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做了哪些事,让张良看在眼里寒了心,大汉建立后他誓死不当官的?
这里是芒果论史!
刘邦从来没有做过辜负张良之事,西汉建立之后张良归隐是他个人的选择,这种选择既是他个人智慧的体现,也是他和刘邦君臣默契的展现。汉初三杰中,我最喜欢张良,他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从家世显赫的韩国贵族到亡匿下邳的逃犯,从贵族子弟到底层人民,张良的视野开始变得开阔,开始容纳天下大局。
贵族到平民再到贵族,这就是张良。
在他人生的三个阶段中,“成长”无时无刻不在体现,那个一开始意气风发的贵族少年到了最后变得与世无争,风轻云淡。
博浪沙刺秦:张良的愤怒一击张良留给世人的第一印象是“谋士”,这个角色似乎应该是“沉着冷静”的,意气用事的行为和谋士的角色貌似并无交集。然而秦末汉初的第一谋士张良并非出生就是谋士,他也曾经意气风发,他也曾经不顾一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便是“博浪沙刺秦”!荆轲刺秦时,天下大势未定,秦有鲸吞六国之势,但却无鲸吞六国之实。张良刺秦时,天下已定,六国皆成过眼云烟,只有大秦仍然屹立,旧六国贵族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混迹于平民之中,不敢再对强秦有所抱怨,唯张良是个例外。
在有史可查的历史中,张良是最后一个留下姓名的刺秦勇士,这份勇气源自于张良对秦国的愤怒,对韩国的热爱。张良的家族五世相韩,他的父亲,他的爷爷都是韩国的“相”,如此背景让张良对韩国的爱极度深刻,他是绝对的爱国狂热分子。
正因如此,我们才会看到爱国青年张子房,变卖一切家产,驱散所有家仆,将全身家当用于寻求勇士。在始皇声威震天,人人敬畏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张良在博浪沙发出了属于他的呐喊。儒家讲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彼时的张良必定受此影响,才会在秦王朝最鼎盛之时,做出刺秦之事。
他莽撞,他勇敢,他敢想敢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热血爱国青年张子房!
亡匿下邳:张良的沉淀刺秦行动失败了,嬴政很聪明,他没有坐在最中心的马车上,由此而逃过一劫。对张良而言,他辛辛苦苦准备的一切都在此刻化为乌有,现实的残酷粉碎了这个青年的报仇之路,他不得不逃了,他不得不改头换面,隐姓埋名以躲避秦王朝的追捕。
在下邳的十年,是张良沉淀的黄金十年,十年时间,他从冲动变得沉稳,他已脱胎换骨。
在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黄石公授书,张良遇到了一个老头,这个老头屡次三番让张良帮他捡鞋、换鞋,羞恼的张良终究还是选择了忍让。老者离去时突然转身,言说张良可教。历经磨难之后,张良从老者手中得到了一本《太公兵法》,还得到了老者的一句预言,“熟读此书,可为王者师”!
张良在下邳生活的十年,日日都在钻研《太公兵法》,他的性子也逐渐变得稳重可靠起来,当年那般殊死一搏,拼尽一切的疯狂刺秦举动永远的成为了过去,再不会发生在张良的身上了。道家讲究一个“忍”字,讲究顺其自然,讲究“明知不可为而不为”,显然张良已经逐渐向道家靠拢了。
除此之外,下邳十年,张良还做了一件小事——救项伯一命。
项伯虽然是一个小人物,但却改变了历史进程,正是由于张良于他有恩,他才会在项羽第二日攻打刘邦的情况下私通敌营,泄露军情,救刘邦于危急之中,西汉建立之后,刘邦赐项伯姓刘,改为刘伯,享一生荣华富贵,当然,这是后话了。历史的必然是由一个个偶然构成的,张良的一个小举动却在日后救刘邦一命,进而推动历史进程,这与道家之真意倒也不谋而合。
第一谋士:张良的璀璨人生黄石公所言不虚,张良从下邳走出之后果然成为了王者师,在种种阴差阳错之下,张良成为了刘邦身边最重要的谋士。刘邦称呼张良为“子房”,这是亲切的称呼,也是尊敬的体现,两个人从相遇相识再到结为好友一同战斗,实在称得上是一段佳话。
读完《留侯世家》便可以得知,张良是个孤独的人,他没有太多的朋友,因为他的理解,他的觉悟和别人不在一条水平线上,彼此无法成为友人。但幸运的是,他遇见了刘邦,《太公兵法》这本书晦涩难懂,张良研究十年终于有所得,但与人谈论没有可以领会其中真意的。
但刘邦不一样,张良每每与刘邦论及《太公兵法》,刘邦总是可以顿悟,张良也不禁感叹,“沛公的悟性是天生的,天意如此啊!”于是,一个贵族子弟,一个“地痞流氓”因此结为好友,刘邦帮韩王成打下一片领土之后提了一个请求,“愿携子房西入关”,两人情谊之深厚,再显然不过了。
楚汉之争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张良在历史上大放光彩的时间,他的计谋一次次改变局势,一点点扭转战局,他致信项羽,将祸水东引让刘邦有力巩固关中,他举荐“韩信、彭越、黥布”,让“兵仙”韩信真正意义上独立的掌握了一只军队,为刘邦征战天下,他提议定都关中,让汉家天下得以占据地利稳固削藩,他建议刘邦封赏雍齿,安抚了骚动的军心,带来了西汉的安宁。
太多了,太好了,张良为刘邦出的计谋实在太多太好,无愧于“谋圣”之名。
更为难得的是,凡是张良所提之建议,刘邦皆一一采纳,这是极为罕见,极为难得的,在我以为,张良这段时期最宝贵的东西并非他的学识,而是刘邦无保留的信任,有一个愿意无条件信任你的友人,有一段不猜忌的友谊,实在是人生可求不可得之事,但张良和刘邦二人幸运的互相成就了彼此!
归隐:张良的落幕西汉建立之后,张良逐渐淡出大家的视野,他不如韩信那般有权有势,也不如萧何那般广得民心,但也正因如此,韩信被刘邦猜忌,由齐王迁为楚王,再为楚王废为淮阴侯,最终死于吕后之手,而萧何多次受到刘邦猜疑,不得不自污以保全自身,但仍避不了锒铛下狱。
张良的归隐并不是刘邦的逼迫,而是他的主动选择。当汉初第一功臣萧何食邑八千的时候,刘邦让张良自择三万食邑,在汉初以军功论封赏的背景下,刘邦此举是逾矩的行为,他对张良的敬重足以在此体现。但是张良拒绝了,他说,“我和陛下初次相遇是在留县,那不如就封我为留侯吧!”君与臣的关系让友情无法长存,刘邦懂,张良也懂,他求封为留侯之后主动淡出政坛,正是为了将二人的友情封存起来,那永远是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值得注意的是,项羽灭亡之后,刘邦就开始主动疏远张良,张良也主动避让刘邦,平城之围时,刘邦身边带的是陈平和娄敬,在一起陪伴刘邦的,最亲密的谋士始终是张良。二者的疏远并不意味着刘邦不重视张良,相反的,正是因为他们彼此都认识到了君与臣之间的必然矛盾,所以主动互相疏远。
不然的话,陈平、周勃尚可为相,以张良之才,何不能为丞相?只不过刘邦不愿意而已!
吕后曾经逼让张良出计帮助太子,这是与刘邦做对,但当刘邦看到张良的时候,透露出的没有愤怒,只有疲惫和关心,“子房身体不好,那便好好陪太子吧!”刘、张二人的友谊在整个秦末汉初时期都是少有的,这是真正的交心的朋友,而非张耳、陈馀那般的表面兄弟。
所以说,刘邦从未做过让张良寒心之事,张良选择淡出政坛,一是厌烦了战争,二是为了封存他与刘邦之间的友谊。
张子房,实在是秦末汉初最杰出的人杰之一!
喜欢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刘邦做了哪些事,让张良看在眼里寒了心,大汉建立后他誓死不当官的?
张良在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刘邦入都关中之后便借病请辞,闭门不出。对刘邦的大肆封赏也推辞不就,反而请封留地(今江苏沛县是刘邦和张良初遇之地),并且说自己平生愿望就是灭秦为韩国报仇,现在愿望实现了,又得“封万户,为列侯”,自己已经是非常满足了,希望可以功成身退,不再为官。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张良的生平。
张良(约前250年-前186年),字子房,西汉开国功臣,与韩信、萧何并称“汉初三杰”。张良出身韩国贵族,祖父历任韩国三朝宰相,父亲历任韩国两朝宰相,到了张良时韩国已经末落,后来被秦所灭。张良也因此没有了显赫的家世和建功立业的机会,所以青年时期的张良整天就卓摸两件事,灭秦和复韩,并且为此付出了许多努力。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张良知道后就散尽家财找到一位大力士,并为他打造了一个120斤重的大铁锤。在秦始皇东巡经过阳武县古博浪沙的时候,让这个大力士拿着铁锤伏击秦始皇的车辇,只可惜铁锤砸到的车辇并不是秦始皇的,张良伏击秦始皇失败后就慌忙逃走了。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各地反秦势力也都一涌而起。看到机会的张良也聚集了百十号人,但人少势微的他很难在这乱世立足,便想去投靠景驹,在途中正好遇到了刘邦,两人相谈甚欢。张良看刘邦是位明主便投在了刘邦麾下,刘邦很欣赏张良的谋略和才干,对他很看重。
到了公元前208年,项梁、项羽叔侄俩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还为楚怀王,召集各路义军在薛城共商大事。跟随刘邦在薛城的张良连忙向项梁提议立韩王,项梁应允立韩王成为王,让张良辅佐他,张良便跟着韩王成在颖川附近徘徊。
后来楚怀王命刘邦、项羽分南北两路攻打秦都咸阳,刘邦取道颖川、南阳,在颖川与张良汇合。于是张良又奉韩王成的命令跟着刘邦入关,他向刘邦献策巧妙地拿下了南阳郡和峣关,先于项羽到达了关中,覆灭了秦国。随后还在鸿门宴上智斗项羽、范增,保全了刘邦性命。
不久,项羽自封西施霸王,并且还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分封结束之后,张良便离开刘邦去辅佐韩王成,临走还不忘帮刘邦争取汉中之地,并劝刘邦“明烧栈道”,消除项羽疑虑,保存实力。
其实一直以来,张良都是要复韩兴韩的,并不把刘邦当成自己的主公。直到分封不久之后,项羽杀了韩王成,张良复韩的愿望彻底泡汤之后,他才一心一意帮助刘邦,在下邑定下了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的策略,最后刘邦夺得天下就是靠着这三支力量。
张良为刘邦打天下献计献策,做出了重大贡献,刘邦也曾夸奖他说:“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予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那么为西汉的建立做出如此贡献又有才能的张良,难道真的就是因为实现了灭秦的愿望就决定隐退吗?事情当然没有那么简单,要知道张良可是出身“宰相世家”,他最擅长的除了出谋划策应该还有治理国家,面对刚建立的西汉,他应该是想大展拳脚的,但聪明通透的他也明白“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比起大展拳脚保住性命才是第一要紧的事情。而刘邦做的两件事情更是加重了他的这个想法,哪两件事呢?
第一,在公元前202年,韩信刚在亥下打败项羽,刘邦就夺了韩信的兵权,改封原来的齐王韩信为楚王。
第二,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正式登基为帝,开始大量屠杀项羽旧部,同年七月被逼无奈的燕王臧荼起兵造反,失败后被杀。
这两件事让张良看到了刘邦急于杀功臣巩固自己的统制,明白自己应该功成身退,保全自己。所以才在刘邦分封功臣时,什么官职、权力都不要,只要了万户食邑安享富贵。但他并没有完全隐退,公元前197年,刘邦有了废掉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的想法。吕后求助于张良,张良便找来了“商山四皓”来辅佐刘盈,打消了刘邦易储的想法。这是历史记载的张良最后一次的出谋划策,从此直到公元前186年张良去逝,他都没有任何消息了。
那么张良由西汉刚建立时的半隐退到完全隐退,中间又经历了什么呢?
公元前196年, 代相陈豨叛乱,刘邦所封的八大异姓王中的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都牵连到这次叛乱中被处死,韩王信和燕王卢绾(臧荼死后刘邦封卢绾为燕王)也投降匈奴。张良看到这种形势,就完全归隐起来,再也不理朝政的纷争,崇信黄老之术的他安心休道,直到公元前186年去逝。
刘邦做了哪些事,让张良看在眼里寒了心,大汉建立后他誓死不当官的?
*张良像*
《史记》记载,汉六年(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大封有功之臣。谋臣张良没有统军作战、攻城略地的功绩,但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子房(张良字子房)的功劳。赐其齐地三万食邑”。 张良谦逊地推辞道:“我能追随您,是上天的旨意;我的计策能被您采纳,更是您的恩德,能得到您与我初次相见、相识的留地(今江苏徐州沛(县)泽市境内),便心满意足了”。刘邦见他推辞齐地三万食邑,只要小小的留地,便封其为留侯。
先封仇人,众心自安 ,人安何愁天下不安?二十多位建汉大功之臣均被封侯赐爵,对其余的功臣封赏还存争议,因此迟迟定不下来。高祖刘邦驻跸洛阳南宫,他常站在阁楼上观察朝堂内的情况,见将领们常扎堆窃窃私语,刘邦大惑不解,同时还有些惴惴不安。刘邦问张良:“他们在议论什么”?张良答:“他们在密谋造反”。刘邦大吃一惊。天下刚定,人心思安,新帝刘邦实在想不出他们有何理由要造反。张良解释道:“陛下出身微贱,这些人跟随陛下夺取江山,血里火里,出生入死,目的不过是为了获取荣华富贵。如今陛下扫平群雄,贵为天子,被厚加封赏的都是您的旧友、铁哥们,被问罪的都是您的仇敌或与您有矛盾之人。这些人既担心得不到封赏,又害怕曾得罪过您而遭诛杀,所以才聚在一起商量一起造反之事 ”。随后,他建议刘邦先封仇人,以安众心。
随后,刘邦采纳张良建议,将曾经背叛过自己的雍齿封侯,并厚加赏赐,将领们见连刘邦最痛恨的雍齿都被封侯, 疑惧不安之心一下子都安定下来了。太史公评价说:张良建议刘邦先封仇人,使刘邦避免了“阿失之私”,也使群臣消弭了“猜惧之谋”,从此“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若良者可谓善谏矣”。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定都关中(今陕西关中平原)乃刘敬谏策,刘邦对此犹豫不决。他麾下的文武大臣大多数是山东六国之人,均主张定都洛阳,理由是:洛阳东临成皋,西有崤山、渑池,背靠黄河,面朝洛水,山环水绕,地势险峻。张良力撑刘敬,坚决主张定都关中,他对刘邦说:“关中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可谓全城千里,天府之国(汉代的天府之国指关中平原)也”。刘邦听了张良的一席话,不再犹豫,遂定都关中长安。
公元前197年,汉室内部发生了戚夫人争宠夺嫡事件。刘邦宠溺戚夫人,另一方面太子刘盈性格仁弱,为刘邦所不喜,于是想废黜刘盈,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吕后无奈,求助于足智多谋的张良。张良建议吕后请高祖异常敬重的四位年高德劭的老先生——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商山四皓)出山做太子的门客,刘邦以为刘盈羽翼已成,刘盈的太子之位遂得以保全。
*刘邦像*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楚汉争霸时,刘邦曾先后分封了七位异姓王: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赵王张敖,韩王信,燕王臧荼,衡山王(后改长沙王吴芮)。刘邦扫灭群雄,一统天下后,上述这些诸侯王拥兵自重,对汉廷构成了实际威胁。刘邦虽没有文化,还有些流氓习气,但深谙权谋之道。他用七年时间将韩信、英布、彭越、臧荼等六位诸侯王消灭或逼跑,只留下一个势力最小、几乎没有军队、有名无实的长沙王吴芮。
在诛戮异姓王的同时,刘邦下旨把六国余孽以及“豪杰名家”十余万人强行迁至关中,以便直接控制。他还命丞相萧何依据秦律“取其宜于时者”,制定了《汉律》九章。政治制度也基本沿袭秦制,实行中央集权制。
功臣身退,从赤松子游汉王朝建立后,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发,举止娴静如妇人的张良身体又羸弱多病,逐渐萌生去意。加上他亲眼目睹刘邦大肆屠戮功臣,看到臧荼、彭越、韩信、英布等大功之臣的悲惨结局, 又联想到吴越争霸后范蠡、文种或逃或死,深深体会到韩信临死前哀叹“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内心对刻薄寡恩、为固权不择手段的刘邦很是失望,心灰意冷、深谙韬晦自保术的他索性“等功名于物外,置荣利于不顾” ,称病不朝,闭门谢客,深居简出,用明哲保身、功成身退的消极态度,专心修身养性,以消除刘邦对他的疑虑。他寻仙访道,“从赤松子游”,潜心研习黄老之术 ,静居养气,欲得道成仙。他谢绝了吕后的几次邀请,一心学习“道引”、“辟谷”、打坐炼丹, 刘邦、吕后都基本没有找过他的麻烦。张良淡泊名利,急流勇退,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时刻提防,从不敢有片刻松懈。
史载,公元前189年,张良去世,葬于谷城黄石岗。
“汉初三杰”萧何、韩信、张良,命运迥然相异:韩信最惨,功高而被灭族;萧何命运居中,虽然跌宕起伏,不乏灾难,但也算得以善终;张良命运最佳,无灾无祸,功德圆满,寿终正寝。
公元731年,张良入选“武庙十哲”(唐玄宗为吕尚(姜子牙)立庙,也即武成王庙,选“十哲”配享,以张良居首)。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刘邦做了哪些事,让张良看在眼里寒了心,大汉建立后他誓死不当官的?
张良与刘邦是谋臣与君主的天作之合,以张良大智慧早看懂了世事的沧桑,又怎么会因为刘邦当皇帝后的作为而寒心呢?汉朝建立后,张良不当官,却依旧对汉朝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才是事实。
一、“沛公殆天授也”,张良一句话,早道明了他和刘邦的关系
张良本是韩国没落大贵族,其父祖五世当韩国的国相,他年轻时候,弟死不葬,一心只想着向秦朝报仇,恢复韩国的故国。
按照史书的记载,张良貌若美妇人,身体也不好,但却身弱心壮,大有侠气,因此才有他组织力士在博浪沙中用大铁椎狙击秦始皇的事情发生。由此,他被秦朝下令通缉,不得不逃到原楚国故地的下邳。在下邳,他遇到了黄石公,得授《太公兵法》,从此改掉了他一勇之夫的形象,成为了帝王之师。
在遇到刘邦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张良的活动主要是全力复国(韩国),虽然历史记载并不清晰,但星火辰完全有理由推断,此时的张良是联络了大批的韩、楚复国同盟的,他是有很强势力的,绝非他一人。这种复国同盟,其实在张良还在家乡时已经开始联络,因此才有他救援项羽叔父项伯的事情发生。事实上,作为秦灭六国受害最深的楚国,以及最先被秦国的灭掉的韩国,这两国旧贵族的反秦浪潮最烈。
当陈胜、吴广大泽起义后,各国的旧贵族的都冒了出来,纷纷复国,后来发展为以楚国旧贵族为首(项梁、项羽叔侄加楚怀王),其他各国割据一方。张良也在此时,辅助韩国的亡国公子复国,当了新建韩国的重臣。
为什么要说这么多?主要说明一个道理,若非张良对刘邦是真心归附,佩服刘邦的为人,以他的势力、他原本的理想、甚至是世俗的追求,他完全没有必要非要和刘邦绑在一起。
张良在留地初遇刘邦,后来又配合刘邦入关,在一系列与刘邦接触的活动中,他发现只有刘邦才能真正明白和实施他所提出的策略,这便是张良说“沛公殆天授也”的由来。此时,他已经倾心于刘邦,然而朋友们需要明白,此时他和刘邦只是同盟同志的关系,而不是上下级关系。
此时的刘邦只是楚怀王手下的大将,人家张良同样是韩王手下的大臣。
然而,人贵有自知之明,当年敢于狙击秦始皇的张良,人家就是从心底服从于刘邦了。
二、从“汉初三杰”到帝王之师,张良对汉家天下真正的贡献
因为有刘邦对汉初三杰的评价,因此有些朋友们习惯将张良和萧何、韩信放在一起来看。又因为张良与陈平都以机谋而出名,于是有良、平并称的说法。
实际上,张良从身份上说,和萧何、韩信、陈平都是有本质区别的。从最初一开始,张良在刘邦阵营中就有着比较超脱的地位,因为人家本是韩国的大贵族,是韩王的大臣。而萧何、韩信、陈平都是刘邦的属下,韩信、陈平虽曾为项羽效力过,但他们投奔刘邦时都是单人来投,毫无根基可言。韩信是得到了萧何、张良的推荐,这才被刘邦重用起来,而陈平是得到了刘邦车夫(后来的太仆)滕公夏侯婴的推荐。萧何比他们二人身份高些,曾经在沛县还是刘邦的上级官吏,但是刘邦起兵后,他和曹参等人都自愿成为了刘邦的下属,而且他们的家族势力都不算大。
也就是说,刘邦对韩信、陈平的发达是有知遇之恩的,和萧何的关系应该是紧密合作、彼此感激。
而张良呢,从刘邦初遇他开始,事实上已经把他当做盟友加老师来看待。后来,项羽废了韩王,张良才正式投入刘邦帐下。
与陈平不同,张良对刘邦的贡献并非出几个计策那么简单。张良对刘邦不但在鸿门宴上有救命之恩,而且对刘邦初封为汉王在汉中的生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刘邦初到汉中,在项羽面前消除疑忌,乃至于为刘邦求得巴蜀之地,这都是张良去做的。后来,刘邦兵下三秦、占领关中,又是张良在项羽那里游说,使得项羽一意伐齐,让刘邦在关中得以巩固。
张良为什么能让项羽俯首帖耳?关键就在于他早年在韩、楚反秦同盟中的地位,以及对项羽家族成员的救命之恩,加上他是韩王之臣,就更让他的话具有中间调和人的性质。
也就是说,汉初三杰中,让刘邦根基稳固的是萧何,让刘邦迅速扩张壮大的是韩信,但最初刘邦的生存之本,是人家张良带来的。
由此,张良是作为帝王之师而存在于汉初的,帝王之师可师而不可臣,因此张良不在汉朝任职也就很正常了。
三、求仙问道,这是张良最终的理想追求?张良最大的成就,或许是对人性的通透
与赤松子、王子乔(远古仙人)游,这似乎是张良成为留侯后,深藏功与名的理想追求。事实上呢,张良成为了两代帝王之师,他不但帮刘邦夺得了天下,还帮刘邦和吕后的儿子汉惠帝稳固住了储君之位。张良推荐商山四皓给汉惠帝的计策,可以看出他这个人对人性是极为通透的,表面上根本不涉及储君之争,只是给太子刘盈找几个老师罢了,然而,刘邦见到商山四皓后却不得不打消自己改换太子的想法。
刘邦仅仅是因为商山四皓的名望就放弃原本的打算吗?显然不是。刘邦是从这件事中,看出了太子背后的强大支持者,以及吕氏家族和丰沛老臣们的能量。一个小小的戚夫人和他的儿子,怎么能够压得住这些人!
要说张良对刘邦当皇帝后的什么作为感到失望、寒心,那是不可能的。既然张良深信道术,那他必然知道天道无情,以万物为刍狗的道理。万物生而有器用,饭碗用来吃饭、便桶用来拉屎。饭碗被供上祖先的祭台,就成了神灵的饭碗,全是崇高象征的意义。但便桶显然是不能供奉的。
于是乎,汉家天下太平后,张良选择成为神灵的饭碗,萧何继续履行他作为人的饭碗的作用,那个韩信却成为了毫无一用的老旧便桶,只能被刘邦打碎了。
倘若张良因为韩信、彭越、黥布之死,而对刘邦寒心,那他还修什么道、问什么仙?
此后四百年,汉朝灭亡之时,与张良同乡的一代王佐荀彧又冒了出来,辅佐曹孟德成就霸业,但他却坚持当了老旧便桶,于是被奸雄抛弃了。
张良最终成没成仙,各种传说太多。有一点是肯定的,后来张氏天师家族的崛起,是以帝王之师张良为先祖的。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刘邦做了哪些事,让张良看在眼里寒了心,大汉建立后他誓死不当官的?
问这种问题就是太小看张良的境界了。其实刘邦什么都不干,汉朝建立之后,张良也会立即抽身,退隐二线。张良的退隐,不是由刘邦干了什么来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思想境界决定的。
张良出生自韩国高级贵族,其父亲、祖父都是韩国宰相,服务过五代韩王。但是到了张良这一代,还没等到他出仕为官,秦国就已经把韩国给灭了。
失去了继承父业的机会,失去了显赫荣耀的地位,同时也背负了丧国之恨,这让血气方刚的张良立即将自己心中的仇恨指向了秦帝国,当只有时二十岁的他决定,定要杀掉秦始皇,灭秦复韩,恢复诸侯分封的局面。
于是他便毁家纾难,策划了惊天动地的“博浪沙刺秦”事件。
不过早年的张良还是太幼稚。他就没想明白,秦始皇纵然被刺杀了,又能怎么样?秦朝难道不会再立一个新君主?难道韩国会因为秦始皇之死就复国了?
所以,实事求是的说,张良刺杀秦始皇的冒事举动,是一个风险极大,而收益又极小的非明智之举。
“博浪沙刺秦”事件失败后,秦始皇大怒,大索刺客于天下,于是一时间,关东的老百姓遭了殃,无数百姓被牵连致死。而百姓之死则点醒了张良,让他明白——睿智的思维比刀剑弓弩更有杀伤力,要拯救天下,绝不能靠打打杀杀。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接杆而起,举兵反秦。一时间,举国骚然。张良当时正在流亡,他看到全国都乱了,就也在流亡的地方聚集了一百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
起兵不久后,张良便遇到了刘邦。由于两支队伍同为义军,而且刘邦为人又大气,用张良的话说,刘邦是那种不管跟他说什么,他都能认真听进去,而且一点就通,能成大事的人。不像某些人,本事没多少,还听不进去别人的谏言,成不了大事。所以,张良就认为刘邦一定能成大事,把自己的队伍和刘邦的队伍就合成了一股。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史记·留侯世家》当然了,当时张良的思想境界还没有后来那么高大上,他当时仍然停留在复兴韩国,天下应该恢复以天子为中心,以诸侯为藩屏的封建邦联制度的境界。所以张良与刘邦的联合,只是他的权宜之计。
说白了,他就是想利用刘邦。
刘邦很清楚张良的才华,同时也知道张良效忠的主公是韩王,不是他。所以刘、张联军打下一部分韩国故地,扶持韩王成复兴韩国后,刘邦立即表示,韩国的地盘他不要,但作为交换条件,张良必须跟着他。韩王成爽快答应,于是张良就跟着了刘邦。
之后,刘邦在张良的辅佐下,迎来了人生事业上的第一次高潮——攻入关中,大败秦军于蓝田,兵临咸阳城下,灭亡秦朝。
秦朝灭亡后,刘邦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头扎进了秦帝国奢靡的宫殿中,无法自拔,樊哙等人的劝谏丝毫不起作用。此时的张良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对刘邦好说歹说,总算是把刘邦的心态拧了过来。
“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 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史记·留侯世家》不过,刘邦的心态虽然转变了过来,但他的危机还没有结束。诸侯联军进入关中后,项羽摆下天下第一饭局——鸿门宴,邀请刘邦赴宴,准备杀他。
刘邦面对此饭局,心里想的是不要去。但张良分析到,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刘邦无奈只好应约前往。在这场极其凶险的饭局上,张良胆识过人、沉着应对、深谋远虑,成功帮助刘邦化解危机。
之后,项羽分封诸侯,刘邦和韩王成都得到了正式册封。秦帝国与中央集权制度被项羽一并摧毁,此时的中华大地又呈现出诸侯林立的局面。
对于这种结果,张良起先是满意的,这就是他想要的结果。所以他告别了刘邦,回到了韩王身边。他当时的想法就是辅佐韩王,发展壮大韩国。
但是由于项羽的分封不公,特别是项羽对韩王成的态度(先软禁,后杀害),这让张良的心态和对社会的认识产生了巨变。他开始思考他心中的复韩之道是否是正确的?
暴秦已灭,项羽已分封天下,华夏再现诸侯林立局面。可是这一切带来了什么?带来的只是猜忌、战火、杀戮。刚刚建立的韩国又国破家亡了,复韩到底还有价值吗?恢复分封之道是正确的吗?郡县制就真的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内心经过无数次的挣扎和拷问后,张良重新回到刘邦身边。他的这次归来就是要通过帮助刘邦,摸索并实现他刚刚领悟到的“道”。
时间来到公元前204年,刘邦困于荥阳,不知道该如何打破相持僵局。当时一个叫郦食其给他出馊主意:让他把天下分了,关东地区重新分给六国贵族。
张良听说此事后,当时就急了,连忙赶到刘邦身边,说出了著名的“八不可”之谏,劝诫刘邦不要搞分封。
张良自己就是六国贵族出身,搞分封,他是既得利益者。可如今连他都反对分封,刘邦便很快意识到了郦食其出的是馊主意,大骂了郦食其一顿。
其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张良的心态已经完全转变了,他通过思考,内心已经完全升华了。他已经与过去的自己决裂,与过去的思想决裂。坚决地反对任何分封行为,他已经完成了内心之道的飞跃,人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此时在他心里都不再重要了。他进入道家庄子所讲的“无所恃”境界。
后来,汉朝建立,张良选择了隐退,他决定去体验生命最纯真的快乐。
关于张良为什么隐退,古往今来,有很多文章认为他这是为了明哲保身。是的,我也承认有这一方面因素。然而,如果把张良的隐退全归于明哲保身,这就太小看张良的思想境界了。
因为顺着时间看一下就可以发现,其实张良隐退时,时局并没有后来那么紧张。刘邦削韩信兵权,萧何相权,实际上那都是张良隐退多年之后的事情了。况且,张良还不同于萧韩,他们两人一个握有兵权,一个握有相权,都很容易功高盖主,被刘邦猜忌。而张良只是一个谋臣而已,事实上对刘邦完全不构成威胁。
刘邦对于张良的态度,所见即所得,态度谦和尊敬,这是一种信任和爱戴。
好,那么如何解释张良隐退的行为呢?
我觉得,这只是因为——张良不想干了。
张良祖上五世相韩,锦衣玉食,富贵荣华早已见过,他对富贵没什么执念。同时,他作为一个道家信徒,经历了两次韩国灭亡,经历了与过去自己思想决裂的人,朝堂上的那些勾心斗角,他已经完全看开了。
刘邦为了巩固皇权,必然要削弱丞相萧何的权力,也必然要与异姓王开战。此时此刻他待在刘邦身边,他还能做什么呢?帮刘邦整萧何?还是帮刘邦削藩?亦或者,阻止这些政治斗争?
事实上,他什么也阻止不了,什么也改变不了。并且,刘邦也已经无需他的辅助了。
既然灭秦的理想已经实现,汉初推行的又是休养生息的黄老之道,不想参与,也没有精力掺和官场蝇营狗苟的张良,还真倒不如归隐,无所恃地遨游于天地间,寻找他心目中的庄子。
总结。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分别代表了三种顶尖人才:智库、相才、将才。若论在本专业的专业程度,张良不如萧何、韩信,但要论境界,张良远胜二者。
通观张良的一生,其实可以发现,他一生的终极追求,都是一种“道”,“大道”乃天下国家之道,“小道”乃个体自由精神之道。道存则隐,道废则现,这是张良的人生准则。
在暴秦肆虐和楚汉之争之际,“道”没了,张良就要出来护卫他坚持的“道”。最终在天下归“道”之后,“道”已经存在了,他也就没有再留下来的必要了。
刘邦做了哪些事,让张良看在眼里寒了心,大汉建立后他誓死不当官的?
张良在协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基本上就极少参与刘邦的事务,刘邦平定异姓王的叛乱,是陈平谋划的,张良几乎都没有参与,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托病不出、闭门谢客。
张良其实是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崇尚黄老学说,潜心修道,在功成名就之后,张良并没有贪恋富贵与权力,反而是与春秋时期的范蠡一样,归隐山林、不问世事。
要说刘邦做了什么事让张良心寒的,恐怕也只有诛灭异姓王事件了,其实张良也明白,刘邦此举是不得不为之,身在皇帝之位,必须要巩固大汉王朝的天下。
刘邦之所以分封异姓王,是为了在楚汉战争中尽可能多的增加盟友,建立统一战线,打击最强大的敌人项羽,刘邦分封异姓王大多数是被迫或无奈,有其政治目的,比如韩信问刘邦要假齐王,这事张良非常清楚,劝刘邦赶紧封给韩信。
刘邦能不封吗,不能,如果不封,这天下到底是谁的,还说不定呢?
刘邦平定天下后,张良目睹了整个刘邦剪灭异姓王的过程,但从历史上看,刘邦已经算是非常仁慈了。
燕王臧荼是第一个率先反叛刘邦的异姓诸侯王,因为燕王臧荼是项羽的旧部,直接投降刘邦的,看到刘邦在搜捕项羽残余势力,就第一个出来造反,被刘邦打败并斩杀,这能怪刘邦吗?
接着韩信被人告发谋反,刘邦用陈计之计,以巡视为名,抓了韩信,贬为淮阴侯,并没有杀他,如果刘邦真的心狠,早就杀了韩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是刘邦没杀,只是把韩信软禁在京城,仍是淮阴侯,后来韩信真的准备造反,趁刘邦在外平定之机,吕后与萧何合谋杀死了韩信,这能怪刘邦吗?
彭越是因为刘邦平定陈豨叛乱时,向彭越要求发兵协助,但彭越没来,只让其他将领去,刘邦很生气,之后彭越又被人告发谋反,然后刘邦将彭越囚禁,经执法部门审查认定彭越罪名成立,本应该叛处死刑,刘邦赦免了彭越,将彭赵贬为庶人,迁到四川,彭越在路上遇到吕后,被吕后骗回,再次诬告彭越谋反,最终彭越被吕后害死,这能怪刘邦吗?
韩王信、陈豨、英布、卢绾等异姓王都是自已主动叛乱,而导致被杀或被废,这能怪刘邦吗?
长沙王吴芮是唯一一个刘邦时代保留下来的异姓王,人家为人低调,又没有叛乱行为,实力又弱,最终保留下来,刘邦这么狠心的话,怎么留下一个呢?
如果刘邦真做了什么事让张良寒心的话,就只是刘邦想更换太子的人选这事了。
这也是刘邦统一天下后,张良唯一为此事复出劝谏刘邦,原本张良都不过问政事的,还是吕后请张良出面,张良出于各方面综合考虑,才答应吕后的请求出面劝谏刘邦的。
太子乃国之未来的储君,也就是将来的皇帝,是国家未来的继承人和国家的根本,不可轻易更换,否则会产生动乱,况且刘盈的太子之位又是封建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更不能轻易更换。
张良认为刘邦这事做的太过冒险,会动摇国本,因此向吕后建议请出商山四皓,不知道张良用了什么方法请出了商山四皓,然后让他们四人跟在太子刘盈身后出入宫廷,刘邦在看到自已请不来的商山四皓居然在太子的身边,因此认为太子刘盈势力已巩固,不再提换太子之事。
张良的建议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这也是张良在归隐后,唯一一次向吕后出谋划策,也可能是张良认为刘邦此事做的不对,但之后,张良再也没有为政事出过头,继续隐居,直到去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