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原王朝为何不去统一北方游牧民族呢?

我们可以假设一个虚拟场景。

就假设明朝不计成本灭了北元,一统漠北。

然后呢?明朝该往漠北移民吧?改变草原的民族结构吧?如不然,汉人仍然住汉地,游牧民族仍然住草原。过不了多久,草原部落与中原离心离德,就又该要造反了。

历史上这种事情又不是没有发生过。

西汉打击匈奴,东汉撵走匈奴。最后占到便宜的是鲜卑人。当鲜卑控制草原后,反过头来又与中原王朝重复匈奴人的旧事。

还有唐朝。当年唐太宗、高宗两朝下大力气灭了东、西突厥,派了不少兵镇守。设立的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加起来有三十多个。

PS:都护府都护由朝廷派官员担任。都督府都督和羁縻州长官由朝廷册封当地的土著首领兼任,名义上要向唐朝纳税,但实际上都是独立小王国。

结果呢?仅仅20余年,突厥就造反了,又建立了突厥第二汗国。

那些连七八糟的都督,羁縻州长官,可能第一代见识过唐军的厉害,心服口服。但传到第二代,第三代,肯定就不服了,那肯定就要造反了。

这种征服了,造反。再征服,再造反的循环过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铁律。

所以,正经由汉人建立的中原王朝想要有效且长时间统治漠北草原,一定要移民。要让汉人成为草原上的主体民族。就像当年汉武帝武力驱逐匈奴,移民河西,并彻底汉化了河西走廊一样。

但是,你以为移民就能一劳永逸吗?

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漠北草原的生活环境与关内的差异实在太大了,比起河西走廊,也有很大差距。

你以为草原真是民歌里唱的那样,“风吹草低现牛羊”?

别逗了。草原环境的恶劣,超出想象。夏天出门解个手,野蚊子能把人活吃了。

解个手尚且如此痛苦,洗澡、煮饭,那就更不提了。让一个人中原长时间生活在那种环境之下,迟早要逼疯。

而且这还没提草原上不能耕作的问题,中原人不会放牧。让中原人不耕田,成天像草原人一样“风吹草低见牛羊”。

就算是血统再纯的中原人,他也得胡化。变的跟草原人无异。

其实,草原上的人很多就是中原过去的。

比如史书上就有记载。说南北朝时,有大量的汉人为了逃避战火,逃到了草原上。

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无数,遂大强盛。迎萧后置于定襄――《北史·突厥列传》

这些汉人最后都去哪里了呢?

这些人都“胡化”了,与草原游牧民族融合为了一体。

你一个汉人在草原上生存,不“胡化”不行。

在很多时候,是环境改变人,而不是人改变环境。这就好比一个广东人在广东,肯定是一年四季穿大裤衩子加人字拖。可一旦他移居内蒙古,他肯定就不这么穿了。因为环境便了,没有一年四季穿大裤衩子的条件了。

所以说,并不是草原民族天生就野蛮。他们只是因为环境限制,只能活的像野蛮人。你让一个汉人过去,一个月不洗澡(因为草原上没有固定水源),到最后肯定是跟草原人一样,风餐露宿,栉风沐雨,皮肤上的污垢像干旱的黑土地一样龟裂,头发板结,不得不把头发剃掉一部分,脑袋上只留一撮毛。

扯远了,咱们回到假设场景。

假设明朝灭了北元,并移民漠北,改变了草原的民族结构。

然后,结合前面说的“环境改变人”,你猜猜未来会怎么样?

未来的结果肯定是:汉人无地可耕,只能在草原上放牧,慢慢受环境影响而草原化。隔了三四代人后,新生代在草原上长大,以草原人自居。到最后,草原变成了他们认为的故乡,中原则变成了陌生的地方。南下入关抢劫,甚至是入关推翻紫禁城的皇帝,对他们而言,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负罪感。他们只会觉得自己与中原人本就不是一路人。

如果最后是这个结果,那你说,中原皇帝还费那劲干啥?

早造反是反,晚造反也是反。那干脆别搭理草原了。修万里长城,拒外患于门外。这是在机枪大炮发明之前,中原王朝唯一兼具经济性和可行性的操作了。

当然,你可能也会提出质疑:那清朝为什么就能征服草原?难道清朝不是中原王朝吗?

清朝当然是中原王朝了。可一方面,清代帝王本身就起自夷狄,其自身的边疆少数民族身份使得他们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对待和处理游牧民族问题。

另一方面,清朝从皇太极三征林丹汗,到乾隆最终平定准噶尔,前前后后,花了一百三十多年时间。清朝平稳统治蒙古的时间,实际也就是一百多年。

在这期间,还伴随沙俄东扩,压缩了鞑靼民族生存空间,逼迫草原人归顺清朝的因素。

也就是说。清朝征服蒙古草原,是大棒加胡萝卜,外加门外还有一头虎视眈眈的熊,一直想吞掉蒙古,三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

外蒙古没有生存空间了,投沙俄,远不如投清朝。他们自然就只能诚心臣服于清朝了。

然而尽管如此,到了清末,你也看到了。一旦当清朝的控制力下降,外蒙古人是不是立即就赶走驻蒙清军,扯旗子造反了?

草原与中原,环境完全不同,统治逻辑完全不同。中原王朝要想兼顾,既统治草原,又想统治中原,就必须运行一套双元双轨,又相互依存共生的政治制度。

可即便如此做了,也不能保证一劳永逸,万世太平。团结“非我族类”,是需要政治智慧的一件事。别说古代了,即便是现代,该如何团结各民族,也仍然在摸索中前进。

古代中原王朝为何不去统一北方游牧民族呢?

这种情况不现实。北方游牧民族一般没有固定居住地,以游牧为生,离中原王朝非常远,而且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大军北上,生活物资无法解决,且游牧民族发现打不过中原军队,就向北逃遁大漠深处。况且中原军队无法在大漠长期居住,刚刚收拾完一个游牧部落,退军之后又被另一个游牧部落填补上。

一、历史上早期北方游牧民族经常对中原地区进行骚扰、打劫,抢完就跑,使中原王朝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战国时期,北匈奴就不断南下,为了抵御匈奴劫掠,秦、赵、燕三国就开始修筑长城。秦朝统一中原之后,长城的规模越来越大,秦始皇三十三年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秦长城实际是在原先战国时期秦长城,赵长城,燕长城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省的东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东南部地区)共筑万余里,故史称:“万里长城”。

那么依照秦朝当时的武力为什么不北上统一匈奴呢?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这些匈奴骑兵抢完就跑,如果你往北追击,他们就遁入大漠深处。这里除了草原就是荒漠,大军根本无法追击太远。当时的运输条件,粮食运输是一大难题。军队得不到补给,有时找水源都困难。

那时的北方异常寒冷,特别是小冰河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常常面临牧草枯萎、牛羊冻死。这些游牧民族面对严峻的生存威胁,就组织起来到中原地区来抢劫。

另外这些游牧民族长期吃牛、羊肉、喝奶,他们需要茶叶和盐,一旦这些物资得不到供应,他们就会拼着命到中原抢劫,虽然有长城阻隔,但是有时长城也挡不住他们野蛮的铁蹄。

二、历史上大汉、大唐、宋、明朝,都有过深入漠北地区扫荡游牧民族的军事行动。

唐朝时对东突厥的军事行动,直接把东突厥纳入唐朝管辖。北宋也曾横扫大漠,但由于路途遥远,钱粮支出太大,一场战争打完,直接导致国库空虚,得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缓过来。闹不好王朝崩溃。

有时仗打完却发现不能留下固守,中原军队一撤军,新的游牧民族马上填补空白,又形成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例如历史上的匈奴、鲜卑、鞑靼、突厥,还有之后的大辽的契丹族、蒙古族等。所以这些游牧民族,你根本治理不了。

三、北方游牧民族自从学习了中原文化和技术,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封建制度,对中原政权形成更大威胁。

完成封建制度建设的游牧民族更可怕,他们不但抢劫生活物资,而且开始占领大片土地。如大辽、大金和蒙古等政权就是这样形成的。使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的冲突愈演愈烈,最后征战不断,而且有的直接消灭中原政权,一统天下。

所以,不是中原王朝不想统一北方游牧民族,而是受到北方自然环境的限制,使中原王朝对付北方游牧民族时束手束脚,不能一劳永逸地解除北方游牧民族威胁。
  • 免责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本人删除!

古代中原王朝为何不去统一北方游牧民族呢?

可统却不易守。

可统。

想当年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匈奴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再也不出来。

因此,一统北方千里草原,在西汉时期就能做到了。

不易守。

相比于现在的人口基数,中国古代可谓是地广人稀。从秦、汉、三国到两晋,全国人口总数一直在1000万上下浮动。特别是三国时期,人口只有6、7百万。在靠天吃饭的年代,中原地区的老百姓守着水源丰沛的良田就行了,跑到不长庄稼的大草原剪羊毛,他们确实不习惯。到康乾盛世时,中国人口终于突破了一个亿,可惜此时的繁华只是封建王朝的回光返照,自此后,大清朝一路下滑,连年的割地赔款,连祖宗留下的基业都保不住,更不用说其它的了。

古代中原王朝为何不去统一北方游牧民族呢?

始皇帝虽然英雄盖世,却也只能望草原兴叹。

赵匡胤拿玉斧在大渡河上一划,然后说:此外非吾有也,于是北宋正式承认了大理国。

始皇帝呢?他可没有赵匡胤那么轻松。修了一道万里长城之后,这才能说:此外非吾有也。

秦帝国放弃北方草原了吗?

至少在当时,始皇帝确实放弃了。虽然大将蒙恬北却匈奴七百余里,但秦帝国还是修了万里长城。

长城,意味着防守,往往是进攻不能才搞防守;长城,也意味着疆界,中原王朝在北方就是以长城为界。

虽然南服百越、郡县岭南,但秦帝国在北方的总体攻略就是防守和定疆。而百代皆行秦政制,秦朝这么玩,后世的中原王朝也只能这么玩。可以说是路径依赖,也可以说是因袭照抄,但中原王朝始终无法突破长城一线,在北方一直是防守态势。

汉武帝英雄盖世、汉帝国富甲天下,有野心、有能力,于是必须要对草原染指一番。卫青出河南、霍去病出河西,从匈奴帝国手中撕下了两块丰美的水草之地。但,汉武帝也只能到此为止。武帝之后的西汉以及后来的东汉,虽然能够都护西域、穷追大漠,但对匈奴等游牧民族的手段却是内迁。至于草原,汉帝国的态度,仍旧是化外之地。

统一北方的北魏王朝,是鲜卑这个游牧民族建立的。但北魏后期却在北方修长城了。所以,北魏一旦成为中原王朝,也得按照秦始皇的套路玩。

宇文泰关中改革,于是西魏、北周以及隋唐一系解决了内迁胡人与中原汉人的时代问题。于是,大唐皇帝在中原称皇帝、在草原称天可汗,唐帝国开疆叶尼塞河、州府万里草原

但,大唐雄迈到玄宗皇帝为止。这时候虽然进入鼎盛,但北方八个缘边节度使已经限定了北方疆界。只不过秦始皇是修长城,唐帝国是建兵团。

北宋甚至把汉武帝拿下的河南之地,即今天的宁夏,都给丢了。所以,北宋基本上回归到了秦帝国的疆域时代。

女真大金也是个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之前,就是草原霸主。但是,入主中原之后呢?女真人迅速汉化,甚至连东北老家都回不去了。对北方草原,开始是血腥屠戮,然后依靠塔塔儿人牵制,最后依旧是修长城。

蒙古人最为生猛,但元朝只是大蒙古帝国的一部分。所以,蒙古贵族一直没有进行彻底汉化,始终保持草原本性。于是,大元皇帝虽然身在中原,却心系草原。因此,元朝对中原的统治要多粗放有多粗放,粗放到打下南宋都忘记去收税。

但是,中原一旦重新整合,蒙古人就只能立即北撤。因为这伙人从来没把中原当成自己家。中原主人不欢迎自己了,甚至拿着棍棒死命撵了,那我就赶紧跑回草原纵歌牧马。

游牧民族征服中原之后,一定会遭遇两个选择,也是一个二难问题:一个是迅速汉化,然后成功入主、但会放弃草原;一个是拒绝汉化,然后难以立足、于是迟早会被赶跑。

满清人为什么实现了中原和草原的统一?

满清的皇帝搞出了一个三位一体,在中原地区称皇帝、在蒙古草原称大汗、对雪域高原称文殊菩萨转世。所以,满清贵族的统治手法是相当厉害的。但,还是那个问题:你满清人要不要汉化?

这个必须要,不汉化就没法在中原站稳。但汉化了的满清,又该怎么统治草原呢?靠三位一体的尊号、靠三个尊号的故事,就能搞定草原吗?

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

这句话是满清皇帝的认识,也是满清皇帝统治草原的攻略。但认识和攻略只是主观原因,而客观原因则是成本。清朝人比明朝人征服草原的成本,要低得多。

蒙古草原与雪域高原融合,使得北方游牧民族接受了宗教信仰。战争搞不定、政治搞不定,但宗教却可以搞定。正是因为宗教手段的使用,所以满清在草原的统治才不会有那么大的阻力。清朝人也才能够把统治范围扩大到帝国统治的地理极限。不能再远了,依靠古代的交通,满清人怎么也不可能扩展到北冰洋,因为统治成本太高。

回顾历史,才能找到定位;俯瞰历史,才能看清规律。于是,从回顾和俯瞰中,我们也就可以给出一个作答:

决定历史演化的是力量和人心。法家集权、儒家礼教,能够在农耕文明的中原输出暴力、输出秩序,于是建立了稳固统治。

但这两个手段只能在农耕文明内部奏效,能够征服中原人心,却不能征服草原人心,甚至征服草原的力量也日益捉襟见肘。

战争暴力和政治制度外,还有一个手段,也可以征服人心、输出秩序。这个手段就是宗教,从信仰层面征服人心。

但是,这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草原需要首先被宗教驯化。这个历史机遇出现在16世纪中期,标志事件就是蒙古俺答汗与西藏索南加措的会面。这之后,喇嘛教才成为蒙古草原的普遍信仰。

而这个历史机遇,恰巧被清朝人抓住了,满清人在正确的时机做对了正确的事。而如果没有草原的集体宗教化,满清人就是再怎么搞联姻、搞战争、搞同化也难以统治草原。文明形态不同,导致统治成本高不可攀,清朝就会像明朝一样被崛起的草原拖死、耗死。

古代中原王朝为何不去统一北方游牧民族呢?

导入语:在中国古代,自从战国末期开始,到了清朝中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几乎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劲敌(元朝除外,因为元朝本身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而且元朝时蒙古高原基本上处于统一状态。)他们时而和中原王朝和好以获取大量的生活资料,时而南下掠夺,给中原王朝带来巨大的灾难。甚至是灭顶之灾。

比如强大的汉朝就同匈奴征战多年,死伤惨重。而统一中原不久的西晋,偏安东南的南宋,则因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而崩盘,直至灭亡。

游牧民族入侵

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冲突

历史上,最早的游牧民族大规模侵扰中原的记载,是在西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废除太子,太子的外公申侯联合犬戎,攻破镐京。灭亡西周,中国从此进入春秋战国五百年的乱世。

秦汉时期,游牧民族匈奴屡屡南下,但是碰到强悍的秦汉帝国,多次血与火的拼杀之后,匈奴帝国土崩瓦解。中原王朝进入强盛时期。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引来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入侵。以匈奴、鲜卑、羌等为首的多个民族纷纷进入中原。中国开启了东晋和南北朝的三百年乱世。

强大的隋唐帝国也多次与突厥兵戎相见,最终迫使突厥远走他乡。中华文明进入全盛时期。

唐末,随着契丹的崛起和国家内乱的重燃,北方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重现。先后出现了辽(契丹)、西夏、金、西辽、大蒙古国等政权。最终作为游牧民族的蒙古强势崛起,先后灭亡各个政权,并且于1279年灭亡南宋。统一中国。

“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的大明王朝,天子守着国门,大部分时间,防的就是游牧民族蒙古。明朝和蒙古死磕两百多年,最终双双覆灭。

可以说,封建时代,中原王朝的敌人不计其数。但是只有一个是永恒的敌人,那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入侵

那么,中原王朝有没有想办法去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呢?有的,并且尝试了各种方法。

中原王朝统一游牧民族的尝试

题主认为,中原王朝不去统一游牧民族。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诗经.小雅》说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中国古代,无论哪一个朝代,都希望自己能够做到大一统,哪一个君主,都希望普天之下,皆是自己的臣民。

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后汉书》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所以,中原王朝曾用多种办法解决北方游牧民族问题,试图将游牧民族纳入掌控。

一、战争

这是每一个强盛的中原王朝首先想到的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办法。也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

中原王朝曾多次与游牧民族兵戎相见,并且不乏深入虎穴,直捣黄龙之举。

汉王朝时期,卫青、霍去病、窦宪等人曾经深入漠北,创造“封禅狼居胥,勒石燕然山”的佳绩,直打的漠南无王庭。

唐朝初年,李靖、苏定方等人也曾经追亡逐北,深入大漠,灭亡突厥。

大明王朝的徐达、蓝玉等曾经多次深入漠北。蓝玉还曾经在捕鱼儿海大败北元军队。明成祖朱棣更是曾四次深入漠北,亲征蒙古。

二、和亲

当然,中原王朝也不是一味的跟北方游牧民族死干到底。很多的时候,也会采取一些软实力,以达到影响甚至控制游牧民族的目的。

比如和亲就是汉唐时期皇帝经常运用的对付游牧民族的手段。

汉唐将宗室子女冒充公主,嫁给游牧民族首领。这种政策就叫做和亲。和亲政策起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他一箭双雕:

1、缓和民族矛盾。为汉民族繁荣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条件。

特别是在汉朝的初期。经过大规模的战争,汉朝急于休养生息。和亲政策的推行,虽然不能完全消除匈奴对汉朝的侵扰,但是至少大大减少了。使得汉朝获得有利的发展机遇。

2、宣扬汉民族的文化。

汉族的子女远嫁外族,对这些女子来说是个严重的挑战。但是她们也将汉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了异国他乡。使得少数民族的首领能够了解先进的汉文化,不知不觉的或者有意的接受汉文化的影响。

三、统治

清之前,中原王朝也曾经在北方游牧民族地区建立统治。比如,东汉政府就曾安置南匈奴在河套地区。设置使匈奴中郎将对南匈奴进行管理和保护。唐王朝也在北方设立安西。北庭,昆宁。蒙池四个都护府,加强对西北和蒙古高原的管理。

虽然,这种统治缺乏根基,比较松散。一般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只是在政治和军事上隶属中央政府就行。

更甚至,一些朝代并没有在游牧民族地区设置管理机构,只要游牧民族首领认同中央政府,不要惹事就可以。

而在强大的中原王朝崩溃之前,中原王朝的势力一般早就退出了游牧民族地区。

在清之前,中原王朝一般通过这几种手段,企图逐步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

清之前,中原王朝并没能彻底控制北方游牧民族。

战争、和亲和极为松散的统治,并不能使得中原王朝彻底控制北方游牧民族。一旦中原王朝实力羸弱,或者陷入战乱,游牧民族又成为劲敌。

那么,清之前的中原证券为什么不能彻底控制北方的游牧民族呢?

原因之一:游牧民族实力强大,民风剽悍。

这个是最为主要的原因。

这些牧民,整天在马背上摸滚打爬,对骑马和射箭那是相当熟悉。他们平常是牧民,一旦发生战争,就是一个优秀的骑兵。这样的民族,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

清之前的中原王朝也就强大的汉唐和明朝敢于追亡逐北,深入漠北,消灭敌人。其他时候很多的时间是被压着打的。

因为在其他时候,中原王朝不是缺乏马匹,就是君主懦弱无能。

原因二、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管理困难

游牧民族大都择水草而居。水草丰美的地方,牛羊成群。人丁兴旺。就是他们的家乡。而一旦水草被牛羊啃光了。就另外选择水草优美的地方居住。因而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不像农耕民族,有固定的住处。在加上蒙古高原广阔,人烟稀少。这样管理起来相当困难。不要说管理,有的时候你要找到他们都是一件难事。

原因三、游牧民族不是中原政权的最为主要的威胁。

自古以来,虽然北方游牧民族是中原王朝的劲敌,但是中原王朝的最主要威胁确是——内乱。

除了宋朝之外。所有的中原王朝都是被内乱灭亡的。或者先有内乱,然后内外交困灭亡的。

强如汉唐明,也无一例外。

所以中原政权的统治者的关注的重点,是如何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并不是如何统一北方的游牧民族。能够使得国家稳定,人民生活富足的皇帝,才是好皇帝的标准。开疆拓土,攻打游牧民族,只是锦上添花而已。更可能被人当成好大喜功,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的见证。

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统一

之所以说题目的说法片面,另一个原因是北方游牧民族最终是被中原王朝所统一了。时间,就是清朝前期。

那么,清朝使用什么政策,为什么能够彻底统一北方游牧民族呢?在清朝,北方的游牧民族主要是蒙古族。清朝政府采用四大政策彻底控制和统一了蒙古。

一、战争

清朝前期,与蒙古多次发生战争。清入关之前,主要与林丹汗的漠南蒙古发生战争。清太宗皇太极就曾经亲征蒙古。大败林丹汗。

康熙帝时期,噶尔丹的漠西蒙古实力强大,且勾结沙俄,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和西北的稳定。康熙皇帝于1690年,1695年,1697年三次亲征噶尔丹。大败噶尔丹。

1720年,清朝还派兵进入西藏,追歼准噶尔残部。

通过清朝初期的多次征讨,蒙古上层的反动势力基本被清除。

二、和亲与联姻

清朝政府对蒙古的策略,不仅仅只有战争。清朝多次与蒙古联姻。巩固对蒙古的统治。早在努尔哈赤起兵初期,科尔沁部在蒙古诸部中率先采取了联合努尔哈赤与其通商、通婚称臣的策略,努尔哈赤与其子侄们也大量迎娶科尔沁部的女子。

在清朝,清王室多次与蒙古联姻。比如康熙的奶奶,著名的孝庄皇太后,就是蒙古人。

三、宗教政策。

清朝初期采取扶持喇叭教——即黄教的政策。鼓励蒙古族人信教。入黄教的不能婚育,但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非常高。由于清朝政府的鼓励,蒙古人很多信奉黄教。蒙古由此人口大减。尚武之风消失殆尽。

四,统治。

清朝采用多种手段。加强对蒙古的统治。

比如在内地靠近蒙古一线,包括东北地区,布置重兵。还在龙兴之地,设置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等等,负责监控蒙古。在山海关,河北,凉州,西北等地,都布置重兵。形成对蒙古的严密监视网。

在蒙古地区,则是采取册封王公贵族和控制军政大权两手方式对蒙古进行统治。而且清朝政府还逐渐收回蒙古王公贵族的权力。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清朝政府在蒙古内部采取锄强扶弱,互相牵制的政策。不使某一方特别的强大,以此为此清朝政府对蒙古的统治。

1771年,土尔扈特部的东归,标志着清朝完全实现了对蒙古的统治。中原王朝最终控制和统一了北方的游牧民族。

结束语:中原王朝与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征战,是兄弟民族之间的征战。历经两千多年,最终在清朝时,北方游牧民族得以彻底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中华幸甚,民族幸甚!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古代中原王朝为何不去统一北方游牧民族呢?

这个提问是钓鱼问答,其意在于,现在的版图得感恩于蒙元与满清。看了几个,其回答完全是人家牵着鼻子走!

所以,最后让别有用之心给卖了,还帮人家数钱,可悲!

实话告诉你,古代中原王朝(汉人王朝)己经完成过统一北方游牧民族的壮举。历史就是在改朝换代中演绎过来的,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就是这个道理。汉代丶唐代、明代难道版图只限于区区的中原地带。过去中央王朝对周边民族地区实行的是羁縻政策,现在称为自治区。目的就是维护并行使国家主权,本质是相同的。说古代中央王朝为何不统一北方游牧民族,纯属无知的表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