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刀十分轻便,而且杀伤力很强,为什么宋朝没人愿意用?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

就不考证唐刀有多厉害,只问一句:宋朝大兵拿着唐刀去砍谁?然后,再问一句:你拿唐刀能砍死人家吗?

拉马克“用进废退”进化论,早就被证明不适用于生物进化。但在技术层面,却还有一定的适应性。

你拿着唐刀砍不死人,你拿着唐刀也不知道去砍谁。之后,自然就没人制造这种成本高昂的武器了。日本刀说是源自唐刀,很厉害,而且一直传承到现在。那是因为鬼子就在东边小岛上自己玩,而且玩得还非常嗨。因此,这种造刀的工艺,也就流传了下来。

但是,你让鬼子拿着所谓锋利的日本刀,去砍一下西夏骑兵或女真的骑兵。真心砍不动。日本人见识不到进化了的草原骑兵,所以可以在唐刀中自我陶醉。但是,宋朝人不行啊。造价高昂还没用,自然也就没人再研究这项技术了。最后,失传也就是必然了。

贼将入,兴一举刀,辄数人死,贼皆气慑。

这是唐刀的厉害,传言李嗣业的陌刀队如墙推进、人马俱碎。这个可以有,砍突厥人、砍吐蕃人、砍薛延陀,甚至砍安史叛军,都没问题。但是,经历五代十国之后,就没有突厥人和吐蕃人给你砍了,你得砍西夏人、契丹人和女真人。这时候,大唐陌刀还砍得动吗?

我们总有一个误区,就是:中原一直在进化,而草原一直在静止。所以,我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中原有雄主、有名将。而草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中原有昏君、是乱世。实际上,中原和草原是交替着向前进化的。这种进化,不止是在组织制度层面,还有物质技术层面。

历经五代之后,草原在武器方面实现了一种进步,而这种进步完全能够让唐刀之流退出历史舞台。所以,别说唐刀不行,就是什么刀也不行。

草原的这个进步就是冷锻技术下的锁子甲。

青堂羌善锻甲,铁色青黑,莹彻可鉴毛发,以麝皮为綇旅之,柔薄而韧。

青堂羌是青海西宁一带的胡人,擅长锻造铠甲,青黑色,光洁透亮可照毛发,甲片穿孔用麝皮织串起来,柔软且薄但极有韧性。

这就是冷锻技术制造的瘊子甲,也就是后来的锁子甲。这种甲有多厉害?

去之五十步,强弩射之,不能入。尝有一矢贯札,乃是中其钻空,为钻空所刮,铁皆反卷,其坚如此。

五十步内,强弩射之,竟然射不穿。好不容易有一支箭射了进去,原来是射到了钻孔之处,箭头被钻孔刮削,铁都反卷了起来。就这么厉害,强弩都不管用,唐刀还能管用吗?

实际上,宋朝的冶铁技术也在进步,夹钢技术已经成熟。在这种技术条件下出现的宋朝的手刀,一点儿也不比唐刀差。但是,一物降一物,锁子甲专防刀剑,手刀也不行。

冷锻技术,简单说就是不加热、直接在厚铁板上锻打,打到三分之一的厚度就成了。后来,这项技术逐渐发展,也就有了锁子甲。

这项技术是一个由西向东的发展传播过程。唐朝在征伐西域的过程中,就已经见到过这种物件了,但未列装军队。只作为贡品,因为在当时的成本太高。历经五代到宋朝的时候,这项技术不仅从西域传到了草原民族手中,而且已经开始普及应用了。最早列装的应该是西夏军队。

待到女真入侵的时候,女真的骑兵,如铁浮屠这种精兵部队,已经实现了列装。宋朝的强弓硬弩不比秦汉差、宋朝的各种大刀也不比唐刀差,但是在锁子甲面前却一无是处。不是宋朝人的技术差,还是那句话:一物降一物,锁子甲专克刀剑。所以,战场上就只能等着吃亏了。

宋朝也不会没有锁子甲吧,这项技术也不会太难吧。但是,这是一个从西向东的传播过程,肯定是与西域联系最密切的草原民族先掌握。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所以,北宋肯定最先吃亏。

北宋可以没有锁子甲,但是中原的明光铠也很厉害,也不怕刀剑啊。这个可以有。但是,刀剑这种高成本的东西,草原骑兵真心不愿意装备。草原军队更愿意装备的是骨朵、大棒这种打击类的兵器。所以,“金有狼牙棒,宋有天灵盖”,女真骑兵普遍使用的是狼牙棒而不是马刀。

不是女真骑兵不想装备刀剑,而是刀剑的成本太高、装备不起。于是,他们就只能在成本低廉的打击类兵器中转来转去。这又是一种拉马克进化,即用进废退。草原人老玩这种打击类兵器,自然越玩越熟,发展出了所向披靡的狼牙棒。唐朝人和宋朝人老玩刀剑弓弩这种切割击穿类兵器,自然就会有大唐陌刀和大宋手刀了。

但是,锁子甲出现之后,什么手刀、唐刀,全都歇菜。因为你根本就砍不动。北宋跟女真人打,就是怎么打怎么输。但是,死亡是最好的老师,战争是最好的先生。用鲜血换回来的经验就是刀剑弓弩全不管用,狼牙棒才是最强王者。既然你们能用,我们为啥就不能用。所以,到了南宋的时候,宋朝的军队也开始列装打击类兵器了。

(岳云)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

大将都开始拿锤子干了,士兵也就别再拿刀剑招呼了,要么换锤子、要么换棍子。这些东西都比刀剑好使。

既次白沟,辽人噪而前,士卒多伤。师道先令人持一巨梃自防,赖以不大败。

童贯征辽,被打得灰头土脸。还好有种师道的军队扛住了辽人骑兵的冲锋。但是,你看这句话的细节:令人持一巨梃自防,种师道让士兵们用大棍子干。

种师道知道用棍子揍草原骑兵,童贯为什么不知道?这都是战场打出来的经验,种师道常年跟西夏人打,所以他肯定知道:这时候对付草原骑兵,只能用棍子等打击类兵器。因为草原骑兵已经重甲列装了,你拿什么刀都不好使。

所以,《说岳全传》里才有各种大锤英雄,在唐以前基本上都是偃月刀、蛇矛枪、双股剑和方天画戟。这就是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细节。

说到这里,也就知道唐刀为什么失传了。唐刀的确很锋利,即便拿到现在来说也很锋利。但是,面对已经铠甲武装的草原骑兵,锋利的唐刀只能是中看不中用了。大宋手刀,比唐刀要更适应战场,因为手刀短、宽、厚,还能砍得动铠甲列装的草原骑兵。但是,待到锁子甲列装以后,手刀也不管用了。这时候在干仗,就只能用锤子和狼牙棒了。朱元璋北伐蒙元,军队就大量装备了狼牙棒,不仅好使而且成本极低,非常适合批量生产。这是中原在向草原学习。

唐刀十分轻便,而且杀伤力很强,为什么宋朝没人愿意用?

上个世纪末的杀人狂魔雷国民在被捕后,曾经有一处对兵器的经典描述:“我10多年的杀人犯罪生涯,从使用各类杀人凶器的效果上得出了这样一条经验,刀不如枪、枪不如斧、斧不如锤”。

在雷国民的眼里,刀是最low的杀人凶器,他的解释是,用刀作案,不能一招致于死地,受害人容易喊叫,且流血也比较多;再来说枪,注意这里的枪不是古代的长枪,而是打子弹的枪,在雷国民看来出声太大;

再来说斧头,民国时期上海滩暗杀大王王亚樵的安徽劳工会被称为斧头帮,就是人手一把斧头,应该是好的凶器,但是雷国民说,太过于笨重,不易于挥动;最好的凶器就是锤子,用雷国民的话说,那就是轻巧灵活,可以一招就将对方制服。

再来说回到古代的兵器,其实刀剑这一类的压根就不是正儿八经的兵器。

在宋代之前的正规战场中,通常都是一寸长一寸强,那么一款真正的古代战场兵器得多长?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现在出土的西周时期的长矛长度普遍在3.8米-4.2米,战国时期的长度在3.2米-4.4米,汉代时期的长矛也在4米左右。

这只是骑兵或者步兵在野战时候用的长矛,要是攻防的时候,守城的一方拿的长矛长度在6米以上,宋代时期守城的长矛达到8米。

什么意思,就是能从城墙上直接捅到城墙下面!

当然,这攻击距离也不算远,真正的杀器其实并非近战兵器,而是弓弩,除了在常规攻防战中,即使是在野战当中,尤其是步兵克制骑兵方面,弓弩都是最佳的兵器。

想想这个画面,即使是在古代,非必要时刻也不是近身肉搏,而是远距离输出,先是远距离弓弩对射,然后是近距离长枪长矛对刺,到最后才有几乎贴身肉搏,这个时候也许才有刀的用武之地。

可以说,刀的效用就是贴身肉搏,但是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的战斗中,并没有刀的用武之地,一直到唐代时期,才逐渐开始重视刀在战场上的应用。

为何是唐代呢?因为唐代标志着骑兵时代的到来,正因为骑兵的出现,由于刀利于劈砍的特质,为骑兵所欢迎。

注意看这里,刀是骑兵用来砍杀步兵的,因为重装骑兵的兴起,使得骑兵可以突进到敌方的步兵阵营,也就是有了贴身肉搏的阵地。

为什么宋代的官兵开始不用刀了呢?

有同学分析是唐代的刀制作工艺高(纯属商家宣传噱头),宋代统治者不愿意在军事发展上投入过多的资源等等。

这些都纯属扯淡,宋代的冶铁技术绝对秒杀唐朝好几个回合,不可能出现唐朝能打造出来的兵器,到宋代反倒打造不出来的现象。

就事实而言,宋代在军事上的投入也是相当巨大的,很多人以弱宋来讽刺宋朝对外军事弱势的情况,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宋代之所以对外战争打不赢,不是宋代相比唐朝没有变强,而是周围的游牧民族相比以前的游牧民族,强大了太多!

不说辽、金、西夏、就说蒙古那绝对是代表了亚洲军事的最高水平,直接吊打全世界的存在,但是我们看到,那些游牧民族都被蒙古击败,南宋反而是坚持到最后的,就能说明宋代也是能打的。

之所以,我们看宋代的官军很少用刀,是因为宋代的常规作战形态是以步兵对骑兵,用大刀砍骑兵,那绝对是脑子进水才会想出的办法。

步兵克制骑兵,最佳的兵器就是我上文说的弓弩,近战兵器自然也是以长枪和长矛为主,不是跟你俩大战三百回合,而是致命一“挑”,把骑兵从马背上“挑”下来。

但是宋代官兵不用刀,不代表宋代的刀不行,其实刀的流行正是从宋朝时期开始的,也就是说,官兵不拿刀,但是侠盗却把刀当作最佳利器。

我们看《水浒传》中,经常有人拿着一把朴刀就出来了,那是手起刀落,一刀一个,关于卖刀的故事情节,林冲买刀误入白虎堂,杨志卖刀误杀牛二,一把刀的价格还不菲,出口就是三千贯,经过我多年的研究分析,宋代时期的三千贯相当于现在的三百万的购买力。可见,民间对刀的追捧。

当然,这种追捧也是有原因的,不是说刀有多好使,恰恰因为在正式战场上用武之地并不明显,所以官府没有把刀列入绝对的管制刀具。

真正有威胁的兵器,并且是明令老百姓禁止收藏的,那就是弩箭和甲胄以及盾牌,通常有“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要是家里发现私藏盔甲,直接等着砍头吧!

但是刀在宋朝是被允许百姓拥有的,所以,我们看到水浒中大多数的好汉跑路的时候,都是拿把朴刀,被官府抓到了,也就说是杀猪卖肉的,没毛病。比如宋江跑路拿朴刀,卢俊义上梁山拿朴刀,杨志路过梁山的时候和林冲对拼用的也是朴刀。

正因为如此,江湖上也只是侠盗一类的人物才用刀,清朝时期通常把土匪叫刀匪,比如“关中刀客”“豫西刀客”这样的反清武装,最擅长用刀。包括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当中,最擅长的也是用刀,江湖人称“太平刀”。

所以说宋代人不愿意用刀,本身就是伪命题,只不过战场形态不一样,对战骑兵自然不能拿刀,而杀人放火,近战肉搏,那刀的效果是杠杠的。

想当年花果山十三太保老大,那是拿着两把西瓜刀,从南天门一直砍到蓬莱东路,来回砍了三天三夜,那是血流成河,就是手起刀落手起刀落手起刀落,一眼都没眨过!

唐刀十分轻便,而且杀伤力很强,为什么宋朝没人愿意用?

作为唐粉,我只想说:后人过度解读了这个问题。

宋人不用唐刀,后人不用前人的武器,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只不过,后人对这个问题过度解读,反而使这个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了。

牵强的过度解读

唐刀,分仪刀、障刀、横刀、陌刀。

其中,横刀、陌刀是比较常用的战斗装备,因此,我们谈论唐刀,主要以这两种为主。

或许是对唐刀的向往,对宋代挨打痛心疾首,以及后世倭刀砍断明代长枪的刺激,人们对后人不用唐刀做出了各种牵强的解读。

1、唐刀成本高,以至于只有国力鼎盛的盛唐才可以大量装备。

实际情况:如果唐装备得起,那么,宋要装备更是毫无压力。

宋代疆域不如盛唐,但无论钢铁产量、财政收入,都比唐高了一个数量级。

宋仁宗时,铜产量1460万斤,铁产量724万斤,铅孱陵919万斤,锡产量232万斤。

相比之下,唐宣宗时,铜产量65万斤,唐宪宗时,铁产量200万斤。(不是故意拿晚唐数据来比,是材料所限)

同时,晚唐五代到宋代冶铁机械谁排的改进,木制风箱的制作,”嵌钢“技术的成熟,都使宋代的兵器制造效率远高于大唐。

而就财政收入而言,盛唐财政收入约为3400万贯,而宋代最高时达1.6亿贯,即使是偏安江南的南宋,财政收入也达1亿贯。

因此,说只有大唐用得起,宋用不起,是站不住脚的。

2、打造唐刀需要用到进口的槟铁。中唐与西域联系中断后,无法获得相关材料。

实际情况:以横刀为例。上等的唐横刀,确实需要进口的槟铁。但是,大多数唐横刀并不需要槟铁。

《唐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价》中记载了横刀的价格:槟横刀分为三等:2500文、2000文、1800文。一半的钢横刀也分三等:900文、800文、700文。

所谓槟横刀,就是使用了进口的乌兹钢(或大马士革钢)的横刀。

一把上等的槟横刀的价格,相当于一个七品官半个月俸禄,而一个九品官的月薪,也仅够买一把最下等的槟横刀。

显然,作为普遍装备的制式武器,绝大多数将士使用的当然是普通钢横刀。

因此,说没有办法进口槟铁就没有办法打造唐刀,是站不住脚的。

3、对手普遍是装备重甲的骑兵,以及锻甲技术的进步,使宋人只能放弃刀剑等穿甲打击,选择钝器等力量打击。

实际情况:唐刀在唐代穿甲能力就不强,而在宋代,虽然使用了骨朵等钝器,但刀、枪、斧仍然是主要兵器。

先说横刀。

唐横刀在唐代时,通过劈砍就无法破甲,只有靠刺击才能破甲。

当然,横刀本来也不是用来对付骑兵的,那么,唐陌刀呢?

在《李卫公兵法》中,陌刀、枪棒是一起使用的。

在李嗣业用陌刀“人马俱碎”时,他的兄弟是装备着陌刀、大斧,一起“如墙而进”的。

而在李嗣业开始使用陌刀前,他曾经以大棒“人马具碎”。

也就是说,唐代使用横刀、陌刀的使用,并不是看中了他的破甲能力。

同样,在宋代时,大刀、长斧,仍然是主要武器,也是打击敌军重骑的主要近战武器。

北宋曾经专门设立斩马刀局,试图大力发展斩马刀。

南宋时,大刀、长枪、大斧,仍是主要近战长武器。天子考核禁军时,刀枪与弓弩,是唯二的必考项目。

宋金战争中,岳飞、杨沂中、刘锜打破金军重骑,所用者,也多是大刀、长斧发挥主要作用。

因此,说宋代放弃刀,是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

4、宋代弓弩等远射技术发达,不愿在近战上花费太多财力。

实际情况:弓弩作为以步制骑的最佳选择,是早在先秦时期就确立的思想。

宋代的远射兵器确实得到了长足发展,可是:在机关枪+铁丝网的时代到来前,没有谁敢说只靠远射火力就可以完成对骑兵的压制···

那么,宋代不用唐刀的实际原因是什么呢?

制作技术进步

以陌刀为例。

宋代是有陌刀的。在《武经总要.前篇》中曾记载,宋初的常用大阵中,排成长阵时,是需要一人陌刀手与四人枪手在前的。

也就是说,宋人是能做陌刀的,只是:陌刀已经不占主要地位了。

这是为何呢?

技术进步,陌刀已经可以过时了。

当初陌刀的流行,也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陌刀,古之斩马剑。

不过,汉代时,斩马剑是尚方剑,产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大量装备。

南北朝时,北齐冶炼家纂母怀文改进灌钢法,以宿铁法,使刀剑打造可以节约大量昂贵材料,大大降低刀的制作成本、生产效率。

因此,唐代时,当年未曾大量使用的“古之斩马剑”,以陌刀的形势流行了起来。

可是,被复活的,并不是只有“古之斩马剑”。

古老的斧,也跟着一起复活了。

早在商周时期,斧就已经流行。可是,由于形体不大,又为铜制,硬度不强,他逐渐成为仪仗用品和权力标志。

可是,随着铁的产量、质量提高,尤其是南北朝冶炼技术的进步,斧又重新崛起。

唐代时,斧的刃部加宽,做成了长柯斧和凤头斧,大量投入使用。

李嗣业“人马俱碎”的香积寺之战中,长柯斧已经和陌刀并立,一起“如墙而进”了。

很快,随着技术进步,后世的选择多了起来。

到宋代时,随着“嵌钢”技术的成熟,在刀刃性能相当的情况下,人们可以根据需要,自如的“塑造”刃的形状。

因此,我们看宋代的刀枪剑斧,其形制非常多。

这可不是因为宋人爱臭美。每一种形制的刀,都有不同的应用场景。

所以,陌刀,已经有了许多替代者。

分工

我们还是以陌刀为例。

虽然有李嗣业荡气回肠的“人马俱碎”,但实际上,唐代的陌刀是“多功能”的。

隋末江淮将领阚陵使用陌刀,纵横江淮;安西唐军持陌刀攀山袭敌···

显然,陌刀不但要承担以步制骑的任务,有时还要承担步兵战的任务。不但要承担列阵而战的任务,还要承担各自为战的任务。

随着兵器制作水平的进步,宋代武器丰富起来,也逐渐有了更多选择。

除了常见的一些刀,还有像斩马刀、麻扎刀(专砍马小腿)、钩镰枪这样,一听名字就知道是干什么的···

由于宋代主要作战对手是辽夏金等拥有大量骑兵的武装,因此,更专门的反骑兵装备取代了“多功能”的陌刀。

由于宋、明的主要假想敌都是北方骑兵,因此,各种装备也都以反骑为主要设想。

明代中业,倭寇以倭刀屡屡砍断明代长枪,正是这种变化的结果。

从倭寇“喜跃起”猛击枪杆的动作看,倭寇从技术上到格斗法上,都是典型的步战对决,以刀克枪的战斗方式。

而明军,从装备,到格斗动作,都已经固化成了以步制骑的样式,自然很难适应。

这种不适应并非是中原锻造技术落后所至。

因此,戚继光等人稍微调整,即可以以较大优势击败对手,没太大压力。

宋代屡屡失败,并非武器问题

实际上,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宋军并不惧怕正面决战。

即便是幽州之战、君子馆之战这种大溃败中,宋军也往往能在正面击退敌军。

也就是说,单纯说步兵的战斗力,宋军是很强劲的。

可是,由于缺乏骑兵,无法发展胜利,只能击退对手。对手重新集结后,通过骚扰补给线、疲敌等战术动作,削弱,最终一举击败宋军。

此外,还有一系列老生常谈的问题,因为话题太大,不再多述。

总之,宋军从装备来来说,比唐代是有了大大的进步。

宋军屡屡战败,并非武器问题。

盛唐武功是辉煌的,作为那个辉煌时代的见证,唐刀也是光荣的。

可是,时代总是滚滚向前,过去的辉煌毕竟属于过去,怎么能用来救后人的场子呢?

前人的辉煌,是属于前人的。

后人要想辉煌,就要拿起自己时代的武器,去塑造辉煌。

相信: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手中的武器,也必将如唐刀一样,留给后人辉煌的记忆!

唐刀十分轻便,而且杀伤力很强,为什么宋朝没人愿意用?

看了几个人的回答,说实话,不是主观臆测就是人云亦云,更懒得就是粘贴复制。可叹啊!

现在所说的“唐刀”,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一些卖龙泉刀剑的人生造的一个概念。我记得2003年前后,网上开始出现一些这样的帖子,配合当时民族复兴的舆论氛围,一些人试图通过在古典的传说和史料中寻找我们这个民族曾经强大的佐证,当然这也无可厚非,我们这个国家本来就辉煌过,这确实是令人骄傲得一点。

但是,有些人却走了歧途。近年来网上十分盛行的“网吹”三宝就是实例。“网吹古代有三宝,环首马槊陌刀好!”这三种只存在于史料的只言片语中的武器,被一些人无限的夸大了。这种夸大一方面满足了刀剑厂商的商业利益,一方面也满足了一些热血青年的虚荣心。

这三种武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现存的实物,在一些汉墓和隋唐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些锈迹斑斑的刀剑残品,这些残品别说验证其锋利程度和体验其精良的做工,其锈蚀之严重基本上已经到了一碰既碎的程度,我就想问,你咋就知道这东西异常锋利?咋就知道切割盔甲如同切纸一样?

现在一些人常常引用的《唐六典武库令刀之制》不过是一个文章截取段落而已。这一小节主要是讲的是武库这个机构的职责和人员架构,比如武库这个机构一把手就是武库令,他的属员就是库丞和监事,然后顺带说了一下当时军中最常用的一些军械,比如:鼓,金(类似锣),弓,弩,箭,刀,枪,盔甲,彭排(类似拒马),旗帜,战袍,号角,大纛,铁蒺藜,斧钺,钩,棒,铁盂(铁锅)。这些都是当时军队中最常用的物资,也就是制式装备,是大规模装备军队的。

又怎么可能会是某些人吹嘘的那样,唐刀就是战场上出奇制胜的利器呢。还有人一直说“唐刀”造价极其昂贵,制作工艺极其繁难,那不是胡扯吗?任何大规模装备军队的武器怎么可能会造价极其昂贵又制造工艺繁难呢?不可能的!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人十有八九是自己臆测的。不信让他拿出证据来,在哪里看到的这句话?那本史籍上有记载?他未必说得出。

再说说武库令里说的刀之制。原文说,【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鄣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今之仪刀盖古班剑之类,晋宋已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鄣刀盖用鄣身以御敌。 横刀,兵士所佩之刀, 名亦起于隋。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

根据一些出图的壁画,浮雕等,仪刀、横刀的大体样式基本能确定,当然了也不是百分之百。鄣刀不好说,陌刀更不好说,因为目前连壁画都没见过。但是陌刀的样式,可以推测一下,首先这刀是步兵使用的长刀,从宋朝的《武经总要》上来看,最像所谓斩马剑(陌刀)的兵器非掉刀莫属,但是唐代的可能刀刃要更长,因为唐代这个兵器是步兵用的,用来抗衡骑兵。所以应该更接近《师父》中的那把兵器。

电影《师父》中的兵器,和陌刀应该接近。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所谓的唐刀并不是什么贵重的刀(仪刀除外,因为是仪仗器具,装潢很贵),都是当时军队大规模装备的制式武器。刀枪剑戟这种兵器比不上弓弩,更不用说枪炮这种热兵器,它们的威力并不完全来自于它们本身。这些刀剑,它们的威力主要来自于人的使用能力。使用者的勇气、格斗技术、战斗素养,才是刀剑所谓威力的本源。

至于说宋朝为什么不再使用唐制的刀,应该说是因为使用环境发生了变化。唐朝和宋朝虽然间隔了几十年,但是人文血脉并没有断,一直是根据周遭的环境变化而变化。到宋朝的时候,由于几十年的战乱,战争形态和战争装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开始广泛地农业化,他们掌握的冶铁锻造技术日臻成熟,辽金西夏有能力组建大规模的重装骑兵和重装步兵。唐时士兵(步兵居多)在阵前短兵相接时挥舞的窄刃长刀面对彪悍又装备厚甲的北方士兵,越来越难以发挥效力。

短暂的五代十国时期,刀形就逐渐在演化,士兵单手刀开始加重刀头,刀刃加宽,越来越注重劈砍的效能。当然了,刀这种兵器在当时的战场上主要是给弓弩手配置,为的是防止对方奇兵突进而导致的弓弩手出现重大伤亡情况。

顺便问个好玩的问题,假如对方的奇兵突进到眼前,弓弩手如何处置?答:弓弩手会按照事先演练多次的预案来操作——将弓弩扔到身后,抽出随身携带的腰刀或者铁棒,将进犯者给打回去。扔到地上的弓弩则有专门的小组负责捡拾保管。看到没,打仗是门系统的工程。

所以说,宋不再用窄刃长刀,主要原因还是敌方防护能力普遍加强所致。

最后说一句,古代之所以能把匈奴突厥之类打地东逃西窜,并不是因为什么环首刀、马槊和陌刀,而是汉兵真正的大杀器——弩!正所谓【弩者,中国之劲兵,四夷所畏服也】

唐刀十分轻便,而且杀伤力很强,为什么宋朝没人愿意用?

最近一部关于唐朝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大火,剧中的服化道尽力也是还原到当时场景令人称赞。剧中的主人公张小敬所佩戴的横刀,是唐刀当中四大刀之一,而横刀最为简单便利。说到唐刀,不得不讲的便是它的杀伤力和它的用途广泛。可是到了宋朝的时候,却没有人沿用这个武器,反而是换成了与他材质不同,杀伤力不如他的其他武器,令人不解,而唐刀的究竟有多厉害呢?

陌刀是唐刀之一,主要是为步兵所用,在敌人逼近二十步以内之时,步兵便用陌刀来与敌人抗争。虽有精良的骑兵在前,但有手拿陌刀的步兵在后,两者相结合,出其不意,共同作战,堪称一绝,尤其是在骑兵相接,以少战多的情况之下占优势。但是到了宋朝,陌刀慢慢的便被长矛和长刀所替换。另一种仪刀主要用于古时的皇家护卫队,现在的日本刀也是在多个方面借鉴了仪刀,刀上不仅装饰华丽,而且有着龙凤环,后来随着朝代的更替在宋朝已经不使用了。

横刀是这其中最为常见的兵器,它借鉴了古时候的汉刀,并且更新了它的制造技术。将原有的汉刀当中的一些对韧性有影响的杂质,用百炼钢的方法去除。与此同时将刀两边加宽,刀柄也适当的延长,不仅在作战时携带方便,而且非常的耐用,可以将敌军的铠甲劈开。但也是这种刀,却在宋朝的时候慢慢的被替换了下来。那究竟是为什么宋朝没有沿用唐朝用刀的辉煌呢?

一来是宋军本身的军事能力不强,他们的步兵作战能力弱,没有常年的训练和武将的带领,而是在文官的要求之下打仗,不占优势,而骑兵更是少之又少。本就在作战时失去先机的他们,又没有成为体系的指挥策略。所以步兵与骑兵相结合的情况就少,对于陌刀的使用,慢慢改成了宋掉刀。在多次战争失败之后,渐渐的他们的军事能力与敌军相差甚远,其实这也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统治者的政策从一开始便没有偏向军事发展,兵力有限,武器发展当然也有限制。

宋朝从赵匡胤开始,重视文官,轻视武将,甚至让文官治理军队,为了防止武官重兵夺权而对武官的刻意压制,造成了即使有大量军队在手,大敌当前却都再三失败的状况。虽说这样有利于皇权地位的巩固,但是长时期的军事能力处于弱势,也使得宋朝对于军队能力强的国家侵略无计可施。在与契丹和西夏的战争当中总是以失败为终,就更不用提五州之地的事了。文官只知道坐镇指挥,不懂得根据实际变化来改变策略,而武将也无法改变现状,由此一来,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说成了宋朝最好的说辞。

统治者不重视军事,刻意的压制武将,虽然经济上是强国,但是在军事武器制造方面同样也没有大量投入。在两宋时期,我国的经济实力达到了一个顶峰。与军事实力相反,他的经济实力可以说是在当时的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因此使得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虎视眈眈。虽是土地农耕面积大大的增多,科技发达,经济实力雄厚,但是在军事发展上却没有投入太多的资金。唐刀的制作工艺需要大量的金钱,而且工艺复杂程序多,仅是一把刀便要花费一个工匠的许多心血,所以改为制造高效而又廉价的刀在当时是说得通的。

那么钱和精力都花去哪儿里了呢?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的精力都用在了瓷器、轮船等制造上面,光是派往他国使者的龙舟便有一千多吨重,造价昂贵。忙着出使,宣扬国威却忽略了军事方面。从宋徽宗之后,王室和民间的奢靡之风大肆兴起。不仅在吃穿用度上表现着豪气,宫廷内部的收藏品更是数不胜数。因此大力发展经济不仅是百姓政治需要,同样也是王室贵族网罗天下珍品必不可少的途径。如此的经济与军事比例失调,既引得他人眼红,又无法抗拒他人前来争夺土地宝物,实在无奈。

宋朝没有很好的继承唐刀的使用,还有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它的用途不再相同。五代十国之乱和唐朝时期的兵乱不同,面对契丹与西夏等游牧民族的顽战更是需要与敌人相称的武器,而这个武器必须符合军队的现状。唐刀的使用像前面所说的,跟据当时统治者的作战习惯,通常是步兵与骑兵相结合时占领优势。但是到了宋朝时期,尤其是南宋,南方马的数量少之又少,骑兵的数量就更少,而敌军大多以游牧民族为主,从作战习惯上来看,唐刀的大小都不如长刀长矛等占据优势。

宋刀的长度变长,一来是使得敌人难以近身伤害到性命,二是在宋朝当时的作战条件之下,长刀更适合于作战。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当中,兵器也是一直发展的,虽然没有大批量制造出新型兵器,但是宋刀对于唐刀而言对敌人更有杀伤力。宋朝军事力量上的不足,大多数源于它的指挥能力极弱,对于作战的配备上,也不至于与历史相反而行。更为重要的是,火炮的发明使得刀剑等其他兵器显得毁坏能力弱,火炮在多种情况下帮助着宋军打赢了许多以少胜多的战争,这也是原因。

究其根本,从唐到宋,武器的发展是不停的向前推动的。即使在宋朝时期有了与唐刀截然不同的武器,对于前者的改变很大,甚至在发展当中逐渐放弃了唐朝的锻造工艺,听起来甚为可惜,但是新事物的产生也是不断的在适应当时的实际状况。虽然统治者并不重视军事力量上的发展,但武器作为战场上最有效的工具,肯定是以与时俱进和极强的适应能力为主。所以唐刀在宋的发展并非是放弃,而是在历史选择面前宋朝选择了适应。

唐刀十分轻便,而且杀伤力很强,为什么宋朝没人愿意用?

谈及古代的武器,那绕不开唐朝的唐刀。首先唐朝之所以那么强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军队的作战能力出众。欲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么军队的作战能力出众也离不开有利的武器,对唐军来说唐刀这个武器,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因为唐刀轻便易于携带,并且极其锋利,上阵杀敌可以打敌人个出其不意,所以在唐朝很流行。到了宋朝以后,就不怎么使用唐刀这个武器了,主要原因应该是和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关,二来就是唐刀的制作成本比较高昂,宋朝有更加廉价好用的武器可以替代。

那么唐刀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唐刀的模型是按照汉代的环首刀为原型进行改造的,从表面来看和日本的武士刀很像,一般很难区分。而且唐刀根据用途和威力不同,还细分了四种,分别是障刀、横刀、仪刀、陌刀。其中陌刀是威力最为强大的一种,之所以强大是因为陌刀比其他的刀要长上很多,正所谓一寸长一寸强。这种陌刀据说可以一刀将人连带马给劈死,威力那是极其的大。

但是这样强大的唐刀到了宋代就不在使用了,主要原因有四点:

唐刀制作成本高昂,宋朝已经有了更为廉价好用的替代品

首先唐刀虽然好用,但是唐刀的制作成本很高,因为唐刀是由纯钢打造,对古代的人来说,想要提炼出纯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这就得反反复复的锤炼,这样的话相当于是增加了成本。

要知道打仗是需要不停的消耗资源的,像唐刀这种昂贵的刀,需要大量生产才能满足军队的需要。而且军队打仗武器供给是很重要的,唐刀制作很困难,很难给保证人手一把,所以对打仗来说并不是很有利。

虽然说宋朝,特别是北宋整个社会经济比唐朝要好很多,但此时宋朝就开始发明一些制作工艺简单,并且更为廉价的武器,比如长矛、长枪、斧钺等。这些武器不仅制作简单,而且也造价也很低,可以大量生产,这样的话也能保证战场上的武器供给,试想下,谁都不会跟钱过不去。并且相当于唐刀来说,这些廉价的武器对宋军来说更加好用,特别是针对金军和辽军来说,有着奇效。

宋朝步兵少,很难配合骑兵打出奇效

唐朝发明唐刀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针对敌方的轻骑,先由骑兵率先和敌军的骑兵进行厮杀,这个时候在由手持唐刀的步兵从进战场,然后对着敌方轻骑一顿乱砍,基本就能打个敌人措手不及。

这对唐朝来说也是一个很有效果的策略,是专门对付敌军轻骑研究出来的战略。不过这个战法需要骑兵和步兵进行配合,才可以发挥出最佳的效果,两者缺一就很难完成。这里的关键就在于骑兵,对唐朝来说,召集一批骑兵自然不在话下。可是对于宋朝来说,想要召集大量骑兵配合这些手拿唐刀的步兵来说,就相当困难了。因为宋朝是比较缺战马的,宋朝的主要战马来源就是打赢战争,然后从中收获敌军的战马作为己有。

所以对宋朝来说就算是有唐刀,也很难配合骑兵发挥出效果,毕竟骑兵比较少,光有步兵也无济于事。这样的话唐刀对宋朝来说,作用就不是那么大了,所以自然就被淘汰。

唐刀不适合宋朝的战场

上面说到,唐刀之所以被唐朝发明出来,还是因为要对付突厥的轻骑,唐朝面临的敌人就是这些突厥的骑兵,所以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宋朝面临的敌人是则是金国、辽国这些外族人,那个时候的铠甲技术十分成熟,所以金军、辽军部队多以重甲骑兵为主。

试想一下,像唐刀这种灵活著称的武器,几乎不肯能打破这些重甲兵。这个时候要想对敌军的重甲骑兵造成伤害,那么就得用一下破甲锤,朴刀等重型武器,即使这些武器打不烂敌军的铠甲,那么光冲击力也够敌人吃一壶的了,说不定还可以让敌军骨折,失去战斗力。

宋朝时期处了用重型武器以外,也开始用长枪和长矛为武器,就像岳家军的岳飞,一手长枪所向披靡,比如采用神臂弓、重斧击退金国可称为“坦克”的铁浮屠。

《宋史.兵志》记载:以檿为身,檀为弰,铁为登子枪头,铜为马面牙发,麻绳扎丝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长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笴。“

在冷兵器时期,金国的铁浮屠可以说,是移动的人命收割机。无论是谁,遇到这样的部队,只能乖乖地等死,提不起丝毫反抗的情绪。即便是骁勇善战的契丹人也无可奈何,毫不夸张的说,几万人的铁浮屠可以面对十倍的敌人都不再话下。

铁浮屠其实是一种金属做的铠甲,这种铠甲在作战的时候,进攻的人和马是都要穿上,这支部队是一种武装到牙齿的重装骑兵。也就是说那个时候不光是士兵身披重甲,就连战马也是满身铠甲,可谓是防守极强。

这个时候长枪和长矛就起到作用了,以外长枪比较长,所以可以挑马蹄子,挑好的话基本就可以让战马失去平衡,敌人重心不稳,自然就会率下马背。长枪的优势,可以出其不意的将敌军斩杀。所以宋朝这个时期,可以根据敌人不同的阵型,利用这些廉价好用的兵器取得很好的战绩。

唐刀对使用者的要求比较高

唐刀虽然叫刀,但是和剑的使用方法差不多,在古代,剑可以说是说是最难学的武艺之一,使用想学会唐刀对宋朝的士兵来说也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像唐刀这种特别的武器,要想熟练掌握那更加的难,不然上战场了,你拿一个不会耍的武器,那么肯定是会被敌人反杀。

这个时候宋军发明的朴刀就不一样了,朴刀比较厚重,使用起来无非就是竖砍,然后再横砍,除了耗点体力,基本没什么操作。像朴刀这种容易上手的武器,自然会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加上朴刀威力也不小,对敌军的重甲骑兵有着巨大的威胁,使用就取代了唐刀。

战场上随时都会有人牺牲,那么这个时候就要补充兵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招兵买马,这其中也有很多新人。因为有时候还战场战况比较急,就需要迅速投入兵力,所以这些新兵会很快投入战场。

如果这个时候让这些新兵学习用唐刀的话,那么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掌握,这样的话就对战事极其的不利。而朴刀学期了比较容易,可以很快投入使用,这对打仗来说就加快了支援速度,别小看支援速度,往往支援快的一方就能决定战局的趋势。

唐刀虽然便于携带,但是对重甲兵威胁不大,这个时候为了更好的应对敌人,所以就出现了朴刀、长矛、破甲锤等武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在面临着优胜劣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以往那些比较优秀的事物都会被新事物取代,所以唐刀也是如此,不适用了就会被取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