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曾经几乎殖民了全世界,为何现在大家对其并没有过多的仇恨?

英国曾经殖民大半个世界,为何大家对他没有仇恨感?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英国和日本分别是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两个岛国,先后都有对外殖民的经历。可是,我们发现,东亚东南亚很多国家,对日本都非常反感和讨厌,有的甚至充满了仇恨。可是,被英国殖民的国家,却能够在脱离英国统治之后继续做朋友,有的甚至继续和英国做同盟。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英国殖民大半个世界不被仇恨的秘密到底在哪里?

其实,英国的前殖民地,目前为止主要分为三类:

1,移民型殖民地。

这种殖民地,主要集中在如今的五眼联盟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国家,原本就是地广人稀的地方。被英国殖民时,大多数的土著居民被杀死,新进来的主导者,却又是以英国人为主。所以,这些移民新大陆的英国人,实际上与原来的宗主国沾亲带故又有强烈的商业联系,自然不可能仇恨自己人。

2,奶牛型殖民地。

奶牛型殖民地,主要集中在南亚和东南亚。这些地方,在英国到来前就已经有了比较稠密的人口,比较完备的国家和民族体系。英国在这些地方,没有对土著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残暴政策,反而采用了拉拢一派打击一派的分而治之策略,这些国家,会把大多数的仇恨,集中到与自己争夺英国亲儿子的对手身上,而不是仇恨英国人。

典型例子是,英国在印度次大陆制造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矛盾,在缅甸制造了罗兴亚人问题,在马来西亚挑拨华人和马来人矛盾。这种神操作,让印度人最恨的不是常年在身上敲骨吸髓的英国人,而是更讨厌与自己争夺的印度控制权的穆斯林。不得不说,这种“搅屎棍”策略,让英国吸血的同时还不被拍,实在是高明的很。

3,商业型殖民地。

被英国殖民最晚的,其实是非洲殖民地。非洲的殖民地,英国人的控制,主要靠商业。毕竟,在英国人到来之前,非洲当地并没有像样的国家和民族,英国人一面帮助非洲人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构建,一方面也通过控制当地的矿山、油井、金融、电信、新闻等产业,实现了从商业性的精神控制。

很明显的例子是,从开罗到开普敦,英国资本控制下,非洲当地可以过上被长期吸血但依旧滋润的日子。反之,如果英国撤资,这个国家就面临经济崩溃。典型的南非、津巴布韦,当地人得罪了英国人,只接给你金融做空,这个国家就完蛋了!

英国对大半个世界的殖民,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历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当新大陆人口较少时,那就杀光本地人,全部移民。自然没有人反对了。当南亚东南亚人口较多时,那就挑起内部冲突,让他们争抢英国代理人职位,无暇反对殖民者。当时代发生变化时,英国又把控制方式转向了资本控制和精神控制,这些国家,在外资控制和吸血情况下也可以活得很好,自然也不会剧烈反对了。

反观日本,殖民政策主要是前两种,自然容易激起巨大的反抗。

日本采取过移民方式进行殖民,那就是有名的东北“拓殖团”。可是,拓殖团在东北的人口始终无法占据统治地位,再加上时间也比较短,效果自然就不理想了。

日本也采取过“搅屎棍”方式进行殖民,就是有名的“以华制华”战略。可是,投靠日本的中国叛徒、韩国叛徒、菲律宾叛徒与坚持抵抗者同文同种,甚至有可能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日本人,这种局势下,日本的政策又一次失效了。

如今的东亚东南亚各国,对日本当年的三光政策,印象太过深入,以至于后来日本战后经济崛起,开始“雁型模式”走资本殖民道路时,大家都对日本资本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效果并不理想。

总的来说,英国的殖民没有招致太大的仇恨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顺势而为,利用谋略和实力瓦解了当地人的反抗情绪,而并不是他们积德行善的功德。

殖民者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当初的三光还是后来的附带政治讹诈的资本殖民,都应该受到谴责。

你说呢?

英国曾经几乎殖民了全世界,为何现在大家对其并没有过多的仇恨?

上一任世界霸主是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鼎盛时期,殖民地无数,据粗略统计,当时可控制的殖民地高达3400多万平方公里,让其它国家相当的羡慕嫉妒。

现在,大英帝国早已衰落,各殖民地也是大多独立了出来。不过,对于英国,各殖民地国家并没有多少仇恨,就算是独立了,还纷纷加入英联邦体系,形成一个友好往来的局面。

为什么会如此?

(一)殖民地底层的老百姓只关心谁给自己饭吃。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吃得上饭,穿得起衣。这是底层民众最关心的问题。

一个政府,无论对外鼓吹多么厉害,但底层人民的生活一塌糊涂,底层人民深受歧视,那么这个政府可能就是民众要推翻的对象了。

如果来了一个侵略的国家,推翻了当国的封建王朝,开始实行新的国家体制,尽量让人们之间平等起来,尽量让尽可能多的人受得起教育,吃得起饭。

那么,民众是会喜欢曾经的封建王朝还是会喜欢给自己好日子的外来者?

很明显,英属殖民地的民众选择很实际,大概率接受了侵略统治。

英国就是这么一个外来的侵略者,但他们手段并不残酷,他们就是来挣钱的,他们试图实行英国式的教育,让殖民地国家变得如复制的英国,除了保证自己的绝对利益,其它都好说。为了保证更多的利益,他们建工厂,修铁路,发展工业,解决当地一部分就业。

于是乎,殖民地的国家民众,就慢慢接受了,而且没有太多的愤怒和恨意。

(二)英国搞定了各殖民地的贵族、精英等权力阶层。

英国输出的是他们的价值观,但主要影响的还是“精英阶层”,除了最高长官外,大部分的官员,英国人还是会选择当地的贵族和精英阶层。

英国人不仅会让当地的贵族等继续当官,其子女还会获得去英国留学的机会,而一些有能力的人会进入英国争霸全球的团队中,比如参与英国的军队,比如参与一些地方的治理。举个简单的例子,印度人就曾经被英国人带着在世界各地发展,给予更多的机会。

一个国家,当精英阶层都认可了侵略者的时候,这个国家就会彻底失去对原来体制的坚持,以及会失去自己当家做主的锐气。

因为殖民地国家的贵族等精英阶层认可英国,不反感英国,因此,多年后,英国还是不受殖民地人的反感。历史中没有仇恨,发展到现在,也是仇恨不多。

(三)很多英国的殖民地国家和地区,被统治久了早习惯了。

看起来,是英国改变了各殖民地的认知,让大家的生活看起来比以前更加容易。但是,英国人总是高高在上,一边扮演着“救世主”的样子,一边大肆的捞钱。

这些我们看早期港片就可以看得出来,英国人就是一等公民,控制着大局。当英国人和当地人有冲突的时候,首先要顶着英国人的利益。

举个形象的比喻,家里老子没钱,大家日子并不好过,于是来了个有钱的邻居,让孩子们有糖吃。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们愿意被邻居使唤,而且把邻居当成了亲爹,甚至允许邻居一直是家里的“一等公民”,地位备受尊崇。有一天,孩子们大了,他们想不起来邻居曾经在自己家享受的特权,忘记了这些人曾经的耀武扬威,只记得邻居曾经给过自己糖吃。

只要没有残酷的杀戮,就算曾经在自己的国家耀武扬威过,也引不起英属殖民地更多的仇恨。并且久而久之习惯了,把英国人当成了国家的主人。于是,独立后,也就没有多少仇恨了。

看起来,英国人还是颇有手段。

总而言之,英国人并没有遭殖民地人的恨,原因如下,一是英国人没有大肆杀戮,且推翻了旧有的王朝,大肆改革教育,并进行铁路等的修建。二是英国人搞定了殖民地的贵族和精英阶层。三是殖民地国家大多被英国统治时间较长,思维的惯性导致对英国人不会特别反感。

英国曾经几乎殖民了全世界,为何现在大家对其并没有过多的仇恨?

英国的殖民地国家为什么没对英国产生仇恨,一个国家被奴役吋那吋可能要产生仇恨,一但被奴役久了,自己反被融入了统治者的国家,后代认为就是一个国家,英国才是真的统治者。英国在殖民其它国家吋,帮助也好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也好,带去了先进的文明技术,帮助了他们发展经济,推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当然就不恨了。

对于小百姓来说,谁统治都无所谓,只要能安居乐业,有饭吃有衣穿,就能满足了他们,谁能保证他们有饭吃,他们就可支持谁,这跟爱国无关,因民以食为天。爱国战争都是政治家统治阶级玩的权术,为保位为满足私欲玩的游戏,受伤害的永远是小百姓。

英国曾经几乎殖民了全世界,为何现在大家对其并没有过多的仇恨?

一些盲徒洋奴为英帝国殖民歌功颂德,我只想问一句,不通过侵略、征服、殖民,世界文明不会交流?各民族、各地区从原始到当代不会发展?

英国曾经几乎殖民了全世界,为何现在大家对其并没有过多的仇恨?

你要知道,英国殖民地的人民在殖民前后的生活状况和文明程度所发生的变化。

相比之下,葡萄牙的殖民地(如巴西等)稍差些。西班牙的殖民地就不行了(如很多南美国家)。

英联邦的元首为伊丽莎白二世,英女王要向英联邦的多个国家派总督。英联邦的52个国家分别是:

1. 亚洲8国:塞浦路斯、孟加拉国、文莱、印度、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新加坡、斯里兰卡。

2. 非洲18国:博茨瓦纳、喀麦隆、冈比亚、加纳、肯尼亚、莱索托、马拉维、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利亚、塞舌尔、塞拉利昂、南非、斯威士兰、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

3. 美洲13国:加拿大、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哈马、巴巴多斯、伯利兹、多米尼克、格林纳达、圭亚那、牙买加、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格林纳丁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4. 大洋洲11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基里巴斯、瑙鲁、巴布亚新几内亚、萨摩亚、所罗门、汤加、图瓦卢,瓦努阿图。

5. 欧洲2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马耳他。

英国曾经几乎殖民了全世界,为何现在大家对其并没有过多的仇恨?

我不用长篇,只是短说,为何英国几乎把全世界国家都殖民过,为何没有国家来报仇,原因就是大哥美国手握重权,谁敢动我老弟试试,连普哥半红半黑人物都忌几分老美,更用说它人,跪美求安者多,保职,保国,保荣华,保妻小,何乐而不为,世界上有一人敢动它,但以仙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