抢夺权力。而成蟜是她夺取这部分权力的最大障碍,所以必须除掉。此时,能为赵太后充当政治打手的当然还是老情人吕不韦、新面首嫪毐,但赵太后已经倾向于嫪毐,自然会将这个机会给他,从而让他拥有功劳,而不是让吕不韦再拥巩固嬴政王位之功;再者说,此时的吕不韦位高权重,未必会诚心来做这样的事,所以从实际出发,嫪毐也是最合适的人选。
至于秦始皇,除掉始终威胁王位的成蟜,也是他内心的一个核心诉求,所以他不仅不会阻拦赵太后的赵系外戚去清洗成蟜,相反有可能暗自支持,参与合谋。
分析到这里,嫪毐为什么能封侯基本上水落石出了。
成蟜之乱,要么是由他告发造势,以便嬴政下手;要么干脆就是由他出面平定的。
所以说,嫪毐可不是简单的面首,而是那个时代一个相当有分量的政治人物,封侯之后,他的势力甚至在吕不韦之上,甚至华阳太后都有所忌惮。
也正因为如此,嫪毐封侯,赵系外戚势力做大后,华阳太后以及吕不韦绝难容忍嫪毐。
嫪毐身上有污点,自知华阳太后和吕不韦会拿他与赵太后的那档子事做文章,下死手,加之嫪毐本身在关键时刻又犯了轻狂的低级错误,公开宣扬他和赵太后的丑事,说自己是嬴政的干爹。
嬴政的君王声誉受到了羞辱,加之亲政之后必须收回王权,所以清除嫪毐便成了势在必行事。
此时的嫪毐能怎么办呢?
只有铤而走险,先下手为强,发动叛乱。
秦法很严,嫪毐为何会被封侯?
嫪毐,说起来这位仁兄在历史上给人更多的感觉是器大活好啊,也正是因为这个优点,秦始皇的生母赵太后十分宠幸他,可你这么一说倒让我想起来了,这位嫪毐先生可是在秦国封了侯,这个待遇。就算是秦国的一些宿将都不可能达到。
在秦国想要被封侯,那你必须得有军工,你没有战功,你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喉咽的,但是秦国的那个军工那是要真刀实枪干出来的,不是说你和太后关系好,你就可以拿到这些军工,那除非是秦始皇的母亲跟秦始皇一起想要不做这个秦国国君的位置。
秦国之所以能够称霸一方,重点就是商鞅所改革的军工制度,秦惠文王就算是车裂了,商鞅仍然不改这种制度就已经说明了秦国对于这种制度的态度,任何人不能够逾越红线,逾越红线的人就有可能遭到秦国全国的反对。
但是呢,秦国对外战争有名有姓的啦,嫪毐排不上,究竟是什么事情让这个嫪毐能够被封喉呢?
起初呢,关于这件事情我也并不是太了解,毕竟那段时期秦国的历史主要还是转向于秦始皇,如何从吕不韦的手上把国家的权力给收回来。
但是,在这之后我再《天行九歌》这部动漫里面,了解到秦国一个特殊的事情,才了解这段历史,这就是成蟜之乱,关于这一点,历史上面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想真的谋反,也有人说他可能是被人给设计陷害了,但无论结局如何,这么大的一个人头总该是有人去领功劳的,可是历史上关于这一点多少有些含糊其辞。
我并不是说简单了事,把这个功劳直接安插在嫪毐的头上,但事实上这个时候秦国确实找不到其他什么事情,唯一一件大事儿就是吕不韦派了蒙骜拿下了东郡,但是这个事情嫪毐也排不上号啊!想来想去也只有可能推测是因为成蟜。
总之这个功劳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一个叛国贼子可能值不上这个价钱,但是作为秦国的公子,这个分量却足够被封侯,嫪毐这个人也是因为跟太后的关系太好,所以才唠叨了这个爵位。
话说到这个份上,其实这个问题基本上已经完了,但事实上我在看其他的一些问答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他们说秦始皇是因为想要制衡吕不韦,所以才把这个嫪毐排到了前面。
这个说法不可能,可是时看起来的话,在这之后在处置吕布伟的这件事情上面,这个说法却又不成立,怎么讲的?嫪毐带兵叛乱,如果真的是秦始皇把他扶持到前台,那吕布伟和他八竿子打不着,甚至于因为这件事情,秦始皇会对吕不韦更加倚重,但是秦始皇在这之后仍然还是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把吕布伟从宰相这个位置上给赶了下去,并且逼她自杀,证明这个时候吕不韦和嫪毐之间仍然还是存在着不清不楚的关系。否则也不至于到自杀这个地步,顶多就是丢一些职位。
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的秦始皇把嫪毐带到台前去对抗吕不韦,这种说法不存在,也不成立。
秦法很严,嫪毐为何会被封侯?
秦王政的加冕典礼后,嫪毐因功食邑,更加受宠,气焰也更加嚣张。
后来,缪毒被封为长信侯,赐山阳之地作为食邑,本来秦国的分封是以宗法制度为依据,大小按封爵等级而定。
嫪毐的这道封侯诏令发布之后,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秦国朝野顿时引起了强烈震动。
那些在战场上为秦国而出生入死的将军们,自然是非常不满,他们认为如果没有军功也可以封侯,以后还有谁愿意提着脑袋上战场呢!
那么,没有任何军功的嫪毐,为什么会被封侯呢?主要还是这么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随着嫪毐地位的不断提升,其私人势力也迅速扩充膨胀。他也开始培植各类“门客”和“食客”,嫪毐称之为家僮事实上,缪毒也深知自己的前任主人,吕不韦之所以能在秦国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大举养士,招揽来自四海的3000食客于门下。
然而他虽有钱有势,但在名义上仍是一个内阉宦者,公开养士蓄客仍然多有不便。
颇具心机的嫪毐于是改头换面不叫养士,而称为蓄养家僮。家僮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身份地位是比较低贱的,实际上是主人可以随时打骂责罚的奴仆厮役而已。
但嫪毐门下的家僮,自然不能与其他贵族官宦豢养的家僮,同日而语,他们的待遇从丰从优,也有成为朝廷地方官员的大好前程。
据说宫里的事情和庄襄后的事情,无论大小巨细,皆决于嫪毐,小人得志便猖狂。他已经开始抓权生事,贿结朝贵为己党,扩大自己的势力,成了一方之权贵。
说起来也怪,即使是宦官,有了钱,或者有了权,争着来趋炎附势和拍马溜须的人,也是络绎不绝,像赶集一样热闹。
他的门下,虽然真正有头脑的人一个也没有,真正的读书人一个也没有,但是挑拨离间,争权夺利之徒却趋之若鹜,此次嫪毐的封地和门下,成为了藏污纳垢的地方。
然而,嫪毐这个人不但无自知之明,而且贪得无厌,他不安于自己的地位,利令智昏,总想凭恃与太后的床第之欢,索取越来越多的财富和权力。
当他获得太原郡的封国时,已经有着厚重的赏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权力,事无大小皆决于嫪毐。
可是,他仍然不知足,他富可敌国,拥有家僮数千人和数以千计的宾客,得到的已经是非分之财了。然而,他得陇望蜀,竟异想天开地期望:他也可以封侯拜相,成为吕不韦那样有权势的人。
其二、封嫪毐为侯也是一种权力平衡术,赵太后需要有人制衡吕不韦的势力,她便以太后的名义,奏称嫪毐“代王养母”和侍候太后有功,请封以土地,册为列侯自从赵太后为嫪毐生孩子后,赵太后内心也想把整个秦国都给他。然而凭借她的力量,她是做不到的。
她不是一个政治上的铁腕人物。她只知道恩爱、享乐。
她斗不过吕不韦,更斗不过自己的儿子秦王政。但是庄襄后也不甘心自己的情人做个平头百姓。
吕不韦把她献给庄襄王,而被封为文信侯,自己凭借女色已经造就了一个人的封侯拜相。
为什么不可以再次凭借自己而封一个侯呢?
说干就干。于是,赵姬便以太后的名义奏称嫪毐代王养母和侍候太后有功,请封以土地。
秦王政不知吕不韦做了手脚,又给他找了个爹,便以为嫪毐真的在尽力尽心侍候他的母亲,使得他母亲感动了,要册封这位太监,于是便不得已的答应了!
面首嫪毐,当时并非见不得人的丑事,等同于男人养小妾一般。
嫪毐的真正问题,是在权力上。他的真实形象,是一位有权力欲望的人物,他在治理秦国的内政上还是有相当作为的。作为历史人物的嫪毐,他的真实形象可能很大程度上被隐瞒和篡改了。
其三、嫪毐确实有点真本事,他为赵太后的决策提供的很大的帮助,应该是一个比较能干的人嫪毐为什么封侯?
关于嫪毐受到帝太后宠爱后的情况,《史记·吕不韦列传》是这样说的,嫪毐常从,赏赐甚厚,事皆决于嫪毐。
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余人,这是说,嫪毐日常跟随赵太后,得到的赏赐甚为丰厚,太后也将各种事情都交由嫪毐处理。
如果嫪毐真是个饭桶,他也不可能替太后出谋划策。
太后的宫室、车马、衣服、苑囿和猎场,以及太后自己的家事政事,曾经通通交由嫪毐处理决定。
这些事情,在太后的私人恩宠之下,都是不难办到的。然而,封他长信侯,建立封国的事情,可就不是一般的事情,而是载入典籍史册,关系国法的大事了,那么,嫪毐为什么会被封侯呢?
关于嫪毐为什么封侯,事实上,史书也没有记载,历来学者的理解,以为他是太后宠爱的面首,封侯也是出于帝太后的私恩。
然而,仔细整理了这一段历史以后,咱们发现这可能是一个误解。
据说秦国很多大臣领军作战,多有功劳也不曾得到列侯的封赏,比如王翦的侯爵,是在大败楚军、攻灭楚国以后才被授予的。
由此可见,列侯爵位的授予,在秦国是何等重大,又是何等不易。嫪毐封侯一事,秦国史书是作为国家大事正式做了记载的,除了《史记·秦始皇本纪》而外,《史记·六国年表》也有专门的记载。
秦王政八年,嫪毐封长信侯这些都是秦国政府的正式记载,显示事件重大。
这个重大的意义,就是表明嫪毐立下了非同寻常的功劳,按照秦国的制度授予了与他的功劳相应的最高爵位。
那么,嫪毐究竟立下了什么的功劳,他被授予最高爵位呢?
缪毒与赵太后生有两个私生子,他还常以秦王赢政的假父自居,并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
公元前239年,秦王赢政二十一岁。按照秦国制度,他第二年就可以举行加冠典礼,开始亲政。而此时,吕不韦公布《吕氏春秋》 ,而嫪毐分土封侯,两个权力集团都向年轻的赢政示威,赢政已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吕氏春秋》反对君主专政,宣传无为思想,主张天下为公,华夏一统,这些理论与当时秦国盛行的法家思想及政策截然相反。
吕不韦想用这种理论对赢政治理国家的方式产生影响。嫪毐则倚靠赵太后扩大自己的势力。
事实上,被授予侯爵的人屈指可数,都有登记,都有之所以封侯的理由,没有仅仅因为秦王或者太后的私宠授予的情况。
关于秦国封侯之难,在此略举一事,秦始皇统一天下,最大的功劳者是老将王翦,他多年作为秦军大将领军出征,攻破赵国,消灭燕国,可谓战功赫赫,但是他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
可见列侯的封赏多么难。王翦的列侯是在他大败楚军、攻灭楚国后才获得。
秦王政八年,秦王赢政的弟弟长安君成娇统领车队进攻赵国,在前线叛秦投降。
这件事情与嫪毐封侯可能有关联,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嫪毐与赵太后生有两个儿子,他的两个儿了与赢政、成娇都算是兄弟,如今成峤出了问题,嫪毐自然不会置身事外。
看来,这件事情不简单。我们再来看嫪毐封侯的前后,秦国历史上有没有关联的事情。
查阅史书,嫪毐封侯的前一年,也就是秦王政七年,史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夏太后死了,夏太后是庄襄王异人的生母,赢政和成峤的亲祖母。
嫪毐密切接触赵姬,陡然间成了秦国政坛上的新星,与此同时,也成了各派势力矛盾的焦点。
夏太后之死、成娇之乱、嫪毐封侯可能是有关联的历史事件,背景是赵太后与夏太后之间的政争。这一连串事件的结果,是以赵太后为首的赵系外戚势力取得了胜利,对立的外戚势力彻底地没落。
如果说嫪毐有什么功劳,可以被秦王嬴政认可,那么辅助赵姬取得“宫斗”的彻底胜利,应该就是嫪毐的最大汗马功劳。
他在赵太后默默无闻地当面首时,没有人去注意这样一个卑贱的人物,但是,到了他封侯建国、红极一时的时候,他也开始受到多方的排挤。
为了对抗吕不韦在朝政中只手遮天,太后也开始着手发展自己的势力。
她利用秦王的名义,把缪毒封为长信侯,在山阳地区拥有一块领地,和文信侯吕不韦分庭抗礼。
嫪毐并非王族出身,但由于对太后会说好听话,表现出忠心的样子,所以深得其宠信。
封侯以后,嫒毒在山阳大兴土木,宫殿规模、车马、服具、林苑,全与咸阳官相同,其内部的奢侈豪华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嫪毐还大招门生,内中诸多刀手剑客,另养有家僮数千人,并且加以训练,按军队编制操演,俨然是一支小型的私人军队。
综上所述,嫪毐确实有点本事,至少是一个善于“宫斗”的家伙,他在赵姬身边,开始几年也确实巩固了赵太后和嬴政的地位。
再则,随着嫪毐地位的不断提升,其私人势力也迅速扩充膨胀。他也开始培植各类“门客”和“食客”,嫪毐称之为家僮。
最后,封嫪毐为侯也是一种权力平衡术,赵太后需要有人制衡吕不韦的势力,她便以太后的名义,奏称嫪毐“代王养母”和侍候太后有功,请封以土地,册为列侯。
秦法很严,嫪毐为何会被封侯?
在中国的历史上,吃“太后软饭”的人不计其数。
“魏丑夫”,吃的是秦宣太后的软饭;“审食其”,吃的是汉吕太后的软饭,“薛怀义”,吃的是唐武则天的软饭,“嫪毐”,吃的就是秦始皇的老妈,赵姬的软饭。
嫪毐这个人,知名度不高,如果不是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的人,一般不会知道,甚至有的人,连这两个字怎么读,都不一定知道,他念嫪(lao四声)毐(ai三声)。
但是,只要是知道他的人,都会羞答答地说上一句:“哦,嫪毐呀,不就是那方面特别强,器大活好,所以赵姬爱的不能行”。
的确,嫪毐是以“男宠”的身份出道,但是,他并没有止步于“男宠”,像魏丑夫一样,仅仅成为太后的一个玩物,而是利用赵姬对他的迷恋,反手控制了赵姬,让赵姬为他谋取了更大的政治资源,最终被封为“长信侯”。成为与吕不韦,嬴政分庭抗礼的一大政治势力。
嫪毐凭什么封侯?就凭他器大活好吗?就凭赵姬的一句话吗?根本不可能。
秦国是“法家”治国,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法可依”,尤其是“封爵”这种非常严肃,非常官方的的一件事儿,根本就不是赵姬一句话能决定的,别说赵姬,就是秦王嬴政,也不会因为喜欢一个人,就随随便便的给他爵位。
在秦国,爵位就意味着身份,地位,财富,只有获得爵位,你才能成为人上人,否则,你永远都是底层的草根。想获得爵位,唯一的办法就是上阵杀敌,只有“军功”才能换取爵位。而“彻侯”,是“二十级军功爵位”中级别最高的。
想要拿到秦国的“侯爵”,你知道有多难吗?
放眼整个秦国,从秦孝公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100多年里,只有7个人被封侯,分别是商鞅,魏冉,范雎,吕不韦,王翦,王贲,嫪毐。就连战功赫赫的白起,到死都没有被封侯。
这7个人,除了嫪毐,哪一个不是秦国响当当的人物。商鞅,主持变法,带兵攻占河西地;魏冉,拥立秦昭王,攻打韩赵魏,拿下河东400里土地;范雎,近攻远交,离间赵王,为长平之战神助攻;王翦,60万大军攻灭楚国,王贲,水淹大梁,攻灭魏国。
只有嫪毐,没有任何的战功,突然之间就被封侯了。有人会开玩笑说:“床上战功”,这也只能是一个玩笑,这点破事儿,根本上不了台面,要知道,嫪毐的“长信侯”,可不是“野鸡侯”,那是秦国正儿八经的侯爵,官方承认,有史书记载的。
那么,嫪毐的“长信侯”,到底是怎么来的?这里面涉及到秦王嬴政的“王位保卫战”。
嬴异人上台,秦国两大外戚集团形成嬴政的老爹,嬴异人,当年被打发到赵国当人质,因为秦赵关系恶化,这位公子哥在赵国的日子过得是相当艰难。幸好,一个叫“吕不韦”的大老板看中了他,想把他“运作”回国,继承王位,自己也可以从“商人”逆袭为“贵族”。
但是,要操盘这样一个大项目,困难还是很多的,最大的困难就是,嬴异人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仅仅是父亲“安国君”二十多个儿子中,排行居中的一个。
嬴异人的生母,叫“夏姬”,是安国君众多女人中的一个人,长期不受宠,不知道哪天安国君抽风,和她睡了一次,就生下了嬴异人,从此以后再也没搭理过夏姬。这个桥段,和汉文帝的生母薄姬如出一辙。
安国君的正牌夫人,叫“华阳夫人”,她的身份可了不得,是秦宣太后芈月的弟弟,芈戎的孙女,她和安国君的婚姻,就是秦宣太后一手安排,目的,就是要延续“楚系外戚”在秦国的地位。在芈月去世后,华阳夫人就扛起了“楚系”外戚在秦国的大旗。
身份虽然高贵,华阳夫人也有自己的焦虑:她没有生出孩子。
没有自己的儿子,就意味着秦国的王位会传给安国君其他女人的儿子们,传给其他女人的儿子,就意味着“楚系外戚”在秦国的势力即将终结。
嬴异人,缺少一个强有力的母亲,华阳夫人,缺少一个儿子,而他们两个人之间,又缺少一个“中介”。
吕不韦是一个大商人,常年游走在各个国家,精通人情世故,熟悉各国政坛,这样一个巨大的商机就被他发现了,因为他相信,从生意的角度来讲,这叫“合作共赢”,双方没有不同意的理由。
于是,在和嬴异人经过一番深入的沟通之后,他就开始启动了这个项目,为此,他做了两个安排。
第一,他给了秦异人大笔的资金,让他在赵国上流社会广泛交友,打造出一个“贤公子”的形象。嬴异人是真不客气,不但要了吕不韦大笔资金,还把吕不韦的老婆赵姬也给要走了,后来生下了嬴政。
第二,他带着大笔的资金到秦国进行公关,通过华阳夫人的姐姐和弟弟的关系,说服华阳夫人认嬴异人为儿子,并让华阳夫人说服安国君,立嬴异人为“继承人”。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白起坑杀40万赵国军民,公元前259年,秦国大军围困邯郸,秦赵两国关系恶化到极点,赵国决定杀掉秦国的“质子”嬴异人来报复。
眼看就要投资失败,吕不韦再次用金钱开道,贿赂赵国城门守将,带着嬴异人跑出邯郸城,跑到秦军的大营,跟随军队回到了秦国。由于逃跑匆忙,赵姬和2岁的嬴政被抛弃在了赵国,母子二人到处躲避赵国搜捕,每天都是在提心吊胆中度过。
回到秦国的后的嬴异人,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去拜见了华阳夫人,正式认华阳夫人为母亲。但是请注意,嬴异人的生母夏姬,此时并没有去世,因此,回国后的嬴异人,就有了两个妈,一个是亲妈,一个是“政治妈”。
嬴异人回国了,但是,老婆却扔在了赵国,生死未卜,为了大秦的香火传承,生母夏姬又给嬴异人娶了一个媳妇,这个媳妇叫什么,是哪国人,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可以做一个合理的推测。
在秦国,选媳妇有一个传统,那就是老妈是哪国人,就会从自己的娘家挑选儿媳妇。秦宣太后是楚国人,秦昭王的夫人就是楚国人,安国君的夫人也是楚国人,夏姬,从名字上推测,应该是韩国人,因为韩国所在的地方,是古代“夏”的地盘,因此,嬴异人新娶的媳妇,应该是韩国夫人。
韩夫人到秦国后,为嬴异人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叫“成蛟”,比嬴政小三岁。
在赵姬和嬴政生死未卜的情况下,成蛟,显然就是嬴异人的嫡长子,将来的王位继承人,他寄托了夏姬和韩夫人所有的希望。
8年后,超长待机的秦昭王去世,安国君继承王位,不过,他显然是来打酱油的,仅仅过了三天,他就去世了,王位传给了嬴异人。
嬴异人继位后,封华阳夫人为“太后”,封自己的生母为“夏太后”。此时,秦赵关系缓和,赵国主动把赵姬和嬴政送了回来。
嬴政和赵姬的回归,意义非同小可。
原本,夏太后和韩夫人以为,成蛟就是大秦王位的铁定继承人,但是,突然之间,横空杀出来一个嬴政,让大秦的后宫自动划分成了两大阵营。
以华阳夫人为首的“楚系”,身边围绕着吕不韦,赵姬,嬴政,出身楚国王族的昌平君,昌文君,以及华阳夫人的大姐和弟弟。
以夏太后为首的“韩系”,身边围绕着韩夫人和成蛟。
相比之下,“楚系”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从宫廷内到朝堂外,都是楚系的势力,而韩系唯一能打的牌就是“成蛟”。
赵姬毕竟是嬴异人的发妻,在赵国过了8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出于弥补心里,嬴异人立赵姬为“夫人”,立嬴政为太子。
嬴异人在位三年,楚系外戚势力强势控盘,韩系外戚不得不接受现实。
三年后,嬴异人去世,13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
嬴政毕竟还小,不能亲政,秦国的大权还是掌握在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手中。这种太后掌权,外戚干政的惯例,就是从秦宣太后开始的。
嬴政继位了,但是,毕竟还没有亲政,成蛟就还有翻盘的机会。因此,在这段时间里,韩系外戚蠢蠢欲动,试图从嬴政手中夺回王位。
打击“韩系外戚”,赵姬“夹带私货”嬴异人去世的时候,赵姬才30多岁,正是如狼似虎的年纪,忍受不了深宫的寂寞,她很快就和吕不韦旧情复燃。
但是,此时不同往日,赵姬的身份是太后,吕不韦的身份是大秦相国,两人一时偷吃是可以,长久维持关系,必然会被人发现,到时候,一定会被“韩系外戚”抓住把柄,进行攻击。吕不韦投入全部身家,好不容易换取了今天的成果,他可不想因为一个女人,而搞得血本无归。
因此,他主动掐断了与赵姬之间的关系,为了不让赵姬再纠缠自己,他找到了嫪毐,故意让他犯案,然后判处宫刑,吕不韦再买通相关人员,不给嫪毐动刑,只是拔取他的胡子,假装成“阉人”送到后宫为赵姬服务。
由于嫪毐的“特殊功能”,赵姬喜欢得不行,从此以后专宠嫪毐,再也不去找吕不韦了。
嬴政七年,韩系的主心骨夏太后去世了,只剩下韩夫人和成蛟,力量大为削弱,为了痛打落水狗,在第二年,赵姬指使嫪毐主动揭发“成蛟有谋反之意”。
此时,成蛟正带兵攻打赵国,听到这个消息后,他直接叛逃到了赵国,赵国对他还不错,给了他一块封地,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成蛟的消息了,至于韩夫人是什么时候去世的,史书上也没有任何的记载,毕竟,她们是失败者。
嫪毐,正是因为“揭发有功”,而被封为“长信侯”,因为按照秦法的规定:“告奸者与斩敌首同功”。
嫪毐这个揭发,其实并不算多大的功劳,但是,因为凭借这个揭发,嬴政除掉了他最大的竞争对手,稳固了他的王位,因此,在赵姬的坚持之下,嫪毐才能得到这种顶级封赏。
除掉成蛟,是楚系外戚的胜利,从此以后,楚系一家独大,但是,也正是因为没有了竞争对手,楚系也分裂成了三股势力。
第一股,是以太后赵姬为首的“太后集团”,骨干成员就是嫪毐。
第二股,是以吕不韦为首的“相国集团”,他手下有门客三千,以“仲父”的身份辅佐嬴政。
第三股,以嬴政为首的“秦王集团”,随着嬴政年龄的增长,亲政的欲望越来越强,企图摆脱楚系外戚集团的控制,主要骨干是昌平君。
而华阳太后,此时已经没有了话语权,退居幕后,她一直活到嬴政十七年才去世。
获封长信侯的嫪毐,一时间成了秦国炙手可热的人物,嬴政把山阳地区(今天沁阳,获嘉一带)封给了他,还把太原郡改为“嫪国”,也成了他的封地。家中奴仆上千人,每天有大量的人排队到他府上,谋求一官半职。
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余人。——《史记·吕不韦列传》
也就是说,当时赵姬和嫪毐的事儿,基本上是公开化的,因为在那个时代,太后养男宠,不算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儿,秦宣太后就养了“魏丑夫”。
但是,后来赵姬发现自己怀孕了,这个搞得就有点大了,她毕竟是太后的身份,找个男宠玩一玩可以,要是生下孩子,可就难办了,怎么向大臣们交代,这两个孩子该是什么身份?
为了掩人耳目,赵姬和嫪毐一起搬到了秦国的旧都城“雍城”(今宝鸡)去住了,那里离咸阳有100多公里,而且有现成的宫殿,俩人在这里过上了神仙美眷的生活,一连生了两个儿子。
有了两个儿子,当了长信侯,手下门徒众多,每天有无数的人拍他的马屁,时间长了,嫪毐居然产生了让自己的儿子代替嬴政的想法。
对于嫪毐和赵姬的事儿,还有嫪毐权势熏天的样子,嬴政不是不知道,他只是在等待,因为他还没有亲政,大权还在赵姬和吕不韦手中。
嬴政九年,嬴政22岁,按照秦国的惯例,他要在这一年举行“冠礼”,之后他就可以正式亲政了。因为秦国先祖的宗庙都在雍州,因此,嬴政赶到雍州布置“冠礼”。
嫪毐此时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一旦嬴政亲政,太后就要交还大权,他就不会有现在的好日子了,弄不好还会被嬴政给杀了,毕竟,他私通太后,还生下两个孩子,嬴政早晚会找他算账。
本着“先下手为强”的原则,嫪毐从赵姬手中拿来“太后玉玺”,从咸阳调兵攻打嬴政所住的“蕲年宫”。嬴政其实早有准备,他等的就是这一天,他让吕不韦,昌平君、昌文君带兵反击,最终将嫪毐斩杀于“好畤”(今陕西乾县)。
嫪毐死后,嬴政杀了赵姬给他生了两个弟弟,把嫪毐的门客们全部流放到蜀地,把赵姬囚禁在雍城,彻底地铲除了“太后集团”。
在嫪毐叛乱中,作为相国的吕不韦,是积极参加平叛的,但是,他依然没有逃过灾难。因为嫪毐是他推荐的人,根据秦法,是要被连坐的,原本,嬴政是想把吕不韦一起杀的,但是,无数的人过来给他求情,嬴政只好暂时饶他一命,免去相国职务,回封地洛阳养老。
按照嬴政的性格,吕不韦,他是必须要除掉的,因为他是一个政治强人,是不允许有人在他身边指手画脚的,如果吕不韦回到洛阳后,能够夹起尾巴做人,也许,还能善终。
但是,吕不韦不甘心在家养老,频频接触六国使者,引发嬴政的怒火,一道命令下去,把吕不韦给发配到了蜀地。在嬴政给吕不韦的信中写道: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一句话,把吕不韦的功劳全部给否定,字里行间,就可以看出来嬴政对吕不韦是多么的厌恶,尤其是第二句:“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那意思就是:“你吕不韦算什么东西,你和大秦有半毛钱血缘关系吗?居然舔着脸让我叫你仲父”。
这句话,就说明了,嬴政不爽吕不韦,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从骨子里,嬴政就看不起一个商人起家的吕不韦。
吕不韦看了嬴政的信后,就知道秦王已经彻底抛弃他的,为了不至于连累家人,他选择了喝毒酒自尽。
至此,嬴政铲除了所有他亲政路上的障碍,独揽秦国大权,再次开启统一六国的进程。
秦法很严,嫪毐为何会被封侯?
嫪毐拥有的长信侯爵位是商鞅变法下,二十级“军功爵位制”中的最高级别的爵位,是属于二十级的“彻候”级别(因避讳汉武帝刘彻的名讳,亦称为“通侯”、“列侯”)。“二十等军功爵制”是为了提高秦军的战斗力和参与战争的积极性而生,也是为提升秦国的综合国力和战争潜力而生。虽然士卒可以通过军功获得爵位,但普通的士卒终其一生也很难获得顶级“列侯”爵位。
列侯作为秦国最高的级别的爵位是可以拥有实际的封地,有权力任免封地的官吏。而只比列侯低一级的,十九级“关内侯”,只能虚领封地,一般称为“君”,只有其号,但无封国,在封地内只有食邑权,并无其它实权,关内侯和列侯虽然只差一级,但却有天壤之别。因此,列侯是获得难度最大的爵位,也是秦国内每一个文臣武将的梦想,从秦孝公开始有此爵位后,到秦始皇时,史书中明确记载的仅有七人。
长信侯嫪毐就是这仅有的七人中其一。秦孝公时期,商鞅在秦国国内推行变法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因功被封列侯,封号商君;还有秦昭襄王时期的穰侯魏冉,应侯范雎;秦庄襄王时期的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时期的武成候王翦、通武侯王贲父子。秦孝公到秦始皇之间150余年的时间中,仅有七人获得最高级别的列侯,除嫪毐之外,其它六人对秦国的功绩都足以封为列侯,而嫪毐在史书中记载并无什么具体功绩,为何会被封侯?还是最高级别的列侯呢?
秦国自秦孝公开始,律法严明,秦孝公继位后,重用卫国人商鞅,推行变法图强,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律法开始严明,商鞅是先秦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变法也是以法家思想为主,秦国国内开展的变法改革使是以“轻罪用重刑”的策略为主,为此使得秦国内偷盗现象变少。秦国的强大,在于变法主要施行的是“耕战策略”,提高生产力使得国家富强,富强后再提高军事。
商鞅变法中,在军事上实行的是“军功爵制”,秦国百姓参军后,通过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获得军功,用军功来换取爵位,从平民成为贵族,贵族子弟也是一样,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一次变法,贵族阶级也需要遵守变法,贵族子弟也需要获取军功才能封侯拜爵,没有军功者,即使是贵族也无法封侯拜爵,有军功者不仅可以封侯拜爵,也能彰显荣耀,为此可以看出,秦国律法之严明。
商鞅变法下的“军功爵制”有二十个等级,即使最低的一级爵位,也需要兵士在战场上斩杀敌军的一名精锐的皮甲勇士,并且将首级带回才能换取一级“公士”爵位。皮甲勇士虽然不好斩杀,但最低的一级爵位也能让获得爵位者衣食无忧,一级“公士”爵位可以获得田地一倾、住宅一处、仆人一个,只要拥有一级爵位,就秦国的生活就可以说是潇洒很多了。
军功越多,获得的爵位也越高,但强如武信君张仪、武安君白起、严君樗里疾、司马错、魏章、甘茂等人,终其一生也没能成为列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为秦国开疆拓土,功绩可以说很大,但也只是被封为武安君,也没能成为最高级别的侯爵。然而嫪毐只是秦始皇生母,太后赵姬的一个面首,在史料中也没有记载,何德何能被封侯?关键原因还是在于商鞅变法最终维护的还是君权,其次嫪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面首,是具有一定政治才能的面首,才最终受封长信侯。
商鞅变法前的秦国,只是一个地处西北边陲的小国,国力微弱,也不被地处中原的大诸侯国看好,秦国被像夷狄一样对待,秦孝公继位后,不甘秦国现状,便想恢复秦国先祖秦穆公时的霸业,想使得秦国重新成为强国,便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卫国人卫鞅得知后,便西行投奔秦国,经过多次游说秦孝公后,最终以“富国强兵”之术打动了孝公,为此卫鞅在秦国内展开了变法改革。
秦国经过卫鞅的几次改革后,国力逐渐增强,使得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变得富强,军队战斗力也不断提提升,最终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集权国家。但商鞅推行变法时,鼓吹轻罪重罚,对秦国的广大人民,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剥削和压迫,秦国的强大是建立在秦人的巨大痛苦之上,“内行刀锯,外用甲兵”,并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虽然比较彻底,对贵族阶级也“一视同仁”。
但实际上,其实不然,最顶级的贵族依然可以无视律令,如《垦草令》中,一些政策对贵族并不彻底,是有优待的。商鞅对秦国正式实施变法前,在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国内先颁布《垦草令》,用来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垦草令》主要是刺激秦国的农业产生,提高秦国的生产力,并削弱贵族、官吏阶层的特权,让秦国内的贵族也加入生产中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贵族的庶出子弟是必须进行服徭役,但嫡长子是不用进行徭役的。
并且贵族庶出的子弟虽然必须要服从徭役安排,但是只要条件符合就可以免除徭役,《垦草令》中提高了贵族子弟免除徭役的条件。为此可以看出,变法最初的《垦草令》进行的并不彻底,贵族的嫡长子也是贵族,为何就可以不进行徭役,即便是庶出的公子也可以在满足条件后免除徭役,那普通的百姓可以吗?答案是不能的,变法主要还是为了压迫百姓。
变法虽然对贵族也有实行,但进行的并不彻底,说白了还是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虽然触动了贵族的利益,但主要贵族的利益还是没有触动,嫡系贵族并不在此列,针对的还是一些不重要的贵族阶层,如若变法针对秦国所有阶层,所有人,紫陌认为商鞅推行的变法在秦国是无法展开的,商鞅变法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维护君权,维护地主阶层的利益,只不过是做出了重新调整。
这也是为什么嫪毐并无什么重大功绩被封侯的关键,君权之下,掌权一国权力者要偏袒于一个人,谁能阻止,谁有敢阻止呢?如秦王嬴政在位时,有27位大臣劝谏嬴政迎回太后赵姬,嬴政二话不说就将27人拉出去杀了,这几十个大臣有什么重大罪行吗?答案是没有,只不过就是劝谏了一下秦王而已。在秦孝公之前,秦国君主的权力并没有这么大,还需要受贵族阶层的制约,秦国内部的争斗使得国家不安定,也谈不上发展。
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后,变法对贵族的利益进行了重新分配,对主要贵族的影响并不是太大,对大多数次要的贵族打击比较严重,贵族的权力没有了,那么权力也不会消失,只不过到了君主手中,君主的权力变相加强了,商鞅变法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削弱了一部分地主、贵族阶层的权力,使秦国的国君的权力集中了起来。国君拥有的权力大了,话语权也就重了,也就可以集中国力干大事。
商鞅变法也无法制约真正的贵族,在第一次变法开始后,秦孝公的嫡长子赢驷违反了新法,根据变法是要进行处罚太子赢驷的,但是太子赢驷是秦国未来的储君,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太子的老师给赢驷背了锅,商鞅变法说白了还是维护君权,国家越强大,君主的权力也越大,越无法受到律令的制约,只要不是做出重大的过失,没有叛乱,君主就无人可制约。
君主重用一人,怎么也能找到理由,下面的臣子最多只能抱怨,也无实际的办法阻止,如秦庄襄王嬴异人重用商人吕不韦,吕不韦之后对秦国的功绩先不谈,吕不韦最初是帮助嬴异人回到秦国,并辅助成为了太子,嬴异人继位秦王后,便直接将吕不韦封为文信侯,吕不韦直接从平民一步就拥有了最高级别的爵位,并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吕不韦仅凭辅佐嬴异人成为太子,就能成为文信侯。
秦庄襄王上位后,吕不韦除此之外,并无其它功绩,就直接被秦庄襄王任命为丞相,秦国的文武百官难道没有意见吗?吕不韦虽有功劳,但不至于一下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的丞相吧!关键还是商鞅变法后,集中了君主的权力,君主的权力无人可以制约,嫪毐也是如此,嬴政继位秦王后,因年幼无法亲政,朝政有相邦吕不韦和太后把持。
吕不韦和太后拥有了秦国最大的权力,虽然这一切权力来自于秦王,但秦王不能亲政,吕不韦和太后代为拥有了秦王的权力。嫪毐被吕不韦献给了太后赵姬,嫪毐凭借自己的特长得到了太后的宠信,嫪毐为此也有了权势,最终被太后赵姬封为长信侯,但嫪毐除了有特长外,并不是一无是处,在没封为长信侯之前,嫪毐就拥有了宾客上千人的政治势力,可见嫪毐还是有一定能力的。
并且嫪毐叛乱之时,还有众多宾客誓死追随,最终被秦王嬴政处罚的叛乱之人多达几千人之众。可见嫪毐不仅只是太后赵姬的一个面首,也是太后赵姬的一个帮手,是政治上的外援,如若嫪毐一无是处也很难被封长信侯,嫪毐凭借一定的才能和特长,深的太后赵姬的宠信,加上赵姬握有秦国的实权,相当于秦王,最终太后赵姬以秦王的名义将嫪毐封为长信侯。
各位读友对嫪毐被封最高级别的爵位(长信侯)怎么看?认为关键原因是否在于君主的拥有很大的权力?下方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秦法很严,嫪毐为何会被封侯?
说起嫪毐或许大家都会想起他和秦始皇的生母赵姬的故事,嫪毐凭借自己的天赋讨得赵姬的宠爱而作威作福,甚至让赵姬为其生子还要加害秦始皇,致使最后落了个凄惨的下场。
可是纵观嫪毐的一生让人们不仅要产生疑问,秦国一向严明,未立军功者不能封侯,为了嫪毐寸功未立却能封侯呢?
我们首先要知道秦国能由一个边陲小国崛起成为一代强国,除了几位秦王的努力,商鞅变法也是关键。
商鞅变法让秦国走向富强之路,商鞅以修木立信树立了秦国统治者的信誉,让人们信服于新的秦法。秦法之中有军功制度,让底层有了翻身的希望,秦国人人都想建功立业,以至于让秦国弱兵变成了虎狼之师。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走向强大,时间来到了秦始皇时代,秦始皇生母赵姬我们都知道之前只是吕不韦花重金所买的歌姬,后来由于种种成为秦国的太后。成为太后的赵姬对于政事和争权夺利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反而崇尚回归根本,放飞自我。
秦始皇为秦王的时候只是一个13岁的少年,此时赵姬和吕不韦还能时常在一起放飞自我,畅谈人生。随着嬴政长大,吕不韦也感到了一丝不安,加上吕不韦年纪变大有点满足不了赵姬的虎狼之躯。
于是乎,吕不韦就疏远了赵姬,由于赵姬一直需要滋润,吕不韦从民间找到一位奇人唤作嫪毐,此人天赋异禀甚的女子欢心。吕不韦把嫪毐以假太监身份送入赵姬寝宫,嫪毐之能甚的赵姬欢心。
后来赵姬为掩人耳目,携嫪毐搬迁至秦国陪都雍城居住,二人还给秦始皇生下两个弟弟。随着太后对嫪毐的日渐宠信和重视,吕不韦的权势开始受到制衡,而嫪毐愈见嚣张,被封为长信侯。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嫪毐并没有立下任何功劳却被封为长信侯,不但如此,各种史书好像都在回避这个问题,都没有详细的记载。
史书回避,嫪毐无功封侯引起了无数人的猜测,其中比较让人信服一种说法还是跟成蟜有关。
当时秦王让成蟜率军攻打赵国,成蟜听取小人谗言,认为秦始皇有意陷害自己,毕竟自己是嬴政潜在的一个威胁,成蟜也许是为了皇位,也许是为了自保,最终成蟜准备叛变秦国,投降赵国。后来秦王接到密报,派兵剿灭了成蟜,可能这个密报就是嫪毐所为,当时秦法中有告密者和缉拿者同功,而就在这一年,嫪毐被封为长信侯。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是吕不韦和赵姬一直在秦王面前夸赞嫪毐,作为一国之君肯定知道三人的事情原由,秦王以将计就计之计,封嫪毐成为长信侯,试探群臣是非忠奸。历史的结果也告诉我们,嫪毐最后太过膨胀而谋反,最终败下阵来,嫪毐大败后被夷三族,嫪毐及其党羽均被五马分尸。
至今嫪毐为何寸功未立而封侯仍然是个千古谜团,个人认为嫪毐也只是帝王的一个棋子,是秦王立威的一个牺牲品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