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多真的有福气吗?以前老一辈人常说多子多福?
以前常听老年人说:“早生儿子早享福。还有:多子多福!”
而我看到的并非如此:
子女多并不一定就有很多福气,相反还会生很多闷气。
我很小的时候,看到我的堂大妈被儿媳妇一巴掌把饭碗打飞到院坝里,这堂大妈当时已经八十多岁。
我们的姓氏是个大姓,在我们整个村,几百户人,只有两家外姓,是搬来的,其余全是本族。
我父亲的一个堂哥,很早就去世了,留下四个儿子和年轻的妻子。
我们就直接喊她大妈,我懂事时,她已经很老了,没有牙齿,天天头上包着一根青胡仲帕子(音:胡仲帕,在她们的年代好像是陪嫁,其实就是黑色,他们老一辈都叫青帕子)
大妈自己煮饭,她经常煮白米饭,那种软糯的白米饭,看起来很香,我小时候最爱去看嘴,想吃她的这个饭,因为我妈天天给我们煮玉米沙沙加红苕酸菜,难吃死了。
我有时在大妈吃饭时,站在她旁边看她吃,她一个小锅锅,架两根柴火,咕嘟咕嘟煮得喷香,馋死我了。有时她会弄一口给我吃,我爹只要发现我去大妈那看嘴,就拖根棒来请我回去。
大妈有四个儿子,个个像牛样,天天扯五蹦六,今天不是老三和老二吵嘴打架就是老大和老三扯经骂架。
他们吵起架来有点凶,不论妈老汉一律骂起走。
经常都打得头破血流。
有一次,老三和老四打架,老四打不赢就开跑,老三在后头撵,手里还拿了根钢钎,这个钢钎可是打石头专门用来撬石头的。
钢钎有一米多长,一端是尖头,一手刚好能握住的那么粗细。
老四边跑边回头看,可能想他三哥没来就不跑了,谁知他三哥撵得飞快,看他跑慢了,就一钢钎给他杀去,那钢钎像投飞镖那样直直地朝着老四后背插去。
所有看热闹和拉架的人都惊呼起来,这一钢钎挨上了,哪能还有命在?
眼看到钢钎杀到了,老四一踉跄栽倒在地上,那钢钎直接插在了他前面的地上,但是钢钎那么长,地上插不稳,直接倒下来,打在老四的肩膀上,打得他嗷嗷叫。
老三趁他倒在地上,撵上去就是几拳头,打得老四口鼻出血。
老四的老婆也撵拢了,看她老公吃亏了,就一下扑上去,咬住老三的手臂不放,直接给他咬一搭皮肉下来。
他们每一次吵架打架,必然惊天动地,满弯人都会跑过来看热闹,因为没有哪一次是简简单单能结束的。
每一次吵架打架,大妈只能坐在她的屋门前呼天抢地,骂这个儿子,绝(骂的意思)那个儿子。她别无他法。
又一次也是夏末秋初,下很大的雨,大妈把放煮好了,她喜欢坐在街沿上,弄个长板凳(就是那种八仙桌的长条板凳)比较宽,把碗放在长板凳上,自己拿个小板凳坐下来吃饭。
她八十多岁,没牙齿,只能吃那种巴巴饭,我没看到她吃过什么菜。
她刚吃了几口,她的三儿子和四儿子又开始吵起来了,他们是动口就不如动手。
我们根本没听到吵,就听他们的女人喊:“打死人了,打死人了。”
因为就在我家隔壁,出来就看到老三又把老四压在地上打,那两个女人也在扭打,男人是老三打得赢,女人是老四老婆打得赢。
喊打死人的是老三的老婆,我们这个大院子一出来就是好多家人,围了一个⭕️看够斤。
老四老婆把老三老婆打得趴在地上,三哥把老四打得趴在地上。
大妈就在她街沿上哭喊:“短命儿子些呀,你们要把老娘气死呀,我死了你们就不打了哇!我也活不久了哇,你们这些忤逆不孝的东西啊,我把你们养出来做啥呀!”
他们打他们的,大妈哭她的,谁也不理谁,后来我爹和几个男人把那两弟兄拉开。
他们就各站一边摩拳擦掌,女人也被拉开了,就站着对骂。
骂着骂着,老四老婆突然火起,跑去说大妈:“你自己的儿子都管不了,你还当妈,当啥子妈?当青其嫲?(其嫲,青蛙的意思)”
大妈就只能哭,跪在地上哭,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跪着求天老爷把她自己收回去,免得在这世上受气!
可她四儿媳才不理她这些,但又不敢打她,说着就一巴掌把她放在长板凳上的饭碗打到了院坝里,那碗里的白饭随着碗,啪地一声,一起飞到雨水和泥浆里,摔成了两半。
他们的大哥住在院子转角的地方,看也懒得出来看一眼。
没人说一句公道话。
我爹实在看不过四儿的老婆,就站出来 说:“诶,你这样就要不得咯,你妈都八十多岁了,你们吵架就算了,不能这个样子对你妈哟!”
四儿老婆没理我爹,但从此和我家扛上了,她老公过几天把我母亲养的母猪加十几个猪崽一夜之间给毒死了。
大妈没多久就去世了,死时没一个儿子在身边。
大妈结束了她悲哀的一生,都说她是被气死的。
她早年守寡,一个人把四个如狼似虎的儿子养大成人,给他们安好家,然而却没有一个儿子在她晚年给她一点温暖。
她的儿子们可以当着她的面扭打,厮杀辱骂而视母亲于无物!
这就是儿子,不知道他们在午夜梦回时,有没有想过,他们的母亲心里是什么滋味?
多子又能如何?
子女多真的有福气吗?以前老一辈人常说多子多福?
你认为幸福的定义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觉得吃饱喝足物质丰厚就是幸福。有人节衣缩食养育儿女,看着儿女成长叫做幸福。
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时代对生儿育女有着不同的认知观点。在过去几千年的文化里,多子多福被认定是恒古不变的道理。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无比艰辛这一点。就算在今天的当下社会,这一观点也是成立的。
人是社会之本,自古以来,人们的生活主要以农业为主。衣食住行全靠耕种来维持。儿子多的家庭可以多开垦田地,一个拉牛一个播种,一个除草一个灌溉。生活自会过得富裕。如果一个家庭只生了一个儿子,那生产力也随之下降,如果赶上哪个将军王爷造反,还会被拉去前线冲锋陷阵。若一不小心战死沙场,那父母余生该如何生活?
反正多子多福就对了,都是穷养,成本不高,大不了多挖点野菜,多抓几只野兔。等孩子成长起来,说不定能出息一个。到时候一人得道全家升天。
正因为旧社会坚信多子多福,我们在当下社会才能享受到幸福的果实。
日军侵华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忘记的耻辱。根据战后统计,因日军侵华造成的直接与间接死亡人数达到了5000万人。多么庞大的数字!那时候我们穷,但我们也能凝聚全国无数的华夏儿女将日军赶走,最终获得胜利。
在大集体时代,多子多福也是真理。
我母亲姐妹两个,十几岁的年纪拿着镰刀参加集体工作。母亲告诉我,那时候生活最好的是儿女多的家庭。人家儿女多,生产力就多,赚得公分也多,加上公社的补助,人家能吃饱能吃好。
后来每个家庭有了自己的田地,自力更生。人家儿女多的家庭互帮互助,做什么事都能拧成一股绳。我母亲姐妹二人连牛都使唤不了,丰收季节又怎么有产量呢?
在过去,养儿育女没有人口限制,我们村子有姐妹八人的,姐妹三四人的也非常多见。直到现在,养儿育女压力倍增。但多子多福这一定论还是正确的。
我认识一位大姐,在三线城市拥有七套房,还有一家公司,可她一生只生了一位女儿。她总是会说:“这一生最后悔的是没有多生两个孩子。”
她奋斗了一生,财产过千万,可到头来只是为别人做了嫁衣。她的物质生活很丰厚,但她却不认为自己是幸福的。
与她相反的是,我们村的王大爷总庆幸当年生了五个孩子。在计划生育刚刚开始的时候,为了生第五个孩子没少缴罚款。养育五个孩子很艰辛,但王大爷总觉得自己是幸福的。看着儿女们成长,学习,嬉戏玩耍,王大爷渐渐褶皱的脸上笑出了花。
五儿子在他所有孩子里是一个异类。因为他非常聪明,自小学开始就是年级第一名,一直到了中学都是如此。
王大爷看到了希望,认为五儿子可以通过学习摆脱农村的束缚。王大爷种地,养殖,打零工供孩子们上学,当大儿子与二儿子辍学以后,也加入了生产队伍,对整个家庭赚取一份收益。
其实,若不是其他儿子接二连三的打工赚钱,王大爷一个人根本不能让五儿子上高中,上大学。五儿子也就成不了某公司的ceo。
五儿子年薪百万,一众兄弟姐妹因他而买车买房娶妻生子。王大爷也带着幸福的心情踏踏实实地养老,几个孩子全都尽孝
如果王大爷最初只生了一个儿子呢?肯定的是,他的生活会轻松一些,但绝不会如现在一样幸福满足。
讲到这里也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故事。
我有两个姐家,与我生活一个城市。我大姐在医院是一名护士长,工作也算不错。
我老婆怀孕的时候,我正在外地出差,每次产检的时候老婆会直接找我大姐。医院的走廊里只见人头不见地板,连个站脚的地方都没有。很多孕妇排队都要排一上午。而我老婆每次都是一路绿灯,从来没多等过一分钟。
多子多福,福的也是兄弟姐妹。
我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我将他接到了城里居住。每次头疼脑热的也会直接去找大姐,挂号直接免了,看病拿药也没有多余的手续。
社会上流传一句话,叫做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对于做父母的而言,多一位子女多一份福。我与两个姐姐工作都比较忙,但只要有时间,不管是谁,都会带着父母游玩,聊天,吃美食。
如果当初父母只生了我大姐一个,晚年生活不会如此充实。
在父母的英明下,我也能拥有两个非常疼爱我的姐姐。让我在追逐生活的道路上不辜负。开心了与她们分享,难过了她们会安慰我,生活遇到困难时她们也会全力相助。而我的孩子,也在我父母的英明下拥有了两位姨,还拥有了四位表哥,相信未来的道路不会孤独无助。
多子多福在任何年代都是名言至理,而且这个福会开枝散叶,福泽下一代。虽然社会上常常流传着儿女不孝的故事,但那毕竟是百分之一二的概率。即便有的老人儿女不孝,可如果他当初多生了几个孩子呢?总会有孝顺的一个。
当然了,就算知道多子多福是名言至理,大部分人也无力养育。以前可以穷养,因为社会整体都穷。现贫富差距大,有人生活在金字塔顶,有人生活在塔底下,养育众多子女必然需要有资金的支持,然后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学习多项技能,只有这样才不让孩子在起跑线上输的一败涂地。但如果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哪怕只够满足孩子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也建议多生几个孩子,也好让他们在未来生活不孤单。也让自己老了以后多几分陪伴。
老一辈的生活其实也很难,养育几个子女,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咬咬牙也就挺过来了。现在生活压力大,却能吃饱穿暖,比老一辈的生活可强多了。现在国家放开了生育政策,何不抓紧多生育几个。让子女长大后可以互相帮扶,也让自己老了以后有所依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