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大谋士姚广孝的结局如何?

简单的说,姚广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可以“全终”的盖主功臣,也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全能”和尚。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在我国历史上,功臣其实是一个危险系数非常高的职业。

功勋越大,官职越高,脚下的刀尖就越是锋利。

想当年,商鞅凭一己之力将秦国送到了七雄之首的位置,而他自己则落了个“五马分尸”的下场。

那战神韩信号称“国士无双,功高为二”,还不是被长乐宫钟室里的宫女一顿乱锤打死。

就在姚广孝生活的大明朝,朱元璋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帝王心术玩到了极致,那一张张“免死铁券”比阎王爷的催命符来得还利落无比。

唯独姚广孝,左拥编纂《永乐大典》的文治,右抱“靖难首功”的武勋,却全须全尾地活到了84岁高龄,单单这一项就可以看做是“传奇”。

到底是什么技能让姚广孝不仅全身而退,而且还能成为全明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文臣?

下面,且看土鳖君盘一盘,那个善于下死棋的“黑衣宰相”。

壹丨出场,即惊雷

大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六月,原本在燕王府中装疯卖傻的朱老四接到了大侄子要对自己动手的密报。

这场已经打了很长时间的牌局,终于进入了“梭哈”的时刻。

朱棣兴奋地从“病床”上跳起来,冒着瓢泼大雨对着庭院中的家将们慷慨激昂地发布了“清君侧”的声明,血流成河的“靖难之役”即将拉开帷幕。

就在朱老四悲愤填膺地准备悲歌燕市的时候,忽然一阵大风将王府正堂的房瓦吹落了几片,差点砸到朱棣身上。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刚才还是唾沫横飞,自信心爆棚的朱老四如木鸡般呆立在讲台上。

他懵圈了,真的彻底蒙圈了。

他不知道该怎么组织语言去圆这个“不祥之兆”。

这是一个浑厚的男中音从身旁传了过来,“王爷,这是个大大的吉兆。您看那飞龙在天,才有风雨相随不是。至于那瓦片落地,也就是老天爷提醒您该把绿瓦换成黄瓦了。

这句话对于朱棣来说,真的可比“天籁”,脸上的冰雪顿时消散。

他急忙回头,想看看是谁帮他圆回的这个场子?

原来是庆寿寺里的那个主持大和尚-道衍。

贰丨一个不是那么正经的和尚

姚广孝,本名天僖,元惠宗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出生于苏州府长洲县的一个医学世家中。

在我国古代,医学世家往往都是书香门第,非常重视对子孙的教育。所以,姚广孝很小的时候便被送到私塾里开蒙,学习四书五经,准备将来要么考取功名,当大官,要么以后继承家业,当一个“赤脚医生”。

但是,就在元惠宗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14岁姚天僖在街上闲逛时,看到一个大和尚在一群人的簇拥之下招摇过市,认定了当和尚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职业。于是立刻跑到苏州妙智庵剃发受戒,得了个“道衍”法号。

其实在天灾人祸不断的元朝末年,寺庙是一个可以吃饱饭的好去处。就在4年之前,还有个叫朱重八的17岁少年也走进了凤阳黄觉寺的山门,穿上了僧袍。

道衍毕竟是中医世家出身,从小接受了“岐黄之术”的耳濡目染。其实,他对“阴阳五行”的兴趣比对“阿弥陀佛”大了不少。

对道衍来说“和尚”只是混饭吃的职业,他要把自己发展成一个“杂家”。后来,道衍又拜了全真道宗师席应真为师,跟随他学习道家秘术。从此,道衍变成了“儒释道”三界通吃的全能和尚。

叁丨京城,黑衣卿相

无论谁写姚广孝都绕不开“袁珙看相”的传说。袁珙,洪武年间的吏部侍郎,著名的相术大师。当年二人在嵩山相遇,袁珙对道衍和尚说你 “性必弑杀,跟当年刘秉忠是一样的货色。

刘秉忠,何许人也?那可是大元帝国的总设计师,能与那位老先生并肩,道衍开心得不要不要的,哈哈大笑着下山而去。

从此之后,道衍把刘秉忠当成了“灯塔”,循着老刘的轨迹设计自己的人生。

明太祖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老朱头回忆起自己在黄觉寺里的光景。他突发奇想,要给和尚们一条“升官发财”的康庄大道。于是让礼部组织和尚们考一场科举。当然,考试内容依然是《四书五经》。

道衍也参加了这场考试,但是名落孙山。如此看来,当时的寺庙里确实有卧龙凤雏之流。

洪武十五年(1382年),一代贤后马大脚因病去世。老朱头,再次在全国范围内召集高僧,他准备把这些和尚送到各个藩国去,在全国各处为皇后祈福。

道衍被当时的禅宗宗师宗泐推荐到了南京,在一番考核之后,道衍被分配到北平城里的庆寿寺里当了主持。

御赐主持加身,奉旨入府祈福。这给道衍进出燕王府带来了不少便利。慢慢地老姚就得到了朱老四的充分信任,成为了府中的机要参谋。

《明史•姚广孝传》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极为幽秘,没读到“出入(燕王)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这句时,土鳖君脑海中浮现出燕王府的最深处,一盏孤灯下面有两人在窃窃私语的画面,竟然有点毛发倒竖的感觉。

当然在野史笔记中,对二人密谋的记载更加生动,什么“王上加个白帽子”,“王不出头谁做主”等类语言屡见不鲜。

其实,两个人到底在密谋什么?《明史》给出的答案是,道衍是在给焦虑症患者朱棣做心理按摩。

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这段文字并不晦涩,土鳖君就不给大家翻译了)。

总而言之,明清的史学界一致认为,“靖难之役”正是由“要天道,不要民心”的道衍一手策划的,也是由他一手准备的。

战争准备时期,朱老四的任务相对简单,一是装疯卖傻,以换取练兵、打造兵器的时间;二是安定部下的心,许诺如成功坐上龙椅,大家将得到什么好处等等。

而道衍的任务则非常艰巨,一是要做好组织工作,为朱棣四处网罗能人奇才;二是要做好宣传工作,编了一首带有谶语味道的童谣,故意让人在南京城里教孩子们传唱。

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

怎么样是不是有点当年“大楚兴,陈胜王!”的意思?

肆丨沙场,才是舞台

大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朱老四终于在那场大雨之后起兵南下。而他又把后方留守防御事宜交给了世子朱高炽和道衍。另外,道衍还要兼行靖难军总参谋长的职责,为前方战事运筹帷幄。

在当时大多数人的眼中,燕王以一藩之兵对抗大明王朝的一国将士,无非是以卵击石。随便几个将军带着几十万大军,就是用唾沫也能把靖难军淹死。

显然朱允炆和他身边的齐泰、黄子澄之流也是这么想的。

他们派出去的将军名叫李景隆,一个典型的“虎父犬子”,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将军。

如果单看履历,这位李将军的来头确实不小。他的老爹李文忠绝对是朱元璋麾下的排名前三的悍将,是位曾在塞北草原杀的蒙古人闻风丧胆,拿军功章拿到手软的主。小李年轻的时候,经常跟着老李在边境线上转悠,也曾耳濡目染些军事技能。老李死后,小李袭了曹国公爵位,混到了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的职位。

当然这些履历,在将军王爷朱棣面前都不够看的,朱老四根本不把李公爷放在眼里。

你打你的北平,我打我的大宁,我有道衍我怕谁?

果不其然,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连北京城的城门都没摸着一下,还被道衍趁月黑风高打了个防守反击。《明史》中记载,此战“内外合击,斩首无算”。

当然,造反是一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的巨大工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因成本核算不周密,计划做得不周全而被绞杀的失败案例数不胜数。尤其是到了相持阶段,比拼的就是双方庙算和动员的能力。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靖难之役也进入了相持阶段,可谁也不曾想到,济南府的文官铁铉竟然成为靖难军面前难以逾越的屏障,围攻了3月有余,也没看到大明湖的影子。

道衍已经觉察到,1年多的征战已经让前方的将士们疲苦不堪,他建议暂时班师回北平,休整一下。但朱老四看到近在咫尺的东昌府,还是决定干一下子,结果折损了大将张玉。

此时,靖难军的士气就要低落到谷底了,深谙“气可鼓,不可泄”的道衍认为得将士们打一针鸡血了。

这次老姚玩的是“玄学”,在一番操作之后,道衍向大家展示了他的成果。他对着军中诸将说,刚才他起了一课,卦辞说的是“师行必克,但费两日”。此话一出,将士们慷慨激昂,嘁哩喀喳地就攻下了东昌府的水西寨,并由此打开了进城的通道。

现在来看,老姚弄的这个课辞真的是满满的“江相派”算命两头堵的味道。首先,我们即可以认为,老天爷言之凿凿地说“两天之内必能攻克东昌”。另外,“两日为昌,费就是费点时间的意思”,就算两天拿不下东昌,老姚还给自己留了条“靖难之役一定会胜利,不过就是在东昌费点时间”的后路。

建文三年(1401)底,道衍侦听到南军主力已经全部分兵各域,南京城已成了无兵把守的空城的情报之后。决定来个釜底抽薪的奇谋。

他跑到朱老四的军帐中,在南军的夹缝中找了一条经安徽渡江入南京的行军道路,并嘱咐朱棣说,“兵贵神速,关键是要跑的快,不要在乎一城一邑的得失,在南军回过神来之前,直取南京才是上策。

果不其然,六个月之后的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永乐王朝就在南京故宫的一片火光中缓缓拉开大幕,这一年道衍已经68岁高龄。

伍丨武功之后,再玩文治

朱老四坐上龙椅之后,先给了道衍一个佛教协会会长(僧录司左善世)的位子。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再对靖难功臣论功行赏时,又晋升为“太子少师”,并赐俗名“广孝”,准备让他还俗。

但此时,姚广孝的政治智慧表现了出来,他并没有答应朱老四蓄发的要求,依然住在佛寺之中,上朝的时候穿上官袍,下了朝立马换上僧袍。朱老四给他的豪宅、美女都被他原封不动地送了回去,赏赐的黄金、白银都赈济了家乡长洲的贫寒人家。

唯一没有辞去的是“太子少师”的职司,他将大部分的心血都用在了对太子朱高炽的辅佐和对太孙朱瞻基的教育上。

当时,朱老四非常地忙,不仅要往来于两京之间,还多次御驾亲征。只要他出差在外,必然会留下姚广孝辅佐太子监国。

除了为老朱家教育好接班人之外,姚广孝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编书,与解缙一起主持编辑那本号称“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

可以说,这两本书熬干姚广孝最后的心血。永乐十六年(公元1419年),《明太祖实录》完成前夕,在奏请朱老四赦免了朱允炆的主录僧溥洽之后,姚广孝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在庆寿寺端坐而终,享年84岁。

为了深切地哀悼这位在自己身边陪伴了38年的亲密战友,悼念这位“知是非,知进退”的奇僧大德,朱棣罢朝两日,为其举行国葬,并追封为“上柱国、荣国公”。

朱高炽登基之后,又以“定大难,成大功”的名义追封姚广孝为“少师”,配享太庙,给了自己的老师前所未有的殊荣。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您。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用文字带您领略中华之美。

朱棣大谋士姚广孝的结局如何?

姚广孝是朱棣的智囊,朱棣举事成功,离不开他的谋划。姚广孝出生于中医世家,祖辈世代行医,可他却在14岁时出家做了和尚,法名道衍。后拜席应真道士为师,学习阴阳之术。

1375年,大明招录精通儒书的僧人,姚广孝被录用,但朱元璋并没有给姚广孝任何职务,只是个打杂的僧人,他这样一呆就是5年。直到1380年,才到天界寺任个僧职,算是有了个正式的官家身份,此时姚广孝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僧人。

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妻子马皇后病逝,朱元璋非常悲痛。为了表达自己对马皇后的深情,朱元璋挑选了许多高僧,陪伴诸王为马皇后诵经祈福,姚广孝因此被分配给了朱棣,姚广孝到达北平后,朱棣让他去了庆寿寺当住持。

此后的日子里,朱棣和姚广孝经常一起畅谈天下事,朱棣称姚广孝为少师,非常欣赏他的才学。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建文帝继位后不久,接受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实行削藩,解除各藩王的兵权。

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等先后获罪。此举让其他藩王人心惶惶。朱棣也不知如何是好!没有行动,基本上就是等死。朱棣也是夙夜忧叹,百思也没有想出好的对策。

姚广孝深知朱棣的心思,力劝朱棣起兵,与其等死,不如一博,狭路相逢勇者胜。朱棣心里明白,自己起兵名不正言不顺,是叛乱,不得民心。朱棣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当时他的势力同皇帝朱允炆相比,还是弱不少,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姚广孝看出了朱棣的顾虑,用上了他的专业知识,对朱棣说:“我只知天道,不管民心‘’。这个是最蛊惑人心的话,天道深不可测。于是朱棣下定决心,开始为起兵做准备,一切都马虎不得,天有不测风云。

朱棣还没有选定起兵时间,就出事啦!在 1399年6月,有个叫倪谅的护卫,向朝廷告发了朱棣谋反。朱棣得知起兵计划泄密后,刻不容缓,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矛头看似是直指齐泰和黄子澄,其实不过是为起兵找个借口而已。

姚广孝跟随朱棣长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当朝廷主帅李景隆攻打北平时,姚广孝和朱高炽一起指挥将士们坚守城池。击退了李景隆的军队。朱棣率军南下,想把一个个城池攻破,可围攻济南3个月,都没有拿下济南城,将士们士气低落。姚广孝让人送信给朱棣,让他放弃攻城,率军直奔南京,朱棣接受建议,直扑南京城,不久便拿下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失踪。

1402年朱棣登基后,大封功臣,姚广孝被任命为僧录司左善世,不久后拜为资善大夫和太子少师。朱棣让姚广孝还俗,被姚广孝拒绝了,他不接受府邸、美女等赏赐,仍住庆寿寺中。朱棣出征,姚广孝则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可见朱棣对他的信任。

1418年,姚广孝病重,深感来日不多,朱棣多次前去庆寿寺探望,并问姚广孝有什么要求。姚广孝只请求朱棣放了僧人溥洽,这个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朱棣破南京后,以溥洽知道建文帝去向为由,把溥洽囚禁,一晃关了十几年,可姚广孝念念不忘此事,对于姚广孝的请求,朱棣答应了。不久后,姚广孝病逝,享年84岁。

姚广孝得到了善终。他去世后,朱棣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朱棣去世后,儿子朱高炽继位后,加赠姚广孝少师散官勋爵,谥号‘’悉如旧”,配享庙庭,这是姚广孝最大的荣耀,因此后人也称他为‘’黑衣宰相‘’。

朱棣大谋士姚广孝的结局如何?

姚广孝(1335年-1418年)是明王朝堪与刘伯温比智谋的“黑衣宰相”。他是以僧人的身份最善于介入政治角逐的谋略家,又是叱咤于官场却最善于表现超脱、看得淡泊的大智者。姚广孝积极入世后,能助朱棣夺取皇位,而抱着出世的心态,却能看淡功名利禄、金银财宝。他横跨政界与僧界,进可运筹帷幄,退可淡泊明志,他以政治谋略家和睿智僧人的双重身份应对各种事务,并能得心应手地进行身份转化,因而,最终,他能得以善终。

姚广孝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称独庵老人、逃虚子。姚广孝是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作为政治家,他官至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是明代杰出的谋略家;作为僧人,他精通三教,是渊博的佛学家;作为辅佐朱棣在靖难之役中成功夺得皇位的大谋士,他被称为“黑衣宰相”。

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他精通儒释道,与明初儒、释、道各家的学术名家都有不错的关系。他于洪武15年被明太祖朱元璋挑选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当时,道衍得到僧录司左善世宗泐的举荐,得以认识燕王朱棣,两人相谈甚欢,姚广孝随朱棣前往北平,任庆寿寺住持,他时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据说,姚广孝曾低声对朱棣耳语:“臣奉白帽著王。”这意思是,要给“王”戴上“白”帽子,说出此话非常大胆,因为给“王”带上“白”帽子,这便是“皇”字!姚广孝经常出寺庙而入王府,成了朱棣最得力的亲信谋士。

姚广孝是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也是辅佐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谋臣。他助朱棣筹谋和实施夺位策略,在靖难最困难之时,他辅助朱棣的长子朱高炽留守燕王的根据地北平;靖难的关键时刻,他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朱棣能转败为胜,夺取南京,登基称帝。可以说,姚广孝是朱棣取得靖难之役胜利的第一功臣。

朱棣即位之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负责管理全国的宗教事务,又加封太子少师,因而被称为“黑衣宰相”。姚广孝还负责迁都北平之事,负责规划和建造北京城;他接替解缙,任《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总编撰官,为明王朝的文化建设作出卓越贡献;晚年,在佛教渐成颓势之际,他担起护教(佛教)重任,整理了反对排佛的《道余录》,为佛教的重新兴盛作出贡献;他最后任资善大夫、太子少师,负责教育培养朱棣的皇长孙朱瞻基。

永乐十六年(1418年),姚广孝病逝于庆寿寺,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明成祖朱棣亲撰神道碑铭,并让姚广孝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成了明代唯一的一位作为谋臣却能入明祖庙的大臣。

姚广孝(剧照)

姚广孝对于朱棣永乐朝的建立,居功甚伟,没有姚广孝的辅佐,朱棣在靖难之役中便很难获胜,而在朱棣即位之后,直到朱棣晚年时,姚广孝一直能出入政、僧两界,在官场游刃有余,并最后能得以善终,这是很了不起的。

第一,“黑衣宰相”在靖难之役中有卓越贡献,但功高却不盖主,官照样当,经照样念。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因为原太子朱标不幸过早辞世,未能继位,最后,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在他的强势的叔叔们虎视眈眈的局势下继位登基,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之后,面临着艰难的局势,其中,一个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对待逐渐强势的朱姓藩王,若是坐等各地藩王不断做大,明王朝中央政府,甚至是皇权都会受到挑战和威胁,所以,削藩成了当时所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朱允炆听取了他的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开始实行削藩之策。政策推行之后,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等相继被问罪,被废除藩国。而在藩王中,燕王朱棣的能力最强,威望最大,其势力也是最强大的。建文帝、朝中大臣都心中有数,朱棣是最难削的藩王;而朱棣心里也非常清楚,作为强势的藩王,他是建文帝削藩的最重要目标。

此时,无论是朱允炆还是朱棣都面对着艰难的抉择,对于朱允炆来说,削藩若是不削去燕王朱棣的势力,就等于没有削藩,皇权将继续面临挑战;而若对燕王逼得太紧,却可能逼迫燕王谋反,结局难料。而对于朱棣来说,若是坐等朝廷削藩而不做任何抵抗,燕王藩国将不复存在,他的结局可能是很惨的;而若是反抗,势必走向谋反之路,最后将挑战皇权,而能否成功,朱棣心里没有把握。

建文帝采纳了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开始对燕王下手,采取各种削除燕王府势力的措施,包括着力想夺取燕王的兵权,这将朱棣逼到了不得不作出抉择的境地;而朱棣在面临抉择的关键时刻,姚广孝力劝朱棣起兵挑战朝廷。

道衍和尚

当时,朱棣乃是有所顾虑的,他问姚广孝说:“百姓皆支持朝廷,如何使得?”姚广孝果断地回答说:“臣只知天道,不管民心。”(参看《明史·姚广孝传》)姚广孝很有远见地认为,当时的天下局势,是对朱棣起兵有利的。

姚广孝还向朱棣推荐了相士袁珙、卜者金忠,让他们来帮助朱棣下定起兵的决心。朱棣最终做出决策,决定起兵挑战朝廷,不愿当被宰的羔羊。朱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朝廷的削藩举措。他暗中拉拢驻守北平的军官,力争控制北平周围的驻军;他暗中招募勇士,令姚广孝负责在燕王府后苑训练兵马;他修建厚城墙,深挖环绕城墙的地穴,并秘密打造军器,在练兵和造军器的场所,饲养的鹅鸭,以掩盖练兵的声音;此外,朱棣还秘密收买和联络朝中官员和宫中太监等一些人。

1399年(建文元年)六月,发生了一件突发事件,燕王府的护卫百户倪谅向建文帝告发朱棣谋反,朝廷得知之后,在未作充分准备的状况下,下令逮捕燕王府官属。而在北平的都指挥张信早已是朱棣的人,他暗中向朱棣报信。朱棣在道衍等的策划和劝谏下,决定立即起兵,以免夜长梦多。

于是,在道衍的策划下,朱棣以诛杀建文帝身边权臣齐泰、黄子澄为名,举起“奉天靖难”的旗帜,先控制了北平,接着,朱棣率兵攻向京师。可是,朱棣心里也清楚,此次进攻京师成败难料,毕竟燕王的“靖难之举”在明朝大多数大臣和封疆大吏眼里,属于造反之举。朝廷在全国能动员的军事力量毕竟比燕王府所能控制的兵力要强得多。

在这种局势下,燕王一旦出征离开燕王府,守住北平燕王府便成了十分关键之举,只有确保北平和燕王府的安全,才能巩固朱棣这一长久经营的根据地,燕军才有退路,才有机会保持靖难之举的持续性。

所以,留守北平的掌舵者成了十分关键的人物,此时,从信任和谋略的角度看,朱棣看中了道衍和尚,从守城的人选看,他看中了稳重的世子朱高炽,于是,朱棣果断决定,让姚广孝辅佐朱高炽留守北平。关于这一段历史,《明史·姚广孝传》曰:“都指挥张信输诚于成祖,成祖遂决策起兵。兵起,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号其众曰‘靖难之师’。道衍辅世子居守。”由世子朱高炽实际掌权,主持守城大事,而由道衍和尚来辅佐。朱棣对道衍的授权是负责“辅佐世子”,北平这老根据地异常重要,朱棣只能把实权交给他的亲生儿子,而道衍和尚虽受尊重,但也只能负责辅佐,负责为朱高炽出谋划策,而决策权却让朱高炽掌握。

朱棣的这一决定是英明和有效的,有道衍对朱高炽的辅佐,北平这一靖难的大后方可确保安全。同年十月,当朱棣袭取大宁时,建文帝麾下的平乱军主帅李景隆乘机围攻北平,被道衍辅助朱高炽指挥将士击退,不久,道衍还乘夜间率兵出城与朱棣的援军内外夹攻,将李景隆的队伍击败。

“靖难之役”示意图

靖难的第二年,朱棣围攻济南城三个月,但无法破城,道衍一直在分析前线的战局,他在了解双方互相对峙的局势之后,及时派人向朱棣传信,劝朱棣暂时退兵,以免因相持太久而让朝廷外围军队有聚到济南的机会。朱棣立即听从道衍的建议,退兵回北平。

后来,朱棣再次率兵南下,在东昌(今山东聊城)遭遇到朝廷的军队,双方激战,燕军大将张玉在激战中战死,燕军失去大将,严重受挫,朱棣只好再次退军。

朱棣本想回北平进行休整之后再择机出兵,但是,姚广孝认为,若休整时间长了,朝廷便有足够的时间聚集各地军队来合围燕军,到时将十分被动。因而,他极力劝谏朱棣尽快南下,继续攻击朝廷的军队。严重随即出兵,攻陷了盛庸,攻破了西水寨,沿途大战朝廷的守军。但是,沿途关卡多,燕军进展很困难。此时,姚广孝及时对朱棣建议:“勿再攻城掠地,而应快速挥师,直取京师!京师守军势单力薄,定能一击击破!”(参看《明史·姚广孝传》)朱棣随即采纳道衍的建议,挥师南进,在淝水、灵璧连败朝廷军队,并渡江直攻京城。

朱棣与道衍(剧照)

关于这一历史事件,《明史·姚广孝传》记载曰:“成祖意欲稍休,道衍力趣之。益募勇士,败盛庸,破房昭西水寨。道衍语成祖:‘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从之。遂连败诸将于淝河、灵璧,渡江入京师。”建文四年(1402年)7月13日),燕军兵临金陵城。此时,中山王徐达之子、左都督徐增寿作燕王的内应,准备配合朱棣攻城,但事情败露,被朱允炆亲自诛杀于左顺门下;随后,守卫金川门(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谷王朱橞和原平乱军主帅李景隆望见朱棣于麾盖临城,随即开门投降,迎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见燕王进入皇城,便纷纷跪迎道旁,靖难之役结束,燕王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不久,他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在朱棣所发动的靖难之役中,道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是他力劝朱棣迅速起兵,并参与了靖难之举的总体策划,辅助朱棣秘密练兵,没有道衍的全面策划,朱棣便没有那么容易成功;二是他在燕王率兵南下时,辅佐朱棣的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城,挡住了朝廷军队的围攻,稳住了燕军的后方根据地,使燕军能进退有度;三是在燕军胜败进退的多次关键时刻,身在北京的道衍屡屡能为朱棣献上妙策,使朱棣能在三次大挫折中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特别是为朱棣先奇计,不纠缠于夺城池,而挥师支取金陵,这让朱棣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朱棣即帝位之后,授道衍为僧录司左善世,让他掌管明廷各地的所有佛教事务,官居正六品。两年后,道衍时年69岁,朱棣赐道衍之名为“广孝”,恢复其俗姓“姚”,拜姚广孝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明成祖朱棣对姚广孝非常尊敬,从不直喊他的名字,而是一直尊称他为“少师”。对此,《明史·姚广孝传》曰:“成祖即帝位,授道衍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赠祖父如其官。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

《明史》称:“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姚广孝在靖难之役中贡献很大,功勋卓著,但他不居高自傲,更不会让朱棣感到功高盖主,他在朱棣即位为永乐帝之后,从不染指兵权,而是负责宗教事务,忙于管理佛教方面的事;当了“太子少师”,负责教育培养皇长孙朱瞻基;他负责后勤和文化方面的事务,避开朝政和军队事务。他不辞官,官照样当,但也不离开佛教,照样参与佛教事务,照样研读佛经。在官与僧的两种角色之间自在自如地进行转换。

姚广孝与朱棣(剧照)

第二,功勋谋臣,激流中不勇退,但却能淡泊明志,能淡看功利,因而能得以善终。

靖难之役前,道衍是朱棣的知心好友和信任的谋士,而在靖难之役中,道衍让朱棣看到了他的睿智机敏和深远谋略,朱棣需要道衍全心辅佐他成就帝王伟业,因而,朱棣曾劝道衍蓄发还俗,专心入朝为官。但是,就像当年宗泐高僧朱元璋劝他还俗那样,道衍也拒绝了朱棣让他还俗的建议。当时,道衍只是接受了朱棣赐给他的“广孝”之名,并接受恢复俗姓“姚”,同时,也答应在朝中任官,但只是任僧录司左善世,和宗泐一样,管的只是佛教方面的事务。

朱棣念姚广孝的巨大功劳,曾下旨要赐给他金银财宝、豪宅侍女等,而姚广孝全都拒绝了,最后,朱棣仍赐给他一些黄金,而姚广孝却把这些黄金都送给了他家乡的相亲们。姚广孝居功巨伟,但他不贪官位,不贪财物,不好女色,以僧人的心境入朝为官,负责的只是佛教方面的事务。在朱棣眼里,姚广孝虽是一个胸有韬略的谋略家,但骨子里仍是一个杰出的僧人,没有嗜权如命的野心。

当然,在朱棣需要他继续出谋划策、参与重要的事务时,他也仍然会站出来辅佐和帮忙。

比如,在朱棣出征蒙古时,姚广孝便留在南京,尽心尽力辅佐太子朱高炽监理国政,辅助朱高炽处理朝中的政治事务。再如,朱棣需要姚广孝帮助他培养朱氏的下一代时,姚广孝也欣然接受。1407年(永乐五年),姚广孝虽已72岁高龄,但他仍答应了朱棣的请求,当上了朱高炽之子、皇长孙朱瞻基的老师,为朱棣培养大明未来的第五位皇帝。有姚广孝当朱瞻基的老师,朱棣对朱瞻基这位他所喜欢的皇孙就非常放心了。

又如,当朱棣决定迁都北平时,姚广孝接受圣命,负责迁都北平的事宜,筹划和实施新皇城的建设。

北平一直是燕王的封地,其周围的军事力量一直是由燕王所掌控的,迁都北平是朱棣登基之后的一件大事,是巩固朱棣皇权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

迁都北平能使朱棣新的统治权力远离原来的政治中心,以避开建文朝旧势力和旧朝臣对他行使皇权的干扰;同时,还能使朱棣的统治集团以原来北平的军事力量作依托,从军事上保证新皇权能稳固,避免因其他藩王或旧朝势力的造反或复辟,因而,迁都是朱棣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强化皇权的积极措施。

朱棣在道衍的建议下,迁都至燕王府旧封地,并改北平为北京,使北京成了明王朝新的政治中心。而姚广孝全权负责新都城的建设,为巩固明成祖的政权作出了重要努力,也为中国有了一座堂皇壮丽的皇宫作出重要贡献。

此外,姚广孝还负责一些文化方面的建设大事,比如,他负责主编《明太祖实录》;并在解缙离职之后,负责主持编撰《永乐大典》,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宏伟的著作经典。

在姚广孝的晚年,正值佛教渐成颓势之际,姚广孝担起护教(佛教)重任,组织整理和编写了反对排佛的名著《道余录》,为佛教的重新兴盛作出贡献。

1418年(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不能再上朝,他居住在庆寿寺中。明成祖多次前去探视,赐其金唾壶,并问他有何要求。姚广孝说道:“僧人溥洽被关牢中已长久,望能赦免之。”这溥洽可不是一般僧人,而是建文帝的主录僧。有传言,朱棣攻陷金陵皇城时,正是溥洽助建文帝扮成僧人而逃走的。如此一位重要僧人,若不是道衍,虽也无法放他出牢房。明成祖答应了姚广孝的请求,立即下旨释放了溥洽。姚广孝叩首拜谢。

不久,姚广孝病逝,终年八十四岁,成祖因姚广孝的去世而废朝二日,朝廷以僧人的礼制安葬姚广孝,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赐其葬于房山县东北。朱棣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并授姚广孝的养子姚继予尚宝少卿的官职。

姚广孝

姚广孝之所以有巨功而不震主,有谋略而不令主力忌惮,是因为他是一个十分睿智而很有远见的僧人,在靖难之役中,他献计献策,积极介入政治、军事事务,而在朱棣登基之后,他却能看淡官位,不计较世俗名利,淡薄明志,不争权也不夺利。

姚广孝上朝穿官服,下朝就穿僧服,入世时,能辅佐君王,辅助太子,教育皇太孙,助朱棣靖难之举获胜;出世时,能研读佛经,不在乎功名利禄,不与人争权夺利,拥有一种与世无争的超脱心态。特别是在新皇即位之后,他不染指兵权,不执着于政务(如只任僧录司左善世),所做的皆是佛教(如编写《道余录》)、文化(如主持编撰《明太祖实录》《永乐大典》),以及后勤(如督建北京城)方面的事务,所以,他不会给当权者和政权者带来任何威胁。

姚广孝能让皇帝对他看得通透,而他也能把皇帝的心思看得明白,能为皇帝有所思,有所忧,但却不会让皇帝对他忧、为他忧,所以,他能活得通透,活得舒坦,活得自在,能在皇帝身边安然自在得存活到老,并享尽尊荣。

朱棣大谋士姚广孝的结局如何?

姚广孝(1335~1418)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苏州人。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诗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时代起的谋士、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始终未曾放弃成就大业的抱负,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开国功臣刘秉忠,欲成开国建业之功。谋划“靖难之役”帮朱棣从侄子手中夺得大明江山。朱棣即位,复姓,赐名广孝,授太子少师。广孝一直不蓄发,不娶妻,为出家之人,八十五岁病故,葬于北京房山崇各庄,现有墓塔留存。有“政治和尚”,“黑衣宰相”之称。为“北郭十友”之一。

为什么说姚广孝是黑袍妖僧呢,就妖僧这个字来说,就有很多说法了,姚广孝是和和尚出身,用僧字来形容他,一点也不过分,最重要的是这个妖字,在古代社会,人们的思想文化都比较封建,科学技术不发达,只要是做出一些有违常理的事情,大家就都认为是神仙妖怪,用神话故事来填补知识的缺乏。这样从侧面可以体现出姚广孝是一个知识渊博,很厉害的人,所以才会被人们认为是妖僧。世人之所以将他称之为妖僧,我想根本的原因在于世人看不透他。大多数人总是对自己未知的人和事物,充满恐惧和排斥。也许恰恰是因为这样的看不透和排斥使的姚广孝活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1382年,借着为病死的马皇诵经祈福之际,姚广孝被人举荐,随侍燕王朱棣。刚见面姚广孝就说朱棣头上有一顶帽子,两人志趣相投,相谈甚欢。此后姚广孝随朱棣北上,住持庆寿寺。1398年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即位实行削藩,姚广孝劝朱棣举兵,朱棣迟疑未决,问道:“民心向彼,奈何?” 姚广孝却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建文元年七月,燕王举兵,史称“靖难之役”而后南京告破,建文帝出逃,朱棣登帝位。这种做法也导致了建文帝的追随者为了丑化朱棣以及朱棣身边人而将姚广孝称之为妖僧。 另外,在姚广孝没有发迹之时,还被人相面说像“刘秉忠”,刘秉忠的谥号是“文正”。“文正”这个谥号可以说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历史上有这个谥号的人不多,但都是读书人中的典范,如范仲淹、曾国藩等。能被如此评价,可见姚广孝的才学之广博。一个人倘若仅仅是知晓这些学问,我们尚可以说他是一个“两脚书柜”,“书呆子”,但是姚广孝不仅仅是知晓这些学问,而且还能活学活用,因此说他是个“妖人”也不为过了。

姚广孝真正妖的地方就是主持编辑了《永乐大典》,很多人觉得编一套书没什么了不起,可是真正参与到其中的工作中去的时候,一切就完全不同了。号称明朝第一才子的解缙曾经就是《永乐大典》的总编纂官,可惜他失败了。所以朱棣将所有希望都倾注在姚广孝身上,姚广孝只好肩负起了编书的人物,用了三年时间,便将这套书编纂完成。 整部《永乐大典》一共22,877卷,入选有11095册,大概3.7亿字左右,当时你能在市面上看到的中华书籍,基本全部都编纂在内,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壮举。可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没有足够的文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字操控能力,是没办法把控编书的过程的。可惜到了清朝这部书流失了不少,实在是非常可惜。不过姚广孝能够编纂成这部书,可见他的文学功底到底有多么深厚。

姚广孝是佛门弟子,却也朱棣问鼎天下的第一功臣,姚广孝本身是朱元璋选拔出来,亲自送给朱棣的。没想到这家伙居然跟朱棣联手,把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的江山给拱了。,朱棣建国以后,姚广孝并没有接受所有赏赐,只是一边做和尚,一边去朝堂做官,所以被称为黑袍妖僧。姚广孝文学功底深厚,大才子解缙无法完成的永乐大典,他花了三年时间便编纂完成,堪称神迹。后来,明成祖命姚广孝蓄发还俗,被姚广孝拒绝。明成祖又赐他府邸、宫女,姚广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庙中,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他到苏湖赈灾时,前往长洲,将获赐的黄金全部分发给宗族乡人。此后,明成祖往来于南京、北京之间,并几次征伐蒙古,姚广孝都留在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1407年(永乐五年),姚广孝又奉命教导皇长孙朱瞻基。 1418年(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在庆寿寺中。成祖数次前去探视,并赐金睡壶。不久,姚广孝病逝,终年八十四岁。成祖废朝二日,以僧人的礼制安葬姚广孝,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1425年(洪熙元年),明仁宗追赠姚广孝为少师,将他的灵位放在明成祖的宗庙中。1530年(嘉靖九年),明世宗又将姚广孝的灵位从太庙移到大兴隆寺,命太常寺春秋两次祭祀。

朱棣大谋士姚广孝的结局如何?

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姚广孝的结局让人惊心动魄:在烟雾缭绕的悬崖上空姚广孝行走于独绳,他手拿佛珠潇洒自如迈步前行。独绳这头,朱棣的孙媳妇孙若微手拿一把利刃,手起刀落砍断了绳索,姚广孝坠入悬崖粉身碎骨(从后面的剧情推测)。那么在历史上姚广孝的结局到底是什么呢?

在历史上,可以说,姚广孝的结局很完美。

姚广孝起初的名字并不叫姚广孝,他叫姚天僖,“姚广孝”这名字是明成祖朱棣赐的。

天僖是长洲人,他没有像父辈先祖们那样去当一名良医,而是在14岁时就跑到当地的妙智庵剃发当了一名小和尚,那法号道衍。那时是1349年,朱重八也还是个和尚。

朱棣的大谋士——姚广孝(道衍)

道衍潜心修学,四处游历。

40岁时,因精通儒学被朱元璋召进到礼部应试,朱元璋并没有在“僧人领域”给他个一官半职,而是赏赐给他一件僧衣。不知明太祖是否了解到这老僧的志向不仅仅是要当个高僧那么简单。

1382年(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爱妻马皇后病逝,悲痛欲绝的朱元璋挑选高僧诵经祈福,随侍诸王。道衍得到高僧宗泐的举荐,他和朱棣相见了。二人一见如故,年龄相差25岁的他们相谈甚欢。

宗泐万万没有想到,他举荐的这个人,竟然改变了整个明朝历史的进程。

宗泐比道衍大了17岁,比和尚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大10年,也是14岁时剃度为僧。他精通儒学,博学多才,曾两次出使西域。朱元璋很器重他,赞他为“泐秀才”,经他举荐朱元璋愉快地答应道衍随朱棣去北平了。

到了北平的道衍,在庆寿寺当了住持,但他的心并没有完全放在佛寺里。他一次又一次地去燕王府找朱棣密聊,帮他打开更宽广的视野,他要把朱棣塑造为九五之尊,自己则充当了朱棣大智囊的角色,大概是想做明朝的诸葛亮。

1398年,朱元璋的生命终结。

建文帝开始大张旗鼓地削藩,他对自己的五个叔叔们一削到底,从弱到强开始。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他们中有的被逼死,有的被软禁,有的被废为庶民发配到远方,藩国皆被废,眼看就要削到朱棣头上。

已63岁的道衍力劝朱棣起兵,朱棣犹豫不决,说:“百姓都支持朝廷,咋办?”

道衍回答说:“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他一句话点醒梦中朱棣,并帮他下定决心,给他出谋划策。

朱棣开始行动。

他笼络军官,集结军队,重金招募勇士。道衍走出庆寿寺来到朱棣后院训练兵马;深挖广阔的地穴在下面打造各种锐利、先进的武器并在地穴上面喂养大批鹅鸭等爱叫的家畜,用叫声来掩盖地下刺耳的声音,这所有的一切足见道衍的心思是何等缜密,虑事多么周全。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道衍留在北平辅佐世子朱高炽。当南军主帅李景隆围攻北平时,道衍临危不乱,他指挥军兵打退南军,又趁黑夜用绳子把士兵吊出城外,联合朱棣的援军,击破溃逃的南军。关于黑夜绳吊出城的计谋,烛之武为了私会秦穆公用过,张巡也用过。他趁夜黑用绳吊出500名敢死队,突袭令狐潮大营,溃敌十几里。

朱棣率十万大军进攻防守严密的济南,被围困济南三个月,部将士兵伤亡惨重皆疲惫不堪,城不能破。利令智昏的朱棣还被铁铉设计差点砸死在泺源门下,高级军事家铁铉在面临朱棣大炮轰城时,搬出明太祖的画像牌位,逼得朱棣再也无法下手,不远方的危险也在一步步逼近——建文帝的援军就要赶到了!朱棣面临绝境。关键时刻,道衍飞速传信,力劝朱棣退回北平保存实力。朱棣撤军了。

后来,朱棣大军又在东昌(今山东聊城)战败,朱棣又一次退军。道衍给出“不要去攻打城池,应迅速直取京师。”的建议,促成朱棣在淝水、灵璧连战连捷,迅速进入南京。

道衍的每一次建议就像及时雨,助力朱棣提前成功,并把损失降到最低。

1402年(建文四年),道衍的规划成功了,朱棣登上了皇帝宝座。

姚广孝的结局。

朱棣即帝位后,授道衍为僧录司左善世,让他掌管整个国家的所有佛教,官居正六品。

1404年,朱棣给69岁的道衍赐名“广孝”,恢复其俗姓姚,佛姓基本都是姓释。姚广孝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明成祖很尊敬他,从不喊他的名字,一直尊称他为“少师”。

《明史·姚广孝传》:“成祖即帝位,授道衍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赠祖父如其官。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

朱棣曾像自己父亲命宗泐那样劝姚广孝蓄发还俗,想给他加官封赏,姚广孝像宗泐谢绝朱元璋那样,拒绝了朱棣的美意。他把一切钱财物质的东西看为身外之物,对朱棣赏赐的豪宅、美女一律摇头回绝,还将获赐的黄金都分给自己的父老乡亲们。

在朱棣出征蒙古时,姚广孝留在南京,尽心尽力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1407年(永乐五年),朱棣让72岁的姚广孝当了大明未来第五位皇帝朱瞻基的老师,朱瞻基是朱棣的皇长孙,是他最喜欢的孙子,把大明的未来天子交给姚广孝教育他一百个放心。

朱棣还让姚广孝负责迁都北平的事宜,今日的北京城布局就是姚广孝亲自规划设计的。

另外还让他主修《明太祖实录》,编撰《永乐大典》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留下最大的贡献。

很快十一年过去了,83岁的姚广孝在庆寿寺中病倒,朱棣多次探望并满足了他临死前提出的唯一要求:赦免了在大牢里呆了十多年的僧人溥洽。

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是帮助建文帝做法事和祭祀的。对于建文帝的“失踪”,朱棣怀疑和溥洽脱不了关系。怀疑是他把建文帝藏起来了,还帮助建文帝化装成僧人逃离。

对于姚广孝的这个请求,朱棣马上下令将溥洽放了出来,天下人也只有姚广孝有这么大面子。

朱棣死后,太子朱高炽继位,因姚广孝对他有辅佐之功,给予姚满满的崇敬和荣誉。

人固有一死,最终84岁的姚广孝因病逝世,算是寿终正寝。他死后,尽享哀荣。

朱棣为他废朝两天,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给他的养子姚继尚封官加赏,官职为宝少卿,正五品,让他管理皇帝玉玺和众官员的牌符。

朱高炽在他去世七周年时,亲自撰写祭文,大赞其“定大难,成大功”,追封上谥号并配享明太宗庙庭。配享太庙这是他最大的荣誉,明朝开国以来的第一位文臣,也是唯一一位。

总结:

姚广孝扭转了大明的历史走向,他择明主而仕,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自己喜欢的高度。以朱棣那巴掌大一地盘扩展到敌天下之兵马,并大获全胜,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正是他坚持将早饭进行到底,皇位上才有了朱棣一脉的相承。姚广孝,一个通儒的僧人,把世俗名利看得很淡薄,不贪图富贵,不争权不夺利,行事也很低调,上朝穿官服,下朝就换上僧服,与世无争。皇帝在想什么,忧什么、怕什么他都心知肚明,看得通透,随时给皇帝排忧解难。他的存在对朱棣只有益处没有任何潜在的威胁,所以尽管他身上贴着早饭派的标签,又是一个位高权重、功高震主的人,仍能在皇帝身边安然存活到老,享尽尊荣。

朱棣大谋士姚广孝的结局如何?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在明朝,其实有一位大谋士,可以比肩刘伯温。

(姚广孝 剧照)

此人便是姚广孝,法名道衍。他是姚广孝,是朱棣的首席大谋士,是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是道衍,是个和尚,是佛学家,精通阴阳术数,一生出入佛堂和朝堂,好不惬意。

姚广孝出生于公元 1335 年,江苏人,祖上世代为医,14 岁时姚广孝剃度为僧,法名道衍。此时朱元璋也正在皇觉寺当和尚,如果有联系方式,说不定还可以一起敲木鱼。

(朱元璋)

1368 年, 40 岁的朱元璋建立大明政权,由和尚改当皇上,此时的姚广孝,35岁,却仍然是个和尚。但他并不满足于做一个普通和尚,机会迟早会到来。

1382 年,朱元璋的马皇后病逝。不管是亲妈还是干妈,朱元璋的儿子们为了表孝心,纷纷要求朱元璋派遣高僧随自己回藩王府诵经祈福,朱元璋很高兴。此时已经 47 岁的姚广孝便主动要求随燕王朱棣共往北平,这是一次野心家和野心家的会面, 20 年后他们将一起改天换地。

(建文帝 朱允炆)

1398 年, 70 岁的朱元璋去世,他并没有将皇位传给最有希望,最有能力的皇四子燕王朱棣,而是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即建文帝。建文帝并不是小白兔,登基之后,他干的第一件大事就便是削藩,要把他的各位皇叔皇兄皇弟的权利削弱,最好能一撸到底。刚开始干的很漂亮,湘王、代王、齐王、岷王等乖乖就范,建文帝的信心一下子就来了。

削藩向来是件苦差事,也很危险,掌握不好分寸,就会天下大乱。汉景帝时爆发的“吴楚七国之乱”,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都是削藩惹的祸。建文帝的四书燕王朱棣此时也正厉兵秣马,蠢蠢欲动。

(明成祖 朱棣)

道衍初见朱棣时,便声称要送朱棣一件大礼,朱棣心想一个穷和尚能送王爷我什么大礼?道衍说我将送殿下一顶白帽子,朱棣心领神会。王字上加一白,便是一个“皇”字,一个文字游戏将两个野心家牢牢的捆绑在了一起。道衍到了北京后,虽名为庆寿寺主持,却时常往来于燕王府中,与朱棣密谈。也正是在道衍的极力撺掇和鼓励下,朱棣最终下了起兵的决心。

起兵大反判总得有个口号,就如同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的“清君侧,诛晁错”,朱棣也打出了诛杀朝廷大臣齐泰等人,“奉天靖难”,史称“靖难之役”。

以一藩国之力对抗朝廷,朱棣的仗其实打的很艰难。朱棣在前线攻城略地,姚广孝便陪同太子留守北京,主持大局,在关键时刻又往往给朱棣献上正确的决策。

和源源不断的大明朝廷军队作战,燕军物资粮草显然后继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姚广校提出了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那就是不顾一城一池之得失,直捣黄龙。朱棣依计而行,一路直接杀进南京城,建文帝在大火中不知所踪,一举夺得大明政权。如果没有这一直捣黄龙之际,双方的这场战争要打到猴年马月,鹿死谁手,殊难预料。

大功告成之后,朱棣就想着迁都便让姚广孝主持迁都事宜,并一手规划北京城的建设。每当朱棣北征蒙古元,道衍便坐镇京师,助太子监国。道衍还接替明代大才子解缙作为《明太祖实录》和《永乐大典》的修撰官,整理《道余录》,为中国佛教作出了贡献。

朱棣曾劝道衍蓄发还俗,共享富贵,但被拒绝,他上朝穿官服,下朝即换上普通的僧衣,并且始终住在寺院之中。朱棣曾赏道衍府邸和宫女,也被拒绝。这就是姚广孝,有雄心壮壮志,却又始终迷恋佛堂。

(姚广孝神道碑)

14 18 年,姚广孝(道衍)在庆寿寺去世,时年83 岁,永乐帝朱棣亲自为其撰写神道碑铭文。

姚广孝后来配享明祖庙,这是有明一代唯一的一位文人,刘伯温都没有这个待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